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工合到農村去!」「萬人為一人,一人為萬人!」「改造農村,抵抗日軍!」世界工合運動紛紛失敗,中國的工業合作運動卻在抗日戰爭時期大獲成功!源於基督教運動,1930年代與中國第三勢力合流,聯合了國共兩黨形成抗日工業生產運動的「中國工業合作運動」(CIC),在太平洋戰爭爆發前,有效促使歐美各國開始關注日本侵略亞洲的問題,國際委員會及各國的促進社於世界各地宣傳中國抗日戰爭的重大意義,以及工合運動支撐長期抗戰的重要作用,並開展募捐活動,發展工合社,對難民提供生產性救濟、技術訓練、教育研究以及先進生產技術;其結果,工合運動成為海外支援中國的有效途徑之一,形成了抗日陣線,可以說:「工合運動對中國抗戰的最大貢獻之一,便是吸引了國際社會關注中國。」本書作者菊池一隆蒐羅大量史料檔案,親訪路易・艾黎、盧廣綿,並徵得韋爾斯(海倫.福斯特)、梁士純、秦柳方、千家駒、梁漱溟、楊堅白及當時社員與見習工等運動親歷者之一手敘述,分區細論西北、川康、湖南、廣西、雲南及中共地區的工合運動發展實況,探究國府經濟策略與蔣經國保護政策、第三勢力、軍閥、少數民族、世界各地華僑與歐美支援對運動之影響,宏觀與微觀並行,從社經基礎與國際局勢,綜論中國工業合作運動的歷史定位。
★邢福增、廖昱凱、龔惠嫻專序推薦★特邀「夏蕙BB」親述多年來於黃大仙廟周邊的生活經驗在中西文化交融、華洋宗教並存的香港,隱身於城市之中的「聖殿」和「廟宇」就好比遊戲《刀劍神域》中的Nerve Gear,他們之所以是信仰者的「神聖空間」,是因為信仰者能在當中覓得作為通道與突破點的聖顯,繼而回歸到「真實」的「神域」。然而這些「神聖空間」不只對信仰者存在「真實」意義,也是非信仰者生活經驗的重要一部份。這些散落於香港的聖殿與廟宇,為港人帶來異質的生活經驗與意義,充滿了各種經濟、社會、政治結構與潮流所不能撼動的可能性。本書再現了香港的11個神聖空間,包括:聖三一堂、玫瑰堂、聖安德肋堂、611靈糧堂、深水埗三太子廟、沙田車公廟、油麻地天后廟、紅磡觀音廟、屏山金蘭觀、大埔慈山寺以及尖沙咀的國際奎師那知覺協會。書中探究一般信仰者及場所鄰近的街坊藉由這些Nerve Gear抵達什麼樣的「神域」。書中所介紹的這些聖殿與廟宇,儘管可能已遷變破落,但從中步入的「神域」,以至自「神域」中帶回的真實,卻是更為開放、超越的,甚至是永恆的「神域」。不同的信仰群體如何藉由空間的建構實踐超越性?18位研究者 X 11篇香港宗教場域的田野考察,結合宗教與社區,遊走於聖俗之間的一趟跨界探索!
權悳永教授代表作,首度全面性將古代韓半島來唐使節界定為「遣唐使」!古代韓半島諸國自隋唐起便定期向中國派遣使節,唐代尤以新羅最多:高句麗與百濟各派遣26回,渤海派遣119回,新羅則派遣178回,平均每1.6年便派遣一次。各國與唐朝的關係,先是在政治上藉由接受中國的冊封以實現國家安定,經濟上實行朝貢與回賜的物資交換形式,於文化上則進行佛教與儒教的交流,可見唐朝對於韓國古代史的展開有著深遠影響。本書系統性探究新羅、百濟、高句麗與渤海國派往唐朝使節的往來涉及人員、職官設置、往來名目界定、陸海路線、往返所需時間及其在唐期間活動。全書分四部分,第一部分從中韓日三國的各類資料入手,不僅利用《三國史記》、《舊唐書》、《新唐書》、《冊府元龜》、《資治通鑑》等傳統史料,更考察《三國史記》作者較少關注或無法看到的《續日本紀》、《唐會要》、《全唐文》、各類金石碑文、諸種僧傳資料以及羅唐文人的詩文集等,從中尋找古代韓半島三國(高句麗、百濟、新羅)及渤海遣唐使的足跡;第二部分以史料為基礎,研究遣唐使團的組織形態和運作情況,以及使團構成人員的社會背景;第三部分是考證遣唐使的往返行路;第四部分將遣唐使的活動按照政治、經濟和文化三種類型進行探究。通過以上全景式的考察,試圖揭示韓國遣唐使在韓國古代史甚至整個韓國歷史上的重要地位與意義。
旗人入仕途徑多元,諸如恩蔭世職、充選侍衛,或考取筆帖式、內閣中書等,科舉僅是其中一種方式。杜祐寧從旗人應試制度談起,簡述旗人考試制度的建立與規定的調整,釐清旗人應試、除授、升遷等科舉入仕、任官的歷程。接著整理《題名錄》、《登科錄》、清人傳記等進士家族履歷相關史料,透過量化分析,觀察科場表現與家族政治、經濟環境的互動,呈現出清朝科舉與官僚結構、旗人群體之間的角力。最後進一步比較在京與駐防旗人的考試表現,釐清功名有無與旗人官員遷轉的關係,說明科舉對旗人、民人仕途的影響,具體論證旗人應試科舉時的優勢,以及清朝科舉「參漢酌金」的滿洲特色。
