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總有一個地方在等著我們,如果我們願意去的話。」 蔡素芬跨時代的短篇經典 以一座車站,俯瞰旅人們的歸返和離散; 九篇故事,走進新世紀城市書寫的起站。 「《台北車站》換上新封面的此刻,回想書寫的初衷,在於思忖台北容納了許多異鄉人,眾異鄉人在台北尋找人生的定位,有的成功,有的不如預期,有的迷茫;在光影斑斕的城巿生活中,通往理想人生的出口在哪裡?以台北車站的車行交錯和多出口,借喻尋找出口之路徑曲折。人生難免遷移,每次的移動,到底把我們帶到哪裡?我們又有能力去到哪裡?小說寫的是過程,我們總經過許多過程,才抵達想要的彼方。」──蔡素芬 世紀之交,一座舊車站自歷史的翼幕退場,曾擁擠的鐵道與月台隱入地下,新車站帶來另一個世代的旅人,投身城市耀眼的霓虹與招牌。小說家蔡素芬跨時代的短篇小說經典,以首都車站為名,隨旅人們揮別家鄉、遷徙至生命新站,刻劃城裡男女,獨自出走旅途的妻子、固守職責的工廠機械師、拖著一只行李抵達新城的少女、日復一日的上班族女子、酒店主人,他們或曾有所望,卻終於成為倦旅之人。台北車站像座地標,銘刻著時代轉換、城裡浮生;於今回望,也標誌小說家走進新世紀書寫的中途。
「這世上真的有這樣一座藍屋子嗎?」 小說家蔡素芬,用一千五百個日子打造出 文字、結構、節奏,行雲流水之傑作! 一幅畫開啟一扇名為藍屋子的門, 一幢港埠邊的旅館揭開淡水航海貿易年代; 封緘古物裡的故事, 藏存書寫裡解謎的欲望⋯⋯ 走進小說所搭建最奇詭的異時空入口。 一只錫杯、一塊菊花鑄鐵片、一座鐘或指南針,每個物件,都應有屬於它的故事,是誰所遺留下?曾投注生命熱情的擁有者,何以將其遺忘?它們又將傳遞至誰的手上? 空間設計師華生,無意地從藝品行帶回了一幅內有一幢藍屋子的畫作,洋式風格鑲嵌著一副東方獅頭門環,閃著異國想像的光澤,吸引他走近、撫觸……竟由此涉入了一段異質空間的歷程,並牽引出對於物件的執迷慾望。同一時,他分別多年的女友露西從日本宮崎回來,到淡水港埠邊的旅館工作,為了替華生搜尋過去海洋年代的物品交易故事,走進了幾代人興建旅館的生命史。 小說家蔡素芬藉由《藍屋子》尋索深藏於物件「流浪的故事」。當畫作中的藍屋門深掩,一場關於時空、歷史往事,及至情感難解的謎,最終將收藏何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