豐饒文化-典藏民俗 書系 ,共計15
  • 排序
  • 圖片
  • 條列

臺灣民間信仰的佛教因緣:三坪祖師與慚愧祖師研究

張志相  著
前衛  出版
2020/12/04 出版

臺灣各地有不少以「祖師」「祖師公」為名的神明,其中又以「清水祖師」最具知名度;但對某些人而言,所謂「祖師公」其實別有所指。   眾多祖師中,以「三坪祖師」與「慚愧祖師」較為特殊,這些有佛教背景的祖師們,除了弘法以外,也協助地方抓妖捉鬼、治病驅邪、驅趕蟲害,促成民眾對他們的信賴,形成臺灣民間信仰裡亦佛亦道的特殊信仰型態。   專家推薦   *逢甲大學歷文所教授暨所長 李建緯 在個人過去所執行的多起宗教文物調查計畫中,曾多次與張志相老師合作,由其負責歷史考證與族群脈絡的分析。而他對文獻的解讀總能提出令人耳目一新,不落窠臼、論述有據的新論點。 此次對於他即將於豐饒文化社出版的《臺灣民間信仰的佛教姻緣—三坪與慚愧祖師研究》,正是在他過去已發表的祖師信仰的研究基礎上,透過其獨到的考證功力與洞悉文獻之能力,不僅論述有據,田野考察資料完備,並糾正諸多學界之襲見,可說是張志相老師近年著作之集大成者。相信本書勢必樹立臺灣在祖師信仰研究上的新高度。   *高雄師範大學臺文所副教授兼所長 劉正元 本文以歷史考據田野調查方式考證了三平祖師及慚愧祖師從原鄉到臺灣的在地化歷程,兩者源於佛教信仰,於西元九世紀開始在閩粵交界區開始發展,並適應民間社會不同需求而各自發展其醫藥及防弭功能。 而後由移民引入臺灣之後又有不同發展歷程:三坪祖師祠分佈全臺各地,數量相對稀少,且主神地位常與其他神祇混淆,宗教功能多趨向濟世、問事等世俗需求;反觀慚愧信仰形式較為穩定,地點也多集中在清代彰化縣境(今南投縣),目前也有跨域分香現象。作者並以慚愧信仰的重要密集點南投鹿谷的慚愧信仰做個案討論,說明慚愧信仰與防番之間的歷時性關係。綜而言之,本書對於兩種信仰形式的起源、人物考證、分佈變遷及移民後信仰形式的變異做出精細的考證,並以田調資料作為佐證,行文間可看出作者深厚的學術能力,值得肯定。  

9 特價342
加入購物車
下次再買

【電子書】臺灣民間信仰的佛教因緣:三坪與慚愧祖師研究

張志相  著
前衛  出版
2020/12/04 出版

臺灣各地有不少以「祖師」「祖師公」為名的神明,其中又以「清水祖師」最具知名度;但對某些人而言,所謂「祖師公」其實別有所指。   眾多祖師中,以「三坪祖師」與「慚愧祖師」較為特殊,這些有佛教背景的祖師們,除了弘法以外,也協助地方抓妖捉鬼、治病驅邪、驅趕蟲害,促成民眾對他們的信賴,形成臺灣民間信仰裡亦佛亦道的特殊信仰型態。   專家推薦   *逢甲大學歷文所教授暨所長 李建緯 在個人過去所執行的多起宗教文物調查計畫中,曾多次與張志相老師合作,由其負責歷史考證與族群脈絡的分析。而他對文獻的解讀總能提出令人耳目一新,不落窠臼、論述有據的新論點。 此次對於他即將於豐饒文化社出版的《臺灣民間信仰的佛教姻緣—三坪與慚愧祖師研究》,正是在他過去已發表的祖師信仰的研究基礎上,透過其獨到的考證功力與洞悉文獻之能力,不僅論述有據,田野考察資料完備,並糾正諸多學界之襲見,可說是張志相老師近年著作之集大成者。相信本書勢必樹立臺灣在祖師信仰研究上的新高度。   *高雄師範大學臺文所副教授兼所長 劉正元 本文以歷史考據田野調查方式考證了三平祖師及慚愧祖師從原鄉到臺灣的在地化歷程,兩者源於佛教信仰,於西元九世紀開始在閩粵交界區開始發展,並適應民間社會不同需求而各自發展其醫藥及防弭功能。 而後由移民引入臺灣之後又有不同發展歷程:三坪祖師祠分佈全臺各地,數量相對稀少,且主神地位常與其他神祇混淆,宗教功能多趨向濟世、問事等世俗需求;反觀慚愧信仰形式較為穩定,地點也多集中在清代彰化縣境(今南投縣),目前也有跨域分香現象。作者並以慚愧信仰的重要密集點南投鹿谷的慚愧信仰做個案討論,說明慚愧信仰與防番之間的歷時性關係。綜而言之,本書對於兩種信仰形式的起源、人物考證、分佈變遷及移民後信仰形式的變異做出精細的考證,並以田調資料作為佐證,行文間可看出作者深厚的學術能力,值得肯定。  

