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然科普 類別 ,共計15
  • 排序
  • 圖片
  • 條列

物種與人類世:20世紀的動植物知識

前衛  出版
2023/09/06 出版

★臺灣學界近代中西分類知識系譜研究的問路創舉之作 ★國立中興大學永續農業創新發展研究中心 「農業、環境與人文」子計畫成果   聚焦討論植物、動物做為藥材、食療等,在各產業所扮演的角色, 自臺灣出發,乃至中國、東亞,反思人類世以來的歷史變化, 從多元角度,探討農漁產業發展史上的動植物面貌與政策、開發史之重要性。   二○二三年十一月廿四—廿五日國立中央大學歷史研究所舉辦「近代知識譜系中的動物與植物」工作坊,會中各篇論文不僅涉及自然分類的知識形成,也在應用的層面凸顯了不同時空下的特定動機與思考路徑。   儘管西方分類學已是今日之主流觀點,但不妨害傳統中國分類學在某些領域中的延續與調適。尤其在傳統藥物使用的領域中,中國既有的食藥同源思想、氣運五行的醫理,讓面對新式生物分類學衝擊下的中國本草觀,仍舊得以在華人的生活日用中找到一席之地。中國傳統醫藥學千年來與其博物與分類傳統互為表裡、相倚甚密。中藥藥性理論構建中「遠取諸物、近取諸身」,也可在過去本草分類中看到許多實用主義上的例證。顯示中國的分類思想自魏晉時期到清末都沒有太大變化,內化成為華人飲食與用藥的常識。   二十世紀西方科學強勢叩關,除了造成中醫界「廢醫存藥」的壓力,亦促成了中藥分類使用上的內在調適。在理解從傳統跨越到近代本草分類遞嬗的過程後,讀者才能理解本書中清末文人筆下的木棉,以及驢藥、「吐蛇」、蛤蚧、海馬等,這類對西醫而言荒誕不經的藥物,卻依然能在當前的華人食補市場上風行不偃的歷史因緣;也只有看到了近代以來西學對中醫草本知識的挑戰與其調適後,方得認識清代庫倫與內地藥材交易究竟葫蘆裡賣的是什麼藥。   近廿年來跨學科研究或是學術跨界對話的氛圍正熾,本論文集中各篇專文外有所專擅又內理相通,或可據之視為臺灣學界近代中西分類知識系譜研究的問路創舉。   (本書經相關領域專家學者匿名審查後出版)   誠摯推薦   國立陽明交通大學人社系助理教授 朱華瑄  天津南開大學歷史學院副教授  黃相輔   北京清華大學科學史系副教授  陸伊驪   物種與人類世的概念都是基於科學事實而來,而此些事實一定涉及特定的社會文化脈絡。本書是讓我們得以窺見這些脈絡的窗口。——國立臺灣大學地理系副教授  洪廣冀   物種課題是理解自然與人類歷史的重要線索。——國立陽明交通大學榮譽退休教授 曾華璧  

