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小學自然領域課程深受當代世界局勢、國家與社會發展、學習者需要等因素影響,其內涵也隨著時代而演進。本書撰寫從民國57年至108年,內容涵蓋自然領域教育課程發展理論、中小學教科書課程標準與綱要時期,自然領域課程的歷史脈絡與趨勢等,完整呈現數十年來中小學自然領域課程、教科書、教學及評量發展。 全書共十四章,分上、下兩冊。上冊以小學為主,在第三至第五章呈現小學的課程標準/綱要、自然領域教科書,以及小學教學與評量實務的發展情形。下冊則介紹中學,針對生物、物理、化學、地球科學,每個章節皆涵蓋課程、教科書及教學與評量的演變歷程。當世界不斷在轉變時,如何借鏡過去課程改革的經驗,成就每一位學生,本書為科學課程永續發展的一面鏡子。
中小學自然領域課程深受當代世界局勢、國家與社會發展、學習者需要等因素影響,其內涵也隨著時代而演進。本書撰寫從民國57年至108年,內容涵蓋自然領域教育課程發展理論、中小學教科書課程標準與綱要時期,自然領域課程的歷史脈絡與趨勢等,完整呈現數十年來中小學自然領域課程、教科書、教學及評量發展。 全書共十四章,分上、下兩冊。上冊以小學為主,在第三至第五章呈現小學的課程標準/綱要、自然領域教科書,以及小學教學與評量實務的發展情形。下冊則介紹中學,針對生物、物理、化學、地球科學,每個章節皆涵蓋課程、教科書及教學與評量的演變歷程。當世界不斷在轉變時,如何借鏡過去課程改革的經驗,成就每一位學生,本書為科學課程永續發展的一面鏡子。
臺灣自民國57 年九年國民義務教育迄今,大約五十年的時間,隨著政治與社會變遷和教育思潮的轉變,國小社會課程的理念也在各時期有所變化。 這五十年期間,有三大理念陣營在不同的機緣下彼此競爭或合作,也成就了不同階段的社會課程。這三大陣營分別是:主導解嚴前課程,國立編譯館以學科專家為主的「舟山模式」;教師研習會以教育研究者和教師為主的「板橋模式」;人文社會科學指導委員會由社會科學研究者主導的「南海模式」。 本書作者嘗試詳實呈現過去五十年國小社會課程發展的歷程,並再次審視與反思前人的思慮與努力的成果,希望借鑑歷史的經驗與其中的智慧,以有助於未來小學社會課程的發展。
《臺灣中小學健康教育課程發展史》內容主要涵蓋臺灣從民國57年實施國民中小學九年義務教育至民國100 年健康教育科目之課程及教科書發展與演變的重要歷程。本書作者群嘗試詳實呈現,這近50 年中小學健康教育課程變化及發展的歷程,從社會背景至公共衛生的演進,到教育政策、課程標準的演變,以及教科書開放審定,臺灣學校衛生工作及健康促進學校的全面推動,與師資培育的困境到教育改革風潮,均一一加以審視、反思,並將前人的努力忠實呈現,盼望借過去歷史的寶貴經驗,對未來健康教育課程的發展有所助益。
《臺灣中小學數學課程發展史》探究自民國57 年九年國民義務教育實施以來至民國100 年數學領域在各時期之課程修訂緣起、理念與目標、教科書內容與特色、教學與評量特色,兼及探討課程發展背後之教育哲學與學習理論,以及相關之師資培育和專業發展制度的演變;並延伸紀錄、反思十二年國教數學領綱的研修歷程,為往後的課程發展模式提出建議。本書歷經長達三年的討論、撰寫、修正,終於在2018 年通過審查出版,時值九年國教實施50 週年,本書之出版有其時代意義和價值。
《臺灣中小學數學課程發展史》探究自民國57 年九年國民義務教育實施以來至民國100 年數學領域在各時期之課程修訂緣起、理念與目標、教科書內容與特色、教學與評量特色,兼及探討課程發展背後之教育哲學與學習理論,以及相關之師資培育和專業發展制度的演變;並延伸紀錄、反思十二年國教數學領綱的研修歷程,為往後的課程發展模式提出建議。本書歷經長達三年的討論、撰寫、修正,終於在2018 年通過審查出版,時值九年國教實施50 週年,本書之出版有其時代意義和價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