「禮」是中國文化史上最重要的概念之一,而《三禮》───《周禮》、《儀禮》及《禮記》則在中國學之中居於相當重要的地位,無庸贅言。日本學者的相關研究成果亦頗多,尤其在一九○○年以後的一百五十年左右,其總量相當龐大,堪稱日本《三禮》研究的「黃金時代」。但其絕大部分的論著,尚未翻成中文或其他語言,海外學者難以參閱。本書是梳理日本學者近代以來研究《三禮》的龐大文獻中的問題意識、研究內容、主要觀點、研究史上的影響以及其學術意義,並且在卷末附上相關研究的論著目錄來成冊的。筆者庶幾中文界的學者、研究生以及讀懂中文的漢學家,透過本書的評述能夠理解日本學者近代以來對《三禮》研究的主要見解,以期相關研究更爲豐富。
春秋魯將曹劌,生卒年不詳,先秦至漢代諸家書籍著墨此人事跡,然褒貶不一,難究其實,後世史家據其所信,互辯於歷朝歷代,時至今日仍受學者探討與爭論。本書架構以先秦至漢代十部記錄曹劌形象之史料為核心,並分析漢代之後歷代六十位學者評論曹劌之觀點,藉此重整曹劌史料及形象,最終以出土文獻《曹沫之陣》進行對照,使其深入探討曹劌形象。本書研究方法兼併經學、史學、考據學、文字學、聲韻學等領域,全面性分析魯將曹劌之真實形象。春秋時代,亂世之期,與管仲匹敵者,唯曹劌也,其人兼併智、忠、勇之才,然後世多以刺客譏之,殊不知「時勢造英雄,英雄再造時勢」,曹劌、管仲之謀,將全數揭密。
春秋魯將曹劌,生卒年不詳,先秦至漢代諸家書籍著墨此人事跡,然褒貶不一,難究其實,後世史家據其所信,互辯於歷朝歷代,時至今日仍受學者探討與爭論。本書架構以先秦至漢代十部記錄曹劌形象之史料為核心,並分析漢代之後歷代六十位學者評論曹劌之觀點,藉此重整曹劌史料及形象,最終以出土文獻《曹沫之陣》進行對照,使其深入探討曹劌形象。本書研究方法兼併經學、史學、考據學、文字學、聲韻學等領域,全面性分析魯將曹劌之真實形象。春秋時代,亂世之期,與管仲匹敵者,唯曹劌也,其人兼併智、忠、勇之才,然後世多以刺客譏之,殊不知「時勢造英雄,英雄再造時勢」,曹劌、管仲之謀,將全數揭密。
「禮」是中國文化史上最重要的概念之一,而《三禮》───《周禮》、《儀禮》及《禮記》則在中國學之中居於相當重要的地位,無庸贅言。日本學者的相關研究成果亦頗多,尤其在一九○○年以後的一百五十年左右,其總量相當龐大,堪稱日本《三禮》研究的「黃金時代」。但其絕大部分的論著,尚未翻成中文或其他語言,海外學者難以參閱。本書是梳理日本學者近代以來研究《三禮》的龐大文獻中的問題意識、研究內容、主要觀點、研究史上的影響以及其學術意義,並且在卷末附上相關研究的論著目錄來成冊的。筆者庶幾中文界的學者、研究生以及讀懂中文的漢學家,透過本書的評述能夠理解日本學者近代以來對《三禮》研究的主要見解,以期相關研究更爲豐富。
世人以為《子貢詩傳》、《申培詩說》皆為豐坊所偽造。經本書作者考訂後,指出《詩傳》有「原本」與「改本」之分別。「原本」為豐坊偽作,「改本」則是豐坊的崇拜者王文祿所偽造。雖有前人指出,《詩說》不是豐坊所偽造,但多數人還是認為此乃豐坊所偽。經余嘉錫先生的考證,認為是王文祿偽造。本書作者以另一種方式證成余先生的說法。學術界對《詩傳》與《詩說》的作者之爭,於此得到最正確的結論,是本書價值所在。
往昔受師長教誨,予以入門契機,以春秋三傳為研究領域,思考經學與歷史、文學間的相關議題。以經學的角度討論春秋三傳的解經方法;以歷史的流傳探尋春秋三傳在歷代的傳播變化;以文學的視角闡述春秋三傳之書寫成就。是漫步於聖人之言,皆無心而讀,有意而寫。
認識鄭玄嗎?久聞大名,我最近才認識到,而且他很有魅力ㄟ!其實我只有兩次遇到過他,第一次是二○○八年在《論語注》上,第二次是二○一一年在《周禮正義》中。他外表很樸素,印象有點老土,其實是個心細如髪而且很有靈性的人。本書收錄作者自二○○四年至二○一二年八年之間在北京所寫有關經學史、經學文獻的文章共十七篇。八年時間,作者的主要時間都投入到整理文獻的工作上,而在這過程中,也沒忘記思考「經學是什麽?」的問題。經過八年之後,現在認為鄭玄才是空前絕後最純粹的經學家。加深對鄭玄的理解,我們同時也能深化對其他歷代經學家的認識。清末以來延續一百多年的經學、經學史觀念,已經開始瓦解,我們需要重新認識鄭玄。
