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翻譯基礎101》可做為翻譯課程教材,也適合翻譯工作者職涯進修。作者有數十年的實務及教學經驗,不空談理論,而是按部就班提示翻譯方法與技巧,涵蓋實務工作應注意的細節。你將學到翻譯工作應具備的知識與觀念,包括:? 正確的翻譯規劃與觀念? 懂得避免譯文常見毛病? 確保譯文交稿後合用? 如何參考合適的工具書 本書二十餘年來廣為港台大專院校採用,書中闡述了許多重要的翻譯概念,有些譯者也可能不知道:? 翻譯工作不是從譯出第一句話開始,而是從理解原文開始。在動筆前,應完整閱讀至少兩遍:第一次用心感受語氣與整體氛圍,第二次用腦分析細節與語用脈絡。? 英語的句子為語法單位,只要有主詞、動詞的完整句子,就需要使用句號;漢語則是意義單位,意思表達完畢才使用句號,中譯時不應全照英語標點符號來斷句。? 常有「原文是動詞,譯文也必須翻成動詞」的迷思,如譯入語習慣以名詞或形容詞來表達,也應順應譯入語的表達習慣。 奠定良好的翻譯基礎,有助於避免以下誤譯: ? He made some personal remarks. ? 他作了一些個人的評論。 ? 他作了人身攻擊。 ? I need your moral support. ? 我需要你的道德支持。 ? 我需要你情義相挺。 本書改編自《翻譯初階》,內容經大幅翻修,參考書目也全面更新,提供與時俱進的示範實例,如正確的Google「限定搜尋」方法,Google Ngram Viewer,Sketch Engine等,能幫助學習者奠定良好基礎,也可讓一般人士對翻譯有正確的認識。
本書是作者繼《翻譯與脈絡》(2009)與《翻譯與評介》(2016)之後,納入書林「譯學叢書」的第三本著作。〈自序〉提綱挈領,綜覽全局。四十多篇文章分為六輯,並有訪談與後記。 輯一「翻譯乃大道」之名出自作者的文學與翻譯啟蒙師余光中教授,既以實例說明譯論、譯作、譯史,也以此彰顯翻譯的重要與譯者的貢獻。輯二「經典與現代」呈現翻譯如何連接古今、溝通中西,讓經典於新時代煥發新生命。輯三「向前輩致敬」記述作者在文學與翻譯之道所受惠的師長與前輩。輯四「序言與導讀」既涉及臺灣的外文學門建制史,也包含歷史、禪修、文學、翻譯(史)等譯作之評介。輯五「疑義與評析」揭示華文世界廣受矚目的兩個翻譯獎項(香港的全球華文青年文學獎與臺灣的梁實秋文學獎)之評審與意義。輯六「華美的再現」聚焦美國弱勢族裔文學(尤其華裔與臺裔)、文化與歷史再現。 訪談〈「三者」合一的譯行譯念〉從翻譯者、研究者、授業者的角度針對作者進行深入問答。後記〈我的青春翻譯夢〉從2024年反思作者1979年對臺灣翻譯界的觀察與期盼,並對比現況。多篇文章之「附識」以當下觀點回顧、補充、說明,形成昔今之對話。 全書內容豐富、取徑多元,並附珍貴照片與圖文資料,顯現了一位翻譯實踐者與論述者的關懷,力求推動「文普」與「譯普」,提升翻譯與譯者的地位。
