歷史的氣味、喧囂、風雨、煙塵……看親臨現場者,如何重述中華人民共和國史。1949年以後,中華人民共和國發生太多、太多的事。有些事,成為歷史書上的記載;有些事,只有親臨現場者才知一二;更有許多事,被掩蓋、被忘卻,遺失在記憶之外。《新編.中華人民共和國史十五講》較舊版新增四分之一篇幅,書寫時序推進至晚近,並綜合十餘年來讀者與授課時獲得的反饋,重思歷史,將許多事件與問題說得更為周全、清楚。本書自八年抗戰之後、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寫起,爬梳國民黨為何敗落、中國共產黨如何鞏固新政權,再寫朝鮮戰爭毛澤東的盤算,敘述打擊城市工商業的「三反」、「五反」運動,和從土地改革到大躍進進而大飢荒的過程,接著是一連串的知識分子、黨內的整肅,也分析當時的中蘇關係、中美關係。書中更寫到「文化大革命」、「六四」天安門事件,勾勒出該段歷史更為清晰的側面,也留下中國官方史學中沒有說、不能說,隱去的內容。不只如此,更書寫新時代──鄧小平改革開放後的發展,90年代以後起飛的經濟、蓬勃發展的公民社會,最後回顧七十五年來中華人民共和國的風雨蒼黃。本書精彩分析: .中共為什麼能夠打敗國民黨奪得天下? .為什麼大飢荒餓死幾千萬人,中共政權依然穩定? .土地改革和「三反五反」運動始末。 .毛澤東發動「文化大革命」的始末與影響。 .中國知識分子的飄搖風雨。 .鄧小平挽救自己政治生命的四封信。 .從西單民主牆到80年代的新啟蒙運動的回顧。 .「六四」的爆發原因、過程與相關澄清。 .在天安門廣場的那一夜。 .後八九時代的劉曉波、韓寒到艾未未:中國民主運動的發展與公民社會的成長。▍本書特色★十餘年來讀者回饋與課堂積累修訂而成。★親臨歷史現場者書寫的真實歷史。
藉由重返一九八○年代香港文學場域,提出歷史經驗的交錯與參照、關係的思考,以及媒介與文類的跨越。這三個研究問題與聚焦重點,一方面帶出文學邊界的多孔性,另一方面凸顯在這個對話過程中各個區域的境遇性實踐。 本書探討五份香港文藝刊物的位置與文學建構策略,以跨界想像重新思考一九八○年代香港文學的建構,強調文學發展的流動性,以及當時香港如何與不同地域之間形成對話與連結。無論是嘗試打造理想文化中國的《八方》;以香港為中介,連結各地華文文學的《香港文學》;提供香港本地作家發表園地並重思本土意義與現實的《大拇指》與《素葉文學》;或是並置嚴肅與通俗文學,形塑香港城市與視聽文化想像的《博益月刊》,都以不同的方式建構香港文學。這些不同的路徑以及各個刊物所開啟的議題,提供我們拼湊出一九八○年代香港文學發展的軌跡。
藉由重返一九八○年代香港文學場域,提出歷史經驗的交錯與參照、關係的思考,以及媒介與文類的跨越。這三個研究問題與聚焦重點,一方面帶出文學邊界的多孔性,另一方面凸顯在這個對話過程中各個區域的境遇性實踐。 本書探討五份香港文藝刊物的位置與文學建構策略,以跨界想像重新思考一九八○年代香港文學的建構,強調文學發展的流動性,以及當時香港如何與不同地域之間形成對話與連結。無論是嘗試打造理想文化中國的《八方》;以香港為中介,連結各地華文文學的《香港文學》;提供香港本地作家發表園地並重思本土意義與現實的《大拇指》與《素葉文學》;或是並置嚴肅與通俗文學,形塑香港城市與視聽文化想像的《博益月刊》,都以不同的方式建構香港文學。這些不同的路徑以及各個刊物所開啟的議題,提供我們拼湊出一九八○年代香港文學發展的軌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