暗影與流光之間 (一):電影和精神分析作為一種「觀看」的方式,電影複合了私密與自曝兩種相悖卻又併行無礙的特質;鏡頭四界的框格既是限制也是指引,排除一切多餘,只留下導演要你看的。在這個創作者自我邊界消隱的過程中,無數的情感、欲求、渴望、匱乏……也都隨著其創作的影像溢流而出。作者劉森堯這一次放下譯筆,再次回歸專業影評人角色,透過精神分析的理論觀點,帶引讀者「重看」十三部經典電影。他從人格分裂與戀母情結的角度,解析恐怖大師希區考克《驚魂記》凶手的悲慘心理生活;以精神官能症詮釋王家衛《花樣年華》裡的不倫戀情;更從英格瑪.柏格曼《秋光奏鳴曲》的母女關係,找出劇中人物情感匱乏的症候……種種別開生面的析論,為讀者們打開截然不同的觀影視野。暗影與流光之間(二):小說改編電影當文字化為流影,立體的展演是否能夠嶄露更多深層的內涵?自從人類學會如何捕捉、複製影像,並由靜態走向動態,影像與文字之間就不斷競爭著,究竟誰才是真正具有靈光的藝術?前往藝術境界的歷程,文字與影像或有彼此扞格的時候,也有互相乞靈的時刻,又或者有更多的平行不相交集。文學與電影能否融冶於一爐?又如何可能?作者於書中同時身兼專業讀者與影評人,為讀者挑選了十餘部膾炙人口的經典作品,出入於電影與文學文本之間。從川端康成到成瀨巳喜男,珍.康萍到亨利.詹姆斯,遠藤周作到馬丁.史柯西斯,亞瑟.克拉克到庫柏力克……透過媒材的跨越,進而跨越性別與文化背景,帶引讀者品味影像與文字的細膩差異。暗影與流光之間(三):新世紀新電影作者透過精神分析理論,爬梳了電影作為一種「觀看」的方式,在「看與被看」之間,與觀眾有如鏡像般的辯證關係。又以文學的角度切入,同時身兼專業讀者與影評人,出入於電影與文學文本之間,帶引讀者品味影像與文字的細膩差異。持續演進的電影史進入二十一世紀之後,彷若也正告別一個時代般;上世紀的大師已凋零殆盡,而下一個世代的偉大導演此時正孵育待發。本系列第三部,作者再以「作者論」為原則,探討二十一世紀之後嶄露頭角的三位世界級頂尖導演:土耳其的錫蘭、伊朗的法哈蒂和中國的賈樟柯。他們的作品或有良莠不齊的時候,但絕對不乏令人刮目相看的偉大傑作。
作者透過精神分析理論,爬梳了電影作為一種「觀看」的方式,在「看與被看」之間,與觀眾有如鏡像般的辯證關係。又以文學的角度切入,同時身兼專業讀者與影評人,出入於電影與文學文本之間,帶引讀者品味影像與文字的細膩差異。持續演進的電影史進入二十一世紀之後,彷若也正告別一個時代般;上世紀的大師已凋零殆盡,而下一個世代的偉大導演此時正孵育待發。本系列第三部,作者再以「作者論」為原則,探討二十一世紀之後嶄露頭角的三位世界級頂尖導演:土耳其的錫蘭、伊朗的法哈蒂和中國的賈樟柯。他們的作品或有良莠不齊的時候,但絕對不乏令人刮目相看的偉大傑作。
當文字化為流影,立體的展演是否能夠展露更多深層的內涵?自從人類學會如何捕捉、複製影像,並由靜態走向動態,影像與文字之間就不斷競爭著,究竟誰才是真正具有靈光的藝術?前往藝術境界的歷程,文字與影像或有彼此扞格的時候,也有互相乞靈的時刻,又或者有更多的平行不相交集。文學與電影是否能夠融冶於一爐?又如何可能?作者於書中同時身兼專業讀者與影評人,為讀者挑選了十餘部膾炙人口的經典作品,出入於電影與文學文本之間。從川端康成到成瀨巳喜男,珍.康萍到亨利.詹姆斯,遠藤周作到馬丁.史柯西斯,亞瑟.克拉克到庫柏力克……透過媒材的跨越,進而跨越性別與文化背景,帶引讀者品味影像與文字的細膩差異。
當文字化為流影,立體的展演是否能夠展露更多深層的內涵?自從人類學會如何捕捉、複製影像,並由靜態走向動態,影像與文字之間就不斷競爭著,究竟誰才是真正具有靈光的藝術?前往藝術境界的歷程,文字與影像或有彼此扞格的時候,也有互相乞靈的時刻,又或者有更多的平行不相交集。文學與電影是否能夠融冶於一爐?又如何可能?作者於書中同時身兼專業讀者與影評人,為讀者挑選了十餘部膾炙人口的經典作品,出入於電影與文學文本之間。從川端康成到成瀨巳喜男,珍.康萍到亨利.詹姆斯,遠藤周作到馬丁.史柯西斯,亞瑟.克拉克到庫柏力克……透過媒材的跨越,進而跨越性別與文化背景,帶引讀者品味影像與文字的細膩差異。
當然是她。我確信,除了朱天文,沒有人可以擔當侯孝賢的編劇。侯孝賢無疑是貴金屬,但如果沒有朱天文這樣的稀有金屬進入,在片場的陰影中,發著小小的柔和的光,侯孝賢的電影會是這樣嗎?--阿城*長期為侯孝賢導演編寫劇本的朱天文,肯定是台灣電影新浪潮中最重要的一位編劇。《最好的時光》為朱天文電影創作作品,收錄二十餘年來的電影劇本及創作過程評析。【上卷:電影本事、分場劇本】,包含《小畢的故事》、《悲情城市》、《咖啡時光》至《最好的時光》等十部電影劇本。【中卷:一部電影的開始到完成】,以《戀戀風塵》為例,記述電影創作從編劇、拍攝、剪接、出片等各環節的激盪過程,以及台灣和國際環境帶給電影創作者的諸多挑戰,阿城說:「你找到了限制,就找到了自由」,正可形容電影創作過程的辛苦與成就感。【下卷:關於電影】收錄朱天文多年來的電影評論與散文,讀者可從中窺知編劇與導演精采的互動方式,以及對《悲情城市》、《海上花》的梁朝偉、《好男好女》的伊能靜、《青梅竹馬》的蔡琴等演員的敏銳觀察。