7 特價266
電子書
下次再買

保生大帝與民俗醫療國際學術研討會論文集

前衛  出版
2019/07/26 出版

《保生大帝與民俗醫療國際學術研討會論文集》為保生大帝與民俗醫療國際學術研討會之論文彙編,本次會議為一日議程,共計徵求8篇會議論文,會議主題徵求共計兩大主軸,分別為保生大帝信仰與文化、民俗醫療。專題會議邀請大甲地區太陽中醫診所蔡淑貞院長以〈傳統醫療與信仰的對話〉為題演講,並與陳柏勳醫師以〈民俗醫療文本之醫療社會學分析–以藥籤為例〉為題,進行對話。王見川教授〈保生大帝吳本史料的真偽問題:兼談其與淨明道吳猛、扶乩關係〉一文對於保生大帝發展與相關文獻進行真偽的探討。譚美玲教授〈澳門的醫靈廟〉一文探討了澳門地區民眾信仰的醫靈真君即是閩台供奉的保生大帝。黃敦厚教授〈現代化對宗教的影響,以大甲保生大帝信仰為例〉一文以澤安宮為例,討論古老的民間信仰,在今日運用現代物質產品,配合現代生活作息,推展民間信仰。王俊凱教授〈台北地區保生大帝輪祀組織之探討〉一文則探討台北地區保生大帝會神明組織的現況及其輪祀情形。林培雅教授〈台南祀典興濟宮民俗醫療文化研究〉一文探討台南祀典興濟宮藉著符籙、虎爺信仰、造橋過限儀式、藥籤照護信徒的生理與心理。盧佳慧教授〈保生大帝的門診時間表:神、民眾、醫療實踐〉一文探討台南竹篙厝上帝廟供奉的保生大帝歷史與其另類的民俗醫療。鄭藝超教授〈詩浦慈濟宮古籤詩印版初探〉一文則對漳州詩浦慈濟宮保存的古籤詩印版文物,對其現況、保存與藥方的運用進行探討。 綜合座談邀請數位專家學者與談,台北資深文史工作者吳朝德先生講述台北大龍峒保安宮,黃敦厚博士則講述尚在發展中的大甲澤安宮,林培雅教授與侯明福校長講述台南興濟宮,黃明傑博士講述新加坡的保生大帝廟宇,主要探討保生大帝廟宇的文化傳承與文化教育上的現況。

