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本島人第一次聽到所謂「錄音」的1898年開始談起。初期人們常被錄音驚嚇到:「不是人亦不是動物,居然能發出聲音,這是鬼物吧?」當時的最新科技在往後數十年持續拍打人心,創造了第一個台灣的「大錄音時代」,而本書就是集結這段期間令人驚訝的「各種聲音初體驗」:第一次面對收音妖物、第一張唱片、第一次用洋樂器伴奏、第一個流行歌風潮、第一個明星……,並以這些初體驗來開箱各式本島聲音體驗的一本怪音集。
從本島人第一次聽到所謂「錄音」的1898年開始談起。初期人們常被錄音驚嚇到:「不是人亦不是動物,居然能發出聲音,這是鬼物吧?」當時的最新科技在往後數十年持續拍打人心,創造了第一個台灣的「大錄音時代」,而本書就是集結這段期間令人驚訝的「各種聲音初體驗」:第一次面對收音妖物、第一張唱片、第一次用洋樂器伴奏、第一個流行歌風潮、第一個明星……,並以這些初體驗來開箱各式本島聲音體驗的一本怪音集。
旨趣 羅淑郁女士與鄧世光先生在1962年攜手步入禮堂,至今已經來到六十年的「鑽石婚」;所謂的「婚姻」,其實就是生活不斷的堆疊,而這個「恆久遠」的堆疊將持續累積下去,繼續閃耀著光芒。 羅淑郁女士用簡潔的線條,勾勒出婚姻、生活、工作、家庭甚至婆媳之間的日常,其中自然酸甜苦辣百感交陳,然而即使是淡淡的不順心,在正面的畫筆下不僅找到情感的出口,最後也累積成無盡的珍貴回憶,同時更成就了婚姻中22,000個以上的天天。不亞於公公鄧南光先生以鏡頭記錄下點滴,淑郁女士從小喜愛作畫,除了油畫、水彩之外,從1990年代開始一邊哼著歌曲、一邊隨手瀟灑畫下以獨特視角做出發的本書浪漫生活畫作,其中夫妻、家庭的相處之道尤其令人莞爾與值得當代人借鏡,原來,平凡也可以是一種甜蜜的凝望。 「生活」的背後,需要的是「生命力」,這不僅是創作的泉源,也能湧現出正能量的泉源。在「當下」中極其平淡無常的種種,透過畫筆的力量,記憶下所有看似渺小的細節,不僅為了自己,也是為了「親愛的」周遭人事物。或許每個人都應該如同淑郁女士一般,依照不同的喜好找到自己的「親愛的」,用不同的方式將喜怒哀樂獲得良善的出口。
旨趣 羅淑郁女士與鄧世光先生在1962年攜手步入禮堂,至今已經來到六十年的「鑽石婚」;所謂的「婚姻」,其實就是生活不斷的堆疊,而這個「恆久遠」的堆疊將持續累積下去,繼續閃耀著光芒。 羅淑郁女士用簡潔的線條,勾勒出婚姻、生活、工作、家庭甚至婆媳之間的日常,其中自然酸甜苦辣百感交陳,然而即使是淡淡的不順心,在正面的畫筆下不僅找到情感的出口,最後也累積成無盡的珍貴回憶,同時更成就了婚姻中22,000個以上的天天。不亞於公公鄧南光先生以鏡頭記錄下點滴,淑郁女士從小喜愛作畫,除了油畫、水彩之外,從1990年代開始一邊哼著歌曲、一邊隨手瀟灑畫下以獨特視角做出發的本書浪漫生活畫作,其中夫妻、家庭的相處之道尤其令人莞爾與值得當代人借鏡,原來,平凡也可以是一種甜蜜的凝望。 「生活」的背後,需要的是「生命力」,這不僅是創作的泉源,也能湧現出正能量的泉源。在「當下」中極其平淡無常的種種,透過畫筆的力量,記憶下所有看似渺小的細節,不僅為了自己,也是為了「親愛的」周遭人事物。或許每個人都應該如同淑郁女士一般,依照不同的喜好找到自己的「親愛的」,用不同的方式將喜怒哀樂獲得良善的出口。