9 特價405
加入購物車
下次再買

【電子書】物種與人類世

前衛  出版
2023/09/06 出版

★臺灣學界近代中西分類知識系譜研究的問路創舉之作 ★國立中興大學永續農業創新發展研究中心 「農業、環境與人文」子計畫成果   聚焦討論植物、動物做為藥材、食療等,在各產業所扮演的角色, 自臺灣出發,乃至中國、東亞,反思人類世以來的歷史變化, 從多元角度,探討農漁產業發展史上的動植物面貌與政策、開發史之重要性。   二○二三年十一月廿四—廿五日國立中央大學歷史研究所舉辦「近代知識譜系中的動物與植物」工作坊,會中各篇論文不僅涉及自然分類的知識形成,也在應用的層面凸顯了不同時空下的特定動機與思考路徑。   儘管西方分類學已是今日之主流觀點,但不妨害傳統中國分類學在某些領域中的延續與調適。尤其在傳統藥物使用的領域中,中國既有的食藥同源思想、氣運五行的醫理,讓面對新式生物分類學衝擊下的中國本草觀,仍舊得以在華人的生活日用中找到一席之地。中國傳統醫藥學千年來與其博物與分類傳統互為表裡、相倚甚密。中藥藥性理論構建中「遠取諸物、近取諸身」,也可在過去本草分類中看到許多實用主義上的例證。顯示中國的分類思想自魏晉時期到清末都沒有太大變化,內化成為華人飲食與用藥的常識。   二十世紀西方科學強勢叩關,除了造成中醫界「廢醫存藥」的壓力,亦促成了中藥分類使用上的內在調適。在理解從傳統跨越到近代本草分類遞嬗的過程後,讀者才能理解本書中清末文人筆下的木棉,以及驢藥、「吐蛇」、蛤蚧、海馬等,這類對西醫而言荒誕不經的藥物,卻依然能在當前的華人食補市場上風行不偃的歷史因緣;也只有看到了近代以來西學對中醫草本知識的挑戰與其調適後,方得認識清代庫倫與內地藥材交易究竟葫蘆裡賣的是什麼藥。   近廿年來跨學科研究或是學術跨界對話的氛圍正熾,本論文集中各篇專文外有所專擅又內理相通,或可據之視為臺灣學界近代中西分類知識系譜研究的問路創舉。   (本書經相關領域專家學者匿名審查後出版)   誠摯推薦   國立陽明交通大學人社系助理教授 朱華瑄  天津南開大學歷史學院副教授  黃相輔   北京清華大學科學史系副教授  陸伊驪   物種與人類世的概念都是基於科學事實而來,而此些事實一定涉及特定的社會文化脈絡。本書是讓我們得以窺見這些脈絡的窗口。——國立臺灣大學地理系副教授  洪廣冀   物種課題是理解自然與人類歷史的重要線索。——國立陽明交通大學榮譽退休教授 曾華璧  

特價315
電子書
下次再買

【電子書】物種與人類世:20世紀的動植物知識

前衛  出版
2023/09/06 出版

★臺灣學界近代中西分類知識系譜研究的問路創舉之作 ★國立中興大學永續農業創新發展研究中心 「農業、環境與人文」子計畫成果   聚焦討論植物、動物做為藥材、食療等,在各產業所扮演的角色, 自臺灣出發,乃至中國、東亞,反思人類世以來的歷史變化, 從多元角度,探討農漁產業發展史上的動植物面貌與政策、開發史之重要性。   二○二三年十一月廿四—廿五日國立中央大學歷史研究所舉辦「近代知識譜系中的動物與植物」工作坊,會中各篇論文不僅涉及自然分類的知識形成,也在應用的層面凸顯了不同時空下的特定動機與思考路徑。   儘管西方分類學已是今日之主流觀點,但不妨害傳統中國分類學在某些領域中的延續與調適。尤其在傳統藥物使用的領域中,中國既有的食藥同源思想、氣運五行的醫理,讓面對新式生物分類學衝擊下的中國本草觀,仍舊得以在華人的生活日用中找到一席之地。中國傳統醫藥學千年來與其博物與分類傳統互為表裡、相倚甚密。中藥藥性理論構建中「遠取諸物、近取諸身」,也可在過去本草分類中看到許多實用主義上的例證。顯示中國的分類思想自魏晉時期到清末都沒有太大變化,內化成為華人飲食與用藥的常識。   二十世紀西方科學強勢叩關,除了造成中醫界「廢醫存藥」的壓力,亦促成了中藥分類使用上的內在調適。在理解從傳統跨越到近代本草分類遞嬗的過程後,讀者才能理解本書中清末文人筆下的木棉,以及驢藥、「吐蛇」、蛤蚧、海馬等,這類對西醫而言荒誕不經的藥物,卻依然能在當前的華人食補市場上風行不偃的歷史因緣;也只有看到了近代以來西學對中醫草本知識的挑戰與其調適後,方得認識清代庫倫與內地藥材交易究竟葫蘆裡賣的是什麼藥。   近廿年來跨學科研究或是學術跨界對話的氛圍正熾,本論文集中各篇專文外有所專擅又內理相通,或可據之視為臺灣學界近代中西分類知識系譜研究的問路創舉。   (本書經相關領域專家學者匿名審查後出版)   誠摯推薦   國立陽明交通大學人社系助理教授 朱華瑄  天津南開大學歷史學院副教授  黃相輔   北京清華大學科學史系副教授  陸伊驪   物種與人類世的概念都是基於科學事實而來,而此些事實一定涉及特定的社會文化脈絡。本書是讓我們得以窺見這些脈絡的窗口。——國立臺灣大學地理系副教授  洪廣冀   物種課題是理解自然與人類歷史的重要線索。——國立陽明交通大學榮譽退休教授 曾華璧  

