兒子的同學說,班上有很多「怪物」,我兒子被公認排第一名!「你兒子是『怪物一號』,那你就是『女巫』!」在兒子的成長過程,我和他經歷一連串的打X人生,直到他變成一匹意外的黑馬……眼淚是在那一刻開始匯聚成海⋯⋯我兒子阿哲哥哥在4歲時被診斷出注意力缺失過動症,就讀幼兒園換了3家,小學功課僅在及格邊緣,上課像隻麻雀嘰嘰喳喳,甚至坐三角椅吵別人,被老師、同學視為「問題學生」。小學三年級時,同學叫他「怪物1號」,大家說,班上有很多怪物,我兒子被公認排第一名,他們也說,怪物的媽媽就是「女巫」!在「女巫」眼中,「怪物1號」始終很可愛,無邊的淚海是女巫媽媽的愛,在那裡,怪物1號可以像小魚快樂悠遊。我們夫妻用盡方法耐心陪伴、教導阿哲哥哥,也尋求專業協助,才有小小進步。到了國中,兒子遇到願意接納他的良師益友,開始靜下心用功讀書,國中會考,以黑馬之姿考上建中!大學考上台大物理系、直升台大博士班……告別怪物1號的旅程,我們全家走了10多年,雖如蝸牛爬行般緩慢,終於能走出坑坑窪窪的迷宮。
本書《走進烏克蘭戰場──臺灣志願兵作戰寫真》是作者在烏克蘭參與國際志願軍的親身經歷,以A4尺寸大圖加上文字敘述的方式,將他在烏克蘭作戰期間所拍攝的照片及心得分享出來。書中所收錄的照片都是經過仔細挑選出的精華,是無可取代的第一手現場照片,透過一張張現地實拍的畫面資料,還原出作戰當下的情況。本書內容為作者個人直觀視角,希望能夠以此方式向世人呈現出,一個被戰爭陰霾給籠罩的黑土之國──烏克蘭,這個國家在戰火下不同的真實面貌。
沒有記憶的族群,無法建立自己的國家,無法反省的人民,也無法使國家更加強大。令和六年終戰之日,位於東京的靖國神社外圍一早就人聲鼎沸,從地鐵九段下車站一號出口走出地面,對著來參拜的路人邀請連署散發傳單與宣傳理念的各種政治人權宗教團體志工迎面而來。但是進入第一鳥居後人聲被蟬鳴取代,安靜的人群在通過每個鳥居時虔誠一鞠躬再繼續前行,在拜殿前秩序井然排隊等待參拜。能樂堂前正在進行施放白鴿的儀式,感謝240餘萬為保衛國家犧牲寶貴生命的英靈。這一天不是國定假日,但是接近正午時分,人群已經排過第二鳥居。大東亞戰爭是臺灣人第一次以國家名義參與的國際戰爭,動員20餘萬人,約5萬人戰歿與行蹤不明,臺澎地區更在戰爭期間因空襲造成平民生命財產損失,周遭海域也有不少遭美軍潛艇擊沉的客貨輪,傷亡枕藉。但是80年來,這件牽連甚廣的大戰在臺灣人的集體記憶似乎不存在,學校教育隻字未提,戒嚴時代的電視媒體或出版品以及政府舉辦的儀式只紀念統治者在中國戰場的抗戰歷史,連曾經經歷過戰爭時代的臺灣長輩也鮮少提到當年的記憶,一直到解嚴後,戰歿者的遺族甚至沒有如228受難者一樣的發語權。隨著時間流逝,許多戰爭記憶也隨著見證者進入歷史,而年輕一代終將只有接受黨國杜撰的記憶。帝國最後一位繳械解除任務的軍人──中村輝夫,在發現他的摩羅泰島豎立一尊表彰英勇的雕像,但是在他家鄉的年輕人卻無人知曉這號傳奇人物,造訪當地的遊客只是為了一個跟在地無關的包子而來。中村輝夫的中日文傳記內容記述判若兩人,在在顯示臺灣歷史傳承的扭曲與可悲。