真菌 具備最高生存智慧的「類神經」網絡! 從海洋深處到外太空,從食物、醫療、環保到科技 真菌推展生命、連結萬物 塑造我們的未來 ★《時代》雜誌、BBC Science Focus、《每日郵報》、《泰晤士報》、《每日電訊報》評選年度最佳書籍 ★2022年第十一屆「吳大猷科學普及著作獎」翻譯類・佳作獎 ★2021年Openbook好書獎・年度翻譯書 ★美國亞馬遜超過2800位、英國亞馬遜2700位讀者五星推薦 ★美國亞馬遜蕈菇真菌類書籍第一名、環境生態類書籍第二名 ★行政院農業委員會林業試驗所森林保護組張東柱審訂 「本書作者是著迷於研究真菌的科學家,生動的描繪真菌『無腦』卻具生存智慧的『類神經』網絡。書中也呈現了近年對真菌研究的科學進展,包含與人類生活相關的各個層面,如食物、醫療、環保,並有塑造我們未來的可能。本書易讀並具備有趣的科普新知。」──何美鄉,臺灣流行疾病學專家、中央研究院生物醫學科學研究所退休研究員 劍橋大學生態熱帶學博士,梅林.謝德瑞克,是英國近年備受歡迎的生物學家,他探索真菌這個一直存在於我們身邊,卻彷彿平行時空般隱密而龐大的世界。 他透過本書證明——若想要了解我們居住的星球與環境,了解我們何以如此思考、感覺與表現,真菌就是關鍵! ★沒有真菌到不了的地方! 每當我們談論真菌,往往都被蕈菇主宰了想像。 然而,蕈菇只是真菌的子實體(就像是果實),真正多數的真菌,都生活在我們看不見的地方,隱而不顯。我們對真菌所知甚少,有超過90%的真菌不曾被人類記錄,但卻默默地構成了一個廣泛而且多樣的生物王國,維持著地球上幾乎所有的生物系統。從海床上最深層的沉積物,到沙漠的土表、南極冰凍的谷地,甚至我們的腸胃……在這個地球上,很少有真菌到不了的角落。 ★把生命推進陸地的前鋒 在陸地尚未出現生命的久遠年代,真菌率先結合藻類,成為地衣,把生命推進焦枯荒涼的陸地。地衣破壞、分解岩石,最早的土壤隨之誕生,鎖在岩石裡的養分與礦物質才得以進入生物的代謝循環系統中。時至今日,陸地上最荒涼的土地,仍然是由地衣衝鋒陷陣,建立新生態系。 ★真菌連結的「全林資訊網」 六億年前,綠藻從淺水中登陸,沒有根系的它們藉由連結真菌,得以輸送水分,從大地汲取養分,這是最早的植物型態。這樣久遠的聯盟,演化成現在的「菌根關係」。今日,仍有超過90%的植物種類依舊依賴「菌根菌」,這些無數的微小互動,也表現在植物的外形、生長、滋味和風味中。科學家更發現:在森林的地底下,有一組由植物與真菌組成的神祕網絡:「全林資訊網」。 ★人類進化少不了真菌 《發酵聖經》指出:「某種程度上,我們吃進的微生物,決定了我們的代謝能力。」人類身體或腸道內的微生物,正是靠真菌的運作。人類更善用各種發酵設備與真菌合作,製造出酒精、醬油、疫苗、盤尼西林⋯⋯我們由內而外,與真菌之間建立了密切的合作行為。 ★裸蓋姑鹼:展現心靈之藥 真菌演化出來的化學物質──裸蓋姑鹼,被歸類成迷幻藥或宗教致幻劑,自古以來就被納入人類社會的儀式與精神教義中。這種迷幻蕈菇用來鬆脫人類思想的界線,軟化心智的死板習慣,甚至,科學家發現,其中含有的活性成分,能夠減輕癌末病患的重度憂鬱與焦慮。 ★什麼都吃!分解的大藝術家 我們現在呼吸、居住的空間,是真菌分解各種生物遺骸所空出來的空間;如果真菌停止分解作用,地球上的遺骸,足足可以堆積出幾公里深的厚度。 ★神奇的生態煉金術 真菌多樣的代謝能力是化學轉換的藝術,能夠分解許多地球上最頑固的物質。科學家試圖運用真菌的好胃口,訓練它們分解菸蒂、殺蟲劑、尿布、PU塑膠與致命神經毒氣,甚至是核廢料的放射性物質——科學家發現,一種能吸收放射性粒子散發能量的「輻射營養真菌」,就在車諾比的廢墟裡旺盛生長;而廣島在原子彈的轟炸後,據說,最先長出來的生物就是松茸。 梅林以紮實的學術訓練,加上細膩的觀察與人文觀點,在書中描寫自己在巴拿馬叢林等地方研究真菌的歷程,並以優美精練的文筆,探究真菌在不同時空背景、文化以及各種領域的發展(包括親自服用迷幻蘑菇的過程),紀錄研究真菌的學者如何交鋒,更描繪出真菌在科技上帶來的驚人成就,他向我們證明: 真菌優雅的生命策略、精緻的普遍存在, 驅動了全球的生態系,也將塑造我們的未來! 【熱血推薦】 胖胖樹 王瑞閔|植物科普作家 董景生|林業試驗所研究員 蔡怡陞|博士、中研院生物多樣性研究中心研究員 謝廷芳|農業試驗所副所長--共同推薦 (依姓名筆畫順序排列) 【重量好評】 「深具啟發地探討真菌,證明真菌和人類的關聯遠遠不止於用在烹飪中……(《真菌微宇宙》)是對另一個生物界令人無比享受的讚歌。」──《出版人週刊》(Publishers Weekly) 「質感亮眼的初試啼聲之作……從麵包到酒,到構成生命的質料,這世界繞著真菌打轉,而梅林.謝德瑞克為我們做了一流的描繪。」──《科克斯書評》 「這本非凡之作令人愛不釋手,探索了真菌驚人的活躍範圍──讓生命登陸陸地;以無數的方式和其他生命形態互動;塑造了人類歷史,甚至可能保衛我們的未來。《真菌微宇宙》既嚴謹科學,又大膽想像,提出了關於地球生命各種特質的一些根本問題。」──尼克.賈丁(Nick Jardine),劍橋大學科學歷史與哲學名譽教授 「《真菌微宇宙》是梅林.謝德瑞克的傑作,既學術又有創見,並且引人入勝,讀來享受。這本書為生物的真菌界提供了極具洞察力的新分析,所有生物領域的學生讀了都會獲益良多。」──伊恩.韓德森(Ian Henderson)博士,劍橋大學植物學講師 「真菌令人著迷!優雅的生命策略加上精緻的普遍存在,驅動了全球的生態系。謝德瑞克的書中極富教育意義,提供了新觀念。透過謝德瑞克的目光來看,真菌學與藝術、哲學和人類社會融為一體。謝德瑞克的筆法真實而私密。他的書有趣又有教育意義。」──烏塔.帕茲科夫斯基(Uta Paszkowski),劍橋大學植物分子遺傳學教授
本套書組合:《地球生命簡史》、《智人生命簡史》《地球生命簡史》面對「人類世」潛入深度時間,見證大自然的冰與火之歌!邀你沉浸閱讀、一瞬穿越時空走進地球46億年創造、滅絕、再創造的生命劇場預見未來10億年生命圖景!★本書榮獲 2022 英國皇家學會科學圖書獎(Royal Society Prizes for Science Books)★書中最新研究發現,同步發表於國際知名科學期刊《自然》(Nature)★作者亨利・吉(Henry Gee)為國際知名古生物學家、演化生物學家、《自然》資深編輯「這是關於地球存在數十億年以來,我們的星球及其生物所發生的巨大變化的最好的書。」——賈里德・戴蒙德,普立茲獎得主、《槍砲、病菌與鋼鐵》和《劇變》作者 ★生命以堅韌、多變的風貌現身,無懼冰與火的考驗!有數十億年時間,地球一直是一個荒涼的外星世界 ——波濤洶湧的海洋覆蓋地表,火山猛烈噴發,大氣層化學作用不斷⋯⋯就這樣,塑造出地球鬼斧神工的宏偉景觀。儘管環境嚴峻、變化劇烈,生命,終於出現了! ★一幕幕生態演化劇場,在眼前上演從單細胞生物到複雜的多細胞生物,從蔚藍的深海爬到茂盛的森林,生命不斷演化,直到踏出第一步的原始人開始繁衍,再到後來的智人出現⋯⋯《地球生命簡史》上演了各種生存奇蹟,展現生命如何靠著微妙的平衡存在於地球上;而生物種群在演化中能否延續、能否維持多樣化、或將面臨大規模滅絕,都是因為能否取得平衡的生態棲位,加上環境變因的交互作用……★預見未來10億年生命圖景!發展「宇宙意識」作者亨利・吉(Henry Gee)是國際科學期刊《自然》雜誌的高級編輯, 他站在科學最前沿,掌握過去 25 年最重要的化石發現,以詩意散文生動講述了生命的歷史——從細菌到三葉蟲,再到恐龍與我們智人,將地球上不可思議、令人目不暇給的演化歷史——46億年——濃縮成一幕幕迷人、活潑的生態演化劇場,也預見了未來10億年的生命圖景。作者帶著我們沉浸閱讀,一瞬穿越時空,在「創造、滅絕、再創造」的生命劇場中,邀請我們開發「宇宙意識」,一起思考:當「人類世」(Anthropocene)已被定義為新的地質現象,身為人類——地球上最強勢的物種,我們人類該如何重新感受地球46億年浩瀚時間之流,想像人與「非人」的可能未來?自工業化後,人類已欠下大量「滅絕債」:污染、資源稀缺、全球暖化、生物多樣性流失、生態紊亂加劇⋯⋯距離下一場生態滅絕的「至暗時刻」,我們還有多少時間?一場動態的變遷已然展開,叩問著你我作為智人的抉擇與行動。【人類世】小辭典:我們對人類世(Anthropocene)的理解雖尚未有定論,但對它的開端卻已有清楚認知:即工業發展,以及人類對生物資源的過度消耗。這種消耗破壞生態、對生命造成不可逆的影響(生物多樣化面臨危機、恐將引發物種大滅絕),也擾亂了地球的氣候平衡,威脅包括人類在內的所有物種的生存。【審 訂】蔡政修|國立臺灣大學生科系與生演所副教授【導 讀】洪廣冀|國立臺灣大學地理環境資源學系副教授【暖心推薦】林大利|生物多樣性研究所副研究員 黃貞祥|國立清華大學生命科學系副教授、GENE思書齋齋主 焦傳金|國立自然科學博物館館長------------------------------------------------------------------------------《智人生命簡史》「智人如何從演化舞台中心,走向毀滅邊緣?」「科技、太空移民、AI 是否能協助人類持續擴展生態位,或只是延緩智人的終結?」國際知名演化生物學家,以古生物學、演化生物學、環境科學、未來學為基石,描繪人類從興起到趨向衰亡的整體圖像——智人的未來存續,取決於我們「現在」做出的選擇!★一部融合大歷史敘事、科學前瞻觀點,探索人類過去、現在與未來存續的深刻省思之作★作者亨利・吉(Henry Gee)為國際知名古生物學家、演化生物學家、《自然》資深編輯★本書系列作《地球生命簡史》榮獲2022英國皇家學會科學圖書獎《智人生命簡史》是一部觀點新穎的鉅作,國際知名學者亨利‧吉融合古生物學、演化生物學、環境科學、未來學的推想,作出大膽的科學證詞:「正如恐龍曾經輝煌卻終究消失,智人也正走在一條不可避免的衰退與最終滅絕之路上!」