7 特價315
電子書
下次再買

北海岸來自溫帶的流浪者之歌:避夏族的故事

陳玉峯  著
前衛  出版
2023/08/30 出版

本書共分兩篇。第一篇「海岸總論」,概述台灣海岸植被帶的五大類型,從海岸根本的生態特徵,透過整體論的書寫方式,處處流露禪機談自然。這是台灣海岸生物全觀的介紹,也是靈性生態的展現,還有嚴謹的定義、精美的植物社會剖面圖。   第二篇「傳奇避夏族」,就在台灣東北角雪山山脈第一座山頭靈鷲山下以迄全北海岸,石板菜、金花石蒜等率先登場,接著是海岸潮間帶的石蓴、海藻等翠綠舖衍,再有一群有如溫帶吉普賽流浪者一般的海灘草花群,如濱當歸、濱旋花、濱蘿蔔、濱防風、糙莖麝香百合、台灣百合、白花馬鞍藤、南國薊、台灣蒲公英、濱剪刀股、細葉剪刀股、天蓬草舅、白鳳菜、密花黃菫、小海米……構成北海岸的主要地景,這些獨特物種兀自循環生命週期,冬萌、春花、夏遁,一反溫帶習性而逆勢操作的天演,成為北海岸生界的一大特徵。

9 特價270
加入購物車
下次再買

綠島海岸植被

陳玉峰  著
前衛  出版
2015/07/11 出版

歷來最詳實的綠島植物社會報告書   本書探討或演繹綠島生界的前世、今生,初步追溯海岸植被的原始風貌,並勾勒最早期植物研究者的事蹟,以及其自然情操或人文涵養,同時,以135個樣區,歸納現今海岸植被的27個以上的優勢社會或單位。這些優勢社會分別隸屬於「外灘海水生植物帶」、「環島低位珊瑚礁植物帶」、「砂(礫)灘植物帶」、「海岸灌叢及小喬木植物帶」、「海岸林植物帶」、「海崖或岩生植被」、「高位珊瑚礁植被」,以及「海崖頂平台放牧低草生地」等八項環境類型,殆為綠島歷來最詳實的植物社會分類報告。   此外,針對東北季風與海岸植物的關係,藉由施放煙霧進行觀察,提出林投具備形態上極為優越的自然設計,誠乃化解風力的首選物種,以及一些生態現象有趣的觀察。本書另對綠島的華人開拓史、新近綠島尋寶的故事及其宗教哲學的探索,提供背景及後續研究的前導。

9 特價540
加入購物車
下次再買

ANTARCTICA.南極地圖與簡介

企鵝先生  著
前衛  出版
2014/07/18 出版

第一張中文全彩南極地圖。 完整而詳盡地標示南極大陸位置,以及各種地形、人文歷史地點、重要營地與最新研究站分佈點,另收錄南極探險路徑及南極大陸瓜分示意圖。 初步及快速認識神祕的南極、從事南極旅遊活動、配合《南極世界公園.從南極看台灣》一書研讀的必備讀物。 ◎《南極世界公園.從南極看台灣》同步發行

