喬伊斯的《芬尼根守靈》是巍峨的高山,遼闊的大海,宇宙的黑洞,經典的經典。閱讀《芬尼根守靈》的經驗,如在他人的夢中身陷蒙鴻之初迷宮般的歧路花園,滿目所見?紫嫣紅的天使和魔鬼,盈耳不絕奧秘難解的天籟樂音和地獄咒詈,至少六十幾種語言在相互碰撞、撕裂、離散、組裝、融合、重置的死生輪迴中,由嚴格邏輯的守靈文法激活新鑄字、混合詞、雙關語、孽畜仔話之中蓄積涵納的無窮能量,引發創天造地的大爆炸,開展芸芸眾生悲歡離合總是情、無止無盡的迴復循環。人人都說這本小說難,或許生命本來就是個難,但不識文字不懂生命為何物的小嬰兒和小小孩,每每聽到有人朗讀《芬尼根守靈》,總會手舞足蹈咯咯發笑,又當何解?譯者梁孫傑教授本著赤子童心的情懷和學者治學的態度,透過漢字形音義之美,以12年的時間企圖重構喬伊斯這本巨著,希冀能與華文讀者共享《芬尼根守靈》笑中有哭、哭中帶笑的瞬間和永恆。書籍特色★華人世界首部完整的漢譯本。★以行間注將繁複字義編排到文句裡,確保順暢的閱讀節奏。★發揮漢字獨具圖像化的特質,凸顯文字遊戲的真諦,善用諧音重現原作的黑色幽默。★譯文包含中文、臺語、客語、原住民語、中國七大語系方言,以及日本漢字、韓國漢字、和越南 ??喃,以呼應喬伊斯撰寫《芬尼根守靈》成為語言文化百科全書的雄才大略。名人推薦漢譯《芬尼根守靈》再造原著的浩瀚宇(語)宙。 ── 林玉珍 (中山大學外文系退休教授)梁譯以全新東方視角來凝觀喬伊斯那看似毫無系統的思想體系。 ── 帖睿柯(Enrico Terrinoni /《芬尼根守靈》義大利文譯者)! 壹 路 一 孤 一 迷 一 煞 一 愛 一 長 此 川流,── (唐鳳)任何沒有讀過喬伊斯原文的讀者都可以把梁版《芬尼根守靈》當作中文的原作來閱讀。── 莊坤良 (逢甲大學外文系客座教授)面對喬伊斯的「有字天書」,梁孫傑教授以十二年的苦工巧思,力求再現原著獨特的語言創新與文字遊戲,闡明複雜的典故與互文性,完成這部不虛此生的一百二十五萬字巨譯,為中文翻譯史立下劃時代的里程碑。── 單德興(中央研究院歐美研究所特聘研究員)梁譯復刻原著技法的漢語譯筆,成功破解喬伊斯的天書。── 曾麗玲 (臺灣大學外文系教授)假如《芬尼根守靈》是台超級記憶機器,那我們當今的科技,不論是電腦、微電腦化檔案,或是翻譯機,充其量不過是史前時期小孩子拼湊的玩具罷了。── 德希達 (Jacques Derrida /法國哲
喬伊斯的《芬尼根守靈》是巍峨的高山,遼闊的大海,宇宙的黑洞,經典的經典。閱讀《芬尼根守靈》的經驗,如在他人的夢中身陷蒙鴻之初迷宮般的歧路花園,滿目所見?紫嫣紅的天使和魔鬼,盈耳不絕奧秘難解的天籟樂音和地獄咒詈,至少六十幾種語言在相互碰撞、撕裂、離散、組裝、融合、重置的死生輪迴中,由嚴格邏輯的守靈文法激活新鑄字、混合詞、雙關語、孽畜仔話之中蓄積涵納的無窮能量,引發創天造地的大爆炸,開展芸芸眾生悲歡離合總是情、無止無盡的迴復循環。人人都說這本小說難,或許生命本來就是個難,但不識文字不懂生命為何物的小嬰兒和小小孩,每每聽到有人朗讀《芬尼根守靈》,總會手舞足蹈咯咯發笑,又當何解?譯者梁孫傑教授本著赤子童心的情懷和學者治學的態度,透過漢字形音義之美,以12年的時間企圖重構喬伊斯這本巨著,希冀能與華文讀者共享《芬尼根守靈》笑中有哭、哭中帶笑的瞬間和永恆。書籍特色★華人世界首部完整的漢譯本。★以行間注將繁複字義編排到文句裡,確保順暢的閱讀節奏。★發揮漢字獨具圖像化的特質,凸顯文字遊戲的真諦,善用諧音重現原作的黑色幽默。★譯文包含中文、臺語、客語、原住民語、中國七大語系方言,以及日本漢字、韓國漢字、和越南 ??