9 特價360
加入購物車
下次再買

【電子書】保生大帝與民俗醫療國際學術研討會論文集

前衛  出版
2019/07/26 出版

《保生大帝與民俗醫療國際學術研討會論文集》為保生大帝與民俗醫療國際學術研討會之論文彙編,本次會議為一日議程,共計徵求8篇會議論文,會議主題徵求共計兩大主軸,分別為保生大帝信仰與文化、民俗醫療。專題會議邀請大甲地區太陽中醫診所蔡淑貞院長以〈傳統醫療與信仰的對話〉為題演講,並與陳柏勳醫師以〈民俗醫療文本之醫療社會學分析–以藥籤為例〉為題,進行對話。王見川教授〈保生大帝吳本史料的真偽問題:兼談其與淨明道吳猛、扶乩關係〉一文對於保生大帝發展與相關文獻進行真偽的探討。譚美玲教授〈澳門的醫靈廟〉一文探討了澳門地區民眾信仰的醫靈真君即是閩台供奉的保生大帝。黃敦厚教授〈現代化對宗教的影響,以大甲保生大帝信仰為例〉一文以澤安宮為例,討論古老的民間信仰,在今日運用現代物質產品,配合現代生活作息,推展民間信仰。王俊凱教授〈台北地區保生大帝輪祀組織之探討〉一文則探討台北地區保生大帝會神明組織的現況及其輪祀情形。林培雅教授〈台南祀典興濟宮民俗醫療文化研究〉一文探討台南祀典興濟宮藉著符籙、虎爺信仰、造橋過限儀式、藥籤照護信徒的生理與心理。盧佳慧教授〈保生大帝的門診時間表:神、民眾、醫療實踐〉一文探討台南竹篙厝上帝廟供奉的保生大帝歷史與其另類的民俗醫療。鄭藝超教授〈詩浦慈濟宮古籤詩印版初探〉一文則對漳州詩浦慈濟宮保存的古籤詩印版文物,對其現況、保存與藥方的運用進行探討。 綜合座談邀請數位專家學者與談,台北資深文史工作者吳朝德先生講述台北大龍峒保安宮,黃敦厚博士則講述尚在發展中的大甲澤安宮,林培雅教授與侯明福校長講述台南興濟宮,黃明傑博士講述新加坡的保生大帝廟宇,主要探討保生大帝廟宇的文化傳承與文化教育上的現況。

7 特價280
電子書
下次再買

圓桌爐議:雲林六房媽過爐文獻資料暨口述歷史彙編

前衛  出版
2019/04/17 出版

六房媽過爐—雲林縣境內最重要的信仰慶典之一 六房媽是由雲林縣斗六市、斗南鎮、虎尾鎮、土庫鎮、大埤鄉等五取域內的里、村與聚落組織成「股」,共同輪流奉祀,香火鼎盛,信徒年年增加,且每年的過爐繞境慶典為雲林縣內最重要的宗教盛事之一。 雲林六房媽過爐是雲林地區重要的文化資產,2013年榮獲雲林縣政府登錄為民俗及有關文物,由中華民國六房媽會擔任保存團體。六房媽會文史委員會在林庚申執行長率領下,收集保存文史資料,並配合雲林縣政府文化處補助的基礎調查研究案,協助徐雨村教授於2015年8月完成研究報告。繼而於同年12月,由徐雨村、唐淑芳、黃漢偉、林啟元等作者共同努力,出版《相約五股:六房媽過爐》一書,社會各界得以更進一步認識六房媽過爐的深厚內涵。2017年文化部認定雲林六房媽過爐為重要民俗,登錄為國家重要民俗。 本書為一○七年度『排定文史資料彙編及口述歷史的彙整印刷計畫』之成果內容的呈現,由本會邀請徐雨村教授協助擔任主編。本會秘書林啟元先生積極聯繫歷任爐主、本會前身六房媽祭祠管理委員會主任委員魏景宏先生、本會榮譽理事長謝永輝先生、前副召集人林建熏先生等人,彙整各項文史資料,並進行口述歷史訪談,由黃漢偉先生協助撰稿。文史資料內容包括民國三十五年之後的移交清冊、祭祠管理委員會時期文獻資料、籌建廟宇委員會會議記錄及附錄等。本會忠實呈現各項文獻資料,提供社會大眾及信徒做為回溯歷史的參考,未來則可透過學術探討,讓文史研究成果更加完備。  

