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依仁游藝」,創作是心跡的表現,高曠的心靈就會折射出高逸的作品內容與意境。此本個人詩集裡,西洋美術史各時期畫家精選寫作,大致已寫成第一套西洋藝術詩,包括文藝復興、巴洛克、洛可可、新古典、浪漫、自然、寫實主義、印象派、後印象派、象徵主義、野獸派、立體派、表現派、抽象繪畫、巴黎派、未來派、達達、超現實、普普、觀念藝術等,含古典藝術至現代、後現代藝術;在臺灣藝術史上,詩作已寫前輩畫廖繼春、郭柏川、李梅樹、林玉山、郭雪湖與當代藝術家等人。並為每種色彩寫詩,詩句意喻繪畫風韻與透視等,創作哲思則源於老莊哲學……;作者的藝術詩可說是藝術與文學、人生意境的融合。
青演堂叢稿已然來到第八輯,本書延續作者的隨筆體,即是所謂學術散論,不過,與以往有很大不同:題目很多,字數很少。這種寫法,使得該書有一點百科全書味道。作者在史學系與美術系教書,課程都相當理論。這種理論性的產生,源於其始終以考古學、人類學、社會學、心理學、宗教學為軸線,貫穿諸般歷史資料。這種研究與講授的方式,幾十年前,稱為科際整合(現在似乎不流行)。這種研究與講述,能夠在「人文與社會的架構性問題」上,得以引證與印證。《青演先生如是說》的範圍更大,如果說它是一本哲學著作,也沒有很大問題。畢竟,它沒有人、時、地、物,純粹講人世間現象與規律。作者寫這本書,希望告訴大家:一個歷史學者,面對各種各樣問題時候,都想了些什麼事情。
本書是二○二四年七月出版拙著《惠昕五本六祖壇經校釋》的補缺,該書係將惠昕五本(真福本、大乘本、天寧本、興聖本、寬永本)詳加校訂與注釋,並附錄了抄本或刻本的影圖、標點本、兩篇論文與《壇經》譜系源流圖。可惜的是限於篇幅,該書未能全文白話翻譯,本書即是完成後續工作,加以全文白話釋譯,另行出版。本書限於篇幅,僅錄入北宋真福本之惠昕述〈韶州曹溪山六祖壇經序〉與周希古敘〈後敘〉。本書白話文翻譯,主要是以「意譯」為主,以較為詳盡的方式,將惠能「我此法門,以定慧為本」的「定慧等學」頓悟禪法之核心要領為主軸,以「本心覺性」解釋「自性」,並且透過與南傳佛教奢摩他與毘婆舍那禪法的會通,完成全文的翻譯。
本書籍作者數十年來所創作的散文、詩歌之自選集。內容有對親情師恩的追懷,對山水名勝的騁想,對故土故人的回憶,對異域風物的觀感,對歷史文化的思考,對弱小生靈的關愛,亦有自我心靈的剖白……,所有詩文皆發乎性靈,有感而言。
本書籍作者數十年來所創作的散文、詩歌之自選集。內容有對親情師恩的追懷,對山水名勝的騁想,對故土故人的回憶,對異域風物的觀感,對歷史文化的思考,對弱小生靈的關愛,亦有自我心靈的剖白……,所有詩文皆發乎性靈,有感而言。
從鈴木大拙到胡適,將惠昕本斷定為北宋太祖乾德五年而成為「北宋本」,是年為公元九六七年。在此之後,近九十年來學界多因此認定惠昕本《壇經》編定者,是由五代至北宋初年的惠昕和尚,編定成立於北宋初年,惠昕被誤判為北宋初年禪僧。然而,經過多項文獻資料的考證,惠昕和尚當為中唐的禪僧,編定《壇經》的年代實為唐德宗貞元三年農曆五月二十三日,即公元七八七年,距離六祖惠能圓寂之七一三年,時隔七十四年。因此,唐代惠昕本《壇經》有可能是現存最早的《壇經》版本,本書依據惠昕系列之真福寺本、大乘寺本、天寧寺本、興聖寺本與寬永本等五本,互相對校並參校敦煌、契嵩至宗寶系列《壇經》版本與近人研究成果,進行細密勘校與注釋語譯。
本書透過國立臺灣海洋大學師生的專業與創意,以基隆委託行商圈店家或相關重要人物為對象,訪談並蒐集、記錄、整理其經營歷史、情感記憶、店家特色與相關資料。以「造夢者──基隆委託行的繁華紀事」作為書名,用意即在詳細紀錄這七位重要人物們的夢想,以及築夢、圓夢的過程。內容分兩大部分:「繁華夢」敘述委託行由繁華而至滄桑的歷史,以及近年來在有心人士努力下的華麗轉身;「造夢者」則具體展現七位受訪者對生命與事業的奮鬥過程,以及對委託行的深刻情感與願景描述。本書內容不僅極具鼓舞人心的力量,也能提供有意發展委託行者珍貴的訊息與建議;同時,圖文並茂的形式,更增添閱讀時的美學感受。