喃,以呼應喬伊斯撰寫《芬尼根守靈》成為語言文化百科全書的雄才大略。名人推薦漢譯《芬尼根守靈》再造原著的浩瀚宇(語)宙。 ── 林玉珍 (中山大學外文系退休教授)梁譯以全新東方視角來凝觀喬伊斯那看似毫無系統的思想體系。 ── 帖睿柯(Enrico Terrinoni /《芬尼根守靈》義大利文譯者)! 壹 路 一 孤 一 迷 一 煞 一 愛 一 長 此 川流,── (唐鳳)任何沒有讀過喬伊斯原文的讀者都可以把梁版《芬尼根守靈》當作中文的原作來閱讀。── 莊坤良 (逢甲大學外文系客座教授)面對喬伊斯的「有字天書」,梁孫傑教授以十二年的苦工巧思,力求再現原著獨特的語言創新與文字遊戲,闡明複雜的典故與互文性,完成這部不虛此生的一百二十五萬字巨譯,為中文翻譯史立下劃時代的里程碑。── 單德興(中央研究院歐美研究所特聘研究員)梁譯復刻原著技法的漢語譯筆,成功破解喬伊斯的天書。── 曾麗玲 (臺灣大學外文系教授)假如《芬尼根守靈》是台超級記憶機器,那我們當今的科技,不論是電腦、微電腦化檔案,或是翻譯機,充其量不過是史前時期小孩子拼湊的玩具罷了。── 德希達 (Jacques Derrida /法國哲
喬伊斯的《芬尼根守靈》是巍峨的高山,遼闊的大海,宇宙的黑洞,經典的經典。閱讀《芬尼根守靈》的經驗,如在他人的夢中身陷蒙鴻之初迷宮般的歧路花園,滿目所見?紫嫣紅的天使和魔鬼,盈耳不絕奧秘難解的天籟樂音和地獄咒詈,至少六十幾種語言在相互碰撞、撕裂、離散、組裝、融合、重置的死生輪迴中,由嚴格邏輯的守靈文法激活新鑄字、混合詞、雙關語、孽畜仔話之中蓄積涵納的無窮能量,引發創天造地的大爆炸,開展芸芸眾生悲歡離合總是情、無止無盡的迴復循環。人人都說這本小說難,或許生命本來就是個難,但不識文字不懂生命為何物的小嬰兒和小小孩,每每聽到有人朗讀《芬尼根守靈》,總會手舞足蹈咯咯發笑,又當何解?譯者梁孫傑教授本著赤子童心的情懷和學者治學的態度,透過漢字形音義之美,以12年的時間企圖重構喬伊斯這本巨著,希冀能與華文讀者共享《芬尼根守靈》笑中有哭、哭中帶笑的瞬間和永恆。書籍特色★華人世界首部完整的漢譯本。★以行間注將繁複字義編排到文句裡,確保順暢的閱讀節奏。★發揮漢字獨具圖像化的特質,凸顯文字遊戲的真諦,善用諧音重現原作的黑色幽默。★譯文包含中文、臺語、客語、原住民語、中國七大語系方言,以及日本漢字、韓國漢字、和越南 ??喃,以呼應喬伊斯撰寫《芬尼根守靈》成為語言文化百科全書的雄才大略。名人推薦漢譯《芬尼根守靈》再造原著的浩瀚宇(語)宙。 ── 林玉珍 (中山大學外文系退休教授)梁譯以全新東方視角來凝觀喬伊斯那看似毫無系統的思想體系。 ── 帖睿柯(Enrico Terrinoni /《芬尼根守靈》義大利文譯者)! 壹 路 一 孤 一 迷 一 煞 一 愛 一 長 此 川流,── (唐鳳)任何沒有讀過喬伊斯原文的讀者都可以把梁版《芬尼根守靈》當作中文的原作來閱讀。── 莊坤良 (逢甲大學外文系客座教授)面對喬伊斯的「有字天書」,梁孫傑教授以十二年的苦工巧思,力求再現原著獨特的語言創新與文字遊戲,闡明複雜的典故與互文性,完成這部不虛此生的一百二十五萬字巨譯,為中文翻譯史立下劃時代的里程碑。── 單德興(中央研究院歐美研究所特聘研究員)梁譯復刻原著技法的漢語譯筆,成功破解喬伊斯的天書。── 曾麗玲 (臺灣大學外文系教授)假如《芬尼根守靈》是台超級記憶機器,那我們當今的科技,不論是電腦、微電腦化檔案,或是翻譯機,充其量不過是史前時期小孩子拼湊的玩具罷了。── 德希達 (Jacques Derrida /法國哲
