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了活得更好的「JOJO」哲學論! 欲望X真實X覺悟 面對自己並提升至與奇蹟的相遇 荒木飛呂彥《JOJO的奇妙冒險》天才般的藝術世界。 漫畫連載超過30年,單行本銷量突破一億冊,熱潮仍然與日俱增! 在慘烈的戰鬥中仍堅信所有人類的「潛在能力」, 《宮崎駿論》熱血評論家揭露經典名作的非凡思想! 說起荒木飛呂彥的《JOJO的奇妙冒險》,令人想起的總是那鮮麗色彩、人物線條、服裝設計與人物姿態、熱血賁發的感染力等等,並跨足藝術、設計、流行、文化等面向,展覽或論壇或影視或周邊商品,從日本到全世界。事實上,《JOJO》的內蘊更是個突破次元限制、容納各種型態欲望呈現的海域。 評論家杉田俊介循著漫畫《JOJO的奇妙冒險》先後的各部軌跡,細訴始於《JUMP》週刊格鬥熱血文化卻又走出反向的「荒木文化」風潮,其中的人物糾纏與情節衍生之義,從人類讚歌到自然讚歌、替身與自立、超殭屍與超人、普奇神父與尼采的永恆輪迴論、偶然與邂逅、自由經濟與社會經濟、欲望與平等……以及主角們與幼小者們的覺悟與掙扎,絲絲環扣、層層疊繞,從窺見一扇又一扇的窗間風景,最終得以見識荒木飛呂彥的「JOJO」世界,連結上你我不同次元的宇宙。 #荒木飛呂彥近幾年的跨領域發展例舉: 二○○三年在巴黎舉辦個展「JO JO IN PARIS」。 二○○七年登上美國科學雜誌期刊《細胞》(Cell) 封面。 二○○九年羅浮宮「小設計:羅浮宮邀請漫畫」展(Le Louvre invite la bande dessinée – Le petit dessein,為羅浮宮和法國出版社未來之城Futuropolis 合作案的一環),荒木的畫作是首度被展出的日本人作品。 二○一一年,紀念GUCCI 品牌創立九十週年的短篇作品被刊載於時尚雜誌《SPUR》中。 二○一二年七月,在宮城縣仙台市的仙台媒體中心舉辦原畫展「JO JO 展in S 市杜王町」;同年十月在東京六本木Hills 的森美術館舉辦「JO JO 展in TOKYO」;同年十二月底, 在第六十三回NHK紅白歌合戰節目中,與演歌歌手石川小百合合作。 二○一三年,由GUCCI 在義大利主辦「JO JO 展」;同年, 《JO JO Lion》於日本文化廳媒體藝術季中獲頒日本文部科學大臣賞的漫畫部門大賞。 二○一六年七月起,羅浮宮集結日本、法比漫畫作品(Bandesdessinées)的企劃展「羅浮宮9號∼漫畫,第9藝術∼」,依序在東京、大阪、福岡、名古屋展出,荒木的作品亦被展出介紹。 (資料出自《JOJO論》註釋)
絕版再現! ‧出版10年,好評迴響不斷。 ‧廣大讀者要求,請讓本書重出江湖! ‧2018年重購版權,全新上市! 國內第一本關於禪與西方五○年代藝術研究之論述 當西方碰上東方 當現代藝術碰上禪…… 何謂禪與禪的藝術? 禪無可言喻,只能心領,它訴諸一種生活態度與「空」的美學。 當西方五○年代抽象藝術碰上禪時,是怎樣地直接或間接的產生創作上的化學效應呢? 本書為荷蘭藝術史學者海倫‧威斯格茲所撰寫的一份嚴謹學術論述,語言涵蓋英、法、德、日,歷時將近兩年的時間,經由多名學者審查,才將中文版完整呈現出來。又因為禪與現代藝術具有的抽象思維,極不易去求證兩者之間的關係,因此作者花了相當長的時間去與藝術家訪談、收集與解讀文獻,企圖驗證禪與西方五○年代藝術的感通與關聯。其主旨在於探討二十世紀五○年代東西方藝術與文化間的交融和感通,尤其是禪文化,更是二十世紀西方現代藝術趨之若鶩之精神境界。 書中討論了禪文化從東方轉嫁到西方的歷程,並將焦點鎖定在創作與禪意相關的美國、法國與德國藝術家之探討:馬克‧托貝(Mark Tobey)、約翰‧凱吉(John Cage)、艾德‧萊因哈特(Ad Reinhardt)、皮爾‧亞勒金斯基(Pierre Alechinsky)、依夫‧克萊茵(Yves Klein)和禪49((Zen 49)團體。 除了禪對西方藝術界的衝擊與影響外,一些日本藝術家也不免受到西方現代藝術之洗禮與啟發,並對禪文化與現代藝術間的微妙關係產生好奇與探索之熱忱。而複雜的藝術與文化面向,就在如此的抽絲剝繭中,豁然開朗。
國立故宮博物院書畫文獻處處長何炎泉博士,繼《書法這麼美》又一品鑑名畫力作!縱觀三千年歷代名作筆墨,鑑賞中國繪畫必收經典! 故宮鎮館之寶北宋大家范寬《谿山行旅圖》,為何精彩?為何感動?為何偉大? 讚賞黃公望《富春山居圖》只能用「了不起」形容嗎? 本書作者國立故宮博物院書畫文獻處處長何炎泉以流暢幽默的筆調,帶你一步步打通「筆墨不通」的任督二脈,以敏銳且析論深入的角度,拆解畫作的文獻資料與外在形式,歸納分析出常人不容易察覺到的趣味觀點,讓你豁然開朗,悠遊畫境。 「提取歷代名作中的筆墨系統」是貫穿本書的鑑賞主軸。 作者以其暢銷著作《書法這麼美!縱覽橫跨一千六百年國寶書蹟》為基礎,章節安排邏輯同樣從中鋒談起,接著是偏鋒、提、按、頓、挫等基本用筆,藉歷代名作為例來介紹不同的控筆技巧與觀看方式。全書亦大致按照筆法發生的時間序,先介紹人物畫,接續至山水畫,給予讀者簡明扼要的歷代名畫筆墨發展史。 從筆墨看繪畫,老實說並沒有任何創意,根本就是一個老掉牙的方法。歷經百餘年藝術史亂流後的繪畫史,想想也該是重拾筆墨振作的時候了。過去沒有西方學科救贖的日子裡,靠著筆墨的延續也存活了千餘年,相信只要能回到筆墨的正軌上,絕對能持續發展下去。本書得以完成,實歸功於國立故宮博物院多年來的數位計畫,透過大量高清圖檔的比對分析,才有機會將歷代名作中最珍貴的筆墨提取出來!──何炎泉
開啟台灣廢墟攝影風潮, 姚瑞中再現「廢墟啟蒙」。 繼十餘年前風靡攝影迷和廢墟愛好者圈的《台灣廢墟迷走》之後,攝影藝術家姚瑞中集結30餘年的廢墟地收集與一而再的探訪,在1990年至近期的上萬張黑白底片精選八百餘張作品成冊,包括工業、民生、樂園、軍事、神廟五個場域章節,書名為《廢墟啟蒙》,全書共六百四十頁,書封皮料燙印。精裝裝訂,刷邊,盒裝設計,本書設計裝幀如聖經經典。誠如作者姚瑞中所言:「廢墟啟蒙端視個人機緣而生,心有妄念者,無法見廢墟;心有嗔癡者,無法見廢墟;心有罣礙者,無法見廢墟。所見廢墟已非廢墟便見廢墟乃無廢墟,存乎於『解空』而非『斷滅』矣,乃真廢墟哉。」