多年來,雖然由臺派政黨掌控中華民國流亡政府,但是對於歷史的詮釋,仍然無法以臺灣這片土地的視角來檢視日治50年的族群集體記憶。透過黨國的抗日史觀,不僅無法真實反映出當時臺灣人所面對的國族選擇與參戰意願,甚至會陷入被強迫拉夫的無知悲情,跟著中國人一起對抗自己祖先的泥淖之中。全臺灣唯一承載臺灣近代戰爭記憶與肩負和平教育推廣的高雄旗津戰和館,目前僅是高雄歷史博物館下轄的次級場館,與世界各國國家級戰爭博物館的規模相較,呈現出臺灣是世界經濟的巨人卻是族群歷史記憶的侏儒這種強烈的對比。所幸還有不少對重建臺灣近代史保有熱情的專業或業餘人士,透過多年田野調查口訪與原始文獻查閱,慢慢拼湊出歷史原貌。蔡岳熹醫師是筆者高雄醫學院的前輩,出版過不少由日文翻譯的醫學專業書籍,並非文史專業,但是在早年行醫的過程中接觸到曾經參戰的高砂義勇隊耆老引發對於這段被隱沒歷史的興趣,多年來的資料收集,已經完成前作《叢林中的山櫻花》,大量參閱日本方面的文獻與採訪記錄,是中文世界研究高砂義勇隊戰史的案頭書。而本書則是進一步記錄說明日本帝國陸海軍志願兵中的高砂族部隊的征戰史,還原臺灣原住民在大東亞戰爭中所經歷的史實,這也反駁黨國立委高金素梅為了獲取利益,汙衊其先祖在戰爭中犧牲奉獻的各種說法。「空之神兵顯彰會」會長奧本康大先生提到英霊を二度死なせてはならない一度は肉体の死二度目は記憶から忘れ去られる死不能讓護國英靈二度死去第一次是肉體的死亡第二次是記憶的逝去沒有記憶的族群,無法建立自己的國家,無法反省的人民,也無法使國家更加強大。
姚開陽先生是集歷史學術、帆船航海、繪本插畫三種專業於一身的作者,這使得他的作品權威性超越一般,更成為美國國會圖書館的收藏。《1624荷蘭人在福爾摩沙》是用大量高精緻度的插畫將四百年前荷蘭人在臺灣的歷史場景一一再現。讓人們如同走入電影場景中體驗,而且每一幅都有具學術考證標準的文字說明,是臺灣圖象歷史的鉅作,也是最值得收藏的精品。姚開陽先生是集歷史學術、帆船航海、繪本插畫三種專業於一身的作者,這使得他的作品權威性超越一般,更成為美國國會圖書館的收藏。
1942年11月,頓河終於結冰,蘇軍發起冬季大反攻,包圍了史達林格勒,由馮.保盧斯將軍率領的德國第6集團軍有10萬人戰死,最後只好向蘇軍投降。勢如破竹的蘇軍繼續向西推進,追擊撤退中的德軍,經歷多次攻防戰、數度易手的重要據點都市哈爾科夫,再度成為戰場焦點……隸屬於榮耀「大德意志師」特遣營的維爾納班,駐守在史達林格勒的西南方,每天遭到「史達林管風琴」的無情猛轟,在上蒼都不願眷顧的戰場上,雖然官兵拼死奮戰,但是戰局已經無法扭轉,他們只好一路向西撤退。在嚴寒的俄羅斯冰封大地上,特遣營回到哈爾科夫與「大德意志師」會合,繼續邁向下一個地獄戰場……