本書收錄上古希臘與近代英美的抒情詩,獨特的詩選範圍題材,中英對照的格式,字斟句酌的筆譯功夫,別開生面的編輯版式,加上獨樹一幟的評介賞析,展現譯者專攻文學翻譯近三十年的經驗、浸淫西洋文學超過半個世紀的功力。 評論賞析採取陰性觀點,從英美近代詩追根溯源,探索上古希臘詩人如何在文學領域開發出抒情視野這一片新大陸。有微觀的詞句注解與格律分析,也有宏觀的文化見地與歷史視野,兼容外顯的文學史與內隱的心靈史。 六輯意味雋永的分類有如提供不同的觀景台,獨具慧眼的史觀與史識交織成匠心獨運的見解,引領讀者多層次、多方位的品讀。書末附「作家、作品、評介」與「詞彙雙語」索引,方便讀者查閱。是對英詩、文學與翻譯有興趣的讀者絕佳的入門、進修教材。
孤獨是穿越時空的寂寞 是每個人都曾點滴在心頭的體驗 但幸好,還有文學為伴── 一本以孤寂為主題的文學之旅 見證人間的困境與希望 「您是否一直想一窺英文文學的堂奧,卻因無人領路而裹足不前?」 「您是否曾好奇作者所鋪陳的文句或情節有何深意,究竟想表達什麼?」 「您是否曾嘗試閱讀英文小說,卻因生字從中作梗而無法盡情享受文學之樂?」 只要您心中對文學懷有好奇,本書就是為您而寫的。 當然,本書也是為了所有熱愛英文文學經典的讀者而寫。 英文文學之美與雋永,常需細讀方能領會。閱讀經典小說,情節固可引人入勝,但往往更精采的是作者的用字煉句、佈局迴旋、意象經營、說與不說之間的吐納蓄發,以及對普世經驗與生命情感的洞察。讀者若僅止於跟追情節而對作者的選字遣詞不求甚解,輕易放過本文深意,則猶如入寶山僅取一杓,殊為可惜。 書林書店自2018年開始舉辦文學招待所讀書會,由所長奚永慧教授引領同好精讀英美文學經典,細細品味文字所帶來的感動。本書從中精選六篇中短篇小說,以孤寂為主題,廣註生字片語,詳解文本難句,點出弦外之音。喜愛英文或想體會閱讀小說之樂的您,不妨於悠閒的午後,泡杯咖啡,舒適地坐在沙發上,和我們一同悠遊於小說真與美的世界。 無論何時,文學招待所歡迎您的蒞臨。 本書特色 ◆ 深入品味文學的美妙精深,彷彿置身英文系課堂,聽教授一字一句解說作家的巧思。 ◆ 文學101,用字遣詞一一注釋,段落詳細導讀,解說字裡行間說與沒說的話語和角色心境。 ◆ 英文102。最精妙的文字來自文學,藉深入細讀認識文學表現和語言運用,增進英文敏銳度與共情能力。 專文推薦 李欣穎教授 國立臺灣大學外國語文學系 賴維菁教授 國立臺北教育大學兒童英語教育學系
本書為台灣近二十年來有關英美文學學術思潮的重要專書,追溯2001年至2022年這段時間有關臺灣英美文學研究的書目和文學發展的評析,內容涵蓋英美文學的前沿研究和最新的學術思潮脈動,同時也針對各時期和各領域的英美文學研究進行趨勢探索,並爬梳其理路與發展特色。為了回顧過去、了解現況、擘劃未來,特邀學界重要的專家執筆,從不同時期的研究議題和理論方向切入,讓讀者一窺英美文學各時期的研究近況。整體而言,其縱切面與橫切面的總檢討,不但具歷史的深度和廣度,也提供各個領域的文學與文化綜述、批判與反思,深具學術價值。本書是一本老中青三代學者共同的研究成果展現,凸顯英美文學各時期最新的研究取徑和文學動勢,適時地提供未來教學和學術研究社群的重要參考指標。