作為一種「觀看」的方式,電影複合了私密與自曝兩種相悖卻又併行無礙的特質;鏡頭四界的框格既是限制也是指引,排除一切多餘,只留下導演要你看的。在這個創作者自我邊界消隱的過程中,無數的情感、欲求、渴望、匱乏……也都隨著其創作的影像溢流而出。作者劉森堯這一次放下譯筆,再次回歸專業影評人角色,透過精神分析的理論觀點,帶引讀者「重看」十三部經典電影。他從人格分裂與戀母情結的角度,解析恐怖大師希區考克《驚魂記》凶手的悲慘心理生活;以精神官能症詮釋王家衛《花樣年華》裡的不倫戀情;更從英格瑪.柏格曼《秋光奏鳴曲》的母女關係,找出劇中人物情感匱乏的症候……種種別開生面的析論,為讀者們打開截然不同的觀影視野。
作為一種「觀看」的方式,電影複合了私密與自曝兩種相悖卻又併行無礙的特質;鏡頭四界的框格既是限制也是指引,排除一切多餘,只留下導演要你看的。在這個創作者自我邊界消隱的過程中,無數的情感、欲求、渴望、匱乏……也都隨著其創作的影像溢流而出。作者劉森堯這一次放下譯筆,再次回歸專業影評人角色,透過精神分析的理論觀點,帶引讀者「重看」十三部經典電影。他從人格分裂與戀母情結的角度,解析恐怖大師希區考克《驚魂記》凶手的悲慘心理生活;以精神官能症詮釋王家衛《花樣年華》裡的不倫戀情;更從英格瑪.柏格曼《秋光奏鳴曲》的母女關係,找出劇中人物情感匱乏的症候……種種別開生面的析論,為讀者們打開截然不同的觀影視野。
《狐說狂言》是台灣文學獎劇作家馮翊綱的第三十部紙本著作、第二十本劇本書,合併了兩套作品:二〇二二年立春到小暑之間,《狐說》先寫好,《六段狂言》隨後來。也即將由【相聲瓦舍】搬上舞台!新冠疫情把劇場人困在家裡,幸虧舞台嘶喊之外,還有能力潛心讀書,偏偏選了《太平廣記》、《聊齋誌異》、《閱微草堂筆記》和《子不語》,怪、力、亂、神,爬格子、打鍵盤,幻化出異色的劇本。「狂言」是「喜劇」的同義詞,源於日本傳統劇場。像是借用「相聲」一詞,用以探索、創作,意圖追尋喜劇的多樣性。喜劇取材,來自各種可能,喜歡表演?喜歡故事?喜歡劇場?喜歡喜劇?喜歡相聲?狂者的心願,是在為仍然喜歡的人做好準備。剛掄得日本插畫家協會銅牌獎、長年合作的夥伴畫家曾湘玲再次出手,繪製本書封面與內頁插畫。迎來六十花甲,還像年輕時一般自在創作,難掩得意,露出尾巴了!這頭狐爬到古稀,可能是一款老來俏。
《狐說狂言》是台灣文學獎劇作家馮翊綱的第三十部紙本著作、第二十本劇本書,合併了兩套作品:二〇二二年立春到小暑之間,《狐說》先寫好,《六段狂言》隨後來。也即將由【相聲瓦舍】搬上舞台!新冠疫情把劇場人困在家裡,幸虧舞台嘶喊之外,還有能力潛心讀書,偏偏選了《太平廣記》、《聊齋誌異》、《閱微草堂筆記》和《子不語》,怪、力、亂、神,爬格子、打鍵盤,幻化出異色的劇本。「狂言」是「喜劇」的同義詞,源於日本傳統劇場。像是借用「相聲」一詞,用以探索、創作,意圖追尋喜劇的多樣性。喜劇取材,來自各種可能,喜歡表演?喜歡故事?喜歡劇場?喜歡喜劇?喜歡相聲?狂者的心願,是在為仍然喜歡的人做好準備。剛掄得日本插畫家協會銅牌獎、長年合作的夥伴畫家曾湘玲再次出手,繪製本書封面與內頁插畫。迎來六十花甲,還像年輕時一般自在創作,難掩得意,露出尾巴了!這頭狐爬到古稀,可能是一款老來俏。
公共電視2024二戰時代劇《聽海湧》的前世今生「啟航」「歸來」雙封面創作全輯吳翰林、黃冠智、朱宥丞、施名帥、連俞涵、周厚安、塚原大助、松大航也、松野高志、馬場克樹 領銜主演啟航:收錄全五集劇本及編劇創作心得歸來:影像紀錄與深度幕後訪談,特邀作家崔舜華專訪《聽海湧》主創團隊,銘記他們如何從一個念想出發,化不可能為可能,把一個時代帶回來首部以臺灣人為視角拍攝的二戰懸疑影集,具體刻畫臺籍戰俘監視員的悲愴故事。他們是沒有軍階的臺籍軍屬,接受徵召前往戰地,在陌異窘迫的婆羅洲戰俘營,替日軍監視盟軍戰俘,同時也被嚴密監看著,戰時他們背負不得違背的軍令,戰後他們背負無法辯解的罪刑,無論局勢如何轉換,臺灣人永遠被夾在中間。透過阿輝、阿遠和德仔三兄弟的遭遇和選擇,看見戰爭的殘酷與複雜,直面難解的身分認同與人性掙扎。有些人啟程後再也無法回來,有些人成為罪犯,永遠沉默下去。在蠻荒血腥的戰場,如果有人指控,你是犯下冷血屠殺的凶手,你會為自己辯解嗎?八十年之後,終於有人聽見他們的聲音,《聽海湧》團隊穿越千山萬水、重重阻礙,終於讓大時代下的哀歌被聽見,不知不覺,走到了從未想像過的境地。導演|孫介珩編劇|蔡雨氛採訪|崔舜華監製|於蓓華製作人|林佳儒、湯昇榮、孫介珩出品|公共電視聯合出品|高雄人、三餘創投
