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什麼以利潤為導向的台商,和以尋租為動機的中國政府機構,會認為合作符合共同利益?台灣是中國崛起的受益人也是受害者,這種雙重性點出當今世界與中國的關係糾結。本書從台灣觀點提出對中國經濟崛起的解釋,並藉由台商之眼剖析中國獨特但影響全球的公民身分體制、機構化尋租與發展模式。作者結合宏觀歷史角度和田野調查,提供創新觀點。在中國的開放改革年代,台商以特殊而靈活的身分進出中國,連同其他外資,協助啟動中國與全球的連結,並將資本主義制度引進中國,迂迴造成「中國崛起」。在此過程,中國也表現出自身體制韌性,並展現角逐科技霸權和地緣政治優勢的企圖心。然而,作者指出,中國試圖撼動美國在區域和全球支配力,其根本之道在於有實力從物質基礎層面挑戰美國的經濟科技霸權。但中國實力仍未臻成熟之際,習政權過度延伸國力,對內鎮壓、對外威脅跋扈,引發幾近全球規模的警戒。而「中國模式」曾經璀璨的爆發式成長,如今竟成為持續發展的絆腳石。這個貫穿全書的觀點,從本書初版定稿迄今五年,歷經國際政經局勢變遷之驗證而益發清晰可辨。增訂版保存原書論證和資料結構,更新部分數據和資訊,修正筆誤和錯誤,並加上新版註。此外,精選數十張田野過程中拍攝的彩色照片,記錄當年光影和人物。【得獎記錄】◎ 2023美國社會學學會 國際學者全球和跨國社會學最佳專書獎。◎ 2020年第九屆中央研究院人文及社會科學學術性專書獎。◎ 2020年科技部最具影響力研究專書(人文及社會科學領域)。◎ 2019年孫運璿學術獎最佳書籍。
本書以跨地域和跨學科領域途徑研究伍連德(1879-1960)。伍連德不只是大家熟悉的「抗疫鬥士」和「中國現代醫學先驅」,他也是被忽略的公共知識分子、外交家、社會活動家、人文主義者、遊記作者和文史學者。作者討論的問題包括伍連德為何引進一群南洋知識人才?如何鋪墊現代中國的醫療和衛生體系?又如何將中國的醫學、歷史、社會和文明介紹給西方世界?伍連德可說是世界防疫醫療史、南洋華人史,及現代中國知識生產和交流史三者互動的樞紐人物。本書從伍連德個人的身分和事業、到他引領南洋知識群體建構中國現代醫衛平臺,再到他的跨領域活動和人文關懷,以更寬廣的視野和多維角度切入,重新理解這位跨域南洋知識分子在近現代中國史上的定位和意義。
從台灣人法學的觀點,不管是德國法、美國法、或日本法,適合台灣人民的都是好的法。本書連結法學者、法學論述、政治與社會環境,本於歷史學、法律學、社會學的關懷,敘述台灣如何跨越3個世紀,經歷殖民、威權、民主等政體,彙整來自歐美日中的現代法學知識,建構出當下的法學內涵,並提出應超越歷史束縛的主張。另從東亞視角,描繪法學緒論著述所顯現的「明治日本→民國中國→戰後台灣」的知識傳遞及流變。本書也是為新的一代台灣法律人打造的法學緒論著述,在法源論,揚棄過時而形同盲腸的成文法與不成文法概念;在法解釋適用論,以德式法釋義學汰舊換新,納入英美法系之法適用方法,且「看見」台灣的法事實,重構台灣版法學緒論。Inspired by the disciplines in history, law, and sociology, this book links jurists, legal discourses, and political and social contexts to describe how the knowledge of legal science in Europe, the United States, Japan, and China has been compiled to shape the legal science in Taiwan which have experienced colonial, authoritarian, and democratic regimes from the late 19th century to current 21th century. The author thus proposes further reforms to transcend the historical fetters. In addition, from an East Asian perspective, this book depicts the line of legal knowledge transmission from Meiji Japan to Republican China, and then to post-war Taiwan, as shown in the treatises for introducing legal science. In order to create an treatise on the introduction of legal science for the new generation of Taiwanese lawyers, it is advisable to replace the old with the new when using the German-style theory of legal interpretations, and to incorporate the methodology of the application of law in the Anglo-American law, and more importantly to face, rather than ignore, the legal practices in current Taiwan for the purpose of reconstructing a Taiwanese version of the introduction of legal science.
本書以閒暇與政治的關係為主軸,探討西方游泳文化在中國的形成與發展。游泳文化在中國的傳播,展示了西方文化從沿海地區向政治中心地區擴散的在地化過程。民國時期的游泳場,是現代男女體驗及展示「摩登」生活的新式都市公共空間。與此同時,國家權力試圖伸展至游泳場,期望以國家理念形塑或規範民眾的閒暇空間及身體場域。游泳及海浴文化,亦改造了海濱空間的景觀及民眾對海濱的觀念。1949年以後,閒暇與國家政治進一步結合,「群眾游泳」成為民眾體現毛澤東崇拜的政治活動。諷刺的是,不少民眾企圖以游泳偷渡出境。游泳遂成為了含混的符號,同時代表民眾對毛澤東的忠誠與背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