性別,只是先天, 對運動的熱愛,才是每一天流竄身體的奔騰血液。 請拋開對女性的刻板印象, 專注於我們投注的熱情與努力, 在運動場上, 我們是「女傑」。 郭婞淳(舉重)、黃偵玲(格鬥)、周郁穎(衝浪)、呂桂花(足球)、林姵彣(游泳)、柳怡卉(三鐵)、葉繡華(馬術),這些在各自運動領域努力,展現豐沛能量的女子運動員們,永遠正向傳遞著對運動的付出與執著。回到生活中,每個人都有自己的生命故事,或酸或甜、或苦或澀,在成為職業運動員的道路上,面臨各種考驗與自我淬鍊。請拋開對女性的刻板印象,忘掉媒體給的「漂亮寶貝」、「運動甜心」這類與外表相關的封號,翻開本書,專注於她們投注的熱情與努力,發現更多你不知道的「女傑」面貌。 全台首位職業女性格鬥選手黃偵玲,不顧家人反對, 無懼比賽時可能遍體鱗傷,始終堅守自己的格鬥夢想, 希望終有一天,她的努力能被她最在意的家人看見; 台灣首位登上職業衝浪國際賽舞台的選手周郁穎, 則將衝浪視為畢生的生活哲學,海洋就是她的歸宿; 中華隊首位足球國際賽女性總教練呂桂花, 心中則懷著一個碩大的足球夢, 希望靠著自己一點一滴耕耘基層的努力, 能讓臺灣成為一個「足球島」。 在本書受訪者中,年紀最小的游泳選手林姵彣, 因為游泳而讓她有了不一樣的青春歲月; 鐵人三項選手柳怡卉, 則因為三鐵讓她有機會到各國遊歷,用運動的方式親近土地。 馬術選手葉繡華,從愛馬到成為選手,至今投入馬術教育, 注定要和她最心愛的馬兒相伴一生; 而受訪之際,正準備參加2016里約奧運的舉重選手郭婞淳, 與她的教練林敬能的亦父亦友的羈絆,令人動容。
性別,只是先天, 對運動的熱愛,才是每一天流竄身體的奔騰血液。 請拋開對女性的刻板印象, 專注於我們投注的熱情與努力, 在運動場上, 我們是「女傑」。 郭婞淳(舉重)、黃偵玲(格鬥)、周郁穎(衝浪)、呂桂花(足球)、林姵彣(游泳)、柳怡卉(三鐵)、葉繡華(馬術),這些在各自運動領域努力,展現豐沛能量的女子運動員們,永遠正向傳遞著對運動的付出與執著。回到生活中,每個人都有自己的生命故事,或酸或甜、或苦或澀,在成為職業運動員的道路上,面臨各種考驗與自我淬鍊。請拋開對女性的刻板印象,忘掉媒體給的「漂亮寶貝」、「運動甜心」這類與外表相關的封號,翻開本書,專注於她們投注的熱情與努力,發現更多你不知道的「女傑」面貌。 全台首位職業女性格鬥選手黃偵玲,不顧家人反對, 無懼比賽時可能遍體鱗傷,始終堅守自己的格鬥夢想, 希望終有一天,她的努力能被她最在意的家人看見; 台灣首位登上職業衝浪國際賽舞台的選手周郁穎, 則將衝浪視為畢生的生活哲學,海洋就是她的歸宿; 中華隊首位足球國際賽女性總教練呂桂花, 心中則懷著一個碩大的足球夢, 希望靠著自己一點一滴耕耘基層的努力, 能讓臺灣成為一個「足球島」。 在本書受訪者中,年紀最小的游泳選手林姵彣, 因為游泳而讓她有了不一樣的青春歲月; 鐵人三項選手柳怡卉, 則因為三鐵讓她有機會到各國遊歷,用運動的方式親近土地。 馬術選手葉繡華,從愛馬到成為選手,至今投入馬術教育, 注定要和她最心愛的馬兒相伴一生; 而受訪之際,正準備參加2016里約奧運的舉重選手郭婞淳, 與她的教練林敬能的亦父亦友的羈絆,令人動容。
創新的教育之道如何因材施教?如何學得有效率?在科技日行千里的今天,教育者如何採行創新的教育模式?學習者如何學得更有效率?本書將提出創新學習與教育的做法,以光學神經網路模擬人類生物神經網路(人腦),探討神經網路的聯想記憶行為,並解說督導式學習以及非督導式(自修)學習方式,從而導引出學習的藝術,包含聯想、認知、創造性等學習方式,讓您發揮神經網路與生俱來的能力,找到學習的真樂趣。瞭解神經網路的侷限與潛力,讓你和天賦互相找到對方!