第一本當代藝術視覺史 最好讀的當代藝術入門書 溜滑梯也能進美術館? 是藝術還是惡作劇? 藝術一定要「看得懂」嗎? 藝術的邊界在哪裡? 為什麼它這麼貴、這麼難懂、這麼有趣? 面對當代藝術,你是不是常有這樣的困惑:「這真的是藝術嗎?」為什麼一座裝在美術館裡的溜滑梯、一顆吸引蒼蠅的牛頭、一條皺巴巴的床單、一張寫了幾行字的照片、甚至一堆垃圾都能成為藝術品?這些奇妙又陌生的作品,究竟在表達什麼? 英國資深策展人暨藝術史學者托尼.戈弗雷以清晰、幽默又兼具批判的語氣,透過238幅具代表性的作品與故事,娓娓道出當代藝術自1980年代以來的發展脈絡與核心議題:藝術不再只是「畫布上的美」,而是對身分、環境、科技、權力與感知經驗的積極回應。無論是繪畫的復興、攝影的崛起、裝置藝術的爆發,還是藝術與社會意義之間的拉鋸,每一段歷程都是關於「藝術是什麼、又應該是什麼」的精彩探問。 本書不僅是圖像豐富的視覺導覽書,更是一本打開當代藝術世界的入門之書。書中觀點深入淺出,打破艱澀的學術門檻,為讀者建構出一條理解當代藝術的思考路徑,以及重新觀看世界的方式。
哪位藝術家啟發了羅丹創作出不朽名作《吻》? 哪位藝術家將柯爾達的雕塑作品命名為「動態雕塑」, 改變了我們對雕塑的理解? 模糊了時尚與藝術的界限,為路易威登設計作品的藝術家又是誰? 從藝術家的關聯中發現無限可能, 揭開創作背後最動人的故事! 本書以肖像插畫形式呈現,作者蘇西.霍奇以其精湛的筆觸,帶領讀者深入探索84位藝術家之間鮮為人知的關聯。從友誼、愛情到創意碰撞,從偶然相遇到長期合作,跨越時間和空間,構成了一張由影響與互動交織而成的網絡,並探索這些關聯如何成為各種風格、技法與創意的源泉,塑造了藝術史的豐富面貌。 視覺藝術家莎拉.帕普沃斯色彩繽紛的插畫,為每個故事賦予生命,讓讀者彷彿進入這些藝術家獨特的世界。無論是家喻戶曉的大師如巴布羅.畢卡索、芙烈達.卡蘿,還是默默無聞卻同樣影響深遠的創作者,每一則故事都挑戰著你對藝術創作的認知。這些動人的故事強調了偉大藝術並非孤立誕生,而是在彼此的靈感火花中,共同創造出不朽的經典。
☆當代法國思想家賈克.洪席耶首本電影文集☆☆資深影迷、電影理論研究者、影像創作者必入☆☆艾森斯坦×穆瑙×佛烈茲.朗×安東尼.曼×尼古拉斯.雷×羅塞里尼×高達×克里斯.馬克八大名導☆☆一部將改變你觀看電影方式的哲學巨作☆高達曾說:「電影是世界上最美的騙局。」(Cinema is the most beautiful fraud in the world)。黑色電影《M就是兇手》裡的小女孩和殺手、《偽君子》中,一抹走下臺階的黑影、《不設防城市》裡朝著車子奔去的女子……。這些由電影大師們所創造、令人印象深刻的經典畫面,透過影像訴說著虛構與現實交織的故事。自謙為業餘影迷的洪席耶,於2001年出版探討電影美學的經典著作─《電影寓言》,書中包含十一篇電影專文,論述艾森斯坦、佛列茲.朗、穆瑙、安東尼.曼、羅塞里尼、高達、克里斯·馬克等導演作品。洪席耶將電影理論及歷史系譜納入其學說體系,並提出「寓言」概念,闡述電影做為矛盾受挫的藝術以及機械複製的被動美學等概念。這不只是一本電影理論書,更透過具體的電影作品分析,例如:希區考克如何完美掌控電影語言、艾森斯坦如何運用蒙太奇技巧呈現蘇聯農業集體化的過程、羅塞里尼電影場景中的人物姿態與動作背後的深刻意涵,以及高達如何在《電影史》中重構影像與歷史的關係,讓我們看到電影如何同時作為藝術形式與歷史見證,既說故事,也記錄時代,並帶讀者探索影像背後更深層的美學與社會意義。
☆當代法國思想家賈克.洪席耶首本電影文集☆☆資深影迷、電影理論研究者、影像創作者必入☆☆艾森斯坦×穆瑙×佛烈茲.朗×安東尼.曼×尼古拉斯.雷×羅塞里尼×高達×克里斯.馬克八大名導☆☆一部將改變你觀看電影方式的哲學巨作☆高達曾說:「電影是世界上最美的騙局。」(Cinema is the most beautiful fraud in the world)。黑色電影《M就是兇手》裡的小女孩和殺手、《偽君子》中,一抹走下臺階的黑影、《不設防城市》裡朝著車子奔去的女子……。這些由電影大師們所創造、令人印象深刻的經典畫面,透過影像訴說著虛構與現實交織的故事。自謙為業餘影迷的洪席耶,於2001年出版探討電影美學的經典著作─《電影寓言》,書中包含十一篇電影專文,論述艾森斯坦、佛列茲.朗、穆瑙、安東尼.曼、羅塞里尼、高達、克里斯·馬克等導演作品。洪席耶將電影理論及歷史系譜納入其學說體系,並提出「寓言」概念,闡述電影做為矛盾受挫的藝術以及機械複製的被動美學等概念。這不只是一本電影理論書,更透過具體的電影作品分析,例如:希區考克如何完美掌控電影語言、艾森斯坦如何運用蒙太奇技巧呈現蘇聯農業集體化的過程、羅塞里尼電影場景中的人物姿態與動作背後的深刻意涵,以及高達如何在《電影史》中重構影像與歷史的關係,讓我們看到電影如何同時作為藝術形式與歷史見證,既說故事,也記錄時代,並帶讀者探索影像背後更深層的美學與社會意義。
從宮崎駿到庵野秀明、新海誠、細田守……他們究竟想留下什麼訊息?「大人」們,該留給孩子怎樣的未來?本書作者杉田俊介繼《宮崎駿論:眾神與孩子們的物語》一書後,再次從宮崎駿(吉卜力)之動畫作品《魔法公主》(折返點)、《風起》(起點)切入,在一幕幕場景和情節中,爬梳釐清宮崎駿和吉卜力在不同階段裡,背負著自身的歷史和當下所處在的社會背景,所想呈現的視角與企圖解決的問題。從懷舊的美好、奇幻大場景接續至近藤喜文導演的《心之谷》,日常的城鎮生活,對應且開展出當時新一代的觀眾孩子們,於失去鄉村路後在混凝土路上的前行身影。而庵野秀明的《新世紀福音戰士劇場版:終》、新海誠的《天氣之子》、細田守的《怪物的孩子》與《未來的未來》等動畫作品中,在表現時下社會議題如歧視、階級社會與氣候環境議題時,是如何無法跳脫出日本戰後「無法成熟」的窠臼;身為大人的這些動畫創作者,要如何在「無法成熟」的窘境中,端出作品獻給後起的孩子們?而我們,也該如何推演成為「新觀眾」?看完這本書,你會更加了解宮崎駿宣布退休後再復出之動畫作品《蒼鷺與少年》,所留下的訊息。你想活出怎樣的人生?