公共電視2024二戰時代劇《聽海湧》的前世今生「啟航」「歸來」雙封面創作全輯吳翰林、黃冠智、朱宥丞、施名帥、連俞涵、周厚安、塚原大助、松大航也、松野高志、馬場克樹 領銜主演啟航:收錄全五集劇本及編劇創作心得歸來:影像紀錄與深度幕後訪談,特邀作家崔舜華專訪《聽海湧》主創團隊,銘記他們如何從一個念想出發,化不可能為可能,把一個時代帶回來首部以臺灣人為視角拍攝的二戰懸疑影集,具體刻畫臺籍戰俘監視員的悲愴故事。他們是沒有軍階的臺籍軍屬,接受徵召前往戰地,在陌異窘迫的婆羅洲戰俘營,替日軍監視盟軍戰俘,同時也被嚴密監看著,戰時他們背負不得違背的軍令,戰後他們背負無法辯解的罪刑,無論局勢如何轉換,臺灣人永遠被夾在中間。透過阿輝、阿遠和德仔三兄弟的遭遇和選擇,看見戰爭的殘酷與複雜,直面難解的身分認同與人性掙扎。有些人啟程後再也無法回來,有些人成為罪犯,永遠沉默下去。在蠻荒血腥的戰場,如果有人指控,你是犯下冷血屠殺的凶手,你會為自己辯解嗎?八十年之後,終於有人聽見他們的聲音,《聽海湧》團隊穿越千山萬水、重重阻礙,終於讓大時代下的哀歌被聽見,不知不覺,走到了從未想像過的境地。導演|孫介珩編劇|蔡雨氛採訪|崔舜華監製|於蓓華製作人|林佳儒、湯昇榮、孫介珩出品|公共電視聯合出品|高雄人、三餘創投
臺灣與世界相遇的起點 1624年,臺灣首次躍上世界舞臺 荷蘭人進占大員,築建熱蘭遮城 臺灣成為世界強權交會的場所 西拉雅先民在荷蘭、日本、漢族之間周旋 鍛鍊出合縱連橫的智慧 找尋海上大秘寶,邁向國際談判桌,隨時準備衝一波 四百年後,咱用歌仔戲來唱分明 兩大歌仔戲天王孫翠鳳、唐美雲首次聯袂演出同臺飆戲 導演李小平、編劇施如芳、蔡逸璇,攜手全劇二十一位主演、十三個表演團體 臺前幕後近五百位超強團隊,共同開創穿越四百年歷史的環境劇場新里程碑 「輯一」開演之前:收錄歷史學者翁佳音、李旭彬的臺灣史與西拉雅祭儀導讀,以及導演李小平、編劇施如芳、蔡逸璇創作歷程回顧 「輯二」登臺亮相:精采劇照與幕後工作的夢幻重現 「輯三」唸讀戲文:收錄1624完整劇本 劇情大綱 序幕:我是人,還是鹿 少年玩家戴上 VR 眼鏡,穿越時空回到 17 世紀的福爾摩沙。島嶼神秘又美麗,鹿群奔馳在水草豐美的平原上,西拉雅族是出色的獵鹿人。麻豆少年沙喃向被他射殺的鹿隻致上最敬意,在這個動盪的大時代,島嶼即將化為生死場,生命吞食生命,有犧牲方能存活。 第一幕:海上大秘寶,當好人就拿不到 1624 年,歐洲甲板船、大明國帆船、日本朱印船,插著各種保護色旗幟的船隻,來往於東亞海域,為了商業利益,或結盟或競奪,海上風雲,龍爭虎鬥。喜得麟兒的鄭芝龍發揮三吋不爛之舌,成功說服荷蘭東印度公司放棄澎湖,轉去經營臺灣。這是「海賊王」鄭芝龍天機降臨的時刻,更是臺灣踏上世界舞臺的起點。 第二幕:有一天新世界來到我家門前 熱蘭遮城興建後,各路商船來此匯集,東亞大航海的浪潮朝西拉雅人襲來。麻豆與新港互為世仇,卻一同捲入外商之間的利益糾紛。麻豆少年沙喃領了母命,出海探索他的命運,新港長老理加在日本船商濱田彌兵衛安排下前往日本。嶄新的世界觀伴隨未知的航程,西拉雅人會見識到什麼?又如何宣示他們的存在? 第三幕:四百年前的國際談判桌 西拉雅少年沙喃、大加弄跟隨「高山國使節團」來到江戶,見證「福爾摩沙王」理加獻地圖,請求幕府將軍的保護。商場即戰場,商業利益往往必須動用武力來捍衛。荷日在臺灣積怨已久,「臺灣長官」諾一知赴日本力保荷蘭商館,求見幕府將軍未果,返回臺灣後,強勢扣留理加與濱田彌兵衛一行,濱田彌兵衛不堪商損慘重,在熱蘭遮城綁架了諾一知。 第四幕:你我如此不同,愛卻相同 諾一知職場失意,情場卻得意,秉持VOC建立基督教家庭的政策,與新港女子蒲嚕蝦成婚。諾一知雖是荷蘭長官,也需順應西拉雅母系社會的走婚習俗,拜倒在蒲嚕蝦的裙下。因海盜猖獗,崇禎皇帝登基頒布禁海令,招撫鄭芝龍由盜轉官,鄭森也於此時離開平戶的母親,來到父親身邊接受教養。被綁架過的諾一知這次策畫綁人,誘使鄭芝龍登上他的船艦,強迫他簽署貿易協定。鄭芝龍被囚月餘,一轉念海闊天空,決定簽約,他相信兒子鄭森將承傳他的精神,冒險求生,迎向下一輪的海上盛世。 尾聲:下一波,衝一波 沙喃、大加弄在時代的浪潮中,樂觀健朗地探索西拉雅的可能性。開場高靈尪姨再現,揭示臺灣島歷經四百年劇烈波動,雖有多道殖民歷史的傷口,卻能重新認識身為島嶼的命運,在新的時代展開完整的自我,對所有犧牲有更多的理解與包容。 本書特色 以壯闊的海洋史觀,演繹臺灣身世 《1624》戶外大型歌仔音樂劇創作歷程紀錄 收錄全劇21位主演高彩劇照寫真 ──小咪、王海玲、米雪、古翊汎、吳奕萱、周浚鵬、孫詩珮、孫詩詠、孫詩雯、孫凱琳、孫翠鳳、唐美雲、張孟逸、許秀年、郭春美、陳昭香、陳昭婷、黃宇琳、鄒慈愛、劉建華、羅裕誴(依姓名筆畫排序) *隨書附贈「1624風雲交會」明信片4張