9 特價342
加入購物車
下次再買

【電子書】圓桌爐議:雲林六房媽過爐文獻資料暨口述歷史彙編

前衛  出版
2019/04/17 出版

六房媽過爐—雲林縣境內最重要的信仰慶典之一 六房媽是由雲林縣斗六市、斗南鎮、虎尾鎮、土庫鎮、大埤鄉等五取域內的里、村與聚落組織成「股」,共同輪流奉祀,香火鼎盛,信徒年年增加,且每年的過爐繞境慶典為雲林縣內最重要的宗教盛事之一。 雲林六房媽過爐是雲林地區重要的文化資產,2013年榮獲雲林縣政府登錄為民俗及有關文物,由中華民國六房媽會擔任保存團體。六房媽會文史委員會在林庚申執行長率領下,收集保存文史資料,並配合雲林縣政府文化處補助的基礎調查研究案,協助徐雨村教授於2015年8月完成研究報告。繼而於同年12月,由徐雨村、唐淑芳、黃漢偉、林啟元等作者共同努力,出版《相約五股:六房媽過爐》一書,社會各界得以更進一步認識六房媽過爐的深厚內涵。2017年文化部認定雲林六房媽過爐為重要民俗,登錄為國家重要民俗。 本書為一○七年度『排定文史資料彙編及口述歷史的彙整印刷計畫』之成果內容的呈現,由本會邀請徐雨村教授協助擔任主編。本會秘書林啟元先生積極聯繫歷任爐主、本會前身六房媽祭祠管理委員會主任委員魏景宏先生、本會榮譽理事長謝永輝先生、前副召集人林建熏先生等人,彙整各項文史資料,並進行口述歷史訪談,由黃漢偉先生協助撰稿。文史資料內容包括民國三十五年之後的移交清冊、祭祠管理委員會時期文獻資料、籌建廟宇委員會會議記錄及附錄等。本會忠實呈現各項文獻資料,提供社會大眾及信徒做為回溯歷史的參考,未來則可透過學術探討,讓文史研究成果更加完備。  

7 特價266
電子書
下次再買

受眷顧的土地:馬鳴山鎮安宮五年大科

洪瑩發  著
前衛  出版
2018/11/22 出版

馬鳴山鎮安宮五年千歲信仰,每四年一期的「五年大科」祭典,為目前所知臺灣王爺信仰中,分布最廣且最為複雜的祭典,影響雲嘉南地區,並擴及彰化、高雄、屏東等地,共計約500香庄參與其中。除「香庄類型」外,五年大科也有多元表現形式,但是因為歷時較久且區域廣闊,長期被臺灣學界與民俗界忽視,相對媒體與政府的關注也較少,漸漸產生式微現像。本書透過文字作者與攝影作者兩人長期田野調查之追蹤記錄,深入探討此一複雜且重要的民俗文化資產,希望能獲得社會大眾更多認識與關注,珍惜這項記憶珍寶,並期待能有更多人願意為這塊五年千歲眷顧的土地,奉獻心力、永續傳承。

9 特價378
加入購物車
下次再買

【電子書】受眷顧的土地:馬鳴山鎮安宮五年大科

洪瑩發  著
前衛  出版
2018/11/22 出版

馬鳴山鎮安宮五年千歲信仰,每四年一期的「五年大科」祭典,為目前所知臺灣王爺信仰中,分布最廣且最為複雜的祭典,影響雲嘉南地區,並擴及彰化、高雄、屏東等地,共計約500香庄參與其中。除「香庄類型」外,五年大科也有多元表現形式,但是因為歷時較久且區域廣闊,長期被臺灣學界與民俗界忽視,相對媒體與政府的關注也較少,漸漸產生式微現像。本書透過文字作者與攝影作者兩人長期田野調查之追蹤記錄,深入探討此一複雜且重要的民俗文化資產,希望能獲得社會大眾更多認識與關注,珍惜這項記憶珍寶,並期待能有更多人願意為這塊五年千歲眷顧的土地,奉獻心力、永續傳承。