日本的廣告海設計藝術與臺灣的廣告發展史,有著密不可分的關係。在拙作《紙上的摩登日本①》當中列舉了日本與臺灣以及終戰前滿洲、朝鮮、樺太的菸草、烈酒、啤酒、百貨店與交通運輸等類別海報。誠摯歡迎讀者不吝一覽。 在本書中,同樣以終戰之前日本與臺灣等地的海報為主軸,精選具代表性的知名海報,並且分為「飲料」、「食品調味料」、「臺灣食品」、「化妝品」與「展覽會」等單元呈現,其中不乏名家作品。例如日本近代商業設計的先驅杉浦非水(1876~1965)的飲料、食品大作,早已跳脫日本傳統的「美人繪」商業海報創作模式,用當時的裝飾藝術風格或是簡潔色塊構圖作為設計,可以讓人體驗到日本進入現代商業設計的進程。而代表臺灣特產的糖業以及茶葉海報,雖然主題未能跳脫「美人繪」,但是不乏具有臺灣特色的創意出現。
在戰場嚴苛的環境考驗下,人性的良善與陰暗最明顯易見;然而,戰場上的勝負有時不在於武器或兵員數量的精良或多寡,反而取決於「意志」。其實,人生的戰場也是一樣,是否能無愧於天地取得最終戰略或戰術的勝利,也在於「意志」。雖然歷史總是由勝利的一方來撰寫與評斷,但本書所敘述的卻是二戰德軍獲得最高戰功勳章的27位「鑲鑽騎士」,亦即全名「鑲鑽寶劍橡葉騎士鐵十字勳章」的受勳者。在擁有二千萬部隊的德國國防軍當中,因戰功獲得此一最高榮耀的僅僅只有27人,而本書就是敘述這些受勳者的一生,同時也是真正「英雄中的英雄」的生涯。二戰中的德國軍隊不分軍種,其驍勇善戰眾所周知。從零下五十度的俄國大地到酷熱五十度的北非沙漠、從阿爾卑斯山巔到深海潛艇可到之處都留下他們的蹤跡。而到戰爭後期,為了保護自己的家園或為了自我理想,除了兩千萬常備軍隊之外,德國人民以及來自歐洲各國、前蘇聯中亞各國的義勇志願軍都加入了德軍的行列(延伸閱讀:《灰飛的存在》)。而其中,足以成為這些戰鬥部隊表率的就是本書的27位主角,這些真英雄均創下歷史紀錄與成為空前絕後傳奇的佼佼者。從大戰初期的締造歷史性戰鬥紀錄,到大戰末期試圖拯救自己的部隊與德國百姓而奮不顧身,這些真英雄憑藉著專業與榮譽,實現了意志的勝利。
日本自1895年領臺後,著手規劃臺灣島內各項建設,希望使臺灣島內具備一定基礎建設,以利日本政府推行各項政策,其中鐵道建設就是重要的指標之一。我們可以看到日本統治臺灣近五十年的鐵道建設成果,總督府鐵道部下轄的官營鐵道,西部幹線從基隆可達潮州,1921年完工通車的海岸線(海線)鐵路可作為台中線(山線)的輔助線,古老的淡水支線肩負旅客運輸與經濟建設運輸所需,西部鐵路往南甚至可以看到計畫延伸至枋寮、修建東港支線,而東部鐵路自八堵至蘇澳也已完成,並且可以藉由海運及自動車路線(公路),連接花蓮港到台東的台東線,環島鐵路網漸漸成型,另外平溪支線與集集支線已經被鐵道部收購,納入支線運輸中。 此一時期的鐵道路線,不屬於鐵道部直營的鐵道還有板橋到新店的新店線鐵路及中南部糖業鐵道、羅東森林鐵道與阿里山森林鐵道、台車軌道等,新店線由臺北鐵道株式會社經營,糖鐵鐵道則分由大日本、鹽水港、明治與臺灣四大糖業株式會社所掌握,營林所則負責森林鐵路的經營,這些產業鐵道除了負責原本鐵道建設所需的運輸任務之外,也兼負提供旅客搭乘的客運服務,另外由人力推駛的台車軌道線也由各私人軌道公司所經營。臺灣島內包羅萬象的軌道路線,雖然分別隸屬不同的公司,但也都受總督府鐵道部的監督與規範。二十世紀初期的臺灣島,在公路運輸尚未興盛的年代,堪稱為鐵道王國一點也不為過!
