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文天地》創刊於一九八五年六月,遵照立刊宗旨:「發揚中國文化、普及文史知識、輔助國文教學」繼續進行文化的推廣,以月刊形式發行,至今已出版超過三百期,刊載了近萬篇的論文、札記或文學創作。為了方便讀者檢索參考,爰編輯《國文天地300期總目暨分類目錄》。本目錄分為三部分。第一個部分「總目錄」,各條目依據刊載之卷期、頁數等順序排列,以呈現各期雜誌收錄之情況;第二個部分「分類目錄」,方以類聚,物以群分,把議題相近的文章放在一起,方便讀者檢索運用;第三部分「作者索引」,將同一位作者在《國文天地》雜誌上發表之各篇文章的流水號放在一起,讀者可以利用流水號在「分類目錄」中找到需要的文章。適逢《國文天地》週年,藉此機緣將以往刊載論著加以整理,以供讀者檢索引用、嘉惠士林學界,展現其文化推廣成果。
中國經學在日本流傳可謂久矣,且國內亦不乏研究日本的學者。然而,就經學而言,除了中央研究院中國文哲研究所林師慶彰先生所主編的《日本研究經學論著目錄 : 1900-1992》(臺北市:中央研究院中國文哲研究所籌備處,1993年)為近、現代之作外,至今尚無一本較完整的書可以介紹江戶時期有哪些學者研究中國經學,又有何研究成果,殊為可惜。職是之故,編譯者不自量力,根據關儀一郎、關義直共編的《近世漢學者傳記著作大事典》第四版(東京:琳琅閣書店,1981年)從中選出有經學著作的學者834名編譯成冊,以供經學研究同好者參考。 本書由「傳略篇」及「著作篇」、「索引」三部分所構成。「傳略篇」中的學者依學派分為九派及其他,每一學者依序著錄姓號、日語發音、羅馬拼音、生卒年、學派、名字稱號、籍貫、師承、事蹟、資料依據、經學著作等項。「著作篇」中的十三經相關書籍依《易》、《書》、《詩》、《禮》、《春秋》、四書、《孝經》、《爾雅》、群經總義類等順著錄,共三一三六種。「索引」部份,分為作者姓名及經籍名兩種,作者姓名又有漢字筆劃順、日語發音順、羅馬拼音順、名字稱號筆劃順等四種索引方式。經籍名則依漢字筆劃順排列。
中國經學在日本流傳可謂久矣,且國內亦不乏研究日本的學者。然而,就經學而言,除了中央研究院中國文哲研究所林師慶彰先生所主編的《日本研究經學論著目錄 : 1900-1992》(臺北市:中央研究院中國文哲研究所籌備處,1993年)為近、現代之作外,至今尚無一本較完整的書可以介紹江戶時期有哪些學者研究中國經學,又有何研究成果,殊為可惜。職是之故,編譯者不自量力,根據關儀一郎、關義直共編的《近世漢學者傳記著作大事典》第四版(東京:琳琅閣書店,1981年)從中選出有經學著作的學者834名編譯成冊,以供經學研究同好者參考。 本書由「傳略篇」及「著作篇」、「索引」三部分所構成。「傳略篇」中的學者依學派分為九派及其他,每一學者依序著錄姓號、日語發音、羅馬拼音、生卒年、學派、名字稱號、籍貫、師承、事蹟、資料依據、經學著作等項。「著作篇」中的十三經相關書籍依《易》、《書》、《詩》、《禮》、《春秋》、四書、《孝經》、《爾雅》、群經總義類等順著錄,共三一三六種。「索引」部份,分為作者姓名及經籍名兩種,作者姓名又有漢字筆劃順、日語發音順、羅馬拼音順、名字稱號筆劃順等四種索引方式。經籍名則依漢字筆劃順排列。