《變形記》是奧維德的代表作,全詩十五卷,結構可分為序詩、宇宙的開創、神的故事、男女英雄的故事、歷史人物的事跡、結尾。內容取材於古希臘羅馬神話,根據古希臘哲學家畢達哥拉斯的「靈魂輪迴」理論,用變形,即人由於某種原因被變成動物、植物、星星、石頭等這一線索貫穿全書,包括大小故事共250多個(其中以愛情故事為主)。 本書特色 ▶集希臘羅馬神話之大成,是上古歐洲史詩傳統絕響之作,為後代藝術家源源不絕提供創作的靈感。 從開天闢地到羅馬皇帝奧古斯都登基,奧維德以變形主題貫串希臘神話與羅馬歷史,藉細膩的心理描寫鋪陳眼界宏偉的宇宙演化過程,揭露人類行為的動機與執迷,多視角呈現人面臨壓力時的反應。奧維德擷取歷代作家的神話創作為個人創作的素材,成就一部西洋神話的「易經」,在無常的生命世界闡明永恆的真理:現象無常是宇宙唯一的常道。 ▶透過獨樹一幟的「陰性書寫」筆觸,多方面揭露普受忽視的女性世界與心理。 舉凡現代媒體有機會看到的社會新聞,甚至小說家以及八卦與非八卦讀者咸感興味盎然的故事,在他筆下樣樣不缺。他把時間意識引入神話舞台,描寫形體變化同時啟迪因心性蛻變而提昇精神境界的可能。 ▶第一本繁體中文全譯本。 譯者累積翻譯西洋古典詩三十年的經驗,亦步亦趨揣摩奧維德宏觀的視野、細膩的觀察和練達的機鋒,佐以深入淺出的序文、要言不繁的注釋、詳盡的細目結構和詞彙索引,以及希臘羅馬專有名詞對照表,全方位呈現詩人慧心所見的變形神話。 ▶第二版新增九萬字〈引論〉。 完整介紹奧維德的變形史觀所見的變形現象,並透過神話史識有系統分析古今人類心靈共通的結構成分—譯者稱之為變形基因,總共十一種:藝術變形、自然化生、性情變形、文化變形、成因變形、隱喻變形、獎懲變形、隱匿變形、性別變形、故事變形、幻化變形。
「我們為什麼要為一本難讀的書而煩惱呢?」 《〈為芬尼根守靈〉析解》(A Skeleton Key to Finnegans Wake, 1947)是約瑟夫‧坎貝爾和亨利‧莫頓‧羅賓遜合作的經典力作,旨在揭開內容豐富、寓意深刻,難以闡釋的《為芬尼根守靈》,或譯作《芬尼根的守靈夜》(Finnegans Wake, 1939)之神秘面紗。本書最大特色在於:簡單扼要、顯示最重要的主題、忠實於原作情節,其目的不是為了闡釋哪一段或者哪個意象群,而是講述該小說最基本的敘事內容。《為芬尼根守靈》問世後,坎貝爾和羅賓遜挖掘了暗藏於該小說的綱要,整理出關於該小說的眾多評論,勾勒出《為芬尼根守靈》骨架結構的線索,將西歐文學鉅子喬伊斯夢幻般複雜而驚奇的敘事展現出來,成為《為芬尼根守靈》極其重要的指標著作。
《〈為芬尼根守靈〉普查:人物及其角色索引》(A Census of Finnegans Wake: An Index of the Characters and Their Roles, 1956)艾德琳‧格拉欣創作,分「前言」、「序言」、「概要」、「人物身份」、「勘誤表」,以及「普查」六部分;其中「前言」出自理查‧埃爾曼 (Richard Ellmann)之手。本書是一部調查之作,向讀者提供了破解西方現代主義和後現代主義大師喬伊斯「天書」的才思,它又堪稱《為芬尼根守靈》(或譯作《芬尼根的守靈夜》)不可或缺的指南,列出該小說幾乎所有的人物,涉及眾多人名和多數人名標識的不同變形。本書並非只為《為芬尼根守靈》的專業研究者而備,它更為入門級讀者提供參考。格拉欣以奇妙的撰寫手法,化解了喬伊斯所創大量而迷人的難題,讓讀者備受啟發而隨她迎難而上,以便與大家分享此作品的無窮魅力。
