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沙茶身世 探究臺灣特殊飲食味道的緣起| 沙茶原來是舶來品?! 源自東南亞 在潮汕地區出現的沙茶傳入臺灣後 成為寶島熟悉的醬料 在沙茶醬的濃淡香醇之間 訴說移民胼手胝足的創業故事 更是臺灣社會的一頁歷史 沙茶醬是家中廚房的常備品,「沙茶炒芥藍」和「沙茶炒牛肉」是我們熟悉的料理。「沙茶火鍋」更是冬季暖身的最佳飲食選項,但我們從未想過,從沙茶醬料出發,就可以追溯臺灣與世界的歷史痕跡。 素有「東方猶太人」之稱的潮汕人,移居東南亞的經驗讓他們帶回沙嗲滋味,經改良成為沙茶。戰後大批潮汕移民跟隨國府撤退來臺,將當地的沙茶菜餚傳入臺灣,透過飲食改變了臺灣常民的生活,也讓沙茶與牛肉的組合成為臺灣飲食的新風貌。 本書試圖將歷史融於生活之中,邊吃火鍋邊沾醬,就能邊談小知識。藉由史料、新聞剪影以及當事人的口述訪談,譜寫出臺灣飲食中的移民腳步。 齊聲推薦 胡川安.郭忠豪.曹銘宗.蔡珠兒.蔣竹山.謝仕淵 專文推薦 中華飲食基金會董事長 翁肇喜 臺灣師範大學臺灣史研究所教授兼所長 張素玢 東華大學歷史學系副教授 陳元朋
|越過海洋,福州的滋味如何融入台灣的常民飲食|味蕾記憶了移民的路徑,飲食承載著族群的記憶繼光餅、雙胞胎、紅糟……你我日常慣習的味道,其源頭可追溯至福州而馬祖,則是他們的中繼站透過追溯福州飲食,如何經由馬祖人的移動,來到台灣我們得以看見移民如何來自四面八方,融入且融合成「台灣」的滋味不論大宴小酌,每一口滋味都有福州移民歷史的隱味。餐盤上的每個食物,背後都有一個故事與綿延的記憶。面對五花八門的料理,吃是追求外觀視覺與內在味覺的感官享受,找尋特定的味道也能喚起記憶,築起一段生活過往。越平凡的料理,往往有越複雜的技藝、食材、講究的論述。本書將從巷口攤車出發,從煎台炙熱的聲響開始,讓我們把食物當作一種聲音,一起走遍台灣的各個角落,聆聽這座島嶼。同時,我們也將穿越時光,前往另一座群島的馬祖和彼岸福州,探索不同島嶼之間獨特的飲食魅力和風味,聆聽人們如何從食物在生活中的意義與角色,傳遞出一道又一道的乘風破浪人生。在充滿著油漬與淚光的食物風味中,食物不僅流向我們心中溫暖著人的胃,它在不同歷史文化媒介的用途與類態,還彰顯個人與群體在社會中的位置、價值、行動與連結(nexus)。讓這些飲食帶著我們踏上橫跨東海甚至太平洋的美食之旅,探尋台北和馬祖的秘密,並品味這兩個地方和福州、馬來西亞到日本,甚至紐約隱藏交融與變遷中的福州飲食文化,以及小吃和大菜之下,無數個體跨越海洋,到達新陸地彼岸的故事。【來自台灣、福州、馬祖與馬來西亞的專文推薦】李可.徐禎.游桂香.謝仕淵.蘇桂雁「馬祖傳統飲食看似單調,但背後的文化舖墊,卻是繁花盛景。」--陳高志|部編版《閩東語》教科書總編輯「美食的傳承是文化傳承的一部分,它在不同的時空背景下會有流變,可能會成為別人口中的不地道,也可能變成新群體的小驚喜,但不論是『辛酸』,還是『甜蜜』,都是一種『鄉土情懷』,這種情懷藏在本書的字句中,浮現於被紀錄的每一段故事的細節上。」--鄒元生|福州光與塵咖啡創辦人
|越過海洋,福州的滋味如何融入台灣的常民飲食|味蕾記憶了移民的路徑,飲食承載著族群的記憶繼光餅、雙胞胎、紅糟……你我日常慣習的味道,其源頭可追溯至福州而馬祖,則是他們的中繼站透過追溯福州飲食,如何經由馬祖人的移動,來到台灣我們得以看見移民如何來自四面八方,融入且融合成「台灣」的滋味不論大宴小酌,每一口滋味都有福州移民歷史的隱味。餐盤上的每個食物,背後都有一個故事與綿延的記憶。面對五花八門的料理,吃是追求外觀視覺與內在味覺的感官享受,找尋特定的味道也能喚起記憶,築起一段生活過往。越平凡的料理,往往有越複雜的技藝、食材、講究的論述。本書將從巷口攤車出發,從煎台炙熱的聲響開始,讓我們把食物當作一種聲音,一起走遍台灣的各個角落,聆聽這座島嶼。同時,我們也將穿越時光,前往另一座群島的馬祖和彼岸福州,探索不同島嶼之間獨特的飲食魅力和風味,聆聽人們如何從食物在生活中的意義與角色,傳遞出一道又一道的乘風破浪人生。在充滿著油漬與淚光的食物風味中,食物不僅流向我們心中溫暖著人的胃,它在不同歷史文化媒介的用途與類態,還彰顯個人與群體在社會中的位置、價值、行動與連結(nexus)。讓這些飲食帶著我們踏上橫跨東海甚至太平洋的美食之旅,探尋台北和馬祖的秘密,並品味這兩個地方和福州、馬來西亞到日本,甚至紐約隱藏交融與變遷中的福州飲食文化,以及小吃和大菜之下,無數個體跨越海洋,到達新陸地彼岸的故事。【來自台灣、福州、馬祖與馬來西亞的專文推薦】李可.徐禎.游桂香.謝仕淵.蘇桂雁「馬祖傳統飲食看似單調,但背後的文化舖墊,卻是繁花盛景。」--陳高志|部編版《閩東語》教科書總編輯「美食的傳承是文化傳承的一部分,它在不同的時空背景下會有流變,可能會成為別人口中的不地道,也可能變成新群體的小驚喜,但不論是『辛酸』,還是『甜蜜』,都是一種『鄉土情懷』,這種情懷藏在本書的字句中,浮現於被紀錄的每一段故事的細節上。」--鄒元生|福州光與塵咖啡創辦人
|越過海洋,福州的滋味如何融入台灣的常民飲食|味蕾記憶了移民的路徑,飲食承載著族群的記憶繼光餅、雙胞胎、紅糟……你我日常慣習的味道,其源頭可追溯至福州而馬祖,則是他們的中繼站透過追溯福州飲食,如何經由馬祖人的移動,來到台灣我們得以看見移民如何來自四面八方,融入且融合成「台灣」的滋味不論大宴小酌,每一口滋味都有福州移民歷史的隱味。餐盤上的每個食物,背後都有一個故事與綿延的記憶。面對五花八門的料理,吃是追求外觀視覺與內在味覺的感官享受,找尋特定的味道也能喚起記憶,築起一段生活過往。越平凡的料理,往往有越複雜的技藝、食材、講究的論述。本書將從巷口攤車出發,從煎台炙熱的聲響開始,讓我們把食物當作一種聲音,一起走遍台灣的各個角落,聆聽這座島嶼。同時,我們也將穿越時光,前往另一座群島的馬祖和彼岸福州,探索不同島嶼之間獨特的飲食魅力和風味,聆聽人們如何從食物在生活中的意義與角色,傳遞出一道又一道的乘風破浪人生。在充滿著油漬與淚光的食物風味中,食物不僅流向我們心中溫暖著人的胃,它在不同歷史文化媒介的用途與類態,還彰顯個人與群體在社會中的位置、價值、行動與連結(nexus)。讓這些飲食帶著我們踏上橫跨東海甚至太平洋的美食之旅,探尋台北和馬祖的秘密,並品味這兩個地方和福州、馬來西亞到日本,甚至紐約隱藏交融與變遷中的福州飲食文化,以及小吃和大菜之下,無數個體跨越海洋,到達新陸地彼岸的故事。【來自台灣、福州、馬祖與馬來西亞的專文推薦】李可.徐禎.游桂香.謝仕淵.蘇桂雁「馬祖傳統飲食看似單調,但背後的文化舖墊,卻是繁花盛景。」--陳高志|部編版《閩東語》教科書總編輯「美食的傳承是文化傳承的一部分,它在不同的時空背景下會有流變,可能會成為別人口中的不地道,也可能變成新群體的小驚喜,但不論是『辛酸』,還是『甜蜜』,都是一種『鄉土情懷』,這種情懷藏在本書的字句中,浮現於被紀錄的每一段故事的細節上。」--鄒元生|福州光與塵咖啡創辦人