東北亞各地區如何從各自的傳統踏入近代化的進程?本書嘗試超越由西方創造的「亞洲」概念,再從世界性的視角重新把握亞洲的諸問題,書中收錄24位第一線學者的專論,圍繞「東北亞」此一主題,聚焦於西歐「近代」與東北亞在地理上和思想上「接觸空間」(contact zone)裡的各種「接觸/碰撞」(contact),呈現屬於東北亞的「近代」特徵。作者群從各種不同的角度切入,書分三部:第一部「從胚胎期到近代前夜的東北亞」,內容包括:飯山知保和岡洋樹兩位學者揭示元朝與清朝多層次靈活的統治構造,展現西方「近代」東漸以前東北亞的多樣性及其特徵;S. 楚倫從蒙古角度解讀涅爾琴斯克(尼布楚)條約中的「蒙古要素」;中村篤志考察漠北蒙古的「接觸空間」──驛站;韓東育從清國統治者的滿族角度思考「大中華」思想特質;澤井啟一與井上厚史從「心學」和「愛民」角度出發,呈現以儒學為中心的「中華」內部傳統亦具有多樣性;劉建輝以清朝至近代滿洲的生態、移民、鐵路為中心,考察滿洲國「近代」誕生的前提條件。第二部「對『近代』的接受、重組與再詮釋」,內容包括:石田徹與柳澤明以條約為事例,細緻描述東西方不同邏輯交錯的實際狀況;茂木敏夫探討近現代中國在近代化過程中支撐「中國式秩序」的理念,及其與傳統的關係;井上治與黃克武關注蒙古和中國在追求近代國家建構過程中,知識人圍繞民族、歷史、認同等問題的思考和努力;張寅性、李曉東與山本健三分別以俞吉濬和福澤諭吉、梁啟超和穗積陳重、申采浩和克魯泡特金為例,闡明東北亞知識人對蘇格蘭啟蒙思想、近代自然法思想、無政府主義的接納及其「再詮釋」的特徵;李正吉溯及朝鮮末期,考察韓國民主主義形成的歷史過程。第三部為「『接觸』的『光』與『影』」,其中,波平恒男、松田利彥、王中忱與Eduard Baryshev分別從琉球(沖繩)、大韓帝國、「蒙疆」和薩哈林州的角度出發,聚焦近代的殖民地統治,深入探討在「近代」背景下形成的「中心-周邊」構造所產生的歧視與壓迫問題,可視為近代化衝擊造成的「影」;另一方面,我們由森永貴子關於近代俄羅斯與中國間茶葉貿易的研究、趙誠倫關於濟州島民的移動歷史及其跨國認同的考察,以及娜荷芽關於民國時期蒙古族有識之士為保存民族文化付出的努力等文章,亦可看見在近代革命和殖民主義帶來的動蕩中,處於「接觸空間」裡始終頑強生活著的人們所透顯出的生命之光。
20世紀被某些西方學者稱為「哲學中的孿生兄弟」的兩位哲學大家羅素(William Russell, 1872-1970)與杜威(John Dewey, 1859-1952),一生曾有數次交集,他們彼此分享了對於國際主義、科學方法與社會問題的觀點,同樣地懷疑教條──特別是宗教的教條;然而,兩人的思想終究異多於同,一種絕對的障礙將他們分開,那便是杜威的實用主義。對中國知識界來說,別具意義的是這兩位享譽世界的西方大哲幾乎同時訪華,並對中國產生極大影響。羅素與杜威皆尖銳批判18世紀以來歐洲主流的「恐華觀」,抱持相對「崇華」的熱情來到中國,他們造成的衝擊是空前的,不僅被中國知識界稱為西方「德先生」和「賽先生」的化身,還都曾被譽為「西方孔子」或「孔子第二」。可以說,1920年代的中國經歷了一個「羅素化」與「杜威化」的交叉過程。本書探討這兩位西方大哲及其思想對於中國產生的不同影響,並進行深入比較。
「我是早已抱定了一死的決心,和敵偽奮鬥到底,要使敵偽知道國中並非無人。」──馬元放1902年出生於江蘇省武進縣的馬元放,在中國國民黨中擔任諸多要職。抗日戰爭時期,領導江蘇省國民黨黨務系統的地下抗日鬥爭。後遭出賣,被汪精衛政府逮捕羈押三年餘,但他始終堅貞不屈;抗戰勝利後,他當選為國民黨中央執行委員,後被任命為南京市副市長兼教育局局長,推行實施多項政策,例如:搶救學荒、制定教育發展草案、培養穩定師資、提高教學品質等,成功重振戰後南京市的教育事業。國共內戰後,他放棄赴臺,居留上海。因1946年南京「下關事件」及1947年南京「五二〇」、「六二」學生運動之政治事件,於50年代初離世。然而,他真的有罪嗎?根據檔案文獻中承載的歷史真相,本書將揭示馬元放的真實人生。作者馬寧是馬元放之孫,為還原馬元放真正的歷史樣貌,曾前往中國第二歷史檔案館、江蘇省及南京市檔案館、南京上海等地圖書館,甚至在2013年來到臺灣,走訪臺北的中央研究院近代史研究所、國史館、中國國民黨中央文化傳播委員會黨史館、圖書館、武進同鄉會。此外,還拜訪了海峽兩岸瞭解馬元放的先輩與學者。本書不但是馬元放的個人傳記,也體現民國建都南京之初期市政建設、江蘇省抗戰教育,以及抗戰勝利後南京教育的部分歷史片段。另外,本書亦收錄馬元放於1944年出版的《歸漢記》,並特別新增注釋。該書回憶其在抗日期間,被汪精衛政府監禁在看守所、感化院的經歷,以及在敵後工作的種種情況。《歸漢記》不僅可作為珍貴的抗戰史料,也具有一定的文學藝術價值。