荷馬史詩《伊里亞德》和《奧德賽》是歐洲最古老的文學作品,是西洋文學的奠基之作。 《伊里亞德》格調剛烈、焦點明確,而且觀照深入,題材是無情的戰爭,筆觸卻洋溢發思古之幽情。以歷時十年的特洛伊戰爭為背景,詩中敘述發生在第十年五十天左右一樁意外事故的來龍去脈。希臘主將阿基里斯和特洛伊主將赫克托同樣付出生命的代價以追求不朽的榮耀,卻展現情態殊異的英雄典範。荷馬回顧青銅時代末年一個文明城市灰飛煙滅的歷史記憶,透過戰爭使我們看到人生可以展現的意義,以及死亡對人生可能產生的影響。 本書為正體中文版首部由希臘文直譯,反映原文的修辭手法和聲律特色,完整呈現史詩的特色與格局。譯注詳盡解說用詞典故的義理與情節佈局的巧妙,也引用其他經典文學和學界研究成果作為佐證,讀者可望因此加深理解原作的層次,並增廣閱讀視野。〈引論〉旁徵博引,細緻考證荷馬史詩創作的社會及歷史脈絡,並對《伊里亞德》和《奧德賽》的主題觀點、歷史背景、道德立場、結構特色、文學風貌各方面的異同作對比分析;同時比較多種英譯版本,呈現譯注者積年累月翻譯經典的心得與挑戰。 附有特洛伊王室譜系,以及希臘遠征軍聯合艦隊名錄地圖,結合英雄征伐旅程與當代地理實況。本書除了可欣賞史詩的典雅,也適合從比較文學的觀點切入,進行深度閱讀;更值得翻譯工作者取為西方文化經典的參考工具,以及深度旅行導覽的心靈地圖。 本書特色 1.正體中文版首見由希臘文直譯 2.譯文按照原文詩行行碼及格律格式,可對照各國語文版本 3.附特洛伊王室譜系,以及希臘遠征軍聯合艦隊名錄地圖 4.對戲劇、文學、翻譯有興趣的讀者、劇場工作者,以及相關科系師生均適合閱讀
本書主要探究日本文學與英國文學之間的關係,有小說戲劇的評論賞析,也有作者翻譯與文化研究的成果,具體呈現了作者的學思歷程,是國內少見的英日文學對比評論專書。 第一部份「近現代英日小說」,探討英國作家狄福、理查遜、史特恩、伯朗蒂姐妹、康拉德等,以及日本作家十返舍一九、夏目漱石、島崎藤村、川端康成、谷崎潤一郎、三島由紀夫、遠藤周作等;除了探究英美小說對日本小說的影響,還有比較雙方作家的創作手法和文化底蘊。第二部份「現當代英美小說」,有毛姆和柯南道爾的短篇小說、華勒的《麥迪遜之橋》、葛魯姆的《阿甘正傳》、皮考特的《姐姐的守護者》;除了闡述前一部分的論題外,也比較電影和小說的運作方式和處理手法,以及衍生不同的訊息和詮釋。第三部份附錄二篇:(一)譯介宮澤賢治的著名日本童話〈夜鶯之星〉,追尋自我、昇華重生的寓言故事;(二)從語文特性、小說教育、家族傳承等面向來析論日本民族性的專文。
本書內容多元,有愛爾蘭文學、文化、宗教、政治觀察的散文,也有文學作品賞析的小品文,更有多篇針對經典作家喬伊斯的深度論文。透過這些文章,讀者除了可體會到英國殖民統治愛爾蘭八百年的歷史經驗,和了解為何「愛爾蘭人以他們的文學家自豪」;更可從作者丟擲出的問題與批判中,反思你我生活周圍相似的經驗,在揭櫫人性幽暗面的同時,卻又不失幽默。 無論是散文,或是學術論文,都可感受作者將嚴謹的文學理論,透過通俗的旅遊紀實文字,以分享知識的態度讓文學研究融入日常生活的現實當中,進而達到學術的淑世功能。總而言之,無論是對正要啟程出發前往愛爾蘭的旅人,或是已經熟門熟路的「巷裡人」,此書不只可以指路,還可做為參照生命位置的文化/文學地圖。 「歷史是一場惡夢,我正在設法從夢裡醒來。」—喬伊斯,《尤利西斯》 「此刻我將動身前去,因為日日夜夜/ 我聽到那湖水輕拍岸邊的低語/ 當我停步在紅塵大街,或灰濛的馬路上時/ 我聽見,內心深處,湖水依然迴盪。—葉慈,〈茵湖島〉 「如果要在愛爾蘭共和軍與英國軍隊間作選擇,我會選擇愛爾蘭共和軍。如果要在暴力與非暴力之見間作一選擇的話,我會選擇非暴力。」—約翰藍儂