作者從地球演化與深歷史(Deep History)的觀點論證:人類或將無法倖免於物種滅絕的宿命;我們該如何在「現在」做出選擇,找到存續解方?★物種在達到巔峰後,即進入與地球的對抗階段——智人可以是例外嗎?#現代智人:古人類雜交的產物 #代謝症候群反映演化 #創始者效應與遺傳疾病#智人從地球上消失:未來一萬年左右 #拉帕努伊島給世人的警訊 智人在極短時間內主宰了地球生態系,為何竟可能在未來一萬年間滅絕?要測繪智人衰亡的過程,就必須了解智人在巔峰時期做了些什麼:作者從古人類的起源談起,帶領讀者回到三百多萬年前的東非平原,逐步建構出人類如何成為地球的主宰;智人驅逐了所有其他人屬物種,憑藉農業、科技與組織擴張到地球的每個角落——然而,正是這種前所未有的成功,讓人類自身成為生態系統中最危險的不穩定因子!作者巧妙借用愛德華‧吉朋《羅馬帝國衰亡史》描繪帝國注定衰亡的筆法,指出「人類帝國」早已遠超地球所能承載的限度,智人因此也已邁入巔峰之後的下坡路。他以現代生物學與人口統計數據,揭示全球生育率下降、資源匱乏、戰爭、疾病風險與氣候變遷,已共同塑造一場隱形而深遠的危機。這真的不是幻覺——「若不採取積極作為,在人類演化時間尺上,一萬年內滅絕極可能發生!」★人類文明能否逆轉「巔峰後衰亡」的宿命,而非等待災難的終局?#人類引發第六次大滅絕? #肯定生態系統服務的價值 #每個物種都會建構自己的生態位 #從殖民前例看太空擴張 #未來兩個世紀內人類須做出改變本書並非絕望的末日預言。作者指出,智人是極具破壞性的物種,卻也極富創造力!要找出人類未來存續的解方,我們必需立即在技術、倫理與全球合作上做出最重要、最根本的變革:•技術創新:研發垂直農業、人工光合作用、替代性蛋白質來源等,以減輕地球壓力•女性賦權:以教育、性平賦權女性,提升女性參與社會正義、地球承載力等重大決策•綠色革命2.0:深化永續思維、提升生態服務價值等,以穩定文明未來•太空移民:擴展人類生態位、在不同星球上分化演化,重新啟動「演化時鐘」孕育新的 人類物種作者也提醒:技術與科技僅是短暫的延命工具,若無法結合種群的多樣化,仍無法改變滅絕趨勢;太空或許是人類未來演化的一個分支,然而這是一項充滿不確定性的生物實驗,也不應是逃避責任的出口——「離開地球」不一定比「修復地球」更容易或更快!如果人類想要獲得離開地球的權利,得先學會愛護與修復這顆孕育了我們生命的星球,以及與我們共享這顆星球的所有物種。★來自地球生命史深處的科學證詞,對智人存續的清醒診斷作者以幽默銳利之筆,挑戰我們對「人類中心」「人類例外論」的迷思,引爆關於物種命運與科技可能性的辯證。書中清楚解釋紅皇后假說、定向演化、物種滅絕模型、人工光合作用、基因瓶頸等複雜概念,卻不流於艱澀,是近年少見的科學敘事傑作。本書具有強烈的思想啟發性與現實急迫感,對每一個關心人類命運、地球生態與自身位置的讀者來說,是不可錯過的精彩思辨,也是我們理解現實、探測未來與建立希望的起點。【重量推薦】(按姓氏筆畫序)林大利|國立臺灣大學生態學與演化生物學研究所助理教授洪廣冀|國立臺灣大學地理環境資源學系副教授黃貞祥|國立清華大學生命科學系副教授、GENE思書齋齋主蔡政修|國立臺灣大學生科系與生演所副教授
「智人如何從演化舞台中心,走向毀滅邊緣?」「科技、太空移民、AI 是否能協助人類持續擴展生態位,或只是延緩智人的終結?」國際知名演化生物學家,以古生物學、演化生物學、環境科學、未來學為基石,描繪人類從興起到趨向衰亡的整體圖像——智人的未來存續,取決於我們「現在」做出的選擇!★一部融合大歷史敘事、科學前瞻觀點,探索人類過去、現在與未來存續的深刻省思之作★作者亨利・吉(Henry Gee)為國際知名古生物學家、演化生物學家、《自然》資深編輯★本書系列作《地球生命簡史》榮獲2022英國皇家學會科學圖書獎《智人生命簡史》是一部觀點新穎的鉅作,國際知名學者亨利‧吉融合古生物學、演化生物學、環境科學、未來學的推想,作出大膽的科學證詞:「正如恐龍曾經輝煌卻終究消失,智人也正走在一條不可避免的衰退與最終滅絕之路上!」作者從地球演化與深歷史(Deep History)的觀點論證:人類或將無法倖免於物種滅絕的宿命;我們該如何在「現在」做出選擇,找到存續解方?★物種在達到巔峰後,即進入與地球的對抗階段——智人可以是例外嗎?#現代智人:古人類雜交的產物 #代謝症候群反映演化 #創始者效應與遺傳疾病#智人從地球上消失:未來一萬年左右 #拉帕努伊島給世人的警訊 智人在極短時間內主宰了地球生態系,為何竟可能在未來一萬年間滅絕?要測繪智人衰亡的過程,就必須了解智人在巔峰時期做了些什麼:作者從古人類的起源談起,帶領讀者回到三百多萬年前的東非平原,逐步建構出人類如何成為地球的主宰;智人驅逐了所有其他人屬物種,憑藉農業、科技與組織擴張到地球的每個角落——然而,正是這種前所未有的成功,讓人類自身成為生態系統中最危險的不穩定因子!作者巧妙借用愛德華‧吉朋《羅馬帝國衰亡史》描繪帝國注定衰亡的筆法,指出「人類帝國」早已遠超地球所能承載的限度,智人因此也已邁入巔峰之後的下坡路。他以現代生物學與人口統計數據,揭示全球生育率下降、資源匱乏、戰爭、疾病風險與氣候變遷,已共同塑造一場隱形而深遠的危機。這真的不是幻覺——「若不採取積極作為,在人類演化時間尺上,一萬年內滅絕極可能發生!」★人類文明能否逆轉「巔峰後衰亡」的宿命,而非等待災難的終局?#人類引發第六次大滅絕? #肯定生態系統服務的價值 #每個物種都會建構自己的生態位 #從殖民前例看太空擴張 #未來兩個世紀內人類須做出改變本書並非絕望的末日預言。作者指出,智人是極具破壞性的物種,卻也極富創造力!要找出人類未來存續的解方,我們必需立即在技術、倫理與全球合作上做出最重要、最根本的變革:•技術創新:研發垂直農業、人工光合作用、替代性蛋白質來源等,以減輕地球壓力•女性賦權:以教育、性平賦權女性,提升女性參與社會正義、地球承載力等重大決策•綠色革命2.0:深化永續思維、提升生態服務價值等,以穩定文明未來•太空移民:擴展人類生態位、在不同星球上分化演化,重新啟動「演化時鐘」孕育新的 人類物種作者也提醒:技術與科技僅是短暫的延命工具,若無法結合種群的多樣化,仍無法改變滅絕趨勢;太空或許是人類未來演化的一個分支,然而這是一項充滿不確定性的生物實驗,也不應是逃避責任的出口——「離開地球」不一定比「修復地球」更容易或更快!如果人類想要獲得離開地球的權利,得先學會愛護與修復這顆孕育了我們生命的星球,以及與我們共享這顆星球的所有物種。★來自地球生命史深處的科學證詞,對智人存續的清醒診斷作者以幽默銳利之筆,挑戰我們對「人類中心」「人類例外論」的迷思,引爆關於物種命運與科技可能性的辯證。書中清楚解釋紅皇后假說、定向演化、物種滅絕模型、人工光合作用、基因瓶頸等複雜概念,卻不流於艱澀,是近年少見的科學敘事傑作。本書具有強烈的思想啟發性與現實急迫感,對每一個關心人類命運、地球生態與自身位置的讀者來說,是不可錯過的精彩思辨,也是我們理解現實、探測未來與建立希望的起點。
「智人如何從演化舞台中心,走向毀滅邊緣?」「科技、太空移民、AI 是否能協助人類持續擴展生態位,或只是延緩智人的終結?」國際知名演化生物學家,以古生物學、演化生物學、環境科學、未來學為基石,描繪人類從興起到趨向衰亡的整體圖像——智人的未來存續,取決於我們「現在」做出的選擇!★一部融合大歷史敘事、科學前瞻觀點,探索人類過去、現在與未來存續的深刻省思之作★作者亨利・吉(Henry Gee)為國際知名古生物學家、演化生物學家、《自然》資深編輯★本書系列作《地球生命簡史》榮獲2022英國皇家學會科學圖書獎《智人生命簡史》是一部觀點新穎的鉅作,國際知名學者亨利‧吉融合古生物學、演化生物學、環境科學、未來學的推想,作出大膽的科學證詞:「正如恐龍曾經輝煌卻終究消失,智人也正走在一條不可避免的衰退與最終滅絕之路上!」作者從地球演化與深歷史(Deep History)的觀點論證:人類或將無法倖免於物種滅絕的宿命;我們該如何在「現在」做出選擇,找到存續解方?★物種在達到巔峰後,即進入與地球的對抗階段——智人可以是例外嗎?#現代智人:古人類雜交的產物 #代謝症候群反映演化 #創始者效應與遺傳疾病#智人從地球上消失:未來一萬年左右 #拉帕努伊島給世人的警訊 智人在極短時間內主宰了地球生態系,為何竟可能在未來一萬年間滅絕?要測繪智人衰亡的過程,就必須了解智人在巔峰時期做了些什麼:作者從古人類的起源談起,帶領讀者回到三百多萬年前的東非平原,逐步建構出人類如何成為地球的主宰;智人驅逐了所有其他人屬物種,憑藉農業、科技與組織擴張到地球的每個角落——然而,正是這種前所未有的成功,讓人類自身成為生態系統中最危險的不穩定因子!作者巧妙借用愛德華‧吉朋《羅馬帝國衰亡史》描繪帝國注定衰亡的筆法,指出「人類帝國」早已遠超地球所能承載的限度,智人因此也已邁入巔峰之後的下坡路。他以現代生物學與人口統計數據,揭示全球生育率下降、資源匱乏、戰爭、疾病風險與氣候變遷,已共同塑造一場隱形而深遠的危機。這真的不是幻覺——「若不採取積極作為,在人類演化時間尺上,一萬年內滅絕極可能發生!」★人類文明能否逆轉「巔峰後衰亡」的宿命,而非等待災難的終局?#人類引發第六次大滅絕? #肯定生態系統服務的價值 #每個物種都會建構自己的生態位 #從殖民前例看太空擴張 #未來兩個世紀內人類須做出改變本書並非絕望的末日預言。作者指出,智人是極具破壞性的物種,卻也極富創造力!要找出人類未來存續的解方,我們必需立即在技術、倫理與全球合作上做出最重要、最根本的變革:•技術創新:研發垂直農業、人工光合作用、替代性蛋白質來源等,以減輕地球壓力•女性賦權:以教育、性平賦權女性,提升女性參與社會正義、地球承載力等重大決策•綠色革命2.0:深化永續思維、提升生態服務價值等,以穩定文明未來•太空移民:擴展人類生態位、在不同星球上分化演化,重新啟動「演化時鐘」孕育新的 人類物種作者也提醒:技術與科技僅是短暫的延命工具,若無法結合種群的多樣化,仍無法改變滅絕趨勢;太空或許是人類未來演化的一個分支,然而這是一項充滿不確定性的生物實驗,也不應是逃避責任的出口——「離開地球」不一定比「修復地球」更容易或更快!如果人類想要獲得離開地球的權利,得先學會愛護與修復這顆孕育了我們生命的星球,以及與我們共享這顆星球的所有物種。★來自地球生命史深處的科學證詞,對智人存續的清醒診斷作者以幽默銳利之筆,挑戰我們對「人類中心」「人類例外論」的迷思,引爆關於物種命運與科技可能性的辯證。書中清楚解釋紅皇后假說、定向演化、物種滅絕模型、人工光合作用、基因瓶頸等複雜概念,卻不流於艱澀,是近年少見的科學敘事傑作。本書具有強烈的思想啟發性與現實急迫感,對每一個關心人類命運、地球生態與自身位置的讀者來說,是不可錯過的精彩思辨,也是我們理解現實、探測未來與建立希望的起點。
