歷史上名不見經傳的每一個小人物,其實都在寫歷史,他們在歷史的發展中,占據了非常關鍵的地位,扮演了極為重要的角色。《編戶齊民》是從靜態史料看動態歷史。《編戶齊民》是古代社會過渡到傳統社會的轉型史,也是傳統政治社會結構的形成史。《編戶齊民》綜結古代社會的轉變痕跡,也對傳統兩千年政治社會的本質提出解釋。《編戶齊民》雖然利用制度史的材料,探討的卻是社會史的課題。
「台灣菜」是什麼? 從酒樓裡的台灣料理、戰後初期公共食堂、清粥小菜、國宴變遷到當代小吃與夜市,《「台灣菜」的文化史:食物消費中的國家體現》檢視「台灣菜」這個概念在百年間如何被定義、被認識、被實踐。 「台灣菜」鑲嵌在大歷史與社會的變動中,而我們每一個人只要烹飪過、書寫過、消費過,也都是「台灣菜」定義的參與者。 陳玉箴分析國族與國族性如何在日常生活消費行為中被實踐與「體現」。一方面從歷史面向耙梳台灣飲食史的發展,探索百年來的食物生產與消費;另一方面將史學研究與人類學、文學研究結合,進一步分析「國家」作為一種集體意識,如何影響人的味覺與身體記憶。
內容簡介十七世紀以後,中國與朝鮮的關係是「父子關係」,與日本的關係是「養父子關係」,與越南的關係是「兄弟關係」,臺灣孤懸海外,發展出獨特的「遺民關係」型的中華意識。 《中華秩序追求與華夷論辨:近世以來東亞知識人的鄉愁》嘗試提煉出一個簡要關係,說明17世紀以後東亞知識人圍繞在中華秩序上的複雜關係,依其地理遠近或屏障的難易程度,以及政治、文化的吸收深淺,分成了數種關係。 本書分上下兩篇,含緒論共計12章,【上篇】分析近世知識人追求中華秩序的四種關係類型,是作為宏觀的整體視野,來看待東亞區域的發展趨勢,【下篇】則以比較微觀的個別視角,或以知識人,或以官員訪問,或以漂流人事件等,扣緊「華夷論辨」涉及敏感的「中華╱中國」意識,佐證前面所爬梳的四種關係類型。
彭真是橫跨毛澤東、鄧小平兩個強人時代的中共要員。彭真早於延安時就進入中央最高決策圈,在1949年中共取得勝利至「文化大革命」以前,身兼多項要職、權傾一時;「文革」後也以黨國大老身分繼續問政。彭真不但在當代中國的歷史、政治發展上扮演要角,他對現今中國大陸的法律與制度造成的龐然影響,也仍清晰可辨。西方的中國研究基於派系政治分析,認定彭真是劉少奇的頭號大將,隨其一道抵制、抗衡毛澤東,因而遭之用計接連打倒,如此也是對「文革」起源的流行解釋。中共官方則將彭真定位為:信從領袖但不懼堅持原則而遭難,力推國家法制發展而居功厥偉,更譽之為「社會主義法制的主要奠基人」。本書基於大量史料的嚴謹分析指出:彭真藉由整風機制與方法,打造與維護毛澤東的最高領袖地位;緊隨毛氏旨意,對法制建設之路淺嘗則止,反而助之形塑固化「以言代法」局面,並擇定群眾運動作為治國主要方式;在中央和北京市戮力推行毛氏愈趨激進的重大決策、運動和政策。1964年《人民日報》將彭真列入「毛主席的親密戰友」,乃實至名歸,絕非枉稱。不料未及兩年,毛澤東出於欲另闢新徑的政治需要,再加上彭真本身舉措的不無可議,竟引發毛氏對之嚴厲批鬥,進而成為其發動「文革」的主要事由。本書既是一本顛覆成說、創新突破的彭真政治傳記,同時也是一部具有相當新意的中共歷史論述,包括:有助認識彭真深度與聞的早期重大事件如延安整風、東北爭論;細膩重建中共建政後在訴諸群眾運動與經由法制正常管理之間搖擺、拉扯,終而步上「文革」的政治歷程;益於檢視中共政法、經濟、統戰、對外關係、首都管理等多方面的政策摸索和得失,並生動重現一批中共要人的群像。最後,本書對探索中共「改革開放」初期歷史,如「元老政治」、再建法制,提供一個重要的基點;並用寬廣的視野,增進了解中國法制曲折發展和別具特色的歷史緣由,這在中共1954年頒布首部憲法70週年之際,亦有一定的反思意義。