前言:熟悉而遙遠的存在對臺灣人而言,「高砂義勇隊」是個既熟悉又遙遠的存在。大部分的人都聽聞過,臺灣曾經有一支參加了第二次世界大戰的原住民部隊,但對這支部隊的編制內容與成員多寡卻是相對陌生。大部分人或許也都知道,這支部隊被派往南洋作戰,但到底是在浩瀚南洋的哪裡,卻又眾說紛紜。大部分人都聽聞過高砂義勇隊的驍勇善戰;但他們受過甚麼樣的訓練、隸屬於甚麼樣的部隊、使用過甚麼樣的武器、參加過甚麼戰役、面對過甚麼敵人,乃至有著甚麼樣程度的傷亡,可能就所知不多了!臺灣人對高砂義勇隊的空白認知,部分是來自於戰後中華民國政權的白色恐怖。在那種肅殺的氛圍下,倖存的高砂義勇隊員都極力隱瞞自己曾經為「敵國日本」效力的過去,深怕身分一旦曝光,就會成為被迫害的對象。造成記憶斷層的另一原因則是語言環境的改變。高砂義勇隊員是以日本語與族語生活的世代,特別是他們在戰地的活動經驗,幾乎都是以日本語的形式儲存在記憶中。1990年代之後,雖然有人嘗試透過族語翻譯,幫他們做訪談紀錄。但間隔了日本語與族語的兩層翻譯,再加上訪問者對戰史與南洋的地理狀況也未必熟悉,所以除了個人的片段回憶之外,很難將義勇隊員的活躍與歷史做出連結,無法為義勇隊員參與的這段太平洋戰爭史做出具體描述。撰寫本書的最主要動機就是在於,依據前人留下的訪問紀錄,再參照二戰的南太平洋戰史與南洋諸島的地理情況,讓義勇隊員的回憶能與客觀的史地做成連結,讓個人的回憶片段可以成為人類最大規模戰事歷史的一部分。本書的內容將嘗試瞭解義勇隊員們的參戰動機,統計義勇隊員們的人數,試算他們的傷亡比率,記錄他們征戰的足跡,甚至他們使用過的武器和交通工具,當然更包括戰場上的英勇表現和特殊體驗。高砂義勇隊的前輩們參與了人類史上最大規模的戰役。他們清楚的知道,自己是為追求勇士的榮譽而戰。作為一名戰士,他們傑出的戰鬥能力讓同行的日本軍人刮目相看,他們的英勇表現完全沒有愧對祖先的尊嚴與部族的驕傲。他們的故事值得後人更多的關心與瞭解。
前言:熟悉而遙遠的存在對臺灣人而言,「高砂義勇隊」是個既熟悉又遙遠的存在。大部分的人都聽聞過,臺灣曾經有一支參加了第二次世界大戰的原住民部隊,但對這支部隊的編制內容與成員多寡卻是相對陌生。大部分人或許也都知道,這支部隊被派往南洋作戰,但到底是在浩瀚南洋的哪裡,卻又眾說紛紜。大部分人都聽聞過高砂義勇隊的驍勇善戰;但他們受過甚麼樣的訓練、隸屬於甚麼樣的部隊、使用過甚麼樣的武器、參加過甚麼戰役、面對過甚麼敵人,乃至有著甚麼樣程度的傷亡,可能就所知不多了!臺灣人對高砂義勇隊的空白認知,部分是來自於戰後中華民國政權的白色恐怖。在那種肅殺的氛圍下,倖存的高砂義勇隊員都極力隱瞞自己曾經為「敵國日本」效力的過去,深怕身分一旦曝光,就會成為被迫害的對象。造成記憶斷層的另一原因則是語言環境的改變。高砂義勇隊員是以日本語與族語生活的世代,特別是他們在戰地的活動經驗,幾乎都是以日本語的形式儲存在記憶中。1990年代之後,雖然有人嘗試透過族語翻譯,幫他們做訪談紀錄。但間隔了日本語與族語的兩層翻譯,再加上訪問者對戰史與南洋的地理狀況也未必熟悉,所以除了個人的片段回憶之外,很難將義勇隊員的活躍與歷史做出連結,無法為義勇隊員參與的這段太平洋戰爭史做出具體描述。