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島國際美術獎」是促進南島文化及藝術交流的重要活動,2024年將舉辦第8屆。詮釋南島及藝術的創作已進入生活、在地和交流的獨特性。該獎項吸引來自全球的藝術家,提供平台展示創作,探索南島文化脈絡及生活美感,融合現代經驗。
臺東美術館展覽without centre, without limits奧特亞羅瓦駐地交流展藝術家作品及展覽圖錄。本覽為臺東美術館首度與奧特亞羅瓦戈維特•布魯斯特美術館(Govett-Brewster Art Gallery)合作交流展,於11月16日起至12月15日展出。此檔展覽不但將臺灣重新與太平洋南島語系版圖做進一步的對話,讓觀者重新認識臺東在地文本的重要國際性與原住民藝術當代可能性,更開啟了未來臺灣與奧特亞羅瓦之間的南島藝術合作交流。
《Zoom In Taitung》vol.5切換為錄影模式,記錄那些具有臺東特色的戲劇作品。劇讓我們聚在一起,本期【封面故事】邀請大家「來臺東,聚劇」。地方成為戲劇的故事來源與舞臺場景,生活在地方的人們既是臺前幕後的演職員,也是最能共感的觀眾。這些戲劇作品聚焦地方記憶,收藏傳統文化,展露往日風光,也連結族群情感。不只是因臺東而生的「劇」,更是為地方創造互動關係的「聚」。 屬於臺東的劇,並不限縮在劇場裡。各種空間場域、自然環境或是生活場景,都可以是展演的舞臺。和【臺東看】一起去唱卡拉OK,一點都不會累;【造句造聚】推出的各種NOW劇,在各個地方持續上演;【講臺東】重播十二年一度的建醮,展現經典永流傳的真諦。 即使平時沒有看戲的習慣,將本期視為一座劇場,藉由閱讀想像自己當一回觀眾,或許會是個不錯的方式。歡迎對號入座,一起在《Zoom In Taitung》,聚劇。
「南迴」串起的南方,對旅人來說是夢想中的淨土、夢幻的風景,對於回家的人來說卻是夢想種植生根發芽的地方。透過「回家的實踐者」與藝術家的共構對話啟航,我們將「重返南方、人與自然連結的所在,身心得以安頓處」。本次藝術季共邀請七組藝術家,不分國籍共同為南迴地區撒下地景藝術的種子,並藉由青年會組織的共創與維護,建構專屬台灣東南岸風貌的「夢迴南方」南迴藝術季。藝術家分別為來自臺東在地的森川自然工藝聚落(作品位於新興國小外)、排灣族傳統拍刺師宋海華(Cudjuy Patjidres) 與紐西蘭薩摩亞裔的Greg Semu合作共創(作品位於大武鄉瀧溪車站內)、卑南族瑪籟‧瑪卡卡如萬 Malay Makakazuwan(作品位於南迴之心驛站),排灣族的達比烏蘭.古勒勒Tapiwulan‧Kulele(作品位於太麻里火車站外)、台灣知名地景藝術家李蕢至(作品位於金崙沙灘)、太魯閣族纖維藝術家林介文(作品位於瀧溪車站內),以及來自保加利亞的Rumen Dimitrov(台九線公路420K海邊)。
本書主要介紹臺東縣政府文化處所收藏的原住民族文物。全書共分為三個部份,第壹章為精美圖錄,透過高品質影像呈現六件臺東縣所指定之珍貴「一般古物」,以及87(組/ 件)陶器、金屬、玻璃等無機材質文物。第貳章介紹原住民族文物調查研究的程序與方法,包含文物檢視與記錄、文物攝影、儀器檢視與結構記錄(顯微放大檢視、不可見光檢視、結構線圖繪製、3D 數位建模、文物拓印),以及進階科學檢測(X 光影像、成份分析),最後進行整合性文物分析研究,逐一確認文物之文化資產價值與重要性。第參章選取七組具有代表性的原住民族古(文)物,完整呈現學術調查與研究的具體內容。
增修臺東縣史交通事業篇-臺東縣因地理因素,具有發展陸、海、空交通之條件,在台東縣交通歷史發展上,可見三者交通方式之相輔相成,本篇將依照公路、鐵路、航運、航空、郵政及電信,來探討臺東縣交通展與演變。
增修臺東縣史大事紀篇:歷史是一道指南,一記索引,深具鑑古推今、承先啟後的價值,要完成這項任重道遠的使命,真實記載,呈現所觀所知,無疑乃重中之重,有感《臺東縣史》自民國90年以降,已經有17年未篡?增補,未避免因年久佚失,另方面也納入晚近以來臺東縣的大事紀,因此特別責成文化處進行全面審校,增修的工作,希冀留給後代一個詳實完整的紀錄。
