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書收論文四十餘篇,內容包括主題演講三篇、出土文獻兩篇、《周易》研究三篇、《尚書》研究三篇、《詩經》研究六篇、《三禮》研究兩篇、《春秋》及《三傳》九篇、《四書》研究五篇、《孝經》一篇、讖緯一篇、經學史七篇,參加的香港學者有單周堯等十八位;臺灣學者有葉國良等十五位;中國學者有彭林等六位;日本學者有末永高康一位;新加坡學者有勞悅強一位。本書的出版象徵了香港研究經學的重新出發,未來遠景看好。
本書收論文三十九篇,內容包含經學總論七篇、周易五篇、尚書五篇、詩經二篇、三禮五篇、春秋三傳七篇、四書五篇、孝經一篇、爾雅一篇、讖緯一篇。參加的香港學者有何廣棪等十三位;臺灣學者有林慶彰等十三位;中國學者有趙生群等八位;日本學者有末永高康一位;韓國學者有孔炳奭等二位;美國學者有夏含夷等二位;德國學者有蘇費翔一位;英國學者有傅熊一位;海外的漢學家總計有七位參加並發表論文。本書的出版代表香港的經學研究,將會有出人意表的成果出現。
「中國經學研究會」以整合經學教育工作,促進學術交流為宗旨,此次舉辦「第八屆中國經學國際學術研討會」,獲國立臺灣大學中國文學系主任李隆獻教授暨全體老師支持,廣邀海內外經學研究專家齊聚一堂,會後經一年修訂,收稿共得二十七篇,包括《易》、《詩》、《三禮》、《春秋三傳》、《四書》、五經總論、出土文獻,展現跨學科研究視野,結集會議成果,期許有更深入的迴響與發展。
民國經學承晚清經學而來,又有創發性的發展,但是迄今為止,學術界尚未有一部較全面且深入的經學論著問世。中央研究院中國文哲研究所經學文獻組自二○○七年至二○一二年,將「民國以來經學研究」作為研究計畫主軸,策劃多種研究項目,帶領學者一齊投入民國時期的經學研究,廓清變動時代經學研究的脈絡與面目。本書分為六大冊,集結本研究計畫共八次研討會論文發表成果,共一百二十餘篇。各冊依序收入民國時期各經研究,並對當時時代思潮與經學之發展,以及經學家的專門研究等相關議題,均有深入且新穎的研究成果,是研究民國經學發展與流變不可或缺的重要參考論集。
本書是大陸與臺灣學界緊密合作的第二部《尚書》學論文集本書分為十組。第一組為會議致辭,其後依次為:《尚書》學史研究,《尚書》辨偽學研究,《尚書》學專人專書研究,《尚書》教化研究,《尚書》語言研究,《尚書》語體、篇章研究,《尚書》與上古文化研究,《尚書》與政治學研究,域外《尚書》學研究。
本書是大陸與臺灣學界緊密合作的第二部《尚書》學論文集本書分為十組。第一組為會議致辭,其後依次為:《尚書》學史研究,《尚書》辨偽學研究,《尚書》學專人專書研究,《尚書》教化研究,《尚書》語言研究,《尚書》語體、篇章研究,《尚書》與上古文化研究,《尚書》與政治學研究,域外《尚書》學研究。
本書為中央研究院中國文哲研究所和德國慕尼黑大學漢學系合作舉辦「正統與流派──歷代儒家經典之轉變」國際學術會議的論文集。計收中英文論文二十二篇,內容包括各代經學史問題的探討,中文論文有檢討司馬遷所述儒家經典的作者問題、漢賦與漢代經學關係、蓬左文庫《公羊疏》、顧棟高《尚書質疑》、惠棟《易微言》、段玉裁二十一經說、黃式三《尚書啟幪》、皮錫瑞《易學通論》等。英文論文討論孟子的文本結構、漢代讖緯學、《孔子詩論》、南宋《四書》學等,各篇論文都有作者自己的觀點,足供研究經學與經學史之學者參考之用。
本書為中央研究院中國文哲研究所和德國慕尼黑大學漢學系合作舉辦「正統與流派──歷代儒家經典之轉變」國際學術會議的論文集。計收中英文論文二十二篇,內容包括各代經學史問題的探討,中文論文有檢討司馬遷所述儒家經典的作者問題、漢賦與漢代經學關係、蓬左文庫《公羊疏》、顧棟高《尚書質疑》、惠棟《易微言》、段玉裁二十一經說、黃式三《尚書啟幪》、皮錫瑞《易學通論》等。英文論文討論孟子的文本結構、漢代讖緯學、《孔子詩論》、南宋《四書》學等,各篇論文都有作者自己的觀點,足供研究經學與經學史之學者參考之用。
本書分為十一組。前兩組分別是會議致辭和會議主題發言。其餘依次為:《尚書》辨偽學研究,《尚書》學專人專書研究,經筵《尚書》研究,《尚書》語言研究,《尚書》文論、語體、邏輯研究,《尚書》與上古文化研究,《尚書》與相關典籍研究,域外《尚書》傳播研究,《尚書》研究述評及《尚書》史料研究。
本書分為十一組。前兩組分別是會議致辭和會議主題發言。其餘依次為:《尚書》辨偽學研究,《尚書》學專人專書研究,經筵《尚書》研究,《尚書》語言研究,《尚書》文論、語體、邏輯研究,《尚書》與上古文化研究,《尚書》與相關典籍研究,域外《尚書》傳播研究,《尚書》研究述評及《尚書》史料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