客家公共事務和其他公共事務一樣,政策一旦實施,除了牽動許多公共資源之外,也會帶來各種連動的影響,政策的抉擇就是其中的關鍵。而具有責任倫理的政治家,在執行某一個政策之前,必須盡可能的掌握到政策實施的可能後果,在這個細節裡,學術可以讓決策者獲得清明的判斷力。本書跨界思維臺灣原住民政策的相關做法、其他國家與弱勢族群文化有關的語言政策、教育政策或傳播政策等,對於臺灣客家族群政策之擬定、推動,以及臺灣多元族群社會之建構皆有其參考意義,且通過英國、加泰隆尼亞、日本、馬來西亞與新加坡各地案例的討論分析,期能活絡臺灣客家在語言復甦、文化產業、青年政策、性別平等、族群關係、族群權利等各種議題的思路,提供客家政策的他山之石。
以21部熱門電影為題從中探究機器人角色與真實科技的距離一本專為科技宅打造的機器人科學專書《變形金剛》是機器人嗎?你知道《鐵達尼號》裡有機器人嗎?如果能擁有《A.I.人工智慧》裡的裘德洛,會不會解決許多兩性難題?在享受科幻電影帶來的感官震撼與狂野想像之餘,你有沒有想過,電影裡機器人所展現的未來科技,能否在生活中實現?而你能想像台灣每年有上千件手術,是由機器人操刀嗎?導盲機器人又是如何為視障朋友指點明路?究竟現今社會中運用最普及的是什麼機器人?就交由機器人專家楊谷洋為您一一破解。 本書特色:一、 看電影,搞懂機器人科學以近年熱門的21部電影為題,從中探究機器人角色與真實科技的距離,對年輕學子來說,更容易提高學習科學知識的意願。二、 機器人教授的創意影評本書作者為交通大學電機系教授,也是機器人專家。文筆風趣幽默,寫的更不是泛泛的科技報導,由達人破解電影裡的機器人科學真相,絕對學有專精、分析精闢。三、 具有反思能力的科普教科書本書適用於機器人科技的通識以至於專業課程,每篇文末安排的「Robot隨堂考」,提供教師作為教學輔助或讀者於閱讀後進一步思考機器人科技發展的挑戰與可能。
以21部熱門電影為題從中探究機器人角色與真實科技的距離一本專為科技宅打造的機器人科學專書《變形金剛》是機器人嗎?你知道《鐵達尼號》裡有機器人嗎?如果能擁有《A.I.人工智慧》裡的裘德洛,會不會解決許多兩性難題?在享受科幻電影帶來的感官震撼與狂野想像之餘,你有沒有想過,電影裡機器人所展現的未來科技,能否在生活中實現?而你能想像台灣每年有上千件手術,是由機器人操刀嗎?導盲機器人又是如何為視障朋友指點明路?究竟現今社會中運用最普及的是什麼機器人?就交由機器人專家楊谷洋為您一一破解。 本書特色:一、 看電影,搞懂機器人科學以近年熱門的21部電影為題,從中探究機器人角色與真實科技的距離,對年輕學子來說,更容易提高學習科學知識的意願。二、 機器人教授的創意影評本書作者為交通大學電機系教授,也是機器人專家。文筆風趣幽默,寫的更不是泛泛的科技報導,由達人破解電影裡的機器人科學真相,絕對學有專精、分析精闢。三、 具有反思能力的科普教科書本書適用於機器人科技的通識以至於專業課程,每篇文末安排的「Robot隨堂考」,提供教師作為教學輔助或讀者於閱讀後進一步思考機器人科技發展的挑戰與可能。
