德文原書直譯 諾貝爾文學獎得主經典成長小說 《徬徨少年時》是1946年諾貝爾文學奬得主赫曼.赫塞最重要代表作之一。 小說描繪少年辛克萊身在兩個世界:一個充滿了慈愛、典範、愛與智慧,另一個則盡是謠言、醜聞、墮落與詛咒,兩個世界彼此分隔,卻又緊密相鄰。 當辛克萊遭遇惡少克洛摩的威嚇強索,墜入恐懼的深井,此時,德密安出現了。聰敏而神祕的德密安,解救了辛克萊,更如同一位提燈者,向他揭示生命是如何光明與黑暗並存、上帝和惡魔同在……。 每個人生命中都需要一位德密安,更需要一部赫曼.赫塞 無數歐洲青年思想啟蒙之作 「上帝藉由各種途徑使人變得孤獨,好讓我們可以走向自己。」 「一隻鳥出生前,蛋就是他整個世界,他得先毀壞了那個世界,才能成為一隻鳥。」 「每個人身上都存留著出生時的痕跡──遠古時代的黏液和蛋殼,直至終了為止。有些從來不曾變成人類,而繼續當青蛙、蜥蜴、螞蟻。有些人腰部以上是人,以下是魚。可是,大家都是大自然創造人類的成果。每個人都源於自己的母親,都以同樣的方式來到世上,都出自同樣的深淵。人人嘗試走出深淵,朝各自的目標努力。我們可以彼此了解,但真正能夠深刻了解自己的,卻只有每個人本身。」 在《徬徨少年時》中,赫塞以精神分析手法,充滿哲思靈性的語言,刻繪躊躇在通往聖潔與幽黯岔口上的複雜心緒,以及每個人終究必須踏上的追索自我道路。 此書寫於一次大戰結束後,曾影響無數歐洲青年,尤其對正身處徬徨焦灼之中的少年而言,赫塞在小說中藉辛克萊第一人稱敘述口吻,揭示自我掙扎反省過程,更展現對人性本質的窮究與哀矜。 ★韓國防彈少年團(BTS) 正規2輯《WINGS》專輯創作原點★ 附錄 赫曼.赫塞年表
德文原書直譯 進入諾貝爾文學獎得主赫曼.赫塞世界的第一道大門 赫塞寫作路徑的起點,青春年華的所有原型 《鄉愁》是諾貝爾文學獎得主赫塞的成名作,也是他的追憶性自傳。描寫一位出身阿爾卑斯山腳下村莊尼米坎的少年培德.卡門沁特,從原來的貧困農家子弟,經驗了漫漫無絕期的愛戀,對純摯友誼的渴求,人文藝術及寫作的啟蒙,死神的襲擊,甚至酗酒沉淪、徒步流浪與憂鬱……。一再的追尋與失落,是青春的軌跡,成長的必須,也是對生命的反覆叩問。 此書是進入赫塞世界的第一道大門,開拓了無數文藝青年的視野,更成為許多纖細敏感心靈的永遠的故鄉。 在優美宏闊的自然風光中,追求心靈境界的揚升 「我恍然大悟,自己以往不過瞇得世界的一個小縫,並未窺得宇宙的真相。我的心中不禁升起一股嚮往,猶如羅盤上抖動的指針,指向遙遠的前方。從此,當我看到雲彩漫遊無盡的天邊時,也終於懂得她們的美麗與哀愁。」 被譽為浪漫主義最後英雄的赫塞,承襲了偉大人文傳統,尤其追求心靈境界的向上提升,以此觸動了許許多多文藝青年纖敏的內心。他對大自然的嚮往與崇拜,亦化為書中諸多俯拾皆是的描摩段落,如詩似繪,引人入勝。 「愛情並非為了使我們幸福,而是要讓我們知道自己的承受力有多強。」 「我看著他在疼痛萬分的時候,找尋我的眼神,並非想要乞求什麼,而是想讓我明白,所有的抽搐與疼痛並沒有耗損他的美好。」 赫塞對孤獨的體悟,對情感的追索,對自我的剖析內省,總是深刻得教人震顫。讀者一路隨著培德.卡門沁特走出尼米坎,踏向世界,嘗盡悲歡,進而回首來處,亦彷彿再經歷了一次青春的試煉,靈魂的洗滌。 附錄 赫曼.赫塞年表
★赫曼.赫塞最魔幻、最精湛,既獲至高肯定亦備受誤解的──人性與狼性、真實與幻覺交戰之作 ★諾貝爾文學獎得主的托馬斯.曼(Thomas Mann)譽為德語世界的《尤利西斯》,想要一讀再讀的作品 ★看清自己的多元心靈,告別單面向,認可自己的每一重社會角色──這是赫塞一層一層袒露自身最深層的脆弱而給我們當代讀者的禮物! 國立台灣大學歷史系教授 花亦芬、本書譯者 柯晏邾 專文導讀 作家 陳雨航、律師 呂秋遠 推薦 當他是狼的時候,裡面的人就一直盯著他,評判他,挑剔地關注著──在他是人的時候,那匹狼也做著同樣的事。好比說,當人的哈利有個美好的想法,感覺到一種細緻珍貴的感受,或是過了所謂美好的一天,他之中的那匹狼就齜牙咧嘴,嘲笑他,血淋淋地嘲諷他……一匹狼,內心知道得很清楚,他所謂的舒適就是獨自走過荒原,有時狂飲鮮血,或是追逐母狼──就狼的眼光來看,人類所有的行為是極端怪誕與困窘,愚蠢而虛榮的。 《荒野之狼》,1927年出版,赫塞五十歲即將進入「知天命」之年的作品,透過主角哈利.哈勒爾的故事,反省中產階級的生活,批判知識中產分子的價值觀,並藉著主角身上兩種相互交戰的本質──人性與狼性(更準確一點說,其實是不下千百之多的本質),尖銳而機巧、諷刺而謙遜地反覆辯證。在人與狼,哈利與歌德、莫札特的「穿越」對話中,主角最終進入「神奇劇場」,於一扇又一扇門背後,一個又一個似夢、似幻又似真的房間中,一層一層剝開在世俗與教養下,對工業文明、對義務、對愛、對自我、對內在心靈最深層也最根本的詰問……
