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分解教學的形式由淺入深、由簡入繁、循序漸進介紹形意太極拳的動作編排、演練風格、動作要領等。這套形意太極拳以形意拳為基礎,柔和太極八卦之韻。它具有神形兼備、剛柔相濟、動靜相兼、內外兼修等特點,同時也突出了形意拳步法靈活多變、動作嚴密緊湊、勁力充實穩健的特點。這套形意太極拳既具有一定的攻防技擊作用,又有強生健體功能以及藝術欣賞價值。
「太極劍競賽套路」係國家體委武術研究院組織專家,繼創編「四式太極拳競賽套路」和「太極拳競賽套路」之後,又編制的一種套路。此套路編寫組的組長為張山,成員有計月娥、李秉德、曹乃梁、闞桂香,由門惠豐等15人技術審定,已由人民體育出版社出版。 競賽套路的推廣,對武術競賽的規範化、對武術運動的普及和提高起了積極的促進作用。合肥市武術協會在開展群眾性武術健身活動中做出了卓著的貢獻,教練員們在市民群眾中言傳身教,勇於探索,積累了豐富的經驗,在分解教學方法上有所發展。與此同時,現代電子製版技術應用於圖書印製工藝.為武術圖書的圖片水準和合理版式提供了改革創新的有利條件。這就使我們萌生了組織編寫出版一套新型的武術教學讀物的思路。 《四十二式太極劍競賽套路分解教學》嚴格遵照國家体委武術研究院的要求,參照傳統太極武功的功理和教學第一線的實踐經驗來編寫。 對每個定式動作進行了精當的分解,每個分解動作配置有準確而清晰的照片以及步法方位平面圖;所有說明文字都按運動過程、動作要點、注意事項、呼吸和攻防含義的順序逐條分述。 各分解動作的照片均以演練人起勢面向正南方時,從正南方拍攝,必要時增加攝自北方的照片為輔,務使易學易記,一目了然。 本書編寫過程中,獲得合肥市武術院院長助理劉鳳珍老師的大力支持。
中華武術歷史悠久,源遠流長,博大精深,浩如煙海。在數千年中華民族的文明史中,中華武術在增強國民體質、防身健體、振奮民族精神方面起著重要作用,是我國寶貴的民族文化遺產。 太極拳是以太極原理立論的武術主要拳種之一。最早傳習於河南溫縣陳家溝陳王廷。他綜合各家拳術之長,以戚繼光《拳經》為基礎,博取古代導引、吐納術,以意行氣、以氣健身的方法,同時還採納了古代陰陽學說和中醫經絡學說,使拳理與哲學、醫學相結合,進一步創新和發展了太極拳運動。太極拳在長期流傳中,逐步形成陳式、楊式、吳式、武式、孫式各流派。各流派的太極拳雖然風格各異,但基本要領均相同,都要求:靜心用意,氣沉丹田,呼吸自然,中正安舒,柔和緩慢,連貫協調,虛實分明,輕靈沉著,剛柔相濟,圓活穩健,動作處處走弧線,以腹式呼吸為主。在技法上主張避實就虛,以逸待勞,以靜制動,常常是借力打力,後發先至,有「四兩撥千斤」之奧妙。 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以後,黨和政府十分重視武術運動的發展,自1953年起組織力量相繼編寫了二十四式太極拳、四十八式太極拳、八十八式太極拳和三十二式太極劍等套路;1988年起,為了適應國內外武術競賽的需要,國家體委武術研究院組織力量編寫了四十二式《太極拳競賽套路》、四十二式《太極劍競賽套路》,以及分別具各派風格的陳、楊、吳、孫四式的太極拳競賽套路,使太極拳運動的發展更加規範化、系統化和科學化。 隨著武術運動的普及和發展,太極拳越來越受到人們的青睞。它不僅能夠鍛鍊身體,增強體質;同時能陶冶性情,培養堅忍頑強、勇敢奮進的意志;還可以豐富群眾的文化生活,給人以美的享受。 