遠在太平洋海上的島嶼蘭嶼,住著臺灣唯一不折不扣的海洋民族—達悟族(或稱雅美族),開發晚、發展慢,生活步調與人文風貌都與臺灣本島有很大差異。或因地屬遙遠,臺灣島內的傳播媒體少見蘭嶼相關報導,即使偶爾出現於新聞版面,也多是海洋觀光、丁字褲、拼板舟、反核廢等片面且刻板的蘭嶼印象。儘管從日據時代日本學者鳥居龍藏進入蘭嶼從事相關研究開始,到今天有關蘭嶼的各項研究報告、書籍或論文數量相當豐富,但是鮮少從媒介、溝通與傳播的面向切入。 本書以蘭嶼為研究案例,就不同主題進行原住民傳播現象的研究,從蘭嶼族群的傳統文化與現代化影響作為切入點,分別討論新舊傳播媒體的發展與影響、核廢料議題中所呈現的族群認同與再現、以及惡靈信仰與禁忌文化之傳播過程,期能對臺灣原住民傳播現象的探討,以及蘭嶼媒體的發展、核廢料爭議的報導、與惡靈信仰的傳播等知識都有所貢獻。 書中除探討國內第一家原住民電台-蘭嶼廣播電台的在地運作,也綜觀歷年臺灣及蘭嶼當地媒體對反核廢報導,探究反核廢抗爭的轉變與現況,同時從達悟族特有的惡靈文化,來看其文化脈絡與恐懼傳播。對於有興趣深入瞭解蘭嶼族群認同與媒體的學者及大眾,提供多角度的觀察分析
台灣新電影的人生百態與歷史光影那陰森、黝黑的封閉空間被畫外音的發號施令聲及行刑槍決聲所穿透,代表那看不見卻又無所不在的威權國家機器的監控及暴力。--談侯孝賢《悲情城市》社會心理雙重閹割去勢的焦慮,使得李立中進行一連串瘋狂的殺人行徑,自身也成了恐怖份子了。--談楊德昌《恐怖份子》「一張床、三人戲」,把三人對偶情慾場景的弔詭性推到極致。--談蔡明亮《愛情萬歲》在友子和阿嘉同溫那七封日文情書後,兩人那浮躁無根的一夜情才著根萌芽成真情相待。--談魏德聖《海角七號》小綠為了引誘竹子,召喚她的女同志慾望,以網路色情表演為媒介,出入於異性戀再現框架以偷渡女同志情慾。--談周美玲《刺青》在鋪陳小敏和小偉這對同命雙胞胎兄妹先後的死亡場景時,海洋意象和死亡互喻,開啟了反覆迴旋的時空,也微妙的牽引兄妹之間神秘的宿命連結。--談張作驥《美麗時光》以大特寫呈現那瞪著冷亮大眼的魚頭,讓人有種錯覺,似乎魚頭中藏著什麼詭秘的生命或異形向外凝視,而有超現實之感。-談鍾孟宏《停車》九位學者及電影人共同推薦王德威、林文淇、周美玲、陳光興、陳儒修、張小虹、賈元鵬、廖咸浩、蔡明亮二十三部台灣新電影評析侯孝賢 悲情城市、戲夢人生、好男好女楊德昌 恐怖份子、獨立時代、麻將、一一蔡明亮 愛情萬歲、河流、洞、天邊一朵雲、你那邊幾點、黑眼圈魏德聖 海角七號周美玲 刺青、艷光四射歌舞團張作驥 黑暗之光、美麗時光、蝴蝶鍾孟宏 醫生、停車、第四張畫、失魂本書聚焦於幾位最具影響力的台灣新電影導演如侯孝賢、楊德昌、蔡明亮,以及新一代導演如魏德聖、周美玲、張作驥、鍾孟宏,以犀利無畏的評析呼應了台灣電影對於當代社會所提出的挑戰,探討他們的二十三部作品如何反映世紀轉折全球化過程中,台灣城鄉的社會變遷、價值遞嬗與文化想像。書中並蒐集多張精采劇照及電影畫面,結合電影分析與理論,闡析這些作品如何呈現個人記憶、歷史、人生與戲之間的辯證。
透過達悟(雅美)族人之眼,傾聽部落的真實聲音,注入生態與文化意義,一窺蘭嶼鳥類之美!本書特色1. 首本蘭嶼人蒐集撰寫的在地鳥類觀察書。2. 深入介紹部落鳥類生態及文化意義。3. 全書附蘭嶼青年繪製的細膩手繪插畫。4. 全書中英文對照、全彩印刷。 鳥類,是蘭嶼島民生活的一環,而且在自然法則中做為信息的傳遞,讓一次次事件發生,更甚者持續堆疊,轉化成神話。近些年,這些鳥類文化反而被視為老太婆口中又臭又長的迷信,殊不知族人的智慧就在其中,而文化的靈魂──也在其中。 ──王桂清於蘭嶼椰油(摘錄自作者序)蘭嶼是民族生物學研究的絕佳田野,對島上的長者而言,鳥類學是常識的一部份。蘭嶼候鳥的出現和洄游性魚類的汛期息息相關,也將這些侯鳥視為天氣預測的指標。而在蘭嶼透過鳥類的地方語彙和隱喻,讓聽者能從說者述及的鳥種更清楚地從語言跨越到圖像,更讓每一張圖象呈現出一大片意境。繼王桂清2011年出版「蘭嶼動物生態文化」一書,第一次有蘭嶼人有系統地蒐集當地重要動物與海洋生物資料,本書是王桂清的第二個寫書嘗試,也是他與漢人朋友鄭漢文校長的合作成果。書中以各鳥類的達悟(雅美)族神話傳說故事陳述及相關物種順序,深入淺出地介紹蘭嶼當地42種鳥類給島內外朋友。由王桂清負責採集蘭嶼常見的鳥類訊息、蒐集其生態暨文化意義,鄭漢文校長提出科學知識的說明、研議書中內容的發展。並邀及達悟(雅美)族學生賴子心繪製全書插畫,雙方互信、專長互補,是臺灣社會中原漢合作出版的里程碑。本書以民族生物學的角度,聚焦在雅美族文化中有關鳥類的神話、傳說、故事和歌謠,進而探討蘭嶼島上人類與鳥類相互依存的關係,挖掘出更多鳥與島及鳥與人的關係。全書中英文對照。
能源問題究竟與我們的生活方式有什麼關係?為什麼我們可以從勞工的處境,讀到能源系統的另一番故事?當社區遇見能源科技,會併發出什麼火花?到底什麼樣的能源科技與政策,能夠適合此時此地的我們? 面對能源議題,公民如何展現其力量? 氣候變遷、核電存廢、輻射安全、能源自主...... 環顧當下,鮮少有議題可以像能源議題一樣,引發公眾如此熱切而又持續的關注,各種對社群未來的想像也競逐在這些沸沸揚揚的討論之中。正如「Power」一字既指「能量」,又有「權力」的意思,當代公民對能源科技的討論,其實也正在重新建立「科技」與「民主」的關係:能源議題已把我們從「培養公民科技素養」帶往「公民共同參與科技」的路上。 藉由科學家、工程師、能源科技從業者、社會政策研究者與民間團體的多元觀點,本書邀請讀者共同勾勒科技公民社會的藍圖。
本書結合新自由主義(Neoliberalsim)與博弈理論(Game Theory),探討並分析過去三十年來美國與中國關係之發展。書中以新自由主義理論描述美國與中國的關係,進而深層探究美中兩國危機談判的問題解決模式以及事件發展,同時深入分析三件發生於美中之間的危機事件,以及探討「相互依賴」關係如何影響美中關係的發展與「危機談判」,並預期美中關係未來的發展與變化。
以喧騰一時的五齣在台灣劇場的表演為例,(包括「當代傳奇劇場」《暴風雨》、(台北Dec. 2004)、美國導演威爾森應邀至台灣執導《歐蘭朵》(Feb. 2009)與《鄭和1433》(台北Feb. 2010)、中國電影與劇場導演張藝謀執導普契尼歌劇《杜蘭朵》(台中March 2010),與豫劇團莎戲曲《約/束》(台北Nov. 2009, 新竹May 2010)),探討經典文本改編,以在地化的劇場再現來轉化,賦予新意義。此書反映台灣劇場已亦臻成熟,從我由1980年代指導蘭陵劇坊,引進紐約「辣媽媽實驗劇場(La Mama Experimental Theatre Club)」的國外現代劇場訓練法,改革話劇,以實驗劇開創台灣小劇場濫觴:我一方面欣喜台灣劇場已演變至段書中所分析論述,轉化為台灣劇場有能力改編西方經典、獨創劇本、邀約國際名導至台灣合作演出的各種多樣性的變化。