本書起訖時間為西元1912-2010年為止,橫跨日治時期與中華民國時期。採用編年體,以年代(時間)為經,以相關人物、事件、出版品(空間)為緯,勾勒出近百年來臺灣圖書出版發展脈絡。本書編纂目的,在於從文獻中找尋記憶,從記憶中尋求感動;並紀錄臺灣近百年圖書出版發展過程中相關的人物、事件、出版品。條目以簡明扼要為原則。「讓文獻重見天日」、「讓文獻說話」,這是本書編著者的最大初衷。本書期待能夠提供做為學術研究之參考;並希望透過本書,做為將來撰寫臺灣出版史的粗胚;進一步掌握「歷史解釋權」,用自己的出版資料,寫自己的出版歷史。本書可視為近百年臺灣圖書出版的縮影,也可視為簡明版臺灣圖書出版史,更可視為臺灣圖書出版史的一種另類彙整與集成。不但提供讀者了解近百年臺灣圖書出版的發展脈絡,也可做為從事臺灣圖書出版史研究者之研究參考資料。
本書起訖時間為西元1912-2010年為止,橫跨日治時期與中華民國時期。採用編年體,以年代(時間)為經,以相關人物、事件、出版品(空間)為緯,勾勒出近百年來臺灣圖書出版發展脈絡。本書編纂目的,在於從文獻中找尋記憶,從記憶中尋求感動;並紀錄臺灣近百年圖書出版發展過程中相關的人物、事件、出版品。條目以簡明扼要為原則。「讓文獻重見天日」、「讓文獻說話」,這是本書編著者的最大初衷。本書期待能夠提供做為學術研究之參考;並希望透過本書,做為將來撰寫臺灣出版史的粗胚;進一步掌握「歷史解釋權」,用自己的出版資料,寫自己的出版歷史。本書可視為近百年臺灣圖書出版的縮影,也可視為簡明版臺灣圖書出版史,更可視為臺灣圖書出版史的一種另類彙整與集成。不但提供讀者了解近百年臺灣圖書出版的發展脈絡,也可做為從事臺灣圖書出版史研究者之研究參考資料。
中國自1949年開始高等教育,但沒有學位制度,1966年起文化大革命開始十年浩劫,直到1978年才恢復研究生高等教育,1980年通過「中華人民共和國學位條例」,於1981年起正式實施。近年兩岸學術交流頻繁,青年學子進行論文寫作時,除了要查詢國內是否有人撰寫過相關題目,還要留意對岸研究成果,一般而言,大都仰賴「中國知識資源總庫」中的「中國優秀碩、博士學位論文全文數據庫」進行文獻訪查,但此資料庫建置起於1999年,在此之前資料全無,1999年之後的資料也未全納入,本目錄彙編過去近三十年來中國大陸高等教育完成之經學相關碩、博、博士後論文條目兩千三百餘條。採用學科別、學校專業別、年代別、指導老師別等四種方式排列,從各種排列方式便可看出近三十年中國經學研究的面向,極具學術參考價值。
二十世紀以來,闡述修辭理論、探討修辭方法的專著紛紛問世,研究成績也斐然可觀,修辭學不但已成為一門有系統的學問,也位居語文與教學研究的重心。「近五十年台灣地區修辭學研究論著目錄(1949-2005)」一書,不但彙整展現了五十多年來台灣在修辭學探索、發行的總成果,也可有利於日後研究人士檢索參考之便,為修辭學的重要工具書。
二十世紀以來,闡述修辭理論、探討修辭方法的專著紛紛問世,研究成績也斐然可觀,修辭學不但已成為一門有系統的學問,也位居語文與教學研究的重心。「近五十年台灣地區修辭學研究論著目錄(1949-2005)」一書,不但彙整展現了五十多年來台灣在修辭學探索、發行的總成果,也可有利於日後研究人士檢索參考之便,為修辭學的重要工具書。
本書共收錄名句條目1149條,並附筆劃索引、分類索引、人名書篇名索引。作者精心摘取通俗易懂的名佳句作為條目,標明出處,加以解釋和簡析,便於記頌及寫作文章的運用。本書對於有心提升寫作能力、語文能力的國中至大學暨社會人士,必有一定的助益。
本書計收錄台灣出版的各類中國文學史著作250種,已大致將台灣近四十年研究中國文學史的成果網羅其中。每部著作提要主要包括:作者情況、出版情況、成書過程、內容簡介、評論得失、及其對學界的影響,並將每部著作的目次章節加以著錄,若著作有人撰寫書評,亦將書評之作者、篇名、刊名、卷期、頁次、年月,一一註明,以便查閱參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