9 特價225
加入購物車
下次再買

物種生態誌(一)台灣植被誌第九卷

陳玉  著
前衛  出版
2007/11/01 出版

~台灣植物種的百科全書~ 台灣植物研究史上,幾乎所有描述植物種的書籍,罕能整合相對完整的資料,提供全方位或百餘年來所有有關於該植物的內涵,讀者可以將歷來所有敘述植物種的書籍,全部拿來作比較,便可瞭解。 本書針對台灣植物種,盡可能從發現始源、學名變遷、形態、生態、空間分佈、物種與環境的相關、植物社會歸屬、木材、林業應用、藥用、特定用途、與野生動物的相關、物候、演替、演化、生理生態等等,乃至與人類風俗文化、生活的相關,夥同作者已知該物種在台灣研究史上所有的內容,嘗試作百科全書型的整合性撰寫,期能開創植物描述的新典範。 由於過往欠缺此等書籍,乃特別賦予新名詞,謂之「物種生態誌」,如此的物種介紹,無論植物分類學、生態學、園藝、景觀、保育、水土保持、解說教育、生物教學、諸多相關學科的研究與應用、文學、鄉土文化、人類學探討……,舉凡與台灣植物有所牽扯者,皆可參考、引用。 至於作者本身對台灣植物的瞭解程度,套用《金剛般若波羅密經》的邏輯,作者了知植物,即非了知,是名了知! [台灣自然史]系列 《台灣植被誌》 TFC1第一卷:總論及植被帶概論 TFC2第二卷:高山植被帶與高山植物(上、下) TFC3第三卷:亞高山冷杉林帶與高地草原(上、下) TFC4第四卷:檜木霧林帶 TFC5第五卷:鐵杉林帶(上、下) TFC6第六卷:闊葉林(一)南橫專冊 闊葉林(二)(上、下) TFC7第七卷:海岸植被帶 TFC8第八卷:地區植被專論(一)大甲鎮植被 TFC9第九卷:物種生態誌(一) [本系列一般性特色] 1.以台灣土地為主體,闡述台灣自然新史觀。 2.台灣第一本植被誌,系統化全盤論述台灣各大生態帶。 3.結合二十世紀以來,台灣的土地科學研究經驗,開展本土研究新領域。 4.第一手本土研究經驗,嚴謹執著,時空格局龐大,實體描述,細膩入?。 5.結合科學與人文,貫串古今研究,為台灣文化注入新的自然基因。 [本系列學術性特色] 1.第一本從台灣島地體形成,談到現今生界演化的專書。 2.第一本系統整合化的台灣植被誌。 3.第一個提出植被帶正進行上遷的論著,更包括諸多台灣生態研究的新見解。 4.真正徹底消化日本人五十年在台灣研究菁華的植物生態研究報告 5.深富科學求真的批判性,開創台灣植物研究的新生機。 6.提供台灣今後生態保育的本土資訊與經驗。

9 特價1080
加入購物車
下次再買

台灣植被誌六(二上)闊葉林

陳玉峰  著
前衛  出版
2007/02/01 出版

上次冰河時期以降,台灣島──這艘地球生命的諾亞方舟,刻正進行最最精彩、超級複雜的演化大車拚,特別是低海拔地區所謂的闊葉林生態系,其物種的多樣性、組合社會的歧異度、生態相關的魔幻與詭譎,直是山山不同、地地互異、絢爛華麗而無以倫比。在此原鄉,作者三十餘年山林夢自在揮灑,留下美麗與哀愁的點滴記錄。   ~ 進入山林,只想瞭解萬花筒狀生命的思想與心情,以及他們與造物主之間的對話 ~   濁水溪峽谷、頭嵙山惡地、望鄉山、郡大林道、丹大林道、神木林道、楠溪林道、上谷關、阿里山、奮起湖、大凍山、鳥嘴山、烏石坑、台北近郊、屯子山、玉里觀音山、新城山…,一頁頁的自然滄桑在此舖陳。   ~ 地球生命史最大紀元的進程:太古代、元古代、古生代(生命大爆炸)、中生代(恐龍興起與滅?)、新生代(現今生命及人種時代),筆者斷言,21世紀正是「滅生代」的正式開張 ~   假設文明尚可延展,這系列小書有可能留下一頁見證…陳玉 2006.12.31

9 特價900
加入購物車
下次再買

台灣植被誌六(二下)闊葉林

陳玉峰  著
前衛  出版
2007/02/01 出版

上次冰河時期以降,台灣島──這艘地球生命的諾亞方舟,刻正進行最最精彩、超級複雜的演化大車拚,特別是低海拔地區所謂的闊葉林生態系,其物種的多樣性、組合社會的歧異度、生態相關的魔幻與詭譎,直是山山不同、地地互異、絢爛華麗而無以倫比。在此原鄉,作者三十餘年山林夢自在揮灑,留下美麗與哀愁的點滴記錄。   ~ 進入山林,只想瞭解萬花筒狀生命的思想與心情,以及他們與造物主之間的對話 ~   濁水溪峽谷、頭嵙山惡地、望鄉山、郡大林道、丹大林道、神木林道、楠溪林道、上谷關、阿里山、奮起湖、大凍山、鳥嘴山、烏石坑、台北近郊、屯子山、玉里觀音山、新城山…,一頁頁的自然滄桑在此舖陳。   ~ 地球生命史最大紀元的進程:太古代、元古代、古生代(生命大爆炸)、中生代(恐龍興起與滅?)、新生代(現今生命及人種時代),筆者斷言,21世紀正是「滅生代」的正式開張 ~   假設文明尚可延展,這系列小書有可能留下一頁見證…陳玉 2006.12.31