《翻雲》而後《覆雨》,然而知識的承傳/傳承卻非線性的發/開展,而是複雜、混成,如波浪般在歷史中反覆來回運動,每朵浪花無法保持原形,且是以難以算計,無法測定的樣式千變萬化。 承傳/傳承正是知識「存活/續」──用德希達(Jacques Derrida)的用語來說sur-vivre(survive/liveon)──的唯一途徑。知識分子的天職就是將知識債務(debt of knowledge)的償還轉換成對未來的責任:「債」正是「人」之「責」。前人以知識加惠我們,我們以知識的禮物(gift of knowledge)加惠後人,縱使前後的知識不盡相同
資訊革命後,各種高科技產品、服務已深入人們生活。目前全球先進科技著作、成果發表仍以英語為主。為獲得日新月異的產業知識,與國際接軌,並保有個人競爭力,了解科技英語實為不二法門。本書對於科技從業人員或科技英語翻譯者,是增進能力、查找範例的最佳工具。 本書特色 內容皆取材自實際科技應用與技術文本、語料 介紹各種科技英語的特點、翻譯方法及語法表達技巧 大量實用譯例,實用性高 列出各種科技術語的正確中譯,可隨時翻查
資訊革命後,各種高科技產品、服務已深入人們生活。目前全球先進科技著作、成果發表仍以英語為主。為獲得日新月異的產業知識,與國際接軌,並保有個人競爭力,了解科技英語實為不二法門。本書對於科技從業人員或科技英語翻譯者,是增進能力、查找範例的最佳工具。 本書特色 內容皆取材自實際科技應用與技術文本、語料 介紹各種科技英語的特點、翻譯方法及語法表達技巧 大量實用譯例,實用性高 列出各種科技術語的正確中譯,可隨時翻查
隨著科技的演進,線上神經機器翻譯系統已取代二十一世紀初的統計式翻譯系統,可處理的文本類型也放寬了。如今審視新型機器翻譯系統的優缺點,研究納入更多元的文本實例,比較差異,並援引翻譯學、語言學、認知心理學等理論,來做實證調查與研究分析。 本書所探討的機器翻譯主題較過去更寬廣,不限於機器翻譯教與學,分為三大部分:首先導論翻譯產業的變革與翻譯能力的調整,介紹人機協作翻譯。第二部分介紹後編輯的應用,比較技術文本、新聞報導與網站的機器翻譯後編輯策略,分析其風格差異。並以原文、機器翻譯、人工翻譯並列,交叉分析來教授機器翻譯後編輯。第三部分介紹前編輯的應用,探討控制性語言及其書寫特性,從語域理論來探究文本如何符合期待,如何改寫自然漢語的文本,增添可讀性及更容易理解。 本書特色 1. 市面上討論機器翻譯最先進的一本書。 2. 結合理論與實例,對實際翻譯幫助極大。 3. 適合專業譯者、對翻譯實作有興趣者、翻譯及語言科系師生閱讀。
隨著科技的演進,線上神經機器翻譯系統已取代二十一世紀初的統計式翻譯系統,可處理的文本類型也放寬了。如今審視新型機器翻譯系統的優缺點,研究納入更多元的文本實例,比較差異,並援引翻譯學、語言學、認知心理學等理論,來做實證調查與研究分析。 本書所探討的機器翻譯主題較過去更寬廣,不限於機器翻譯教與學,分為三大部分:首先導論翻譯產業的變革與翻譯能力的調整,介紹人機協作翻譯。第二部分介紹後編輯的應用,比較技術文本、新聞報導與網站的機器翻譯後編輯策略,分析其風格差異。並以原文、機器翻譯、人工翻譯並列,交叉分析來教授機器翻譯後編輯。第三部分介紹前編輯的應用,探討控制性語言及其書寫特性,從語域理論來探究文本如何符合期待,如何改寫自然漢語的文本,增添可讀性及更容易理解。 本書特色 1. 市面上討論機器翻譯最先進的一本書。 2. 結合理論與實例,對實際翻譯幫助極大。 3. 適合專業譯者、對翻譯實作有興趣者、翻譯及語言科系師生閱讀。