大自然是生生不息的豐饒饋贈 為了鳥類、莓果和人類共同繁榮 我們需要一種全新的經濟—— 《編織聖草》《三千分之一的森林》作者基默爾送給世界的禮物 《紐約時報》排名第一暢銷書《編織聖草》、榮獲美國國家人文獎章作者基默爾,透過新作《禮物經濟》提出一個大膽而鼓舞人心的願景——我們如何學習自然界「禮物經濟」的精神,從感恩、互惠與社群依存中汲取全新力量,重新定義我們珍視的價值與關係。 作者以她和鳥兒一起豐收「服務莓」(Serviceberry,又名「花揪果」)的經驗為例,闡釋「禮物經濟」的生態互惠倫理: 果樹分配它的財富,也就是豐富甜美多汁的漿果,來服務與滿足其自然群落的需求;植物與自然世界的關係,就是互惠、相互連結和感恩的體現——打開意識、用心察覺,就能看到大自然中的禮物經濟,無所不在。我們人類又可以送什麼給植物和鳥兒,以回報他們的慷慨呢? 用禮物為世界命名 想像一個以生態體系為模型的全新經濟 本書借鑒原住民將漿果、水和陽光等大自然的豐盛視為禮物的智慧,將人類「市場經濟」與自然界遍存的「禮物經濟」做了深刻對比: 資本主義是由競爭和囤積所驅動;自然界的富足,是透過分享的行動來衡量的;提醒我們「財富積累並不能拯救世界,所有物種的繁榮都是相互的」,我們可以選擇不再走上個人主義和剝削的不歸路。 作者提出「榮譽收成」(Honorable Harvest)的嶄新概念與實踐,強調道德消費、尊重自然和對生態系統的最小傷害,讓維持我們生命的一切保持永續: 了解別人照顧你的方式,這樣你才知道如何照顧他人。 要介紹你自己。來要求生命時,必須負責任。 拿走東西之前,必須先徵求同意,並且恪遵得到的答覆。 不要拿第一個,也不要拿最後一個。 只拿走你需要的東西。 只拿別人給你的東西。 不要拿走一半以上,留一點給別人。 收穫時以造成最小傷害為原則。 要尊重獲得的東西,絕對不要浪費。 要與人分享。 要為獲得的東西表達謝意。 收了東西就要回贈禮物,表示互惠。 讓維持你生命的一切保持永續,地球就能持續到永遠。 分享地球的恩賜—— 共享作為一種互惠的貨幣 書中引用諸多精彩案例展現「互惠式禮物經濟」的精神,也啟發我們可以用自己的方式回饋地球贈與的禮物——可能是金錢、時間、能源、政治行動、藝術、科學、教育、植樹、社區行動、復育、關懷行動⋯⋯無論大小,都是這個生態告急的時代所需要的。每送出一份禮物,我們都將能從中得到生命力與重生。 作者以充滿靈性且優美的書寫,融合植物學、生態哲學、原住民智慧等視角,邀請讀者展開與自然萬物有更深聯繫的生活方式;對環境永續、經濟學、生態學等替代性思維感興趣的讀者,本書亦是必讀之作。 ★作者榮獲2023年美國國家人文獎章、沃克斯傳媒網遴選之2024年五十大未來領袖;本書系列作《編織聖草》美國狂銷兩百多萬冊。 ★《紐約時報》、《華盛頓郵報》、《歐普拉日報》、《時代》雜誌、《科學》雜誌、《出版人週刊》、巴諾書店等推薦必讀好書。
大自然是生生不息的豐饒饋贈為了鳥類、莓果和人類共同繁榮我們需要一種全新的經濟——《編織聖草》《三千分之一的森林》作者基默爾送給世界的禮物《紐約時報》排名第一暢銷書《編織聖草》、榮獲美國國家人文獎章作者基默爾,透過新作《禮物經濟》提出一個大膽而鼓舞人心的願景——我們如何學習自然界「禮物經濟」的精神,從感恩、互惠與社群依存中汲取全新力量,重新定義我們珍視的價值與關係。作者以她和鳥兒一起豐收「服務莓」(Serviceberry,又名「花揪果」)的經驗為例,闡釋「禮物經濟」的生態互惠倫理:果樹分配它的財富,也就是豐富甜美多汁的漿果,來服務與滿足其自然群落的需求;植物與自然世界的關係,就是互惠、相互連結和感恩的體現——打開意識、用心察覺,就能看到大自然中的禮物經濟,無所不在。我們人類又可以送什麼給植物和鳥兒,以回報他們的慷慨呢?用禮物為世界命名想像一個以生態體系為模型的全新經濟本書借鑒原住民將漿果、水和陽光等大自然的豐盛視為禮物的智慧,將人類「市場經濟」與自然界遍存的「禮物經濟」做了深刻對比:資本主義是由競爭和囤積所驅動;自然界的富足,是透過分享的行動來衡量的;提醒我們「財富積累並不能拯救世界,所有物種的繁榮都是相互的」,我們可以選擇不再走上個人主義和剝削的不歸路。作者提出「榮譽收成」(Honorable Harvest)的嶄新概念與實踐,強調道德消費、尊重自然和對生態系統的最小傷害,讓維持我們生命的一切保持永續:了解別人照顧你的方式,這樣你才知道如何照顧他人。要介紹你自己。來要求生命時,必須負責任。拿走東西之前,必須先徵求同意,並且恪遵得到的答覆。不要拿第一個,也不要拿最後一個。只拿走你需要的東西。只拿別人給你的東西。不要拿走一半以上,留一點給別人。收穫時以造成最小傷害為原則。要尊重獲得的東西,絕對不要浪費。要與人分享。要為獲得的東西表達謝意。收了東西就要回贈禮物,表示互惠。讓維持你生命的一切保持永續,地球就能持續到永遠。分享地球的恩賜——共享作為一種互惠的貨幣書中引用諸多精彩案例展現「互惠式禮物經濟」的精神,也啟發我們可以用自己的方式回饋地球贈與的禮物——可能是金錢、時間、能源、政治行動、藝術、科學、教育、植樹、社區行動、復育、關懷行動⋯⋯無論大小,都是這個生態告急的時代所需要的。每送出一份禮物,我們都將能從中得到生命力與重生。作者以充滿靈性且優美的書寫,融合植物學、生態哲學、原住民智慧等視角,邀請讀者展開與自然萬物有更深聯繫的生活方式;對環境永續、經濟學、生態學等替代性思維感興趣的讀者,本書亦是必讀之作。★作者榮獲2023年美國國家人文獎章、沃克斯傳媒網遴選之2024年五十大未來領袖;本書系列作《編織聖草》美國狂銷兩百多萬冊。★《紐約時報》、《華盛頓郵報》、《歐普拉日報》、《時代》雜誌、《科學》雜誌、《出版人週刊》、巴諾書店等推薦必讀好書。
★當代環境危機下發人深省的生態書寫★展現森林與人類物質文明、精神與靈性的連結★收錄近百幅世界各地以森林為場景的珍貴藝術、畫作與圖片★氣候變遷與生態災難挑戰下,重新召喚森林的靈性與力量森林是大自然最豐饒的饋贈也是存在、故事與意義的集中地一部融合心靈史、環境史的自然書寫穿越滿溢魔法的森林以全新視角開啟生命、生態與靈性的對話★森林是滿溢生命與故事的瑰麗寶藏鮑里亞.薩克斯 (Boria Sax) 年少時從祖父母那裡繼承了位於紐約州的一片森林。接下來的近半世紀,他與所有存在於林中的生命建立了親密聯繫,透過從未間斷的觀察、採集與書寫,編織成這本以森林作為心靈場景的自然之書。他理解到,森林不能只用生態或科學角度來理解——「森林」一詞本身就具有詩性,如同一個巨大的語言和經驗之巢。森林是人類學、文學、藝術的重要母題和原始場景之一。森林是超越時間的存在,是與人類心靈交織而成的多重宇宙。本書以48個主題,帶領讀者穿越滿溢魔法的森林,飽覽森林構築的想像世界:——希臘人曾保留數以百計的神聖小樹林作為眾神的居所,也是與神諭溝通的媒介——北歐神話Yggdrasil世界樹、阿拉伯WaqWaq雌雄一體樹,象徵不同宇宙觀——史詩英雄吉爾伽美什以詭計馴化守護黎巴嫩雪松林的巨靈,森林自此喪失野性與魔力——俄羅斯民間傳說中最原始的女巫師雅加婆婆,是自然森林、自然女神的隱喻化身——美洲原住民與森林神靈、林中動植物進行能量交換儀式,年輕人進入森林探索「靈視」——森林中的土壤、植群、河流、物候與天象,展現喧囂與寧靜、光明與黑暗之間的張力, 森林,是屬於詩歌和詩學的空間⋯⋯作者與自然共情,穿梭於神話、文學、民間傳說、童話故事、煉金術乃至當代心理學、藝術中的森林場景。森林象徵了心靈與物質、生命與死亡、夢想與現實、時間與永恆、自然與精神世界的交會。★關於森林的每一個概念 都是一種宇宙論然而,隨著近代人類中心主義的發展,自然與森林的靈性被「去魅」;緊隨其後的理性與工具技術至上,人類成為森林傲慢的統治者,短短幾百年間便引發生態失衡的危機:——經濟林業以大規模單一化栽種取代天然混合林,摧毀動植物棲地與植群的有機生態——無節制的砍伐與開發原始林,造成不可逆的物種多樣性流失——風暴、乾旱、林火、溫度升高等與氣候變遷相關的生態災難愈加頻繁——如何恢復大自然自我調節、自我更新的能力,將是人類世面臨的最大挑戰本書後半部在盤點危險與問題的同時,也積極引入生態學觀點,提醒我們向森林與「母樹」滋養跨物種的智慧學習。森林不只是詩意與美感的表徵,更是人類可以加入的共同體,人與森林重建靈性關係,是讓各種生命型態共同繁榮的契機。正如作者在書中引用人類第一首史詩《吉爾伽美什》的隱喻:失去守護靈的森林,也將永遠失去活力和野性。森林是大自然最豐饒的饋贈,是獨具多樣性、複雜性的象徵系統:森林的書寫、符號和預測,將改變人們對待彼此和土地的方式森林的美麗與靈性,必須重新被召喚、被發現作者以抒情而詩意的寫作風格,帶領讀者飽覽森林超越時間、豐饒而神祕的樣貌,激發我們對森林魅力與靈性感受的同時,也為當代生態書寫開啟了全新的情感、知識與環境的視角。【溫暖推薦】古碧玲 作家、上下游副刊總編輯呂紹理 國立臺灣大學歷史學系教授洪廣冀 國立臺灣大學地理環境資源學系副教授游旨价 國立臺灣大學森林所博士、《橫斷臺灣》作者【國際好評】「自然之美必須不斷被重新發現——關於森林的符號、書寫和預測,將改變人們對待自然和土地的方式。」——大衛.哈思克David Haskell,《森林祕境》作者「《魔法森林》激發了我們的想像力。這本引人入勝的著作總結了人類如何在文學和視覺藝術中概念化和描繪森林,內容豐富且易於理解,探討人們如何看待文明邊緣之外的荒野。」——前言評論「穿上您的登山靴,準備好在作者的專業指導下,開啟讓你腎上腺素飆升的森林環球之旅…⋯⋯這本書引人入勝,每一頁都閃爍著美麗和智慧的光芒。」——瑪麗亞.塔塔爾Maria Tatar,《千面女神》作者