「[塔克的]想法超越與他同時代的人,並且對於那些困惑整個世代人的問題有著深入的洞見。」──保羅‧福特(Paul L. Ford)十八世紀英格蘭國教會牧師約書亞‧塔克(Josiah Tucker, 1713-1799)既是神職人員,一生也發表諸多政治與經濟思想論述。他支持廢奴、自由貿易、猶太人合法歸化,認為大不列顛的君主憲政體制是上帝所應許的最佳體制,反對一切破壞既有秩序的激進手段,並在美國獨立前就主張大不列顛應該主動拋棄北美殖民地。過去相關研究或重視塔克在《國富論》問世前便大力倡議自由貿易的經濟創見,或突顯他支持大不列顛放棄北美,為殖民地解放運動之先鋒,然而對於塔克的宗教思想在其經濟政治主張中發揮的作用,始終欠缺妥善解釋。本書考察塔克對於神意、教會等神學議題之見解,並吸收近二十年來啟蒙運動研究成果,論證塔克係將自由貿易思想視為上帝的旨意與恩典,並且對於未來抱持高度樂觀的態度。身處十八世紀啟蒙運動的時代浪潮,塔克對於理性與信仰的調和,也反映出典型的英格蘭啟蒙特色:中庸、節制、務實。誠如塔克所說:「英格蘭人不同於其他地區之處在於:英格蘭人除了運用理性外,更重要的是會將它付諸實踐。」
清代男人藉由建立一套丈夫與「齊家」之道守則,展現自身「男性氣概」!在父權至上的傳統中國社會,儒家提出「大丈夫」是男子有志氣、有作為的概念,體現了男性對自身價值的追求。要達到社會上對「大丈夫」、「男子漢」、「鬚眉」等期許,男性面臨種種挑戰,在外要獲得成就與地位,在內要懂得「齊家」──家訓就成為相當合適的研究資料。家訓是男性長輩對家人的教誨訓示,而「為人夫」的論述,可提供深入探討男性自我角色的認知,以及男性與家人之間的互動關係。本書研究時段集中在家訓蓬勃發展的清代 (1644-1912),除了因為清代撰寫家訓的男性範圍涵蓋不同階層地位外,同時也是傳統思潮向新思潮過渡的重要時期。其中,清代撰寫家訓的重要人物包含左宗棠、李鴻章、林則徐、曾國藩、鄭燮、孫奇逢、梅文鼎;而著名作品有《聰訓齋語》、《曾國藩家書》、《蔣氏家訓》、《孝友堂家訓》等。本書集中探討「夫道」的內涵,審視清代家訓中男性人格的呈現及他們對家中女性成員關係的管理觀念,與此同時,亦會探討清代男性所受規範。期望本書以丈夫為主要探究對象,可為清代性別史研究作出增補與貢獻,並對理解清代夫妻關係有進一步的啓發。
日治時期,日本政府在臺灣如何拿捏並執行「近代化」與「同化」的雙軌教育?本書聚焦「校史與教科書」、「戰爭與教育」與「殖民教育的觀察」三大主題,觸及議題包括:明治30年(1897)曾是臺北國語傳習所桃園分教場的桃園公學校(今桃園國民小學),如何成為桃園地區的新式教育傳播中心?臺灣漢人子弟的公學校國語讀本,如何具現「日本化」、「皇民化」、「文明化」與「農業化」的精神與概念?「蕃童教育所」的國語讀本及其修學旅行活動,如何向原住民學童傳達日本文化與精神?日治時期的臺灣教育會具備何種教育機能、又如何運作?二戰時期臺灣男子中等學校的軍事課程設計,如何進行學生的身體控制?又如何將其規訓成準軍人的樣態?戰時臺南師範學校(今國立臺南大學)畢業生的軍事派駐點涵蓋東亞各地,從軍校友和在校生的戰爭記憶會是甚麼?戰後初期(1944-1947),《大公報》、《僑聲報》、《北方雜誌》等中國大陸報刊雜誌與來臺的知識分子,對於日治時期的臺灣教育有何評價與看法?面對解嚴前後臺灣的不同政治環境,桃園市各地出版的鄉鎮市志如何描繪日治時期該地的初等教育樣貌?──學者鄭政誠從八篇文章,深入探究臺灣近代教育史與社會史,多面向呈現日治時期的臺灣教育發展。
林月雲,1915年9月8日出生,臺灣彰化和美人,先後就讀彰化女子公學校(今彰化縣民生國小)、臺中州立彰化高等女學校(今國立彰化女中)、日本女子體育專門學校(今日本女子體育大學)。身為臺灣初代「女飛人」的她,於1931年9月的「第十二屆全島陸上競技大會」中,表現一鳴驚人,被膺選成為第一位代表臺灣參賽明治神宮體育大會的「正港」臺灣本土女子運動員,並以驚人的爆發力與絕佳的彈跳力揚名明治神宮體育大會、聲名大噪,更在日本內地舉辦的各賽事中,多次登上80公尺跨欄、三級跳遠、跳遠等項目的后座,甚至曾經一度突破當時的日本紀錄!1932、1936、1940年,林月雲三次參與奧運會選拔,雖然三次皆因各種原因功敗垂成,未能達成「光耀臺灣」的理想,只能收起釘鞋、裝備,轉身漸漸淡出熟悉的田徑跑道,但她的追求無疑已為日後臺灣女子運動員擘畫出努力的方向與目標,當然亦為日後挑戰參加奧運會樹立起標竿和典範的作用。 金湘斌被林月雲三度追逐奧運會夢想的過程所深深吸引,甚至因此解鎖了新的研究天地——「臺灣女子體育運動史」。在林月雲對奧運會選拔的三挑戰以外,本書附篇〈纏足到競技〉則梳理臺灣女性擺脫長久以來纏足對身體的束縛、參與運動競技的時代背景,深入淺出地呈現臺灣女子體育運動史;由此,讀者方能清楚瞭解林月雲代表臺灣名揚日本明治神宮體育大會和三度試圖挑戰登上奧運會舞台的不易。同時,本書亦收錄百餘張珍貴歷史相片,令人仿若穿越時空、親歷田徑場,目睹林月雲以及同時代運動員的颯爽英姿。
