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期待孩子們成為什麼樣的大人?學習,從來不限於課堂課本。設計學習,不只需要老師,更需要愛孩子,相信教育的建築師!台灣校園建築之父——黃建興,以樸實手法、在地材料打造「本土就是國際」的經典校園。打開窗,擁抱在地,每個轉角都融入美感體驗。開啟永續新校園建築,打造五百萬個孩子的快樂學習天地。出生宜蘭羅東魚販家庭、成功大學建築研究所畢業,在錄取率極低的年代,黃建興26歲便考取建築師執照、1981年回到故鄉創業,從小型公共工程為職涯開場,再到整座校園完整設計規劃,逐步累積實力。走過篳路藍縷的創業初期、投入九二一震後重建工程、帶動「新校園運動」南向擴展。將教育理念、生活體驗、藝術美感融入校園角落,打造超過百所學校,超過五百萬人在他的作品中學習成長。跟著黃建興建築師走讀經典校園,拜訪造型獨特的獨立圖書館、可靈活運用的半戶外空間,或者穿梭在風會跟著轉彎的迴廊走道……黃建興用40年建築信念,以校園的發展需求為基底,量身打造在地校園,透過空間、顏色、形象,讓無聲的建築語彙,自然發揮影響力,獻給師生「學習的校園,真正的模樣」。★小彩蛋★書衣背面收錄「建築阿公黃建興的校園走讀地圖」,完整呈現全台校園作品分佈位置、並含內頁索引功能,打開地圖、翻開書,跟著黃建興建築師走讀19間經典校園!
你期待孩子們成為什麼樣的大人?學習,從來不限於課堂課本。設計學習,不只需要老師,更需要愛孩子,相信教育的建築師!台灣校園建築之父——黃建興,以樸實手法、在地材料打造「本土就是國際」的經典校園。打開窗,擁抱在地,每個轉角都融入美感體驗。開啟永續新校園建築,打造五百萬個孩子的快樂學習天地。出生宜蘭羅東魚販家庭、成功大學建築研究所畢業,在錄取率極低的年代,黃建興26歲便考取建築師執照、1981年回到故鄉創業,從小型公共工程為職涯開場,再到整座校園完整設計規劃,逐步累積實力。走過篳路藍縷的創業初期、投入九二一震後重建工程、帶動「新校園運動」南向擴展。將教育理念、生活體驗、藝術美感融入校園角落,打造超過百所學校,超過五百萬人在他的作品中學習成長。跟著黃建興建築師走讀經典校園,拜訪造型獨特的獨立圖書館、可靈活運用的半戶外空間,或者穿梭在風會跟著轉彎的迴廊走道……黃建興用40年建築信念,以校園的發展需求為基底,量身打造在地校園,透過空間、顏色、形象,讓無聲的建築語彙,自然發揮影響力,獻給師生「學習的校園,真正的模樣」。★小彩蛋★書衣背面收錄「建築阿公黃建興的校園走讀地圖」,完整呈現全台校園作品分佈位置、並含內頁索引功能,打開地圖、翻開書,跟著黃建興建築師走讀19間經典校園!
換個高度 守護浪漫台三線之美本書為「浪漫台三線」第一本空拍攝影集,以寬廣視野俯瞰浪漫台三線各鄉鎮村落與特色景點,尋找再生的力量、希望的動力,呈現多樣、永續、共生的客家傳承在此生生不息,邀請人們對浪漫台三線產生共鳴與守護的願力。多層次解讀:溫柔蔥鬱的樹林、秀美蜿蜒的溪流、波光瀲灩的湖泊與陂塘、綿延的公路和山徑、繁盛的茶園、稻田和果園、以及地面客家鄉親勤懇的身影。
林麗芳影像之旅 心子 尊瑪 朝聖者 歷經15年,進出印度18回, 透過紀錄片《心子》、《朝聖者》、《尊瑪.尊瑪》的拍攝,留下珍貴影像 達賴喇嘛.大寶法王.卡盧仁波切.波卡仁波切 這本攝影集是1999~2015年林麗芳在印度記錄僧侶的影像,共有三大部分──小喇嘛、安尼(藏傳佛教對女性出眾的俗稱)、朝聖者。小喇嘛和朝聖者都是先有平面的影像後才有紀錄片,安尼部分則是拍攝紀錄片期間同時產生的,除平面影像外,也記錄了在拍攝紀錄片期間的人物故事或創作手記。 林麗芳在雜誌當攝影時,有天同學阿英跟麗芳說,每次看到雜誌上刊出她拍的照片,她完全沒辨法跟我的人做連結,覺得那拍照片的人應該很大氣而敏銳。這跟她所認識的林麗芳──常常反應遲鈍、一副很無辜的樣子──小印象距離很遙遠。 常有人問林麗芳為甚麼能堅持夢想,一直拍照和做紀錄片?林麗芳回答:「其實我不是真的很有夢想或很堅持,而是我只會做這件事啊!所以就一直往拍照和做紀錄片的路上走。走久了,就變成生命花園的大樹,只不過是順著生命的長河流著,做自己的第一名罷了!」