7 特價294
電子書
下次再買

戲棚腳:林茂賢臺灣傳統戲曲選集

林茂賢  著
前衛  出版
2018/07/12 出版

本書為林茂賢教授數十年來於臺灣民俗文化與傳統表演藝術領域研究耕耘之文章集結,上冊為民俗、下冊為傳統戲曲,各冊都蒐錄有研究論文及評論隨筆,兼具學術與通俗兩類文章,是認識臺灣民俗與文化必讀之基礎教材,也適合作為一般大眾認識民俗文化與傳統表演藝術之書籍。 貢獻青春的民俗之愛   參與實踐的民俗哲學 三十幾年前,林茂賢教授在民俗與戲曲發展最黯淡時,捨棄穩定公職機會,毅然投入不知出路的民俗文化推廣工作;後來偶然獲得教職,從此培育一代又一代的文化實踐者,並以民俗教育推廣為終生志業,值得敬稱為行動的民俗學家。《大廟埕‧戲棚腳》是他貢獻青春、付出實踐累積的生命篇章,值得珍藏。──豐饒文化社總編輯  温宗翰

9 特價432
加入購物車
下次再買

大廟埕:林茂賢臺灣民俗選集

林茂賢  著
前衛  出版
2018/07/12 出版

本書為林茂賢教授數十年來於臺灣民俗文化與傳統表演藝術領域研究耕耘之文章集結,上冊為民俗、下冊為傳統戲曲,各冊都蒐錄有研究論文及評論隨筆,兼具學術與通俗兩類文章,是認識臺灣民俗與文化必讀之基礎教材,也適合作為一般大眾認識民俗文化與傳統表演藝術之書籍。 貢獻青春的民俗之愛   參與實踐的民俗哲學 三十幾年前,林茂賢教授在民俗與戲曲發展最黯淡時,捨棄穩定公職機會,毅然投入不知出路的民俗文化推廣工作;後來偶然獲得教職,從此培育一代又一代的文化實踐者,並以民俗教育推廣為終生志業,值得敬稱為行動的民俗學家。《大廟埕‧戲棚腳》是他貢獻青春、付出實踐累積的生命篇章,值得珍藏。──豐饒文化社總編輯  温宗翰

9 特價432
加入購物車
下次再買

大廟埕、戲棚腳:林茂賢民俗選集與傳統戲曲選輯(合冊)

林茂賢  著
前衛  出版
2018/07/12 出版

本書為林茂賢教授數十年來於臺灣民俗文化與傳統表演藝術領域研究耕耘之文章集結,上冊為民俗、下冊為傳統戲曲,各冊都蒐錄有研究論文及評論隨筆,兼具學術與通俗兩類文章,是認識臺灣民俗與文化必讀之基礎教材,也適合作為一般大眾認識民俗文化與傳統表演藝術之書籍。 貢獻青春的民俗之愛   參與實踐的民俗哲學 三十幾年前,林茂賢教授在民俗與戲曲發展最黯淡時,捨棄穩定公職機會,毅然投入不知出路的民俗文化推廣工作;後來偶然獲得教職,從此培育一代又一代的文化實踐者,並以民俗教育推廣為終生志業,值得敬稱為行動的民俗學家。《大廟埕‧戲棚腳》是他貢獻青春、付出實踐累積的生命篇章,值得珍藏。──豐饒文化社總編輯  温宗翰

