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本中式建築美學筆記,橫跨數千年的「建築文化史」!門堂之制、園林設計、一池三山、畫中樓閣……在斗栱與榫卯之間,一窺古建築工藝和中式空間美學!▎屋頂的語言:飛簷與脊獸的祕密 本書從中國建築最具代表性的「屋頂」切入,介紹了各類屋頂形式,如廡殿頂、歇山頂、硬山頂與懸山頂等,並詳細描繪這些屋頂在視覺與等級制度上的象徵意義。特別是「飛簷翹角」的結構與裝飾,如宮殿上繁複的重簷設計、講究規制的「五脊六獸」,展現了中國古建築中秩序與美學的融合。屋頂上的「脊獸」不只是裝飾,更隱含著吉祥、避邪與皇權象徵,最終以「仙人騎鳳」作為精神觀察者,象徵著文化的見證與守護。▎屋頂下的智慧:結構與裝飾的雙重性 除了屋頂造型,本書亦深入探討中國古建築的構造智慧,如「斗栱」的結構巧思,如何以木構件的榫卯連接達到抗震與支撐功能。書中引用梁思成的觀點,強調斗栱之於中國建築猶如柱式之於羅馬建築,是核心美學與結構的結合。此外,屋脊上的「螭吻」、牆端的「懸魚」、以及木柱上的「雀替」,從實用功能發展出高度裝飾性,成為建築美感的延伸。這些構件無一不是古代技藝與審美融合的展現。▎從宅到宮:建築空間的等級與文化 書中亦從「宅」、「宮」、「院」等文字切入,剖析中國傳統建築的空間哲學與禮制精神。無論是普通百姓的四合院,還是皇家宮殿如紫禁城,其建築布局皆強調「門堂之制」與中軸對稱,象徵秩序與尊卑。四合院的垂花門、影壁、抄手遊廊、耳房等細節,不僅是功能空間的劃分,更體現社會階層與倫理價值。書中藉由相聲《誇住宅》來幽默描繪四合院的構成,使讀者在笑聲中理解建築的文化厚度。▎建築是文化的容器:窗、文字與心靈密室 本書最後延伸到建築與文化精神的連結,探討「窗」在詩詞中的象徵、漢字中對建築的記憶,以及穴居、巢居等原始人類的居住方式對建築的啟發。作者提出「心靈密室」的概念,認為每個人心中都有一扇屬於自己的建築之窗,與世界進行對話。這本書不以學術專業為目的,而是以個人熱情與文化情懷,帶領讀者走進中國古建築的詩意世界,讓我們在磚瓦與飛簷中看見千年文明的靈魂與智慧。【本書特色】:本書以輕鬆幽默的語言,結合作者對古建築的熱愛與設計背景,深入淺出地介紹中國古代建築的結構、美學與文化內涵。全書以生活化的觀察、古今對比與趣味故事,帶領讀者認識如脊獸、斗栱、垂花門等傳統建築元素,並穿插歷史典故與詩詞意境,兼具知識性與可讀性。是一本兼具深度與趣味的建築文化散文集。
科技與藝術的無界融合,關於「感知」的審美新變革!以科學技術為引的譜系建構,探索數學、物理、生命科學與數位時代藝術形態演變與審美創新的完整圖景▎ 藝術與科技交融的新時代 當代科技的迅速發展正以前所未有的力量改變藝術的表現方式、規則與審美價值觀,推動著藝術與科技的深度融合與互動創新。本書從交叉學科與藝術形態學的視角出發,系統探討了數學、物理、化學、生物、電腦科學(涵蓋人工智慧、虛擬實境、虛實整合與人機互動等)等領域與藝術融合的多元形態。本書旨在描繪出一幅完整的知識圖譜,展示科技與藝術互動交融的豐富脈絡,並引導未來融合形態的創新與發展。▎科技藝術的多樣形態探索 本書分章細緻探討各類科技藝術的表現形式。第一章介紹科技與藝術融合的基本理論,包括科學對傳統藝術審美的影響及新媒體藝術的發展脈絡。第二至第四章,分別從數學、物理、化學與生物藝術出發,深入分析從透視法、碎形藝術、拓撲結構,到微觀晶體、氣象藝術、生物資訊與基因藝術等豐富領域的創新成果。每一章節都兼具理論深度與典型案例,全面展現科技推動藝術變革、拓展藝術邊界的多元樣態。▎人工智慧、虛擬實境與人機互動的創新舞臺 隨著人工智慧和虛擬實境技術的進步,藝術創作模式也正在經歷前所未有的變革。