9 特價900
加入購物車
下次再買

台灣植被誌六:闊葉林(一)南橫專冊

陳玉峰  著
前衛  出版
2006/08/01 出版

台灣生界天演最複雜、最精彩的故事,殆即中海拔以降的闊葉林,但歷來似乎無人依據自然事實,真正解讀闊葉林的奧秘,只籠統、大膽地說是「暖溫帶、亞熱帶、樟殼帶、桑科……」雨林等,嚴重忽視龐大的岩生植群。  作者以三十年實證調查的苦行,彌補台灣研究史上「失落的環節」,提出「岩生植被」即台灣植被的「原型說」;為完整交代台灣闊葉林的實體,作者以前後十八年,對南橫公路兩次的全線調查,撰寫本書,作為對台灣闊葉林實體的實例舉證之一。

9 特價1350
加入購物車
下次再買

台灣植被誌(八)大甲鎮植被

陳玉峰  著
前衛  出版
2005/09/23 出版

攤開台中縣的平面地圖,佔地大約5,852公頃的大甲鎮,活像一把敲向台灣海峽的鐵鎚,或是傾斜的T字,也就是說,由一塊東南斜走西北的鎚鐵,加上西南至東北走向的木柄而組成。 敲擊鐵釘的鎚鐵面,正是福德、西歧與建興3個里的海岸線,鎚鐵塊的尾尖恰是幸福里延展至大安溪底的內陸,而鎚鐵的下部大致以大安溪南岸為界;至於木柄,約略以海線縱貫鐵路及省道台1線為軸線,木柄尾端即大甲溪河床內的文曲里。 然而,若以地形或海拔標高檢視,全鎮最高部位,位於木柄銜接鎚鐵塊的木柄背,也就是頂店里的鐵砧山。 大甲鎮除了鐵砧山海拔上衝大約236公尺之外,全數區域低於百米,換句話說,鐵砧山就地形而言,是大甲鎮的制高地標,更是鎮內唯一靠山,也是后里台地窮極西北角落的孤立地塊。

9 特價900
加入購物車
下次再買

阿里山-永遠的檜木霧林原鄉

陳月霞  著
前衛  出版
2005/01/19 出版

本書輯錄相關於阿里山區百餘年事略,依據年代條列之,提供阿里山區進一步研究的基本資訊,並檢附歷來一些關於阿里山的重要史料或事件,可活化應用此書。

9 特價900
加入購物車
下次再買

台灣植被誌(五):台灣鐵杉林帶(上)

陳玉鋒  著
前衛  出版
2004/10/23 出版

◆摘錄自楊博名撰序8年前,我在柴山學會了「感受」,從富家溝的落葉聲中、從台灣獼猴樹枒間的追逐中。6年前,我在「環境佈道師」課程裡,遇見了陳玉峰老師,一經深沈的撞擊,我想,生而為人,本該如此﹗慶幸自己在意氣風發的壯年,認識了陳老師,讓我可以用更沈潛的心態與眼界來看待自己,從他紮實深厚的學術根基,到那一種對土地、對社會全然無私的堅持與付出﹗對我而言,這便是一種風範﹗身為一個經營者,我開始了自我省思與觀照,把自己從商業的、經營的點中拉出來,開始放眼關心我所居住的城市、我所生長的台灣,也因為努力與參與,我才了解,柴山和愛河可以在民間力量的堅持下,維護的更好;棲蘭山和東港溪也可以讓破壞不再蔓延下去。我慶幸自己得之於柴山的自然經驗和感受,能在幸遇陳老師之後,獲得正向而積極的啟發,進而能盡一己棉薄之力––為這片土地。近幾年來,我也將觸角拓展至員工,1998年、2000年的搶救棲蘭山檜木林街頭運動,員工們全員參加,在公司內部造成了極大的迴響,這種參與的經驗和意義,無疑的,可以在這些年輕人心中,種下了一顆「種子」––對森林保育的了解與意識、對國土的認同、以及對自己可以發出的支持與熱情。在前四卷的台灣植被誌中,透過陳老師的眼界和筆力,我看到了台灣山系、林相的前世今生,每每跟著陳老師的鏡頭,忘我的融入山精水靈的召喚,而流連忘返;跟著陳老師的文字,時而感慨、時而激昂。不管是自然的演替,還是人為的破壞,台灣山林的歷史,是陳老師一個腳印、一個腳印探查而來的。我一直深感而且無法忘卻的那段文字︰「我之所以投入遍體鱗傷的所謂各種運動,絕非止於不公不義所激起的憤怒,而是台灣的山精水靈,至少25年的耳提面命,眼、耳、鼻、舌、身,無言的流暢於天地相貫的靈氣,任督二脈早就豁然無礙,任我的眼瞼闔或開、毛孔漲或縮,都浸淫在人間世最單純的場景,統合而融入於生界至美的天堂。」我想,我在一個怒目金剛的背後,看見一顆最柔軟的心啊﹗台灣植被誌第五卷誕生了﹗幸蒙陳老師,不棄我筆拙,佔一小序,整理了我這些日子以來的感動與想法,這讓我想起了「種樹的男人」這個故事︰一個牧羊人,在貧瘠無水源的高原地上,每天種下了一百顆橡實,經過了三年,卻使得一片毫無生趣的高地,慢慢長成了一個生機盎然的森林。我們可能都是一顆小種子,但是不要忘記自己的力量﹗期待可以有更多的人願意為自己土地,盡一己之力。

