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囊括日本國內外50多項重要設計大獎,以《東京防災》等防災系列聞名的太刀川英輔首次在台出版。 ●讓設計不再只是單純的設計,而是結合不同領域及可能性,以「創新」來解決問題。 ●收錄大量太刀川英輔設計產品的圖片與介紹,以實際例子做為輔佐,更能詳細了解設計的思考脈絡。 ●不只是設計師,對任何製造者、藝術家,甚至是商人都能有所啟發的50種思考術。 「我想寫一本自己在15年前非常想讀的、 可以在人生道路上指引我不必走彎路的書。」 好的革新,能夠衍生出通往美好未來的關聯性;好的設計,則是能將這種關聯性如實展現為美好的形體。而該如何追求並達到這二者,通過自己的雙手創造自己想要的未來呢?從進入網際網路時代之後,在不斷變化的設計世界中,想要創造出真正優秀的設計該怎麼做呢? 作者太刀川英輔從學生時代就自行創業,在短短十年內躍升為日本第一線的設計師,以一系列的防災作品揚名海外,本書則集結了他所歸納出的50種思考術。作者認為,首先得認清自身的能力,並在最開始就將最高水準的作品設為要超越的目標。接著思考何為「好」的設計、思考自己想做的到底是什麼,並向不同領域積極學習,進而嘗試結合、活用兩方的特色引發創新,在設計產品的同時也解決背後的問題。而他最後也提到,為了汲取更多優秀的想法與領域,設計應該要朝著集體智慧的方向發展,共同創造出未來的價值。從實際方法到心態調整,本書詳盡但精簡地涵蓋了太刀川先生迄今為止所習得的設計、創新及人生哲學。 而這50種思考方式,也不只適用於設計界,而是能應用於所有領域。不管是製造者、藝術家、創業者,對那些想要變革的改革者,或是想要做出美好設計的人,本書都能帶去些許靈感與啟發。希望能有更多人一起引領社會變革,往所期望的未來更近一步。 ◎太刀川英輔親自設計封面,獨家收錄台灣版序言
●這是一本描述台灣饒舌音樂如何震垮威權政治的故事。●台饒前輩現身說法,回憶八零年代初萌發的音樂類型,以及當時亟需突破的社會限制。本書起源自2009年9月27日的一場演唱會,是饒舌歌手大支在台南舉辦了「玖貳壹.八七勿忘傷痛饒舌慈善義演」,這是一場針對災害對台灣造成的影像的演唱會。(玖貳壹代表1999年9月21日重創台灣的強震;八七代表8月7日,也就是莫拉克颱風侵台的日子。)在那場演唱會上,本書作者沈梅聽到大支、拷秋勤、Brotherhood等樂團的歌曲,不斷思索饒舌這種音樂形式、音樂語言在那個時空脈絡下的特殊意義,在台灣聽到的「饒舌」如何不同於在美國聽到的饒舌,反抗的又有什麼不同。本書像是一部不斷圍繞這場演唱會的慢速攝影,藉由各種音樂人訪談,慢慢揭露出饒舌音樂在台灣「初」現的淵源,台北的MC HotDog、台南的大支、台中的林老師等等台灣各地饒舌團體與個人的種種故事,更重要的是,讓我們得以看到這些饒舌歌手,如何一個字一個字、一個音節一個音節地,把當時威權時代的最後殘餘敲碎,並在歌詞中建起了台灣人對新的自由世界的想像。作者沈梅的研究領域是20與21世紀東亞流行音樂,特別關注台灣後解嚴時期音樂敘事中的性別與文化政治。她在哈佛大學主修音樂與東亞研究,畢業論文以鄧麗君與紀曉君為題,探討台灣流行音樂中混雜多元的文化展演。2013年取得哈佛大學音樂學博士學位後,獲安德魯‧W‧梅隆人文學科獎學金(The Andrew W. Mellon Fellowship in the Humanities),到麻省理工學院從事博士後研究,2015年進入埃默里大學任教至今。回憶2006年剛進碩士班,台灣尚未成為區域研究關注的課題。她在哈佛的指導老師大多研究中國音樂,第一次出席音樂民族誌研究學會的會議時,有位老師很直白地告訴她,做台灣研究是不可能找到工作的,勸她把研究重心放在中國音樂。對此,她覺得即使做台灣研究不一定可以順利找到教職,也不想隨波逐流,轉向中國研究。除此之外,她認為傳統上把台灣音樂放在中國音樂的脈絡是值得質疑的。以大支的演唱會為始,以318學運為終,沈梅的研究以音樂形式為切入點,呈現了台灣政治發展的一段極其關鍵時刻,同時也是一段音樂發展的特殊起點。
繪本大師吉竹伸介出道作首次復刻。 見證「平常上班族」成為繪本作者的成「魔」之路。 日本知名繪本作家吉竹伸介在正式成為插畫家前,就只是一個偷偷趁空檔在紙上塗鴉的上班族,後來終於被出版社發掘,於2002年開了一次素描特展,從此以插畫家出道。本書為當年插畫特展展覽手冊,應讀者要求於2016年復刻出版,目前已經十二刷。 本書的簡單而細膩的早期插畫,完全顯露吉竹伸介藏在日常生活中的特殊視角與幽默感。內容雖然都是取自日常,但依據奇妙的台詞就把讀者拉入另外一個天馬行空的世界。 無論是放在客廳或是廁所,隨手來讀一則,無論你是洩氣中、疲憊中,還是缺乏靈感中,吉竹伸介的小塗鴉會帶你作個小小的、耳目一新的體操,你的嘴角不覺就會向上揚起。