和戰是南宋朝野長期關注、激烈爭辯的議題。倚江南立國的南宋,長期面臨金、蒙強敵的虎視與侵凌,和戰既是國家生存與發展的重大國政,更是承繼北宋議政傳統,高唱春秋大義的士大夫最關注、議論的核心議題。到寧、理二帝的南宋中晚期,和戰議題更提升到相繫國家安危的重大國是,引發激烈論辯。寧、理二帝的繼位掀起黨爭,引發南宋內政嚴重對立,又在境外蒙古崛起、南侵及政權遞嬗的過程中,被迫捲入爭戰的漩渦,讓和戰及其衍生的邊防、流民議題相互糾結,甚至互相攻訐,演成嚴重政爭。黃寬重長期深入研究宋代的政經環境與社會議題,並提出獨到論述,本書是認識南宋內政、外交、士大夫議政風格及晚宋政局發展,最關鍵的課題。
《日常犯罪與清代社會》以四川巴縣檔案為主要史料,深入探討十八至十九世紀中國地方的竊盜犯罪史,為清代社會史研究開闢新視野。作者採用跨學科的研究方法,結合法制史、法律社會史、歷史犯罪學、物質與消費文化研究,以及城市史與都市社會學等多元視角,全面剖析清代竊盜犯罪的複雜面向。在宏觀層面,本書關注同治朝巴縣竊盜案件與重大歷史事件及社會變遷的關聯;在微觀層面,則呈現了犯罪動機的多樣性,挑戰了「貧窮即犯罪」的觀點。此外,也詳細考察清代竊盜相關法令、竊賊身分與行竊類型、案件審理流程及機制,並透過分析被盜物品,揭示了當時的物質消費情況和城鄉差異。經由對日常犯罪的探討,書中的論述在史料、方法與觀點上均有所突破,開拓了史學研究的新領域。作者意在喚起對犯罪史的重視,尤其是注意犯罪者的能動性,且藉司法檔案來探析社會結構的變化,對於研究清代社會史、法律史、犯罪史的學者而言,本著是不可或缺的重要作品。
★ 榮獲英國政治研究會麥肯齊圖書獎(W. J. M. Mackenzie Book Prize) ★風靡歐美思想學界三十年導讀西方政治思想史經典之大作從霍布斯到馬克思的兩百餘年間,是西方政治思想成果最豐富的時期。本書系統地闡釋了這個時期最重要的一批思想家的政治思想,包括:湯瑪斯.霍布斯(Thomas Hobbes)、約翰.洛克(John Locke)、大衛.休謨(David Hume)、尚—雅克.盧梭(Jean-Jacques Rousseau)、埃德蒙.柏克(Edmund Burke)、傑瑞米.邊沁、約翰.史都華.彌爾(John Stuart Mill)、黑格爾(G. W. F. Hegel)、卡爾.馬克思(Karl Marx),以及對《聯邦主義者》(The Federalist)文集的詳細解說。《現代政治思想史》在內容選擇上回歸經典解讀傳統,但在對經典的詮釋中又揉合了脈絡分析方法,既以對經典文本的系統、精深、透徹和清晰的解讀為中心,同時又以廣博的學識為基礎,對這些文本的歷史背景進行了廣泛、深入而融會貫通的論述,因而能夠幫助讀者閱讀和消化艱澀的經典著作,特別是讓那些對複雜多面的歷史情境缺少專業研究的讀者,能在真實而具體的歷史架構下理解這些深奧的思想內涵。蒙克力求剖析時代的焦點人物,並將主要思想家的觀點與政治史上的新潮流聯繫起來,梳理出西方近代政治思想史的理路,為廣大讀者增加了知識厚度。
從1914年至1950年,洛克菲勒基金會在華投入了近五千萬美元,是其向全球九十六個國家或地區,除美國之外資助最多,且也是中國百年來收到數額最大的慈善捐款。該會還創辦了東亞設備最先進、條件最優渥,最具國際影響的北京協和醫學院,支持了人類有史以來在世界範圍內持續時間最長、規模最大的一項跨國學術合作及交流。著名社會學家費孝通先生接受美國國務院對華關係處的邀請,先後訪問哥倫比亞大學和芝加哥大學,與基金會有密切接觸,他回國後寫下了《初訪美國》一書,提出了中美兩國「能否擁有一個共同的光明」的議題。《邁向智識世界主義》就此聚焦了洛克菲勒基金會進入中國之後所推進的慈善醫學教育事務,認為正是通過「中」、「外」參與者們的齊心協力,矢志追求和維護最高專業標準、個人尊嚴及學術自由,方能將基金會鼓吹的「在世界造福全人類」的高理想落實。正如「人遠乎哉?我欲仁,斯仁至矣」,人類的攜手合作並非遙不可及,也不是永遠無法實現的美好夢想。