本書內容多元,有愛爾蘭文學、文化、宗教、政治觀察的散文,也有文學作品賞析的小品文,更有多篇針對經典作家喬伊斯的深度論文。透過這些文章,讀者除了可體會到英國殖民統治愛爾蘭八百年的歷史經驗,和了解為何「愛爾蘭人以他們的文學家自豪」;更可從作者丟擲出的問題與批判中,反思你我生活周圍相似的經驗,在揭櫫人性幽暗面的同時,卻又不失幽默。 無論是散文,或是學術論文,都可感受作者將嚴謹的文學理論,透過通俗的旅遊紀實文字,以分享知識的態度讓文學研究融入日常生活的現實當中,進而達到學術的淑世功能。總而言之,無論是對正要啟程出發前往愛爾蘭的旅人,或是已經熟門熟路的「巷裡人」,此書不只可以指路,還可做為參照生命位置的文化/文學地圖。 「歷史是一場惡夢,我正在設法從夢裡醒來。」—喬伊斯,《尤利西斯》 「此刻我將動身前去,因為日日夜夜/ 我聽到那湖水輕拍岸邊的低語/ 當我停步在紅塵大街,或灰濛的馬路上時/ 我聽見,內心深處,湖水依然迴盪。—葉慈,〈茵湖島〉 「如果要在愛爾蘭共和軍與英國軍隊間作選擇,我會選擇愛爾蘭共和軍。如果要在暴力與非暴力之見間作一選擇的話,我會選擇非暴力。」—約翰藍儂
本書探討希臘哲學家柏拉圖和亞里斯多德以及泛希臘時代斯多噶學派著作中與詩學相關的課題,並進而鈎陳這些課題與當代文學理論的啟蒙與傳承關係。分為五篇,皆為學界持續關注的焦點:1.摹擬與創作, 2.動物與靈魂,3.記憶與書寫,4.符號與邏輯,5.修辭與話語。所構成的詮釋網絡,統攝了本書二十章論述,其中的兩個關鍵詞「符號」與「修辭」抽離出來,即為本書主標題。 其所探討的理論課題有:自然和技藝面向的摹擬論、摹擬論、神啟論和創作論的歷史發展和詮釋倾軋、詩藝與詩辯傳統、關於隱喻的論辯、符號縯繹與邏輯推理、修辭與話語……等貫穿全書。其中的母題或迴旋覆沓,或交叉重疊,統領它們的是作者多年來所服膺的符號系統研究,這種以主題為定位的寫法打破了文學理論、哲學和科學史的藩籬。 本書特色論述獨到,引證豐富、古今交錯,文字書寫脈絡清晰、分析精闢,不但跳出一般傳統的巢臼,更打破學科的框架與限制,開創出新視野。對關注西方文學發展、文學理論演化、哲學和思想史流變、學科界面與科際整合的專家和一般讀者,都是極具價值的參考典範。
本書探討希臘哲學家柏拉圖和亞里斯多德以及泛希臘時代斯多噶學派著作中與詩學相關的課題,並進而鈎陳這些課題與當代文學理論的啟蒙與傳承關係。分為五篇,皆為學界持續關注的焦點:1.摹擬與創作, 2.動物與靈魂,3.記憶與書寫,4.符號與邏輯,5.修辭與話語。所構成的詮釋網絡,統攝了本書二十章論述,其中的兩個關鍵詞「符號」與「修辭」抽離出來,即為本書主標題。 其所探討的理論課題有:自然和技藝面向的摹擬論、摹擬論、神啟論和創作論的歷史發展和詮釋倾軋、詩藝與詩辯傳統、關於隱喻的論辯、符號縯繹與邏輯推理、修辭與話語……等貫穿全書。其中的母題或迴旋覆沓,或交叉重疊,統領它們的是作者多年來所服膺的符號系統研究,這種以主題為定位的寫法打破了文學理論、哲學和科學史的藩籬。 本書特色論述獨到,引證豐富、古今交錯,文字書寫脈絡清晰、分析精闢,不但跳出一般傳統的巢臼,更打破學科的框架與限制,開創出新視野。對關注西方文學發展、文學理論演化、哲學和思想史流變、學科界面與科際整合的專家和一般讀者,都是極具價值的參考典範。