日本動畫電影熱銷全球之路是如何起步的? 名導宮崎駿的各種逸事是不是他成為天才的要素? 神隱少女如何成為金熊獎第一座頒給的動畫片? 從外國人的眼光,許多日本人(亞洲人)沒留意的細節通通現形。 宮崎駿最重要的工作伙伴鈴木敏夫,為了要將吉卜力動畫推向全世界,因此招募工作室第一位外國人進來公司協助國際推廣業務,這就是本書作者史提夫‧艾伯特─他也是吉卜力工作室創立以來唯一一位外國人。 本書是作者在吉卜力工作室15年的回憶錄。包含一個外國人獨自在傳統日本企業中適應日本公司文化的過程;宮崎駿在日本作畫、到國外宣傳電影的工作日常側寫;還有將日本動畫電影推行到全球的心路歷程。 作者用幽默、風趣的文筆,寫下這15年的經歷。帶領讀者看見隱晦難懂的日式文化;宮崎駿不為人知的那一面;日美商業電影及文化的差異;並揭露在海外發行電影的艱苦與竅門。 本書作者Steve Alpert曾就讀哈佛商學院,也學習過日本文學,先後任職於迪士尼與吉卜力。由於「對日本文化有所理解」,也「熟悉歐美動畫電影市場」兩項要件,被吉卜力的王牌製作人鈴木敏夫相中,進入德間書店集團負責海外行銷業務。促成吉卜力與迪士尼的合作,打開海外市場的大門;參與《魔法公主》的英文版的劇本翻譯及配音監督;讓吉卜力動畫電影進軍各大國際影展;開發各國海外發行等。是吉卜力電影紅遍全球的關鍵人物。 閱讀這本書,除可以更進一步瞭解宮崎駿工作之道,還可以知道將電影外銷的秘辛,讓我們看到螢幕之外,宮崎駿作品的日常生活。
●與Giloo紀實影音平台,獨家合作線上觀影活動 ●集結約書亞・奧本海默、阿比查邦.韋拉斯塔古、克里斯.凱利等全球著名導演專訪 ●《我們的青春,在台灣》、《翻滾吧!男孩》、《我的兒子是死刑犯》紀錄片導演好評推薦! 約書亞‧奧本海默拍出震撼世人的紀錄片《殺人一舉》、《沉默一瞬》,試圖釐清1965年印尼「清洗共產黨」的血腥鎮壓歷史,卻從此被印尼政府限制入境。中東的阿拉伯之春吹進東南亞,克里斯.凱利不顧自身安危,緊隨著金邊居民完整記錄他們面對暴力徵收、拆遷時捨身取義的抗爭行動,完成典範之作《柬埔寨之春》。 「渴望改變的信念, 不會輕易被擊潰。」 紀實、顛覆、煽動、見證、傳達……紀錄片反轉觀點、改變世界之作還有更多:小川紳介以日本成田機場三里塚抗爭系列紀錄片影響了全球影像工作者,甚至催生出「山形國際紀錄片影展」;無國界醫生組織在前線為醫療奮戰不懈,同時藉影像記錄作為見證,讓世人得知戰地真實。 《改變世界的紀錄片工作者們》一書從「GAME-CHANGING DOCUMENTARISM」──形容大膽祭出轉捩策略時使用的「Game-changing」,與紀錄片主義「Documentarism」兩字相結合的本書自創詞──發想,以「改變世界」為主題深入訪談,探詢究竟是什麼樣的力量,推動紀錄片工作者們奮不顧身完成作品,讓觀影之人如我們都因此被震撼心靈,產生共同信念:「努力記錄眼前現實情況的紀錄片,其中必然擁有改變世界的力量。」 本書這些人與作品再次定義了紀錄片,從中展現全新意義。其中包含: 導演阿比查邦(《波米叔叔的前世今生》、《華麗之墓》)、 導演拉夫.迪亞茲(《驕陽逼近》、《悲傷祕密的搖籃曲》)、 導演原一男(《怒祭戰友魂》)、 社會運動者卡勒.拉森(「占領華爾街」行動)、 劇場導演高山明(《麥當勞廣播大學》)、 紀實攝影師亞雷希奧.馬莫(「為所有戰爭而存在的醫院」)…… 以及重要紀錄片提案暨論壇主持者、影展策展人等,超過30名以上知名導演與相關工作者的深度訪談。另收錄日本紀錄片實驗祭典「Docu Memento」裡,新銳導演們的創作歷程圖表。 本書發想與編著者「SOMEONE,S GARDEN」,為日本知名藝文團體,從事雜誌、書籍的編輯、設計、app、影像製作、活動舉辦等相關藝文工作;成員為藝術家津留崎麻子,與雜誌編輯西村大助。團體「BUG」作為編輯協助,是由日本一群身懷使命感的紀錄片工作者組成,具備設計師、哲學家、編輯者多元身分;其舉辦的獨特祭典活動Docu Memento,邀請被視為社會問題的當事人、分享計畫的紀錄片導演,用自己的語言提出訴求與想法。透過兩個團體合作,展現出《改變世界的紀錄片工作者們》一書與眾不同的多重觀點與當世意義。 影像科技迅疾發展的時代,每個人都有機會透過手上的3C產品拍下紀實影像並擴散。當我們深入討論紀錄片的形式與功能,以釐清這些作品輕重之時,導演晉江在本書內闡述:「紀錄片是一個愛的過程。」