★臺灣文學史上,已知的第一部刑案實錄★成文於明治年間,2024年中文首度成書國立臺灣大學醫學院法醫學研究所教授李俊億_審定.推薦臺灣犯罪作家聯會理事,百萬書評部落客喬齊安_導讀臺師大臺灣史研究所碩士蕭宗瀚_解說*** 明治三十一年一月三十日凌晨,苗栗辨務署的小使遭人殘忍殺害。被視為嫌犯的篠崎吉治,鋃鐺入獄;在法治初入臺灣的這個時期,讓我們從各種鑑識報告,以刀身的血跡為主軸,來記述這樁疑案的經緯……***「《艋舺謀殺事件》是臺灣犯罪小說史上已知最早的第一部小說,那麼,《苗栗小使命案》也成了臺灣犯罪小說史上已知最早的第一部刑案實錄。僅僅在一年之內,????只憑一人之力,就完成了類型文學史的兩大創作濫觴,如此的開創性成就,無疑是驚人而非凡的。」--既晴以犯罪小說嚴謹的邏輯敘事,有條不紊爬梳苗栗小使命案的來龍去脈。文中諸多的科學驗證描述,具備明治維新後的開化思維,並刻劃出獨特的時代風景。本書虛實分明,保留嫌犯、證據、可能與本案相關的竊盜案資料,在刑案實錄的體裁下,更融入日臺同島的複雜文化背景,相異的習性會引導出截然不同的推測,讓真凶的選項益發難辨、懸念十足。以史料的角度來看,本作在維護娛樂性的同時,更保存了日臺兩地這一段特殊歷史的珍貴紀錄,放眼日臺犯罪實錄作品無可取代。★附錄收有????(三本)已知最後一篇短篇作品〈老車夫〉。「全球約四成命案無法破案,苗栗小使命案是這種未破案之一。雖在命案現場與玫瑰花叢各找到疑似凶刀,經檢警偵查,鑑定證據,清查被害人與嫌犯生活,審判後也是事實無著。1898年沒有科技協助,推理是唯一辦案取徑。本書沒有假文青文字、無冤獄控訴陳腔,也無刻意故佈疑陣,事件就這樣緩緩浮現在文字上。立心既異,耳目一新,反覆閱讀也不厭倦。」--國立臺北大學犯罪學研究所所長周愫嫻「日治時期臺灣犯罪小說?出,不僅臺人所撰可觀,日人的日文寫作亦琳瑯滿目,惜過去學界研究鮮少,原因在於作品散見報刊,蒐羅匪易,且文字辨識困難。既晴先生不憚辛勞,繼翻譯《艋舺謀殺事件》之後,此次再推《苗栗小使命案》犯案實錄,文中因有雙線辦案,案情愈趨曲折,而除了再現縝密嫌犯問訊、凶刀鑑定、血跡檢驗和證人傳喚、證詞比對等過程,尚涉及日本人與臺灣人問題,同時還映射出日治初期辨務署組織、法院調查、日人在臺生活概況,是值得細加玩味的迷人之作,且讓人引領期待未來能有系列出版
★臺灣文學史上,已知的第一部刑案實錄★成文於明治年間,2024年中文首度成書國立臺灣大學醫學院法醫學研究所教授李俊億_審定.推薦臺灣犯罪作家聯會理事,百萬書評部落客喬齊安_導讀臺師大臺灣史研究所碩士蕭宗瀚_解說*** 明治三十一年一月三十日凌晨,苗栗辨務署的小使遭人殘忍殺害。被視為嫌犯的篠崎吉治,鋃鐺入獄;在法治初入臺灣的這個時期,讓我們從各種鑑識報告,以刀身的血跡為主軸,來記述這樁疑案的經緯……***「《艋舺謀殺事件》是臺灣犯罪小說史上已知最早的第一部小說,那麼,《苗栗小使命案》也成了臺灣犯罪小說史上已知最早的第一部刑案實錄。僅僅在一年之內,????只憑一人之力,就完成了類型文學史的兩大創作濫觴,如此的開創性成就,無疑是驚人而非凡的。」--既晴以犯罪小說嚴謹的邏輯敘事,有條不紊爬梳苗栗小使命案的來龍去脈。文中諸多的科學驗證描述,具備明治維新後的開化思維,並刻劃出獨特的時代風景。本書虛實分明,保留嫌犯、證據、可能與本案相關的竊盜案資料,在刑案實錄的體裁下,更融入日臺同島的複雜文化背景,相異的習性會引導出截然不同的推測,讓真凶的選項益發難辨、懸念十足。以史料的角度來看,本作在維護娛樂性的同時,更保存了日臺兩地這一段特殊歷史的珍貴紀錄,放眼日臺犯罪實錄作品無可取代。★附錄收有????(三本)已知最後一篇短篇作品〈老車夫〉。「全球約四成命案無法破案,苗栗小使命案是這種未破案之一。雖在命案現場與玫瑰花叢各找到疑似凶刀,經檢警偵查,鑑定證據,清查被害人與嫌犯生活,審判後也是事實無著。1898年沒有科技協助,推理是唯一辦案取徑。本書沒有假文青文字、無冤獄控訴陳腔,也無刻意故佈疑陣,事件就這樣緩緩浮現在文字上。立心既異,耳目一新,反覆閱讀也不厭倦。」--國立臺北大學犯罪學研究所所長周愫嫻「日治時期臺灣犯罪小說?出,不僅臺人所撰可觀,日人的日文寫作亦琳瑯滿目,惜過去學界研究鮮少,原因在於作品散見報刊,蒐羅匪易,且文字辨識困難。既晴先生不憚辛勞,繼翻譯《艋舺謀殺事件》之後,此次再推《苗栗小使命案》犯案實錄,文中因有雙線辦案,案情愈趨曲折,而除了再現縝密嫌犯問訊、凶刀鑑定、血跡檢驗和證人傳喚、證詞比對等過程,尚涉及日本人與臺灣人問題,同時還映射出日治初期辨務署組織、法院調查、日人在臺生活概況,是值得細加玩味的迷人之作,且讓人引領期待未來能有系列出版
★臺灣文學史上,已知的第一部刑案實錄★成文於明治年間,2024年中文首度成書國立臺灣大學醫學院法醫學研究所教授李俊億_審定.推薦臺灣犯罪作家聯會理事,百萬書評部落客喬齊安_導讀臺師大臺灣史研究所碩士蕭宗瀚_解說*** 明治三十一年一月三十日凌晨,苗栗辨務署的小使遭人殘忍殺害。被視為嫌犯的篠崎吉治,鋃鐺入獄;在法治初入臺灣的這個時期,讓我們從各種鑑識報告,以刀身的血跡為主軸,來記述這樁疑案的經緯……***「《艋舺謀殺事件》是臺灣犯罪小說史上已知最早的第一部小說,那麼,《苗栗小使命案》也成了臺灣犯罪小說史上已知最早的第一部刑案實錄。僅僅在一年之內,????只憑一人之力,就完成了類型文學史的兩大創作濫觴,如此的開創性成就,無疑是驚人而非凡的。」--既晴以犯罪小說嚴謹的邏輯敘事,有條不紊爬梳苗栗小使命案的來龍去脈。文中諸多的科學驗證描述,具備明治維新後的開化思維,並刻劃出獨特的時代風景。本書虛實分明,保留嫌犯、證據、可能與本案相關的竊盜案資料,在刑案實錄的體裁下,更融入日臺同島的複雜文化背景,相異的習性會引導出截然不同的推測,讓真凶的選項益發難辨、懸念十足。以史料的角度來看,本作在維護娛樂性的同時,更保存了日臺兩地這一段特殊歷史的珍貴紀錄,放眼日臺犯罪實錄作品無可取代。★附錄收有????(三本)已知最後一篇短篇作品〈老車夫〉。「全球約四成命案無法破案,苗栗小使命案是這種未破案之一。雖在命案現場與玫瑰花叢各找到疑似凶刀,經檢警偵查,鑑定證據,清查被害人與嫌犯生活,審判後也是事實無著。1898年沒有科技協助,推理是唯一辦案取徑。本書沒有假文青文字、無冤獄控訴陳腔,也無刻意故佈疑陣,事件就這樣緩緩浮現在文字上。立心既異,耳目一新,反覆閱讀也不厭倦。」--國立臺北大學犯罪學研究所所長周愫嫻「日治時期臺灣犯罪小說?出,不僅臺人所撰可觀,日人的日文寫作亦琳瑯滿目,惜過去學界研究鮮少,原因在於作品散見報刊,蒐羅匪易,且文字辨識困難。既晴先生不憚辛勞,繼翻譯《艋舺謀殺事件》之後,此次再推《苗栗小使命案》犯案實錄,文中因有雙線辦案,案情愈趨曲折,而除了再現縝密嫌犯問訊、凶刀鑑定、血跡檢驗和證人傳喚、證詞比對等過程,尚涉及日本人與臺灣人問題,同時還映射出日治初期辨務署組織、法院調查、日人在臺生活概況,是值得細加玩味的迷人之作,且讓人引領期待未來能有系列出版
一部塵封四百年的家族聖經日記一位被國姓爺梟首的荷蘭青年牧師貼身觀察荷治末期最真實的西拉雅族群及荷鄭台江烽火▍荷治台灣史權威 江樹生教授:這是一本相當接近史實,令人感動的歷史小說。的確,這故事非常值得帶回台灣,分享給台灣的鄉親。 1661年9月,圍困熱蘭遮城四個多月的國姓爺鄭成功,邀請被俘虜的荷蘭人參加盛宴,宴會結束後,鄭軍士兵蜂擁而入,將所有荷蘭男人斬首。在場有位荷蘭牧師,試圖用言語和祈禱來安慰別人,而他自己成了劊子手的最後一個受害者。那位牧師叫做阿諾德斯.溫世繆(Arnoldus Winsemius),27歲,正是這本「日記」的主人翁。 一個出生在荷蘭的人,為何會到遙遠的福爾摩沙宣教?在異鄉殉道的阿諾德斯.溫世繆,之後成為溫世繆家族史上的謎樣人物。本書作者Pieter Winsemius身為家族後輩,繼承父親Albert Winsemius(經濟學家,1961-1984年擔任新加坡首席經濟顧問)多年累積的研究成果,並參考詳盡的萊登遺產繼承資料、阿姆斯特丹城市檔案、巴達維亞和開普敦每日登記冊、熱蘭遮城的洗禮和婚姻記錄等檔案,以及大量的歷史文獻和研究,最終採取日記體的形式,以最貼近的視角,還原這位大航海時代的傳道士。 「日記」從阿諾德斯.溫世繆17歲生日那天開始寫起,心思細膩的青年,煩惱著愛情與前程,忙著準備畢業講道,申請東印度公司獎學金,到阿姆斯特丹接受著名傳教士尤羅伯(Robertus Junius)指導新港語,女友未婚懷孕,甜蜜的婚禮,兒子出生的喜悅,與新婚妻子及剛出生的兒子遠航東方,在巴達維亞捲入政教鬥爭,差點來不了福爾摩沙,好不容易派駐新港社,兒子卻遽然病逝,面對與荷蘭社會大相逕庭的西拉雅族群,思索該如何宣揚上帝的福音……透過每一天的記事,我們切身感受這個年輕牧師的痛苦與喜樂,挫折與收穫。最終國姓爺率領大軍登陸,風雲告急,改朝換代。結局雖殘酷,「日記」戛然而止的那一日卻記載: 早晨,一陣微風吹過。這將是美好的一天。??? ▍誰是溫世繆? 本書係以17世紀荷治時期派駐台灣新港社的年輕牧師阿諾德斯.溫世繆(Arnoldus Winsemius)為主人翁,他於1655年抵達福爾摩沙,在新港社擔任牧師的工作,直到1661年,鄭成功大軍攻進大員,被鄭軍俘虜後梟首殞命,以不到27歲之齡於異鄉殉道。1948年,荷蘭大使館秘書維克斯波塞斯(J. Vixseboxse),在中國北京天主教大教堂的圖書館,發現了阿諾德斯.溫世繆留下的家庭聖經及日記,以影本的方式轉交其後