★當代環境危機下發人深省的生態書寫★展現森林與人類物質文明、精神與靈性的連結★收錄近百幅世界各地以森林為場景的珍貴藝術、畫作與圖片★氣候變遷與生態災難挑戰下,重新召喚森林的靈性與力量森林是大自然最豐饒的饋贈也是存在、故事與意義的集中地一部融合心靈史、環境史的自然書寫穿越滿溢魔法的森林以全新視角開啟生命、生態與靈性的對話★森林是滿溢生命與故事的瑰麗寶藏鮑里亞.薩克斯 (Boria Sax) 年少時從祖父母那裡繼承了位於紐約州的一片森林。接下來的近半世紀,他與所有存在於林中的生命建立了親密聯繫,透過從未間斷的觀察、採集與書寫,編織成這本以森林作為心靈場景的自然之書。他理解到,森林不能只用生態或科學角度來理解——「森林」一詞本身就具有詩性,如同一個巨大的語言和經驗之巢。森林是人類學、文學、藝術的重要母題和原始場景之一。森林是超越時間的存在,是與人類心靈交織而成的多重宇宙。本書以48個主題,帶領讀者穿越滿溢魔法的森林,飽覽森林構築的想像世界:——希臘人曾保留數以百計的神聖小樹林作為眾神的居所,也是與神諭溝通的媒介——北歐神話Yggdrasil世界樹、阿拉伯WaqWaq雌雄一體樹,象徵不同宇宙觀——史詩英雄吉爾伽美什以詭計馴化守護黎巴嫩雪松林的巨靈,森林自此喪失野性與魔力——俄羅斯民間傳說中最原始的女巫師雅加婆婆,是自然森林、自然女神的隱喻化身——美洲原住民與森林神靈、林中動植物進行能量交換儀式,年輕人進入森林探索「靈視」——森林中的土壤、植群、河流、物候與天象,展現喧囂與寧靜、光明與黑暗之間的張力, 森林,是屬於詩歌和詩學的空間⋯⋯作者與自然共情,穿梭於神話、文學、民間傳說、童話故事、煉金術乃至當代心理學、藝術中的森林場景。森林象徵了心靈與物質、生命與死亡、夢想與現實、時間與永恆、自然與精神世界的交會。★關於森林的每一個概念 都是一種宇宙論然而,隨著近代人類中心主義的發展,自然與森林的靈性被「去魅」;緊隨其後的理性與工具技術至上,人類成為森林傲慢的統治者,短短幾百年間便引發生態失衡的危機:——經濟林業以大規模單一化栽種取代天然混合林,摧毀動植物棲地與植群的有機生態——無節制的砍伐與開發原始林,造成不可逆的物種多樣性流失——風暴、乾旱、林火、溫度升高等與氣候變遷相關的生態災難愈加頻繁——如何恢復大自然自我調節、自我更新的能力,將是人類世面臨的最大挑戰本書後半部在盤點危險與問題的同時,也積極引入生態學觀點,提醒我們向森林與「母樹」滋養跨物種的智慧學習。森林不只是詩意與美感的表徵,更是人類可以加入的共同體,人與森林重建靈性關係,是讓各種生命型態共同繁榮的契機。正如作者在書中引用人類第一首史詩《吉爾伽美什》的隱喻:失去守護靈的森林,也將永遠失去活力和野性。森林是大自然最豐饒的饋贈,是獨具多樣性、複雜性的象徵系統:森林的書寫、符號和預測,將改變人們對待彼此和土地的方式森林的美麗與靈性,必須重新被召喚、被發現作者以抒情而詩意的寫作風格,帶領讀者飽覽森林超越時間、豐饒而神祕的樣貌,激發我們對森林魅力與靈性感受的同時,也為當代生態書寫開啟了全新的情感、知識與環境的視角。【溫暖推薦】古碧玲 作家、上下游副刊總編輯呂紹理 國立臺灣大學歷史學系教授洪廣冀 國立臺灣大學地理環境資源學系副教授游旨价 國立臺灣大學森林所博士、《橫斷臺灣》作者【國際好評】「自然之美必須不斷被重新發現——關於森林的符號、書寫和預測,將改變人們對待自然和土地的方式。」——大衛.哈思克David Haskell,《森林祕境》作者「《魔法森林》激發了我們的想像力。這本引人入勝的著作總結了人類如何在文學和視覺藝術中概念化和描繪森林,內容豐富且易於理解,探討人們如何看待文明邊緣之外的荒野。」——前言評論「穿上您的登山靴,準備好在作者的專業指導下,開啟讓你腎上腺素飆升的森林環球之旅…⋯⋯這本書引人入勝,每一頁都閃爍著美麗和智慧的光芒。」——瑪麗亞.塔塔爾Maria Tatar,《千面女神》作者
面對「人類世」 潛入深度時間,見證大自然的冰與火之歌! 邀你沉浸閱讀、一瞬穿越時空 走進地球46億年創造、滅絕、再創造的生命劇場 預見未來10億年生命圖景! ★本書榮獲 2022 英國皇家學會科學圖書獎(Royal Society Prizes for Science Books) ★書中最新研究發現,同步發表於國際知名科學期刊《自然》(Nature) ★作者亨利・吉(Henry Gee)為國際知名古生物學家、演化生物學家、《自然》資深編輯 「這是關於地球存在數十億年以來,我們的星球及其生物所發生的巨大變化的最好的書。」——賈里德・戴蒙德,普立茲獎得主、《槍砲、病菌與鋼鐵》和《劇變》作者 ★生命以堅韌、多變的風貌現身,無懼冰與火的考驗! 有數十億年時間,地球一直是一個荒涼的外星世界 ——波濤洶湧的海洋覆蓋地表,火山猛烈噴發,大氣層化學作用不斷⋯⋯就這樣,塑造出地球鬼斧神工的宏偉景觀。儘管環境嚴峻、變化劇烈,生命,終於出現了! ★一幕幕生態演化劇場,在眼前上演 從單細胞生物到複雜的多細胞生物,從蔚藍的深海爬到茂盛的森林,生命不斷演化,直到踏出第一步的原始人開始繁衍,再到後來的智人出現⋯⋯《地球生命簡史》上演了各種生存奇蹟,展現生命如何靠著微妙的平衡存在於地球上;而生物種群在演化中能否延續、能否維持多樣化、或將面臨大規模滅絕,都是因為能否取得平衡的生態棲位,加上環境變因的交互作用…… ★預見未來10億年生命圖景!發展「宇宙意識」 作者亨利・吉(Henry Gee)是國際科學期刊《自然》雜誌的高級編輯, 他站在科學最前沿,掌握過去 25 年最重要的化石發現,以詩意散文生動講述了生命的歷史——從細菌到三葉蟲,再到恐龍與我們智人,將地球上不可思議、令人目不暇給的演化歷史——46億年——濃縮成一幕幕迷人、活潑的生態演化劇場,也預見了未來10億年的生命圖景。 作者帶著我們沉浸閱讀,一瞬穿越時空,在「創造、滅絕、再創造」的生命劇場中,邀請我們開發「宇宙意識」,一起思考: 當「人類世」(Anthropocene)已被定義為新的地質現象,身為人類——地球上最強勢的物種,我們人類該如何重新感受地球46億年浩瀚時間之流,想像人與「非人」的可能未來? 自工業化後,人類已欠下大量「滅絕債」:污染、資源稀缺、全球暖化、生物多樣性流失、生態紊亂加劇⋯⋯距離下一場生態滅絕的「至暗時刻」,我們還有多少時間? 一場動態的變遷已然展開,叩問著你我作為智人的抉擇與行動。 【人類世】小辭典:我們對人類世(Anthropocene)的理解雖尚未有定論,但對它的開端卻已有清楚認知:即工業發展,以及人類對生物資源的過度消耗。這種消耗破壞生態、對生命造成不可逆的影響(生物多樣化面臨危機、恐將引發物種大滅絕),也擾亂了地球的氣候平衡,威脅包括人類在內的所有物種的生存。 【審 訂】蔡政修|國立臺灣大學生科系與生演所副教授 【導 讀】洪廣冀|國立臺灣大學地理環境資源學系副教授 暖心推薦 林大利|生物多樣性研究所副研究員 黃貞祥|國立清華大學生命科學系副教授、GENE思書齋齋主 焦傳金|國立自然科學博物館館長 各界讚譽 「一部生動、抒情的歷史。」——國際知名科學期刊《自然》(Nature) 「這是關於地球存在數十億年以來,我們的星球及其生物所發生的巨大變化的最好的書。大陸合併又分裂;大規模的火山爆發一再重新設置了進化的時鐘;氣溫、大氣氣體和海平面都發生了大幅波動;新的生活方式已經出現。亨利.吉讓這幅萬花筒般變化的生命畫布,變得如此易於理解和令人興奮。誰會喜歡閱讀這本書?每一個人!」——賈里德.戴蒙德(Jared Diamond),普立茲獎得主,《槍砲、病菌與鋼鐵》(Guns, Germs, and Steel)、《劇變》(Upheaval)作者 「不要錯過這部令人愉悅的、簡潔卻全面的傑作!天哪,它出色地將地球上整個、不可能的、令人驚嘆的生命歷史——近50 億年——濃縮成一個迷人的、活潑的、科學準確的故事。」——丹尼爾.利伯曼 (Daniel E. Lieberman),哈佛大學生物科學教授,《鍛鍊》(Exercised)作者 「這位頂尖的科學作家為我們講述了四十億年進化過程中的一曲精彩、快節奏的華爾茲。作為《自然》雜誌的資深編輯,亨利.吉坐在最前排,掌握過去二十五年最重要的化石發現 …。從最早的細菌到三葉蟲、再到恐龍與人類,他以詩意散文,為我們生動講述生命的歷史。」——史蒂夫.布魯薩特(Steve Brusatte),愛丁堡大學古生物學家,《紐約時報》暢銷書《恐龍的興衰》(The Rise and Fall of the Dinosaurs)作者 「作者帶我們回到了過去,也讓我們回到了少年時期的好奇狀態。在日常瑣事中按下暫停鍵,停下來想一想:周遭這一切寶貴的生命是如何形成的——你將在本書中找到答案。」