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個跨國商貿企業的創新與超越 創辦於1906年的利豐,從千年商港廣州出發,開啟了自己的「海上絲綢之路」,以香港為中轉站,源源不斷地將中國的產品輸往美國、歐洲及世界各地。 直至1950年代,香港經濟轉型,中間商的生存空間日益縮小,利豐於是調整經營策略,將業務從單純的採購代理向供應鏈管理的上、下游延伸。 1980年代至21世紀初,隨著香港廠商將其生產工序和產業向全球各地擴散,集團也將其採購網絡擴展至全球各地,演變成為全球供應鏈管理者的角色。 2008年全球金融海嘯以來,歐洲經濟低迷,世界經濟的發展重心逐步向亞太地區轉移;加上全球電子商務的急劇發展,以及中國政府提出的「一帶一路」倡議等,令國際經貿環境出現大幅轉變。面對新時代和新挑戰,2012年更名為「馮氏集團」的利豐集團如何進行全球佈局,未雨綢繆、把握機遇,本書將娓娓道來。
在金融全球化時代, 香港金融業的重要性正迅速提升, 香港有可能成為金融全球化總體格局中的重要一級。 —邁克爾‧艾略特(Michael Elliott)《三城記》(A Tale of Three Cities),《時代》週刊,2008 過去30年間,香港經濟最矚目的“亮點”之一,就是她的金融業發展及其在金融全球化中的戰略地位。這是多種因素複合支持的結果。其中的一個重要因素是其具國際水平或者說與國際接軌的金融及貨幣管理制度,這一制度在維持高水平監管的同時又重視保持市場的彈性和活力。 當前,中國內地正加快金融業的對外開放和人民幣的國際化進程,然而其金融及貨幣管理制度仍然處於探索和轉型的關鍵時期,亟需借鑒國際間特別是香港的實踐經驗。在中國金融對外開放的歷史進程中,香港肯定將扮演重要的角色,發揮戰略性的作用。因此,學習、研究、探索與國際接軌的香港金融及貨幣管理制度,無疑具有重大的理論及實踐意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