一部塵封四百年的家族聖經日記一位被國姓爺梟首的荷蘭青年牧師貼身觀察荷治末期最真實的西拉雅族群及荷鄭台江烽火▍荷治台灣史權威 江樹生教授:這是一本相當接近史實,令人感動的歷史小說。的確,這故事非常值得帶回台灣,分享給台灣的鄉親。 1661年9月,圍困熱蘭遮城四個多月的國姓爺鄭成功,邀請被俘虜的荷蘭人參加盛宴,宴會結束後,鄭軍士兵蜂擁而入,將所有荷蘭男人斬首。在場有位荷蘭牧師,試圖用言語和祈禱來安慰別人,而他自己成了劊子手的最後一個受害者。那位牧師叫做阿諾德斯.溫世繆(Arnoldus Winsemius),27歲,正是這本「日記」的主人翁。 一個出生在荷蘭的人,為何會到遙遠的福爾摩沙宣教?在異鄉殉道的阿諾德斯.溫世繆,之後成為溫世繆家族史上的謎樣人物。本書作者Pieter Winsemius身為家族後輩,繼承父親Albert Winsemius(經濟學家,1961-1984年擔任新加坡首席經濟顧問)多年累積的研究成果,並參考詳盡的萊登遺產繼承資料、阿姆斯特丹城市檔案、巴達維亞和開普敦每日登記冊、熱蘭遮城的洗禮和婚姻記錄等檔案,以及大量的歷史文獻和研究,最終採取日記體的形式,以最貼近的視角,還原這位大航海時代的傳道士。 「日記」從阿諾德斯.溫世繆17歲生日那天開始寫起,心思細膩的青年,煩惱著愛情與前程,忙著準備畢業講道,申請東印度公司獎學金,到阿姆斯特丹接受著名傳教士尤羅伯(Robertus Junius)指導新港語,女友未婚懷孕,甜蜜的婚禮,兒子出生的喜悅,與新婚妻子及剛出生的兒子遠航東方,在巴達維亞捲入政教鬥爭,差點來不了福爾摩沙,好不容易派駐新港社,兒子卻遽然病逝,面對與荷蘭社會大相逕庭的西拉雅族群,思索該如何宣揚上帝的福音……透過每一天的記事,我們切身感受這個年輕牧師的痛苦與喜樂,挫折與收穫。最終國姓爺率領大軍登陸,風雲告急,改朝換代。結局雖殘酷,「日記」戛然而止的那一日卻記載: 早晨,一陣微風吹過。這將是美好的一天。??? ▍誰是溫世繆? 本書係以17世紀荷治時期派駐台灣新港社的年輕牧師阿諾德斯.溫世繆(Arnoldus Winsemius)為主人翁,他於1655年抵達福爾摩沙,在新港社擔任牧師的工作,直到1661年,鄭成功大軍攻進大員,被鄭軍俘虜後梟首殞命,以不到27歲之齡於異鄉殉道。1948年,荷蘭大使館秘書維克斯波塞斯(J. Vixseboxse),在中國北京天主教大教堂的圖書館,發現了阿諾德斯.溫世繆留下的家庭聖經及日記,以影本的方式轉交其後
一部塵封四百年的家族聖經日記一位被國姓爺梟首的荷蘭青年牧師貼身觀察荷治末期最真實的西拉雅族群及荷鄭台江烽火▍荷治台灣史權威 江樹生教授:這是一本相當接近史實,令人感動的歷史小說。的確,這故事非常值得帶回台灣,分享給台灣的鄉親。 1661年9月,圍困熱蘭遮城四個多月的國姓爺鄭成功,邀請被俘虜的荷蘭人參加盛宴,宴會結束後,鄭軍士兵蜂擁而入,將所有荷蘭男人斬首。在場有位荷蘭牧師,試圖用言語和祈禱來安慰別人,而他自己成了劊子手的最後一個受害者。那位牧師叫做阿諾德斯.溫世繆(Arnoldus Winsemius),27歲,正是這本「日記」的主人翁。 一個出生在荷蘭的人,為何會到遙遠的福爾摩沙宣教?在異鄉殉道的阿諾德斯.溫世繆,之後成為溫世繆家族史上的謎樣人物。本書作者Pieter Winsemius身為家族後輩,繼承父親Albert Winsemius(經濟學家,1961-1984年擔任新加坡首席經濟顧問)多年累積的研究成果,並參考詳盡的萊登遺產繼承資料、阿姆斯特丹城市檔案、巴達維亞和開普敦每日登記冊、熱蘭遮城的洗禮和婚姻記錄等檔案,以及大量的歷史文獻和研究,最終採取日記體的形式,以最貼近的視角,還原這位大航海時代的傳道士。 「日記」從阿諾德斯.溫世繆17歲生日那天開始寫起,心思細膩的青年,煩惱著愛情與前程,忙著準備畢業講道,申請東印度公司獎學金,到阿姆斯特丹接受著名傳教士尤羅伯(Robertus Junius)指導新港語,女友未婚懷孕,甜蜜的婚禮,兒子出生的喜悅,與新婚妻子及剛出生的兒子遠航東方,在巴達維亞捲入政教鬥爭,差點來不了福爾摩沙,好不容易派駐新港社,兒子卻遽然病逝,面對與荷蘭社會大相逕庭的西拉雅族群,思索該如何宣揚上帝的福音……透過每一天的記事,我們切身感受這個年輕牧師的痛苦與喜樂,挫折與收穫。最終國姓爺率領大軍登陸,風雲告急,改朝換代。結局雖殘酷,「日記」戛然而止的那一日卻記載: 早晨,一陣微風吹過。這將是美好的一天。??? ▍誰是溫世繆? 本書係以17世紀荷治時期派駐台灣新港社的年輕牧師阿諾德斯.溫世繆(Arnoldus Winsemius)為主人翁,他於1655年抵達福爾摩沙,在新港社擔任牧師的工作,直到1661年,鄭成功大軍攻進大員,被鄭軍俘虜後梟首殞命,以不到27歲之齡於異鄉殉道。1948年,荷蘭大使館秘書維克斯波塞斯(J. Vixseboxse),在中國北京天主教大教堂的圖書館,發現了阿諾德斯.溫世繆留下的家庭聖經及日記,以影本的方式轉交其後
|地理誌,也是首本瞭解波蘭與台灣共同歷史的嘗試| 從尋找「波蘭的福爾摩沙」開始,踏上補足台灣史失落環節的旅程 讓中東歐大國波蘭的視角,折射出我們/台灣的形象 跳脫國共敘事與中國史框架,以世界史的宏觀探問- 台灣的過去.現在與未來 ■■■ 你知道,在波蘭有地名就稱為「台灣」或「福爾摩沙」嗎? 你知道,即使到了如今,波蘭仍將台灣視為「好的中國」嗎? 二〇〇九年,作者在誤打誤撞之下發現,當時居住的波蘭城市克拉科夫(Kraków),竟然有一個暱稱為台灣(波蘭文拼法為Tajwan)的區域。在接下來十餘年間,她陸續在全波蘭發現四十八個叫「台灣」或「福爾摩沙」(波蘭文拼法為Formoza)的地方,而且種類繁多,從社區、村子、湖、島到工廠、陽台、軍事基地都有。 關於這些地方為什麼叫「台灣」和「福爾摩沙」,有各式各樣的理論。有人說,是因為這些地方地處邊陲,離中心很遠,讓人想到中國和台灣的地理對應關係。有人說,是因為波蘭人反共,所以選一個共產黨敵人的名字,好來對抗共產政府。也有人說,是因為五〇年代台灣在波蘭的形象是「叛島」,是個不歸共產黨管的法外之地,所以波蘭人會把治安不好、天高皇帝遠的地方稱作台灣。還有人說,是因為波蘭人覺得在台灣的人工作很辛苦,所以會把那種「工作很辛苦的地方」稱為台灣…… 閱讀許多波蘭和台灣的相關資料後發現:波蘭的「台灣」和「福爾摩沙」之所以叫做「台灣」和「福爾摩沙」,和台灣身為荷蘭/中國/日本殖民地的歷史、國共戰爭、蔣介石來台、五〇年代的關閉政策和劫船歷史(關閉政策下,中華民國海軍攔截了兩艘中波輪船,沒收船隻,扣押船員)、韓戰都有關。同時,因為一些其他工作,林蔚昀對今日的波蘭人怎麼看台灣做了一番調查。意識到,即使自由民主了,許多波蘭人對台灣依然有許多不了解和刻板印象,反之亦然。 然而,台灣與波蘭的關係,並不只是從一九五〇年代開始,一六三六年,第一位踏上福爾摩沙的波蘭人梅欽斯基,早於荷治時期,就已經為福爾摩沙留下紀錄!延續時間線,或有人親自到訪,或在媒體上持續關注,遠在中東歐的波蘭因各種理由,在彼岸遠遠地關注著太平洋上的這座島。 本書期盼透過爬梳波蘭文獻中的台灣,為兩地關係定錨,更重要的是,將台灣化為世界的台灣。 【作者的話】 我想要寫一本書,不只是關於尋找地理意義上的、波蘭境內的台灣,也是關於尋找台灣在波蘭的形象,關於波蘭人從十七世紀起到現在怎麼看台灣。這格局非常宏大,我清楚知道自己目前無法完全掌握,一定會留下許多未知地區(terra incognita,我更喜歡波蘭文的說法,biała plama,空白區塊)。但即使如此,我還是想以有限的能力,做一個mapping out(繪出地圖),有了這個mapping out,以後還可以回來深入探索,甚至邀請其他人加入,和我一起尋找、探索、拼湊。 很多人都說世界現在是地球村。然而,在冷戰結束三十餘年後,我們再次陷入了不自由、和彼此切斷的狀態。有人說,這是新冷戰的時代。如果是的話,那就要了解冷戰和更久以前的歷史,甚至是不為人知的歷史。這些失落的歷史,就像是失落的環節,發現了這些環節,或許我們對自己及對他人的瞭解會更全面。