錢穆(1895-1990)為國學大師、史學家、教育家、思想家,研究範圍涉及學術思想史、史學通論、宗教史、文化史、文學等領域。出生於江蘇無錫,曾任教北京大學等校。早年著《先秦諸子繫年》、《中國近三百年學術史》,抗日戰爭期間完成《國史大綱》。1949年後,南下香港及遠赴臺灣,大力推動北學南移,晚年更多在今日東吳大學旁之素書樓講學。其中《國史大綱》、《中國歷代政治得失》為香港、澳門、臺灣大學的教科書;而中國在改革開放後,也將錢穆的多部著作,列為大學重要參考書。其治學風尚除了在兩岸三地流行外,隨著錢穆著作及學生任教東南亞及美國等地,他的思想及精神也被傳播至海外,並受海內外華文學術、文化界所接納。2020年為錢穆先生冥壽125週年,也是逝世30週年的重要紀念年份。本書編者針對錢穆之思想、學術、行誼,編輯成一本論文集,希望透過百年後「重訪」錢穆,審視今日的治學風氣。
錢穆(1895-1990)為國學大師、史學家、教育家、思想家,研究範圍涉及學術思想史、史學通論、宗教史、文化史、文學等領域。出生於江蘇無錫,曾任教北京大學等校。早年著《先秦諸子繫年》、《中國近三百年學術史》,抗日戰爭期間完成《國史大綱》。1949年後,南下香港及遠赴臺灣,大力推動北學南移,晚年更多在今日東吳大學旁之素書樓講學。其中《國史大綱》、《中國歷代政治得失》為香港、澳門、臺灣大學的教科書;而中國在改革開放後,也將錢穆的多部著作,列為大學重要參考書。其治學風尚除了在兩岸三地流行外,隨著錢穆著作及學生任教東南亞及美國等地,他的思想及精神也被傳播至海外,並受海內外華文學術、文化界所接納。2020年為錢穆先生冥壽125週年,也是逝世30週年的重要紀念年份。本書編者針對錢穆之思想、學術、行誼,編輯成一本論文集,希望透過百年後「重訪」錢穆,審視今日的治學風氣。
日治後期,二戰的戰鼓敲響,身為殖民地的優秀子弟,鄭連德身為基督徒卻踏上了從軍這條路,接受日本特攻隊訓練,投身前線。 生與死的大問題,在二十歲的青春年華,倏忽向他襲來。 一個青年如何面對生死交關?如何在效忠殖民政權與對家園深摯的眷戀之間尋求平衡? 鄭連德,1926年生,二戰時從軍改名賀川英彥,以日文寫下多部日記,因「英彥」的日文念法「ひでひこ」與「日出火子」發音相同(ひでひこ),故以「日出火子」諧音命名其日記。本書收錄其中第四號、第六號、第八號、第十號日記,各號涵蓋的時期或有重疊,但內容各有側重。 其中,日記〈第六號〉的篇幅最多,主要為鄭連德自1945年2月1日起在奈良陸軍航空整備學校及至1945年10月的日子,除了記述一日生活,亦包含當時的國際局勢、最新戰況、特攻隊作戰記錄、部隊記事、氣象等第一手見聞;從中亦可觀察到昭和20年(1945)4月起,日軍開始更大規模的特別攻擊,發動數次菊水作戰,大和號也參加了特攻隊的戰役。作者於日記中屢屢表示應具特攻隊的心志、也不斷提及戰爭的殘酷。日記〈第四號〉始於1945年6月30日,鄭連德進入豐岡陸軍航空士官學校前後,流露更多個人私密的情感,包括自身內心狀態,以及對家人的愛。〈第八號〉收錄親友為其出征所撰寫的贈別文,以及鄭連德的詩歌與川柳創作,少部分是在台灣所著,亦有1944年7月11日他離台後的俳句、短歌、川柳、散文詩等作。〈第十號〉則始於1944年7月鄭連德前往日本直至1945年8月底戰爭結束後,共計約一年的時間,包含部隊的資料、人員長官與同僚的姓名紀錄、金錢收支紀錄等,並有作者對於自身性格與未來展望的自省,及其與友人的信件往來,可見鄭連德在日曾與東京的松沢教會及三浦清一、藤田治芽等人有所聯繫。 徘徊在皇國與家鄉、信仰與生死之間,青年鄭連德站在歷史的轉折點,在日記中真誠紀錄了面對未知的愛與恐懼,不僅留下許多珍貴的史料與見證,更銘刻了一個年輕的熾熱之心對於生命的求索印記。 本書特色 ★日本陸軍航空士官學校特攻隊訓練班出身的台籍日本兵鄭連德(賀川英彥)【戰時日記手稿】原件刊出 ★「手稿影像」與「日文判讀」逐頁對照呈現(本書不含中譯),一部讓人重返戰時前線的珍貴紀實 ★學者賴永祥、許雪姬、鄭仰恩、鄭麗玲——專業推薦
「寶卷是佛教傳播中產生的有相對穩定程式的民間說唱形式,早期寶卷多講佛經經義和佛教故事,以宣揚教義廣收信眾為目的,越往後越有世俗化傾向,形成現實生活與佛教教義、佛教故事雜糅結合的趨向。」──謝泳《清代寶卷鈔本經眼錄》有別於寶卷研究時常「見目不見物」的遺憾,本書以作者收藏、經眼的清代寶卷鈔本為中心,包含稀見的《地豬豬詩文》、《佛說高仲舉破鏡重圓寶卷》、《安良景寶卷》;反映社會真實生態和世情民俗的《山西米糧歌勸世回心文》、《評世論》;民間勸善故事《房四姐還魂寶卷》、《雪梅寶卷》等等,介紹其版式、著錄情形、故事梗概、寶卷文體形式演變,並收錄部分寶卷原文,為寶卷研究提供了不少第一手資料。作者同時梳理陳寅恪、周作人散見於各篇文章中的寶卷論述,輯成〈陳寅恪與寶卷〉、〈周作人與寶卷史料編年〉二文,其中有許多觀點至今依然頗具啟發性。