你知道現在最in的管理話題是什麼嗎?你知道商界領袖、管理達人、政界名人全都在談什麼?答案是「孫子兵法」縱橫古今二千五百年,最有影響力的作戰寶典「孫子兵法」該如何運用到現今詭譎多變的商戰中,導引企業創造競爭優勢呢?面對市場上琳瑯滿目的商戰書籍,究竟那一本可信度最高、實用性最佳,最值得莘莘學子、管理階層指名購買呢?讀過孫子兵法,請務必再讀「孫子兵法與競爭優勢」,增進自己商戰實力;沒讀過孫子兵法,更不能錯過「孫子兵法與競爭優勢」,知識、實務同步汲取。結合陸軍上將李建中四十餘年的戰略經驗、交通大學科技管理研究所教授虞孝成多年的企業實務與專業知識,是身為管理階層的你、想要成為管理階層的你,不可不讀的一本書,第三版針對表格及部分內容重新修訂,並新增數則案例,無論組織團體或個人學習,都可透過深入淺出的文字論述、詳細清楚的表格分析,將戰場實用理則吸收消化成為本能,用以創造與發揮個人或團體的競爭優勢。本書包含三大構面、五大架構。三大構面包括:兵法構面、優勢構面,以及兵法與競爭優勢教戰守則構面。五大架構:一、理論之部,探討競爭優勢的基礎,其重點在人才;二、廟算之部,目標為創造競爭優勢,其重點在決策;三、全軍之部,目標為發揮競爭優勢,其重點在策劃;四、破敵之部,目標為持續保持競爭優勢,其重點在執行;五、情報之部,目標為前瞻未來,其重點在先知。運用兵法於企業,主要目的在於啟發企業創造競爭優勢、發揮競爭優勢、以及保持競爭優勢,用以達到企業「勝兵先勝、勝敵益強」之目標。
雅美族歌謠是一種沒有五線譜的曲調,唱者只憑著歌喉唱出不同的美妙歌聲。要成為一位雅美族的歌手,必須學會唱出十幾種不同韻律的歌謠。雅美族的古謠是非常難 學的,這種歌謠要經過漫長的歲月才能學會。在口傳文化的社會中,雅美人利用歌謠來記錄著雅美人的生活經歷或漁牧技巧,其自編的歌詞主要是來自個人的生活經 歷、工作上的各種現象及對事物的感想,例如魚撈歌顯現雅美漁夫在海洋捕魚時的勇敢、耐力、智慧與技巧的傳承。事實上,雅美歌謠不僅具有娛樂功能,同時具有 教育及文化歷史的意涵。 本書由雅美族的素人作家周宗經(夏本奇伯愛雅)收集編撰而成。夏本奇伯愛雅投入蘭嶼當地文史工作多年,意識到歌謠所面臨的傳承危機,早年即開始在各部落 採集歌謠後,將口語的吟唱轉為文字形式呈現,並對其進行詞意解釋與文化分析,希望能夠藉由這樣的收集與整理,為保存蘭嶼雅美歌謠盡一份心力,也希望能讓更 多的人藉此欣賞雅美歌謠之美。 本書共分「古謠」、「情歌與拍手歌」兩冊,從上千首歌謠中選出合計225首雅美族歌謠,將這些歌謠的吟唱內容有系統地翻譯成拼音文字與漢語,在記載其歌詞內容外,亦針對各首歌謠述說其文化意涵。 在閱讀文字之餘,本書亦希望讀者能夠聆聽到歌謠聲音,因此除了請夏本奇伯愛雅先生從其錄製的錄音帶中辨識出已整理過的歌謠聲音外,亦請夏本奇伯愛雅夫婦錄製他們所創作的歌謠,《雅美族歌謠:古謠》總共獲得67首歌謠聲音,《雅美族歌謠:情歌與拍手歌》共獲得36首歌謠聲音製成聲音光碟隨書出版。 《雅美族歌謠:古謠》一書以anohod曲調作為收錄範圍,共收錄115首歌謠。anohod為雅美古謠的唱法,且其中有許多歌謠的歌詞是由祖先創作吟唱,經由後代子孫記憶傳唱而保留下來成為部落流傳的歌謠。此外,從其採集的數量來看,anohod亦為族人最常吟唱的曲調,幾乎在各種場合,如房屋落成、大船下水、田裡耕作、捕魚或上山伐木等都可聽到族人以此曲調吟唱或創作。該書收錄的115首歌謠,依據歌詞內容分為慶典與祭典、捕魚、農務與勞務及其他(如敘說名望、祖先事蹟、追憶壯年等)4個主題,每個主題下再根據歌謠名稱及部落依序排列,藉此呈現雅美(達悟)族社會的文化與生活意義,以及anohod此一古謠曲調的應用與分佈。