——《地理》(Geographical) 「作者對地球上生命(和死亡——大量死亡)故事的簡潔敘述,既有趣又豐富。更棒的是,本書超越了人類總認為自己最為特殊的傾向,將我們人類放置回宇宙萬物計劃中適當的位置。」——約翰.格里賓,《科學家》(The Scientists )與《尋找薛丁格的貓》(In Search of Schrodinger's Cat)作者 「在地球上生命如何進化的雄辯敘述之中,我們在逆境中發現了生命之美……這是一個充滿了生命行動與科學事實、一個生動敘述的故事,讓所有讀者深受感動。」——《出版商週刊》(Publishers Weekly) 「從地球的歷史可以看見生命的興衰。」——焦傳金,國立自然科學博物館館長 「《地球生命簡史》是一本扼要且深刻的作品,用簡練的篇幅,回顧地球生命的精采歷史。尤其從單細胞生物到複雜的多細胞生物,或是從蔚藍的深海爬到茂盛的森林,生動描繪了生命演化與環境轉變的關鍵轉折。」 ——林大利,生物多樣性研究所副研究員、澳洲昆士蘭大學生物學博士 「在寫過各種難以想像的科學題材,以及應付各種難以理解的死線後,作者(亨利・吉)得以晉身Nature的後台,擔任編輯,與世界各地最傑出的科學家打交道。在這個意義上,《地球生命簡史》也相當於亨利的『編輯室報告』。一方面,他巧妙地將各科學重大發現串連成流暢的敘事;另方面,為了讓感興趣的讀者可以參考原文,他也做了詳盡的註腳,列明文章出處。 此處要特別讚揚果力文化在編輯本書時的選擇。在英文版原書,亨利是按照一般科普書的慣例,將註腳列在正文之後;但果力文化將註腳放在正文旁,方便讀者對照閱讀。此外,在註腳中,亨利常針對個別文章,從編輯的角度作出點評。這讓閱讀註腳本身就是個樂趣。」——洪廣冀,國立臺灣大學地理環境資源學系副教授 「國際科學期刊《自然》(Nature)負責古生物領域的編輯— 也就是本書作者亨利.吉(Henry Gee),整合了他數十年來經手過的研究文章和個人經驗,寫出了這一本《地球生命簡史》,不論是對於生命演化有興趣的一般大眾,或是從事第一手研究工作的老師、研究生們,相信都很適合花點時間來閱讀本書,並且從大尺度的視野來思考生命這一回事。 另一方面,在台灣的大多數人對於恐龍並不陌生,但基本上都是從國外來的消息或報導, 對於台灣的古生物基本上都相當陌生,因為古生物在台灣長期以來是一個較被忽略的研究領 域。有趣也重要的是,在我們最近的古生物研究中,發現了台灣也有古生物界中的大明星: 『劍齒虎』這一類的食肉動物,甚至也將台灣的古生物們整合進全球島嶼生物滅絕的研究, 其成果刊登於《自然》長期的「對手」— 《科學》(Science)中。 生命演化的歷史極為迷人,不論是全球尺度或是身在英國的作者在書中有特別關注英國的古生物;位於歐亞大陸另一岸的台灣(英國剛好算是歐亞大陸最西邊,而台灣在最東邊)其實也同樣有著迷人的古生物,等著我們來探索、書寫出其生命演化的歷史。」 ——蔡政修,國立臺灣大學生科系&生演所副教授
面對「人類世」 潛入深度時間,見證大自然的冰與火之歌! 邀你沉浸閱讀、一瞬穿越時空 走進地球46億年創造、滅絕、再創造的生命劇場 預見未來10億年生命圖景! ★本書榮獲 2022 英國皇家學會科學圖書獎(Royal Society Prizes for Science Books) ★書中最新研究發現,同步發表於國際知名科學期刊《自然》(Nature) ★作者亨利・吉(Henry Gee)為國際知名古生物學家、演化生物學家、《自然》資深編輯 「這是關於地球存在數十億年以來,我們的星球及其生物所發生的巨大變化的最好的書。」——賈里德・戴蒙德,普立茲獎得主、《槍砲、病菌與鋼鐵》和《劇變》作者 ★生命以堅韌、多變的風貌現身,無懼冰與火的考驗! 有數十億年時間,地球一直是一個荒涼的外星世界 ——波濤洶湧的海洋覆蓋地表,火山猛烈噴發,大氣層化學作用不斷⋯⋯就這樣,塑造出地球鬼斧神工的宏偉景觀。儘管環境嚴峻、變化劇烈,生命,終於出現了! ★一幕幕生態演化劇場,在眼前上演 從單細胞生物到複雜的多細胞生物,從蔚藍的深海爬到茂盛的森林,生命不斷演化,直到踏出第一步的原始人開始繁衍,再到後來的智人出現⋯⋯《地球生命簡史》上演了各種生存奇蹟,展現生命如何靠著微妙的平衡存在於地球上;而生物種群在演化中能否延續、能否維持多樣化、或將面臨大規模滅絕,都是因為能否取得平衡的生態棲位,加上環境變因的交互作用…… ★預見未來10億年生命圖景!發展「宇宙意識」 作者亨利・吉(Henry Gee)是國際科學期刊《自然》雜誌的高級編輯, 他站在科學最前沿,掌握過去 25 年最重要的化石發現,以詩意散文生動講述了生命的歷史——從細菌到三葉蟲,再到恐龍與我們智人,將地球上不可思議、令人目不暇給的演化歷史——46億年——濃縮成一幕幕迷人、活潑的生態演化劇場,也預見了未來10億年的生命圖景。 作者帶著我們沉浸閱讀,一瞬穿越時空,在「創造、滅絕、再創造」的生命劇場中,邀請我們開發「宇宙意識」,一起思考: 當「人類世」(Anthropocene)已被定義為新的地質現象,身為人類——地球上最強勢的物種,我們人類該如何重新感受地球46億年浩瀚時間之流,想像人與「非人」的可能未來? 自工業化後,人類已欠下大量「滅絕債」:污染、資源稀缺、全球暖化、生物多樣性流失、生態紊亂加劇⋯⋯距離下一場生態滅絕的「至暗時刻」,我們還有多少時間? 一場動態的變遷已然展開,叩問著你我作為智人的抉擇與行動。 【人類世】小辭典:我們對人類世(Anthropocene)的理解雖尚未有定論,但對它的開端卻已有清楚認知:即工業發展,以及人類對生物資源的過度消耗。這種消耗破壞生態、對生命造成不可逆的影響(生物多樣化面臨危機、恐將引發物種大滅絕),也擾亂了地球的氣候平衡,威脅包括人類在內的所有物種的生存。 【審 訂】蔡政修|國立臺灣大學生科系與生演所副教授 【導 讀】洪廣冀|國立臺灣大學地理環境資源學系副教授 暖心推薦 林大利|生物多樣性研究所副研究員 黃貞祥|國立清華大學生命科學系副教授、GENE思書齋齋主 焦傳金|國立自然科學博物館館長 各界讚譽 「一部生動、抒情的歷史。」——國際知名科學期刊《自然》(Nature) 「這是關於地球存在數十億年以來,我們的星球及其生物所發生的巨大變化的最好的書。大陸合併又分裂;大規模的火山爆發一再重新設置了進化的時鐘;氣溫、大氣氣體和海平面都發生了大幅波動;新的生活方式已經出現。亨利.吉讓這幅萬花筒般變化的生命畫布,變得如此易於理解和令人興奮。誰會喜歡閱讀這本書?每一個人!」——賈里德.戴蒙德(Jared Diamond),普立茲獎得主,《槍砲、病菌與鋼鐵》(Guns, Germs, and Steel)、《劇變》(Upheaval)作者 「不要錯過這部令人愉悅的、簡潔卻全面的傑作!天哪,它出色地將地球上整個、不可能的、令人驚嘆的生命歷史——近50 億年——濃縮成一個迷人的、活潑的、科學準確的故事。」——丹尼爾.利伯曼 (Daniel E. Lieberman),哈佛大學生物科學教授,《鍛鍊》(Exercised)作者 「這位頂尖的科學作家為我們講述了四十億年進化過程中的一曲精彩、快節奏的華爾茲。作為《自然》雜誌的資深編輯,亨利.吉坐在最前排,掌握過去二十五年最重要的化石發現 …。從最早的細菌到三葉蟲、再到恐龍與人類,他以詩意散文,為我們生動講述生命的歷史。」——史蒂夫.布魯薩特(Steve Brusatte),愛丁堡大學古生物學家,《紐約時報》暢銷書《恐龍的興衰》(The Rise and Fall of the Dinosaurs)作者 「作者帶我們回到了過去,也讓我們回到了少年時期的好奇狀態。在日常瑣事中按下暫停鍵,停下來想一想:周遭這一切寶貴的生命是如何形成的——你將在本書中找到答案。」——《地理》(Geographical) 「作者對地球上生命(和死亡——大量死亡)故事的簡潔敘述,既有趣又豐富。更棒的是,本書超越了人類總認為自己最為特殊的傾向,將我們人類放置回宇宙萬物計劃中適當的位置。」——約翰.格里賓,《科學家》(The Scientists )與《尋找薛丁格的貓》(In Search of Schrodinger's Cat)作者 「在地球上生命如何進化的雄辯敘述之中,我們在逆境中發現了生命之美……這是一個充滿了生命行動與科學事實、一個生動敘述的故事,讓所有讀者深受感動。」——《出版商週刊》(Publishers Weekly) 「從地球的歷史可以看見生命的興衰。」——焦傳金,國立自然科學博物館館長 「《地球生命簡史》是一本扼要且深刻的作品,用簡練的篇幅,回顧地球生命的精采歷史。尤其從單細胞生物到複雜的多細胞生物,或是從蔚藍的深海爬到茂盛的森林,生動描繪了生命演化與環境轉變的關鍵轉折。」 ——林大利,生物多樣性研究所副研究員、澳洲昆士蘭大學生物學博士 「在寫過各種難以想像的科學題材,以及應付各種難以理解的死線後,作者(亨利・吉)得以晉身Nature的後台,擔任編輯,與世界各地最傑出的科學家打交道。在這個意義上,《地球生命簡史》也相當於亨利的『編輯室報告』。一方面,他巧妙地將各科學重大發現串連成流暢的敘事;另方面,為了讓感興趣的讀者可以參考原文,他也做了詳盡的註腳,列明文章出處。 此處要特別讚揚果力文化在編輯本書時的選擇。在英文版原書,亨利是按照一般科普書的慣例,將註腳列在正文之後;但果力文化將註腳放在正文旁,方便讀者對照閱讀。此外,在註腳中,亨利常針對個別文章,從編輯的角度作出點評。這讓閱讀註腳本身就是個樂趣。」——洪廣冀,國立臺灣大學地理環境資源學系副教授 「國際科學期刊《自然》(Nature)負責古生物領域的編輯— 也就是本書作者亨利.吉(Henry Gee),整合了他數十年來經手過的研究文章和個人經驗,寫出了這一本《地球生命簡史》,不論是對於生命演化有興趣的一般大眾,或是從事第一手研究工作的老師、研究生們,相信都很適合花點時間來閱讀本書,並且從大尺度的視野來思考生命這一回事。 另一方面,在台灣的大多數人對於恐龍並不陌生,但基本上都是從國外來的消息或報導, 對於台灣的古生物基本上都相當陌生,因為古生物在台灣長期以來是一個較被忽略的研究領 域。有趣也重要的是,在我們最近的古生物研究中,發現了台灣也有古生物界中的大明星: 『劍齒虎』這一類的食肉動物,甚至也將台灣的古生物們整合進全球島嶼生物滅絕的研究, 其成果刊登於《自然》長期的「對手」— 《科學》(Science)中。 生命演化的歷史極為迷人,不論是全球尺度或是身在英國的作者在書中有特別關注英國的古生物;位於歐亞大陸另一岸的台灣(英國剛好算是歐亞大陸最西邊,而台灣在最東邊)其實也同樣有著迷人的古生物,等著我們來探索、書寫出其生命演化的歷史。」 ——蔡政修,國立臺灣大學生科系&生演所副教授