9 特價900
加入購物車
下次再買

台灣植被誌(五):台灣鐵杉林帶(下)

陳玉鋒  著
前衛  出版
2004/10/23 出版

摘錄自楊博名撰序8年前,我在柴山學會了「感受」,從富家溝的落葉聲中、從台灣獼猴樹枒間的追逐中。6年前,我在「環境佈道師」課程裡,遇見了陳玉峰老師,一經深沈的撞擊,我想,生而為人,本該如此﹗慶幸自己在意氣風發的壯年,認識了陳老師,讓我可以用更沈潛的心態與眼界來看待自己,從他紮實深厚的學術根基,到那一種對土地、對社會全然無私的堅持與付出﹗對我而言,這便是一種風範﹗身為一個經營者,我開始了自我省思與觀照,把自己從商業的、經營的點中拉出來,開始放眼關心我所居住的城市、我所生長的台灣,也因為努力與參與,我才瞭解,柴山和愛河可以在民間力量的堅持下,維護的更好;棲蘭山和東港溪也可以讓破壞不再蔓延下去。我慶幸自己得之於柴山的自然經驗和感受,能在幸遇陳老師之後,獲得正向而積極的啟發,進而能盡一己棉薄之力––為這片土地。近幾年來,我也將觸角拓展至員工,1998年、2000年的搶救棲蘭山檜木林街頭運動,員工們全員參加,在公司內部造成了極大的迴響,這種參與的經驗和意義,無疑的,可以在這些年輕人心中,種下了一顆「種子」––對森林保育的瞭解與意識、對國土的認同、以及對自己可以發出的支持與熱情。在前四卷的台灣植被誌中,透過陳老師的眼界和筆力,我看到了台灣山系、林相的前世今生,每每跟著陳老師的鏡頭,忘我的融入山精水靈的召喚,而流連忘返;跟著陳老師的文字,時而感慨、時而激昂。不管是自然的演替,還是人為的破壞,台灣山林的歷史,是陳老師一個腳印、一個腳印探查而來的。我一直深感而且無法忘卻的那段文字︰「我之所以投入遍體鱗傷的所謂各種運動,絕非止於不公不義所激起的憤怒,而是台灣的山精水靈,至少25年的耳提面命,眼、耳、鼻、舌、身,無言的流暢於天地相貫的靈氣,任督二脈早就豁然無礙,任我的眼瞼闔或開、毛孔漲或縮,都浸淫在人間世最單純的場景,統合而融入於生界至美的天堂。」我想,我在一個怒目金剛的背後,看見一顆最柔軟的心啊﹗台灣植被誌第五卷誕生了﹗幸蒙陳老師,不棄我筆拙,佔一小序,整理了我這些日子以來的感動與想法,這讓我想起了「種樹的男人」這個故事︰一個牧羊人,在貧瘠無水源的高原地上,每天種下了一百顆橡實,經過了三年,卻使得一片毫無生趣的高地,慢慢長成了一個生機盎然的森林。我們可能都是一顆小種子,但是不要忘記自己的力量﹗期待可以有更多的人願意為自己土地,盡一己之力。

9 特價1080
加入購物車
下次再買

台北伊甸園:士林官邸歷史生態(全彩)

前衛  出版
2002/10/04 出版
9 特價360
加入購物車
下次再買
頁數1/1
移至第
金石堂門市 全家便利商店 ok便利商店 萊爾富便利商店 7-11便利商店
World wide
活動in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