臺東縣擁有「山」、「海」及「多元文化」資源,造就臺東縣獨特迷人風貌,原本就深具觀光發展之潛力。進入21世紀後,臺東現在公私部門的協助下,利用自身資源,掌握觀光旅遊發展趨勢,在過去觀光建設基礎上,行塑臺東成為臺灣具特色旅遊魅力的觀光美地,觀光發展成為本縣地方治理重要成果之一。
臺東過去的社造重點,多半落在鄉鎮身上,對市區著墨較少。為此特別推出「寶桑巷弄好生活」的計畫,透過與社區鄰里的互動,進行資源盤點,增進居民對舊街道的情感認知;透過社區店家、人物的深入採訪,尋找一百餘年來寶桑社區的脈動,有歷史的根,也有巷弄庶民的呼吸,相當有意義。
彙整臺東縣眷村文化歷史及老照片之專輯-眷村裡的歷史不只是戰爭主體興亡敘述,同時應該也是軍人與眷屬的生活記錄:不只是高階軍官的功成名就,應該也是平凡官兵的回憶故事。
《笆札筏的大洪水》內容描述臺東縣金峰鄉笆札筏社區(大鳥社區)的起源傳說。笆札筏社區歷經八八風災後,部落族人積極推動文化重建,除完成搭建青年會傳統會所、成立「部落工坊」積極推動縫紉、編織與琉璃珠等部落產業,並以藝文陪伴兒童鼓勵讀書風氣等。本書收錄雙語對照,期延續部落文化重建的力量,並增加兒童學習族語興趣,培養兒童傳承族群文化的價值。
《ㄨㄛˇ的故事》透過老房子的感性自述,讓我們瞭解到台東市的歷史建築-台東縣兒童故事館的成立歷程,畫面重現了過去庶民的生活情景,也預告它將將成為社區中充滿甜美書香與笑聲的園地,我們期盼,這部交織歷史、人文、地景的故事繪本,能帶給市民深入認識鄉土的機會,也帶給異鄉旅客嶄新的文化體驗。
綠島是一個四面環繞裙狀珊瑚礁的火山島,全島南北長約四公里,東西寬約三公里,面積約15.2平方公里,早期各聚落各有其生活領域,自聚落延伸到耕作、採集的附近山區,也擴展到沿岸捕魚、採集蝦貝、紫菜的海域,甚至於近海作業漁場,從傳統地名可以一窺聚落發展的原始風貌。
翻開台灣美術史,南島藝術是重要瑰寶及文化資產,但卻長期遭致忽略,首屆舉辦的「南島美術獎」,是一個開端,也是藝術圈的創始,並打造ㄧ個競賽舞台,鼓舞藝術家針對南島議題進行創意發揮,在此敬請藝壇賢達不吝指教,本書為臺東縣政府舉辦「2011南島美術獎」之特展及競賽展作品內容。
地方文化館最初的構想是來自文建會所推動的「社區總體營造」政策,為了落實「社區文化活動發展」、「充實鄉鎮展演設施」、「輔導縣市主題展示館之設立暨充實文物館藏」、「美化傳統文化建築空間」等議題,於民國91年配合「挑戰2008國家重點發展計畫」新故鄉社區營造計畫,提出「地方文化館計畫」。經過第一期的推行實施,地方迴響熱烈,因而在97年提出磐石行動方案(97-102年),以「地方文化生活圈」發展的概念為出發,作為地方文化館後續的發展方向。 臺東縣政府推行地方文化館,是在中央政策指導下,以社區建構共同的生活空間、凝聚共同的在地意識、呈現在地文化產業為目標,鼓勵由地方的團體自發性組織經營團隊,為地方文化保存和藝術紮根共同努力。館舍的來源是配合閒置空間的重新規劃與再利用,冀由文化館的運作,整合地方文化據點、在地住民的人力資源,重新建構地方文化環境,創造地方文化創意產業的體驗經濟,以提升整體文化品質及呈現多元地域(社群)特色。目前臺東地方文化館也已經配合地方文化生活圈的後續經營目標,逐漸將單一的點擴散出去,再由點與點之間的網絡連結成一個面。臺東的樂活鹿野心故鄉文化生活圈、萬安社區有機美學文化生活圈、東河藝文特區文化生活圈等,已經形成生活圈的型態。這些地方團隊的努力值得喝采,生活文化圈以地方文化館作為藝文活動推展的據點,本書期待透過地方文化館的介紹,讓更多有志之士共同加入這個行列,並且行銷推廣臺東的地方文化館,強化臺東文化觀光的深度,共同打造藝術、人文、產業、學習、觀光的生活美學空間。
這次的耆老訪談,從臺東縣北邊的池上鄉、成功鎮,一直到南端的大武鄉,甚至綠島和蘭嶼展開地毯式的搜尋,期望找到第一代外省榮民的身影。
臺東元宵神明遶境活動是台東縣ㄧ年一度最盛大的文化饗宴,每年都有不少的民俗藝陣參加這項遶境活動,增添活動的可看性,這本書為2011臺東元宵炸寒單徵文比賽得獎作品彙集成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