|地理誌,也是首本瞭解波蘭與台灣共同歷史的嘗試| 從尋找「波蘭的福爾摩沙」開始,踏上補足台灣史失落環節的旅程 讓中東歐大國波蘭的視角,折射出我們/台灣的形象 跳脫國共敘事與中國史框架,以世界史的宏觀探問- 台灣的過去.現在與未來 ■■■ 你知道,在波蘭有地名就稱為「台灣」或「福爾摩沙」嗎? 你知道,即使到了如今,波蘭仍將台灣視為「好的中國」嗎? 二〇〇九年,作者在誤打誤撞之下發現,當時居住的波蘭城市克拉科夫(Kraków),竟然有一個暱稱為台灣(波蘭文拼法為Tajwan)的區域。在接下來十餘年間,她陸續在全波蘭發現四十八個叫「台灣」或「福爾摩沙」(波蘭文拼法為Formoza)的地方,而且種類繁多,從社區、村子、湖、島到工廠、陽台、軍事基地都有。 關於這些地方為什麼叫「台灣」和「福爾摩沙」,有各式各樣的理論。有人說,是因為這些地方地處邊陲,離中心很遠,讓人想到中國和台灣的地理對應關係。有人說,是因為波蘭人反共,所以選一個共產黨敵人的名字,好來對抗共產政府。也有人說,是因為五〇年代台灣在波蘭的形象是「叛島」,是個不歸共產黨管的法外之地,所以波蘭人會把治安不好、天高皇帝遠的地方稱作台灣。還有人說,是因為波蘭人覺得在台灣的人工作很辛苦,所以會把那種「工作很辛苦的地方」稱為台灣…… 閱讀許多波蘭和台灣的相關資料後發現:波蘭的「台灣」和「福爾摩沙」之所以叫做「台灣」和「福爾摩沙」,和台灣身為荷蘭/中國/日本殖民地的歷史、國共戰爭、蔣介石來台、五〇年代的關閉政策和劫船歷史(關閉政策下,中華民國海軍攔截了兩艘中波輪船,沒收船隻,扣押船員)、韓戰都有關。同時,因為一些其他工作,林蔚昀對今日的波蘭人怎麼看台灣做了一番調查。意識到,即使自由民主了,許多波蘭人對台灣依然有許多不了解和刻板印象,反之亦然。 然而,台灣與波蘭的關係,並不只是從一九五〇年代開始,一六三六年,第一位踏上福爾摩沙的波蘭人梅欽斯基,早於荷治時期,就已經為福爾摩沙留下紀錄!延續時間線,或有人親自到訪,或在媒體上持續關注,遠在中東歐的波蘭因各種理由,在彼岸遠遠地關注著太平洋上的這座島。 本書期盼透過爬梳波蘭文獻中的台灣,為兩地關係定錨,更重要的是,將台灣化為世界的台灣。 【作者的話】 我想要寫一本書,不只是關於尋找地理意義上的、波蘭境內的台灣,也是關於尋找台灣在波蘭的形象,關於波蘭人從十七世紀起到現在怎麼看台灣。這格局非常宏大,我清楚知道自己目前無法完全掌握,一定會留下許多未知地區(terra incognita,我更喜歡波蘭文的說法,biała plama,空白區塊)。但即使如此,我還是想以有限的能力,做一個mapping out(繪出地圖),有了這個mapping out,以後還可以回來深入探索,甚至邀請其他人加入,和我一起尋找、探索、拼湊。 很多人都說世界現在是地球村。然而,在冷戰結束三十餘年後,我們再次陷入了不自由、和彼此切斷的狀態。有人說,這是新冷戰的時代。如果是的話,那就要了解冷戰和更久以前的歷史,甚至是不為人知的歷史。這些失落的歷史,就像是失落的環節,發現了這些環節,或許我們對自己及對他人的瞭解會更全面。
|地理誌,也是首本瞭解波蘭與台灣共同歷史的嘗試| 從尋找「波蘭的福爾摩沙」開始,踏上補足台灣史失落環節的旅程 讓中東歐大國波蘭的視角,折射出我們/台灣的形象 跳脫國共敘事與中國史框架,以世界史的宏觀探問- 台灣的過去.現在與未來 ■■■ 你知道,在波蘭有地名就稱為「台灣」或「福爾摩沙」嗎? 你知道,即使到了如今,波蘭仍將台灣視為「好的中國」嗎? 二〇〇九年,作者在誤打誤撞之下發現,當時居住的波蘭城市克拉科夫(Kraków),竟然有一個暱稱為台灣(波蘭文拼法為Tajwan)的區域。在接下來十餘年間,她陸續在全波蘭發現四十八個叫「台灣」或「福爾摩沙」(波蘭文拼法為Formoza)的地方,而且種類繁多,從社區、村子、湖、島到工廠、陽台、軍事基地都有。 關於這些地方為什麼叫「台灣」和「福爾摩沙」,有各式各樣的理論。有人說,是因為這些地方地處邊陲,離中心很遠,讓人想到中國和台灣的地理對應關係。有人說,是因為波蘭人反共,所以選一個共產黨敵人的名字,好來對抗共產政府。也有人說,是因為五〇年代台灣在波蘭的形象是「叛島」,是個不歸共產黨管的法外之地,所以波蘭人會把治安不好、天高皇帝遠的地方稱作台灣。還有人說,是因為波蘭人覺得在台灣的人工作很辛苦,所以會把那種「工作很辛苦的地方」稱為台灣…… 閱讀許多波蘭和台灣的相關資料後發現:波蘭的「台灣」和「福爾摩沙」之所以叫做「台灣」和「福爾摩沙」,和台灣身為荷蘭/中國/日本殖民地的歷史、國共戰爭、蔣介石來台、五〇年代的關閉政策和劫船歷史(關閉政策下,中華民國海軍攔截了兩艘中波輪船,沒收船隻,扣押船員)、韓戰都有關。同時,因為一些其他工作,林蔚昀對今日的波蘭人怎麼看台灣做了一番調查。意識到,即使自由民主了,許多波蘭人對台灣依然有許多不了解和刻板印象,反之亦然。 然而,台灣與波蘭的關係,並不只是從一九五〇年代開始,一六三六年,第一位踏上福爾摩沙的波蘭人梅欽斯基,早於荷治時期,就已經為福爾摩沙留下紀錄!延續時間線,或有人親自到訪,或在媒體上持續關注,遠在中東歐的波蘭因各種理由,在彼岸遠遠地關注著太平洋上的這座島。 本書期盼透過爬梳波蘭文獻中的台灣,為兩地關係定錨,更重要的是,將台灣化為世界的台灣。 【作者的話】 我想要寫一本書,不只是關於尋找地理意義上的、波蘭境內的台灣,也是關於尋找台灣在波蘭的形象,關於波蘭人從十七世紀起到現在怎麼看台灣。這格局非常宏大,我清楚知道自己目前無法完全掌握,一定會留下許多未知地區(terra incognita,我更喜歡波蘭文的說法,biała plama,空白區塊)。但即使如此,我還是想以有限的能力,做一個mapping out(繪出地圖),有了這個mapping out,以後還可以回來深入探索,甚至邀請其他人加入,和我一起尋找、探索、拼湊。 很多人都說世界現在是地球村。然而,在冷戰結束三十餘年後,我們再次陷入了不自由、和彼此切斷的狀態。有人說,這是新冷戰的時代。如果是的話,那就要了解冷戰和更久以前的歷史,甚至是不為人知的歷史。這些失落的歷史,就像是失落的環節,發現了這些環節,或許我們對自己及對他人的瞭解會更全面。
|在台灣成神的飛虎將軍 杉浦茂峰誕生一百周年紀念出版| 二戰少年飛行兵 × 林百貨電梯小姐 譜寫以日治台南為舞台的青春愛戀 這個故事的主旨是透過戰時的台南,在每一章中呈現出不同的「愛」。 我希望透過這個故事,將在台灣變成神明的零戰飛行員杉浦茂峰的餘音,能夠如展翅飛翔般直接傳達給台灣的每個人。-菅野 茂 以小說書寫二戰記憶- 戰爭以諸多小人物生命為代價,譜寫歷史 而這些人的故事則會用不同形式,持續留存於世 這是一段記錄二戰時期小人物 關於愛與希望.勇氣與犧牲的故事 「這裡是熱帶,光與熱的台南。」 一九四四年二戰末期,來自日本茨城縣水戶市的零戰飛行員-杉浦茂峰,在台南林百貨偶遇和姊姊長得一模一樣、連名字發音都相同的台灣電梯小姐-和田京子。 摩登的百貨店,同時也是用來防空射擊的重機槍陣地;稚嫩的少年,受訓駕駛著衝向敵軍的戰鬥機。偏安一隅小島上人們的日常,新潮的咖哩飯與從未嘗過的冰淇淋口感,都與敵軍的轟炸一同,燃燒殆盡。 這是青春的一頁,但再也沒有第二頁了。 少年們呀,展開雙翼向天空飛去吧。去追愛、去飛吧。 各界推薦 一青妙|作家 木下諄一|作家 甘記豪|文史研究者 朱家煌|高雄市關懷臺籍老兵文化協會理事長、臺灣明石會理事長 吳旭曜KCN|畫家 吳進池|飛虎將軍廟榮譽主委 栖來光|作家 海海人生!海豚男!|圖文作家 張維斌|軍事史研究者 郭秋燕|飛虎將軍廟志工、日升大飯店總經理 郭國文|台南市立法委員 陳文松|成大歷史系教授兼博物館副館長 陳亭妃|台南市立法委員 葉澤山|台南市副市長 蔡亦竹|實踐大學日文系助理教授 (依姓氏筆畫排序)