藉著這句話,好像更容易理解何謂紀錄片。《翻滾吧!男孩》裡我們看見導演對體操孩子們的關懷,甚至在16年後親眼見證主角拿下奧運奬牌;透過紀錄片《時代革命》、《理大圍城》,我們感同身受了抗爭民眾對香港深刻的愛……面對紛擾之年,藉由《改變世界的紀錄片工作者們》我們重新體認觀看現實的多重方式,看世界如何被這些作品與人改變,或,有機會,我們將能如何改變這世界。 與Giloo紀實影音平台獨家合作,隨書贈送30天線上觀影序號 關於 Giloo紀實影音: Giloo的命名,來自於「紀錄」的發音,是台灣唯一以影展及議題為導向的影音平台,搜羅台灣與全世界最重要的電影,打造專屬於影迷的文化社群。 線上觀影書中大師級作品《柬埔寨之春》、《龐克海盜地獄首爾!》、《不丹少年轉大人》 、《1428 》......等,顛覆你對紀錄片的想像。
比起日本,臺灣的街道就是比較髒?靠著一片落葉,也能為城市找到專屬色!享譽國際的色彩計畫家加藤幸枝用100個案例讓你了解色彩,學會用色!你想過為什麼京都的星巴克招牌不是經典的白綠配色嗎?走在京都街上,整個城市保持古樸寧靜的氛圍,透過「色彩」維持整個城市的調性。2004年日本制定《景觀法》,各地行政機構因此制定色彩相關的具體數值標準,即便是國際品牌進入當地,也要配合城市景觀而調整品牌商標用色。為一個城市規畫色彩,除了分析當地風土、觀察景貌,也需要與當地居民、政府行政人員、專案設計師、建築師等等溝通,「我想要熱鬧一點的配色,顏色越鮮豔越多越好」、「我不會使用顏色,就照之前的吧」、「這不是我挑的顏色,不管怎麼說一定不是的」,一個計畫要顧及所有的人,色彩的選擇有沒有除了個人喜好外的其他方法呢?運用這些方法能找出適合的色彩配置,制定出一個標準,便於與不同角度的參與者溝通,透過這本書作者用100個實際經驗,讓我們認識色彩特性,學會運用色彩。 本書作者加藤幸枝,是一位色彩規劃家,除了在日本各地執行城市、建築的色彩規劃,也曾到中國的無錫、武漢、義大利的佛羅倫斯、印尼等地作城市色彩的研究以及規劃執行,是個隨身攜帶色票到處測量的人,本書集結了她多年工作經驗,她說:這本書讓所有曾經認為自己不擅長用色、認為用色很難、覺得配色就是個人喜好以及認為自己沒有配色美感的人都可以使用的色彩書。我們時常聽到有人將臺灣的街景與其他國家做比較,或是說臺灣的街景看起來混亂、骯髒,然後真的是這樣嗎?或者我們可以做點什麼調整,讓市容更加整潔舒適?城市的色彩計畫在近年愈來愈受到重視,比方2016年臺北市的變電箱色彩改造計畫就是一個經典案例,我們在此刻出版本書,希望讓讀者們有機會瞭解日本在景觀法執行後,日本建築、公共設施的色彩規劃,以及認識色彩特性,讓色彩的運用變的更有條理,透過認識色彩提升生活美學。
●城市的真相不只有一個!臺灣也可以跟大阪一樣充滿魅力。●散步也能散出新高度,走在路上一秒化身城市偵查小達人。●日本地方團體5年精華集結,跟著日本地方都市魅力研究專家探險解謎。給你九十分鐘,你會怎麼探險一個城市呢?每一條街道都暗藏著城市發展的蛛絲馬跡,當發現有趣的現象時,你會拍照紀錄、用文字筆記、上網搜尋,還是跟在地商家或居民借問一下呢?這是一本讓你在城市隨意亂走,也能發現街區獨有吸引力的書!你一定不陌生的日本環球影城 Universal Studios Japan,它所在的位置在20世紀初,可是關西地區大阪最重要的工業重鎮。從附近開業超過五十年的居酒屋老闆口中,問到當時工人們下班時都會來喝一杯的繁榮景象。再仔細探索,甚至可以發現它是在江戶時期填海造陸而來的土地。來自日本大阪都市魅力研究室推出的「Walkin, About」散步偵查企劃!帶著參加活動參加的市民偵探們,利用九十分鐘,各自分頭行動探索地方,在街道散步觀察,探訪令人垂涎三尺的麵包店、極具風情的居酒屋、富有歷史價值的建築物、有著奇特構造的建設,與當地人閒聊、蒐集各種意想不到的線索。搜索完畢集合後,大家聚在一起討論各自獲得的資訊,去推理地方發展背後的有趣故事。大阪都市魅力研究室的市長、也是本書作者的山納洋認為,城市散步就像是化身偵探,如果學會觀察與推理城市設計的想法,培養認識城市的基礎知識,那不管去到哪裡、即使不了解當地歷史,都可以從蛛絲馬跡中找到有趣的切入觀點,推敲出問題的答案。本書集結「Walkin, About」自2014年開辦以來,走遍日本關西地區,歸納出8大觀察面向與超過60個案例分享。《散步學入門:城市魅力大搜查》帶大家重新打開眼光、探險解謎生活或都市環境,在散步過程中或許會有意想不到的新發現?!甚至是創造了解當地問題的機會,試著思考努力尋求改變的方法,每個人都可以找出自己所在城市的獨有魅力與發展新契機!