「中華民族」的意涵是什麼?近代中國的統治者如何將邊疆的人與地納入國家的政治結構秩序內?擺盪於「國族」與「我族」之間,邊疆之人係以一個「民族」群體還是個別的「國民」身分存在於國家之中?近代中國邊疆究竟如何在變遷中,一步步成為當代的樣貌?「本書是中央研究院主題計畫「文化、歷史與國家形構:近代中國族群邊界與少數民族的建構歷程」(2015-2017)的研究成果。本書之標題『隱藏的人群』一語意指在統一政治體與明確的國家邊界之內,有或隱或現、文化背景不同的各種人群,同時也有一些跨越邊界的人群;他們的互動影響到近代「國族建構」的複雜歷程。全書包括三大主題:近代中國族群邊界與國族建構、非漢族群的視角與中國伊斯蘭的近代演變。本論文集最大的意義在於匯集了相關領域當前研究的最新成果,對於國族建構與少數民族邊界與認同問題提出宏觀與具體的研究。」──黃克武「[本論文集]各篇文章(…略…)專注於近代中國邊疆發生的一些變化,以及它們如何形成「當代」。這是關於形成過程的研究;一種邊緣研究。對變遷發生的「邊緣」進入深入地觀察、剖析。在本論文集中「邊緣」為:由帝制中國轉變到現代中國的邊緣時間 (清末至20世紀上半葉)、空間(中國邊疆)與人群(苗蠻、西番、回民、土著民族、少數民族等等)。作者們探討各方人群接觸時發生的微觀社會互動,或以及其間個人的情感、意圖與作為。……藉此,我們對於『當代』由什麼樣的『過去』走來,以及這樣的『當代』的歷史與現實意義,應當有更深入的認識、體悟與反思。」──王明珂
「平等自由,民之正誼;大同博愛,重在實行。」──褚民誼座右銘褚民誼(1884-1946),字重行,浙江湖州南潯人,1906年加入同盟會,曾長期在歐洲從事革命宣傳和旅歐教育運動,1924年獲法國醫學博士和藥劑師學位後回國效力,投身北伐,斡旋黨内團結,以實踐三民主義為救國之道,大力倡導科學化和民衆化。他的建樹頗豐,如創辦學校振興教育、舉辦全國運動會提倡健體、推動醫藥建設造福社會、傳承國粹弘揚中華文化等,是一位著名的政治家、教育家、體育家、衛生家、業餘戲劇家和書法家;曾為溝通中外文化屢獲多國政府授勳。此外,他還致力於開發大西北、打通大西南,以謀鞏固邊陲、改善民生。1937年全面抗日戰爭爆發,政府西遷後,他仍留滬堅守崗位,維護教育,促進生產建設。繼而於1939年為儘力保障淪陷區的民生、保存國家元氣,加入汪精衛組織的「和平運動」。1945年抗戰勝利前夕,護粵保民,直至最後。本書由褚民誼親屬和國内外民國史研究者組成的編寫組,自2005年起,在國内外廣泛收集原始的歷史檔案資料編寫而成,其中不少内容鮮為人知。本書在披露真實的褚民誼生平事蹟的同時,也為深入研究民國前期的人物和歷史提供了新的視野和豐富的史料。
▍首位參加「奧運會預選賽」的臺灣運動員,重現殖民體制下,以田徑場做為捍衛民族自尊的舞台。 「即使臺灣是日本的殖民地,但臺灣人不能被殖民,因此我總是認真在操場努力奔跑。」──陳啟川 距今百年前,日本統治臺灣的那個年代,曾有一名來自高雄的臺灣人──陳啟川,馳騁於日本田徑場上。 1919年,陳啟川在「全國中等學校選手權大會」席捲100公尺、200公尺、800公尺、鐵餅、鉛球、標槍、跳遠、三級跳遠等項目獎牌,使得他聲名遠播、揚名日本,更博得「運動界明星」(スポーツ界の花形)之封號。1920年,陳啟川更以參加「比利時安特衛普奧運會」為目標,並挺進至「第七屆奧運會第二次預選賽」,試圖以標槍與400公尺接力挑戰進軍奧運,其中400公尺接力以刷新日本紀錄的成績摘下金牌。可惜最終因日本的選手體制未健全與財政困乏等因素,並未籌組報名奧運會400公尺接力項目,使得他未能搭上前往奧運會舞台的夢想航班。 本書細數陳啟川的田徑生涯、成績及時代環境,並搭配七十餘張珍貴照片,彷彿親眼目睹陳啟川馳騁田徑場的英姿,一睹在日本時代殖民體制下,第一位挑戰奧運會的臺灣人,為臺灣體育運動寫下的歷史新頁。