這些藝術家太厲害! 畫什麼像什麼!西方繪畫之父喬托,據說幼年時因為畫羊畫得太傳神,超完美畫技讓義大利大師齊瑪布看見後,立刻收他為徒。 自己當老闆!為藝術史留下《維納斯的誕生》這幅偉大傑作的波提切利,不僅有品味也有生意頭腦,經營的工作室生意興隆,在超效能的團隊運作下訂單應接不暇。 全能型天才!達文西不僅是畫家,還是雕塑家、建築師、軍事家、工程師……套句現代話來說,簡直就是斜槓專家。他的傳世之作《蒙娜麗莎的微笑》,畫出了全世界最著名的一張笑臉。 一家之主!拉維尼亞.豐塔納是歐洲第一位女畫家,她與男人競爭,畫作帶銷量又有口碑。丈夫成為她的助手,靠她一人養活了十一個子女。 畫壇巨星是自戀狂?身兼畫家、素描家、版畫家於一身的林布蘭,為許多金主繪製肖像畫,但其實他最愛的模特兒是他自己,一生中共創作了80多幅自畫像。 有夠大膽!馬奈的《草地上的午餐》大膽改變傳統繪畫,一個讓人看不懂的野餐場景(裸女出沒?)掀起軒然大波:正式宣告了現代繪畫的誕生。 畫蘋果高手!靜物畫大師塞尚說:「給我一個蘋果,我就能顛覆整個巴黎。」 金光閃閃!愛用金色的克林姆,個人生涯代表作《吻》一推出即大獲成功,畫面中擁抱的金色情侶,成為世人認證的愛情畫典範。 畫壇夢露!喬治亞.歐姬芙是美國最受歡迎的藝術家之一。一生舉辦過三次重要回顧展,因為太出名,成為繼瑪麗蓮.夢露之後全美第二位最常被拍攝的女性。 連印象派都愛!葛飾北齋創作的風景版畫,製造了一場大海嘯,不僅拯救了岌岌可危的日本浮世繪,也成為印象派大師們的靈感泉源。這才是你該看的藝術書!超過100張插圖、100位藝術家、匯集800年的藝術知識!一幅畫應該怎麼看?藝術家的創作靈感從何而來?畫作背後都有不能說的祕密嗎?藝術流派又是怎麼誕生的?畫裡的圖騰符號代表的又是什麼?本書猶如一本藝術知識百科,作者用幽默風趣的文字,將各種藝術基礎知識和概念匯集在一起,不時穿插富有啟發的小故事和令人會心一笑的對比,帶領讀者穿梭800年的藝術長河,從中世紀晚期的義大利畫家喬托到20世紀的街頭藝術大師班克西,重回藝術家的發源地,領略各個時代獨特的藝術魅力。這部由藝術家及其作品逐步解碼、娓娓道來的繪畫史,說的不僅是西方藝術,同時還納入了中國、日本、印度、非洲等地的藝術發展,呈現了藝術世界多元豐富的面貌。除此之外,本書更聚焦那些在藝術史上被漠視忽略的女性藝術家,例如:被羅浮宮遺忘200年的朱迪斯.萊斯特、用肖像畫征服歐洲的伊莉莎白.維傑.勒布倫、以及第一位在藝術史上留名的女畫家阿特蜜希雅.真蒂萊希等,重現她們的藝術身影。透過豐富精彩的插圖、精華滿滿的知識、清楚易懂的畫作解說、詳實的藝術家年表,歡迎推開藝術世界的大門,一起來探索親近藝術。本書特色•一本淺顯易懂、通俗有趣的繪畫史 •具啟發性、可讀性、知識性的藝術史工具書•宛如暢遊一座紙上博物館,重返藝術史現場,親炙百位大師風采•從古到今,按年代先後介紹,畫家則根據藝術運動、畫派和風格分類•聚焦各種藝術流派、識別畫作裡的象徵符號、發現名作背後的故事
日治時期成就最高、現今討論最多的女性前輩藝術家電視劇《茶金》仕女服裝、生活場景美術靈感來源\臺灣藝壇傳奇──陳進/◆ 首位赴日習畫臺灣女留學生◆ 20歲入選「臺展」獲「臺展三少年」美稱,連續3年任臺展審查委員◆ 臺灣東洋畫家入選「帝展」第一人陳進身為新竹名門閨秀,超越當時的性別束縛,踏上留學、追求理想之路,以30歲不到的年紀便在臺灣畫壇佔有一席之地、揚名海外,更被日本人譽為「天才畫家」。+++++「既然去了就不能輸人,要很堅強,不能輸。美術史、日本語都要熟記,認真讀,成績好,別人就不會看輕你。」──陳進在強大壓力中成就自我,創作背後歷經旁人無法知曉的內在拉扯與挑戰置身於當時社會、文化與繪畫技術的脈絡中,陳進不斷精進自己、努力創作,以突破外在環境對來自殖民地女性的箝制,立足於專業領域,背後曾面臨許多挑戰與艱辛。+++++陳進細膩典雅的作品在畫壇中獨樹一格,其藝術實踐之過程亦可窺見國家統治暴力、父權體制、殖民歷史現實、多重權力支配框架等課題。過往對陳進藝術的研究不在少數,大多從閨秀畫家角度切入,建築與文化研究學者殷寶寧回到陳進所處歷史時空,以多元權力支配架構的論域為其藝術實踐建構不同的觀看與詮釋視角。全書以6個篇章探究畫家陳進生命經驗,觀察其創作歷程的軌跡變遷,試著解析其不同階段作品再現的價值與意涵,包含戰前陳進在日本殖民統治時期的藝術創作、統治結束時期,再到戰後正統國畫之爭對藝術家創作心靈的衝擊,以及步入家庭後生命的變化。書中亦聚焦博物館、美術館的女性主義藝術行動策展,探討以機構展覽重新詮釋藝術家與作品,進而促成社會變革、成就公共價值。
日治時期成就最高、現今討論最多的女性前輩藝術家電視劇《茶金》仕女服裝、生活場景美術靈感來源\臺灣藝壇傳奇──陳進/◆ 首位赴日習畫臺灣女留學生◆ 20歲入選「臺展」獲「臺展三少年」美稱,連續3年任臺展審查委員◆ 臺灣東洋畫家入選「帝展」第一人陳進身為新竹名門閨秀,超越當時的性別束縛,踏上留學、追求理想之路,以30歲不到的年紀便在臺灣畫壇佔有一席之地、揚名海外,更被日本人譽為「天才畫家」。+++++「既然去了就不能輸人,要很堅強,不能輸。美術史、日本語都要熟記,認真讀,成績好,別人就不會看輕你。」──陳進在強大壓力中成就自我,創作背後歷經旁人無法知曉的內在拉扯與挑戰置身於當時社會、文化與繪畫技術的脈絡中,陳進不斷精進自己、努力創作,以突破外在環境對來自殖民地女性的箝制,立足於專業領域,背後曾面臨許多挑戰與艱辛。+++++陳進細膩典雅的作品在畫壇中獨樹一格,其藝術實踐之過程亦可窺見國家統治暴力、父權體制、殖民歷史現實、多重權力支配框架等課題。過往對陳進藝術的研究不在少數,大多從閨秀畫家角度切入,建築與文化研究學者殷寶寧回到陳進所處歷史時空,以多元權力支配架構的論域為其藝術實踐建構不同的觀看與詮釋視角。全書以6個篇章探究畫家陳進生命經驗,觀察其創作歷程的軌跡變遷,試著解析其不同階段作品再現的價值與意涵,包含戰前陳進在日本殖民統治時期的藝術創作、統治結束時期,再到戰後正統國畫之爭對藝術家創作心靈的衝擊,以及步入家庭後生命的變化。書中亦聚焦博物館、美術館的女性主義藝術行動策展,探討以機構展覽重新詮釋藝術家與作品,進而促成社會變革、成就公共價值。