9 特價864
加入購物車
下次再買

歷史、記憶與展示 : 臺灣傳世宗教文物研究

李建緯  著
前衛  出版
2018/05/04 出版

過去,臺灣藝術史家面對的若非來自西方的美術精品,便是華夏典範中的貴族藝術;老百姓日常生活中經常接觸到的精神信仰產物––傳世宗教文物,常因材料低廉、流通性高,由無數無名藝術家所創作,因此常被視為難登大雅之堂。對這類文物的詮釋便很難擺脫以「常民物件」或「民俗文物」等具實用性或功能取向的宿命。 此書主要研究的是非消耗品的祭祀文物,這些文物不僅具社會意義與神聖意涵,也凝聚了信徒對於廟宇或宗祠的集體記憶。當這些祭祀文物歷經了一定的年代時,它們除了扮演膜拜或輔佐儀式的角色,更具高度的歷史意義與文化價值。針對臺灣傳世宗教文物的物質文化研究,透過神像、梵鐘、香爐、銅宣爐、御匾、祖先畫像等不同對象與材質,以及相關文物脫離原來宗教脈絡後如何被陳列之相關問題,進行歷史、記憶與展示三個主題的反思與詮釋。 全書共20餘萬字,分成8章,各章節曾分別發表於國內期刊、論文專論或收錄於專書中。按主題可分成三個部分,分別是:「文物的歷史分析」、「文物的認同與記憶」,以及「文物與展示」。 通過上述三個主題,本書呈現出臺灣傳世宗教文物研究的多元面向。這些宗教文物不同於出土的考古資料,是在持續使用中得到傳承,成為研究地方社群、集體記憶、地方史與文化交流的資料。 本書結合圖像與物質文化,也運用歷史文獻與口述資料,以及比對親身調查東南沿海華人地區的第一手材料,在方法上揉合了藝術史學、歷史學、考古學、人類學與當代哲學理論的多元視野。

9 特價720
加入購物車
下次再買

大甲鎮瀾宮現存清代水陸法會掛軸研究

黃敦厚  著
前衛  出版
2018/02/09 出版

《大甲鎮瀾宮現存清代水陸法會掛軸研究》為大甲鎮瀾宮現藏清代時期留存下來的水陸法會圖掛軸,內容有三寶佛像、文殊菩薩、普賢菩薩、悟達國師、梁武帝、天府、三山五岳、水府、地府、十殿閻羅、典刑、十八羅漢等15幅,呈現了臺灣民間信仰的需求,是臺灣清代時期少數留存下來的重要水陸法會掛軸,於今日的臺灣的文物資產而言,彌足珍貴。

9 特價414
加入購物車
下次再買

1947青年的吶喊

前衛  出版
2017/03/16 出版

70年前,他們對抗暴政,提起了槍; 70年後,我們抵抗遺忘,拿起了筆。 當二二八事件的受難者逐漸凋零,傷口痊癒的可能也越來越渺茫,面對如此嚴峻的時刻,我們決定拿起筆,就像70年前拿起槍枝的前輩們一樣,進行對抗。 「1947:青年的吶喊」一書書名,是在訪問二七部隊成員──蔡伯壎先生時,他給我們的靈感。在70年前的二二八事件,有許多年輕人不畏局勢,提起槍枝保衛家園、意圖顛覆貪污政府,蔡伯壎先生說:「這是青年的吶喊。」 反思現今的社會,青年普遍對於社會冷漠,命運共同體的概念似乎越來越稀薄。回顧臺灣這塊土地上的歷史發展,因長期陷於外族與殖民統治底下,反抗的故事與精神隨著時間脈絡承襲不斷。如今,承襲著前人努力而發展至今的臺灣民主,身為臺灣青年的我們究竟要如何承接下去? 「欲行--ê,是啥物款ê路?」

9 特價288
加入購物車
下次再買

俄羅斯典藏晚清木板年畫

楊玉君  著
前衛  出版
2016/08/18 出版

《俄羅斯典藏晚清木版年畫》是由中正大學媽祖文化研究中心主任楊玉君獨家取得授權,將俄羅斯國立宗教歷史博物館典藏的珍貴木版年畫,內含曆畫、紙馬、門畫、門神、財神、祈嗣、驅邪、吉祥圖等,搭配專業圖解說明,讓讀者跟著20世紀初到中國旅行的俄國人阿理克,一窺晚清時期民間張貼的各種新春吉祥年畫,以快速讀懂深奧民俗符碼,典藏民俗圖繪。

9 特價450
加入購物車
下次再買
頁數1/1
移至第
金石堂門市 全家便利商店 ok便利商店 萊爾富便利商店 7-11便利商店
World wide
活動in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