青演堂叢稿已然來到第七輯,遵循著小說、隨筆輪替的規律,接在情節精采的《流星會館》後,作者再以《史學家的望遠鏡》提出對於社會、對於現狀、對於各種現象的觀察,並作出精闢立論。其以文藝復興之歷史影響,作為思考起點;分類地,講述人類各種社會現象。這本書,可以看作有核心思想的文明文化史。書的題目,雖然標明了史學家三字,但是涉及考古學、人類學、社會學、心理學-以及生物學的想法。畢竟史學是一種資料之學,說到觀念與理論,各種社會科學都有獨到之處。至於說生物學,它似乎與人文社會風馬牛不相及。事實上,考古學、人類學、社會學、心理學等等社會科學,發展的時間都不長。它們都是以唯物的科學角度觀察人類;異於傳統以唯心人文角度觀察人類。這種態度的極致,就是將人類還原為生物;視人類為一種高級猴子。這種態度的應用,可以剝開人類種種文化包裝,透視人類行為的原始動機,進而理解個人、社會的運作模式。
本書以媽祖傳說故事與形象美學為主題,並以元代漕運河海沿岸地區為例。媽祖信仰與社會生活有著濃密的契合和依存,成為普及性的媽祖文化,透過媽祖傳說故事的流傳,宋、元、明、清各朝代的重視與屢賜媽祖封號,以及元代以來河海漕運與海外貿易的傳播,媽祖的女神形象不斷提升與擴展,於是媽祖信仰從福建莆田區傳播至北方、台灣與世界各地;媽祖文化受到儒、佛、道三家思想的影響,並與民間的情感融匯,成為一種深受認同的文化心靈。本書首先探析媽祖傳說故事,接著探討元代河海漕運的媽祖文化,然後研析媽祖的形像藝術,最後研究媽祖形象美學,包含元代漕運地區與其他地區的整體形象,因而分析現實形象的象徵意涵、神話表現的形象美學、具儒佛道思想的審美精神。
這是一本可以讓國小低中年級學生輕鬆學習《弟子規》的書,透過親子共讀的設計,使小朋友養成良好的品德。每一篇故事都對應《弟子規》的內容,可以從有趣的故事知道《弟子規》的道理,還能學會重要又簡單的字。在書的最後有主角小饅頭貼紙,當小朋友完成任務,就能請大人幫忙貼上作為鼓勵!
十二新年課綱將於一○八學年度推動,苗栗縣積極協助縣內各國中小校長、教師從認識、理解,到真實性的增權賦能,以落實推動新課綱,成就每一位孩子。藉由一連串系統性工作坊,讓新課綱的小樹苗在本縣慢慢深耕與茁壯。「課綱,在你我之間」的徵文比賽,是希望藉由師長們的省思筆觸,去記錄與反思在校訂課程、共備觀議課、素養導向教學的過程中,所做的努力、遭遇的難題,以及與校內同仁共同對話、研商撰寫課程的歷程。改變真的很不容易,但看到這麼多的校長、主任及教師們,願意挽起袖子為孩子的學習齊心動起來,是多麼令人感動!我想,這不就是教育人透過彼此的互動與共好,而產生無限正向循環的最佳寫照。
本書主要以文獻分析與歷史研究法,跡尋當代比丘尼教育家曉雲法師教育與生命結合的因緣,著重其教育情懷與教育志業發展之歷史脈絡的釐清與客觀系統的呈現;箇中教育志業的部分,涵蓋法師教育思想結晶「覺之教育」的理論建構與其教育理想「二部並進」的實踐過程。本書「情、理兼顧」,為瞭解法師教育思想提供一完整而精要的珍貴資料。
本書是作者第一本學術性寫作,也是最後一本。書中特點是以歷史材料談哲學,以科學態度論思想,不為了任何理由,去遷就學術界的各種陳腔濫調。這是本談藝術的書。有些說法,與一般通俗理解,很是不同。例如:老子從形上學角度反藝術。墨子從社會角度反藝術。韓子從政治角度反藝術。莊子是個有藝術家身份的反藝術思想家。孔子(與荀子)重視藝術對封建制度的功能,故而不反藝術。這些說法,就是避開儒家註腳,重新閱讀諸子原典原籍而來。
