性、汙穢、血腥、暴力、同性戀,這就是西方現代藝術嗎?作者將以第一線藝術工作者、藝術教育者的視角,穿透迷障,帶領我們領略現代藝術之奧妙,並點撥讀者如何建立自己的觀看方法與角度。本書作者是一名藝術創作者、也是一名藝術教育者,大半生矗立在藝術發展的前沿,親歷了中、外現代藝術發展的各種浪潮,於藝術的觀察自有不同於西方藝術家及理論家的視點與心得。本書蒐羅、剖析了現代藝術的主要領域,諸如:身體藝術、行為藝術、地景藝術、女性的身體、裸體現象,新的表現媒材、虛擬與真實、藝術與現實,塗鴉,以及現代藝術中的宗教議題與政治問題等。篇篇均擲地有聲,但淺顯易懂,不掉書袋;且文字流暢,時而詼諧,時而幽默,讀者不但可從中享受到閱讀的樂趣,且能獲得思想上的激盪,甚且可提升藝術的品味。【封底文字】英國女作家伍爾芙說:「被迫與畫家一起觀看繪畫作品是最重的懲罰和最別具一格的折磨。」但是,我更害怕和藝術理論家談論現代美術,最後是你被各種天花亂墜的理論名詞繞昏了,眼裡只看到理論家們自我滿足的微笑。王小波曾說:「任何一門藝術只有從作品裡才能看到──套一句昆德拉說的話,只喜歡看雜文、看評論、看簡介的人,是不會懂得任何一種藝術的。」我的意思也是如此,盡量地看原作,從作品裡理解藝術,而不要輕信人家關於作品的評論,包括我的話在內。
今年是馬勒《大地之歌》首演100年,世界各地均有紀念活動,台灣的國家音樂廳亦有相關的展覽與演出。本社特別出版這本書,希望喜歡音樂的讀者們,透過本書對於馬勒的創作、對於《大地之歌》,有更深入的認識。由一九一一年十一月廿日首演開始,《大地之歌》一直受各方矚目。馬勒選取歌詞的內容和排序,傳達了作曲家創作時的心境和人生觀,有蒼涼的嘆息,也有對人生的讚頌與不捨。作品結束的「無盡時」,在一百年後,還屢屢震撼著聽者。本書聚焦於相關的基本議題,探討歌詞來源,並結合一手史料,展現作品複雜的形成歷史、透視作曲家的音樂思想、解析作品的音樂內涵,並揭示馬勒如何巧手讓樂團奏出狂放、也有寂寥,更不乏詩情畫意,並泰然面對生死,進入作品靜謐的高潮。本書由多位作者聯手創作,依據個人的研究專長,分從不同的面向解析《大地之歌》的創作緣起、音樂類型、音樂本質、樂團處理與音色配置,以及《大地之歌》所依據的中國詩歌原文本問題,並廣及比較文學上的重要議題:譯詩、仿作詩與詩意的轉化。書末也整理了馬勒交響曲的編製表、《大地之歌》的研究資料選編、馬勒交響曲創作、首演和出版資訊一覽表,對於想更進一步研究馬勒的讀者而言,助益頗大。
在作者的心目中,骨董不應是藏在深宮大院的收藏品,而該是融入生活中的文物。有許多古董高貴不貴,是一般人都可享受到的美學生活。本書記錄了作者多年來古董文物的收藏歷程,其收藏態度是兼具實用與欣賞的興味,故也是生活化的。其內容並非一般題材嚴肅的古董鑑定、古董通史或市場行情,也就是說,這不是一本專業性的古董參考書;作者著重的是其多年來的收藏經驗,及與行家、店家交手、交往的種種點滴,當然,也介紹了他本身收藏的各種骨董。古董商與收藏家彼此間像朋友但又各懷鬼胎,且角色常互換,常常古董商既是商人也是收藏家,收藏家也常私下交易,搖身一變成為古董商人,臺灣有很多古董店就是收藏家開的。每一個物件的製作與流傳,常隱含不少家族的興衰榮辱。所以在古董的世界裡,不只涉及器物本身的品相與歷史,也有很多相關的人與事,以及尋寶過程之樂事。閱讀本書,您彷彿跟著作者進行一趟古董之旅、享受尋寶之趣,能夠學習如何欣賞古物,獲得與古董相關的知識,並且一窺古董店神秘的面貌。骨董收藏既是品味的表徵,也具有一種形上的象徵意義,那是文化的傳承與延續,是人類文明中最美好的一部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