《品味唐朝:唐人的文化、經濟和官場生活》收入賴瑞和教授發表在海內外刊物上的14篇論文和3篇學術隨筆,涉及唐詩、小說、寫本文化、唐人的經濟生活和貨幣問題、唐士人怎樣做官,以及他個人的漢學師承記。賴瑞和教授試圖從四大面向——職官、日常生活、碑誌和地理,來細細品嘗唐人的文化、經濟和官場生活。本書是賴瑞和教授的遺著,充分展現了他一貫樸實、細密的治史風格。
浩瀚的歷史長河中,建構人類文明哲理。發跡、承襲、轉變、發展乃至衰頹,思索西方「現代」文化危殆根源。從文藝復興到十九世紀上半的四百多年歲月,是西方文化思想最蓬勃變動的時期。人類思想自宗教神本轉成世俗人本;並開始強調理性及對自我主體性的肯定,確立了追求建構「自由民主」體制之精神。而對於世界的「解魅」,從自然規範的承受者轉變為駕馭者,更為工業革命的思想奠基。這是「文化現代性」發展的時代,一切欣欣向榮,人們對於外來刺激抱著期許與進步的期待。隨著時代演進,文化現代性的內涵在發展的過程中也發生了質變,由古典的「本體性理性」切換為「工具理性」,同時以實用性的探索取代了求真求善的特性。然而追求主體性的建立,反而成了個體與全體的分裂,尤其在文化現代性發展下所滋生的產物──資本主義,默默迫使人類成為生產大軍中的一員。現代性的初衷,人類對自我的探索與追求,卻反而導致人類成為機器與市場的附庸。「現代哲學」的反思,迄今猶是學界爭論不休的問題。蔡美麗教授傾盡畢生智識,濃縮淬鍊出此通達古今、脈絡相承的巨作《現代西洋哲學史》。本書概括討論西方現代文化的特質,藉由三十多位哲學家的思想,其哲學理論如何催生文化現代性,引導衍變、發展乃至產生的危機、困境,進而思索西方現代文化的出口。於四百多年的哲學思想發展中,歸納評析西方現代文化的基本概念之演化過程,並試圖探究挖掘出潛藏在這些概念下,西方現代文化面臨的岌岌命運。
從歐洲哲學的角度探索古代華嚴宗的哲學意蘊及其當代潛力,批判相關的學術研究、解構學界通用的形上學式理論架構,揭示華嚴宗獨有的實踐策略,即詮釋學的意義闡釋作為修行工夫。 本書從哲學的角度來凸顯杜順、法藏及宗密有關思維與修行之糾纏關係、時間性、處境及視角等觀點的創見,並分析其思想如何承襲、超越中道、天台宗及禪宗的立場。華嚴宗的突破在於,理論思考與修行實踐之間的弔詭不是依照辯證法被解消或超越,此弔詭反而被當成一種動態緊張。只有當實踐者在思維中將自身逆轉收回到實踐的原本場域,即時間性情境時,此思考努力才能為實踐者開啟成佛的途徑。於是,華嚴宗與當代歐洲思維不謀而合的親緣關係在此詳盡具體地開展出來。
「改革開放」四十餘年以來,儘管中國已從無產階級革命轉向發展主義,有關毛澤東時代的文化與思想論爭,仍未平息。《情動於「中」:當代中國的思想爭鳴與情感政治》聚焦當代中國的思想鳴放與情動政治,追溯兩岸三地知識界近數十年來關於紅色遺產所展開的爭鳴,包括新啟蒙運動的起伏、左翼與自由派學人的激辯、文化保守主義的興起,以及中國崛起所激發的「新天下主義」想像。藉著四篇專論,作者涂航回顧李澤厚、劉再復、余英時、陳映真、王安憶、劉小楓等知識分子和作家的心路歷程,討論有關「對證歷史」的辯論如何引發了迥異的感覺結構,進而揭示「主義」之爭背後的情感悸動,重塑我們對當代中國知識界思想分化的認知。與傳統的觀念史研究不同,本書關注的問題是:情感如何參與「思想體系」的構築、影響各種「學理」的闡發、乃至塑造形形色色的「政治立場」?換言之,思想不只是綱舉目張的思辨過程,也牽涉思維主體的癡嗔與愛憎。全書以一九四九為「情動於『中』」開端,講述一段又一段驚心動魄的故事:陳寅恪五○年代的「心史」寫作成為世紀末自由主義者的懷想對象;李澤厚歷盡文革創傷,力求從廢墟中重建美學價值、塑造情本體;陳映真在台灣白色恐怖時期嚮往紅色天堂,終必須面對後革命時代的「左翼憂鬱」;劉小楓八十年代從基督神學找尋救贖,遍尋「拯救與逍遙」而不得後,發現殺伐果斷的「政治神學」才是他的歸宿……。這些學者作家的思想根植生命,原是有血有肉的。作者不僅意在描摹個人的歌哭與悲歡,更要觀察他們字裡行間所生的情感如何凝為一種信號,一種召喚與回應,引導讀者體會一個時代「思」與「信」與「感」的取捨。