●約翰.伯格《觀看的方式》的21世紀更新版! ●在當今這個攏絡想像力的混亂世界中,揭開21世紀當代藝術中權力迷霧的重要之作! ●藝術是否依然具有力量?文化是否還可當作武器? 你是否在城市街頭看過以文字與圖樣奪人眼球的塗鴉創作?塗鴉以明目張膽的越矩行為,表達對城市的聲音。然而當塗鴉藝術出現在商業廣告、政府甚至為了抑止塗鴉而指定一個合法創作區域,大家逐漸忽略塗鴉本質概念中的顛覆性格,我們又該如何看待自己熱愛的塗鴉藝術? 在當代,一個藝術展覽、一場行動主義運動,甚至是一本刊物的誕生,背後往往隱含著諸多難以說清的政治、金錢、權力之間等等複雜關係,我們如何拆解藝術與行動主義運動之間暗藏在多方的角力?這是我們理解當代藝術的一個重要角度。 二〇〇九年,美國的藝術家傑瑞米.戴勒(Jeremy Deller)以藝術創作計畫《就是這樣:開講伊拉克(It is What it is : Conversation about Iraq)》,將一部分的伊拉克戰爭帶到美國。他與退伍軍人、伊拉克難民藝術家,帶著一輛在巴格達攻擊中炸毀的廢棄汽車,從紐約巡迴到洛杉磯,沿途展開對話,讓公眾對擁有一場經驗性、而非僅只是說教式的邂逅。人們會在參觀後談起自己與戰爭的經驗:退伍軍人訴說著路邊的炸單、在基爾庫克(Kirkut)的戰鬥,以及歸鄉後的抑鬱症;軍人的伴侶、雙親會說起自己的親人;伊拉克人、阿拉伯人和黑人穆斯林談論起自身的恐懼——來自於反恐戰爭期間對伊斯蘭教日益嚴重的偏執情況。然而,這是「藝術」嗎?還是「行動主義」呢?這其中政治立場又是什麼? 先會觀看,才能辨識,進而才能提出評價。作者納托.湯普森身為當代藝術表現形式的捍衛者、美國當下最受讚譽的年輕策展人和藝評家之一,致力闡述投入藝術和行動主義的藝術家們,該如何看穿當代藝術的意義、其中的權力關係,以及在滲透進藝術中的資本主義邏輯,藝術家要如何找到自己的聲音,並做出改變?他從當今活躍的藝術家與行動主義者的一些最創新有趣作品,與那些賦予社群去觀看且重新想像權力的實驗場,展開了一場別開生面的討論。 二〇一〇年代左右起,世界各地陸續發生多場社會運動,從「阿拉伯之春」、「歐洲夏季」、「占領華爾街」,再到之後台灣的「318太陽花運動」、香港的「和平佔中」,從這些運動中皆可看到當代藝術介入社會與政治的痕跡。《觀看權力的方式:改變社會的21世紀藝術行動指南》正是試圖帶領我們揭開當代藝術與權力交纏不清的迷霧,對藝術介入政治的方式與藝術世界中的權力關係進行思辯。 唯有我們能夠掌握「觀看權力」的方式,才能正視權力中的複雜性,並找出超越的可能。
到「京都」你都去了哪裡?每年有5,200萬人次前往旅遊,寺廟中的「枯山水」庭園是熱門觀賞重點!但面對石頭、細沙,你真的有看出什麼嗎?日本人難以言說的「侘寂」,李歐納·科仁用《wabi-sabi》介紹給你;本書他以礫石、細沙帶領我們遊歷日本美學之境,讓你比大部分的日本人更懂京都的「枯山水」庭園!翻開本書,日本「枯山水」庭園不再是只可意會、不可言說的神聖所在。你是否有過一個念頭──光腳跑過「枯山水」中用細白礫沙所刷耙出的美麗花紋?這種脆弱美麗的園林不免讓人有破壞它的想法,本書作者遊賞京都園林時多次目睹這類插曲,年輕女性想折服友人,把赤著的腳跟深深踩進剛掃過的細沙地;中學生禁不起同學出言相激,在耙整過的沙地上狂奔。如此脆弱又誘人破壞的設計,如何保留百年?一定有什麼原因才需要不辭辛勞的維持這易逝的美麗!巨石、石礫、細沙,這些無機素材組合而成的枯山水,不帶一絲草木的庭院設計,透過耙刷使礫石與沙成現代表自然界「水」的紋路,與大石一同成為山水意象,安置靜謐禪院之中——神秘的東洋文化、日本禪宗思想,都與它有著說不清、道不明卻緊緊聯繫的印象。但這獨特風格是誰創造的呢?除了美一定有它必須存在的原因吧?若問大部分日本人枯山水的起源,除了歷時太久無法追朔之外,我們無法得到明確答案,若詢問如此脆弱的設計,為何苦苦微持,也並非能清楚回答。