修女之愛 透過六封動人的書信對談,作者以濃烈深厚的靈性之愛主幹,穿插著夫妻之愛、父母之愛、朋友之愛,其中還隱晦著天人之愛。本著對屬靈生命的追求與嚮往,加上對「愛」的刻骨銘心之體悟,進而引入高潔的玄思,而向讀者傾訴出感人的心聲。其主題的崇高、意境的空靈、感情的聖潔,為作者先後花了六年的嘔心瀝血之作。 值得一提的是:對有天主教背景的讀者而言,自然會對許台英女士這本作品津津樂道,因為小說所描述的境界,都牽涉了濃厚的天主教色彩;作者藉著小說中人物的交錯,而暗示出個人對隱修生活的憧憬,及對默觀潛修的嚮往。這點對某些較少接觸基督宗教文化的人來說,或許會掩蓋不住一份陌生的感覺。 作者簡介 許台英,南京市人,台北女師專畢業。曾任教師、編輯多年,並曾編導電視及舞台劇。曾獲聯合報中篇小說獎及短篇小說推薦獎。一九八六年獲中國文藝獎章。著有《歲修》、《茨冠花》、《水軍海峽》與《憐蛾不點燈》等中、短篇小說集。
散文 必須,成為「最高的虛構」-史蒂文斯說。寫作,就是以死亡的方式去生活。走了那麼遠,僅僅是一次返回:無盡地返回自己腳下。世界,就如此詭譎地以每個人的內心為死後。不是我所寫出的,而是我在寫,使我被寫進兩個封面之外。一本翻開的書永遠是一隻鳥飛走的幻象。一場內心的大雪,永遠緊緊把行人裏住、變白。 連「我」都沒有,僅僅是「你」一本用第二人稱寫成的書,為什麼乾脆是無人稱?自己對自已裡邊的別人說話。自己在自己內部旅行。「你」,就最不確切、最模糊、膽怯得像一個別處。你的手所指的地方,總是空曠荒涼的,一次垂直墜落,摔入紙做的菲薄皮膚。死亡,病,不得不用一斤肉體札根。世界,借用一個獨白:沒有人遠遠不夠,超過一個人同樣遠遠不夠。 作者簡介 楊煉與北島、顧城、舒婷等同為當代大陸矇矓詩時期崛起的詩人代表,六四以後即流亡於海外,目前仍活躍於文學創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