「世界第一」的美國棒球明星隊和Babe Ruth要來了!這是野球界的「黑船來襲」! 19世紀下半葉,日本明治维新時期展開一系列「文明開化」運動,「棒球」也在此時從美國傳入日本,並於大正年間達到高峰。昭和初期,「世界第一」的美國棒球明星隊兩度來訪,其中,1934年的日米對抗賽迎來Babe Ruth,都掀起全國轟動;日本繼而成立了「日本職業棒球聯盟」(Nippon Professional Baseball,簡稱NPB),日本人對於美國文化的崇拜此刻也在球場上達到高潮。 然而,太平洋戰火改變了這一切。珍珠港事件爆發,日美兩國的交鋒從野球場轉向戰場;二戰結束後,日本更淪為美軍代管,也讓日本人對美國充滿複雜的情緒…… 日本的國族意識會如何在球場上體現?「大和魂」又該如何在球場上迎戰美國,從焦土中再次擊出全壘打? 本書帶你回顧日本棒球發展,從棒球史看二十世紀的日美關係。
談起澎湖人最悲痛的歷史,不只有白色恐怖時期七一三事件遇害的無辜外省學子──本省籍的澎湖人們,實際上也在1947年的三月三日,團結起來反抗威權體制。他們在馬公港以肉身、草繩阻擋了軍隊運載武器赴台的船隻,保護了部分高雄同胞的性命!他們的領導者是一位年僅二十三歲的青年,但他們的故事,卻被抹消在二二八事件的史冊之中。 在地青年作家鳴鏑,取材地方文獻、耆老口述歷史以及自身家族故事,獲得國藝會創作補助,尋回轉型正義工程中被遺落的重要拼圖,以家族史折射澎湖這座島嶼的前世今生──一部根據澎湖二二八史實書寫的專著小說! 東華大學華文系教授楊翠、兩岸政策協會副秘書長張宇韶博士、詩人/專欄作家陸之駿──一致推薦! 嘉義廣播電台:「台灣同胞都已經起來反抗暴政了!澎湖人還在睡嗎?你們澎湖這些青年死了是嗎?還是說你們不敢啊?」 馬公要塞司令史文桂:「澎湖島上的仕紳們為保民盡力協調,未引起更大混亂、未捲入二二八事件。」 過去在歷史紀錄上,澎湖人被認為「沒有參與二二八事件」,甚至因此由國民政府設立了「西瀛勝境碑」,以茲表揚。它被視為澎湖人「乖巧」的證據,卻更是歷史修正主義的極致。 在親伯公趙文邦的經歷、菊島耆老的口耳相傳、有限的歷史文獻中,作者鳴鏑得以窺見有別於統治者認知脈絡下的文本,決意用筆記錄下來,不讓這些親友的奮鬥隨著時代演變而被遺忘。 「日本時代還有米吃,祖國來了反而沒有米吃」。在國民政府光復台灣後,因統治政權的貪腐欺壓、經濟崩盤與糧食匱乏的種種困境,長期累積的民怨在1947年的二月二十七日緝捕私菸事件正式爆發。 緊張的情勢也蔓延到澎湖,因語言不通,馬公司令部士兵開槍打傷無辜婦女,開始發生零星衝突。熱血青年們受到嘉義電台的激勵,更意外得知陳儀向史文桂下令派船運輸槍枝與子彈載往南台灣,送至「高雄屠夫」彭孟緝手中,對起義民眾大開殺戒,而集結在城隍廟前,在趙文邦的帶領之下,組成自衛隊。 民風保守,自清代起從未發生民變的澎湖,響應了台灣本島的奮起,趙文邦並號召鄉紳籌組「青年自治同盟」,卻在演說的當下遭遇軍隊突襲,好友們被武裝警察開槍射殺、趙文邦也入獄飽受刑求、等待處決,純樸的澎湖也與本島面臨相同的「清鄉」命運…… 本書為台灣歷史提供鮮為人知的另一觀點,呈現庶民記憶中政權更迭、動盪年代的真實面貌。 「我們在不同的時空與場域中,看見伯公與姪孫二人的身影交疊,時代不同但精神無異、英靈不滅而一脈相承,作為凡人,我們在看趙文邦的故事到冼義哲的奮鬥,無法不帶著浪漫去為反抗者的血液與靈魂感動。」──張宇韶(節目主持人/政治評論員。)
1969年,在當時還是「特別管制區」的桃園復興鄉角板山,一場泰雅族青年和夫與日本女子綠的婚禮,震動了臺灣社會!「現在回想起來,還是感到有些不寒而慄的。剛結婚的時候,真是一個恐怖的時代啊。」──綠來自日本的綠不顧反對,毅然嫁入桃園角板山,當時那裡是一般平地人沒有「入山證」也不准進山的特別管制區。綠來到戒嚴狀態下的臺灣,過著隔牆有耳的生活,凡事都要小心翼翼。戒嚴時期的臺灣與北部泰雅族人的生活是什麼樣貌?在那個年代,「高砂族」因為莫須有的罪名而坐牢者不在少數,更有樂信‧瓦旦等人被處決。瓦旦‧達拉(林昭明)在學校產生了「我們也要創造自己的文字,書寫自己文字的文章」的想法,他參加「蓬萊民族自救鬥爭青年同盟」,卻因此被控「叛亂」,入獄十五年;兄弟林昭光則被誣告與中國共產黨有關聯而入獄。日本學者菊池一隆自1976年起,十餘次走訪角板山,以日語親自訪談:和夫&綠、樂信‧瓦旦的親族林昭明、林茂成與林昭光;以及二戰時期的高砂義勇隊黃新輝與泰雅族傳教士黃榮泉。本書分為兩輯:輯一是和夫與綠的訪談紀錄。兩人口述從跨國通信、戀愛、結婚到山地生活的細節;第二部分則以「白色恐怖」為中心,對角板山泰雅族進行訪談,包括當時入獄的林昭明、林昭光,受難者家屬林茂成;也兼及參加高砂義勇隊出征的黃新輝與泰雅族傳教士黃榮泉等人。七則證言、大量照片,這是一段白色恐怖時期的泰雅族口述史,這是關於那個年代,我們還不知道的事。
「海派」是個大概念,廣義上指所有活躍在上海的文人─這其中包括鴛鴦蝴蝶派(徐枕亞、畢倚虹、包天笑等),新感覺派(劉吶鷗、穆時英、施蟄存等),左翼文學(茅盾、蔣光慈、殷夫等),三、四十年代傳承言情傳統和現代主義探索的新海派(張愛玲、徐訏、卜乃夫等),以及不能準確劃入某個文學流派的張資平、曾虛白、蘇青等。海派文人數目眾多,浩如星海。本書特別挑出12位海派文人,從私人生活史入手,在歷史的深井中打探記憶的碎片,鉤沉爬羅,精心梳理,透過文人們的身世背景、愛情遭遇、筆墨官司等軼聞舊事,剖析其心路歷程,與其所創作出的文學成就。