荷馬史詩承襲希臘神話,是西洋文學的奠基之作,許多重要文學及影視作品都沿用其中母題或中心題旨,喬伊斯更以《奧德賽》為基礎,創作出文學史上的經典《尤里西斯》(Ulysses),瑪格麗特‧愛特伍亦根據奧德修斯的妻子一角,用女性主義觀點改寫而成《潘妮洛普》(The Penelopiad),由此可知《奧德賽》的重要地位。 《奧德賽》集歷史、民族誌、神話、傳說、民間故事、童話、傳奇、戰爭文學、旅行文學、田園文學、奇幻文學與寫實文學等敘事類型與風格之大成,描寫城邦領袖兼一家之主奧德修斯的英雄事蹟,兼及單親家庭的困擾、戰士返鄉的問題、兩性的角力、性誘惑與騷擾、海上歷險、生死大哉問、主僕關係等等,這些經驗涉及的主題包括身分認同、代溝、人際疏離、尋根、鄉愁、秩序的解體與重建等方面,呈現出人性價值,且兼具當代及普世意義。 本書為正體中文版首部由希臘文直譯,且保留史詩原文修辭手法和聲律,完整呈現史詩格局。譯注詳盡解說用詞典故與情節佈局的巧妙,也引用其他作品內容與概念以為例證,讀者能藉此認識更多經典著作,增廣閱讀興趣。〈引論〉旁徵博引,細緻考證荷馬史詩創作的社會及歷史脈絡,分析《奧德賽》情節與人物的心理,更引用多個譯文版本詳加比較,述及翻譯經典的心得與挑戰。附有希臘古典文學相關年表,並列知名作家、作品和歷史事件,更加了解作品背景,以及奧德修斯迷航地圖,結合史詩英雄旅程與實際地景。本書除了可欣賞史詩的優美,也能從比較文學的觀點切入,進行深度閱讀;也值得做為翻譯工作者的西方文化經典參考工具,以及深度旅行導覽的心靈地圖。 本書特色 1.正體中文版首見由希臘文直譯 2.譯文按照原文詩行行碼及格律格式,可對照各國語文版本 3.附奧德修斯迷航地圖及希臘古典文學年表 4.對戲劇、文學、翻譯有興趣的讀者、劇場工作者,以及相關科系師生均適合閱讀
本書針對文學入門者的知識需求,從最基本的文學觀念,如文類(genre)、正典(canon)、隱喻(metaphor)、獨白(soliloquy),到二十世紀的文學理論,如結構主義(structuralism)、女性主義(feminism)、後殖民批評(Postcolonial criticism)、文化研究(cultural studies);從古希臘亞里斯多德的《詩學》論述,到浪漫主義(Romanticism)、自然主義(Naturalism)、現代主義(Modernism)、後現代主義(postmodernism)等近、現代文學潮流,一一予以介紹。 作者具備深厚的西洋文學和比較文學素養,深入淺出的引導讀者進入文學的殿堂。行文準確而不艱深,引文生動有趣,畫龍點睛,相得益彰。對於人文相關科系的學生、對文學有興趣的讀者,或從事西洋文學研究的人士,本書實為不可或缺的參考工具書。 本書自2005年出版以來,深受歡迎,並入選2006年台北國際書展版權推介 (Best from Taiwan 2006)。第二版新增三十二個詞條,所選都是實用、常見且重要的文學詞彙,全書內容更完整更有系統,並提供了更豐富的中英文延伸閱讀書目。
本書針對文學入門者的知識需求,從最基本的文學觀念,如文類(genre)、正典(canon)、隱喻(metaphor)、獨白(soliloquy),到二十世紀的文學理論,如結構主義(structuralism)、女性主義(feminism)、後殖民批評(Postcolonial criticism)、文化研究(cultural studies);從古希臘亞里斯多德的《詩學》論述,到浪漫主義(Romanticism)、自然主義(Naturalism)、現代主義(Modernism)、後現代主義(postmodernism)等近、現代文學潮流,一一予以介紹。 作者具備深厚的西洋文學和比較文學素養,深入淺出的引導讀者進入文學的殿堂。行文準確而不艱深,引文生動有趣,畫龍點睛,相得益彰。對於人文相關科系的學生、對文學有興趣的讀者,或從事西洋文學研究的人士,本書實為不可或缺的參考工具書。 本書自2005年出版以來,深受歡迎,並入選2006年台北國際書展版權推介 (Best from Taiwan 2006)。第二版新增三十二個詞條,所選都是實用、常見且重要的文學詞彙,全書內容更完整更有系統,並提供了更豐富的中英文延伸閱讀書目。