臺灣與世界相遇的起點 1624年,臺灣首次躍上世界舞臺 荷蘭人進占大員,築建熱蘭遮城 臺灣成為世界強權交會的場所 西拉雅先民在荷蘭、日本、漢族之間周旋 鍛鍊出合縱連橫的智慧 找尋海上大秘寶,邁向國際談判桌,隨時準備衝一波 四百年後,咱用歌仔戲來唱分明 兩大歌仔戲天王孫翠鳳、唐美雲首次聯袂演出同臺飆戲 導演李小平、編劇施如芳、蔡逸璇,攜手全劇二十一位主演、十三個表演團體 臺前幕後近五百位超強團隊,共同開創穿越四百年歷史的環境劇場新里程碑 「輯一」開演之前:收錄歷史學者翁佳音、李旭彬的臺灣史與西拉雅祭儀導讀,以及導演李小平、編劇施如芳、蔡逸璇創作歷程回顧 「輯二」登臺亮相:精采劇照與幕後工作的夢幻重現 「輯三」唸讀戲文:收錄1624完整劇本 劇情大綱 序幕:我是人,還是鹿 少年玩家戴上 VR 眼鏡,穿越時空回到 17 世紀的福爾摩沙。島嶼神秘又美麗,鹿群奔馳在水草豐美的平原上,西拉雅族是出色的獵鹿人。麻豆少年沙喃向被他射殺的鹿隻致上最敬意,在這個動盪的大時代,島嶼即將化為生死場,生命吞食生命,有犧牲方能存活。 第一幕:海上大秘寶,當好人就拿不到 1624 年,歐洲甲板船、大明國帆船、日本朱印船,插著各種保護色旗幟的船隻,來往於東亞海域,為了商業利益,或結盟或競奪,海上風雲,龍爭虎鬥。喜得麟兒的鄭芝龍發揮三吋不爛之舌,成功說服荷蘭東印度公司放棄澎湖,轉去經營臺灣。這是「海賊王」鄭芝龍天機降臨的時刻,更是臺灣踏上世界舞臺的起點。 第二幕:有一天新世界來到我家門前 熱蘭遮城興建後,各路商船來此匯集,東亞大航海的浪潮朝西拉雅人襲來。麻豆與新港互為世仇,卻一同捲入外商之間的利益糾紛。麻豆少年沙喃領了母命,出海探索他的命運,新港長老理加在日本船商濱田彌兵衛安排下前往日本。嶄新的世界觀伴隨未知的航程,西拉雅人會見識到什麼?又如何宣示他們的存在? 第三幕:四百年前的國際談判桌 西拉雅少年沙喃、大加弄跟隨「高山國使節團」來到江戶,見證「福爾摩沙王」理加獻地圖,請求幕府將軍的保護。商場即戰場,商業利益往往必須動用武力來捍衛。荷日在臺灣積怨已久,「臺灣長官」諾一知赴日本力保荷蘭商館,求見幕府將軍未果,返回臺灣後,強勢扣留理加與濱田彌兵衛一行,濱田彌兵衛不堪商損慘重,在熱蘭遮城綁架了諾一知。 第四幕:你我如此不同,愛卻相同 諾一知職場失意,情場卻得意,秉持VOC建立基督教家庭的政策,與新港女子蒲嚕蝦成婚。諾一知雖是荷蘭長官,也需順應西拉雅母系社會的走婚習俗,拜倒在蒲嚕蝦的裙下。因海盜猖獗,崇禎皇帝登基頒布禁海令,招撫鄭芝龍由盜轉官,鄭森也於此時離開平戶的母親,來到父親身邊接受教養。被綁架過的諾一知這次策畫綁人,誘使鄭芝龍登上他的船艦,強迫他簽署貿易協定。鄭芝龍被囚月餘,一轉念海闊天空,決定簽約,他相信兒子鄭森將承傳他的精神,冒險求生,迎向下一輪的海上盛世。 尾聲:下一波,衝一波 沙喃、大加弄在時代的浪潮中,樂觀健朗地探索西拉雅的可能性。開場高靈尪姨再現,揭示臺灣島歷經四百年劇烈波動,雖有多道殖民歷史的傷口,卻能重新認識身為島嶼的命運,在新的時代展開完整的自我,對所有犧牲有更多的理解與包容。 本書特色 以壯闊的海洋史觀,演繹臺灣身世 《1624》戶外大型歌仔音樂劇創作歷程紀錄 收錄全劇21位主演高彩劇照寫真 ──小咪、王海玲、米雪、古翊汎、吳奕萱、周浚鵬、孫詩珮、孫詩詠、孫詩雯、孫凱琳、孫翠鳳、唐美雲、張孟逸、許秀年、郭春美、陳昭香、陳昭婷、黃宇琳、鄒慈愛、劉建華、羅裕誴(依姓名筆畫排序) *隨書附贈「1624風雲交會」明信片4張
我欣賞的不是藝術品,而是它所表現與承載的美。 談到藝術,往往令人避之唯恐不及,反射性地認為藝術代表的就是深奧、晦澀、艱難、看不懂,或者是精緻、高檔、不可親近。然而藝術真的都這麼孤高冷傲嗎?難道一定要弄得深不可測才能被稱作藝術嗎? 本書作者以其長期投入美學教育推廣和藝術鑑賞的豐富經歷,和我們分享藝術實際上是根植於日常生活當中。透過美學感知的培養,以及作品審美閱歷的累積,藝術將成為一劑不可或缺的生活調味,而不再只是高不可攀、遙不可及的遠方星辰。 讓美進到生活裡來,這件事本身就已再創造我們的生命。經由藝術品學會審美與品味,品味的精進則讓人們更懂得如何鑑賞作品,進而玩味收藏。我們未必要成為藝術家或收藏家,但是累積個人專屬收藏,也有助於個人品味的深化與塑造。要如何開始自己的專屬收藏?又該從哪裡才能合理購得自己心儀的藝術品?作者邀請您一起戴上藝術的「有色眼鏡」,使內在的美力覺醒,從此讓每個日常不再平常,一起成為與眾不同的藝術人。 名人推薦 王榮文(遠流出版事業股份有限公司董事長) 何國慶(何創時書法藝術基金會董事長) 陸潔民(台灣畫廊協會資深顧問、藝術公司拍賣官) 廖咸浩(台大人文社會高等研究院院長、中華民國筆會會長) 蔡詩萍(台北市文化局局長) 謝佩霓(文化內容策進院董事) ——好評推薦