面對如此敏銳又如此懵懂 如此渴求又如此徬徨的「危險」年紀 即使是被引導得最好的年輕人在這其中也沒有導師 必須以自己的力量發現道路和救贖 引動 跨世代 跨時空 深刻共鳴的永恆經典 這個權威者帶著嚴肅的和善眼神望著漢斯,同時伸出他的右手,漢斯伸出自己的手。 「這就好了,這就對了,親愛的學生。千萬不可鬆懈下來,否則會掉到車輪底下去的。」 漢斯是個勤奮好學的資優生,他不負師長、父親的殷切期盼,通過競爭激烈的聯邦考試,順利進入公費的神學校學習--這幾乎是他唯一能「出人頭地」的機會。只是誰也沒有料想到,他卻因此踏上生命的倒數旅程…… 考上神學校的那年暑假,漢斯以為終於可以悠閒地去釣魚、游泳……,但好日子只維持了短短幾天,牧師、校長、數學老師熱心地幫他安排了滿滿的「先修」課程,漢斯的身體漸漸虛弱,頭疼的毛病也復發。 在神學校,羞怯認真的漢斯與活潑叛逆的海爾訥結為摯友,對漢斯來說,這份幸福的友情像是一份寶藏,讓一切曾經錯過的事物得以獲得補償--那是他以前理智冷淡的盡職生活所無法相比的更崇高的溫暖生命。不過,漢斯和海爾訥兩人,終究沒能完成神學校的求學之路……
★繁體中文版唯一德文直譯本,保留赫塞的「文字音樂」,讓中文讀者也能感受原作當中如詩般吟詠的文字。 ★諾貝爾文學獎得主──赫曼赫塞一生追尋愛與真理的徹悟之作 ★雲門舞集同名舞作的繆思 ★赫塞最受歡迎的作品,在印度被譯成十數種方言,也被廣泛譯成世界各國其他語言。 ★以印度、佛教、東方哲學為背景,卻巧妙揉入西方哲學和世界觀的心靈小說:透過主角幾個階段的不同生活遭遇,帶出不同的體驗領悟;也充分表達赫塞對宗教、印度文化、東方哲學的體驗、理解和愛慕。 ★特別收錄作家史蒂芬.褚威格(Stefan Zweig, 1881-1942)對赫塞作品的評論〈赫塞的道路〉及赫塞寫給褚威格的短信(當中包含赫塞自己對《流浪者之歌》的詮釋) 「我的情人,你還是當你的沙門,而你還是不會愛我,你不愛任何人,不是嗎?」 「也許吧,我就像你,你也不愛任何人。我們這一類人也許不會愛人。但童稚之人可以,這是他們的神祕之處。」 我從我的身體和心靈經驗到,我非常需要罪,需要肉慾,追求財富,需要虛榮和最受輕視的絕望,好學會放棄抗爭,好學著愛這個世界,不再將它和我所期望的、所想像的任何一個世界相比較,不再和我所構想出來的圓滿形式一較高下,而是讓這世界就是這個樣子,愛這樣的世界,樂於成為其中一部分…… 主角悉達塔生於富裕的婆羅門世家,自小聰慧過人,本該跟著父親的腳步,成為一個偉大的智者和祭司,但他卻沒有走上出生以來幾乎可說是必然的道路,也未因尋求個人生死輪迴之苦的解脫而成為遠離俗世的苦行僧侶;他跳脫出身、階級和原本的生活氛圍,以他自己的、回歸世間的方式,孤身踏上無法言傳的求道之路,經歷「童稚之人」的悲歡離合……
「她愛的不只是我的音樂,也愛我個人,但是卻沒有熱情。我懷疑她對我展現的溫柔與善意歸因為不堪的同情心。假設有另一個健全、外表英挺的男子,而她像喜歡我一樣喜歡他,她可能就無法維持這麼久單純的友誼關係,這樣的想法揮之不去。因此我便常常反覆想著,我願意用我的音樂,以及所有我身上的一切,來交換一條健康的腿與快活的性格......」庫恩是位有志於作曲的年輕音樂家,少時一場意外讓他變得自卑抑鬱,求學過程的不順遂差點讓他放棄音樂,在海因利希的鼓勵下,他第一次在公開場合演奏自己創作的曲子,受到相當的好評。海因利希.莫德是位挺拔俊雅,陰晴不定,有自我毀滅傾向的歌劇演唱家,他第一眼看到庫恩寫的曲子時,就被其中深藏的痛苦所感動。溫柔自信的歌特蘿德有一副清麗的好歌喉,庫恩深深為她著迷,並以她的聲音寫出了自己的第一部歌劇。這三位個性迥異的藝術家因為對音樂的熱愛而相識,互相吸引,並讓彼此推向成就的高峰,卻也帶來一場莫大的悲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