本書讓我們了解藝術與生活的關係,尤以視覺美學為主。藝術與生活之間相互影響,本書內容包含:藝術的起源與人類的生活--舊石器、新石器時代及古文明藝術(美索不達米亞、古希臘、古羅馬);藝術的意涵與分類;西洋各大藝術流派;藝術與生活中的模仿、遊戲與自我表現--為藝術而藝術之心理學說;藝術與生活中的宗教(古埃及、敦煌的宗教藝術)、勞動與裝飾--為人生而藝術之心理學說;色彩創思與生活中的美;藝術的形式原理與生活中的美;藝術與生活中的愛情、身心健康;藝術與生活精神--體認西方、東方藝術等。內容多元豐富,讓我們以藝術怡情養性、美化人生,使生活更加充滿美的氣息。
西松高中自推行優質化專案即開始發展特色課程,至通過臺北市課程與教學領先計畫,校本特色課程的發展更為蓬勃。本書為國文科所發展「跨領域讀寫」課程的學生作品集成第三輯,特精選四個讀寫訓練單元,其中有基礎能力培養之「寫作的立意取材」,也有進階寫作能力養成之「寫作的氛圍營造」;另精選「飲食文學的體驗與寫作」及「大溪老街的巡禮與讀寫」作為跨領域課程之代表。本課程以學習者的思辨為中心,期能激發學生基本的讀寫能力,以建構更完整的文學素養。書中的每一篇文章,即使不是學生最完美的文字表達,卻都是他們最情真意摯的作品,也是最能展現其青春意象的表率。
本書之藝術美學以繪畫為主,論及中西、西洋方面包括文藝復興時期至現代、當代的藝術,含拉斐爾、德拉克洛瓦、馬奈等藝術家專文,並有印象派之繪畫色彩、現代西洋繪畫受日本浮世繪影響等篇章。中華部分包括唐墓壁畫、禪餘人物水墨畫、文人畫演進、歷代花鳥畫,還有現當代畫家徐悲鴻、潘玉良、李梅樹、陳景容等專文。書中內容多元豐富,期盼讀者能愉快的沉浸在藝術的閱讀中,並能透過閱讀與體驗以提升藝術美學的涵養,增進中西繪畫欣賞與鑑賞的能力。
通識教育是學生不可或缺的養分,若只有專業的滋養,無法讓學生看見世界完整的圖像與認識生命的全貌。通識教育需以不同的視野,讓學生接觸專業無法觸及的部份,透過通識教育擴展知識的廣度,提升思考的深度,促進多元的閱讀,充實心靈的內涵與探索生命的可能,期盼學生能走在這些沃土上,進而開花結果。本書集結16位學有專精的老師,鉅細靡遺地紀錄16門精彩的課程,從這些文字裡我們看見專業與熱情,彷彿也聽見了一篇篇動人的樂章,更感受到教與學正愉悅的律動著。
從明天啟元年開始,大陸墾民大批進入臺灣墾殖,由此臺灣進入了大開發時期,這段時期一直持續到臺灣建省臺灣開始近代化建設為止。大陸墾民是這段曠日持久大開發活動的先驅者與主力軍。在這一開發活動中,湧現出無數可歌可泣動人的開台故事和傑出人物。本書在廣泛搜集兩岸史料基礎上,以通俗化語言,逐一敘述開台王顏思齊、台中霧峰林家、臺北板橋林家、開發宜蘭的漳浦雙賢、臺灣文化教育奠基人陳永華、收復與深度開發臺灣的民族英雄鄭成功、實施康熙統一臺灣偉業的首功施琅、新竹的開山祖王世傑、籌台宗匠藍鼎元、阿里山神吳鳳、首倡臺灣近代化建設的欽差大臣沈葆楨等閩籍先賢卓絕而動人的開台故事,這些重要的開台治台典型人物為臺灣各項事業的開發,為臺灣的繁榮與發展作出了傑出貢獻,他們是大陸同胞的驕傲,也是臺灣同胞的光榮,更是兩岸緊密歷史淵源的締造者和見證人。
本書為西松高中優質化第二年計畫「假日文學寫作班」之課程教材與學習成果。課程設計的理念依然是以語文能力的訓練為主軸,並利用跨領域學習的精神,透過跨越學科界限、探索、觀察思辨、綜合創造等步驟,使學生在各領域知識的學習中,培養獨立思辨與綜合創造的能力。教材的研發乃經由本校國文科教材編寫社群共同發展而成,無論是教材架構的嚴整、教學方法的創新、跨領域知識的多元,均是社群老師縝密發想與充分討論的成果,足供日後發展校本特色課程之重要參考。
七月始,萬卷樓圖書股份有限公司 來自多所大專院校的一群大學生,展開了出版社實習之旅。 至少半個月的時間,在倉儲、叢書、雜誌、進出口、門市等各個部門報到。 二○一二夏天,我們帶著夢想起飛。 拿掉新鮮人的青澀,要讓更多人知道,我們的發現有多驚人。
因為想要看見學生書寫自己的生命故事,所以展開了「港中年度文選」的構思,希望藉著這本著作,讓學生明白:能夠書寫,就是展現自己最美好的天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