1943年3月,哈爾科夫戰役結束後,曼斯坦認為現在蘇軍的防禦還很薄弱,提案要求夾擊庫斯克突出部。 但是中央集團軍群司令莫德爾反對這項計畫,他認為「在冬季戰役期間,中央集團軍群已經非常疲憊,需要休息」,因此將計畫延後,等泥濘期過了再說。 而希特勒,對這場夾擊作戰則是非常感興趣,為了等待開發中的新武器能夠投入實戰,指示將作戰計畫延後為夏季攻勢,命名為「衛城作戰」。 但是,蘇軍作戰指揮部察覺了德軍發動夏季攻勢的意圖,於是強化縱深陣地,集結預備兵力嚴陣以待。 於是德軍失去了奇襲的優勢……
1895年,因為一場戰爭讓日本與臺灣成為命運共同體;1945年,因為另一場戰爭讓臺灣與日本分道揚鑣。雙方從蕞爾小國努力隨著時代的洪流逆勢上爬,然而也因為志得意滿將百年偉業徹底崩壞。本書蒐集百餘張珍貴圖片,敘述父執輩因戰敗不願再提的往事、學校不敢教的故事與之前政府不肯面對的歷史。同時載負著許多人的青春與熱情、淚水與生命。是唯一能將日本史與臺灣日治史的興亡彙整、綜觀前後因果的有溫度寫真書。
「德國領導層和軍隊必須重新獲得主動權,目標是徹底摧毀蘇軍的殘餘力量,並儘可能地消滅其最重要的戰爭經濟資源。」 1942年3月底,那時東部戰線仍在進行著慘烈的冬季戰役,但是在陸軍總參謀長哈爾德,已經準備好了一份歷經數週才完成的報告,也就是德國陸軍總參謀部的1942年作戰計畫。 希特勒將這個作戰計畫命名為「藍色作戰」,原因是去年使用神話傳說當作作戰計畫名稱帶來了厄運。 作戰計畫的第一階段,是使用2個集團軍當作兩隻手臂,北邊的手臂從庫斯克-哈爾科夫地區朝東南方推進,南邊的手臂則是從塔甘羅格地區向東推進。 兩隻手臂預計在史達林格勒西方會合,一舉包圍殲滅頓內次河與頓河之間的蘇軍。接著第二階段是要攻向連結黑海與裏海、長達1,100公里的高加索山脈,佔領該地的油田。 德國陸軍總參謀部在制訂1942年作戰計畫時,是在估算過當時的德軍兵力之後才定案的,有絕對的把握可以推動。而德軍總參謀部更進一步計畫,在德軍發動大攻勢之前,應該先讓蘇軍進攻,消耗掉蘇軍的預備兵力。 但是,希特勒只想著在南方來一場大決戰……於是希特勒便發表了一份用10張打字紙印出的元首命令第41號「藍色作戰」。
1935年10月10日至11月28日之間,全臺灣迎來「始政四十周年記念臺灣博覽會」這場在文化知識、經濟活動上的空前絕後盛典。這個屬於全臺灣人的戰前共同重大記憶,卻隨著終戰而日益消失,在長輩逐漸凋零之後的今日更是形成空白;即使偶有臺博會相關著作問世,也是僅有片段難以窺得全貌,更不用說從遺留的黑白照片裡也無法得知當時絢麗耀眼的盛況。我們在詳閱超過三千頁的古籍逐一考證細節後,試圖還原當年阿公阿嬤、阿爸阿母的色彩視覺記憶,同時也對他們那一世代的人曾經存在過的價值,表達無上的敬意。
從本島人第一次聽到所謂「錄音」的1898年開始談起。初期人們常被錄音驚嚇到:「不是人亦不是動物,居然能發出聲音,這是鬼物吧?」當時的最新科技在往後數十年持續拍打人心,創造了第一個台灣的「大錄音時代」,而本書就是集結這段期間令人驚訝的「各種聲音初體驗」:第一次面對收音妖物、第一張唱片、第一次用洋樂器伴奏、第一個流行歌風潮、第一個明星……,並以這些初體驗來開箱各式本島聲音體驗的一本怪音集。
日本的廣告海設計藝術與臺灣的廣告發展史,有著密不可分的關係。隨著臺灣日治時期的開始,大量的現代日常用品移入臺灣,作為其宣傳品的商業海報也原封不動進入臺灣的大街小巷、商店食堂,成為民眾生活的一種日常。而「廣告」、「宣傳」、「圖案設計」的理念,也在臺灣開始萌芽,進而成為一種美學標準。在戰後,臺灣第一代的廣告人,藉由語言之便與人脈關係,實質上承接了與日本廣告設計界的血緣關係,直到1980年代歐美系統的資本與廣告理論印進臺灣,板塊才開始出現變動。