撰寫本書的最主要動機就是在於,依據前人留下的訪問紀錄,再參照二戰的南太平洋戰史與南洋諸島的地理情況,讓義勇隊員的回憶能與客觀的史地做成連結,讓個人的回憶片段可以成為人類最大規模戰事歷史的一部分。本書的內容將嘗試瞭解義勇隊員們的參戰動機,統計義勇隊員們的人數,試算他們的傷亡比率,記錄他們征戰的足跡,甚至他們使用過的武器和交通工具,當然更包括戰場上的英勇表現和特殊體驗。高砂義勇隊的前輩們參與了人類史上最大規模的戰役。他們清楚的知道,自己是為追求勇士的榮譽而戰。作為一名戰士,他們傑出的戰鬥能力讓同行的日本軍人刮目相看,他們的英勇表現完全沒有愧對祖先的尊嚴與部族的驕傲。他們的故事值得後人更多的關心與瞭解。
海軍相較於陸軍、空軍,是一個截然不同的軍種,曾經在海軍服務過的人更能夠體會軍種的獨特性!人類有了船隻之後,海上運輸與海上作戰的需求隨之而來,不但演化出與陸地不同的船上生活,在作戰方面也衍生出不同的方式,更孕育出這一支專門在海上運輸與作戰的艦隊,當然這個海上實力的背後是更高層級的國家利益。 由於西方海軍歷史悠久,我國海軍在效法西方海軍的過程中,許多的傳統、歷史與文化也隨之引進,百年來融合了我國本身的傳統與文化,而有了屬於我們自己的海軍文化。 相信許多讀者看了這本書後,一定會有人質疑或提出不同的看法!不過,先不要急著對這本書提出錯誤與質疑!許多海軍的規定、甚至傳統,在每個時空因素之下難免會有差異,許多以前的做法也會改變,規定也不盡相同,甚至每艘船都有些微的差異性,因此讀者看到書中所寫的與你所認知不同時,也不要太訝異。 有個海軍長官告訴晚期學弟的一句話就可以道盡為何會有這些差異性了:「陸軍軍官照規定寫的去做就對了!而海軍軍官呢?只要是規定沒有寫的,都可去做!」這樣的思維,絕對會產生與規定制度之間的差異出現,更何況「將在外,軍令有所不受!」的海軍艦長領導風格,許多瀟灑而有意思的文化便油然而生。 不要預設立場或帶著成見,放鬆心情來看這本書吧!!
海軍相較於陸軍、空軍,是一個截然不同的軍種,曾經在海軍服務過的人更能夠體會軍種的獨特性!人類有了船隻之後,海上運輸與海上作戰的需求隨之而來,不但演化出與陸地不同的船上生活,在作戰方面也衍生出不同的方式,更孕育出這一支專門在海上運輸與作戰的艦隊,當然這個海上實力的背後是更高層級的國家利益。 由於西方海軍歷史悠久,我國海軍在效法西方海軍的過程中,許多的傳統、歷史與文化也隨之引進,百年來融合了我國本身的傳統與文化,而有了屬於我們自己的海軍文化。 相信許多讀者看了這本書後,一定會有人質疑或提出不同的看法!不過,先不要急著對這本書提出錯誤與質疑!許多海軍的規定、甚至傳統,在每個時空因素之下難免會有差異,許多以前的做法也會改變,規定也不盡相同,甚至每艘船都有些微的差異性,因此讀者看到書中所寫的與你所認知不同時,也不要太訝異。 有個海軍長官告訴晚期學弟的一句話就可以道盡為何會有這些差異性了:「陸軍軍官照規定寫的去做就對了!而海軍軍官呢?只要是規定沒有寫的,都可去做!」這樣的思維,絕對會產生與規定制度之間的差異出現,更何況「將在外,軍令有所不受!」的海軍艦長領導風格,許多瀟灑而有意思的文化便油然而生。 不要預設立場或帶著成見,放鬆心情來看這本書吧!!