野性之中,蘊藏著世界的救贖 最偉大的荒野詩人、最優美的自然哲思 土地倫理、生態平等的先驅之作 啓發我們「像山一樣思考」 ★作者李奧帕德,舉世聞名三大自然寫作者之一,與梭羅、繆爾齊名 ★美國銷售逾百萬冊,紐約公共圖書館自然類「廿世紀十大好書」 ★特別收錄15幅原創生態插畫、紙上讀書會學習單 《沙郡年紀》由自然觀察漸次進入科學闡述,最後提升到哲學層次,被喻為是「保育界的聖經」、「自然寫作的經典」、「世紀之書」。──吳明益•國立東華大學華文系教授 《沙郡年紀》以極優美的散文呈現,文字簡潔,含義卻極為深刻,就像所有最好的詩歌一樣,沒有一個字是多餘的,又正如一件精雕細琢的藝術品,在外表上卻看不到一點刻痕。──John Tallmadge•耶魯大學英文系教授 █最偉大的荒野詩人,最優美的自然哲思 李奧帕德,這位集科學家、田野工作者、詩人、哲學家等身分於一身的保育先驅,被譽為「美國生態保育之父」,其生平最重要著作《沙郡年紀》,出版逾半世紀以來影響深遠。 本書第一部「沙郡年紀」是李奧帕德依季節、月份編寫的自然觀察筆記。在位於威斯康辛州的沙郡(Sand County)、一個因過度機械耕作而被破壞遺棄的農場上,作者一家人重新以鏟子、斧頭、雙手尋求自然所賜的美糧而不掠奪多取,每年種植上千棵樹以恢復附近森林的生態完整性;樸實的木屋生活,幫助他形成了對待土地與自然的倫理觀念。 李奧帕德追尋在過度物質化的現代社會所失落的靈性生活,寫下鄉居歲月中深邃的心靈體驗與自然生態的微物之美。從多年在森林、荒野對野生動植物的生態考察,他體認到,人類並非萬物的主宰,而只是生態體系的一員,「我以為狼的減少意味著鹿會增多,因此狼的消失便意味著獵人的天堂,但是,在看了〔母狼眼中〕那綠色的火燄熄滅後,我明白狼和山都不會同意這個想法。」他提醒我們必須學會「像山一樣思考」 ──野性(Wilderness),蘊藏著世界的救贖。 █ 「世紀之書」:寫給我們與下一世代的深沉反思 第二部「地景之書」、第三部「鄉野沉思」、第四部「荒野之歌」,李奧帕德將自己多年野外工作和林業管理工作的經驗,與哲學、生態學、倫理學的觀點融合在一起,提出了「生態平等」、「土地倫理」(Land Ethic)、「土地是社群」(Land is a community)的劃時代觀念,亦即土地不是商品,而是由動物、植物、土壤、水和人類共同組成的,人類只是這個社群中的一員,必須與其他成員互賴共生——只有當我們對土地有感覺、了解和接觸,才能產生愛和尊重。 著述之餘,李奧帕德在美國創立「荒野學會」,推動保護日漸縮小的荒野大地與荒野上的自由生命。他的寫作和行動影響擴及全球,迄今未歇。 暖心推薦 小 野|作家•千里步道發起人 吳明益|作家•國立東華大學華文系教授 陳藹玲|富邦文教基金會執行董事 賴榮孝|荒野保護協會第六、七屆理事長 劉克襄|作家•自然生態觀察者
野性之中,蘊藏著世界的救贖 最偉大的荒野詩人、最優美的自然哲思 土地倫理、生態平等的先驅之作 啓發我們「像山一樣思考」 ★作者李奧帕德,舉世聞名三大自然寫作者之一,與梭羅、繆爾齊名 ★美國銷售逾百萬冊,紐約公共圖書館自然類「廿世紀十大好書」 ★特別收錄15幅原創生態插畫、紙上讀書會學習單 《沙郡年紀》由自然觀察漸次進入科學闡述,最後提升到哲學層次,被喻為是「保育界的聖經」、「自然寫作的經典」、「世紀之書」。──吳明益•國立東華大學華文系教授 《沙郡年紀》以極優美的散文呈現,文字簡潔,含義卻極為深刻,就像所有最好的詩歌一樣,沒有一個字是多餘的,又正如一件精雕細琢的藝術品,在外表上卻看不到一點刻痕。──John Tallmadge•耶魯大學英文系教授 █最偉大的荒野詩人,最優美的自然哲思 李奧帕德,這位集科學家、田野工作者、詩人、哲學家等身分於一身的保育先驅,被譽為「美國生態保育之父」,其生平最重要著作《沙郡年紀》,出版逾半世紀以來影響深遠。 本書第一部「沙郡年紀」是李奧帕德依季節、月份編寫的自然觀察筆記。在位於威斯康辛州的沙郡(Sand County)、一個因過度機械耕作而被破壞遺棄的農場上,作者一家人重新以鏟子、斧頭、雙手尋求自然所賜的美糧而不掠奪多取,每年種植上千棵樹以恢復附近森林的生態完整性;樸實的木屋生活,幫助他形成了對待土地與自然的倫理觀念。 李奧帕德追尋在過度物質化的現代社會所失落的靈性生活,寫下鄉居歲月中深邃的心靈體驗與自然生態的微物之美。從多年在森林、荒野對野生動植物的生態考察,他體認到,人類並非萬物的主宰,而只是生態體系的一員,「我以為狼的減少意味著鹿會增多,因此狼的消失便意味著獵人的天堂,但是,在看了〔母狼眼中〕那綠色的火燄熄滅後,我明白狼和山都不會同意這個想法。」他提醒我們必須學會「像山一樣思考」 ──野性(Wilderness),蘊藏著世界的救贖。 █ 「世紀之書」:寫給我們與下一世代的深沉反思 第二部「地景之書」、第三部「鄉野沉思」、第四部「荒野之歌」,李奧帕德將自己多年野外工作和林業管理工作的經驗,與哲學、生態學、倫理學的觀點融合在一起,提出了「生態平等」、「土地倫理」(Land Ethic)、「土地是社群」(Land is a community)的劃時代觀念,亦即土地不是商品,而是由動物、植物、土壤、水和人類共同組成的,人類只是這個社群中的一員,必須與其他成員互賴共生——只有當我們對土地有感覺、了解和接觸,才能產生愛和尊重。 著述之餘,李奧帕德在美國創立「荒野學會」,推動保護日漸縮小的荒野大地與荒野上的自由生命。他的寫作和行動影響擴及全球,迄今未歇。 暖心推薦 小 野|作家•千里步道發起人 吳明益|作家•國立東華大學華文系教授 陳藹玲|富邦文教基金會執行董事 賴榮孝|荒野保護協會第六、七屆理事長 劉克襄|作家•自然生態觀察者
洪堡德,被達爾文譽為「最偉大的科學旅行家」 他用旅行和科學丈量世界 200年前,就以博物學式的觀察 提出自然是「生命之網」的創見 ——世上沒有脫節的碎片,一切都以某種方式彼此相連 他看見自然所有面向之間的「內在關連」 以全觀式的生態觀點 重新創造了我們眼前的世界 激發我們對自然之愛與全新的理解 ★《紐約時報》十大好書暨暢銷書,《經濟學人》《出版人週刊》《科克斯書評》年度好書 ★榮獲英國皇家學會科學圖書獎等10多項國際重要獎項肯定,譯為27種語言版本 ★收錄20多幀洪堡德手繪之「自然繪圖」彩色插畫與珍貴手稿,立體展現他超越時代的眼界,引領近代氣候學、地球物理學、生態學、跨域研究的開創性視野 一切都是大自然在訴說 大自然透露她自身的存在、她的力量、她與萬物的關連 1799年,一位年輕的博物學家, 帶著42件儀器,來到少有歐洲人踏足的地方⋯⋯ 他進入雨林,冒險探尋亞馬遜河的源頭; 他記錄葉子的形狀、溫度計的讀數與岩石的層次; 他像品酒師一樣,品嚐不同河流的河水; 他解剖電鰻、研究活火山的活動, 更察覺殖民者削減森林對環境造成的影響。 地球是「一個由內在力量驅動的自然整體」 在這張「生命之網」中,自然的力量相互交織 當他來到欽波拉索山頂, 他曾觀察過的一切,開始產生了連結: 庫馬納的某種樹木讓他想起義大利的松樹; 安地斯山的苔蘚讓他想起德意志北部森林的某個物種; 在瑞士、拉普蘭和安地斯山區,同樣都可以看到高山植物⋯⋯ 自然的力量相互交織,形成一張「生命之網」, 萬物融為一體,一切都以某種方式彼此相連。 他一生都在探索自然,走過24000哩路,幾乎等於繞了地球一圈, 帶回60000件植物標本,涵蓋6000物種,其中將近2000種是新物種, 他創造出許多科學發現的第一次, 被譽為是「科學界的莎士比亞」「大洪水之後最偉大的人」「十九世紀的愛因斯坦」, 他是亞歷山大・馮・洪堡德(Alexander von Humboldt) 他測繪「生命之網」,形塑我們今日看待自然與世界的方式 達爾文向他致敬,「要不是洪堡德,我不會登上小獵犬號,也不會構思出《物種起源》」 歌德驚嘆,「就算連讀八天的書,也比不上洪堡德在一小時內告訴你的一切」 約翰・繆爾說,「我非常渴望成為洪堡德那樣的人」 作者沃爾芙,精巧編織洪堡德的親筆信件、日記、手稿、演講記錄,交織出一部融合自然科學、文學、生態學與思想史的動人傳記,生動展現他超前時代的探險與思想軌跡—— 他,是跨越學科藩籬的知識煉金術士: 在各種學門逐漸專精化的十八世紀,洪堡德以靈敏的頭腦、驚人的速度, 深入探索各個學科:物理學、語言學、考古學、動物學、植物學、礦物學、地質學⋯⋯ 融合不同學科而培養出來的整體觀,成為他的特色,讓他擁有與眾不同的願景。 他,發明各種丈量世界的方法,創造出許多科學發現的「第一次」: 他發現無數新物種,有將近300種植物、超過100種動物以他命名。 ──發明等溫線,繪製第一幅全球等溫線圖; ──發現地磁赤道,首創「磁暴」一詞; ──首先提出地球的植被帶與氣候帶的概念; ──率先透過圖解方式來研究洋流; ──首度提出森林能增加大氣溼度、有助水土保持。 