|在台灣成神的飛虎將軍 杉浦茂峰誕生一百周年紀念出版| 二戰少年飛行兵 × 林百貨電梯小姐 譜寫以日治台南為舞台的青春愛戀 這個故事的主旨是透過戰時的台南,在每一章中呈現出不同的「愛」。 我希望透過這個故事,將在台灣變成神明的零戰飛行員杉浦茂峰的餘音,能夠如展翅飛翔般直接傳達給台灣的每個人。-菅野 茂 以小說書寫二戰記憶- 戰爭以諸多小人物生命為代價,譜寫歷史 而這些人的故事則會用不同形式,持續留存於世 這是一段記錄二戰時期小人物 關於愛與希望.勇氣與犧牲的故事 「這裡是熱帶,光與熱的台南。」 一九四四年二戰末期,來自日本茨城縣水戶市的零戰飛行員-杉浦茂峰,在台南林百貨偶遇和姊姊長得一模一樣、連名字發音都相同的台灣電梯小姐-和田京子。 摩登的百貨店,同時也是用來防空射擊的重機槍陣地;稚嫩的少年,受訓駕駛著衝向敵軍的戰鬥機。偏安一隅小島上人們的日常,新潮的咖哩飯與從未嘗過的冰淇淋口感,都與敵軍的轟炸一同,燃燒殆盡。 這是青春的一頁,但再也沒有第二頁了。 少年們呀,展開雙翼向天空飛去吧。去追愛、去飛吧。 各界推薦 一青妙|作家 木下諄一|作家 甘記豪|文史研究者 朱家煌|高雄市關懷臺籍老兵文化協會理事長、臺灣明石會理事長 吳旭曜KCN|畫家 吳進池|飛虎將軍廟榮譽主委 栖來光|作家 海海人生!海豚男!|圖文作家 張維斌|軍事史研究者 郭秋燕|飛虎將軍廟志工、日升大飯店總經理 郭國文|台南市立法委員 陳文松|成大歷史系教授兼博物館副館長 陳亭妃|台南市立法委員 葉澤山|台南市副市長 蔡亦竹|實踐大學日文系助理教授 (依姓氏筆畫排序)
|在台灣成神的飛虎將軍 杉浦茂峰誕生一百周年紀念出版| 二戰少年飛行兵 × 林百貨電梯小姐 譜寫以日治台南為舞台的青春愛戀 這個故事的主旨是透過戰時的台南,在每一章中呈現出不同的「愛」。 我希望透過這個故事,將在台灣變成神明的零戰飛行員杉浦茂峰的餘音,能夠如展翅飛翔般直接傳達給台灣的每個人。-菅野 茂 以小說書寫二戰記憶- 戰爭以諸多小人物生命為代價,譜寫歷史 而這些人的故事則會用不同形式,持續留存於世 這是一段記錄二戰時期小人物 關於愛與希望.勇氣與犧牲的故事 「這裡是熱帶,光與熱的台南。」 一九四四年二戰末期,來自日本茨城縣水戶市的零戰飛行員-杉浦茂峰,在台南林百貨偶遇和姊姊長得一模一樣、連名字發音都相同的台灣電梯小姐-和田京子。 摩登的百貨店,同時也是用來防空射擊的重機槍陣地;稚嫩的少年,受訓駕駛著衝向敵軍的戰鬥機。偏安一隅小島上人們的日常,新潮的咖哩飯與從未嘗過的冰淇淋口感,都與敵軍的轟炸一同,燃燒殆盡。 這是青春的一頁,但再也沒有第二頁了。 少年們呀,展開雙翼向天空飛去吧。去追愛、去飛吧。 各界推薦 一青妙|作家 木下諄一|作家 甘記豪|文史研究者 朱家煌|高雄市關懷臺籍老兵文化協會理事長、臺灣明石會理事長 吳旭曜KCN|畫家 吳進池|飛虎將軍廟榮譽主委 栖來光|作家 海海人生!海豚男!|圖文作家 張維斌|軍事史研究者 郭秋燕|飛虎將軍廟志工、日升大飯店總經理 郭國文|台南市立法委員 陳文松|成大歷史系教授兼博物館副館長 陳亭妃|台南市立法委員 葉澤山|台南市副市長 蔡亦竹|實踐大學日文系助理教授 (依姓氏筆畫排序)
|醫師熱潮,從日治時代開始| 中央研究院臺灣史研究所教授 許雪姬 中央研究院臺灣史研究所研究員兼所長 鍾淑敏 金鼎獎得主、心臟外科醫師 蘇上豪-專業推薦文 「第一賣冰,第二做醫生」 日治時期,西醫成為炙手可熱的新興行業, 不僅被視為菁英,更象徵著高社經地位。 於是,如何取得習醫與行醫的機會,便成為眾人關注的焦點; 不只在臺灣,從滿洲國與中國的廈門等地,都可見到這些臺灣醫師的身影。 日治時期在中國的臺灣醫師,可說是臺灣人在殖民體制下,以及中日兩國的夾縫間求生存的縮影。如此歷史發展,也造就臺灣人面對變局的靈活變化,知道如何在這個體制之下,前往自己憧憬之地,或是追求更好的發展機會。如臺灣醫師前往廈門、上海、南京、天津、北平、滿洲即是如此。分布的地域非常廣,不僅是一水之隔的廈門,就連北平、滿洲都有臺灣人的蹤跡。 如此現象,也有階段性的變化與地域差異。如果一個地方,出現對臺灣人執業或習醫的有利因素,那自然也會吸引臺灣人前來,比如說滿洲與青島的醫學校正是如此。臺灣人前往滿洲、青島等地習醫的現象,也印證日治時期臺灣人的習醫熱潮,臺灣機會少,那就離開臺灣島,在東亞尋找其他機會。換言之,臺灣人是以東亞為舞臺,而非僅在臺灣。 進入本書,主要分為「臺灣醫師為何要前往中國」,以及「他們去了哪裡」這兩大部分。「臺灣醫師為何要前往中國」談的是時代背景,而「他們去了哪裡」,談的是這些醫師分布,以及其中幾個有趣案例。 專文推薦 綜觀本書,主軸在介紹臺灣人受日本殖民政策影響下的人群移動,在中國的臺灣醫師亦不例外,掌握時機,創造各自不同的人生,故事精彩,文筆流暢,附圖不少,可讀性高。——許雪姬 關於臺灣人如何在中國行醫,本書先詳述開業資格,然後列舉多名臺灣人醫師波瀾壯闊的故事,讓人一邊驚嘆臺灣人處境之奇遇,也一邊感懷被大時代翻弄的歷史。——鍾淑敏 力航在書中對於史料的爬梳,以及說明醫師與時代的關係,讓我們可以一窺當時的醫療環境、政治情況,還有醫師和社會的互動等……——蘇上豪 齊聲推薦 李文成|知名作者.一歷百憂解 何義麟|國立臺北教育大學臺文所教授 李尚仁|中研院歷史語言所研究員 李 崗|影想文化藝術基金會執行長 林宜敬|艾爾科技 CEO 張秀蓉|前臺大歷史系所教授兼主任.現臺大醫院顧問 張典婉|文字工作者 郭文華|國立陽明交通大學科技與社會研究所.公共衛生研究所教授 楊斯棓|《要有一個人》作者.暢銷作家.醫師 雷祥麟|中研院近代史研究所研究員兼所長 薛化元|國立政治大學臺史所教授 謝金魚|歷史作家 (依姓氏筆畫排序)
|醫師熱潮,從日治時代開始| 中央研究院臺灣史研究所教授 許雪姬 中央研究院臺灣史研究所研究員兼所長 鍾淑敏 金鼎獎得主、心臟外科醫師 蘇上豪-專業推薦文 「第一賣冰,第二做醫生」 日治時期,西醫成為炙手可熱的新興行業, 不僅被視為菁英,更象徵著高社經地位。 於是,如何取得習醫與行醫的機會,便成為眾人關注的焦點; 不只在臺灣,從滿洲國與中國的廈門等地,都可見到這些臺灣醫師的身影。 日治時期在中國的臺灣醫師,可說是臺灣人在殖民體制下,以及中日兩國的夾縫間求生存的縮影。如此歷史發展,也造就臺灣人面對變局的靈活變化,知道如何在這個體制之下,前往自己憧憬之地,或是追求更好的發展機會。如臺灣醫師前往廈門、上海、南京、天津、北平、滿洲即是如此。分布的地域非常廣,不僅是一水之隔的廈門,就連北平、滿洲都有臺灣人的蹤跡。 如此現象,也有階段性的變化與地域差異。如果一個地方,出現對臺灣人執業或習醫的有利因素,那自然也會吸引臺灣人前來,比如說滿洲與青島的醫學校正是如此。臺灣人前往滿洲、青島等地習醫的現象,也印證日治時期臺灣人的習醫熱潮,臺灣機會少,那就離開臺灣島,在東亞尋找其他機會。換言之,臺灣人是以東亞為舞臺,而非僅在臺灣。 進入本書,主要分為「臺灣醫師為何要前往中國」,以及「他們去了哪裡」這兩大部分。「臺灣醫師為何要前往中國」談的是時代背景,而「他們去了哪裡」,談的是這些醫師分布,以及其中幾個有趣案例。 專文推薦 綜觀本書,主軸在介紹臺灣人受日本殖民政策影響下的人群移動,在中國的臺灣醫師亦不例外,掌握時機,創造各自不同的人生,故事精彩,文筆流暢,附圖不少,可讀性高。——許雪姬 關於臺灣人如何在中國行醫,本書先詳述開業資格,然後列舉多名臺灣人醫師波瀾壯闊的故事,讓人一邊驚嘆臺灣人處境之奇遇,也一邊感懷被大時代翻弄的歷史。——鍾淑敏 力航在書中對於史料的爬梳,以及說明醫師與時代的關係,讓我們可以一窺當時的醫療環境、政治情況,還有醫師和社會的互動等……——蘇上豪 齊聲推薦 李文成|知名作者.一歷百憂解 何義麟|國立臺北教育大學臺文所教授 李尚仁|中研院歷史語言所研究員 李 崗|影想文化藝術基金會執行長 林宜敬|艾爾科技 CEO 張秀蓉|前臺大歷史系所教授兼主任.現臺大醫院顧問 張典婉|文字工作者 郭文華|國立陽明交通大學科技與社會研究所.公共衛生研究所教授 楊斯棓|《要有一個人》作者.暢銷作家.醫師 雷祥麟|中研院近代史研究所研究員兼所長 薛化元|國立政治大學臺史所教授 謝金魚|歷史作家 (依姓氏筆畫排序)