以《wabi-sabi》帶我們理解日本大和美學思想的李歐納·科仁,透過本書引導我們將目光從庭院中明星亮點的巨石,移往並聚焦於細小的礫石與沙上,從中見微知著,以〈無石〉、〈非禪〉、〈或為藝術〉、〈後設園林〉四個章節層層遞漸,細細爬梳日式庭園與日本禪宗、現代藝術、中國庭院藝術之間的影響與關聯。細沙不再是營造美感的「玩意兒」,一切都變的有跡可循。在臺灣,我們的生活習慣、流行品味都深深受到東洋文化影響,透過科仁,我們拉開地域上的距離,用一個西方人的視角,條理分明的觀察眼前風景。我們期待給予喜愛日本文化的讀者,認識日本庭園藝術的有用觀點。如果你曾在日本的古寺名園中靜靜欣賞,卻無法在遊客手冊或網路上瞭解更多;或你未曾前往、但心之所向,本書藉由多幀影像與文字紀錄,帶我們從紙頁間遊覽日本京都,透過《礫石與沙》獲得一種分析文化的方法。
連國際設計大師原研哉都佩服的設計發想! 日本頂尖產業設計師梅原真的第一本設計作品集。 「第一級產業 x 設計」,結果創造出年營收20億的產業奇蹟! ★ 第一級產業 x Design=風景 地方創生設計大師梅原真,30年來協助日本一級產業創新的核心概念全蒐錄。 「打造出具有存在感、相應於斯土的表情,就是我的工作。」 超過三十名一級產業委託人成功案例,協助一級產業做全新設計,創造「新價值」, 展現日本最美在地風景! 給不論從事行銷、設計、地方創生或這些以外的你,一些溝通的思維及靈感! 熱愛地方的梅原真,思考可以為地方做些什麼? 本書可以看見作者思考脈絡的集大成,其中有提案成功的,也有在草案時就失敗的,不論是什麼階段,如何發想,如何了解品牌的需求,一步步切出核心,用「設計」為商品發聲,展現品牌魅力。 透過親身了解委託人的背景,為商品加入故事,增添品牌獨特性外,更多了最可貴的人.情.味。 「已經到了會讓人不自覺產生嫉妒之情的程度。」──平面設計大師 原研哉 「相信阿梅!」──國際插畫家 大橋步(書封「不行不行人」繪製、命名者) 書中節選,梅原桑語錄: ►喜歡巨大的東西、喜歡規模龐大的東西;很有錢的人比較了不起、具權勢的人就是好人,認同這種價值觀,不論社會整體或個人都很驕傲……沙灘美術館的本質,可說是針對這種時代提出的諷刺。〈漂流物展〉 ►極端辛苦的工作,第一級產業的底層。我們的社會,必須是能讓這些人豐足生活的社會才行!〈漁夫釣漁夫烤〉 ►什麼樣的人在摘採青海苔?什麼樣的人在曬青海苔?想像著這些畫面而做設計,進行設計之際,我的腦海也總是浮現著「風景」這個詞彙。〈曬川海苔的風景〉 ►在銷售商品之前,不該是先讓人看見「信念」嗎?〈last river〉
●以「侘寂」、「陰翳」之外的另一視角,看待日本的美學與文化傳統的顛覆之作! ●岡本太郎衝擊戰後日本的「繩文土器」論、「枯山水」論,完整大公開!並親自拍攝書中所有照片! ●《20世紀少年》、《半澤直樹》、大阪萬博公園人氣景點-「太陽之塔」、澀谷車站巨型壁畫-「明日的神話」,藝術家岡本太郎帶我們重新認識「傳統」。 若問起何謂日本美學,一些人可能馬上會想到「侘寂」(wabi-sabi),無論京都的寺廟、庭園,還是東京的建築、茶碗、服飾,在日本處處可見「侘寂」概念的延伸。還有一些人可能會想起谷崎潤一郎所提出的美不在於物體本身,而是在物體與物體形成的陰翳、明暗這一「陰翳」美學。除此之外,日本還有其他美學觀嗎? 答案是有的,因為日本還有岡本太郎!岡本太郎這位前衛藝術大師嘗試從日本的傳統中,抓出日本美學中的明亮傳統,這一過程就體現在《日本的傳統》一書。 在《日本的傳統》中,岡本以繩文土器、畫家尾形光琳的屏風,以及日本中世庭園的「枯山水」來印證他的看法相。對於「彌生土器」,帶領我們欣賞「繩文土器」之美,這澈底改變了日本人看待歷史的態度,改寫了日本藝術始於彌生土器的論述;相對於宗達、浮世繪,他提出光琳的前衛、無情與真空之美;相對於當時所謂的造園師、學者、風雅之士慣用的庭園討論,他開展出獨特的庭園論,提出「枯山水」之美。岡本的顛覆性思考,可說翻轉了一般人對日本美學的認識, 如今,岡本在書中所分析的事物,都在日本文化中占有重要地位。