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文版推薦序1 | 追尋內心的小丑 | 黃秋生中文版推薦序2 | 大猩猩與小星星 | 林嘉欣原版序 | 如何把自己變得有趣 | 薩莎.拜倫.科恩中文版導言1 | 天使與魔鬼--我的老師Philippe Gaulier |鄧壹齡中文版導言2 | 醜與丑 |甄詠蓓第一章 脫離常軌的思考方式 The Angle of Aberration 第二章 賈克.科珀 Jacques Copeau 第三章 歌隊 The Chorus第四章 中性面具練習 Neutral Mask Exercises第五章 給未實現的夢想一記耳光 A Slap in the Face for the Unfulfilled Dream第六章 真實扼殺想像的樂趣 Truth Kills the Joy of Imagining第七章 「遊戲」練習 Le Jeu Exercises第八章 丑角/怪物 Bouffon第九章 小學的法西斯主義者 The Primary School Fascist第十章 小孩不在黑暗中玩遊戲 Children Don,t Play in the Dark第十一章 作者為敘述者的趣事配上音樂 The Author Sets the Narrators Anecdote to Music第十二章 通俗劇 Melodrama 第十三章 通俗劇練習 Melodrama Exercises 第十四章 小丑的誕生 Birth of the Clown 第十五章 馬歇先生 Monsieur Marcel 第十六章 郵局咖啡館 The Post Office Caf? 第十七章 爛泥種出美麗的花 Beautiful Things Begin in the Land of the Bad 第十八章 小丑練習 Clown Exercises 附錄 | 菲利普.高里耶戲劇學校 | ?cole Philippe Gaulier
一本用眼睛看的爵士樂史 爵士樂歷史上獨一無二的珍貴拍立得相簿 傳奇女爵妮卡對眾多偉大爵士樂手的貼身觀察 300位樂手的許願清單,一整個世代的社會寫真   小說家/攝影家/爵士老行家  陳輝龍  熱情推薦.專文評介  
藝術工作者必備的創作指南 即興無所不在的奧秘:從巴洛克音樂到爵士樂、從視覺藝術到舞蹈與戲劇表演 繼西班牙文版、義大利文版、瑞典文版、日文版後,繁體中文版首度問世 余彥芳專序推薦 這本書是寫給各領域中想要接觸並強化自身創造力的人,其目的是要傳達一個想法:當人的想像力得到充分發揮時,諒解、喜悅、責任與和平也會翩然而至。——納赫馬諾維奇  
電影史的深度解謎 文化研究的扛鼎力作 以一手見聞與秘辛考掘 破解兩位絕代女神的明星神話 同樣出生於1920年 出道於1930年代中期 待過東寶 合作導演的重疊性極高 甚至還合演過兩部電影 成為「極致日本女性」的兩種典型 然而,時代的浪潮、個人的選擇 卻把她們推向截然不同的方向… 李香蘭一開始打著「日語流利的中國人」這個招牌獲得好評,戰後公開承認自己日本人的身分,繼續以山口淑子之名活躍於演藝圈。來到好萊塢之後馬上取了山口雪莉這個藝名,同時李香蘭這個名字在香港再次翻紅。和日本外交官結婚後,她冠夫姓更名為大鷹淑子,來到巴勒斯坦難民營,這時的她又是大家口中的香蜜拉。過去日本人對她抱持的神話影像,是一個跨越國籍、跨越民族、跨越語言,總是以他者身分出現的美麗女子。而這樣的形象當中,永遠蕩漾著某種危險、破壞秩序的誘惑者氣息。 相對於她,原節子在戰前、戰時、戰後始終扮演著謹守規範的日本女性。她先是受到兄長庇護下的可愛妹妹,接著又成了可自豪站在西方面前的日本女性代表。戰敗後,她成為日本戰後民主主義的旗手,並且漸漸演化為傳統貞潔美德的象徵。如果說李香蘭總是扮演殖民地或佔領區的女人,那麼原節子正好相反,向來以其展現日本純粹本質的女性形象獲得讚美。 這種神話影像上的二元對立,究竟有幾分真實?本書嘗試證明,至今膾炙人口的影像背後,存在著日本電影長久以來有意遮掩、或任憑遺忘的各種事實。闡述以往從未被放進政治脈絡中討論的原節子與反猶太主義和國家主義間的關連,同時也有別於過去觀點,以去政治化的音樂劇女星、對巴勒斯坦解放鬥爭共鳴的角度來描繪李香蘭。 身為電影史家,促使我提筆寫下本書的動機,除了對這兩人絕無僅有的美麗油然而生的感歎,還有我深信「所有的美麗都是由意識形態所建構」的美學觀。──四方田犬彥 名人推薦 黃建業  李道明  湯禎兆  鄭秉泓  推薦
台北電影節二十屆紀念專書。迎向二十週年的此刻,台北電影節試圖回到一九九八年,從台灣電影的谷底時期,探勘並梳整廿年來的沿革與意義,同時描繪電影創作與當下時空的文化景觀、社會氛圍,將台北電影節與台北電影獎入選、得獎的創作者嵌入臺灣影視環境和文化政策的脈絡,揭露彼此滋養、傷害又相濡以沫的複雜關係。全書將廿年區分為五個斷代,每個斷代涵蓋了不同的文化事件、電影政策及電影產業等重要大事,同時貼合電影產業發展脈絡,採訪近三十位電影創作者,他們或崛起於台北電影節,或與台北電影節一路相伴迄今,包括歷屆台北電影節策展人,以及台灣敘事長片、短片、紀錄片、動畫的導演和藝術指導、監製等不同角色。期許台北電影節與觀眾透過歷史的累積,理解近代台灣電影的步履所及,承繼、反芻,以此展向未來。
永遠領先的電影語言開創者 法國新浪潮碩果僅存的大師 從影響他生命的5位靈感女神 窺看這位叛逆者的創作秘密 林靖傑導演・黃亞歷導演・詹正德影評人・吳俞萱詩人、影評人榮耀推薦 【系列叢書介紹】 四方田犬彥作品選集 四方田犬彥是當代比較文學、電影史、漫畫論、符號學重鎮,薩伊德、達維希和巴索里尼的日譯者,也是旅行之王,跨領域的雜食家,觀點精闢入微,著作超過百本,在各個領域都具有深遠影響。前此中文出版包括《可愛力量大》、《心悅台灣》、《守望香港》(與也斯合著)等。黑眼睛文化精選他各方位的代表作,呈現這位文藝復興人的精彩人生與精闢觀點。 1.革命青春──高校一九六八(自傳) 2.高達的女人們(電影) 3.摩滅之賦(文化散文) 4.李香蘭與原節子(電影) 5.天才的餐桌(飲食文學) 6.摩洛哥流謫(旅行文學) 7.感恩日本書物(古典文學評介) 8.人生的乞食(詩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