欲探討臺灣表演藝術戲劇之歷史,想瞭解臺灣的文化國粹布袋戲及歌仔戲,求索於「雲門」與「小劇場」在臺灣的發展演變,盡在最值得閱讀的本書──《臺灣表演藝術戲劇史概論》。 本書是以表演藝術視角,全面檢視敘述臺灣百餘年來,以戲劇為主題的表演藝術發展史之經緯始末。內容包括傳統舊戲與現代新劇,舉凡歌仔戲、布袋戲等臺灣的文化國粹或蜚聲國際的林懷民之「雲門舞集」;抑或是臺灣新劇革命之「小劇場運動」,本書均有完整的介紹與述評。本書議題新穎豐富,是表演藝術戲劇史課程教學最佳之參考著作。
水泥產品的量產,從創意的發想到原型與模具設計製作,是一連串的專業製程,矽膠模具具有高度的耐用性和重複使用性,根據不同的需求和設計要求量產產品,輕鬆地捕捉到細微的細節和複雜的形狀,具有無限的可能性和潛力,成為大規模生產的理想選擇,幫助你實現創意設計和想法,提高生產效率! 水泥與多媒材的結合無論是在日常生活中的裝飾、建築設計還是藝術創作中,都能夠創造出獨特而美麗的作品,豐富我們的生活和文化。 本書特色 讓我們一同探索水泥砂漿作品如何量產,還有認識水泥與木材、金屬、玻璃的結合,創造出獨特的作品吧!
史料豐富。本書運用大量的檔案文書,橫跨自1914年以來約110年的國立臺灣圖書館營運史。 紀錄翔實。全面敘述國立臺灣圖書館既有的公共圖書館服務,及其特色服務,寫盡國立臺灣圖書館時代變換,是一部有關臺灣公共圖書館事業史的專著。 國立臺灣圖書館是臺灣歷史最悠久的公共圖書館,蒐藏豐富的臺灣研究文獻,為臺灣研究資源的重鎮。依據該館的設立機關及發展歷程,可分為開創期:臺灣總督府圖書館(1914-1945)、重建期:臺灣省圖書館(1945-1947)、成長期:臺灣省立臺北圖書館(1947-1973)、發展期:國立中央圖書館臺灣分館(1973-2012)、茁壯期:國立臺灣圖書館(2013年以後)等5個時期,至今已有百年以上的歷史。 本書旨在回顧該館各時期的發展,撫今追昔,以1973年7月為斷,析為兩冊,以記錄故實為主。該館每逢改制,不僅僅是名稱的改變,更是體質的轉變,漸蛻變為具有部分國家圖書館的基本功能,盼持續努力,由茁壯而進入飛躍期,引領全國公共圖書館事業持續創新發展與邁向永續經營。
嗨!!上課了喔~~ 不管你是文創工作者想開創水泥多元應用,還是多肉植物愛好者想製作透氣度超棒的水泥盆器,老師從水泥工藝材料的基礎認識,到水泥工藝入門的模具材料選擇、使用工具、水泥製品養護原理,帶領你認識各種水泥配方,不管是灌注、捏塑、建模等等工法,一步一腳印的課程,讓你在水泥工藝的世界裡,愛上玩水泥,創造出屬於自己的水泥作品。 本書特色 從材料的基礎認識,模具材料工具選擇,到水泥製品養護原理,帶領你躍入水泥坑。
漫畫的視覺語言與符號是當代大眾文化的消費景觀之一,其空間的生產方式與文化景觀有互為依存的表徵與再現關係。 本書以「新文化地理學」的後現代文化轉向為觀點,藉由文獻理論分析以漫畫為主題的視覺文化景觀型態與空間生產方式,做為對大眾文化消費的理解媒介,這也是當代的文化消費縮影。透過比較東、西方主流漫畫在視覺空間的感知,探討不同文化所形成的視覺風格差異原因,最後提出視覺文化影響當代消費的反省作為結論。 本書特色 以做為文化消費的漫畫為主題,藉由符號,系統性地分析其視覺文化景觀型態,與東、西方主流漫畫對空間的視覺感知差異與生產方式,為當代的視覺文化與文化消費提出了可資參考的研究途徑。
在上世纪,學界就已經對「設計」這個概念有了公認的解釋:conception and planning of the artificial,對人造事物的構想與規劃。寫這本書其實是想對自己的所學所想所知,做個整理與交代,書中從一開始對設計的歷史與解說一直到各個國度中對設計的延伸與發展其實都是一部活生生的人類文明史,我認為設計就是文明的表徵,設計更是文化孕育下的結果,設計是工業化的產物。 書中也提到許多對設計的面向與應用,設計既是藝術創作,設計也是一種服務工作,是一個服務行為;成功的設計卻要在藝術的基底下建構,所以設計師是要具有美感、審美觀,在藝術本質中去做發揮與應用,工業革命之後的大量生產與國際式樣在在影響了人對生活的態度與看法,電腦與網路的興起更是讓人類生活起了巨大變化,這期間設計穿插了各式各樣的設計活動與設計成果,更有所謂的人機介面設計(UI)、使用經驗設計(UX)新學科的興起,這都是因應新需求而來,也就是說設計宛若一有機體般,一直在變化一直在更替蛻變,設計在你我的生活中無處不在。 本書特色 書中從一開始對設計的歷史與解說一直到各個國度中對設計的延伸與發展,其實是一部活生生的人類文明史。此書可以給讀者們對設計有另一層面的想法與見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