和唐詩相比,宋詩具有明顯的敘述性、對於日常生活的關注、富於社會意識與哲學思考、揚棄悲哀的人生觀等傾向或特色。基於這些特色,國際知名漢學家、日本學者吉川幸次郎從歷史發展的觀點,分別考察了兩宋主要的詩人與流派。本書原著出版於昭和三十七年(1962),恰好過了半個世紀。其漢譯本則初刊於民國六十六年(1977),也已在三十五年前。是第一本有宋一代詩史的專題研究,也是中國詩斷代史的開山之作(姊妹篇為《元明詩概說》)。作者吉川幸次郎認為宋詩雖然基本上繼承了唐詩的主要形式(古體、律詩、絕句),但在吟詠的題材、技巧或內容等多方面,具有明顯的敘述性、對於日常生活的關注、富於社會意識與哲學思考、揚棄悲哀的人生觀等傾向或特色。基於這些特色,著者從歷史發展的觀點,分別考察了兩宋主要詩人與流派。尤於歐陽修在過渡時期的角色、蘇軾的達觀哲學、陸游的實踐精神與反抗意識,著墨較多。本書論述,始於北宋初期的西崑體,止於南宋末期的民間詩人與抵抗詩人。
和唐詩相比, 宋詩具有明顯的敘述性、 對於日常生活的關注、 富於社會意識與哲學思考、 揚棄悲哀的人生觀等傾向或特色。 基於這些特色, 國際知名漢學家、日本學者吉川幸次郎從歷史發展的觀點, 分別考察了兩宋主要的詩人與流派。 本書原著出版於昭和三十七年(1962),恰好過了半個世紀。其漢譯本則初刊於民國六十六年(1977),也已在三十五年前。是第一本有宋一代詩史的專題研究,也是中國詩斷代史的開山之作(姊妹篇為《元明詩概說》)。作者吉川幸次郎認為宋詩雖然基本上繼承了唐詩的主要形式(古體、律詩、絕句),但在吟詠的題材、技巧或內容等多方面,具有明顯的敘述性、對於日常生活的關注、富於社會意識與哲學思考、揚棄悲哀的人生觀等傾向或特色。基於這些特色,著者從歷史發展的觀點,分別考察了兩宋主要詩人與流派。尤於歐陽修在過渡時期的角色、蘇軾的達觀哲學、陸游的實踐精神與反抗意識,著墨較多。本書論述,始於北宋初期的西崑體,止於南宋末期的民間詩人與抵抗詩人。
政治、道德、權力等各種力量, 就像水分子的毛細管作用一般, 滲入日常生活中每一個可能的角落, 在微小的、隱密的、日常生活空間中發揮作用。 《權力的毛細管作用:清代的思想、學術與心態》(修訂版)收錄了中央研究院院士王汎森研究清代學術、思想、心態方面的12篇專文和一篇附錄。本書標題「權力的毛細管作用」,說明了清代社會中政治、道德等權力無遠弗屆的影響。 「權力的毛細管作用」觀念原來自傅柯(Michel Foucault, 1926-1984)。傅柯對權力的了解很有創見,他不像過去的人只注意權力在大的、公開的場面的展示,同時也注意到權力在微小的、隱密的、日常生活空間中的作用。從王汎森《權力的毛細管作用:清代的思想、學術與心態》(修訂版)一書中可以看到「政治」、「道德」、「權力」等各種力量,就像水分子的毛細管作用一般,滲入日常生活中每一個可能的角落,並發揮意想不到的影響。 「思想史」與「生活史」的聯繫也是《權力的毛細管作用:清代的思想、學術與心態》(修訂版)一書的主軸之一,譬如〈明末清初的人譜與省過會〉、〈日譜與明末清初思想家〉這兩篇專文,就是以「人譜」、「省過會」等修身冊籍及團體為例,展示道德意識呈現的方式與轉化,以及道德理想如何影響日常生活的實踐。
貫穿中國東北的第一條鐵路,原是甲午戰爭中國新敗後 「聯俄制日」政策下的產物 經由簽訂鐵路合同 俄國不僅取得鐵路修築經營權 甚且進一步將觸角伸展及於鐵路經營權以外的其他利權 致使中東鐵路地帶成為中國的化外之地 也是俄國在華最大利權所在 回顧中東鐵路發展史,從1896年簽訂鐵路合同,以迄1952年蘇聯無償歸還中國為止,為期五十餘年,由於時局的變化,經營權數變,堪稱中國鐵路史上的一大特例。 《中東鐵路的修築與經營(1896-1917):俄國在華勢力的發展》分就修築、經營、利權等三篇,詳述中東鐵路興築原委、商業營運與績效,以及各項利權取得與演變,全面探討俄國獨力經營時代的中東鐵路發展史,以了解清末民初之際,俄國如何利用中東鐵路的修築與經營,擴大在中國的勢力。 