|醫師熱潮,從日治時代開始| 中央研究院臺灣史研究所教授 許雪姬 中央研究院臺灣史研究所研究員兼所長 鍾淑敏 金鼎獎得主、心臟外科醫師 蘇上豪-專業推薦文 「第一賣冰,第二做醫生」 日治時期,西醫成為炙手可熱的新興行業, 不僅被視為菁英,更象徵著高社經地位。 於是,如何取得習醫與行醫的機會,便成為眾人關注的焦點; 不只在臺灣,從滿洲國與中國的廈門等地,都可見到這些臺灣醫師的身影。 日治時期在中國的臺灣醫師,可說是臺灣人在殖民體制下,以及中日兩國的夾縫間求生存的縮影。如此歷史發展,也造就臺灣人面對變局的靈活變化,知道如何在這個體制之下,前往自己憧憬之地,或是追求更好的發展機會。如臺灣醫師前往廈門、上海、南京、天津、北平、滿洲即是如此。分布的地域非常廣,不僅是一水之隔的廈門,就連北平、滿洲都有臺灣人的蹤跡。 如此現象,也有階段性的變化與地域差異。如果一個地方,出現對臺灣人執業或習醫的有利因素,那自然也會吸引臺灣人前來,比如說滿洲與青島的醫學校正是如此。臺灣人前往滿洲、青島等地習醫的現象,也印證日治時期臺灣人的習醫熱潮,臺灣機會少,那就離開臺灣島,在東亞尋找其他機會。換言之,臺灣人是以東亞為舞臺,而非僅在臺灣。 進入本書,主要分為「臺灣醫師為何要前往中國」,以及「他們去了哪裡」這兩大部分。「臺灣醫師為何要前往中國」談的是時代背景,而「他們去了哪裡」,談的是這些醫師分布,以及其中幾個有趣案例。 專文推薦 綜觀本書,主軸在介紹臺灣人受日本殖民政策影響下的人群移動,在中國的臺灣醫師亦不例外,掌握時機,創造各自不同的人生,故事精彩,文筆流暢,附圖不少,可讀性高。——許雪姬 關於臺灣人如何在中國行醫,本書先詳述開業資格,然後列舉多名臺灣人醫師波瀾壯闊的故事,讓人一邊驚嘆臺灣人處境之奇遇,也一邊感懷被大時代翻弄的歷史。——鍾淑敏 力航在書中對於史料的爬梳,以及說明醫師與時代的關係,讓我們可以一窺當時的醫療環境、政治情況,還有醫師和社會的互動等……——蘇上豪 齊聲推薦 李文成|知名作者.一歷百憂解 何義麟|國立臺北教育大學臺文所教授 李尚仁|中研院歷史語言所研究員 李 崗|影想文化藝術基金會執行長 林宜敬|艾爾科技 CEO 張秀蓉|前臺大歷史系所教授兼主任.現臺大醫院顧問 張典婉|文字工作者 郭文華|國立陽明交通大學科技與社會研究所.公共衛生研究所教授 楊斯棓|《要有一個人》作者.暢銷作家.醫師 雷祥麟|中研院近代史研究所研究員兼所長 薛化元|國立政治大學臺史所教授 謝金魚|歷史作家 (依姓氏筆畫排序)
|為有志日本研究者提供有關宗教文化的重要先行知識| ★深入淺出介紹日本民俗中的神道、佛教與修驗道 ★認識與理解日本民俗文化的最好入門書 在「聖」與「俗」間相互影響,不斷變化、融合新舊的日本宗教文化, 持續形塑日本人的思想及行為模式,衍生出--對生活樣式、經濟活動、文化藝術、甚至國家政治的種種作用。 自然信仰與神佛習合,這兩點正是日本宗教文化的底流;而宗教文化,至今也仍是日本民俗、甚至日本文化整體的起源與基礎。 本書就神道、佛教、修驗道及民俗信仰等元素做更深層論述,並分別探討其精神與物質面對於日本文化的具體影響。 所謂宗教必須具有明顯的教祖、教義及教團組織這三個要素,若缺少其中任何一項,則定義上只能稱之為信仰而非宗教。以上三種宗教中,佛教為完整滿足三要素的宗教。原本沒有教祖和教義的神道,在佛教這個外來刺激下成長補足成為宗教。修驗道則是融合了神佛兩種成熟化的思想之中再度演化出的宗教。就民俗學的角度,修驗道最接近所謂「民俗宗教」的定義。但神道、佛教兩種宗教在生根定著於地方後,也容易被當地的特殊風俗所影響,演化出雖同樣是神道、佛教,但在不同地域呈現出不同風貌。 日本這個神道之國,長久以來在信仰世界裏佛教一直占了壓倒神道的優勢。在過去以中國為中心的世界觀裏,佛教才是真正通行於「三國」-朝鮮、中國、印度的普世價值。相較之下,神道不過是一群位處邊緣海島的居民們在信的當地土神明。而且就如神社建築也受到佛教影響一般,佛教傳入日本的不只是信仰,同時也是建築、造型、哲學、文字書畫等總合先進技術的總合體系。在這種強勢外來文化的入侵下,神道發展出「本地垂迹說」而促成神佛習合的出現,讓神道和崇高的佛教合為一體。這也讓日本獨有的「權現」出現,進而讓神佛習合的修驗道在日本得以大大發展。 理解這些宗教文化的意涵,更能理解現今的日本整體社會與流行文化的底蘊。 誠心推薦 歷史旅行作者|工頭堅 中研院民族所退休研究員|林美容 國立台北藝術大學教授兼文化資源學院院長.傳統藝術中心主任|林承緯 建築文資工作者|凌宗魁 藏書家|黃震南 薰風季刊創辦人|姚銘偉 歷史作家|謝金魚 知名作家|謝哲青 (依照姓名筆劃排序)
|為有志日本研究者提供有關宗教文化的重要先行知識| ★深入淺出介紹日本民俗中的神道、佛教與修驗道 ★認識與理解日本民俗文化的最好入門書 在「聖」與「俗」間相互影響,不斷變化、融合新舊的日本宗教文化, 持續形塑日本人的思想及行為模式,衍生出--對生活樣式、經濟活動、文化藝術、甚至國家政治的種種作用。 自然信仰與神佛習合,這兩點正是日本宗教文化的底流;而宗教文化,至今也仍是日本民俗、甚至日本文化整體的起源與基礎。 本書就神道、佛教、修驗道及民俗信仰等元素做更深層論述,並分別探討其精神與物質面對於日本文化的具體影響。 所謂宗教必須具有明顯的教祖、教義及教團組織這三個要素,若缺少其中任何一項,則定義上只能稱之為信仰而非宗教。以上三種宗教中,佛教為完整滿足三要素的宗教。原本沒有教祖和教義的神道,在佛教這個外來刺激下成長補足成為宗教。修驗道則是融合了神佛兩種成熟化的思想之中再度演化出的宗教。就民俗學的角度,修驗道最接近所謂「民俗宗教」的定義。但神道、佛教兩種宗教在生根定著於地方後,也容易被當地的特殊風俗所影響,演化出雖同樣是神道、佛教,但在不同地域呈現出不同風貌。 日本這個神道之國,長久以來在信仰世界裏佛教一直占了壓倒神道的優勢。在過去以中國為中心的世界觀裏,佛教才是真正通行於「三國」-朝鮮、中國、印度的普世價值。相較之下,神道不過是一群位處邊緣海島的居民們在信的當地土神明。而且就如神社建築也受到佛教影響一般,佛教傳入日本的不只是信仰,同時也是建築、造型、哲學、文字書畫等總合先進技術的總合體系。在這種強勢外來文化的入侵下,神道發展出「本地垂迹說」而促成神佛習合的出現,讓神道和崇高的佛教合為一體。這也讓日本獨有的「權現」出現,進而讓神佛習合的修驗道在日本得以大大發展。 理解這些宗教文化的意涵,更能理解現今的日本整體社會與流行文化的底蘊。 誠心推薦 歷史旅行作者|工頭堅 中研院民族所退休研究員|林美容 國立台北藝術大學教授兼文化資源學院院長.傳統藝術中心主任|林承緯 建築文資工作者|凌宗魁 藏書家|黃震南 薰風季刊創辦人|姚銘偉 歷史作家|謝金魚 知名作家|謝哲青 (依照姓名筆劃排序)