「新中國六十年經學研究計畫」研究成果在文革時期有兩個儒家人物落難了,一位是所謂的「孔老二」,一位是「可惡的朱熹」。一九八○年以來,孔老二逐漸變成偉大的思想家,朱熹的會議在國內外開過十多次,可想而知朱熹也被平反了。本書收集文革時期批判朱熹的專書四種,報刊文章九十多篇,反映了當時批朱的全部面貌。中國從一九六六~一九七六年間爆發了「文化大革命」。「文化大革命」中瘋狂的批評孔子和儒家的經典,到了文革後期,因為朱熹是孔子的繼承人,所以又對朱熹做幾近毀滅式的批判,批判朱熹的文獻流傳下來的有多少,大概有專書四冊,報刊文章九十多篇,本書編者為了讓這代人知道前一代人如何去批判一個著名的歷史人物,所以將這些文獻匯集成書。全書收專著:《略評朱熹》、《批判朱熹文集》、《可惡的朱熹》、《朱熹的醜惡面目》四種。報刊文章九十餘篇,為了讓讀者閱讀方便,將這些文章分為:(一)評朱熹的理學;(二)評朱熹的著作;(三)評朱熹的行為;(四)評朱熹與陳亮;(五)評朱熹與林彪;(六)評朱熹的科學等六類。這些批判用語之惡毒可說史無前例,朱熹遭受如此惡毒之批評,是非對錯如何總應有個批判,要評判就須要有完備的文獻,這些文獻在臺灣的圖書館都不易見到,要還朱熹公道只能依靠此書。
本書收錄十篇論文,是林慶彰教授近二十年來研究經學的論文選集。每篇論文均處理到目前為止,還未有學者研究的經學問題,卓具前瞻與創見。全書大抵可分為六個研究方向:一、探討《史記》提出經書作者的淵源。二、儒家經典的權威的形成和消解。三、處理經學史上的兩種規律:第一種是注解形式的簡繁更替;第二種是回歸原典運動。四、探討經學中心國與周邊國研究經學的互動關係。五、用《詩經》的材料,來探討周代天神權威降落,人文思想興起的歷程。六、探討《詩序》地位問題,及民國初年的反《詩序》運動。由於本書有開拓視野的作用,所以命名為「中國經學研究的新視野」。
在韓國歷史上,朝鮮時期是關注儒學的頂峰時期。朝鮮學者的《詩經》研究在朝鮮時期的經學中佔有重要地位。本文的寫作目的在於了解朝鮮時期學者接受《詩經》的整體面貌。韓國朝鮮時期《詩經》學以主要參考朱熹《詩集傳》的出發點,對《詩》進行譯介。統治階層對《詩》義的理解,雖然強調《詩經》的教化功能,但也不乏深化與多樣化的面貌。到了朝鮮後期,隨著朝鮮社會經濟、思想的變革,對《詩經》的理解逐漸走出朱熹《詩集傳》的框架,趨於多樣化。不僅出現運用大量⋯⋯的文獻與西方科學文化知識而治《詩》的學者,深化了對《詩經》的文字、訓詁研究,還出現闡發先秦引《詩》用《詩》之義以強調《詩經》經世致用功能的學者。
本書收錄十篇論文,是林慶彰教授近二十年來研究經學的論文選集。每篇論文均處理到目前為止,還未有學者研究的經學問題,卓具前瞻與創見。全書大抵可分為六個研究方向:一、探討《史記》提出經書作者的淵源。二、儒家經典的權威的形成和消解。三、處理經學史上的兩種規律:第一種是注解形式的簡繁更替;第二種是回歸原典運動。四、探討經學中心國與周邊國研究經學的互動關係。五、用《詩經》的材料,來探討周代天神權威降落,人文思想興起的歷程。六、探討《詩序》地位問題,及民國初年的反《詩序》運動。由於本書有開拓視野的作用,所以命名為「中國經學研究的新視野」。
在韓國歷史上,朝鮮時期是關注儒學的頂峰時期。朝鮮學者的《詩經》研究在朝鮮時期的經學中佔有重要地位。本文的寫作目的在於了解朝鮮時期學者接受《詩經》的整體面貌。韓國朝鮮時期《詩經》學以主要參考朱熹《詩集傳》的出發點,對《詩》進行譯介。統治階層對《詩》義的理解,雖然強調《詩經》的教化功能,但也不乏深化與多樣化的面貌。到了朝鮮後期,隨著朝鮮社會經濟、思想的變革,對《詩經》的理解逐漸走出朱熹《詩集傳》的框架,趨於多樣化。不僅出現運用大量⋯⋯的文獻與西方科學文化知識而治《詩》的學者,深化了對《詩經》的文字、訓詁研究,還出現闡發先秦引《詩》用《詩》之義以強調《詩經》經世致用功能的學者。