本書直接譯自中古英文,詳實介紹中古英文詩歌之美(包含浪漫傳奇作品),中古時期豐富的文化(如封建制度、騎士精神等)。為什麼要了解中世紀英語詩歌呢?研究中古英語的重要就好像學習中國文學史不能跳過楚辭、漢樂府等文學史上重要的里程碑一樣。著名的《貓頭鷹與夜鶯》是當時盛行的辯論詩,源自於當時的牛津和劍橋這兩間大學的教學模式就是透過辯論進行的;莎翁著名的《哈姆雷特》故事原型,也跟當時的浪漫傳奇故事有眾多吻合之處,認識中古英語詩歌讀者會更加深入理解現代英語的發展脈絡和其背後豐富的文化意涵。
本書收錄文學課程中較常出現的六篇英美短篇小說,題材涵蓋十九世紀開始到現代發人省思的議題。包括十九世紀初對於宗教及人性的思考、十九世紀中的美國南北戰爭、二十世紀現代化社會下的愛情寫照、與傳統世俗觀念的衝突。英美社會走入現代過程,可藉由書中作品窺見一隅。 六篇小說分別為: 納薩尼爾‧霍桑(Nathaniel Hawthorne)的<年輕的布朗大爺>(Young Goodman Brown) 安布羅斯‧皮爾斯(Ambrose Bierce)的<梟河橋上>(An Occurrence at Owl Creek Bridge) 威廉‧福克納(William Faulkner)的<獻給艾米莉的一朵玫瑰>(A Rose for Emily) 詹姆斯‧喬伊斯(James Joyce)的<阿拉比>(Araby) D.H.勞倫斯(D.H. Lawrence)的<馬販的女兒>(The Horse Dealer’s Daughter) 約翰‧厄普代克(John Updike)的<大西洋和太平洋商場>(A & P) 每篇皆附注解與賞析,首先介紹作者及小說背景,接著刊錄原文,逐段注釋,兼重文義與相關的文化背景、文章理路與文法知識,直探作品原意及作者技巧的運用;最後以賞析總結,點出作品的主旨與大意,供讀者閱讀參考。讀者透過本書稱職的導遊,欣賞、品味這些傑作的精微、優勝之處,爾後能夠按照要領,自行尋幽訪勝。
《英國文學源流導覽》按時間順序分為七章。介紹中古時期多元的語言以及文類。文藝復興時期的戲劇以及抒情詩的演變。十七世紀女性主義、父權和國族議題的盛行構成主要的篇幅。十八世紀新古典主義則著重於描寫散文與長篇小說和喜劇的復興。浪漫時期的英詩,維多利亞時期長篇小說及敘事詩、成就非凡的女性小說家和詩人。二十世紀前半,意識流小說和戲劇,以及下半葉,殖民、性別、族群、階級的議題的活躍,更增加了文學主題的多樣性。
文學作品絕非憑空而生,而是時空的產物。本書透過歷史分期、思想流派等介紹,勾勒出維多利亞的時代風貌,並且對當時最具代表性的小說家、詩人、散文家逐一評介,引領讀者走進維多利亞的文學世界。
本書由鑽研中古歐洲傳奇多年的中山大學外文系教授蘇其康編寫,除了從起源、內涵、作者等面向詳細介紹中古歐洲傳奇的歷史,最大特色即依地理區域為劃分,精選當時法蘭西、德國、英國等地流傳的重要傳奇故事,分設專章進行深入淺出的介紹。書中摘錄的《藍撒洛》、《高威爵士與綠騎士》、《巴斯婦人的故事》、《帕斯瓦》等,都是西洋文學愛好者所熟悉的經典之作。此外,全書穿插原文中譯片段,佐以深入的導讀與解析,筆調生動活潑,論古述今,讓讀者沉浸在中古英雄人物的冒險奇遇與愛情故事之餘,也對傳奇這種文類的樣貌有更深一層的了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