|為有志日本研究者提供有關宗教文化的重要先行知識| ★深入淺出介紹日本民俗中的神道、佛教與修驗道 ★認識與理解日本民俗文化的最好入門書 在「聖」與「俗」間相互影響,不斷變化、融合新舊的日本宗教文化, 持續形塑日本人的思想及行為模式,衍生出--對生活樣式、經濟活動、文化藝術、甚至國家政治的種種作用。 自然信仰與神佛習合,這兩點正是日本宗教文化的底流;而宗教文化,至今也仍是日本民俗、甚至日本文化整體的起源與基礎。 本書就神道、佛教、修驗道及民俗信仰等元素做更深層論述,並分別探討其精神與物質面對於日本文化的具體影響。 所謂宗教必須具有明顯的教祖、教義及教團組織這三個要素,若缺少其中任何一項,則定義上只能稱之為信仰而非宗教。以上三種宗教中,佛教為完整滿足三要素的宗教。原本沒有教祖和教義的神道,在佛教這個外來刺激下成長補足成為宗教。修驗道則是融合了神佛兩種成熟化的思想之中再度演化出的宗教。就民俗學的角度,修驗道最接近所謂「民俗宗教」的定義。但神道、佛教兩種宗教在生根定著於地方後,也容易被當地的特殊風俗所影響,演化出雖同樣是神道、佛教,但在不同地域呈現出不同風貌。 日本這個神道之國,長久以來在信仰世界裏佛教一直占了壓倒神道的優勢。在過去以中國為中心的世界觀裏,佛教才是真正通行於「三國」-朝鮮、中國、印度的普世價值。相較之下,神道不過是一群位處邊緣海島的居民們在信的當地土神明。而且就如神社建築也受到佛教影響一般,佛教傳入日本的不只是信仰,同時也是建築、造型、哲學、文字書畫等總合先進技術的總合體系。在這種強勢外來文化的入侵下,神道發展出「本地垂迹說」而促成神佛習合的出現,讓神道和崇高的佛教合為一體。這也讓日本獨有的「權現」出現,進而讓神佛習合的修驗道在日本得以大大發展。 理解這些宗教文化的意涵,更能理解現今的日本整體社會與流行文化的底蘊。 誠心推薦 歷史旅行作者|工頭堅 中研院民族所退休研究員|林美容 國立台北藝術大學教授兼文化資源學院院長.傳統藝術中心主任|林承緯 建築文資工作者|凌宗魁 藏書家|黃震南 薰風季刊創辦人|姚銘偉 歷史作家|謝金魚 知名作家|謝哲青 (依照姓名筆劃排序)
照片會說話,圖文漫遊北投的歷史風華 北投往事並不如煙,重探溫泉鄉的百年物語 ◆北投竟然還有分新舊,又要如何分辨!? ◆日本時代的北投八勝景到底是哪八景? ◆「溫泉」、「磺水」,哪一個才是北投道地說法! ◆「松濤園」、「天狗庵」,哪家才是北投的第一家溫泉旅館? ◆那卡西文化引領台語歌流行?原來江蕙、黃乙玲都在這裡出道! 老照片說故事,北投浪漫情調溫泉鄉的那些年這些事。 攤開北投達人楊燁的文物散策手帳,來趟北投的今昔穿越之旅! 北投,平埔族所指終年冒著裊裊白煙之地,遠自大航海時代因盛產硫磺而躍然於古籍文獻上;日本時代被重點開發為溫泉度假勝地,浴場、旅館、別墅與招待所紛紛林立;國府時期成為酒客流連忘返的繁華夜都市,酒場中風靡一時的那卡西文化,更是推動台語歌流行發展的搖籃之一。綜觀北投的繁華興衰的歷程,儼然是台灣庶民娛樂休憩史的縮影。 知名文史工作者楊燁,長期收藏北投歷史圖像及文物,凡有藏品入荷,必定按圖踏查探究一番,是深諳老北投庶民生活鋩鋩角角的北投達人。本書收錄近千張歷史照片及圖像文物,從人文景觀、鐵道驛站、巴士路線、浴場設施、旅館變遷、大眾建設、酒家文化、草山溫泉等予以分類,並輔以圖說釋義。終章收錄有北投文史大年表、北投地名沿革,以及老地名等圖表提供對照。 本書特色 ❶收錄近千張歷史寫真,精彩古今對照圖說,翻頁驚喜,原來北投古早是按呢。 ❷杯底毋通飼金魚,獨家收錄那卡西工作者口訪紀錄,重返北投浪漫溫泉鄉。 ❸莫忘草山,第五章開闢草山溫泉、大屯國立公園單元,一同領略日本時代的草山風光。 ❹收錄北投文史大年表、北投地名沿革,以及各里舊地名圖表提供對照。 ❺書衣海報(54 × 23公分), 1935年金子常光繪製〈大屯山彙〉鳥瞰圖。
照片會說話,圖文漫遊北投的歷史風華 北投往事並不如煙,重探溫泉鄉的百年物語 ◆北投竟然還有分新舊,又要如何分辨!? ◆日本時代的北投八勝景到底是哪八景? ◆「溫泉」、「磺水」,哪一個才是北投道地說法! ◆「松濤園」、「天狗庵」,哪家才是北投的第一家溫泉旅館? ◆那卡西文化引領台語歌流行?原來江蕙、黃乙玲都在這裡出道! 老照片說故事,北投浪漫情調溫泉鄉的那些年這些事。 攤開北投達人楊燁的文物散策手帳,來趟北投的今昔穿越之旅! 北投,平埔族所指終年冒著裊裊白煙之地,遠自大航海時代因盛產硫磺而躍然於古籍文獻上;日本時代被重點開發為溫泉度假勝地,浴場、旅館、別墅與招待所紛紛林立;國府時期成為酒客流連忘返的繁華夜都市,酒場中風靡一時的那卡西文化,更是推動台語歌流行發展的搖籃之一。綜觀北投的繁華興衰的歷程,儼然是台灣庶民娛樂休憩史的縮影。 知名文史工作者楊燁,長期收藏北投歷史圖像及文物,凡有藏品入荷,必定按圖踏查探究一番,是深諳老北投庶民生活鋩鋩角角的北投達人。本書收錄近千張歷史照片及圖像文物,從人文景觀、鐵道驛站、巴士路線、浴場設施、旅館變遷、大眾建設、酒家文化、草山溫泉等予以分類,並輔以圖說釋義。終章收錄有北投文史大年表、北投地名沿革,以及老地名等圖表提供對照。 本書特色 ❶收錄近千張歷史寫真,精彩古今對照圖說,翻頁驚喜,原來北投古早是按呢。 ❷杯底毋通飼金魚,獨家收錄那卡西工作者口訪紀錄,重返北投浪漫溫泉鄉。 ❸莫忘草山,第五章開闢草山溫泉、大屯國立公園單元,一同領略日本時代的草山風光。 ❹收錄北投文史大年表、北投地名沿革,以及各里舊地名圖表提供對照。 ❺書衣海報(54 × 23公分), 1935年金子常光繪製〈大屯山彙〉鳥瞰圖。
照片會說話,圖文漫遊北投的歷史風華 北投往事並不如煙,重探溫泉鄉的百年物語 ◆北投竟然還有分新舊,又要如何分辨!? ◆日本時代的北投八勝景到底是哪八景? ◆「溫泉」、「磺水」,哪一個才是北投道地說法! ◆「松濤園」、「天狗庵」,哪家才是北投的第一家溫泉旅館? ◆那卡西文化引領台語歌流行?原來江蕙、黃乙玲都在這裡出道! 老照片說故事,北投浪漫情調溫泉鄉的那些年這些事。 攤開北投達人楊燁的文物散策手帳,來趟北投的今昔穿越之旅! 北投,平埔族所指終年冒著裊裊白煙之地,遠自大航海時代因盛產硫磺而躍然於古籍文獻上;日本時代被重點開發為溫泉度假勝地,浴場、旅館、別墅與招待所紛紛林立;國府時期成為酒客流連忘返的繁華夜都市,酒場中風靡一時的那卡西文化,更是推動台語歌流行發展的搖籃之一。綜觀北投的繁華興衰的歷程,儼然是台灣庶民娛樂休憩史的縮影。 知名文史工作者楊燁,長期收藏北投歷史圖像及文物,凡有藏品入荷,必定按圖踏查探究一番,是深諳老北投庶民生活鋩鋩角角的北投達人。本書收錄近千張歷史照片及圖像文物,從人文景觀、鐵道驛站、巴士路線、浴場設施、旅館變遷、大眾建設、酒家文化、草山溫泉等予以分類,並輔以圖說釋義。終章收錄有北投文史大年表、北投地名沿革,以及老地名等圖表提供對照。 本書特色 ❶收錄近千張歷史寫真,精彩古今對照圖說,翻頁驚喜,原來北投古早是按呢。 ❷杯底毋通飼金魚,獨家收錄那卡西工作者口訪紀錄,重返北投浪漫溫泉鄉。 ❸莫忘草山,第五章開闢草山溫泉、大屯國立公園單元,一同領略日本時代的草山風光。 ❹收錄北投文史大年表、北投地名沿革,以及各里舊地名圖表提供對照。 ❺書衣海報(54 × 23公分), 1935年金子常光繪製〈大屯山彙〉鳥瞰圖。