我欣賞的不是藝術品,而是它所表現與承載的美。 談到藝術,往往令人避之唯恐不及,反射性地認為藝術代表的就是深奧、晦澀、艱難、看不懂,或者是精緻、高檔、不可親近。然而藝術真的都這麼孤高冷傲嗎?難道一定要弄得深不可測才能被稱作藝術嗎? 本書作者以其長期投入美學教育推廣和藝術鑑賞的豐富經歷,和我們分享藝術實際上是根植於日常生活當中。透過美學感知的培養,以及作品審美閱歷的累積,藝術將成為一劑不可或缺的生活調味,而不再只是高不可攀、遙不可及的遠方星辰。 讓美進到生活裡來,這件事本身就已再創造我們的生命。經由藝術品學會審美與品味,品味的精進則讓人們更懂得如何鑑賞作品,進而玩味收藏。我們未必要成為藝術家或收藏家,但是累積個人專屬收藏,也有助於個人品味的深化與塑造。要如何開始自己的專屬收藏?又該從哪裡才能合理購得自己心儀的藝術品?作者邀請您一起戴上藝術的「有色眼鏡」,使內在的美力覺醒,從此讓每個日常不再平常,一起成為與眾不同的藝術人。 名人推薦 王榮文(遠流出版事業股份有限公司董事長) 何國慶(何創時書法藝術基金會董事長) 陸潔民(台灣畫廊協會資深顧問、藝術公司拍賣官) 廖咸浩(台大人文社會高等研究院院長、中華民國筆會會長) 蔡詩萍(台北市文化局局長) 謝佩霓(文化內容策進院董事) ——好評推薦
童偉格 首部劇本集 文字熬煉成靈,愴痛析裂為光 缺席 遺忘 災變 瘋狂 死亡 當召喚的搖鈴響起 每一次,你都會多想起一點什麼 我對父親說──這次,就請你正確地死去吧。 你死後萬物生長,一切如新也如故。 幕啟,一盞路燈照亮黑暗,故事從這裡開始,空無舞臺,凝縮所有角色的時間。微雨,一名老婦靜靜走了,仰躺養老院外,手指夾著菸。然而,死亡早已來過了,在禁抑與肅殺的時代,當一個青年被迫永遠封印在牆上。而後餘生,他的妻子、女兒、女兒的女兒,在記憶的夜巡裡,一次又一次述說他的故事。 *** 〈萬物生長〉 那些年裡,總有人趁著夜暗,將食糧與衣物,裝在布袋裡,垂掛在路燈的燈桿上。為了贈與給她們。 為了一再地贈與,因此,絕不能被人察覺。 像還有人,仍然沉默地記掛著,那個一直杳無音訊的人。 〈地下神〉 如果現在,還有一件什麼事,是你放不下的,你絕對不要說出口。你就自己憋著,把它,當成是一口空氣。你要節約使用這口空氣。慢慢地,在心裡,把它想得再更長一點。這樣,你就能活下來了。 〈歸鄉指南〉 這個寂靜的春天,雨滴,像是寒冷的光珠,彈過山頭,越過濱海公路。清洗我們家鄉,最近一次發生的滅絕。 寂靜的春天,濱海公路上,我看見每一顆雨珠,都像是太陽的碎片。 本書特色 這是我們應該做,而且現在,總算有能力去做的一件事──召喚被掩埋的記憶。 當你一字一句唸出它們,便能明白萬物生長的祕密。
張鐵志十八年來第三本搖滾書寫 以非虛構的文字探索,重新定義搖滾精神 廖偉棠 序 9m88、阿泰與呆呆、拍謝少年、馬欣、黃韻玲、蔡瑞珊、鍾永豐──一起搖滾推薦! 寫給所有不合主流思考的異端、不合時宜的傻子,只為了追求自己的聲音,探索無人行走之路。 未來還沒有被書寫,關鍵只有在於要怎麼寫。 他們開始時的噪音將成為明日的派對。 這些搖滾先鋒是不合主流思考的異端、不合時宜的傻子,必須忍受寂寞與嘲諷,只為了探索無人行走之路、深入無人抵達之處。但終究,他們的聲音被會聽見,回音會越來越宏壯,直到整個世界為之震動。 披頭四如何製造偉大的專輯《胡椒軍曹寂寞芳心俱樂部樂隊》讓搖滾樂「轉大人」? 鮑伯狄倫如何建造起一座詩與歌的共和國? 地下絲絨如何用噪音建造一條通往未來的祕密通道? 李歐納柯恩如何作為搖滾樂永遠成熟的男人,催眠了所有人? 大衛鮑伊如何把疏離與寂寞轉化為救贖,成為永遠的Major Tom Nirvana為何唱著別介意,卻其實介意很多事? 超級天后碧昂絲其實是黑人運動與女性主義的積極支持者? 電台司令如何在九○年代末寫下一張洞見未來暗黑科技烏托邦的「黑鏡」專輯? 書中每一個故事都是改變音樂歷史的傳奇,每一張專輯都是搖滾史的經典——而他們之所以是經典,就是因為他們奮力建造新的可能,不相信世界只能被舊規則所構築。他們不只影響了流行音樂,更是形塑我們看待世界的方式。這是搖滾樂所創造的事物。 更重要的是,他們每一個都為這句話寫下註腳:「未來尚未被書寫」(The Future is Unwritten)。 關鍵只是在於怎麼寫。 這本書不只是給搖滾樂迷的終極指南,也是給非搖滾樂迷、但希望追求顛覆與創造的冒險家們。 本書特色 ‧從改變中文世界的搖滾書寫《聲音與憤怒:搖滾樂可能改變世界嗎?》到《未來還沒被書寫》,搖滾青年跨入半百,張鐵志累積多年思考,重新定義搖滾精神。
我在你的話語中讀出它 從你手勢的歷史習得它 你溫暖而明智的雙手合攏 塑造並界劃出輪廓漸成的形狀 ──里爾克《時禱書》 1840年11月12日,羅丹生於法國巴黎,父親是警官,母親是裁縫。近視的他在校表現不佳,被父親送往培養建築裝飾工匠的「小美院」,可望在奧斯曼大改造下的巴黎成為一位商業雕刻師。然而,在小美院中展露天分的羅丹始終考不進培養「真正的藝術家」的「大美院」。憤恨之餘,他一邊當石膏匠賺錢,一邊自修,找尋自己認同的藝術使命。他設法以微薄的收入持續創作雕塑。不過長達十年的歲月裡,主流的巴黎沙龍從未接受他的作品,直到《青銅時代》問世。 在羅丹即將嶄露頭角之際,1875年12月4日,小他三十五歲的里爾克出生於奧匈帝國治下的布拉格,母親出身富裕家庭,父親是平凡的火車站長。