他提出的「繩文土器論」澈底改變了日本人看待歷史的態度,改寫了日本文化始於彌生土器的論述;他對光琳作品的闡述,讓人們得知江戶時代竟已有這樣一位完美結合抽象畫造型的畫家;他觀看中世庭園「枯山水」既前衛又現代之視角,迥異於當時所謂的造園師、學者、風雅之士的固定討論模式,開創出屬於岡本太郎的獨特庭園論。 而岡本在書中最後提出的新傳統論,更是嶄新。他認為,傳統不同於舊習,它存在於我們的生活與當下的審視與評估中,唯有我們能以全新的視角詮釋傳統,並將其轉化為現實的根基,這才能使過去成為真正的傳統。 岡本在《日本的傳統》中重新審視傳統的方式,給予我們對日本美學與傳統進行重新思索的可能。在認識岡本之前,我們花了很長的時間,待在「侘寂」、「陰翳」的世界。現在,藉由岡本的牽引,我們終於可正視日本的太陽。
●戰後日本前衛藝術巨匠──岡本太郎著作,首次繁體中文版出版! ●在《二十世紀少年》、《半澤直樹》中不斷出現的「太陽之塔」、澀谷車站巨大壁畫〈明日的神話〉,背後藝術觀大揭密! ●啟發藝術家橫尾忠則、打開台灣抽象藝術大師陳正雄的現代藝術大門的重要著作! ●語言犀利又詼諧,是給對藝術有興趣、卻又對藝術有所畏懼的人的藝術指南! 我要大聲宣布: 今日的藝術, 不能精巧, 不能漂亮, 不能舒服。 因為我堅信,這是藝術之所以是藝術的根本條件。 ──岡本太郎 還記得在《二十世紀少年》、《半澤直樹》中不斷出現的「太陽之塔」嗎? 想知道這個奇妙的「太陽之塔」的設計發想是怎麼來的嗎? 「太陽之塔」的設計者,正是戰後日本夙負盛名的前衛藝術巨匠──岡本太郎,《今日的藝術》一書也正是岡本闡述自身獨特的藝術論的重要著作。 在書中,岡本認為,現代人已經習慣依據常識與既定邏輯去理解藝術,無法純粹地享受藝術帶給人的樂趣,因此,唯有清除那些固有觀念,才能自由地享受藝術帶給生活的喜悅。這本書就是要破除「懂不懂」、「新不新」、「美不美」這些阻擾我們欣賞藝術的障礙,岡本甚至認為,唯有實際參與藝術,我們才會真正享受到藝術。 在《今日的藝術》出版當時,岡本犀利詼諧的言談、獨特的個人魅力、不給自己留後路的自信,及其欲以他特殊的藝術觀改革當時日本藝術界與教育大眾何謂藝術的野心,震動了日本戰後社會。此後該書暢銷多年,成為無數對藝術有興趣的人的啟蒙書、年輕藝術家的必讀書。不少藝術家如美術家橫尾忠則,就曾表示自己深受該書啟發,台灣抽象藝術大師陳正雄也曾說過這本書在他20多歲時,開啟了他的現代藝術大門。 事隔半個世紀以上,我們拾起這本書,發現這本書迄今未曾過時。想想我們現在還是無法放下對藝術的刻板印象,經常看到藝術作品就喊難,就說看不懂,一談起去美術館就舉步維艱,一說起畫畫就創作艱難,這不就可看出我們始終都還是沒有解決岡本當年所提出的問題。由此足見,岡本的這本書及他所提出的藝術論,至今對我們還是具有提醒與指導作用。
●不論是視覺工作者、空間設計師還是產品銷售員,都不可不知的,擺放物件的修辭方式。透過了解安排物件的修辭,讓你不說一字一句即能成功與觀者達成溝通。●靜物畫、商場陳設、居家擺飾⋯⋯各種物件的擺放都在述說什麼故事?透過李歐納.科仁的解釋,讓你讀懂周遭物件不言而喻的背後秘密!【李歐納.科仁美學系列書籍全新封面版】★配合李歐納.科仁美學系列的布質封面全新設計版,讓你用最有手感的方式珍藏李歐納.科仁的擺放美學!物件的擺放不只是一種視覺的藝術,更是一種溝通的藝術我們睜眼所見的周遭世界,由各種不同的物件組合而成,它們的組合及擺放方式述說著不同的故事。你是否接收到這些物件試圖傳達的訊息?──服飾店櫥窗中的新衣說:買我買我!你可以如何解讀這些物件的擺放?──同事的桌子這麼亂,真的忙還是假裝忙啊?當我們透過擺放物件作為傳達訊息的媒介,到底用了什麼原則和技巧?就算是專業的視覺設計師,也回答不出來。巧妙的是,無論是設計師或觀看者都能輕易分辨出,某組擺放是否成功傳達出訊息。這其中的關鍵到底是什麼?身兼藝術家、建築師、設計師的前衛怪咖李歐納認為,物件擺放如同語言,兩者皆是溝通的媒介,而物件擺放進行的是「視覺溝通」,並與語言一樣,擁有一套「溝通系統」。所有溝通行為都帶有「傳達訊息」的目的,溝通者或多或少都在「說服」溝通的對象,這時,語言技巧中的「修辭法」呼之欲出。「修辭」是一種透過說話技巧達成特定目的的能力及技巧,源自於兩千五百年前的古希臘城邦。李歐納將語言的修辭轉化為視覺的修辭,並進一步建構起一套「物件擺放的修辭」。接著,我們透過藝術家的畫作──畫布上的物件擺放,並運用這些修辭原則,輪番解讀每一組不同的擺放分別透露出什麼訊息,如同一場場深入的美學鑑賞,又像一回回有趣懸疑的偵探推理或想像力練習。