全球化趨勢下,英語作為世界和學術圈的「通用語」,在各領域、學科,幾乎是論文發表的敲門磚。如此強勢的單一語言席捲全球,彷彿重新構築了一個語言統一的巴別塔時代。 然而,作為通用語的對照,「翻譯」這門學問時至今日仍不斷發展,且在理論和實務上都繼續進化。非英語母語人士,在閱讀自身母語時依舊能得到最充分的資訊;而通曉雙語的人,則可以透過雙語閱讀,對文本有更深刻而細緻的理解。 本書提出近年來翻譯學界熱論的話題: 一、 由於多語文本的出現,翻譯不再只是轉換兩種語言。 二、 解構傳統翻譯理論,諸如信達雅、對等、等值等觀念。 三、 翻譯活動中的第三方介入,以中日翻譯關係中的美國力量為例。 四、 以文本旅行的一種範式解讀中華經典外譯。 五、 重新定位語內翻譯理論,研究方言與民族共同語間對譯。 以上研究翻譯理論的五個新視角,期能抛磚引玉,促進當代翻譯理論的發展,提升華文學者在國際譯界的話語權。
全球化趨勢下,英語作為世界和學術圈的「通用語」,在各領域、學科,幾乎是論文發表的敲門磚。如此強勢的單一語言席捲全球,彷彿重新構築了一個語言統一的巴別塔時代。 然而,作為通用語的對照,「翻譯」這門學問時至今日仍不斷發展,且在理論和實務上都繼續進化。非英語母語人士,在閱讀自身母語時依舊能得到最充分的資訊;而通曉雙語的人,則可以透過雙語閱讀,對文本有更深刻而細緻的理解。 本書提出近年來翻譯學界熱論的話題: 一、 由於多語文本的出現,翻譯不再只是轉換兩種語言。 二、 解構傳統翻譯理論,諸如信達雅、對等、等值等觀念。 三、 翻譯活動中的第三方介入,以中日翻譯關係中的美國力量為例。 四、 以文本旅行的一種範式解讀中華經典外譯。 五、 重新定位語內翻譯理論,研究方言與民族共同語間對譯。 以上研究翻譯理論的五個新視角,期能抛磚引玉,促進當代翻譯理論的發展,提升華文學者在國際譯界的話語權。
本書集結「余光中人文講座」有關翻譯研究的部分成果共12篇,不僅每篇作者均為翻譯領域成就卓越的譯者、學者、教育工作者,文論同時也展現了臺灣譯學研究三十年的若干樣貌。內容理論與實務兼具,涵蓋翻譯策略、文本脈絡、性別與背叛、翻譯經典、臺灣翻譯史、美國詩譯、機器翻譯、文化翻譯等翻譯研究諸面向,且涉及英漢翻譯與教學的實際問題和案例。對有志於從事翻譯、了解當前翻譯概況的讀者特別有益,可視為一本實用價值高的翻譯研究教本。 譯人的天職在於尋覓譯入語言意圖表達的效應,譯出原本語言的迴音。——班雅民(Walter Benjamin) 譯者未必有學者的權威,或是作家的聲譽,但其影響未必較小,甚或更大。譯者日與偉大的心靈為伍,見賢思齊,當其意會筆到,每能超凡入聖,成為神之巫師,天才的代言人。此乃寂寞之譯者獨享之特權。——余光中
本書集結「余光中人文講座」有關翻譯研究的部分成果共12篇,不僅每篇作者均為翻譯領域成就卓越的譯者、學者、教育工作者,文論同時也展現了臺灣譯學研究三十年的若干樣貌。內容理論與實務兼具,涵蓋翻譯策略、文本脈絡、性別與背叛、翻譯經典、臺灣翻譯史、美國詩譯、機器翻譯、文化翻譯等翻譯研究諸面向,且涉及英漢翻譯與教學的實際問題和案例。對有志於從事翻譯、了解當前翻譯概況的讀者特別有益,可視為一本實用價值高的翻譯研究教本。 譯人的天職在於尋覓譯入語言意圖表達的效應,譯出原本語言的迴音。——班雅民(Walter Benjamin) 譯者未必有學者的權威,或是作家的聲譽,但其影響未必較小,甚或更大。譯者日與偉大的心靈為伍,見賢思齊,當其意會筆到,每能超凡入聖,成為神之巫師,天才的代言人。此乃寂寞之譯者獨享之特權。——余光中