父母將他送進軍校,期望他出人頭地,然而氣質陰柔的他在軍校中屢受欺凌,只有文學和寫詩是他心靈的寄託,也成為他唯一的志願。可是里爾克一直不知道該如何成為一個藝術家。他認為男孩必須先成為男人,才能成為藝術家,他一直渴望轉變,但不知該如何做。他來到沃普斯韋德村,一個拒斥學院傳統的藝術家聚落,在那裡遇見羅丹的學生、雕塑家克拉拉.維絲陀芙(Clara Westhoff),兩人相戀結婚。但是才剛成為父親,他便想要逃離。他的逃離帶他來到羅丹身旁,來到剛踏入新世紀的巴黎,時為1902年8月。 「我來找你,不只是為了寫一篇專題研究,而是為了要問你:我該如何生活?」 這次短暫的貼身採訪中,擺盪不安的里爾克為羅丹工作室中俯拾皆是的生命力與他觀察自然的方法所震撼,他相信羅丹也擁有改變他生命的力量。當年逾六旬的雕塑家告訴年輕詩人他的座右銘:「你必須工作,不斷地工作。」(Travailler, toujourstravailler)他彷彿找到了生命的方向,從此奉為信條。 三年後,里爾克成為羅丹的祕書,備感榮幸的他住進雕塑家在巴黎市郊的家,與之朝夕相處。他亦步亦趨地跟隨著羅丹,在他的目光中找到自己的定位。其間,他在龐大的工作壓力下完成了著名的《時禱書》(The Book of Hours),逐漸受到文壇重視。然而才過了九個月,頑固的羅丹在一次盛怒中當場開除里爾克。三十一歲的詩人彷彿被精神上的父親趕出家門,展開在歐洲各地漂流的浪子之旅。在決裂的苦悶、情感生活的疏離與摰友離世的打擊中,里爾克依然堅持羅丹所言:「工作,不斷的工作。」他試圖透過「共感」(empathy)或「觀入」(inseeing)的方法將藝術感受化為文字,並開始創作《馬爾泰手記》(The Notebooks of MalteLauridsBrigge)。 一年半後,一封羅丹的來信打破兩人的沉默。成熟許多的詩人與日漸老邁的雕塑家再度成為朋友,羅丹甚至搬入里爾克與許多作家、藝術家同住的畢宏府邸(Hôtel Biron),亦即未來的羅丹博物館(Musée Rodin)。曾經反映世紀末歐洲脈動的羅丹如今漸漸成了藝壇邊緣人,里爾克的文學則與發展中的精神分析有所共鳴。在一次大戰前夕,兩人再次產生齟齬。里爾克目睹昔日心中偉人的衰老與不堪,對於藝術生命的看法又有了新的領悟,然而這次他們還來不及握手言和,羅丹便於1917年底辭世。他的離世帶給詩人沉重打擊,卻再度推動他改變自己的生命:在生命最後不到十年間,里爾克決定直面恐懼,從事他長久以來阻止自己做的「心的工作」。 作者瑞秋.科貝特(Rachel Corbett)第一次接觸里爾克的文字時,也是個一心想遠離單調的家鄉景色,卻不知自己該往何去的年輕人。閱讀《給青年詩人的信》時,里爾克彷彿一個來自遙遠國度的知心人,訴說著她內心的話語。事實上,她不是第一個對里爾克有此感受的讀者。然而也許很多人不知道,里爾克並非以堅定、樂觀的文學家之手寫下這些信件,而是望著羅丹的巨大身影與熱力,走在一條孤獨與恐懼之路上。在作者筆下,這一老一少彷彿兩棵樹,生長在完全不同的土地上,卻有著類似的彎折:他們對認同的爭取、與女性的關係、對創作的反思、對時代精神的感應。對此,作者也將世紀之交風起雲湧的思潮與人物精巧的編織於兩人的生命交集間,尤其對羅丹與里爾克身邊的重要女性,包括蘿絲.波雷、卡蜜兒.克勞岱、莎樂美、克拉拉.維絲陀芙、寶拉.貝克等人皆有深入描繪,令人得以一窺十九世紀末、二十世紀初歐陸女性藝術家及知識份子的思想與追求,以及她們在社會中的處境。 ◎ 2016年瑪爾菲德全國藝術類非虛構作品獎(Marfield Prize)得獎作品,已譯為德文、捷克文、土耳其文、塞爾維亞文、韓文、俄文等多國語言。 ◎ 「人文社群」出版系列,由吳乃德策劃選書,選書標準:(一)能帶來閱讀的樂趣;有樂趣才能帶來知識的充實、心靈的提升。(二)討論人類恆久的關懷和處境。計畫中的書籍包括歷史、領導、哲學、政治、傳記、文學藝術等。 本書特色 吳乃德 策劃 不論你是否曾為里爾克的詩觸動,為羅丹的力量撼動,如果你心中有這樣的疑惑: 「當一個藝術家是什麼樣子?」 「我該如何生活?」 「我屬於哪裡?」 這本書就屬於你。
國家文藝獎得主紀蔚然,2017-2020五部劇作 紀蔚然的劇作突破傳統對白撰寫的慣習,刻意運用斷裂的語言企圖建立出文本的文學性,為台灣留下近數十年當代生活語言發展的紀錄,以及集體記憶中慾望與救贖互為辯證的核心價值,不但本質上具有寫實的社會意義,更具備了寓言式的象徵意義。