雅美族歌謠是一種沒有五線譜的曲調,唱者只憑著歌喉唱出不同的美妙歌聲。要成為一位雅美族的歌手,必須學會唱出十幾種不同韻律的歌謠。雅美族的古謠是非常難 學的,這種歌謠要經過漫長的歲月才能學會。在口傳文化的社會中,雅美人利用歌謠來記錄著雅美人的生活經歷或漁牧技巧,其自編的歌詞主要是來自個人的生活經 歷、工作上的各種現象及對事物的感想,例如魚撈歌顯現雅美漁夫在海洋捕魚時的勇敢、耐力、智慧與技巧的傳承。事實上,雅美歌謠不僅具有娛樂功能,同時具有 教育及文化歷史的意涵。 本書由雅美族的素人作家周宗經(夏本奇伯愛雅)收集編撰而成。夏本奇伯愛雅投入蘭嶼當地文史工作多年,意識到歌謠所面臨的傳承危機,早年即開始在各部落 採集歌謠後,將口語的吟唱轉為文字形式呈現,並對其進行詞意解釋與文化分析,希望能夠藉由這樣的收集與整理,為保存蘭嶼雅美歌謠盡一份心力,也希望能讓更 多的人藉此欣賞雅美歌謠之美。 本書共分「古謠」、「情歌與拍手歌」兩冊,從上千首歌謠中選出合計225首雅美族歌謠,將這些歌謠的吟唱內容有系統地翻譯成拼音文字與漢語,在記載其歌詞內容外,亦針對各首歌謠述說其文化意涵。 在閱讀文字之餘,本書亦希望讀者能夠聆聽到歌謠聲音,因此除了請夏本奇伯愛雅先生從其錄製的錄音帶中辨識出已整理過的歌謠聲音外,亦請夏本奇伯愛雅夫婦錄製他們所創作的歌謠,《雅美族歌謠:古謠》總共獲得67首歌謠聲音,《雅美族歌謠:情歌與拍手歌》共獲得36首歌謠聲音製成聲音光碟隨書出版。 《雅美族歌謠:情歌與拍手歌》一書以比較娛樂休閒和輕鬆愉快的情歌和拍手歌曲調為主要收錄範圍。這類曲調包括ayani、omririna、kalakalamat、mikariyag、mirawarawat與rawarawat等。有別於anohod的曲調在慶典和工作時吟唱,這些曲調的歌謠大都是在男女之間表達情感或平時族人聚集在一起歡樂慶祝時吟唱。由於這些曲調具有其個別特色,因此本書依這些曲調分類收錄的110首歌謠,藉此呈現雅美(達悟)族人應用這些曲調所吟唱的歌謠特色,而在每一個曲調類別下則以歌謠名稱及部落依序排列歌謠。
本書收錄作者近年來研究劇場文化理論,與跨文化劇場表演的嶄新力作。 書中分篇章探討跨文化劇場理論,與數個跨文化劇場表演的詮釋與評析。 「本書在研究方法上、在理論建構上,以及在比較觀點等方面都深具特色,確是一本具學術水準之劇場論著,也將會是一本廣受歡迎的戲劇書籍,值得有興趣的讀者與想一窺跨文化劇場奧妙的學生入門參考。」-藝術大學石光生教授 跨文化劇場篇簡介西方理論跨文化主義與重要派別,包括法國學者帕維的跨文化劇場定義、法國亞陶與德國布萊希特皆受東方戲劇影響、受英裔駐法的導演布魯克「連接的第三文化環」的觀念、法國陽光劇場導演莫努須金「劇場是東方的」想法、丹麥導演芭芭「表達之前」原則與波蘭導演葛羅托斯基「前文化」根源的比較;美國紐約大學謝喜納教授所提出的跨文化「烏托邦的理想」;並研討德國劇作家布雷希特所提出的「疏離化理論」;以及德國戲劇學者費雪莉特有關「再戲劇化」的論點等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