翻譯是一種極具實用價值的學問,能精煉外語能力,筆譯和口譯的品質,語法、語義的確實掌握,以及本國語的精準表達等等。翻譯同時也是一門必須靠練習、實踐與多方面累積才能精進的學問。為了使有志於法漢翻譯者領略翻譯的訣竅與技巧,吳錫德教授根據多年教學經驗,彙集、整理各類翻譯方法,搭配大量例句,帶領讀者循序漸進地進入翻譯的應用領域,譯出流暢通順又優美的文句。 全書開始於翻譯的概念與如何利用工具書,到各種基本翻譯法如順譯、逆譯、添譯、減譯、拆譯、減譯等,以及實際處理詞類、時態、關係子句、感嘆詞、詩歌、廣告等的技巧,並以實際譯例與範例譯文作結,詳盡介紹從理論概念到實作的各個階段,是法漢翻譯的最佳參考書。 本書特色 1.彙整作者教學內容,極為實用 2.詳盡列舉各種翻譯法與不同文類,完整囊括翻譯不同方向 3.適於法語、翻譯相關科系師生及想踏入翻譯領域者閱讀
翻譯理論是個龐大無比、無邊無界的無限雲系,至今雖有眾多學派,卻難以有人能窺得其全貌。《翻雲》由十三篇有關語言、文學與文化翻譯的專文組成,猶如十三朵飄盪其中的浮雲。各篇雖獨立、各有特色,但屬性相近且相互指涉,構成一幅充滿想像的翻譯天際。 然而,没有任何一套翻譯理論是放諸四海皆準的,本書存在作者對翻譯理論(及實務)不斷翻動的嘗試、質疑和論證、批判,隱約透過解構的蛛絲馬跡解構深不可測的翻譯──甚至解構自身。
公司,在現代社會已成為經濟發展不可或缺的組織。公司法一方面確立企業的法律地位及功能,另一方面保障平衡各方利益,以合理的方法解決糾紛。整體而言,可令大眾對公司更有信心,亦促進企業發展,加強經濟穩步向上。 近年中國大陸、台灣、香港三個華人地區,在政治經濟互動上日益密切,然基於歷史因素,三地之公司法律發展步伐、方向不同,使相關法律條文、詞彙不盡一致。本書共分六章,剖析11個公司法詞彙、概念在中、港、台三地相異之法律意義。書末並有英漢詞彙對照表,收錄詞彙共130條,逐一羅列其法條及詞典來源,方便讀者查閱,相信可使讀者熟悉兩岸三地公司法律之異同。
葉子南教授以多年教學與實際翻譯經驗,將英譯漢的技巧、理論、策略,藉由55篇短文詳盡介紹給讀者。本書最大特點是將這55個短文單元以「文本質地」區分為四類:軟文本、偏軟文本、偏硬文本、硬文本,因文本的性質不同,採取的翻譯策略與行文語氣自然也不同。每單元均包括:原文、譯文、點評、參考譯文,簡述文本定位和翻譯策略,清楚呈現最初譯文需要再細修之處,點評則詳加解說該如何理解原文困難之處,又如何在譯文中轉化。此外,每單元末的短文則針對原文提出翻譯時的技巧、理論與建議,提醒、補充重點,書末附上十篇短文作為練習,是極為全面且實用的英漢翻譯參考書。 本書特色 1.55篇譯文點評實例,直接切入重點。 2.以「文本質地」分類,在開始翻譯前就先確立翻譯策略和語氣。 3.短文提點翻譯技巧與理論,補充知識背景。 4.書末附十篇短文作為練習,實際演練書中理論技巧。