『詩経』は中国のみならず、世界中の数多の学者に研究され、各地で『詩経』学が形成されている。本書はその中の日本『詩経』学を主要な対象とし、日本において、『詩経』が古代から現代まで一体どのように受容され、発展してきたのかについて史的に論述を試みるものである。そこで日本各時代の『詩経』に関する書籍がいつ、誰によって、どのように日本へ伝えられてきたか、どのような人がどのように用いているか、政治、教育、文学などの項目に分けて論じ、また、『詩経』に関する書籍がどれほどあったか等を諸目録書から掘り出して統計分析を加えて、可能な限りそうした書籍の著作年・著者・巻数等の書誌情報を明記する。そうすることで、『詩経』学の日本における伝播状況について明らかにしたい。《詩經》,不是只有在中國才有研究,而是遍及世界各地。在各國學者研究下,各地皆形成頗具規模的詩經學。本書則以日本的詩經學為研究對象,討論《詩經》自流傳入日本後,如何被接受及發展。日本的各時代關於《詩經》的書籍,是在何時、經由何人傳入日本、以及使用的方法等,並以政治、教育、文學等項目進行畫分、討論。此外,還統計分析現存關於《詩經》的書籍資料,盡可能地詳細記錄書籍資料,如著作年代、作者、卷數……等。如此一來,望能使《詩經》在日本的傳播情形更加明確。
『詩経』は中国のみならず、世界中の数多の学者に研究され、各地で『詩経』学が形成されている。本書はその中の日本『詩経』学を主要な対象とし、日本において、『詩経』が古代から現代まで一体どのように受容され、発展してきたのかについて史的に論述を試みるものである。そこで日本各時代の『詩経』に関する書籍がいつ、誰によって、どのように日本へ伝えられてきたか、どのような人がどのように用いているか、政治、教育、文学などの項目に分けて論じ、また、『詩経』に関する書籍がどれほどあったか等を諸目録書から掘り出して統計分析を加えて、可能な限りそうした書籍の著作年・著者・巻数等の書誌情報を明記する。そうすることで、『詩経』学の日本における伝播状況について明らかにしたい。《詩經》,不是只有在中國才有研究,而是遍及世界各地。在各國學者研究下,各地皆形成頗具規模的詩經學。本書則以日本的詩經學為研究對象,討論《詩經》自流傳入日本後,如何被接受及發展。日本的各時代關於《詩經》的書籍,是在何時、經由何人傳入日本、以及使用的方法等,並以政治、教育、文學等項目進行畫分、討論。此外,還統計分析現存關於《詩經》的書籍資料,盡可能地詳細記錄書籍資料,如著作年代、作者、卷數……等。如此一來,望能使《詩經》在日本的傳播情形更加明確。
本書作者程元敏教授曩從屈先生受業,恭讀屈先生書,粗識治書門徑。又因鄞縣戴先生靜山指點,略涉宋儒之書。嘗有志撰作一書,詳解《尚書》全經,擬其題曰「尚書義證」,以補前修之未備,發皇《書》經之奧義。惟茲事艱鉅,非短期可成。乃先注直接攸關周武王者一篇,曰〈牧誓〉;與疑義最多,且涉及周公事蹟併周初史實之〈金縢〉一篇,藉新出土之史料,校今古本異同,以甄正公旦東征故事;〈洪範〉大法,〈呂刑〉律典,後世君主治國,多所取則。斯四篇者於廿九篇全書中,嚮謂難治,攻木先堅,故茲先解此者也。本書據《十三經注疏》本全錄今文廿九篇,分篇、劃段逐句註釋。每註大率以小圈隔為兩部分:圈上為「義」,圈下為「證」。「義」即案斷,「證」則考辨諸家異同。初學或非專攻斯學者,照對經、注,經義庶可通了。本書刻刻事事俱作案斷,定申己意,非徒抄劄陳說,敷衍成篇之作。凡引舊說,皆署出處;非習見之書。實為研治《尚書》學者,必讀之作。