●一本讀完就讓你忍不住想走上街頭,打造有趣戶外活動的實踐手冊。●收錄七個獨特的戶外活動案例,從戶外音樂節、公園婚禮到星空電影節等,看見不同活動如何活化公共空間,打造截然不同的風景。●多位街頭活動執行者的建議與秘訣,幫助你突破「制度」的灰色地帶,創造街頭的嶄新風貌。「什麼樣的空間會讓人想聚集呢?怎麼形成活力四溢的空間呢?」作者影山裕樹在《進擊的日本地方刊物》、《重新編集地方》後,這次帶領我們把目光放在戶外,那些我們在生活中走過路過卻不曾給予注意的空間。本書介紹了七種在戶外不同的活動形式,從星空電影院到戶外婚禮,再到走讀、車站酒吧、水岸餐飲、戶外音樂節,最後再帶到香港的街區活化。 帶我們進入一個個獨特的戶外活動,看見創意是如何形成,如何一步步走向實踐,如何面對接踵而至的問題,最後打造出聚集形形色色的人們的街頭。除了介紹過程以外,作者還從為什麼需要公共空間、對城市生活的想像等源頭,來討論為什麼我們需要戶外活動。本書是一本實踐手冊,希望讀者從各個實踐者的案例與建議中提取經驗,找出適合自己城市與街景的方式,並綜合當地特色,打造出獨一獨二屬於當地的街頭風景。
✥《Wabi-Sabi》系列中文版熱賣3萬冊,作者最新著作✥以簡鍊詩意的文字,剖析藝術家如何創作、又是為什麼要創作✥解析六位對20世紀藝術影響甚大的藝術家及其作品,以及作品背後依據的想法與概念,帶領讀者重新思考藝術家如何創造藝術總有人問,藝術是什麼?或許你可以更進一步這麼問,藝術家都在做些什麼事情?這個問題的答案也同時讓你搞懂藝術的本質。儘管藝術家做的事情成千上萬,作者在這本書中信手拈來六件藝術家所做的工作,卻足以代表二十世紀藝術的精隨。李歐納.科仁長期寫作關於美學的主題,擁有自己獨到的美感視界,他總是以精簡的文字說明美學。從《Wabi-Sabi》到《美學的意義》,科仁帶著我們了解了何為美學,而本書則是更進一步地剖析藝術家們是如何創作的。
✽不同於地方創生,場所創生主要是從空間出發的地域營造工作✽收錄臺北市2009-2019年結合本土空間行動及策略轉化紀實,以及帶給都市規劃的影響性✽來自六個不同國際城市的都市先驅行動案例,勾勒出社區交往作為方法的多樣性✽不論是由上而下,或者由下而上,皆鼓勵行動者扮演中介的角色,使無處不交往一切的緣起從2009年開始,當時臺北正流行著「國際花卉博覽會」,也因為「花博」的緣故,臺北市政府向市民推出了「臺北好好看」整合型計畫,期望城市發展能在國際會展的帶動下蛻變,從窳陋建築、地標意象、都市景觀到綠美化空間都變得好好看。這個政策的推出,引來了對於容積獎勵與都市永續之爭辯兩極化的評價。《社區交往》一書整理及收錄了近十年來臺北民眾參與社區規劃的實踐案例,也因為各種由下而上、中介其中及由上而下的都市再生行動的推動,吸引了許多國際都市行動者、研究者加入對話,也促成了更多彼此合作的靈感企劃。社區之於臺灣鄉土、草根意涵的重要性,早在八零年代以後各種社會運動、九零年代風靡的「社區總體營造」到兩千年後臺北市政府推動的「地區環境改造計畫」,以及還有許多其他來自民間的活力,都指出了社區工作的廣義性,及其對於鏈結傳統社會與新的都市發展議程之間密不可分的連結。《社區交往》一書整理了一系列藉由不同計畫於臺北所織起的「行動如何帶來改變」的經驗案例,透過規劃行動者的視角,理解不同年代、不同地區所遭遇到的都市問題背景,如何在暫時性的綠地上逐漸找到社群協力社區工作的方法,催生出許多創意的、生活的、親切的在地生活行動,作為可以拉近不同差異社群交往對話、合作交融的都市規劃突破途徑。