合肥市武術協會成立於1979年,經過20多年的發展壯大,已成為安徽省先進的武術協會之一,多次受到省體委的表彰。下屬的武術輔導站已從初期的幾個發展到50多個,參加活動的人數已由初期的數百人發展到現在的近萬人。在普及太極拳的教學與輔導過程中,我們培養出一大批德、技兼備的優秀輔導員、教練員、運動員,在國際、國內和全省太極拳比賽中屢有令人矚目的成績,並且為合肥市人民健身活動作出了貢獻。 為了全面總結我們在太極拳(劍)教學中積累的成功經驗和有效的教學方法,以便更加規範我們的教學內容,進一步提高教練員水準,並給廣大太極拳愛好者提供在課外復習和自修的翔實而有針對性的輔導材料,我們下決心編好這套既準確實用又易學易記的武術教材。 這套教材在嚴格遵照國家體委中國武術研究院編寫的各式太極拳(劍)套路規定要求的前提下,充分吸收我們在群眾性教學中,對各定式的最明確的分解和最有效的教學方法,將解說內容分項逐條解說清楚。 為了給讀者提供最真實生動的形體變化示範,我們組織在這些套路的全國性比賽中的優勝者擔任演練員,為每一分解動作配置了生動的照片;並運用現代電腦製版技術將照片與表示動作運行方向的弧線結合起來。考慮到下盤的準確移動是全身運轉正確、分清虛實的根基,很多分解動作還配置了兩足位置和移動變換方向的示意圖,為讀者自行琢磨、糾偏提供了指導。 為了確保這套叢書的編寫品質,合肥市武協組織富有武術理論和教學經驗,並有較好文字表達能力的教練員組成本叢書的編審委員會。編審委員會成員有:徐淑貞(主編)、吳兆祥、吳丹江(副主編)及張自山、張家本、熊人澤、王信和、徐少農、常青共9人。由編審委員會確定各分冊的編寫人、演練人,並集體審定文稿和圖片。 限於水準,書中難免有疏漏之處,尚望武術同道和廣大讀者不吝指教,以便今後修訂完善。 合肥市武術協會
陳式太極拳是我國武術太極拳各種流派中最古老的拳種之一,在國內外享有盛譽。其內容和風格各具特色。 第一動作都是以纏絲勁法和松活彈抖的發力運動為核心的由內及外的圓弧運動。 動作往返纏繞,圓轉曲折,剛柔、快慢,開合、蓄髮等節奏變化尤為顯著,因而,套路動作技術比較複雜,不易掌握,教學難點也很多。 《陳式太極拳36式套路分解教學》總結陳式太極拳36式,既豐富了太極拳鍛煉的內容,又便於初學者練習。
競賽套路的推廣,對武術競賽的規範化、對武術的普及和提高起了積極的促進作用。合肥市武術協會在開展群眾性武術健身活動中做出了卓著的成績,教練員們在市民群眾中言傳身教,勇於探索,積累了豐富的經驗.在分解教學中方法上有所發展。與此同時,現代電子製版技術應用於圖書印製工藝,為改進武術教材的圖片水準和合理版式提供了改革創新的有利條件。這就使我們萌生了組織編寫出版這套新型的武術教材的思路。《四十二式太極拳競賽套路分解教學》嚴格遵照國家体委武術研究院的要求,參照傳統太極武功的功理和教學第一線的實踐經驗來編寫。對每個定式動作進行了精當的分解。每個分解動作配有準確而清晰的照片以及步法方位平面圖;所有說明文字都按運動過程、動作要點、注意事項、呼吸和攻防含義的順序逐條分述。各分解動作的照片均以演練人起勢面向正南面時,從正南側拍攝,必要時增加攝自北側(不加注)或東側、西側(均加注)的照片為輔,務使讀者易學易記,一目了然。