──王友輝(節錄自「第17屆國家文藝獎 藝術家素描」) 從戲謔到遊戲,從冷情轉為溫暖,從幻滅到認可 將世俗的疲乏提煉翻新,讓垮掉的字詞贖回意義 安娜與齊的故事:愛與理解,虛實交鋒,勾勒婚姻關係中的「無政府狀態」 整人王:高手過招,計中藏計,看破人性又找回人性的顛笑喜劇 衣帽間:兩人分飾十二角,語言是旋木,演繹舞台的純粹魅力 再見,歌廳秀:重現1990年代秀場實境,在「進步」與「退場」之間跳恰恰 雨中戲台:融合歌仔戲、胡撇仔戲與現代戲劇的魔幻混搭大戲,細數戲子伶人的悲歡傳奇 捉寫關係與恐慌,詐騙與械鬥,裝扮與身分 隱喻與象徵藏在日常裡,門裡門外,轉身都是戲 還有戲台人生穿插奇情胡撇仔,百無禁忌歌廳秀的最後告別 瘋癲、反諷、鬥智、幽默,絕無冷場的五部當代劇作 劇本演出記錄: 《安娜與齊的故事》:2017年11月,創作社於國家劇院戲劇廳首演 《整人王:新編邱罔舍》,2017年12月,金枝演社於雲門劇場首演 《衣帽間》,2018年8月,中國福建人民劇院首演 《再見.歌廳秀》,2020年5月,故事工廠於嘉義縣表演藝術中心首演 《雨中戲台》:2021年2月,春美歌劇團&金枝演社,台灣戲曲中心首演 *本書獲財團法人國家文化藝術基金會出版補助。 本書特色 好戲連台,紙上拚場,紀蔚然2017-2020五部劇作
台灣影視職人的奇幻旅程 穿越古今的任意門 呼風喚雨的造夢術 編劇、場景、服裝、道具、質感、特效、VR重裝上陣 話題是引信,聲量為燃料,百萬點閱率是燦爛的煙花,收視火紅的大戲更是如幻似真的4D體驗,點綴時代的日常,人們藉以談論藉以沉迷,瞬息萬變的大數據便是我們共同的記憶: 茶葉商戰劇《茶金》跑遍全台20處古蹟取景,為台劇美學翻出新境界 融合懸疑元素和條通文化的《華燈初上》,引爆全民緝凶潮 職人劇《火神的眼淚》,揭露消防員日常風險,促使大眾關注打火英雄職安問題 生活喜劇《俗女養成記2》,探索女性自我成長,打破華視戲劇節目18年來最佳收視紀錄 史詩大戲《斯卡羅》,斥資新台幣2.2億元,還原150年前台灣的壯闊風情 魔幻寫實劇《天橋上的魔術師》,拔地蓋回消失近30年的台北中華商場 刑偵懸疑劇《逆局》,挑戰暴力美學和影迷推理實力 這些台劇,你看了嗎?你的每次關注都讓劇中的人物與時代更加立體,因為你的在意,做戲的人都知道,你越在意,他們越努力,每個細節都是說故事一環,台詞、服裝、道具、場景、質感、特效……無數幕後工作的琢磨和考究,是螢光幕前看不見的,成千上萬劇組人員的刻苦奮戰。 《做戲的人》說的就是他們的故事,這群撐起台灣影視產業的幕後工作者,他們怎麼想,怎麼做,怎麼在艱困的環境中克服萬難,又怎麼尋求助力與資源開闢新局?透過中央社「文化+」採訪團隊長年的觀察與追蹤,專訪製作人、導演、編劇、場景、美術、服裝、特效等數十位資深影視工作者,深入探討編劇與大數據的關係,場景美術的苛求與堅持,新科技的導入與未來策略,以及台灣影視產業面對世界的布局。 這是做戲的人的故事,同時也預告好戲會持續上路。 本書特色 影視造夢者的呼風喚雨術,獻給每一個鍥而不捨的人 收藏超過三十位影視職人行內話的綠光寶典
本書收錄多幅珍貴照片與史料圖片,為作者歷經數十年蒐集整理的江文也完整專書。 增訂版新增多幅彩色照片,並全新收錄【Fans 的Cadenza】分享各界粉絲回饋,以及江文也影音資訊來源以饗讀者。 這位大才子,一生揹負著日本殖民台灣(童年),跨足廈門(少年),傀儡滿洲、佔領北京(青年),以及國共內戰(中年)的紛亂,仍能於東京脫穎而出,橫跨聲樂、作曲、詩人、研究、評論的藝術成就,並以1936 Berlin Olympics Music Awards,成為亞洲首獲國際榮譽的音樂家。 江文也在世73載,與三位才女牽引感情線,妻子是日本望族千金,愛人是北京大學生,還有一代妖姬白光說出:「我17歲就愛慕的、這一輩子最心儀的男人、最有才華的人!」 台灣人第一面奧林匹克獎牌 台北出生 廈門成長 東京出名 北京憧憬 漢奸疑雲 反右被鬥 文革浩劫 曲繫蓬萊 名人推薦 王德威、向陽、李永得、周凡夫、汪其楣、林瑞明、黃 仁、黃英哲、陳中申、陳澄雄、陳耀昌、俞國基、謝里法、謝志偉、戴寶村、虞戡平、韓國鍠、趙士儀神父 共同推薦 哈佛大學王德威教授(中研院院士)稱:江文也是二十世紀最有原創力的台灣作曲家兼詩人 虞戡平導演說:「江氏一生是台灣、日本、中國的近代史縮影,絕非漢奸之浮面。」 影評人黃仁說:「才高命舛的江文也身陷台灣、日本、中國的『近代三國演義』,是台灣大才子之中最具電影張力的。」
2022年【相聲瓦舍】馮翊綱最新創作《畫虎藍》劇本集 《畫虎藍》 馮翊綱寫出了有史以來最沒有文化意義的劇本? 缺少懷抱、沒有目標、不負責任、純粹唬爛! 內容居然是…… 前任董事長酒量差,兩杯就醉,希望大家都只喝兩杯,形成「酒二」共識? 新任女董事長霸氣,提倡「千杯千杯再千杯」,都叫別人喝,自己一杯也不喝! 你看《畫虎藍》唬爛不唬爛? 《鱷魚不見了》 鱷魚怎麼不見了?韓愈趕走的?柳宗元抓光的? 還是孫悟空一棒又打爛了? 不見了,牠順便吞掉蘇東坡?困死歐陽修?氣走陶淵明? 馮翊綱筆下最富有文化意涵的象徵隱喻,「鱷魚」是什麼?鱷魚不見了! 本書特色 壬寅虎年最唬人的故事 帶您上山打老虎,河邊做鱷夢 收錄2022【相聲瓦舍】年度大戲《畫虎藍》、《鱷魚不見了》劇本 鼉龍在左,福虎在右,雙封面併呈,橫豎都可以看!