★一本讓你重新思考什麼是「泡澡」和「浴室」的絕妙小品! ★身兼藝術家、建築師、設計師、美學理論家的怪咖李歐納•科仁又一次精彩圖文辯論。 ★對設計和建築的思考及方法體系迷思的犀利批判。 「泡澡」應該是一項綜合的美感體驗,關乎的是個人主觀的身心感受; 「浴室」應該是一處產生共鳴的環境,一個逃離科技、設計、建築迷思的空間; 若想打造一間「美好」的浴室,就得從設計中解放,從違抗所有既定的方法體系開始。 你的雙腳踏著溫暖的地板,從腳底湧上來的熱氣溫暖了全身。接著你從腳尖往池裡探,腳趾首先碰到溫熱的水,接著浸入小腿、膝蓋、大腿,並慢慢將全身泡進熱水中。你浸泡的熱水是流動的,你所呼吸的空氣也是流通的。你找到一個絕佳位置,將自己舒適地安置在池中。你突然發現自己的身心達到一種和諧的狀態,時間感已然消失,外在環境也似乎消融於無形,整個世界只剩下你。 想像一下怎樣的浴室才能帶給你如此美好的泡澡經驗?你的腦中八成出現了電熱地板、蒸氣恆溫空調、寬闊的澡缸(最好還是大理石打造)、豐沛不絕的出水口、符合人體工學的高度與尺寸、敞開的一扇大窗還看得見外頭的風景。這樣的一間浴室在設計方面也許沒有任何「錯誤」:經過精心的設計,盡可能用上現有科技去維持溫度和濕度,而設備只要套用人體工學數據,並將操作介面簡化,最後再加大浴室空間或浴缸的尺寸,或藉由線條營造一種寬廣的視覺效果──許多建築師或設計師誤以為這就是一間理想浴室的「模樣」。 此時,你在泡澡時刻所體驗到的主觀感受已經全被拋到腦後,這間想像的美好浴室不知不覺中已經陷入追求技術、形式、材質、視覺美感的泥沼。但一間美好的浴室不是應該回應我們最真切的主觀感受嗎? 李歐納•科仁繼《Wabi-Sabi:給設計者、生活家的日式美學基礎》之後,又一本精闢反思設計與人之間關係的著作。他認為,當代建築師與設計師已被學院體系的教育所綁架,走在一條追求技術與視覺美感、大(豪華)即是美的錯誤道路上。而我們,也就是使用者、經驗者,也應該破除建築師權威的迷思,因為打造一個空間,特別是泡澡環境──一個能帶給你不同於其他任何體驗的環境,並沒有既定的方法,也不一定需要建築或設計的專業訓練。 這本書並沒有提供具體的解答,因為一間美好的浴室沒有絕對的模樣,我們無法藉由複製腦中想像的線條、尺寸等圖像,就打造出一間理想的浴室。李歐納僅僅藉由提綱挈領式的文字,提點深植人心的盲點,配以來自世界各地不同年代、不同文化、甚至不屬於任何年代文化而是出自於大自然的泡澡影像,讓泡澡與打造泡澡環境回歸個體最原初的主觀感受。 這一篇來自一位建築師的影像論文,也許沒有強力辯證的企圖心,但點點到位,讓你重新思考何謂「泡澡」、何謂「設計」。
樹木與夜晚誰比較長?智慧與粟米誰比較多?這是出自《墨子》的典故,無法比較的事物放在一起,讓人不得不對疑問本身起疑,就像是這個問題不是為了「被解決」而存在,而是為了要產生更多的疑問,為了讓人更疑惑。留法多年,研習精神分析與符號學的陳傳興,繼《憂鬱文件》發表後近二十年後,出版個人文集《木與夜孰長》。書中收錄這些年來,作者不安於學術空間,遊走於藝術、文學、美術各個領域,所累積的驚人成績。對大部分讀者來說,這些作品讀來隱晦稠密,一方面是因為作者思考的方式與觀念 太新穎,唯有破壞日常語言、以全新的書寫才能得以承受、傳達;另一方面,作者相信唯有讓人產生更大的疑惑,才有可能通往真正的理解。所以,與其告訴讀者夜 晚的時間、樹木的長度,他寧可迂迴繞道,詢問眾人:木與夜孰長?本書最重要的主題為「代數空間」,作者自言這個問題是早年尚有「知識衝動」的 產物,幻想能建構出較為嚴謹明確的論述體系。由韓愈的「畫記」及范寬的「谿山行旅圖」入手,作者深刻地質疑西方的透視法、幾何空間霸權,試圖發掘出一套視 覺觀看理論:代數空間。由此得出的不只是一種理解中國繪畫的方式,更是提供一種新的主體,新的現代性位置。無論是文學家韓愈、張愛玲、王文興,藝術家范寬、蔡根、鄭君殿,陳傳興先生總能撥開文本或圖層的迷霧,揭露其背後的無意識織錦,再以他獨特的語言,開啟理解羅列經緯的嶄新實驗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