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灣新電影的人生百態與歷史光影那陰森、黝黑的封閉空間被畫外音的發號施令聲及行刑槍決聲所穿透,代表那看不見卻又無所不在的威權國家機器的監控及暴力。--談侯孝賢《悲情城市》社會心理雙重閹割去勢的焦慮,使得李立中進行一連串瘋狂的殺人行徑,自身也成了恐怖份子了。--談楊德昌《恐怖份子》「一張床、三人戲」,把三人對偶情慾場景的弔詭性推到極致。--談蔡明亮《愛情萬歲》在友子和阿嘉同溫那七封日文情書後,兩人那浮躁無根的一夜情才著根萌芽成真情相待。--談魏德聖《海角七號》小綠為了引誘竹子,召喚她的女同志慾望,以網路色情表演為媒介,出入於異性戀再現框架以偷渡女同志情慾。--談周美玲《刺青》在鋪陳小敏和小偉這對同命雙胞胎兄妹先後的死亡場景時,海洋意象和死亡互喻,開啟了反覆迴旋的時空,也微妙的牽引兄妹之間神秘的宿命連結。--談張作驥《美麗時光》以大特寫呈現那瞪著冷亮大眼的魚頭,讓人有種錯覺,似乎魚頭中藏著什麼詭秘的生命或異形向外凝視,而有超現實之感。-談鍾孟宏《停車》九位學者及電影人共同推薦王德威、林文淇、周美玲、陳光興、陳儒修、張小虹、賈元鵬、廖咸浩、蔡明亮二十三部台灣新電影評析侯孝賢 悲情城市、戲夢人生、好男好女楊德昌 恐怖份子、獨立時代、麻將、一一蔡明亮 愛情萬歲、河流、洞、天邊一朵雲、你那邊幾點、黑眼圈魏德聖 海角七號周美玲 刺青、艷光四射歌舞團張作驥 黑暗之光、美麗時光、蝴蝶鍾孟宏 醫生、停車、第四張畫、失魂本書聚焦於幾位最具影響力的台灣新電影導演如侯孝賢、楊德昌、蔡明亮,以及新一代導演如魏德聖、周美玲、張作驥、鍾孟宏,以犀利無畏的評析呼應了台灣電影對於當代社會所提出的挑戰,探討他們的二十三部作品如何反映世紀轉折全球化過程中,台灣城鄉的社會變遷、價值遞嬗與文化想像。書中並蒐集多張精采劇照及電影畫面,結合電影分析與理論,闡析這些作品如何呈現個人記憶、歷史、人生與戲之間的辯證。
以喧騰一時的五齣在台灣劇場的表演為例,(包括「當代傳奇劇場」《暴風雨》、(台北Dec. 2004)、美國導演威爾森應邀至台灣執導《歐蘭朵》(Feb. 2009)與《鄭和1433》(台北Feb. 2010)、中國電影與劇場導演張藝謀執導普契尼歌劇《杜蘭朵》(台中March 2010),與豫劇團莎戲曲《約/束》(台北Nov. 2009, 新竹May 2010)),探討經典文本改編,以在地化的劇場再現來轉化,賦予新意義。此書反映台灣劇場已亦臻成熟,從我由1980年代指導蘭陵劇坊,引進紐約「辣媽媽實驗劇場(La Mama Experimental Theatre Club)」的國外現代劇場訓練法,改革話劇,以實驗劇開創台灣小劇場濫觴:我一方面欣喜台灣劇場已演變至段書中所分析論述,轉化為台灣劇場有能力改編西方經典、獨創劇本、邀約國際名導至台灣合作演出的各種多樣性的變化。
本書收錄作者近年來研究劇場文化理論,與跨文化劇場表演的嶄新力作。 書中分篇章探討跨文化劇場理論,與數個跨文化劇場表演的詮釋與評析。 「本書在研究方法上、在理論建構上,以及在比較觀點等方面都深具特色,確是一本具學術水準之劇場論著,也將會是一本廣受歡迎的戲劇書籍,值得有興趣的讀者與想一窺跨文化劇場奧妙的學生入門參考。」-藝術大學石光生教授 跨文化劇場篇簡介西方理論跨文化主義與重要派別,包括法國學者帕維的跨文化劇場定義、法國亞陶與德國布萊希特皆受東方戲劇影響、受英裔駐法的導演布魯克「連接的第三文化環」的觀念、法國陽光劇場導演莫努須金「劇場是東方的」想法、丹麥導演芭芭「表達之前」原則與波蘭導演葛羅托斯基「前文化」根源的比較;美國紐約大學謝喜納教授所提出的跨文化「烏托邦的理想」;並研討德國劇作家布雷希特所提出的「疏離化理論」;以及德國戲劇學者費雪莉特有關「再戲劇化」的論點等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