本書作者程元敏教授曩從屈先生受業,恭讀屈先生書,粗識治書門徑。又因鄞縣戴先生靜山指點,略涉宋儒之書。嘗有志撰作一書,詳解《尚書》全經,擬其題曰「尚書義證」,以補前修之未備,發皇《書》經之奧義。惟茲事艱鉅,非短期可成。乃先注直接攸關周武王者一篇,曰〈牧誓〉;與疑義最多,且涉及周公事蹟併周初史實之〈金縢〉一篇,藉新出土之史料,校今古本異同,以甄正公旦東征故事;〈洪範〉大法,〈呂刑〉律典,後世君主治國,多所取則。斯四篇者於廿九篇全書中,嚮謂難治,攻木先堅,故茲先解此者也。本書據《十三經注疏》本全錄今文廿九篇,分篇、劃段逐句註釋。每註大率以小圈隔為兩部分:圈上為「義」,圈下為「證」。「義」即案斷,「證」則考辨諸家異同。初學或非專攻斯學者,照對經、注,經義庶可通了。本書刻刻事事俱作案斷,定申己意,非徒抄劄陳說,敷衍成篇之作。凡引舊說,皆署出處;非習見之書。實為研治《尚書》學者,必讀之作。
本書收錄作者近十年來在經史領域問學的一些單篇習作,題材比較散,故具名《經史散論》。14篇文章,大概可以分成三組:前面7篇討論《詩經》、《左傳》、《周易》、《孝經》、《爾雅》、《中庸》等經書的相關問題,屬於「經」的方面;中間5篇主要討論《漢志》和《四庫總目》、《續修四庫總目》等目錄學著作,屬於「史」的方面;最後2篇,則是將「經史」乃至「四部」之學放到一起討論,帶有一些綜合性質。十年後的今天,作者對待經典的態度與之前迥乎不同。就《詩經》而言,則是實現了從「現代詩學」到「古典詩學」立場的根本性轉變。這一態度,是今日接續和發揚古典學術傳統的必要前提。
四書學的正式確立,始於北宋。本書按照時代順序,逐次考證宋元明清四書學史上的代表性事件、人物、著述,實際是一部「編年體」的「四書學通史」。 正編的體例,每條先列人物、著述或事件的所屬年代,包括廟號年號紀年、干支紀年、公元紀年三個項目;次列條目名,盡可能地具體到月日;次列「出處」,是立目的直接文獻依據,有時不止一處;最後列「考釋」,既有對條目年份月日的具體考證,也有對條目內容的補充解釋。至於宋代之前《四書》單書流傳情況,只據《古今圖書集成》列出要目,不作考釋,供給參考。 四書學編年,是學界迄今暫闕的品類。本書的撰著,期望能夠為進一步的四書學理論研究提供歷史脈絡,奠定文獻基礎。
本書收錄作者近十年來在經史領域問學的一些單篇習作,題材比較散,故具名《經史散論》。14篇文章,大概可以分成三組:前面7篇討論《詩經》、《左傳》、《周易》、《孝經》、《爾雅》、《中庸》等經書的相關問題,屬於「經」的方面;中間5篇主要討論《漢志》和《四庫總目》、《續修四庫總目》等目錄學著作,屬於「史」的方面;最後2篇,則是將「經史」乃至「四部」之學放到一起討論,帶有一些綜合性質。十年後的今天,作者對待經典的態度與之前迥乎不同。就《詩經》而言,則是實現了從「現代詩學」到「古典詩學」立場的根本性轉變。這一態度,是今日接續和發揚古典學術傳統的必要前提。
四書學的正式確立,始於北宋。本書按照時代順序,逐次考證宋元明清四書學史上的代表性事件、人物、著述,實際是一部「編年體」的「四書學通史」。 正編的體例,每條先列人物、著述或事件的所屬年代,包括廟號年號紀年、干支紀年、公元紀年三個項目;次列條目名,盡可能地具體到月日;次列「出處」,是立目的直接文獻依據,有時不止一處;最後列「考釋」,既有對條目年份月日的具體考證,也有對條目內容的補充解釋。至於宋代之前《四書》單書流傳情況,只據《古今圖書集成》列出要目,不作考釋,供給參考。 四書學編年,是學界迄今暫闕的品類。本書的撰著,期望能夠為進一步的四書學理論研究提供歷史脈絡,奠定文獻基礎。
傳統的經學隨著帝制時期的結束而步履蹣跚地邁入了現代社會,在接受現代學術衝擊與洗禮的過程中,經學面臨了許多的質疑與挑戰,尤其是在傳統學術體系全面地進行由古到今、由舊到新、由中到西、由傳統到現代的學術轉型中,因未能找到適切相應的位置,而使經學在現代的學科體制與大學教育中面臨流離失所的窘境。雖然如此,經學的研究仍然也受到現代學術的影響,從而展現出了新的面貌與內涵。現代學術影響籠罩的層面除了具體的學術內容之外,也包括學校體制、學科建制、學術機制、學術風尚與學術典範等方面,本書嘗試以現代學術的視域來觀察民國以來的經學發展,主要集中在課程、學風與學術機制三個面向,這樣的觀察或許有助於對經學的未來走向及定位做較深入的省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