1943年臺灣總督府因應戰時所需,頒佈86名「臺灣總督府登錄寫真家」名單,其中包括鄧南光、李火增在內的本島籍人士佔22名。鄧南光1935年畢業於日本法政大學經濟學部,回臺於臺北京町開設攝影器材行,同時以鏡頭記錄下日本時代臺灣的風土樣貌。在一台「徠卡」相機等同臺北一棟房宅的時代,鄧南光先生因擁有優渥的生活資源,得以盡情透過觀景窗擷取社會各階層的真實樣貌,不僅呈現出其「優遊自在」的作品獨特風格,也在不經意之間記錄下臺灣與日本由榮景邁入毀滅的歷史過程。本書呈現日本時代一個來自新竹北埔的臺灣青年,來到東京留學時所見所聞造成的文化衝擊。書中也涵蓋鄧南光在新竹北埔等地的精采寫真,以及之後在臺北生活的種種影像。由《看見李火增》系列、《凝望鄧南光》等暢銷寫真書編著者王佐榮老師精選八十餘張具有代表性影像加上文字詮釋,在各領域專家團隊精心考證下,由臺灣古寫真上色創辦人、聚珍臺灣總監王子碩親自一一將色彩還原,讓讀者可以身歷其境體會當時這些場域難以重現的時代情境。
前言 鐵道繪葉書的第二集,我選擇了明睿兄珍藏的輕便鐵道系列繪葉書,這些挑選繪葉書的內容囊括了二十世紀初期存在臺灣的林業、糖業、礦業、鹽業、水利工程及林林總總臺車軌道,只要是輪子走在兩條鋼軌上的運具,幾乎都是這本書中收錄的對象,不同於第一集的官鐵路線官方景象,這些私鐵、輕便鐵道或是各式各樣的專用鐵道,更多了親民的在地方風光與接地氣的人文景緻。有人問過我為什麼當時會鋪設如此多的鐵道路線,但是今日卻拆除殆盡?其實原因很簡單,在當時的科技與環境下,鋪設鐵道運輸是最有效率的運輸方式,可是隨著公路發達與私有運具的普及化,逐漸取代了必須藉由「鐵軌」行走的運具,導致這些鐵道路線後來逐漸消失,因此簡單的說法就是「時代進步了」! 這本書中選擇這些多采多姿的鐵道風光,大部分都已不復存在,僅少數以不同的姿態留存至今,當然繪葉書中的鐵道車輛,有許多更是筆者首次看見的珍貴影像;這樣的影像故事並不僅止於他的表象而已,更值得探討是背後耐人尋味的歷史典故。 這本書的文字大部分完成於筆者於新冠病毒確診期間隔離所的隔離歲月中,確診當時還掀起軒然大波登上報紙新聞網路的頭版,不過就和書中許多故事一樣,時間久遠了以後,往往被人遺忘或者成為人們茶餘飯後聊天的陳年往事。謝謝確診期間家人、翁育生與何宜珊夫婦的支持和協助,也要謝謝許多專家學者不吝提供珍貴的意見與諮詢:古庭維、許乃懿、張聖坤、黃彥碩、張偉郎(放羊的狼)、Nicole Lai、翁惠平……除了圖片影像之外更充實了這本書的珍貴性。
莫斯科戰役是第二次世界大戰期間德蘇在蘇聯境內長達600公里地區進行的一場重要戰略性戰事,戰役從1941年10月1日一直持續到次年4月底。蘇軍以1941年12月5日為界分為防禦階段與反攻階段,德軍的進攻代號為「颱風行動」。蘇聯雖然付出了巨大的傷亡代價,但卻達到戰略目標,解除了德軍對首都莫斯科的威脅。這是第二次世界大戰一個重要的轉折點,最終導致了希特勒及納粹德國的戰敗。
「源文戰鬥劇畫系列」(Combat Comic),為日本劇畫大師小林源文,結合他的門生以及同好組成的創作團隊,所新創的連載戰爭劇畫系列,首刊已於2021年12月在日本出版。書中有以二戰為主線發想的創意戰事情節,也有以預測未來發生區域衝突的預言式戰爭爆發,有新穎的武器創意奇想,也有弔詭的國際關係佈局,以及逼真的戰鬥畫面,部分情節還很切合目前的國際情勢,尤其是當前東北亞緊繃的局勢,戰事一觸即發!而這次的續集除了延續首刊的〈臺灣有事〉,更是新增了德國非洲軍的故事,可說是精彩萬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