帶著翻轉台灣美術百年史正統版本的雄心,闖入衝突與爭議去尋找答案,卻意外寫出一本給台灣的情書。《書寫一部台灣美術史:一段爭議的政治進程》是第一本法翻中的台灣美術專業書籍,原著為藝術社會學暨藝術史學者蔡潔妮女士於法國社會科學高等學院(EHESS)之博士論文”Écrire une histoire de l'art taïwanais, une entreprise politique controversée“,略有增修。 藝術家才擁有的藝術創作感受力與學者才擁有的社會事實洞察力通常只能二選一,本書作者很幸運具備二者:在美國接受藝術家訓練、在法國接受社會學家的訓練,這讓她得以提出一個全然嶄新的角度,帶領我們同時重新觀看台灣美術進展、重新思辯台灣認同問題。書中在引言與歷史脈絡之後,以四大部分共八章來進行論述,四部分各自處理殖民比較、本土化論戰、記憶戰爭、全球化的詮釋,最後增添一篇當年因應預審委員之質疑而撰寫的回應,其間的激烈辯論補充了理解脈絡。 作者認為台灣這座島嶼是針對文化霸權、殖民、國族主義等議題進行辯論的理想實驗室,她藉著視覺藝術的幽微特質,探討了美術領域行動者圍繞著認同問題所採行的表達與策略,從中分析中國性(sinité)、台灣性(taïwanité)與西方性(occidentalité)的三角關係,而所推展開來的討論,讓我們重新審視了霸權下的成見。 ◆本書特色1.法翻中的學術著作裏,最容易看到津津有味的一本。2.一種前所未見觀看台灣美術的有趣方法。3.法語人也許就從這本書來認識台灣美術與台灣近代史。4.全書設計別出心裁,加上書名放在書架就很有氣質。5.關心台灣前途的知識分子必讀的一本書。◆關鍵字:視覺藝術、霸權、國族認同、本土化、美學語言、台灣
策展能幫我們做什麼?當代藝術界最具影響力策展人──漢斯‧烏爾里希‧奧布里斯特藉一篇篇情節生動的工作回憶,揭示策展如何帶領我們創造全新的未來當代最重要的展覽推手—漢斯.烏爾里希.奧布里斯特,在30多年策展生涯裡策劃了上百場展出,其中許多計畫和展覽皆極具創新性且影響深遠。他的策展沒有固定的地點和模式:︱ 會在── 一卡行李箱裡 ︱ 會在── 飯店的展示櫃裡 ︱ 會在── 飛機航班上 ︱ 會在── 一連串的指令中︱ 會在── 連續24小時的對談裡奧布里斯特在《策展之道》中回顧他如何開始對策展產生興趣並成為一名策展人,從1991年在蘇黎世自家小廚房舉辦第一場展覽「世界之湯」,到與格哈德.里希特、克里斯提昂.波坦斯基、吉爾伯特和喬治、庫哈斯等藝術家、建築師、藝評、哲學家的相遇與和對話,奧布里斯特透過與其他領域實踐者的對談來了解、認識藝術,許多創意的計畫便由這些交流中誕生。未來是由過去的碎片組成 —— 潘諾夫斯基「策展過程永遠始於對話,對話是一種保存過往的方式」「策展就是化不可能為可能」「沒有被選擇的道路(計畫)其實是藝術概念的藏寶庫」「廣義來說,所有人都在策展,我們都是策展人」奧布里斯特以獨到觀點道出對策展的看法,包含:展覽場地的各種可能性、策展的本質、跨領域的藝術理解等,本書進入他的策展世界、撿拾其經驗碎片,讓所有對策展躍躍欲試或努力在這條路上實踐自我的創意工作者,都能透過這本書更瞭解這位當代策展人。▍名人推薦✦「《策展之道》是一本獨特而富有洞察力的指南,使讀者能夠發現新的策展方法及探索路徑。」──瑪麗娜.阿布拉莫維奇(Marina Abramović)✦「漢斯.烏爾里希.奧布里斯特是一位充滿熱情的溝通者。」──小野洋子(Yoko Ono)✦「引人入勝、旁徵博引而又理直氣壯的個人經驗談⋯⋯精彩地解釋了為何策展是當今藝術界中最核心的一環。」──伊考.以桑(Ekow Eshun)✦「輕快、不拘一格。」──布賴恩.狄龍(Brian Dillon),《文學評論》(Literary Review)▍媒體佳評✦「這個人讓策展成為藝術」──《紐約觀察家報》(New York Observer)✦「年輕一代策展人的導師」──《獨立報》(Independent)✦「當今藝術界最豐富多彩的人物之一。漢斯.烏爾里希.奧布里斯特,與其說是一位策展人,不如說是人類旋風」──《衛報》
策展能幫我們做什麼?當代藝術界最具影響力策展人──漢斯‧烏爾里希‧奧布里斯特藉一篇篇情節生動的工作回憶,揭示策展如何帶領我們創造全新的未來當代最重要的展覽推手—漢斯.烏爾里希.奧布里斯特,在30多年策展生涯裡策劃了上百場展出,其中許多計畫和展覽皆極具創新性且影響深遠。他的策展沒有固定的地點和模式:︱ 會在── 一卡行李箱裡 ︱ 會在── 飯店的展示櫃裡 ︱ 會在── 飛機航班上 ︱ 會在── 一連串的指令中︱ 會在── 連續24小時的對談裡奧布里斯特在《策展之道》中回顧他如何開始對策展產生興趣並成為一名策展人,從1991年在蘇黎世自家小廚房舉辦第一場展覽「世界之湯」,到與格哈德.里希特、克里斯提昂.波坦斯基、吉爾伯特和喬治、庫哈斯等藝術家、建築師、藝評、哲學家的相遇與和對話,奧布里斯特透過與其他領域實踐者的對談來了解、認識藝術,許多創意的計畫便由這些交流中誕生。未來是由過去的碎片組成 —— 潘諾夫斯基「策展過程永遠始於對話,對話是一種保存過往的方式」「策展就是化不可能為可能」「沒有被選擇的道路(計畫)其實是藝術概念的藏寶庫」「廣義來說,所有人都在策展,我們都是策展人」奧布里斯特以獨到觀點道出對策展的看法,包含:展覽場地的各種可能性、策展的本質、跨領域的藝術理解等,本書進入他的策展世界、撿拾其經驗碎片,讓所有對策展躍躍欲試或努力在這條路上實踐自我的創意工作者,都能透過這本書更瞭解這位當代策展人。