第五章至第七章,聚焦於人工智慧藝術、人工生命藝術、沉浸式體驗、虛擬實境藝術及虛實整合與人機互動藝術。從AI詩歌創作、生成對抗網路繪畫,到VR電影、混合實境敘事設計,以及GPS藝術、RFID藝術等領域的探索,本書展現了科技如何重新定義藝術體驗,使觀眾從單純的旁觀者轉變為參與者乃至共創者,拓寬了藝術審美與感知的疆界。▎知識建構與未來展望 本書不僅是對科技藝術現象的爬梳與總結,也是一次有建設性的理論探索。透過藝術形態學譜系建構,作者試圖理清科技與藝術融合的內在邏輯,並提出多元融合發展的可能方向。從去中心化、多樣化的科技藝術形式,到跨學科、跨媒介的創作思維,本書為藝術與科技的互動創新提供了清晰而具前瞻性的藍圖。無論是藝術與科技相關領域的研究者、從業者,還是對STEAM教育有興趣的讀者,本書都能提供豐富的理論參考與創作啟發。【本書特色】:本書以跨學科視角,探討科技與藝術融合的多元形態,涵蓋數學、物理、化學、生物、人工智慧、虛擬實境等領域,結合理論分析與典型作品案例,構建出完整的科技藝術知識圖譜。內容深入淺出,既可作為相關科系教材,也適合藝術與科技領域研究者、創作者及STEAM教育推廣者。書中視野開闊,對未來藝術創新提供了前瞻性啟發。
本書為顧曉光的攝影隨筆集,以「閱讀」為主題,不僅捕捉了閱讀的瞬間,更將這些瞬間的美好延伸至無限,成為一種永恆的紀錄,讓讀者在每次翻閱時,都能感受到知識的力量與無窮魅力。無論是對於傳統書籍的愛好者,還是現代數位閱讀方式的使用者,都能提供一個全新的視角,讓人們重新思考閱讀在日常生活中的意義。顧曉光攝影隨筆,探索全球閱讀風景跨越50國,展現多元文化下的閱讀魅力.結合旅行與閱讀,呈現獨特的視覺敘事.深入閱讀傳統,從古埃及文明到數位發展.照片與文字並重,揭示閱讀的深層意義【閱讀的旅程】本書是一部結合攝影與隨筆的獨特作品,是作者十年遊歷五十多個國家和地區的心血結晶,囊括了對全球閱讀文化的深入探討和獨到見解。從亞洲到非洲,從美洲到歐洲,顧曉光透過鏡頭捕捉了不同國家、不同文化背景下人們的閱讀瞬間,展現了閱讀作為一種普世價值的多樣性與豐富性。【影像中的閱讀文化】這部攝影隨筆集以超過100張精選照片為核心,展現各種閱讀場景:從傳統的書店和圖書館,到大自然的樹下、海邊,甚至是深夜和教堂的安靜一角。無論是年長者或孩童,不論性別、職業,這些照片展現了閱讀的普遍魅力。更特別的是,顧曉光不僅僅是展示這些畫面,他還對每張照片背後的文化背景進行了詳細解析,讓讀者在欣賞這些影像的同時,也能夠對各地的閱讀文化有更深刻的理解。【閱讀的深層意義】作者描繪了閱讀在不同文化和地點中的獨特之處,從古希臘、古羅馬到古希伯來文明,再到三大宗教的閱讀傳統,這些豐富的內容都說明了:閱讀不僅是知識的獲取,更是文化傳承和精神滋養的方式。顧曉光用他的鏡頭捕捉到的,不僅僅是閱讀的行為本身,更是在喧囂世界中尋求寧靜,以及在繁華生活中尋找安穩的狀態,呈現了一種從上帝視角看到的卑微與謙遜。【閱讀之美的終極呈現】顧曉光將自己的旅行經驗和圖書館專業知識結合起來,透過優美的文字和生動的影像,將閱讀的美好與樂趣傳達給每一位讀者。本書分為數個部分,包括閱讀者的多樣性、在不同地點的閱讀體驗、世界各地的圖書館之美、名人與閱讀的故事、書籍的魅力,以及國家和地域對閱讀傳統的影響。這些豐富的內容不僅讓讀者在視覺上獲得享受,同時在知識和思想上也得到了豐富的滋養。本書特色本書為顧曉光的攝影隨筆集,以「閱讀」為主題,不僅捕捉了閱讀的瞬間,更將這些瞬間的美好延伸至無限,成為一種永恆的紀錄,讓讀者在每次翻閱時,都能感受到知識的力量與無窮魅力。無論是對於傳統書籍的愛好者,還是現代數位閱讀方式的使用者,都能提供一個全新的視角,讓人們重新思考閱讀在日常生活中的意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