這些創見,讓洪堡德成為地理學奠基者, 為近代氣象學、地球物理學、海洋學帶來劃時代的影響。 他,首創自然是「生命之網」: 他藉由測量溫度、水文、地文等環境變化,提出萬物變動的相關性; 他將自然視為一個有機體,激發人們對自然的愛與全新理解。 ──梭羅借助洪堡德的著作,解決如何身兼詩人和博物學者的兩難。 ──喬治・馬許說,洪堡德「最能宣揚自然」,因為他將世界理解為人類和自然交互作用。 ──「美國國家公園之父」約翰・繆爾說,「我非常渴望成為洪堡德那樣的人」。 ──瑞秋・卡森的《寂靜的春天》立基於洪堡德有關「互連性」的概念。 ──詹姆斯・洛夫洛克(James Lovelock)著名的蓋婭理論(Gaia theory),也與洪堡德見解相似 他,豐富了十九世紀動人的心靈史: 結合自然與藝術、事實與想像的思考方式, 啟發無數思想家、科學家、藝術家、文學家: ──達爾文說,洪堡德的敘述是「詩歌和科學的罕見結合」。 ──夏多布里昂認為,「你會相信自己正與他一同乘風破浪,和他一起迷失在森林深處」。 ──儒勒・凡爾納在寫作《超凡旅程》系列時,從洪堡德的敘述取材。 ──愛默生、華茲華斯、柯立芝等人都受洪堡德的自然觀影響。 為什麼今日我們要重新認識洪堡德? 本書記述洪堡德一生激勵人心的行旅與創見。書中刻畫他半世紀以來行遍南美洲蠻荒險境、中亞異域、俄羅斯廣袤邊境的科學壯遊之旅,他的每一趟旅程,都是一場地理與科學的大發現,他的科學觀測融合了情感與想像,無分國籍、種族、階層,激起了人們對自然的愛。 透過一生不斷的探險與旅行,洪堡德將觀察到的現象連結在一起——他超越了自己的時代,首度提出自然是一張交織的「生命之網」。此一整合式的生態觀點,挑戰了當時的宗教神學創世觀、宇宙機械論、或人是宇宙主宰的種種看法,形塑了後人對自然的新觀點,重新界定了我們和世界的關係。 在這張「生命之網」裡,洪堡德描繪自然界各種力量如何互相運作,更警告人類若無節制地取用自然資源——殖民式掠奪經濟、森林砍伐、大規模墾殖等——都會破壞生態平衡並帶來不可逆轉的後果。 「當自然被看作一張網,其脆弱就變得明顯。一切事物彼此相繫,只要抽動一線,就可能拆散整張繡帷。」然而,他的提醒在開發至上的二十世紀並未被聽取,而必須遲至今日,我們方能以全球範圍的視野來重新理解並親歷他的預言:物種滅絕、氣候變遷、環境災難紛至沓來——洪堡德,正是歷史上第一個看見並提出預警的人。 他撒播的「種子」在科學、文學、藝術等領域綻放,更廣泛影響了近代生態觀。 本書被譽為「地理的朝聖」「人類心智的史詩」
洪堡德,被達爾文譽為「最偉大的科學旅行家」 他用旅行和科學丈量世界 200年前,就以博物學式的觀察 提出自然是「生命之網」的創見 ——世上沒有脫節的碎片,一切都以某種方式彼此相連 他看見自然所有面向之間的「內在關連」 以全觀式的生態觀點 重新創造了我們眼前的世界 激發我們對自然之愛與全新的理解 ★《紐約時報》十大好書暨暢銷書,《經濟學人》《出版人週刊》《科克斯書評》年度好書 ★榮獲英國皇家學會科學圖書獎等10多項國際重要獎項肯定,譯為27種語言版本 ★收錄20多幀洪堡德手繪之「自然繪圖」彩色插畫與珍貴手稿,立體展現他超越時代的眼界,引領近代氣候學、地球物理學、生態學、跨域研究的開創性視野 一切都是大自然在訴說 大自然透露她自身的存在、她的力量、她與萬物的關連 1799年,一位年輕的博物學家, 帶著42件儀器,來到少有歐洲人踏足的地方⋯⋯ 他進入雨林,冒險探尋亞馬遜河的源頭; 他記錄葉子的形狀、溫度計的讀數與岩石的層次; 他像品酒師一樣,品嚐不同河流的河水; 他解剖電鰻、研究活火山的活動, 更察覺殖民者削減森林對環境造成的影響。 地球是「一個由內在力量驅動的自然整體」 在這張「生命之網」中,自然的力量相互交織 當他來到欽波拉索山頂, 他曾觀察過的一切,開始產生了連結: 庫馬納的某種樹木讓他想起義大利的松樹; 安地斯山的苔蘚讓他想起德意志北部森林的某個物種; 在瑞士、拉普蘭和安地斯山區,同樣都可以看到高山植物⋯⋯ 自然的力量相互交織,形成一張「生命之網」, 萬物融為一體,一切都以某種方式彼此相連。 他一生都在探索自然,走過24000哩路,幾乎等於繞了地球一圈, 帶回60000件植物標本,涵蓋6000物種,其中將近2000種是新物種, 他創造出許多科學發現的第一次, 被譽為是「科學界的莎士比亞」「大洪水之後最偉大的人」「十九世紀的愛因斯坦」, 他是亞歷山大・馮・洪堡德(Alexander von Humboldt) 他測繪「生命之網」,形塑我們今日看待自然與世界的方式 達爾文向他致敬,「要不是洪堡德,我不會登上小獵犬號,也不會構思出《物種起源》」 歌德驚嘆,「就算連讀八天的書,也比不上洪堡德在一小時內告訴你的一切」 約翰・繆爾說,「我非常渴望成為洪堡德那樣的人」 作者沃爾芙,精巧編織洪堡德的親筆信件、日記、手稿、演講記錄,交織出一部融合自然科學、文學、生態學與思想史的動人傳記,生動展現他超前時代的探險與思想軌跡—— 他,是跨越學科藩籬的知識煉金術士: 在各種學門逐漸專精化的十八世紀,洪堡德以靈敏的頭腦、驚人的速度, 深入探索各個學科:物理學、語言學、考古學、動物學、植物學、礦物學、地質學⋯⋯ 融合不同學科而培養出來的整體觀,成為他的特色,讓他擁有與眾不同的願景。 他,發明各種丈量世界的方法,創造出許多科學發現的「第一次」: 他發現無數新物種,有將近300種植物、超過100種動物以他命名。 ──發明等溫線,繪製第一幅全球等溫線圖; ──發現地磁赤道,首創「磁暴」一詞; ──首先提出地球的植被帶與氣候帶的概念; ──率先透過圖解方式來研究洋流; ──首度提出森林能增加大氣溼度、有助水土保持。 這些創見,讓洪堡德成為地理學奠基者, 為近代氣象學、地球物理學、海洋學帶來劃時代的影響。 他,首創自然是「生命之網」: 他藉由測量溫度、水文、地文等環境變化,提出萬物變動的相關性; 他將自然視為一個有機體,激發人們對自然的愛與全新理解。 ──梭羅借助洪堡德的著作,解決如何身兼詩人和博物學者的兩難。 ──喬治・馬許說,洪堡德「最能宣揚自然」,因為他將世界理解為人類和自然交互作用。 ──「美國國家公園之父」約翰・繆爾說,「我非常渴望成為洪堡德那樣的人」。 ──瑞秋・卡森的《寂靜的春天》立基於洪堡德有關「互連性」的概念。 ──詹姆斯・洛夫洛克(James Lovelock)著名的蓋婭理論(Gaia theory),也與洪堡德見解相似 他,豐富了十九世紀動人的心靈史: 結合自然與藝術、事實與想像的思考方式, 啟發無數思想家、科學家、藝術家、文學家: ──達爾文說,洪堡德的敘述是「詩歌和科學的罕見結合」。 ──夏多布里昂認為,「你會相信自己正與他一同乘風破浪,和他一起迷失在森林深處」。 ──儒勒・凡爾納在寫作《超凡旅程》系列時,從洪堡德的敘述取材。 ──愛默生、華茲華斯、柯立芝等人都受洪堡德的自然觀影響。 為什麼今日我們要重新認識洪堡德? 本書記述洪堡德一生激勵人心的行旅與創見。書中刻畫他半世紀以來行遍南美洲蠻荒險境、中亞異域、俄羅斯廣袤邊境的科學壯遊之旅,他的每一趟旅程,都是一場地理與科學的大發現,他的科學觀測融合了情感與想像,無分國籍、種族、階層,激起了人們對自然的愛。 透過一生不斷的探險與旅行,洪堡德將觀察到的現象連結在一起——他超越了自己的時代,首度提出自然是一張交織的「生命之網」。此一整合式的生態觀點,挑戰了當時的宗教神學創世觀、宇宙機械論、或人是宇宙主宰的種種看法,形塑了後人對自然的新觀點,重新界定了我們和世界的關係。 在這張「生命之網」裡,洪堡德描繪自然界各種力量如何互相運作,更警告人類若無節制地取用自然資源——殖民式掠奪經濟、森林砍伐、大規模墾殖等——都會破壞生態平衡並帶來不可逆轉的後果。 「當自然被看作一張網,其脆弱就變得明顯。一切事物彼此相繫,只要抽動一線,就可能拆散整張繡帷。」然而,他的提醒在開發至上的二十世紀並未被聽取,而必須遲至今日,我們方能以全球範圍的視野來重新理解並親歷他的預言:物種滅絕、氣候變遷、環境災難紛至沓來——洪堡德,正是歷史上第一個看見並提出預警的人。 他撒播的「種子」在科學、文學、藝術等領域綻放,更廣泛影響了近代生態觀。 本書被譽為「地理的朝聖」「人類心智的史詩」
百年即如一瞬 在接下來的一百年內, 地球上的水將面臨劇烈改變,影響整個生態、以及我們愛的所有人: 冰川會融解,海平面會上升,全球暖化導致旱澇, 海洋酸化到五千萬年來從未見過的程度⋯⋯ ★ 「如果有個孩子在今天出生,並且活到我祖母的年紀——也就是九十五歲, 那麼在他有生之年,就會看到所有的這些變化。」 為了所愛之人與未來的孩子,作者寫下27個與冰川有關的故事, 是關於時間與水, 也是關於我們覺知與抉擇的故事。 本書出自冰島最知名的重磅作家安德烈・賽恩・馬納松之手。他於2019年一場「冰川告別式」寫下墓誌銘《給未來的一封信》引發全球媒體熱議——冰島的OK冰川,是世界上第一條被宣告死亡的冰川;世界第三大的瓦特納冰川,也將在我們有生之年消融不見……然而作者卻發現,即使全球科學家早以數據警告,冰川消融將使我們這個世代成為氣候難民、水將引爆地緣政治與戰爭,這些警語卻像「白噪音」一般消融在環境之中,因為人們無法感受到時間的尺度與速度。 這一切,難道都是無法避免的嗎?為了讓所愛之人與未來的孩子,仍能在冰川消融之前看見聽見這曾被視為永恆的「白色巨人」,進而為自己與地球命運做出即時的抉擇,他決定尋找新的語言——他不直接寫氣候變遷,而寫「時間」與「水」與「神話」。 「我進入一道神秘的門檻,就像所謂的精靈石頭,據說就是冰島『隱匿族』居住的地方。這裡收藏著北歐傳奇的羊皮紙手稿⋯⋯」 冰島,是北歐神話創世之地,擁有火山、冰原地形,是冰與火之地,啟發了托爾金《魔戒》、華格納歌劇《尼伯龍根的指環》、凡爾納《地心歷險紀》、電影《雷神索爾》等經典創作。