▍名人推薦✦「《策展之道》是一本獨特而富有洞察力的指南,使讀者能夠發現新的策展方法及探索路徑。」──瑪麗娜.阿布拉莫維奇(Marina Abramović)✦「漢斯.烏爾里希.奧布里斯特是一位充滿熱情的溝通者。」──小野洋子(Yoko Ono)✦「引人入勝、旁徵博引而又理直氣壯的個人經驗談⋯⋯精彩地解釋了為何策展是當今藝術界中最核心的一環。」──伊考.以桑(Ekow Eshun)✦「輕快、不拘一格。」──布賴恩.狄龍(Brian Dillon),《文學評論》(Literary Review)▍媒體佳評✦「這個人讓策展成為藝術」──《紐約觀察家報》(New York Observer)✦「年輕一代策展人的導師」──《獨立報》(Independent)✦「當今藝術界最豐富多彩的人物之一。漢斯.烏爾里希.奧布里斯特,與其說是一位策展人,不如說是人類旋風」──《衛報》
抗爭,是所有生命體的必要生存途徑!一本為非主流、蛻變者、抗爭者、失敗者、孤獨者、身分不明者、無法被歸類者所寫之書。本書以神話、神學、人類社會學、文學作品、前衛藝術、流行文化、性別理論、酷兒美學為內容與詮釋角度,試圖進行性別藝術與酷異美學雙軸線的本源探討。從書寫性別史敘的動機出發,透過神話、視覺文化與當代藝術的圖像與影像,分別描寫了不同抗爭時空下的社會生存與創生模式。從神話到神學,性別的認同與差異,這趟有關個人與群體、現實與想像、生活與藝術間的探索之旅,也如同人類社會文化的縮時與縮影,形成影響世代人際觀的文化脈絡與一段自成體系的藝術史。
抗爭,是所有生命體的必要生存途徑!一本為非主流、蛻變者、抗爭者、失敗者、孤獨者、身分不明者、無法被歸類者所寫之書。本書以神話、神學、人類社會學、文學作品、前衛藝術、流行文化、性別理論、酷兒美學為內容與詮釋角度,試圖進行性別藝術與酷異美學雙軸線的本源探討。從書寫性別史敘的動機出發,透過神話、視覺文化與當代藝術的圖像與影像,分別描寫了不同抗爭時空下的社會生存與創生模式。從神話到神學,性別的認同與差異,這趟有關個人與群體、現實與想像、生活與藝術間的探索之旅,也如同人類社會文化的縮時與縮影,形成影響世代人際觀的文化脈絡與一段自成體系的藝術史。
藝術家創作無數經典名作時, 也留下許多工作室的八卦祕辛與傳奇故事! ──收錄希臘時代至今的藝術家工作室,15個發展主題、125幅精美圖像── ● 達文西創作貴族肖像畫時,會安排餘興節目,避免被畫者因等待過久而感到無聊。 ● 宮廷御用畫家維拉斯蓋茲超熱愛鏡子,10面烏木鏡展現他對光學的著迷,也代表著他驚人的身家! ● 為捕捉稍縱即逝的美麗,莫內穿上防水衣、防水靴和漁夫帽,如打仗般在狂風暴雨中頑強地作畫。 ● 羅丹拍攝工作室內的黏土和石膏模型,在照片上直接塗抹修改,不小心就成為同時代留下最多工作室紀錄照的人? ● 法蘭西斯‧培根置身凌亂的工作室中反而如魚得水,混亂能向他傳遞意象? 藝術家工作室,一個私密而舒適的環境、一個可供冥想與創造的場所,一直是神祕而引人好奇的世界,如今猶如煉金術士房間褪去神祕薄紗,搖身成為對大眾開放、甚至可現場直播的空間。創作現場的歷史如何演變? 藝評人詹姆士‧霍爾透過神話、歷史傳說,以及彩繪陶瓶、藝術創作和攝影等各式視覺紀錄,帶領讀者穿越時空、深入歷史,娓娓道來藝術家創作故事及行業祕聞,小從作畫細節、生活起居、工作習慣,大至空間配置、設備陳設等,饒富趣味又兼具知識性,翻開本書隨著各篇章不同主題,進入工作室一探究竟,感受藝術家創作空間躍然紙上的靈光。 本書特色 ✦ 全書猶如一趟紙上開放工作室Open Studio之旅。 ✦ 從基督教聖職彩繪師、雕刻家、金匠等工藝匠人,到達文西、米開朗基羅、魯本斯、提香、維拉斯蓋茲、哥雅、庫爾貝、莫內、羅丹、安迪‧沃荷、傑克森‧波拉克、盧西恩‧佛洛伊德、安塞姆‧基佛等藝術家,點出其中關鍵人物、潮流與轉捩點,探討工作室如何吸收外來影響,不斷演變。 佳評推薦 ✦「這是一本有大量插圖的好書,也是受歡迎的文化史讀物,以新穎有趣的方式講述藝術故事。」── 入選線上藝術雜誌《Hyperallergic》2022年最佳藝術書籍。 ✦「字字珠璣、毫無冷場,霍爾在採用生動活潑的書寫風格之餘,娓娓道來扎實而深刻的內容」── 法蘭西絲‧斯伯丁(Frances Spalding),《衛報》(Guardian)
從前從前有個台陽美術協會…… 《裝飾台灣的春天:1934-1945台陽美術協會資料彙編》以台陽美術協會創立年至因戰爭而暫停展覽(1934年-1945年)的十回展覽會、藝術家參展紀錄等史料收集為主,例如「材料篇」來源自文獻資料、剪報、微捲等依年代輯編,有台陽美協成立聲明書、各回展覽會目錄與邀請函、合影,展覽會相關報章報導等史料;「判讀篇」依時序呈現(獲授權)參展藝術家作品圖版與考證比對,以及日文評論、隨筆;「文章篇」共有蔡家丘教授與編者蕭亦翔、張哲維所撰寫之四篇文章做各主題發揮討論;「附錄篇」也做了五項統計與圖片索引供參。 當中,藝術家家屬和藏家所提供的《曾添福剪貼簿》、《1935年台陽美術協會切拔帖》,更確立並連繫起當時台陽美協與展覽會運作的點滴與情境。 本書於內容編排設計時,將各種類文獻資料盡量貼近已知的原件尺寸或可閱讀之樣貌,企以提供給台灣美術史的愛好者與研究者們,作為拋磚引玉也好,來引發更多的縱切橫剖的主題與深究,一同來裝飾台灣的春天。 書名主標「裝飾台灣的春天」來自於藝術家廖繼春於1940年6月發表於《台灣藝術》中〈台陽展雜感〉一篇,原文是日文,轉譯成中文有「裝飾」、「妝點」台灣的春天之意,編輯過程權衡再三,即使「妝點」兩字較文雅,但最後以「裝飾台灣的春天」為題,春天是大自然,藝術家創作是靈感,但相較於大自然依舊是「人工」,而裝飾也較妝點兩字直白,在飾景之餘亦有創作的動態感,因此「裝飾台灣的春天」是一份致敬,致敬大自然,致敬這塊土地,而我們的編輯工作是致敬這些前輩藝術家們的發起與付出。 封面用圖為藝術家陳澄波於第五回出品參展的く椰林〉畫作,以及他為第二回台陽美術展覽會所繪的海報,幽默逗趣的大小青蛙翹首探向畫作,內外層次的互應,如同現今一一拼貼光影、翹首尋找前輩藝術家們身影的我們。