一部「霧峰林家」臺灣拓荒史,其實就是一部簡明的臺灣近代史。 中國大陸漢人移民臺灣始自十四世紀多山少地的福建人為了生存不得不日益向海外拓展,從這個時候開始直到十九世紀末未曾止歇,其間並未因各朝政府的禁令而稍緩。這些移民拓荒史,都是很淒涼悲愴的,訴說著先民胼手胝足、艱辛奮鬥的圖存過程。同時也闡明了傳承自福建先民的強悍性格而出現的善鬥習性,從早期與海盜的攻防、與原住民的爭地之鬥,接著是閩客之鬥,到後來的漳泉械鬥,這些爭鬥大部分都是相當殘酷的,更說明了先民在臺灣立足的不易。本書中都有詳盡的描寫。 藉由作者麥斯基爾教授首次訪臺和「霧峰林家」結下的特殊因緣,教授再度返臺著手研究林家拓荒史,滯臺近兩年時間完成研究,繼而寫成此書,從中我們大致可以瞭解臺灣近代四百年來的歷史,政治、經濟、文化、社會的各項發展皆有獨到的研究成果及敘述,看完此書等於讀完一部簡明的臺灣近代史。
一部「霧峰林家」臺灣拓荒史,其實就是一部簡明的臺灣近代史。 中國大陸漢人移民臺灣始自十四世紀多山少地的福建人為了生存不得不日益向海外拓展,從這個時候開始直到十九世紀末未曾止歇,其間並未因各朝政府的禁令而稍緩。這些移民拓荒史,都是很淒涼悲愴的,訴說著先民胼手胝足、艱辛奮鬥的圖存過程。同時也闡明了傳承自福建先民的強悍性格而出現的善鬥習性,從早期與海盜的攻防、與原住民的爭地之鬥,接著是閩客之鬥,到後來的漳泉械鬥,這些爭鬥大部分都是相當殘酷的,更說明了先民在臺灣立足的不易。本書中都有詳盡的描寫。 藉由作者麥斯基爾教授首次訪臺和「霧峰林家」結下的特殊因緣,教授再度返臺著手研究林家拓荒史,滯臺近兩年時間完成研究,繼而寫成此書,從中我們大致可以瞭解臺灣近代四百年來的歷史,政治、經濟、文化、社會的各項發展皆有獨到的研究成果及敘述,看完此書等於讀完一部簡明的臺灣近代史。
臺灣史上首次農民事件背後的真相…… 「二林蔗農事件」近百年來被各種錯誤的報導、記載、引述……,一連串的錯誤,導致歷史記載有誤,其中最大的錯誤是,完全瞭解全貌者──資方,選擇了沉默。 林本源製糖的資本家對事件選擇沉默不回應態度,而大部分農民因不識字無法留下文獻記載,那是誰在傳遞一些既煽動又破壞社會秩序的思想?又是誰在製造勞資對立、破壞勞資和諧關係,進而鼓動衝突呢? 百年已過,滄桑一頁,沉睡在箱底的本書大量的珍貴圖文故事,重見天日。經營者沉默了百年的辛酸與委屈,在歷史的洪流中,有不可言之重。
臺灣史上首次農民事件背後的真相…… 「二林蔗農事件」近百年來被各種錯誤的報導、記載、引述……,一連串的錯誤,導致歷史記載有誤,其中最大的錯誤是,完全瞭解全貌者──資方,選擇了沉默。 林本源製糖的資本家對事件選擇沉默不回應態度,而大部分農民因不識字無法留下文獻記載,那是誰在傳遞一些既煽動又破壞社會秩序的思想?又是誰在製造勞資對立、破壞勞資和諧關係,進而鼓動衝突呢? 百年已過,滄桑一頁,沉睡在箱底的本書大量的珍貴圖文故事,重見天日。經營者沉默了百年的辛酸與委屈,在歷史的洪流中,有不可言之重。