★臺灣學界近代中西分類知識系譜研究的問路創舉之作 ★國立中興大學永續農業創新發展研究中心 「農業、環境與人文」子計畫成果 聚焦討論植物、動物做為藥材、食療等,在各產業所扮演的角色, 自臺灣出發,乃至中國、東亞,反思人類世以來的歷史變化, 從多元角度,探討農漁產業發展史上的動植物面貌與政策、開發史之重要性。 二○二三年十一月廿四—廿五日國立中央大學歷史研究所舉辦「近代知識譜系中的動物與植物」工作坊,會中各篇論文不僅涉及自然分類的知識形成,也在應用的層面凸顯了不同時空下的特定動機與思考路徑。 儘管西方分類學已是今日之主流觀點,但不妨害傳統中國分類學在某些領域中的延續與調適。尤其在傳統藥物使用的領域中,中國既有的食藥同源思想、氣運五行的醫理,讓面對新式生物分類學衝擊下的中國本草觀,仍舊得以在華人的生活日用中找到一席之地。中國傳統醫藥學千年來與其博物與分類傳統互為表裡、相倚甚密。中藥藥性理論構建中「遠取諸物、近取諸身」,也可在過去本草分類中看到許多實用主義上的例證。顯示中國的分類思想自魏晉時期到清末都沒有太大變化,內化成為華人飲食與用藥的常識。 二十世紀西方科學強勢叩關,除了造成中醫界「廢醫存藥」的壓力,亦促成了中藥分類使用上的內在調適。在理解從傳統跨越到近代本草分類遞嬗的過程後,讀者才能理解本書中清末文人筆下的木棉,以及驢藥、「吐蛇」、蛤蚧、海馬等,這類對西醫而言荒誕不經的藥物,卻依然能在當前的華人食補市場上風行不偃的歷史因緣;也只有看到了近代以來西學對中醫草本知識的挑戰與其調適後,方得認識清代庫倫與內地藥材交易究竟葫蘆裡賣的是什麼藥。 近廿年來跨學科研究或是學術跨界對話的氛圍正熾,本論文集中各篇專文外有所專擅又內理相通,或可據之視為臺灣學界近代中西分類知識系譜研究的問路創舉。 (本書經相關領域專家學者匿名審查後出版) 誠摯推薦 國立陽明交通大學人社系助理教授 朱華瑄 天津南開大學歷史學院副教授 黃相輔 北京清華大學科學史系副教授 陸伊驪 物種與人類世的概念都是基於科學事實而來,而此些事實一定涉及特定的社會文化脈絡。本書是讓我們得以窺見這些脈絡的窗口。——國立臺灣大學地理系副教授 洪廣冀 物種課題是理解自然與人類歷史的重要線索。——國立陽明交通大學榮譽退休教授 曾華璧
★臺灣學界近代中西分類知識系譜研究的問路創舉之作 ★國立中興大學永續農業創新發展研究中心 「農業、環境與人文」子計畫成果 聚焦討論植物、動物做為藥材、食療等,在各產業所扮演的角色, 自臺灣出發,乃至中國、東亞,反思人類世以來的歷史變化, 從多元角度,探討農漁產業發展史上的動植物面貌與政策、開發史之重要性。 二○二三年十一月廿四—廿五日國立中央大學歷史研究所舉辦「近代知識譜系中的動物與植物」工作坊,會中各篇論文不僅涉及自然分類的知識形成,也在應用的層面凸顯了不同時空下的特定動機與思考路徑。 儘管西方分類學已是今日之主流觀點,但不妨害傳統中國分類學在某些領域中的延續與調適。尤其在傳統藥物使用的領域中,中國既有的食藥同源思想、氣運五行的醫理,讓面對新式生物分類學衝擊下的中國本草觀,仍舊得以在華人的生活日用中找到一席之地。中國傳統醫藥學千年來與其博物與分類傳統互為表裡、相倚甚密。中藥藥性理論構建中「遠取諸物、近取諸身」,也可在過去本草分類中看到許多實用主義上的例證。顯示中國的分類思想自魏晉時期到清末都沒有太大變化,內化成為華人飲食與用藥的常識。 二十世紀西方科學強勢叩關,除了造成中醫界「廢醫存藥」的壓力,亦促成了中藥分類使用上的內在調適。在理解從傳統跨越到近代本草分類遞嬗的過程後,讀者才能理解本書中清末文人筆下的木棉,以及驢藥、「吐蛇」、蛤蚧、海馬等,這類對西醫而言荒誕不經的藥物,卻依然能在當前的華人食補市場上風行不偃的歷史因緣;也只有看到了近代以來西學對中醫草本知識的挑戰與其調適後,方得認識清代庫倫與內地藥材交易究竟葫蘆裡賣的是什麼藥。 近廿年來跨學科研究或是學術跨界對話的氛圍正熾,本論文集中各篇專文外有所專擅又內理相通,或可據之視為臺灣學界近代中西分類知識系譜研究的問路創舉。 (本書經相關領域專家學者匿名審查後出版) 誠摯推薦 國立陽明交通大學人社系助理教授 朱華瑄 天津南開大學歷史學院副教授 黃相輔 北京清華大學科學史系副教授 陸伊驪 物種與人類世的概念都是基於科學事實而來,而此些事實一定涉及特定的社會文化脈絡。本書是讓我們得以窺見這些脈絡的窗口。——國立臺灣大學地理系副教授 洪廣冀 物種課題是理解自然與人類歷史的重要線索。——國立陽明交通大學榮譽退休教授 曾華璧
★臺灣學界近代中西分類知識系譜研究的問路創舉之作 ★國立中興大學永續農業創新發展研究中心 「農業、環境與人文」子計畫成果 聚焦討論植物、動物做為藥材、食療等,在各產業所扮演的角色, 自臺灣出發,乃至中國、東亞,反思人類世以來的歷史變化, 從多元角度,探討農漁產業發展史上的動植物面貌與政策、開發史之重要性。 二○二三年十一月廿四—廿五日國立中央大學歷史研究所舉辦「近代知識譜系中的動物與植物」工作坊,會中各篇論文不僅涉及自然分類的知識形成,也在應用的層面凸顯了不同時空下的特定動機與思考路徑。 儘管西方分類學已是今日之主流觀點,但不妨害傳統中國分類學在某些領域中的延續與調適。尤其在傳統藥物使用的領域中,中國既有的食藥同源思想、氣運五行的醫理,讓面對新式生物分類學衝擊下的中國本草觀,仍舊得以在華人的生活日用中找到一席之地。中國傳統醫藥學千年來與其博物與分類傳統互為表裡、相倚甚密。中藥藥性理論構建中「遠取諸物、近取諸身」,也可在過去本草分類中看到許多實用主義上的例證。顯示中國的分類思想自魏晉時期到清末都沒有太大變化,內化成為華人飲食與用藥的常識。 二十世紀西方科學強勢叩關,除了造成中醫界「廢醫存藥」的壓力,亦促成了中藥分類使用上的內在調適。在理解從傳統跨越到近代本草分類遞嬗的過程後,讀者才能理解本書中清末文人筆下的木棉,以及驢藥、「吐蛇」、蛤蚧、海馬等,這類對西醫而言荒誕不經的藥物,卻依然能在當前的華人食補市場上風行不偃的歷史因緣;也只有看到了近代以來西學對中醫草本知識的挑戰與其調適後,方得認識清代庫倫與內地藥材交易究竟葫蘆裡賣的是什麼藥。 近廿年來跨學科研究或是學術跨界對話的氛圍正熾,本論文集中各篇專文外有所專擅又內理相通,或可據之視為臺灣學界近代中西分類知識系譜研究的問路創舉。 (本書經相關領域專家學者匿名審查後出版) 誠摯推薦 國立陽明交通大學人社系助理教授 朱華瑄 天津南開大學歷史學院副教授 黃相輔 北京清華大學科學史系副教授 陸伊驪 物種與人類世的概念都是基於科學事實而來,而此些事實一定涉及特定的社會文化脈絡。本書是讓我們得以窺見這些脈絡的窗口。——國立臺灣大學地理系副教授 洪廣冀 物種課題是理解自然與人類歷史的重要線索。——國立陽明交通大學榮譽退休教授 曾華璧
★台灣文學史上,第一部犯罪小說 ★百年沉寂/1898年日文連載,2023年中文首度成書 ◎日本推理小說之神 島田莊司 跨海專文推薦 ◎台大台文所教授 黃美娥 壓卷解說 ◎台灣犯罪文學研究者 洪敍銘 專文導讀 明治年間, 特務巡查池中光、報社記者花野艷雄, 在龍山寺悠閒散步時,突然聽見台灣小孩的驚叫聲, 「有死人!」定睛一看,池裡竟然漂著一具屍體…… 1898年1月7日,《臺灣新報》上出現了一位署名さんぽん(三本)的作者,自此開始連載了54回的日文小說。這篇題為〈艋舺謀殺事件〉的作品,不僅為台灣本地推理敘事打了頭陣,也讓連載小說在報刊上站穩腳跟,著實改變了文學史。 由於外在政治局勢的影響,使得那段時間有關台灣的日語作品,被遺忘且消失於歷史長河。這段空白許久的歷史,經由譯作者既晴的努力,重新現身於大眾眼前,讓我們得以一窺當時堪稱劃時代的犯罪小說,是如何精彩。
★台灣文學史上,第一部犯罪小說 ★百年沉寂/1898年日文連載,2023年中文首度成書 ◎日本推理小說之神 島田莊司 跨海專文推薦 ◎台大台文所教授 黃美娥 壓卷解說 ◎台灣犯罪文學研究者 洪敍銘 專文導讀 明治年間, 特務巡查池中光、報社記者花野艷雄, 在龍山寺悠閒散步時,突然聽見台灣小孩的驚叫聲, 「有死人!」定睛一看,池裡竟然漂著一具屍體…… 1898年1月7日,《臺灣新報》上出現了一位署名さんぽん(三本)的作者,自此開始連載了54回的日文小說。這篇題為〈艋舺謀殺事件〉的作品,不僅為台灣本地推理敘事打了頭陣,也讓連載小說在報刊上站穩腳跟,著實改變了文學史。 由於外在政治局勢的影響,使得那段時間有關台灣的日語作品,被遺忘且消失於歷史長河。這段空白許久的歷史,經由譯作者既晴的努力,重新現身於大眾眼前,讓我們得以一窺當時堪稱劃時代的犯罪小說,是如何精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