毀滅還是重生?以創作為警示,氣候變遷下的藝術反思!此刻,地球正在發生:最猛烈的大火、最薄的冰帽、最快速度的瀕絕和最高的氣溫,面對全球環境災難,藝術能發揮怎樣的影響力?藝術家如何透過創作回應氣候變遷議題?喚醒大眾生態意識?環境危機正步步進逼。氣候學家預測,到本世紀末,隨著永凍土融化和海平面上升,各種極端天氣事件、失控的野火、土地荒漠化、海洋酸化等將使地球災難更趨頻仍。氣候變遷不僅影響全球人口,也改變自然實體,干擾植物世界,決定動物生存條件,導致生物多樣性喪失、物種滅絕加速。本書作者暨策展人瑪雅.福克斯和魯本.福克斯,在書中審視了包括繪畫、攝影、概念、裝置和表演等具有生態意識的當代藝術作品──從持續發生的滅絕事件、採掘行為留下的廢墟景觀而造成崩壞的自然場景,乃至受到氣候變遷衝擊最鉅的邊緣化地區藝術,這些作品對人類世及其對世界的負面影響做出了最迫切的回應。面對地球環境劇變,世界各地藝術家透過串聯、合作發揮影響力,以多元的藝術創作實踐,呼籲世人正視生態危機,揭露出人類活動對地球環境造成的深遠且不可逆的傷害,並期挖掘出激發生態變化的可能方式,將氣候災難化為轉機,提出反思與可展望的未來。
傳染病改變空間,空間改變社會! 在COVID-19病毒肆虐之後,人類的行為模式與社交距離直接被限縮並劇烈改變,產生了遠距心理與新互聯科技模式。 城市會不會解體? 傳統的空間已不適合劇烈改變後的人類社交與生活方式,那該如何呢? 建築師俞炫準認為危機就是轉機,可以藉此更替打造出適合與地球永續共存的未來新空間,就此翻新不適用的建築法規與實現居住正義。 例如: ․為坪數侷促的住家配備能發揮庭院功能的陽台 ․為學生設計個別適合的教育課程 ․打造線形公園、串連沿線地區且達到最大的土地使用效益 ․大企業拆成多個分部據點、改設衛星辦公室以利管理 ․增加的廢棄空間改造成步行就能抵達的公園和圖書館 ․自動駕駛運具專用的地下物流隧道……等等 彷彿未來城市一般的諸多建議,卻件件都考量在人類依舊需要面對面社交與情緒互動的習性與文化、自然的共存,並且兼顧了管理效益與共好共榮。 有些想法讓你頻頻點頭,彷彿立刻就能實行;有些想法讓你懷疑可行性,例如非軍事區的邊緣城市。 俞炫準坦言或許自己也是個「假先知」,但他強調:未來是由敢於夢想的人創造出來的。 所有人共好的烏托邦,其實並不遙遠。 我們該如何跨出第一步?本書提供了檢討與答案。
傳染病改變空間,空間改變社會! 在COVID-19病毒肆虐之後,人類的行為模式與社交距離直接被限縮並劇烈改變,產生了遠距心理與新互聯科技模式。 城市會不會解體? 傳統的空間已不適合劇烈改變後的人類社交與生活方式,那該如何呢? 建築師俞炫準認為危機就是轉機,可以藉此更替打造出適合與地球永續共存的未來新空間,就此翻新不適用的建築法規與實現居住正義。 例如: ․為坪數侷促的住家配備能發揮庭院功能的陽台 ․為學生設計個別適合的教育課程 ․打造線形公園、串連沿線地區且達到最大的土地使用效益 ․大企業拆成多個分部據點、改設衛星辦公室以利管理 ․增加的廢棄空間改造成步行就能抵達的公園和圖書館 ․自動駕駛運具專用的地下物流隧道……等等 彷彿未來城市一般的諸多建議,卻件件都考量在人類依舊需要面對面社交與情緒互動的習性與文化、自然的共存,並且兼顧了管理效益與共好共榮。 有些想法讓你頻頻點頭,彷彿立刻就能實行;有些想法讓你懷疑可行性,例如非軍事區的邊緣城市。 俞炫準坦言或許自己也是個「假先知」,但他強調:未來是由敢於夢想的人創造出來的。 所有人共好的烏托邦,其實並不遙遠。 我們該如何跨出第一步?本書提供了檢討與答案。
◤ 1996年聯福製衣廠失業女工臥軌抗爭 ◤ 2004年新莊樂生療養院保留運動 ◤ 2008年新店溪洲部落與桃園撒烏瓦知部落反迫遷抗議 ◤ 2011年東海岸反美麗灣渡假村開發案之行動 ◤ 2014年3月反服貿協議太陽花學生運動 這些發生在生活周遭,由電視或網路媒體放送的社會事件與抗議運動, 不一定與我們直接相關,卻為群體創造議題討論的空間與進步養分,甚至帶給藝術工作者回應世界的動力和創作靈感。 重回轉動時代的重要時刻,當代藝術與社會運動有什麼樣的關係? 是平行世界、互相衝突或是互為主體 一段關於藝術與社會運動交會的在地記錄 從藝術文化視角出發的社會運動研究闕如,本書提供不同的觀看角度,由藝術的創作實踐、展覽製作、藝術評論等面向,理解當代藝術與社會運動不斷變動中的關係。 作者以六個章節梳理2010年代至今,當代藝術與社會運動互動的過程,包含藝術家陳界仁在社會運動遠去後針對議題創作的作品;溪洲部落與撒烏瓦知部落的反迫遷抗爭;2014年太陽花學生運動及其創意生產;青年藝術家復返318運動的創作實踐;2011到2013年東海岸的「反美麗灣開發案」、2017年至今的「凱道抗爭」運動;以及將藝術行動轉化為在地社區運動的「北回歸線環境藝術行動」、「樹梅坑溪環境藝術行動」等案例,從事件開端、合作策畫到結束或再啟討論等歷程,釐清事件來龍去脈,呈現多元觀點,書中並收錄1980至2023年台灣重要社會運動與藝文事件之年表,帶領讀者橫跨10年光陰,看發生於台灣、與特定社會運動相關的當代藝術計畫與行動,在追求理想與願景的路程上,如何開展更具創意的辯證對話。