推薦序 2020年初,神祕的疾病在全球蔓延開來,沒人知道它是什麼、怎麼傳染,有人被確診,甚至病重離世了;有人被感染了,一個接著一個。人人都害怕,戴起口罩之後,儘管沒了表情,但每個人眼中全是惶惶不安。 但是一度快速攀升的確診人數,竟慢慢緩和下來,原本緊張的眼神,漸漸柔和了。 「武漢肺炎」瞬間就擊倒全世界,但是臺灣卻在全世界都哀鴻遍野之際,挺了過來。接著,我們成為世界關注的焦點,這個距離中國一衣帶水的小國家,竟然能幸免於難。 「臺灣為了這一天,準備了十七年了啊!」,SARS流行時,我們曾經同心協力捍衛我們的家園。然而其實,這並不是臺灣第一次打防疫團體戰,霍亂、鼠疫、瘧疾……這一百多年來,為了消滅各種傳染病,我們也曾經犧牲無數,每一場防疫戰爭,過程都是轟轟烈烈。百年戰「疫」,故事多到講不完。 佐榮老師對我說,來寫故事吧!我們一起把歷史寫出來。病毒或許是前所未見的,但百年來抗疫的過程中,一定有什麼是不變的。於是,我們開始翻找史料,尋找流行病蔓延時,每一個小人物的身影。他們可能是醫師、可能是護理人員,也可能是檢疫者,當然更少不了患者。他們就是我們,他們的故事,拼湊了那個年代,臺灣人共同抗疫的歷史。 在各種流行病接二連三的強勢壓境之下,我們在不斷地跌倒後又站起來,並在傷口結痂時學會了一件事:一但防疫戰開打,就是團體戰,沒有人會是局外人,誰也不能拋棄誰,更沒有人應該被遺忘。 臺灣很小,但是當我們團結起來,就很有力量。
推薦序 2020年初,神祕的疾病在全球蔓延開來,沒人知道它是什麼、怎麼傳染,有人被確診,甚至病重離世了;有人被感染了,一個接著一個。人人都害怕,戴起口罩之後,儘管沒了表情,但每個人眼中全是惶惶不安。 但是一度快速攀升的確診人數,竟慢慢緩和下來,原本緊張的眼神,漸漸柔和了。 「武漢肺炎」瞬間就擊倒全世界,但是臺灣卻在全世界都哀鴻遍野之際,挺了過來。接著,我們成為世界關注的焦點,這個距離中國一衣帶水的小國家,竟然能幸免於難。 「臺灣為了這一天,準備了十七年了啊!」,SARS流行時,我們曾經同心協力捍衛我們的家園。然而其實,這並不是臺灣第一次打防疫團體戰,霍亂、鼠疫、瘧疾……這一百多年來,為了消滅各種傳染病,我們也曾經犧牲無數,每一場防疫戰爭,過程都是轟轟烈烈。百年戰「疫」,故事多到講不完。 佐榮老師對我說,來寫故事吧!我們一起把歷史寫出來。病毒或許是前所未見的,但百年來抗疫的過程中,一定有什麼是不變的。於是,我們開始翻找史料,尋找流行病蔓延時,每一個小人物的身影。他們可能是醫師、可能是護理人員,也可能是檢疫者,當然更少不了患者。他們就是我們,他們的故事,拼湊了那個年代,臺灣人共同抗疫的歷史。 在各種流行病接二連三的強勢壓境之下,我們在不斷地跌倒後又站起來,並在傷口結痂時學會了一件事:一但防疫戰開打,就是團體戰,沒有人會是局外人,誰也不能拋棄誰,更沒有人應該被遺忘。 臺灣很小,但是當我們團結起來,就很有力量。