在現代世界,大都會人煙稠密,人際關係複雜,「侵權法」(Law of Torts) 遂成社會發展之必然產物;侵權法回應社會「以合理成本解決爭議」之需求,最終達致減少侵權事故之目標。中國大陸、香港及台灣三個華人地區,基於歷史原因採用不同之法律制度,隨著近年三地交往頻繁,政治經濟、社會文化等領域關係日益密切,三地法律詞彙有諸多相同相異之處,實值得深入研究討論。 本書以香港普通法為基礎,剖析13個侵權法重要詞彙在兩岸三地之法律意義,涵蓋三地譯詞、法例及應用實例,務求協助讀者全面理解中港台侵權法之核心概念;書末並收錄英漢詞彙共102條,以香港法律為基礎,再加入大陸與台灣詞彙,其中逐一羅列所根據之法條及詞典來源,方便讀者查閱。
作者多年來閱讀並書寫中、外文科技文章,深諳國內學子、學者以及翻譯工作者在寫作及翻譯時常見的問題,如文體、格式不正確、譯名不統一、誤用,或是專業知識不足等。書中先將這些問題逐一整理及檢討,提供正確科技文章寫作方式;再論其翻譯技巧,佐以中英翻譯範例,並逐句檢討;接著介紹各領域的基礎與應用科學用語。書末附錄三個科技專業詞彙對照表以供查索。 全書結構如下: 科技文章的特性 科技文章的文體、格式與寫作特點 科技翻譯 科技專業用語與名詞、詞綴、縮寫與符號 自然科學與現代科技 現代生物科技、分子生物學與自然科學 數字與測量單位 科技短文參考、附錄(常用科技專業詞彙、SI單位標準符號表等)、索引
目前全球先進科技著作、成果發表仍以英語為主。為獲得日新月異的產業知識,與國際接軌,並保有個人競爭力,具備良好科技英語能力實為不二法門。 ◎本書選才皆從科技應用的實際需求出發,實用性高。 ◎書中探討科技英語的特點與語法規則,介紹各種翻譯方法和表達技巧。 ◎列舉大量的實用譯例,並就科技英語的疑難雜症,一一探討解決。 ◎針對各種科技術語譯詳列出正確中譯,供隨時翻查。 ◎對於廣大科技人士或從事科技英語翻譯者,本書都是增盡科技英語能力的最佳工具。
語言是否可譯,是翻譯本質上的問題,可從不同的方向和層面探討,例如直譯/意譯;異化/歸化;信/達等,凡此種種,皆不應過於簡化,一分為二。在可譯與不可譯之間存在許多議題和探討空間,值得我們再思。 本書由港、台、大陸三地學者包括金隄、謝天振、羅選民、黃偉儀等撰寫,分別從不同的角度如詮釋學、語言學、符號學、文學、神學、文化意象、電腦翻譯,以及不同的文本:《道德經》、《馬克白斯》、《尤利西斯》、美容廣告等,討論翻譯時所涉及的各種問題。
理論與實踐 本書是理論與實踐的結合。除了介紹翻譯技能外,更著重培養譯者的翻譯觀,使之對翻譯這一跨語言、文化的活動有深刻領悟。在理論方面,綜論翻譯基本概念、技巧,以及與語言文化的對比關係,並包括中西譯論的介紹。實踐方面,節錄政治、商業、新聞、科技、文學等各種領域的範例為譯作練習,審慎挑選參考譯文,並加上精闢剖析,點評批改。在同類作品之中,堪稱是理論實踐兼備的完整著作。 作者簡介 葉子南 浙江紹興人。畢業於杭州大學外語系(現浙江大學);後在美國加州太平洋大學獲英語教學碩士學位。曾在杭州大學教授英漢翻譯課;現任教於美國加州蒙特瑞國際研究學院口譯筆譯學校。早年從事大量科技翻譯工作,近年來主要研究方向是翻譯理論和翻譯教學。曾在《中國翻譯》等雜誌上發表過作品。