◤ 1996年聯福製衣廠失業女工臥軌抗爭 ◤ 2004年新莊樂生療養院保留運動 ◤ 2008年新店溪洲部落與桃園撒烏瓦知部落反迫遷抗議 ◤ 2011年東海岸反美麗灣渡假村開發案之行動 ◤ 2014年3月反服貿協議太陽花學生運動 這些發生在生活周遭,由電視或網路媒體放送的社會事件與抗議運動, 不一定與我們直接相關,卻為群體創造議題討論的空間與進步養分,甚至帶給藝術工作者回應世界的動力和創作靈感。 重回轉動時代的重要時刻,當代藝術與社會運動有什麼樣的關係? 是平行世界、互相衝突或是互為主體 一段關於藝術與社會運動交會的在地記錄 從藝術文化視角出發的社會運動研究闕如,本書提供不同的觀看角度,由藝術的創作實踐、展覽製作、藝術評論等面向,理解當代藝術與社會運動不斷變動中的關係。 作者以六個章節梳理2010年代至今,當代藝術與社會運動互動的過程,包含藝術家陳界仁在社會運動遠去後針對議題創作的作品;溪洲部落與撒烏瓦知部落的反迫遷抗爭;2014年太陽花學生運動及其創意生產;青年藝術家復返318運動的創作實踐;2011到2013年東海岸的「反美麗灣開發案」、2017年至今的「凱道抗爭」運動;以及將藝術行動轉化為在地社區運動的「北回歸線環境藝術行動」、「樹梅坑溪環境藝術行動」等案例,從事件開端、合作策畫到結束或再啟討論等歷程,釐清事件來龍去脈,呈現多元觀點,書中並收錄1980至2023年台灣重要社會運動與藝文事件之年表,帶領讀者橫跨10年光陰,看發生於台灣、與特定社會運動相關的當代藝術計畫與行動,在追求理想與願景的路程上,如何開展更具創意的辯證對話。
◆藝術是人性的需求?你需要藝術嗎? ◆人工智慧能取代人類創造力嗎? ◆壞作品為什麼需要存在呢? ◆想創作要先端出一套理論嗎? ◆策展不必教?你就是自己生活的策展人? ◆藝術是城市保有活力的必要毒素? ►►►一位熱愛和學生辯論的老師 藝評人耿一偉化身分隊教練,拋出45道題,邀你一同思考,鍛鍊你的心和腦。 ►►►哲學小分隊邀你入團 不管你是正方反方,同意或不同意書中見解,提出你對藝術的想法,歡迎來辯。 ►►►穿越表象,開出思考的路徑 穿透當代藝術生態龐雜表象,直探問題核心與創作根本,就能找到屬於自己最獨特的觀點。 本書收錄戲劇學者、策展人及教育工作者—耿一偉,2016至2023年間的45篇《今藝術》專欄文章,這些篇章記錄下這段時光裡他對當代藝術的思考及所見所聞,文中處處可見其對藝術生態的哲學性關懷,書中反覆提及的四位哲學家康德、巴迪歐、麥克魯漢與九鬼周造之哲學理論,交織出本書的思考視野。從五個面向探討藝術的本質、藝術創作、策展機制、藝術與社會的關聯,以及當代藝術的未來與危機等議題,以通俗易懂的語言,邀讀者一同思考一些可能尚未被留意到的藝術問題。 《哲學小分隊-暴擊藝術世界的45問》並非是一本充滿解答的書,而是讓這些不同的問題做為起點中的起點,提供讀者體察藝術與生活、城市、表演、新媒體技術及人類健康間多重關係的觀點,啟發更多靈感,並藉此找到獨立的創造性觀點。 ◢◢◢ 本書特別收錄 ——法國導演兼攝影師Stefan Libiot神祕迷離的黑白攝影作品 (波蘭導演奇士勞斯基作品《藍色情挑》與《白色情迷》副導)
◆藝術是人性的需求?你需要藝術嗎? ◆人工智慧能取代人類創造力嗎? ◆壞作品為什麼需要存在呢? ◆想創作要先端出一套理論嗎? ◆策展不必教?你就是自己生活的策展人? ◆藝術是城市保有活力的必要毒素? ►►►一位熱愛和學生辯論的老師 藝評人耿一偉化身分隊教練,拋出45道題,邀你一同思考,鍛鍊你的心和腦。 ►►►哲學小分隊邀你入團 不管你是正方反方,同意或不同意書中見解,提出你對藝術的想法,歡迎來辯。 ►►►穿越表象,開出思考的路徑 穿透當代藝術生態龐雜表象,直探問題核心與創作根本,就能找到屬於自己最獨特的觀點。 本書收錄戲劇學者、策展人及教育工作者—耿一偉,2016至2023年間的45篇《今藝術》專欄文章,這些篇章記錄下這段時光裡他對當代藝術的思考及所見所聞,文中處處可見其對藝術生態的哲學性關懷,書中反覆提及的四位哲學家康德、巴迪歐、麥克魯漢與九鬼周造之哲學理論,交織出本書的思考視野。從五個面向探討藝術的本質、藝術創作、策展機制、藝術與社會的關聯,以及當代藝術的未來與危機等議題,以通俗易懂的語言,邀讀者一同思考一些可能尚未被留意到的藝術問題。 《哲學小分隊-暴擊藝術世界的45問》並非是一本充滿解答的書,而是讓這些不同的問題做為起點中的起點,提供讀者體察藝術與生活、城市、表演、新媒體技術及人類健康間多重關係的觀點,啟發更多靈感,並藉此找到獨立的創造性觀點。 ◢◢◢ 本書特別收錄 ——法國導演兼攝影師Stefan Libiot神祕迷離的黑白攝影作品 (波蘭導演奇士勞斯基作品《藍色情挑》與《白色情迷》副導)
在動盪變化的世界中,思考策展的未來圖景! 策展是一門時時創新的藝術企業, 在後疫情時代藝術市場最暢銷的代表作就是明星策展人。 策展人以藝術界KOL之姿,手握權杖,穿梭遍布各地的國際雙年展。 面對博物館、藝術家與策展人之間複雜的權力動態, 觀眾只能置板凳觀戰嗎? 欲知分曉,歡迎來到無所不策的策展時代! 「策展人可以透過調校、修正自身的策展實踐,影響包括收藏家、博物館館長與贊助者在內的掌權者來創造改變。這需要掌握各式各樣的技能,包括檔案研究乃至打動人心的溝通技巧。儘管如此具挑戰性,周旋在藝術家、機構與觀眾之間,既身懷專業知識而又具高知名度的策展人,仍是最有能力回應這個挑戰的角色。」——莉莉安.卡麥隆 由巨量碳足跡堆疊成遍及各地的當代藝術雙年展,造就了具有文化影響力、知名度與品味塑造的明星策展人。這些平臺產製出一群超級策展人精英,以創意總監的身分打造了遍及全球的藝術豪門企業。像是北歐藝術家兼策展人雙人組艾默格林與德拉塞特(Elmgreen & Dragset)自1990年代以來從哥本哈根的表演藝術節到威尼斯雙年展的丹麥館與北歐館,及至2015年於倫敦維多利亞與阿爾伯特博物館中進行的藝術暨策展計畫,二十多年來已將藝術家暨策展人身分、專長發揮極致。 當策展成為當代顯學之際,明星策展人如何回應自身日益高升的影響力? 觀眾對全新形式的策展有什麼期待? 在實體策展與數位策展互動、並行的當下, 藝術家、觀眾與策展人自身的角色位置,又將如何重新組構? 《策展時代》帶我們揭開藝術策展的浪漫面紗, 以洞察之眼,理解、破解與解析當代策展的藝術!