▍爬梳大量書信、日記、年譜等「私密性」史料,細緻考訂清末袁世凱的政治處境、光緒及慈禧死因、慶王奕劻攬權納賄、保國會解散原因等近代中國重要政治事件,一本深度了解近代中國政治鬥爭、派系權力、社會動態的重要專著。書信及日記類的史料,最本質的屬性是「私密性」,甚至多是坦露衷腸之言,具高度的可信度。一部日記中某些零星記載,可能會不經意地解決長期懸而未決的歷史疑案。本書爬梳大量的書信、日記、年譜,如汪康年師友書札、鄭孝胥日記、抑抑齋日記、張之洞電稿原件、惲毓鼎日記、許寶蘅日記、康有為家書、郭則澐自訂年譜稿本、葉德輝致易培基書信等私密性文獻,對戊戌政變、保國會解散原因、丁未政潮、清廷捉拿康黨與軍機四卿、處置戊戌六君子、光緒慈禧之死、袁世凱遭滿清權貴傾軋、慶王奕劻攬權納賄、辛亥革命等近代中國重要政治事件內幕做了細緻的考訂和分析,揭示了以往被重重迷霧遮蔽的細節和真相,是一本了解近代中國政治鬥爭、派系權力、社會動態的重要專著。
當歷史隧道來到二戰尾聲,世界反法西斯同盟取得壓倒性勝利, 此時,一個隱性的問題浮出水面:新疆姓蘇還是姓中? 1943年,蘇聯決定從組織、宣傳、情報、軍事四個方面全面介入新疆事務。首先,製造混亂攆走治理新疆十二個年頭的盛世才。1944年,蘇聯伺機發動伊寧事變,成立「東突厥斯坦共和國」並發表新疆獨立宣言。1945年,蘇聯向新疆派遣五百名軍官、二千名軍士和士兵,從而建起一套由紅軍人員擔任領導的作戰指揮系統,並向伊犁民族軍提供武裝一萬五千件,由此全面進攻國民政府統治區。伊犁民族軍連破溫宿、拜城、阿克蘇、額敏、塔城、烏蘇、阿山、伊塔等地,陳兵距新疆首府迪化僅百公里的瑪納斯河畔,迪化危在旦夕。 斯時新疆,沒有任何武裝力量可與蘇軍抗衡。蔣介石緊急調兵遣將,調派朱紹良、吳忠信、張治中、宋希濂、郭寄嶠、李鐵軍、謝義鋒、郭岐、陶峙岳趕赴新疆,並在奇台、迪化、綏來戰線集結十個騎兵團和十個步兵團,戍疆部隊達十萬大軍。在那新疆的皚皚白雪上、燦燦黃沙間,一攤攤由烈士鮮血浸染的血花,化作中蘇友好談判桌上的政治籌碼…… 「十五年來,新疆幾乎已等於第二之東三省,完全成為俄國囊中之物……然而該省政權雖已統一於中央,而伊犁、伊寧已為俄匪占領,今後新疆之動亂必多。應對俄速定具體方針也。」──1945年1月7日,蔣介石日記。
「今日的新聞,是明日的歷史,新聞記者等同古代的史官,應具有史才、史學、史識和史德。」──黃天鵬黃天鵬,曾任《申報》編輯、《時事新報》總編輯、國民大會主席團主席等職。著作多達二十餘本,為中國新聞界著作最豐富之人,對中國近代新聞及學術界影響深遠。1927年,大學時期,創辦《新聞學刊》,為中國新聞界有專門刊物之始。1928年,入《申報》任職,將《新聞學刊》擴大改版成《報學月刊》,儼然成為中國新聞學最權威之刊物。1929年,入東京新聞研究所就讀。1930年,留學歸國後,受邀至復旦大學擔任教授並創立中國第一個新聞學研究室。1931年,任《時事新報》編輯,改革報紙編寫方式,首創報紙頭版為國內外要聞版,開創中國報業新時代。一路由訪員、編輯晉升至總編輯,推升《時事新報》規模與《申報》、《新聞報》並駕齊驅,內容與水準卻遠遠超越此兩大報。1938年,對日抗戰期間,他隨國民政府遷至重慶,籌劃《時事新報》復刊一事。1939年,日軍進行大轟炸,十大報在蔣中正指示下聯合發行,他擔任《重慶各報聯合版》總經理,為戰時首都惟一報紙的總舵手。1947年,當選中華民國國民大會代表。1951年,在戒嚴時期的臺灣,與總統府資政張知本、黨政要員鄭彥棻創辦「中國憲法學會」,發行刊物《憲政時代》,凝聚修憲共識,鼓吹民主與憲政。1954年,捐出家產創辦「大同教養院」收容婦孺。先後擔任政治大學、文化大學、師範大學新聞系教授。作者黃佩珊為黃天鵬么女,擁有詳盡的資料、照片、文件、日記、史料、公文及祕件等第一手原件。本書從黃天鵬家世淵源及求學開始,到報壇發光、轉向政壇、推行憲政,直至去世,分章撰寫,並特別收錄近150張珍貴照片。另外,更首次公布黃天鵬60個筆名及黃天鵬未公開之自述、黃天鵬曾祖五代將軍府莊起鳳家族介紹。除了見證一代報人的風骨,更為軍閥割據、國共內戰、中日戰爭、中國報業發展保留了重要的研究史料。