以四個不同類型與編制的作品為主體書寫,從個人的生命歷程出發,闡述及印證個人的藝術理念與教育理念之追求。張曉雄以其獨特的當代舞蹈教學體系,影響了臺灣、中港、新馬、澳洲等地不計其數的舞者,門生遍布國際舞壇。在這本從創作談中,張曉雄從他個人的生命歷程出發,關照藝術教育中的創作展演環節。以其體裁、題材、編制與風格迥然的四個作品為例,敘述作為藝術表演、創作與教育的踐行者,如何在過往20多年間,耕耘於舞蹈教育領域。
日本影壇巨匠導演電影代表作劇本,一次典藏! 「真討厭啊,這樣的世道⋯⋯」 「是啊,盡是些令人厭煩的事⋯⋯」 春季末了海岸邊的浪湧。六月麥田裡的翻騰波濤。瀨戶內海緩緩遠去的汽船……那些在無人察知的處所兀自生滅著的,即便在家庭與人生瓦解潰散之後,也仍將繼續不住地流轉。 這是小津安二郎作品裡特有而又一貫的主旋律。他的電影往往聚焦在家庭潰散的過程,以及這種走向瓦解的必然性。藉由日常生活瑣事的堆積及其細膩的變化,烘托出凡常人生中必然遭遇的失落與無奈。其中所欲傳達的,則是人生的無常與流轉實乃無可避免;無論蕭索、感傷、悲苦,甚或是不堪,都是凡人生活中的一部分,既是必然,也就能加以接受。 小津安二郎為世界馳名的日本影壇巨匠,亞洲許多名導如侯孝賢、許鞍華、是枝裕和等皆受其啟發,生前多部作品也受到國際獎項的肯定與推崇。本書集結小津最經典的六部電影作品:《東京物語》、《秋刀魚之味》、《麥秋》、《浮草》、《秋日和》、《晚春》。從文字的視野領略小津電影獨特的美學風格與魅力,是一部值得小津迷和所有電影愛好者細細品味的經典之作。 本書特色 日本影壇巨匠導演電影代表作劇本,一次典藏!
書末附錄兩篇楊小濱與蔡明亮專訪對談錄 本書為國科會專題計畫「拉岡理論視野下的台灣新電影」(NSC 100-2410-H-001-051-MY3)成果 作為近代精神分析理論的建構者與革新者,拉岡的理論為現代電影、文學、文化、藝術、哲學等領域帶來了相當深遠的影響。本書援引拉岡理論,扎實而細膩地解析台灣三大導演:侯孝賢、楊德昌、蔡明亮,帶引讀者透過拉岡的視野重看台灣新電影。 站在這樣的基礎上,作者認為侯孝賢往往關注的是建立永遠無法實現的理想自我(ideal ego)即鏡像化自我,楊德昌則乾脆展示出自我理想(ego-ideal)的內在瓦解。而蔡明亮的作品與現代性社會背景的聯繫或密或疏,有時既有現代的都市背景,但又抽離出了具體確定的社會意義。他對「真實域的想像化」的反諷式處理,更強化了真實域令人恐懼的險境和不可能性。 全書不僅對台灣三大導演有透徹的剖白與分析,對於拉岡理論亦精準掌握,書末並附錄兩篇作者與蔡明亮專訪對談錄,讓讀者對台灣新電影有更全面的欣賞視野與認識。
二十世紀現代文學與類型電影的文化脈絡解剖本書輯錄作者近幾年來有關文學與電影的評論。全書以馬克思理論、女性主義及當代文化理論為主軸,探討文學與電影文化批判的意涵。內容涵蓋當代英美文學、義大利新寫實主義電影、好萊塢電影及日本武士道電影。論述精闢、鋒銳,為實踐文化批判及社會辯證的最佳例證。‧代罪羔羊的隱喻:辨識所有犧牲儀式的特質旨在揭穿犧牲暴力無罪的謬論。‧女性主義修正論:成為語言的竊奪者,詩人雷琪的女性共同經驗整合之路。‧東方主義:不論是將東方予以規制或浪漫化,這些理念都是純粹主觀的建構,視東方為本體性恆定的客體。‧義大利「新道德詩學」的電影運動:新寫實主義自始就是具有政治參與意識的藝術;這些導演風格各有不同,但具有強烈社會意識的共通色彩將他們的作品結合一起,形成一個跨越時空的國家電影運動。‧黑色電影:真正潛藏於黑色電影的意識形態似乎是,在面對社會和文化劇變,父權體系將本身所暴露的焦慮、適應不良、以及重建權力優勢的企圖投射於女性形象之上。‧科幻電影:一九七○年代後,往昔用以指涉社會主義的反烏托邦想像如今轉而引喻資本主義的弊病;資本擴張和勞力剝削的議題逐漸成為當代科幻電影的重要母體。‧武士電影:山田洋次的武士三部曲,表徵對武士理念以及權威壓迫的抗拒;同時以幕末時期隱喻二十一世紀前後的日本,藉以批判當代日本企業社會的不公與無情。
台灣民歌教父──胡德夫,首部在台出版散文作品集, 七十年來的困挫、掙扎、喜悅與傷痕,盡皆匯總於此! 他看過大山,見過大海, 曾在各色人們的面前唱自己的歌; 從離家到回家,他走過遙遠遙遠的旅路, 終於回到最最思念的地方。 胡德夫,一個在台灣民歌樂壇,以及原住民運動史上不容忽視的名字。他的音樂,啟發了無數後繼而來的歌者;他的抗議,為台灣原住民族群爭取更寬廣的發聲空間。 如今,行過七十年的人生歲月,他回首過往,和我們分享走過的路,唱過的歌,還有一路上的困挫、掙扎與奮起。 一九五○年代,被太平洋海風吹生的胡德夫在牛背上長大,少年時離開父母、家鄉,北上求學,啟蒙了他的音樂之路和民族自覺,並且揭示往後投入原權運動與民歌創作的生命軌跡。 本書收錄胡德夫十九篇真情至性的散文,幼年的家庭生活、求學過程中的多位恩師,原運的戰友,還有每一首民歌作品背後的喜悅與傷痕,都透過他的筆尖娓娓道來。也帶我們看見台灣民歌時代的輝煌,以及多元族群的融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