第一部日本始政臺灣的全記錄…… 福島安正大佐, 488天、一萬四千公里歐亞大陸與西伯利亞橫渡後, 來到了臺灣,登陸淡水 開啟了一個文明治理的新政府⋯⋯ 臺灣在1895年發生了許多大事。除了清國在這一年將臺灣割讓給日本外,許多歷史上的大人物也都在這一年來到臺灣,「北白川宮」能久親王、樺山資紀大將、乃木希典大將、大文豪森 鷗外⋯⋯ 由於造訪臺灣的大人物很多,所以關於1895年的許多文字記錄,都是以大人物為中心寫成。而《淡水新政記》算是1895年諸多文字記錄中的例外,《淡水新政記》可說是1895年最具草根性的日文史料! 《淡水新政記》雖然只是描述兩週間發生的事情,但讀者還是可以感受到,日本與清國因為有著完全不同的施政觀念,所以即使是短短的兩個星期,新來的日本政府就已經完成了在過去兩百年間,作為一個政府所應該做,但清國政府卻想都沒想過要做的事⋯⋯
第一部日本始政臺灣的全記錄…… 福島安正大佐, 488天、一萬四千公里歐亞大陸與西伯利亞橫渡後, 來到了臺灣,登陸淡水 開啟了一個文明治理的新政府⋯⋯ 臺灣在1895年發生了許多大事。除了清國在這一年將臺灣割讓給日本外,許多歷史上的大人物也都在這一年來到臺灣,「北白川宮」能久親王、樺山資紀大將、乃木希典大將、大文豪森 鷗外⋯⋯ 由於造訪臺灣的大人物很多,所以關於1895年的許多文字記錄,都是以大人物為中心寫成。而《淡水新政記》算是1895年諸多文字記錄中的例外,《淡水新政記》可說是1895年最具草根性的日文史料! 《淡水新政記》雖然只是描述兩週間發生的事情,但讀者還是可以感受到,日本與清國因為有著完全不同的施政觀念,所以即使是短短的兩個星期,新來的日本政府就已經完成了在過去兩百年間,作為一個政府所應該做,但清國政府卻想都沒想過要做的事⋯⋯
2020年初,神祕的疾病在全球蔓延開來,沒人知道它是什麼、怎麼傳染,有人被確診,甚至病重離世了;有人被感染了,一個接著一個。人人都害怕,戴起口罩之後,儘管沒了表情,但每個人眼中全是惶惶不安。 但是一度快速攀升的確診人數,竟慢慢緩和下來,原本緊張的眼神,漸漸柔和了。 「武漢肺炎」瞬間就擊倒全世界,但是臺灣卻在全世界都哀鴻遍野之際,挺了過來。接著,我們成為世界關注的焦點,這個距離中國一衣帶水的小國家,竟然能幸免於難。「臺灣為了這一天,準備了十七年了啊!」SARS流行時,世界拋棄了臺灣,我們只好赤手空拳地捍衛我們的家園。然而其實,這並不是臺灣第一次打防疫團體戰,霍亂、鼠疫、瘧疾……這一百多年來,為了消滅各種傳染病,我們也曾經犧牲無數,每一場防疫戰爭,過程都是轟轟烈烈。百年戰「疫」,故事多到講不完。 病毒或許是前所未見的,但百年來抗疫的過程中,一定有什麼是不變的。於是,我們開始翻找史料,尋找流行病蔓延時,每一個小人物的身影。他們可能是醫師、可能是護理人員,也可能是檢疫者,當然更少不了患者。他們就是我們,他們的故事,拼湊了那個年代,臺灣人共同抗疫的歷史。 在各種流行病接二連三的強勢壓境之下,我們在不斷地跌倒後又站起來,並在傷口結痂時學會了一件事:一但防疫戰開打,就是團體戰,沒有人會是局外人,誰也不能拋棄誰,更沒有人應該被遺忘。 臺灣很小,但是當我們團結起來,就很有力量。