在動盪變化的世界中,思考策展的未來圖景! 策展是一門時時創新的藝術企業, 在後疫情時代藝術市場最暢銷的代表作就是明星策展人。 策展人以藝術界KOL之姿,手握權杖,穿梭遍布各地的國際雙年展。 面對博物館、藝術家與策展人之間複雜的權力動態, 觀眾只能置板凳觀戰嗎? 欲知分曉,歡迎來到無所不策的策展時代! 「策展人可以透過調校、修正自身的策展實踐,影響包括收藏家、博物館館長與贊助者在內的掌權者來創造改變。這需要掌握各式各樣的技能,包括檔案研究乃至打動人心的溝通技巧。儘管如此具挑戰性,周旋在藝術家、機構與觀眾之間,既身懷專業知識而又具高知名度的策展人,仍是最有能力回應這個挑戰的角色。」——莉莉安.卡麥隆 由巨量碳足跡堆疊成遍及各地的當代藝術雙年展,造就了具有文化影響力、知名度與品味塑造的明星策展人。這些平臺產製出一群超級策展人精英,以創意總監的身分打造了遍及全球的藝術豪門企業。像是北歐藝術家兼策展人雙人組艾默格林與德拉塞特(Elmgreen & Dragset)自1990年代以來從哥本哈根的表演藝術節到威尼斯雙年展的丹麥館與北歐館,及至2015年於倫敦維多利亞與阿爾伯特博物館中進行的藝術暨策展計畫,二十多年來已將藝術家暨策展人身分、專長發揮極致。 當策展成為當代顯學之際,明星策展人如何回應自身日益高升的影響力? 觀眾對全新形式的策展有什麼期待? 在實體策展與數位策展互動、並行的當下, 藝術家、觀眾與策展人自身的角色位置,又將如何重新組構? 《策展時代》帶我們揭開藝術策展的浪漫面紗, 以洞察之眼,理解、破解與解析當代策展的藝術!
漫畫「精彩有趣」和「有思想性」這兩點並不衝突。 覺得看漫畫不用思考什麼困難的議題, 只要讀得開心就好的這種想法,其實小看了漫畫的精彩程度。 反倒是具有思考性才「正是」漫畫有趣的地方才對。藤子・F老師的《哆啦A夢》教導了眾多的少男少女們,甚至是大人們這一點。_摘自《哆啦A夢論》 激進的「軟弱」思想! 《哆啦A夢》要告訴我們的事! 家喻戶曉的哆啦A夢,應該是最平凡裡的不簡單! 藤子・F・不二雄老師藉由一個「永遠的小學生大雄」日常,深入探討軟弱、溫柔、率真,絕望與希望,以及科學、宗教、政治與進化。 無論天資多差、長相不佳、頭腦不好、不擅長運動,老是失敗,被霸凌又被當作笨蛋……大雄依舊沒有喪失對人類而言最重要的東西──率真。 胖虎是蠻橫的惡霸嗎?努力朝著漫畫家夢想前進的胖妹其實是獨立女性代表?靜香有著男子漢的內心?這些孩子生活化的日常是日本戰後民主主義下的理想? 而哆啦A夢是瑕疵品還是未來科技的神代表?機器人、恐龍、颱風的小孩、雪精靈、樹寶、蒲公英小孩、石頭狗等非人類帶來的諭示又是什麼? 繼《宮崎駿論》、《JOJO論》後,評論家杉田俊介的第三波國民動漫評論《哆啦A夢論》。
一座城市博物館,不僅僅只是一座博物館而已, 而是能與城市共生,跟人們一起生活,訴說城市的生命史! 為什麼需要城市博物館? 城市博物館重要嗎? 誰需要城市博物館? 一座城市博物館應該是什麼樣子? 本書為建築學者殷寶寧對於臺北城市博物館的興建企圖,及其與城市關係應該或可以為何的辯證,以及博物館專業與城市研究專業間的對話等課題所展開的書寫與研究。 以臺北市政府推動的城市博物館為核心案例,從國際組織與專業論述為基礎,觀察與比較國際上不同城市博物館的個案研究,嘗試將「城市博物館」置放於都市空間結構與地景變遷的實質環境層次來檢視,以期從城市歷史發展、城市與建築美學、城市競爭力與文化行銷、以及博物館機構品牌形象等向度,思考都市文化治理與城市博物館的動態關係。 臺北城市博物館興建計畫,從陳水扁市長時代開始倡議,歷經馬英九、郝龍斌與柯文哲,博物館尚未興建完成,政策依然存在。究竟何以從倡議、籌備、政策定案、著手進行,因著市長更替,整個政策流程完全翻盤,再度形同從零開始。回望歷史,從1994年起算,至今28年過去,將近三十年的變遷軌跡,這座與城市共生,跟市民一起經歷每日城市生活,並期許致力於朝向更好的城市未來推展的「城市博物館」,在臺北,究竟會以何種姿態誕生?值得我們更多的觀察、辯證與反思。 聯合推薦 于國華(國立臺北藝術大學藝術行政與管理研究所副教授兼研發長) 王志弘(國立臺灣大學建築與城鄉研究所教授) 彭俊亨(生活美學基金會董事長、元智大學教授) 戴寶村(國立政治大學台灣史研究所退休教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