本書共九章,第一篇:中東鐵路的興築,敘述西伯利亞鐵路的修築與俄國向中國「借地修路」的關係,說明中東鐵路興築由來,以及第一條橫貫中國東北的鐵路,是如何修建完成。第二篇:中東鐵路的營運,分就鐵路本身的客貨運營業,及附屬事業的經營,分析其營運概況,並檢討其營運績效,說明其營運績效是否良好卓著。第三篇:中東鐵路的利權,分從政治、軍事、經濟及其他利權等項,敘述中東鐵路公司利用鐵路合同的規定,以合法、非法兼而有之的方式,取得並擴充中東鐵路地帶的各項利權之緣由。
「一部文本解釋和翻譯史的極佳範例。」 ——鐘鳴旦(比利時魯汶大學漢學系教授) 《孝道西遊》以十八至十九世紀的六個《孝經》翻譯為個案, 依時序解析西方傳教士與漢學家如何在不同譯本中各自表述, 並隨著相異的時代背景,展現出對於中國文化多樣的詮釋, 由此探索中歐雙方的學術變化與相互迴響的文化效應, 也為歐洲漢學的源起與流衍提供了新穎的理解視角。 兩百年間,《孝經》經典以不同語言和不同詮釋方式,在其他文化中出版與流傳。「被翻譯的孝道」彷彿具有新生命一般,以「新作」之姿,引導不同時期的西方讀者探入該經典所欲傳達的深層理念。 本書藉在不同脈絡中被翻譯的譯本,追溯出一個西方重新建構中國禮儀的核心——孝道——的知識體系,並以此翻譯史的研究為基底,建構了具共時性與歷時性的經典翻譯研究模式。 而基於近代傳教士對中國的研究與翻譯,進而建立起來的國際漢學,作者也就其方法論與學科性質提出反思,並倡議一種作為「第二序」的國際漢學研究。 書中收錄六種譯本全文與中文原文的對照表,在這些跨文化的翻譯歷程中的譯本,可一覽其內容與進路各自的傳承性和衍異性。
以「內在他者」作為思索的引線, 聚焦於美學與政治、自然與自由等課題, 展開莊子與尼采的跨文化對話, 並從中提煉出具有批判性的時代意涵, 冀望為異化、物化的現代生活提出反思。 莊子與尼采雖然身處不同時代,被歸屬於不同的文化脈絡,但兩者的思維方式有其親近性。本書以「內在他者」作為「方法」,探究莊子氣的思想與尼采的主體哲學,同時尋求「跨文化思想的可能性」。 「內在他者」指的是親近熟悉卻又陌異難辨、無法捉摸的現象或存在,可以是身體與自我,抑或是社會與文化中的異質聲音。此一體現肯定人的複數性與多元性,突顯人的生活與精神世界總是紛雜多樣、矛盾衝突。肯定「內在他者」,既是鬆動僵化的同一性自我,也是促進開放的自我理解與平等對話,為不同文化,乃至人類與自然的一體共命,找到新的思想出路。
自然人,如何成為道德╱法律權利的主體 法哲學,又叫做法理學, 自19世紀後就因「自然權利」而展開長時間的論爭,延續到今天。 這是「自然法論」與「法實證主義」之間的辯論, 固然推進了專家與學院研究, 但也因很多走向概念化與形式化,漸失與社會及人的連結, 權利主體及方法論轉變的內涵,逐漸被忽略。 法哲學要跟社會對話,重探方法論勢必不可省。 19世紀前的法哲學都是自然法學,但對自然法則有不同的理解方式。本書從法哲學的視野,分成三個部分,探討自然法的起源和轉折、現代自然權利論及當代的論辯。陳妙芬以歷史性及分析性的詮釋方法,探討各時期自然法論的特色,指出霍布斯的自然主義法形上學為關鍵的轉折,影響了盧梭檢視人性論、自然狀態及社會契約等假設,透過盧梭及康德完成自然權利論,將自然法轉型成為理性法,其最重要的貢獻為建立「權利主體」概念——自然人成為道德及法律上的權利主體。《法哲學》藉助新康德哲學家卡西勒的盧梭辯證詮釋,梳理法文和德文原著,將基礎研究帶入19世紀至今的論辯,對圍繞自然法與實證法的問題糾結,包括法治與正義等議題,提供宏觀和微細考察。 專業推薦 在此一民主政治深陷危機的年代,重新審視作為其理論基礎的自然法傳統是一件刻不容緩的事,本書無疑是近年來對此議題最系統性且兼具學術深度與現實關懷的傑作。──葉浩(政治大學政治系副教授) 《法哲學:自然法研究》是中文世界第一本系統性介紹自然法思想史的鉅著。陳妙芬教授以平易近人的文字,引領讀者思考「法律是什麼?」的大哉問。不論專業法律人或關心公共事務的一般公民,本書都是必讀佳作。──王鵬翔 (中央研究院法律學研究所副研究員) 本書作者使用自己的、清楚的語言風格,完整探索一切法律思維與根本人性的牽繫,藉此在尋找法律本質的路途上鮮明浮現一個勇敢與真誠自然人的影像。──黃榮堅(臺灣大學法律學院名譽教授)