重新定義和認識一個歷史人物不是一件容易的事,尤其,當這個歷史人物人們對他早有定見、成見和曲見。重新審視辜顯榮,我們會發現,身為臺灣人,我們以往對我們生長的這塊土地是多麼的漠然與陌生。辜顯榮茁壯的年代,是一個他不能選擇的大時代,割讓國土不是一個升斗小民所能抗拒的,他們當時最大的奢求只是安定和活下去而已。而況,辜顯榮在他過世之前的年代,不但他沒辦法選擇和抗拒,就一個安分的平民百姓而言,難道他不應該守當時那個他不得不選擇的國家的法、不應該效忠這個已成為事實的國家嗎?在這種情況下,直到他1937年過世,他都盡心盡力為臺灣人奉獻,效忠他該效忠的國家,他人格到底有什麼可以質疑的呢?世俗的用他後來的鉅富來倒果為因的說,他是曲意奉承日本人而得到的,這是錯誤的邏輯。世俗之見,加上後人的曲解和漠視,導致他長期被誤解、對臺灣的貢獻被忽視。 1895年辜顯榮自告奮勇前往迎接日軍,實在看不出任何動機他是為了他個人後來的特權和巨利,這是倒果為因的看法。出城迎接日軍,他實在是帶著「勇義」兩個字前往的。勝利者是隨時掌握戰敗者生死大權的一方,而且辜顯榮從未與日人交往過,也不會說日語,更何況即將面對的是極不帶感情的軍人,他面對日軍隨時都可能有生命危險,如果不是勇敢,何能前往?而他勇於前往日營,背後驅使他的原動力是什麼呢?就是他對臺灣人民的義。當時局勢混亂,臺灣人民危在旦夕,由是激起他解民於倒懸的人饑己饑的救民急義。研究歷史者見不及此,徒以辜顯榮之後平步青雲結果來反論其迎接日軍動機,實乃皮相之見,極端膚淺。 再者就是他花了絕大生命力去呼籲和進行的日中和平。他為什麼要做這件事呢?他不顧老命危險、怨恨老天給他的時間不夠,難道他還有更大的個人榮譽要爭取?還是還有更多的財富要追求?他進行的這件事,實在看不出他有這些動機。結論唯「義」字而已。辜顯榮既無法抗拒割讓的事實,但他自認尚流有華人血統,自幼接受儒家教化,因此仍對中國懷有深厚感情在所難免,以致其一生以日中親善為最高職志,滿腔熱血投注於這個事業上,不願見到日中反目相向,其居心如此高尚遠大,實不言自明。然而深究其背後原因,還是他對臺灣人民的那種深深的民胞物與感情及對臺灣這片土地的愛護。眼見日中即將兵戎相見,其內心是何等煎熬?他實在不願日中開戰,波及危及臺灣人民。說穿了,他就是為了保護臺灣人民,不願見臺灣人民陷入兵燹之災。辜顯榮幼子寬敏曾回憶說:「阮老爸有交代,若有機會,需要共趁的錢用佇咧臺灣人身上。」他對臺灣人的這份情義實不言而喻。 所以出城迎接日軍和致力推動日中和平,足可說明辜顯榮人格之偉大、確立其不朽的歷史地位。同時深覺,現在的治史者,尤其有志於治臺灣史者存在很大的失職,對於辜顯榮這麼一位對臺灣有絕大貢獻的人,在他被長期漠視、曲解、忽略,仍未見有人改正這個錯誤,深覺驚訝與惋惜。今人如不認真重新審視及研究他,仍以舊有思想評論他,繼續再以「賣臺者」、「漢奸」辱之,深深以為此乃對其己身人格及智慧之反辱。而且更深層論之,辜顯榮終其一生未曾一日具有中華民國國籍,且無時不以勸誡中日高層善處為念,今日身處臺灣之中華民國民眾仍以過往言論詰之,實令人有時空錯置之感。