陳寅恪(一八九○-一九六九),一代史學大家,其學問之淵博,被稱為「教授的教授」,傅斯年曾說:「陳先生的學問近三百年來一人而已。」陳寅恪晚年詩,專指一九四九年一月至一九六六年四月所寫,目前已知約二百餘首。這些詩有三種情況:一是已尋出本事,學界認同的;二是尋不出本事,見仁見智的;三是尋出本事,而尚有爭議的。本書所解的陳詩即為第三部份。陳寅恪在《柳如是別傳》明確表達過:「自來注釋詩章,一為考證,一為解釋辭句。」前者是今典,即當時之事實,後者是古典,即舊籍之出處。他認為,解釋古典故實,自當引用最初出處,當最初出處不足時,更須引其他最初有關者以補足,始能通解原作遣詞用意之妙。本書為謝泳教授所著,完全循陳寅恪解釋古典的方式來解陳詩,以尋今典為目標,以坐實史事為追求,落實到具體人事,藉由陳詩來觀察一個知識分子在特殊時代的內心世界。
本書收錄了進入二十一世紀以來,作家對現實、政治與文學的關係及一些重要思想文化命題和人物的深入思考,為備受攻擊的二十世紀中國革命及社會主義實踐進行了莊嚴的辯護,體現了一個知識份子的良知和勇氣。「對今天的主流精英集團來說,誰妨礙他們攫取更大政治經濟和文化資源,誰就是必須清除的異端。人民變成了Shitizen,勞工變成了Low-end population,弱者的反抗變成了Terrorism,馬列毛的著作也成了Prohibited books……慶幸的是,我沒有染上許多同時代人身上習見的那種輕慢、怯懦和勢利。換句話說,我還有感動、憤怒以及行動的能力。這似乎也可以視為『偉大的六十年代』賜予我的一份遺澤。」──作者劉繼明
臺灣原住民族的口傳文學內容豐富,舉凡族群的起源、分布、禁忌,以及射日、洪水、人類始祖來源等宇宙奧秘,以及部落曾發生過的真實事件,都涵蓋其中。日治時期有關原住民族的調查、採錄與研究,留下相當多珍貴的文獻史料,本書特別編譯其中六種代表性著作:中島竹窩的〈生蕃地探險記〉、秋澤烏川的〈傳說的高砂族〉、川上沈思的〈臺灣蕃人的傳說〉以及西岡英夫的〈生蕃童話〉、〈續生蕃童話〉以及〈海相關的生蕃童話〉。著作內容兼及鄒族、布農族、普悠瑪族、泰雅族、賽夏族、賽德克族、雅美族、阿美族、排灣族、阿緱澤利先族等各族,許多故事充滿奇幻色彩,但也同時反映了原住民的風土民情,呈現原始部落的獨特價值觀。
國民黨為何輸掉國共戰爭最關鍵的徐蚌會戰?誰該負起損失五十萬將士的最高責任?◆ 徐蚌會戰最高指揮官劉峙戰時日記,七十年來首次公開! ◆ 一九四八年底爆發的徐蚌會戰,是國共戰爭中最關鍵的戰役。徐蚌會戰,國軍眾不敵寡,損失五十萬精銳,澈底改變了戰爭的天平,更種下國府敗走台灣的因子。劉峙為國民革命軍陸軍二級上將,在中山艦事件、北伐戰爭及中原大戰諸役獲勝連連、屢立戰功,甚得蔣中正器重,被譽為「常勝將軍」及「五虎上將」。一九四六年國共戰爭全面爆發,一九四八年六月,蔣中正任命劉峙為「徐州剿匪總司令」,為徐蚌會戰的最高指揮官,他在戰敗後受到許多責難、更在戰史上留下「無能」的汙名。本書是劉峙從未公開發表過的戰時日紀,是極其珍貴的第一手史料,記錄徐蚌會戰期間諸事,透露出政治干涉軍事、指揮官無實權、布署及指揮失調、戰略舉棋不定、後勤補給不足、黨員精神渙散、諂媚領袖之風,各種導致國民黨全面潰敗的原因。對於民國史及國共戰爭史皆具有相當重要的研究價值。「軍事之機微繫於一念,政治牽制軍事固不可,而最高統帥不予前方指揮官以獨斷之權尤為失敗之根源。……國防部戰略舉棋不定,政略與戰略失調為大錯誤,徵兵之遲緩與補給之不足尤為缺乏戰鬥力主因。」──劉峙
「第三帝國元首」希特勒╳「警察總長」希姆萊 ╳ 「空軍總司令」戈林「宣傳部長」戈培爾╳「蓋世太保首長」海德里希 ╳ 「第一外交官」里賓特洛普「副元首」赫斯╳「陸司元帥」曼施坦因╳「裝甲兵之父」古德里安「沙漠之狐」隆美爾╳「海軍總司令」鄧尼茨奪去近兩千萬人命的希特勒是動物愛好者及素食主義者?屠殺猶太人的執行者海德里希出生自音樂世家?親手策畫集中營的希姆萊是愛家的好爸爸?究竟第三帝國集團存有多少極端的差異人格!新世代的歷史書寫:以「性格發展」重新審視希特勒及第三帝國集團的真實面貌。希特勒從一無所有的魯蛇翻身成第三帝國的最高統治者,並作為國家社會主義的化身而實行許多極端措施,除了歷史及時代因素外,更重要的是童年頻繁遭受父親毒打,因此造成深刻的屈辱感及獨裁高壓的人格特徵。「納粹的斬首官」海德里希以屠殺猶太人聞名,然而他其實曾被懷疑擁有猶太血統,為了不讓有心人士大作文章,只能表現出最狂熱、最瘋狂的一面。「納粹宣傳部長」戈培爾口才無人能出其右,是因為擁有嚴重自卑情緒,才能使他講話如此狂妄。歷史是有多面性的,從不同角度去看納粹人物,將會發現罪惡之下,他們並非一味的瘋狂不堪,撥開狂熱份子的外衣,似乎多了些許人性,甚至像普通人擁有七情六慾及多愁善感的一面。本書跳脫以往既定的角度,從性格發展出發,以生動故事的形式,帶領讀者重新了解第三帝國群雄以及他們的人生故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