張載思想在當代儒學界引發熱烈論辯, 他是「理學宗師」?還是「氣學之祖」? 是「唯物論/唯氣論」者? 還是「即存有即活動」的儒家「心性論」、「道德的形上學」? 針鋒相對的各種詮釋,使得張載格外具有研究趣味, 也展現他在當代儒學上的學術潛力。 《當代張載學》對張載的關懷集中在心性論與氣化論的交涉之上。作為北宋理學宗師,如同牟宗三以「天道性命相貫通」為張載的中心課題,唐君毅以「人道合天道之道」標示橫渠學性格,天、道、性、心的確是張載經常使用的核心語詞,張載學乃是儒家傳統意義下的心性論與道德形上學。然而在心性論之外,張載同時使用大量的氣論語言,並且經常在氣化流行中説明世界誠明、物與無妄。由此形成的大有哲學,正是對抗佛老的利器。切割大量氣論,無疑違反《正蒙》初心。「太虛即氣」正是張載刻意把氣帶入天道性命論域的新哲學命題。 可惜的是,理學內部高舉〈西銘〉,貶抑《正蒙》,「以氣說道」成為對張載經常使用的批評。相較於張載在理學史上未被善待的命運,一九四九年後唯物論氣學與新儒家心性論,或晚近新儒家心性論與先天型氣學的論辯,張載卻是一重要戰場。當中牽涉對氣的理解,也摻雜政治對立因素,並涉及儒學典範的挑戰。一個張載,多種面貌,其間的拮抗張力使當代張載研究更有挑戰性。張載強調兩端一致、兼體無累,本書相信不僅唯心、唯物對立框架不適用於張載,也認為心性論與氣化論不必然是二擇一的選題。張載具有打破二元框架、平視心物的潛力,此有待於重新檢證其氣學性格。
毛澤東為什麼發動一個接一個的「群眾運動」? 他的「群眾路線」和個人崇拜有何種關係? 迄今為止,研究毛澤東者的注意力都放在毛澤東的意識形態上, 本書完整呈現毛澤東的個性和對權威的渴望。 《紅太陽的灼熱光輝:毛澤東與中國五十年代政治》認為毛澤東統治下的北京政權是馬克斯.韋伯所謂的超凡權威(charismatic authority),其基礎是被統治者對某一個特定領袖的崇拜和忠誠,因為他們相信他具有超越凡人的天賦(charisma), 無論此種超凡天賦是實際存在的,還是假設的,甚至是偽稱的。換言之,中國人對國家權威的俯首聽命是基於他們對毛澤東的個人崇拜。本書通過研究毛澤東如何炒作朝鮮戰爭、鎮壓反革命、三反五反、高崗事件、反胡風和肅反運動,以及台海危機和中蘇分裂,揭示他如何打造自身的超凡權威。
羅馬人成為基督徒,但基督徒也成為羅馬人。 當新的宗教信仰、活動、機構與價值觀,傳播到有著深厚宗教傳統的舊社會時,無可避免會出現衝突、抵抗、交流和爭論等複雜的互動,讓雙方都產生深刻的改變。基督教和佛教進入歐洲和中國的過程,便是人類文明史上兩個最重要的案例。 歷來學者對兩者的研究可謂汗牛充棟,但很少著作能像《舊社會.新信仰〉一書,將兩者放在一起,做出既深入又全面的比較。本書作者群在這極端複雜的歷史中各自選擇主題,探詢新舊之間的交流、交融、衝突與轉化,到底有何異同?對了解這兩種宗教文化,又可能有什麼助益? 透過哲學、法律、建築、藝術與物質文化等不同面向的研究,他們指出,在中國和羅馬,新宗教都沒有簡單地掃除舊社會的信仰和習俗;而是在多個世紀的互動和對話中,舊社會改變了新宗教,而新宗教也改變了舊社會。