文學評論家王德威譽為「台灣當代戲曲的最佳詮釋者」, 中生代傳統戲劇劇作家施如芳三齣最具份量代表作的集結, 精彩收錄京劇《快雪時晴》、歌仔戲《燕歌行》、豫劇《花嫁巫娘》三劇種! ● 京劇《快雪時晴》以王羲之一紙28字的問候書簡輾轉來至台北故宮,串連出五個時空的歷史滄桑與古今共感,被視為「為京劇本身南渡的意義,找到新的起點」之作;《快雪時晴》十年前在國家戲劇院首演時,一票難求,好評不斷。今年十月底又即將在國家戲劇院經典重現。 ● 歌仔戲《燕歌行》以曹丕視角擺開曹魏家族盛宴,重解洛神賦的來龍去脈,展示了三國戲前所未見的心理深度,入選第11屆台新藝術獎。 ● 豫劇《花嫁巫娘》乞靈於沈從文洋溢神性的邊城世界,寫花帕族女巫媚金與外族人瞿言驚天動地的黃昏之戀,入選第9屆台新藝術獎。 拿戲曲說故事,取材大開大闔,擅於量身設戲,特別能讓角兒發光發熱的劇作家施如芳說:「文學國度是靠虛構力開疆闢土的,何況這是戲曲呢,故事非要說得如行雲流水,才不枉費眾先覺傳承下這麼寫意而美麗的載體。」 施如芳的劇作以古典連接當代,文化、創意並重,大量發揮越界想像,舞台魅力寫來靈動,在在引人入勝,對生命、歷史觀照甚深,演出當時,是台灣當代壯觀而奇美的表演藝術風景,過盡舞台繁華後,施如芳將寫作的構思心緒娓娓道來,本書收錄她精修後的劇本,精美的劇照,並呈現與這三齣戲相關的書畫文物,編輯在紙上超越時空,巧設橋樑,讓讀者讀書一如觀劇,在古往今來的路上領受屬於當代戲曲的抒情召喚,為劇作家的奇思妙想拍案嘆息。 本書收錄相關珍貴歷史文物圖片,如王羲之《喪亂帖》《快雪時晴帖》《蘭亭集序》王獻之《中秋帖》、王珣《伯遠帖》、黃公望《快雪時晴圖》、唐寅《蘭亭修禊圖》、顧愷之《洛神賦圖》(摹本)、曹操書法「袞雪」、閻立本《魏文帝帝王相》、趙夢頫《書洛神賦卷》、沈從文書法五幅!
全世界都鬆手的創意,臺灣挑戰成功,挑戰的每一步,都值得記錄。 從一張被稱為「全世界最難蓋」的夢幻設計圖,到「世界九大新地標」的偉大建築, 背後,是長達十年的艱辛和掙扎,以及一份在地建築人對臺灣建築工藝的自信和堅持。 這是建築大師伊東豊雄讓全世界都驚豔的設計,也是全世界都無法完成的設計。 完全打破幾何規律,顛覆建築常規,兩點之間不是直線,沒有直角; 十層樓高的設計,沒有柱子支撐;沒有平面,綿延的曲面是天也是牆。 全世界沒有前例可循。 伊東豊雄挑戰全世界的夢想,由臺灣人完成了。 歷經五度流標,最後由臺中麗明營造承攬,開始建築史上的華麗冒險。 放棄傳統施工模式,啟動研發。不能有柱子,就用曲牆撐起;沒有平面,就開始「造殼」;一片一片拼出結構,手工打造一千三百七十二牆面切片,電腦定位拼圖建造。投入超過十八萬八千八百施工人次,一起堅持走過一千八百多個白天與黑夜,用創意打造新工法,雕塑出世界九大新建築地標――臺中國家歌劇院。 臺灣的建築團隊,將伊東豊雄「美聲涵洞」設計夢想,落實成臺灣的驕傲,臺中的地標,這座地標性建築物的落成,不但體現了伊東豊雄追求創新、挑戰極限的建築設計,更展現了臺灣營造工藝突破藩籬的用心與努力。在建築史上寫下新里程碑的近兩千個日子,每一步的挑戰都值得記錄。 只要不離開跑道,就有到達終點的一天。進無止境的堅持,留下一座永續的地標性建築。它不是一個工程案,而是駐足在臺灣土地上,被世界矚目,永恆流傳的精神藝術。