翻譯與語言哲學 本書擷取現代西方語言哲學的精粹,以漢英兩種語言之間的異同為依據,在雙語語用傳統與現實大框架的參照下,展開以翻譯學為本位的深層理論措寫,為建設譯學的研究方法論、意義理論、文本解讀理論、價值觀理論等,提出很有創意的構想,期盼能因而藉此促進譯學在新的世紀中,有著更大步的邁進。 本書分為上篇、中篇、下篇三部分。上篇的主旨是翻譯理論研究的方法論問題;中篇是解決意義與翻譯思維中的理解問題;下篇的主題則是在翻譯的價值觀探討。 而在書中談及的學說,多為以直接引證原文,為了是在做到完全客觀而避免發生誤解的情況。 作者簡介 劉宓慶 長期從事翻譯實務及理論研究;主要論著有:文體與翻譯、當代翻譯理論、翻譯美學導論、翻譯與語言哲學、英漢翻譯訓練手冊、對比研究與翻譯及文化翻譯論綱等書。其基本理論主張於功能學派。
全書共輯為三卷,收錄作者近十年發表、研究的文學翻譯論文及各家文學譯作的比較評析。 作者以忠實的原文與通順的譯文作為文學翻譯的基準,並主張發揮譯文的優勢,透過認識論、目的論及方法論,使文學翻譯成為一門藝術。 書中各篇比較中西文人如白居易、李商隱、莎士比亞、拜倫及其作品譯本,衍繹說明中國文學的朦 朧特質,使意譯重於直譯。 文中理論與譯例並重,可為愛好中西文學的讀者,開啟另一扇欣賞之窗。 《文學翻譯談》為作者累積翻譯教學、實踐歷數十年的成果,是翻譯中西詩詞、戲劇、小說的新手和老手一本不可或缺的案頭書。
這是一本為從英漢翻譯教學工作的教師、大學生和翻譯自學者提供的輔助性工具書。本書主要分為兩個部分: 第一部分涉及英漢翻譯技能訓練的原則和方法,包括教學和自學兩方面。 第二部分包括三種練習:初級練習、分項單句練習和篇章練習。 本書可與作者另著《文體與翻譯》配合使用,兩書中的練習編號均互相對應,方便讀者參照。
《翻譯美學導論》揭示譯學的美學淵源,探討美學對中國譯學的特殊意義,是劉宓慶教授十五年來對譯學研究的成果。他以現代美學的基本原理透視了翻譯的運作機制,並建構現代翻譯美學的基本框架。書中提出翻譯不同文體的審美標準及對策,對翻譯實踐深具指導價值。
是北京大學英語系柯平教授精心從事英漢譯事數十年的研究成果,作者以統一的符號學意義理論,把英漢/漢英翻譯中的主要問題以及處理這些問題的原則與方法, 組織成有機的整體;在引進符號的語義關係、句法關係、及語用關係的同時,討論了翻譯過程中最重要的理解過程,深入分析在對原文正確的理解基礎上如何恰當表 述、以及理解與表述之間的關係。 全書文字簡潔、譯例美妙信實,是從事英漢/漢英譯事最佳參考資料。
本書是第一部系統闡發中國現代翻譯理論原則、原理、方法論及中國翻譯學學科架構的理論專著。許多大專院校皆指定本書為大學翻譯教本或必讀參考書。書中針對漢外互譯提出的許多理論主張及對策都是其他譯論(包括外國譯論)未曾觸及或深入探討過的。
社會上有一種錯誤的觀念,以為只要懂外文就可以充當翻譯。其實,翻譯是一門專業知識,自有其思想基礎、理論及方法。除了能靈活掌握兩種語言的表達之外,更要熟知翻譯理論、方法和技巧。 因應專業翻譯人材訓練的需求,本書在編寫上特別採取各種角度,從中國翻譯史、翻譯基本理論、英漢語言語法比較、英譯漢常用技法,到大量的翻譯實例及練習,不論是理論或是實務,均能兼顧。教師可根據各自課程的特點,配合本書內容加以調整。亦可作為個人進修之用,幫助讀者對翻譯有更完整的瞭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