政治現代性中,自由、民主、權利與憲政等價值如何形成? 主權與理性治理為本的近代國家,其理論發展是什麼進程? 商業社會與現代文明的興起,對於自由憲政產生何種影響? 由西方理論傳統之研究,擴展到比較政治思想的視野, 進而一窺十九世紀末葉 中國知識分子追求政治現代性的理論建構。 西方現代性的發展,本身是一個極為複雜的課題。《探索政治現代性:從馬基維利到嚴復》以重要思想家為單位,前兩篇闡釋西方世界第一波現代性(民權論、社會契約與主權國家)與第二波現代性(文明、商業社會、自由國家與歷史主義)的發展,第三篇則將分析的範圍擴展至甲午戰爭後,以嚴復為代表的中國知識分子,運用思想資源所開展出的政治論述。本書同時對西方的政治現代性發展,及其在近代中國的理解與開展加以比較檢視,以期開拓歷史的縱深與寬廣的視野。
以16到18世紀的文人社集為題, 跨越中國、日本、越南, 從比較的角度 為東亞的結社文化提供嶄新的視野。 文人社集向來是引人注意而且令人著迷的主題,而過去二、三十年,文史領域得益於大量叢書及文獻的刊印出版,有了長足的進展,也讓社集這個主題得到被重新審視的可能。 《結社的藝術》這本論文集是團隊合作的成果,以歷史學與文學的取徑為主,並及於醫學與書畫鑑賞,以此探討不同人群結社的藝術。各篇作者傾向把社集放在整個時代的大脈絡下,從政治、家族、地域性、城市生活、文化轉型與身分階層等面相切入,讓社集這個看似熟悉而傳統的題目,得到令人耳目一新的論點。
本書主旨在探求史家陳寅恪學術思想發展的淵源和軌跡,以期通過史實的考掘,以及陳寅恪論學思維和學術發展之間的關聯,重新呈現陳寅恪過去長期為人所忽視的一些側面,補充和增強對陳寅恪的理解和認識。不但具有新史料,兼有新觀點和新視野。 陳寅恪嘗言「自由之思想,獨立之精神」,非僅事關學術發展,也是個人出處進退的考驗。若論其思想源流,及其辯證思維發展,本書作者追溯陳寅恪的求學歷程和相關論述,推論應可上接希臘古典辯證思維。這是陳寅恪論學的核心價值和立身大節之所在,但於其思想源流卻為前賢論陳寅恪者所未及。 「中體西用」自近代以來迭見時賢引用,爭議甚大;作者爬梳陳寅恪處理傳統體用論的過程,證明陳寅恪固為「中體西用」論者;但通過〈論韓愈〉一文,發現陳寅恪正面論述韓愈心性思想的突破係來自佛家,拈出「天竺為體,華夏為用」,等同肯定「西體中用」的作用。不論就陳寅恪個人或時代背景言,皆可謂石破天驚之論。 陳寅恪好為「對對子」,但不知陳寅恪曾以「對對子」入題遭遇連番挑戰,作者挖掘出當年北平世界日報所刊一連串的讀者論戰,以及陳寅恪親為答辯的史料,重新審視當年陳寅恪所以辯證地提出中文文法之建立,當從比較歷史語言學入手的論斷;但惜誤解者多,或視此為談趣。作者窺其用心,許為「假西學以崇中學」,亦可謂用心深,寓意遠。 思尋上述的疑問,既無現成令人滿意的答案,自有必要通過爬梳其學術論證的路徑,以期能推求其思維運作之所以然。黃萱(1910-2001)引陳寅恪的說法:「詩若不是有兩個意思,便不是好詩。」而有:「他的詩自然是有兩個意思的,所以難於通解。我相信將來必然會有史家用他的『以詩證史』的方法,把他全部的詩,拿來與近代史相印證。」本書則是企圖拿陳寅恪的學術論著以為其思維運作的印證。可以相信陳寅恪於其學術論證的路徑和運用,非僅有其自信,且胸中另有丘壑,但期後人能為其「發皇心曲」。然則本書所注重者,不在為其古典和今典之間求其達詁,而在試探陳寅恪的「心法」,即其思維的運作,探究其「辯證法」和「體用論」的表述和論證。將看似不相干,把得之西學傳統的「辯證法」和歷史語言學,以及得自傳統中學的「體用論」依序論述,且輔以少年認同的心理,探尋陳寅恪的學思發展。 本書期待能就此於陳寅恪有一新的觀點,得一新的認識和視野;於史料的運用亦力求與陳寅恪的原意相符。本陳寅恪的「假設」和「辯證法」以及「體用論」所言,得一「相反相成」之妙,從而形成一內在聯繫。本書亦期待藉此得一比較接近「陳氏心法」,即從陳寅恪的思維概念及其運作且見諸實踐的結論。
