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本全面分析阿里山地區航空照片的影像專著 歷史航照研究者黃同弘費時三年最新力作跨越八十年的俯瞰,遙測考古的意外發現跋涉阿里山林鐵鹿屈山後線,尋找被遺忘的路徑農業部林業及自然保育署阿里山林業鐵路及文化資產管理處與歷史航照研究者黃同弘合作,利用戰時美軍航空偵照、戰後空軍代辦農林航攝,以及林務局自辦航空攝影等影像檔案,窺看阿里山及周邊地區的歷時變化。鹿屈山考古調查隊四度入山,前進阿里山林場最北端的林內線與伐採區:完整踏查林鐵鹿屈山後線東西兩段,描繪鹿屈山聚落十處生活平臺,解開堀田式索道下部發送點與上部著點之謎,發現制動室水泥基座、水槽及其他水泥遺構,深入塔山線後段之字形折返式設計。本書是一場從歷史至現今,人地關係的探尋,環繞著林內線的發展與易軌,環繞著源於大阿里山地區的各條河流,尋覓林業聚點,從航照中窺看人們的到來與移動,包括兒玉聚落、東埔集材場、白雪村,在影像檔案中歷歷在目。曾經有伐木工、集材工、運材工、道班工、採樟與焗腦工人,以及他們的家眷,在這泛稱阿里山的廣大區域內共同生活,而後連根拔起、徹底離去。現在,我們要還原這數代阿里山人的時空地景,他們的生命與記憶所繫之處。▌專業審訂雷鴻飛|英國倫敦大學國王學院地理學博士,現為中國文化大學地理學系助理教授。▌隨書附贈立體眼鏡本書封面採用立體像對,透過隨書附贈的紅藍立體眼鏡觀察,可清楚觀察阿里山匪籠一帶地形、辨識腰繞山間的塔山線孑遺線形。
四季更迭,鳥類生命律動的故事每年都在臺南持續上演…… 在臺南,特殊的鳥類和多元的地理環境, 交織成一幅豐饒的鳥類文化風景,也孕育著一代代臺南人關於自然與人文的記憶。 沿著濱海線生態廊道,來一趟臺南溼地的深度旅遊, 除了能認識濱海豐富的生態環境外,更能發現四季更迭的水鳥生命律動…… 在臺南,有四種特殊的鳥類──黑面琵鷺、水雉、黑腹燕鷗與喜鵲──與在地人有著密不可分的情感,形成臺南鳥文化的主軸。在臺南,有多元的地理環境:鹽田溼地、濱海河口溼地、農田野地、公園與丘陵水庫周邊,交織成鳥類豐饒的食物網絡,也孕育一代代臺南人關於自然與人文的記憶。 本書觀察臺南鳥類的生命故事,記錄不同鳥類棲息地、生態行為與和在地文化的連結。無論是在秋冬過境的黑面琵鷺、水雉與黑腹燕鷗,為鹽田溼地、魚塭泥灘帶來蓬勃生機,或長年定居都會公園和農田野地的小啄木、五色鳥與白鷺鷥,年復一年上演繽紛的生命故事,臺南鳥文化不僅構成生態多元性的一環,也結合當地文化歷史,構成臺南人尋常生活中的風景,與甜蜜的鄉土記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