重新定義和認識一個歷史人物不是一件容易的事,尤其,當這個歷史人物人們對他早有定見、成見和曲見。重新審視辜顯榮,我們會發現,身為臺灣人,我們以往對我們生長的這塊土地是多麼的漠然與陌生。辜顯榮茁壯的年代,是一個他不能選擇的大時代,割讓國土不是一個升斗小民所能抗拒的,他們當時最大的奢求只是安定和活下去而已。而況,辜顯榮在他過世之前的年代,不但他沒辦法選擇和抗拒,就一個安分的平民百姓而言,難道他不應該守當時那個他不得不選擇的國家的法、不應該效忠這個已成為事實的國家嗎?在這種情況下,直到他1937年過世,他都盡心盡力為臺灣人奉獻,效忠他該效忠的國家,他人格到底有什麼可以質疑的呢?世俗的用他後來的鉅富來倒果為因的說,他是曲意奉承日本人而得到的,這是錯誤的邏輯。世俗之見,加上後人的曲解和漠視,導致他長期被誤解、對臺灣的貢獻被忽視。 1895年辜顯榮自告奮勇前往迎接日軍,實在看不出任何動機他是為了他個人後來的特權和巨利,這是倒果為因的看法。出城迎接日軍,他實在是帶著「勇義」兩個字前往的。勝利者是隨時掌握戰敗者生死大權的一方,而且辜顯榮從未與日人交往過,也不會說日語,更何況即將面對的是極不帶感情的軍人,他面對日軍隨時都可能有生命危險,如果不是勇敢,何能前往?而他勇於前往日營,背後驅使他的原動力是什麼呢?就是他對臺灣人民的義。當時局勢混亂,臺灣人民危在旦夕,由是激起他解民於倒懸的人饑己饑的救民急義。研究歷史者見不及此,徒以辜顯榮之後平步青雲結果來反論其迎接日軍動機,實乃皮相之見,極端膚淺。 再者就是他花了絕大生命力去呼籲和進行的日中和平。他為什麼要做這件事呢?他不顧老命危險、怨恨老天給他的時間不夠,難道他還有更大的個人榮譽要爭取?還是還有更多的財富要追求?他進行的這件事,實在看不出他有這些動機。結論唯「義」字而已。辜顯榮既無法抗拒割讓的事實,但他自認尚流有華人血統,自幼接受儒家教化,因此仍對中國懷有深厚感情在所難免,以致其一生以日中親善為最高職志,滿腔熱血投注於這個事業上,不願見到日中反目相向,其居心如此高尚遠大,實不言自明。然而深究其背後原因,還是他對臺灣人民的那種深深的民胞物與感情及對臺灣這片土地的愛護。眼見日中即將兵戎相見,其內心是何等煎熬?他實在不願日中開戰,波及危及臺灣人民。說穿了,他就是為了保護臺灣人民,不願見臺灣人民陷入兵燹之災。辜顯榮幼子寬敏曾回憶說:「阮老爸有交代,若有機會,需要共趁的錢用佇咧臺灣人身上。」他對臺灣人的這份情義實不言而喻。 所以出城迎接日軍和致力推動日中和平,足可說明辜顯榮人格之偉大、確立其不朽的歷史地位。同時深覺,現在的治史者,尤其有志於治臺灣史者存在很大的失職,對於辜顯榮這麼一位對臺灣有絕大貢獻的人,在他被長期漠視、曲解、忽略,仍未見有人改正這個錯誤,深覺驚訝與惋惜。今人如不認真重新審視及研究他,仍以舊有思想評論他,繼續再以「賣臺者」、「漢奸」辱之,深深以為此乃對其己身人格及智慧之反辱。而且更深層論之,辜顯榮終其一生未曾一日具有中華民國國籍,且無時不以勸誡中日高層善處為念,今日身處臺灣之中華民國民眾仍以過往言論詰之,實令人有時空錯置之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