關懷當代跨文化思維的處境與潛力 對華語界的哲學思維進行批判省思 繼而開拓嶄新的思索途徑 為了盡量具體揭露跨文化思維的立場和思考模式,《漢學與跨文化思維》落實在中文字獨有的視像性以及與《莊子》、王陽明、海德格、列維納斯等研究對象相關的跨領域、跨科系之探討。 宋灝以身體現象學為基本視角與綱領,探究這些哲學資源的啟發。藉由融合詮釋學與現象學的方法,揭示「身體自我」在人的存在上標記著多麼關鍵、豐富的情境,以便為了當代身體觀的轉化必要作辯解,並且具體彰顯這種轉化的可能性與意義。 全書分為三部,第一部反映宋灝從隸屬漢學對中國古代傳承的關懷,逐漸過渡到哲學與跨文化思維的立場,試圖以宋明理學與華嚴佛教為例,藉中國的文獻逆向來擴充歐洲的詮釋學思想,尤其是高達美式哲學詮釋學。第二部收入作者近幾年對漢學與跨文化思維的方法和處境所進行的批判和反思。第三部是在此方法論架構下,採取現象學及當代歐洲思維為出發點,探討中國古代傳承的啟發。
以採行實證的研究方法, 聚焦於「譯者」的翻譯實踐與媒體的關係。 藉由釐清譯作的原文出處與版次的差異性等, 建立文本比較的基礎研究。 同時關注譯本生成的歷史條件與文化環境, 並參閱西方翻譯理論, 深化議題性的討論。 全書共分七章,研究對象主要選擇吳坤煌、楊逵、龍瑛宗、鍾肇政、葉石濤、陳千武等台籍「翻譯者」,進行他們翻譯路徑的分析,發現戰前的譯者在日本左翼的報章媒體上,藉由翻譯「代表╱再現」殖民地台灣。政權更迭的戰後初期,本土知識分子利用翻譯進行文化傳播,並將中國知識再脈絡化。戰後的譯者則將台灣戰前的日語文學翻譯「重置」(re-place)到戰後當代中文語境的脈絡中,並扮演著再脈絡化的角色(contextualizer)。從台灣新文學史的發展歷程來看,他們譯作生產的社會脈絡(context),以及在翻譯實踐過程中如何轉換個人的文學能量,均展現出高度的各自文化能動性。
罷官初返時日,明知故鄉容貌改易,卻要以一段段歷遊小記捕捉當下相逢的容顏; 在開闢寓山時,明知列閣層軒長峙巖壑,仍要朝出暮歸、不辭疲頓投入建設,然後在流變過程中挹留片段,一次次邀約廣大文友共同參與書寫活動; 在鄉居的夜晚,就寢前還以簡要筆觸快速勾勒一日行事; 別有所見所感時,舟中或樓前,夜央或清晨,也要有詩詞留存一段心事…… 晚明江南社會商品經濟繁榮,學術文藝思潮蓬勃,萌動著新變的力量;但是政治頹唐,時局不安,終致於社稷易主。文士生於斯世,如何回應世局、安頓生命?祁彪佳出身藏書世家,對文字有熱誠的信賴,清簡的詩歌承載了他生命的重量。四十四歲的人生,他以溫暖堅毅的性情展示了晚明文人的一種典型。 全書以《遠山堂詩集》為基礎,首先蒐集海內外圖書館深藏的相關文獻,為祁彪佳傳世詩詞進行彙集、校勘。該集經抗清志士魏畊以行草塗抹修改,書中力求辨識二者,以還原祁詩原貌,並保留魏氏片段詩興。書中同時改變原來的詩體分卷,結合祁氏日記、尺牘與相關文獻,以其一生經歷為脈絡,重作編年與詮解,力求同時具有文獻學和詩學的價值,再現祁氏的生命意識及發展歷程。 全書共收祁氏詩詞535首。新輯詩19首、詞7闋、對聯2副,並則採編年方式,逐年標示明朝年號及西元紀年,各題作品於全文之下分立五目進行評述:「出處」、「校勘」、「魏訂」、「箋釋」、「附評」。
以2000年初至2015年的時間跨度, 從文化政治與感覺結構的分析框架, 探討新的中港台發展敘事如何在都會空間中生成, 尤其關注此一過程對於新興社會主體的形塑。 《中港新感覺:發展夢裡的情感政治》共分兩部分,第一部分聚焦中國,在「中國崛起」以及此後「中國夢」的論述脈絡之下,探究發展的大敘事孕育了怎樣的感覺結構,又再生產了何種文化想像與社會新主體。第二部分以香港為主軸,聚焦中港矛盾與港台連結現象,試圖論證香港如何回應如北進或區域整合這類主流發展論述,同時分析香港近年出現的新城市發展連結與主體性的建構方式。新的發展敘事是以本土爲訴求、反中爲內在結構、情感政治爲依託;在此情感結構下,台灣成為香港重要的參照與連結的新對象。透過分析文化文本與論述,本書試圖建構跨地域視野的可能性,亦即打開封閉在國族或本土中的局限與盲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