作者帶著我們進入神話的時間與傳奇世界,看遠古人類如何理解冰川與大自然: ——原來,世界起源自一頭母牛,她的四個乳頭分泌出冰川一般的雪白乳汁,餵養萬物; ——訪問達賴喇嘛時,發現印度與西藏也有「宇宙之牛與四個乳頭」的傳說,「宇宙之母,其白如霜」正是源自喜馬拉雅山的白色冰川; ——作者與地質學家同時發現,千年神話竟然可以對應出冰川真實的地理位置;然而這曾被視為永恆與生命起源的白色巨人,正在消融⋯⋯ 「Sól tér sortna sígur fold í mar 太陽昏暗,陸地下沉,天上閃亮的星星消失,巨大的灰燼燃燒,烈焰吞噬天空!」 作者在幾乎像是一本魔咒書的羊皮紙上,辨識出上面這一段古老的花體字——這段古文就是著名北歐神話「諸神的黃昏」(Ragnarök),早在七百年前,就以烈焰與洪水預言了今日氣候變遷引發環境災難的世界末日景象! 今日的我們,已然進入人類世(Anthropocene),讓地球完全脫離了地質速度,直接以人類的速度產生變化,百年即如一瞬。正如「諸神的黃昏」描繪一連串災難巨變將造成諸神死亡和地表下沉,幾乎可以預見:在未來的神話裡,依賴石油的人類文明就像是爆發的火山——我們是否成為了死神,我們這個世界的毀滅者? 「冰川是一份冷凍的手稿。讀懂冰川,就讀懂地球與自然的軌跡。⋯⋯ 而我們將是最後一個能夠拯救地球免於不能回復的毀滅的世代。」 作者另闢蹊徑切入環境議題,採取北歐獨特的薩加(Saga)文學傳統,以27則與冰川有關的小故事,織出一幅有如「缂織壁畫」的生態啟示錄,為傳統自然寫作開闢全新篇章。書中除記錄與冰川、海洋和氣候各領域科學家的訪談,也寫下自己潛進海裡緬懷在巴黎協議後死去的珊瑚礁群;兩度與達賴喇嘛對談,從北歐神話故事談到冰川、從時間講到原諒、從自然聊到家園;更融入個人與家族、歷史與神話故事⋯⋯ 氣候變化的挑戰不僅與科學有關,更與人類的想像力、同理心和勇氣有關。如果說葛莉塔・通貝里(Greta Thunberg)是喚醒世人的憤怒之聲,作者就是帶領我們穿越過去、正視現在、展望未來並採取行動的引路人。 本書特色 ★ 廣受國際矚目,已翻譯為 29個語種;BBC據此題材拍攝紀錄片 ★ 收錄珍貴歷史圖片與插畫,生動展現冰川風貌、北歐與印度神話中「宇宙之母」的象徵 ★ 作者為冰島最具代表性作家,突破科普/自然寫作既有框架,巧妙運用北歐薩加(Saga) 文學傳統,以27則故事,精巧交織北歐神話、自然探勘、家族故事與冰川紀事。 好評推薦 王盛弘 作家 林大利 特有生物研究保育中心助理研究員 黃貞祥 國立清華大學生命科學系助理教授 廖偉棠 作家‧詩人
百年即如一瞬 在接下來的一百年內, 地球上的水將面臨劇烈改變,影響整個生態、以及我們愛的所有人: 冰川會融解,海平面會上升,全球暖化導致旱澇, 海洋酸化到五千萬年來從未見過的程度⋯⋯ ★ 「如果有個孩子在今天出生,並且活到我祖母的年紀——也就是九十五歲, 那麼在他有生之年,就會看到所有的這些變化。」 為了所愛之人與未來的孩子,作者寫下27個與冰川有關的故事, 是關於時間與水, 也是關於我們覺知與抉擇的故事。 本書出自冰島最知名的重磅作家安德烈・賽恩・馬納松之手。他於2019年一場「冰川告別式」寫下墓誌銘《給未來的一封信》引發全球媒體熱議——冰島的OK冰川,是世界上第一條被宣告死亡的冰川;世界第三大的瓦特納冰川,也將在我們有生之年消融不見……然而作者卻發現,即使全球科學家早以數據警告,冰川消融將使我們這個世代成為氣候難民、水將引爆地緣政治與戰爭,這些警語卻像「白噪音」一般消融在環境之中,因為人們無法感受到時間的尺度與速度。 這一切,難道都是無法避免的嗎?為了讓所愛之人與未來的孩子,仍能在冰川消融之前看見聽見這曾被視為永恆的「白色巨人」,進而為自己與地球命運做出即時的抉擇,他決定尋找新的語言——他不直接寫氣候變遷,而寫「時間」與「水」與「神話」。 「我進入一道神秘的門檻,就像所謂的精靈石頭,據說就是冰島『隱匿族』居住的地方。這裡收藏著北歐傳奇的羊皮紙手稿⋯⋯」 冰島,是北歐神話創世之地,擁有火山、冰原地形,是冰與火之地,啟發了托爾金《魔戒》、華格納歌劇《尼伯龍根的指環》、凡爾納《地心歷險紀》、電影《雷神索爾》等經典創作。作者帶著我們進入神話的時間與傳奇世界,看遠古人類如何理解冰川與大自然: ——原來,世界起源自一頭母牛,她的四個乳頭分泌出冰川一般的雪白乳汁,餵養萬物; ——訪問達賴喇嘛時,發現印度與西藏也有「宇宙之牛與四個乳頭」的傳說,「宇宙之母,其白如霜」正是源自喜馬拉雅山的白色冰川; ——作者與地質學家同時發現,千年神話竟然可以對應出冰川真實的地理位置;然而這曾被視為永恆與生命起源的白色巨人,正在消融⋯⋯ 「Sól tér sortna sígur fold í mar 太陽昏暗,陸地下沉,天上閃亮的星星消失,巨大的灰燼燃燒,烈焰吞噬天空!」 作者在幾乎像是一本魔咒書的羊皮紙上,辨識出上面這一段古老的花體字——這段古文就是著名北歐神話「諸神的黃昏」(Ragnarök),早在七百年前,就以烈焰與洪水預言了今日氣候變遷引發環境災難的世界末日景象! 今日的我們,已然進入人類世(Anthropocene),讓地球完全脫離了地質速度,直接以人類的速度產生變化,百年即如一瞬。正如「諸神的黃昏」描繪一連串災難巨變將造成諸神死亡和地表下沉,幾乎可以預見:在未來的神話裡,依賴石油的人類文明就像是爆發的火山——我們是否成為了死神,我們這個世界的毀滅者? 「冰川是一份冷凍的手稿。讀懂冰川,就讀懂地球與自然的軌跡。⋯⋯ 而我們將是最後一個能夠拯救地球免於不能回復的毀滅的世代。」 作者另闢蹊徑切入環境議題,採取北歐獨特的薩加(Saga)文學傳統,以27則與冰川有關的小故事,織出一幅有如「缂織壁畫」的生態啟示錄,為傳統自然寫作開闢全新篇章。書中除記錄與冰川、海洋和氣候各領域科學家的訪談,也寫下自己潛進海裡緬懷在巴黎協議後死去的珊瑚礁群;兩度與達賴喇嘛對談,從北歐神話故事談到冰川、從時間講到原諒、從自然聊到家園;更融入個人與家族、歷史與神話故事⋯⋯ 氣候變化的挑戰不僅與科學有關,更與人類的想像力、同理心和勇氣有關。如果說葛莉塔・通貝里(Greta Thunberg)是喚醒世人的憤怒之聲,作者就是帶領我們穿越過去、正視現在、展望未來並採取行動的引路人。 本書特色 ★ 廣受國際矚目,已翻譯為 29個語種;BBC據此題材拍攝紀錄片 ★ 收錄珍貴歷史圖片與插畫,生動展現冰川風貌、北歐與印度神話中「宇宙之母」的象徵 ★ 作者為冰島最具代表性作家,突破科普/自然寫作既有框架,巧妙運用北歐薩加(Saga) 文學傳統,以27則故事,精巧交織北歐神話、自然探勘、家族故事與冰川紀事。 好評推薦 王盛弘 作家 林大利 特有生物研究保育中心助理研究員 黃貞祥 國立清華大學生命科學系助理教授 廖偉棠 作家‧詩人
山,就在那裡,就在心裡 每爬完一座山,就是一個新的自己走出山徑! * 愛山,曾是一則不能說的祕密⋯⋯ 她曾經歷隱瞞家人偷偷爬山,充滿小小謊言的山林歲月; 她鍛鍊山野能力,找到與山從容相處的方式, 她是帶著孩子、女生爬山的「山女」領隊。 因為愛山,她走得很深,很遠。 山的給予如此無私,餽贈如此豐美, 她願成為山的侍者,傳遞山野的訊息。 作者愛山,大學登山社時就是一個纖瘦清麗但堅持全程負重登高的「扛霸子」,卻總須隱瞞爸媽、編織小小謊言交代行蹤——因為女生爬高山必須面對更多身心挑戰:家人反對、生理期不便、負重攀登的體力限制、因山野能力不如男性隊友而缺乏自信⋯⋯然而,這些都無法停止她對山的想望。 她知道,台灣這座年輕島嶼擁有全世界密度最高3000公尺以上的高山,在地塊劇烈擠壓並刻鑿的皺摺之中,藏有無數大自然的奧祕:山容起伏奇險峻秀,短短半天自溪澗陡升至高海拔,每一步都伴隨精采的微觀世界;登上峰頂整座青島濃縮眼前,360度皆是不可思議的美景。 ★高海拔的修煉,與一個人的山野追尋 爬高山,就是一次次高海拔的身心修煉。行進間沒有了路跡,和植被搏鬥開路,冬雨中幾乎失溫的絕望感,險峻山勢考驗手腳的落點……是這些迫切的需要,讓她必須將注意力完全放在身體和山野上——不知不覺,山中行進挑戰並逐漸置換了在山下的習慣與知覺模式。 百岳之外,更有千座以上人跡罕至、神祕蓊鬱的中級山,是靈境追尋的最佳練習場。她曾不帶糧食、不備帳篷,四天四夜行住坐臥於方圓直徑三公尺的山中,默觀樹、默觀山、默觀心,克服恐懼之後打開了全新的感知接收器。山上生活讓她學會了「減法哲學」:無㕑餘、不浪費、踐行「無痕山林」理念,空出背包,淨山撿拾萬年不分解的垃圾下山…… 每爬完一座山,就是一個新的自己走出山徑。 ★用孩子的眼睛,看見不一樣的山 一再走入山裡,她不是不曾懷疑,在前線探路、定位、負重是男生的長處,攻頂、登百岳、破紀錄、持續開隊以晉升響導⋯⋯這些價值有如山下社會的縮影,界定了登山隊的速度與風格,也成了一個人山野能力的硬指標,但自己卻為了融入他人的節奏,少了從容、錯過了身邊的風景。那麼: •是不是可以不再跟著別人的腳步爬山?不再用他人的期待來塑造自己? •有沒有可能用另一種方式,和山溝通與相處? •可不可以帶著孩子、女生、沒有登山經驗的人,自在地與山相遇? 作者決定用不一樣的身體與感官經驗開發新的旅程,邀請人們走入山裡:她帶著麵包師、農夫、紀錄片工作者、咖啡館老闆、雜誌主編、剪紙藝術家、流亡藏人,以及只有女性與孩子的隊伍爬山。他們少有登山經驗,走得不快也不遠,卻很深刻。 ★願成為山的侍者,傳遞祂的訊息 山,就在那裡,就在心裡——祂的給予如此無私,饋贈如此豐美。 她願成為一位謙卑的侍者,傳遞山野的訊息。 本書開展出全新的山岳視野,帶我們看見不一樣的山。 本書特色 封面由剪紙藝術家古國萱創作,立體展現台灣山林之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