這是一個你我難以想像的世界 勇氣、平安、足以溫飽,是飽受威權恐嚇、死亡威脅緬甸華人最深切的渴望。 一個軍人專政社會、一群為了生存、脫貧的社會底層人們最真實的告白。 穿越臘戌到台灣,7個人、10天、100萬深入中緬邊境拍攝的《冰毒》電影幕後紀實,在緬甸,有錢才有尊嚴,人的尊卑端視所擁有的財富與權力,底層人民無助與絕望、最深層的恐懼,導演趙德胤分享他承載生存與離散、出路與抉擇的真實人生。 這本書,不只是《冰毒》的幕後花絮,而是透過電影產生的過程,帶你窺見,我所看到、感受到的緬甸華人社會最真實的生活樣貌。——趙德胤 《冰毒》,近年最受國際影壇矚目的台灣電影;導演趙德胤,是最有潛力成為李安接班人的新銳導演。 趙德胤32歲,出生於窮困的中緬邊境,從小必須三點起床,偷偷摸摸上華文學校,只因緬甸官方不重視教育、排斥華人等非緬民族。 從小到大,毒品交易就從在他的日常生活,毒品,像是與抽煙、酗酒一樣是不健康的「生活用品」而已。他的大哥為了改善家計,冒險到玉礦場工作,卻因染上毒癮回鄉。他的母親也曾試圖讓家庭溫飽,冒險參與運毒。 百年來,緬甸華人在軍政威權、弱肉強食的社會求生存,權力與財富決定尊卑,生命的歷練早已刻在每個人的臉上。所以,趙德胤電影中的主角全是當地的素人,他們不需要演,只要把平日生活在鏡頭前做一遍,就有滿滿的生命力。 在趙德胤的電影裡,這些小人物挑戰命運,急切地抓住機會以脫貧、致富,卻又落入現實的黑洞中,那些鏡頭前截取的悲傷和絕望,和他的生活、真實世界交纏在一起,形成獨特的電影語彙。 在這裡,一個人就是一篇故事。 《冰毒》入圍2014柏林、紐約翠貝卡等40個國際影展,榮獲愛丁堡影展最佳影片,這也是台灣自1947年愛丁堡影展創立以來,第一次摘下最佳影片殊榮,並代表台灣角逐第87屆奧斯卡金像獎最佳外語片。李安導演盛讚,「這是一部強而有力的電影!」 7個人的迷你團隊,如何在短短十天內,以100萬元拍攝一部電影的幕後花絮?過程中窺見在中緬邊境成長的趙德胤,猶如真實版異域孤軍的童年記憶,以及他如何搭上時光機穿越40年,到台灣踏上電影路的聚離人生。 本書藉由電影《冰毒》,為華人的生存與離散下錨。
這是一個你我難以想像的世界 勇氣、平安、足以溫飽,是飽受威權恐嚇、死亡威脅緬甸華人最深切的渴望。 一個軍人專政社會、一群為了生存、脫貧的社會底層人們最真實的告白。 穿越臘戌到台灣,7個人、10天、100萬深入中緬邊境拍攝的《冰毒》電影幕後紀實,在緬甸,有錢才有尊嚴,人的尊卑端視所擁有的財富與權力,底層人民無助與絕望、最深層的恐懼,導演趙德胤分享他承載生存與離散、出路與抉擇的真實人生。 這本書,不只是《冰毒》的幕後花絮,而是透過電影產生的過程,帶你窺見,我所看到、感受到的緬甸華人社會最真實的生活樣貌。——趙德胤 《冰毒》,近年最受國際影壇矚目的台灣電影;導演趙德胤,是最有潛力成為李安接班人的新銳導演。 趙德胤32歲,出生於窮困的中緬邊境,從小必須三點起床,偷偷摸摸上華文學校,只因緬甸官方不重視教育、排斥華人等非緬民族。 從小到大,毒品交易就從在他的日常生活,毒品,像是與抽煙、酗酒一樣是不健康的「生活用品」而已。他的大哥為了改善家計,冒險到玉礦場工作,卻因染上毒癮回鄉。他的母親也曾試圖讓家庭溫飽,冒險參與運毒。 百年來,緬甸華人在軍政威權、弱肉強食的社會求生存,權力與財富決定尊卑,生命的歷練早已刻在每個人的臉上。所以,趙德胤電影中的主角全是當地的素人,他們不需要演,只要把平日生活在鏡頭前做一遍,就有滿滿的生命力。 在趙德胤的電影裡,這些小人物挑戰命運,急切地抓住機會以脫貧、致富,卻又落入現實的黑洞中,那些鏡頭前截取的悲傷和絕望,和他的生活、真實世界交纏在一起,形成獨特的電影語彙。 在這裡,一個人就是一篇故事。 《冰毒》入圍2014柏林、紐約翠貝卡等40個國際影展,榮獲愛丁堡影展最佳影片,這也是台灣自1947年愛丁堡影展創立以來,第一次摘下最佳影片殊榮,並代表台灣角逐第87屆奧斯卡金像獎最佳外語片。李安導演盛讚,「這是一部強而有力的電影!」 7個人的迷你團隊,如何在短短十天內,以100萬元拍攝一部電影的幕後花絮?過程中窺見在中緬邊境成長的趙德胤,猶如真實版異域孤軍的童年記憶,以及他如何搭上時光機穿越40年,到台灣踏上電影路的聚離人生。 本書藉由電影《冰毒》,為華人的生存與離散下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