為了全面總結我們在太極拳(劍)教學中積累的成功經驗和有效的教學方法,以便更加規範我們的教學內容,進一步提高教練員水平,并給廣大太極拳受好者提供在課外復習和自修的翔實而有針對性的輔導材料,我們下決心編好這套既準確實用又易學易記的武術教材。這套教材在嚴格遵照國家體委中國武術研究院編寫的各式太極拳(劍)套路規定要求的前提下,充分吸引我們在群眾性教學中,對各定式的最明確的分解和最有效的教授方法,將解說內內容分項逐條解說清楚。為了給讀者提供最真實生動的形體變化示範,我們組織在這些套路的全國性比賽中的優勝者擔任演練習員,為每一分解動作配置了生動的照片;並運用現代電腦製版技術將照片與表示動作運行方向的弧線結合起來。又考慮到下盤的準確移動是全身運轉正確、分清虛實的根基,很多分解動作還配置了兩足位置和移動變換的示意圖,為讀者自行琢磨糾編提供了指導。
《楊式太極拳競賽路分解教學》嚴格遵照國家體委武術研究院的要求,參照傳統太極武功的功理和教學第一線的實踐經驗來編寫。作者對每個定式進行了精當的分解,每個分解動作配置有準確而清晰的照片以及步法方位平面圖;所有說明文字都按運動過程、動作要點、濟意事項、呼吸和攻防含義的順序逐條分述,並且將楊式太極拳的動作要領「正、穩、舒、鬆、輕、慢、勻、連」貫穿於其中。照片一般以演紅人起式面向正南面時,從正南側拍攝,必要時增加攝自北側(不加注)或東側、西側(均加注)的照片為輔,使讀者易學易記,一目了然。
四十八式木蘭劍是國家體育總局武術管理中心於1999年10月組織有關專家編寫的國家規定套路。在體現木蘭拳武舞結合特點的基礎上,強化了技術規範,增強了木蘭拳運動的競技性、可比性,從而促進了木蘭拳運動的普及和提高,使木蘭拳運動更加科學和規範地發展。 全套共由48個動作組成,其中包括劍法、穗法、步型、步法、腿法、平衡等動作。整套動作身法、步法、劍法靈活多變,剛柔相濟,結構嚴謹,動作優美瀟灑。 本書根據運動方向全套共分為四段。第一段從「起勢」到「插步提劍」;第二段從「蹬腳行步穿劍」到「雲穗插步平刺劍」;第三段從「轉身上步平刺劍」到「提膝上刺劍」;第四段從「歇步掃劍」到「收勢」。 全套動作編排合理,連貫流暢,符合競賽規則的要求,深受國內外木蘭劍愛好者的喜愛。
三十八式木蘭扇是國家體育總局武術管理中心於1999年10月組織有關專家編寫的國家規定套路。在體現木蘭拳武舞結合特點的基礎上,強化了技術規範,增強了木蘭拳運動的競技性、可比性,從而促進了木蘭拳運動的普及和提高,使木蘭拳運動更加科學和規範地發展。 全套共由38個動作組成,其中包括各種扇法、步型、腿法等動作。整套動作內容豐富,造型優美,扇法多樣,舒展大方。 本書根據運動方向全套分為六段。第一段從「起勢」到「燕子探海」;第二段從「金龍穿心」到「雨打櫻花」;第三段從「順手推舟」到「雨打櫻花」;第四段從「推窗望月」到「托雲坐蓮」;第五段從「白蛇吐信」到「斜身照影」;第六段從「書地斷水」到「收勢」。 全套動作編排合理,飄逸瀟灑,符合競賽規則的要求,深受國內外木蘭拳愛好者的喜愛。
二十八式木蘭拳是國家體育總局武術管理中心於1999年10月有關專家編寫的國家規定套路。在體現木蘭拳武舞結合特點的基礎上,強化了技術規範,增強了木蘭拳運動的競技性、可比性,從而促進了木蘭拳運動的普及和提高,使木蘭拳運動更加科學和規範地發展。 全套共由28個動作組成,其中包括手型、步型、手法、步法、腿法、平衡等動作。整套動作內容充實,動作規範,布局合理。本書根據運動方向全套分為四段。 第一段從「起勢」到「鳳凰出巢」; 第二段從「彩袖翻飛」到「落花流水」; 第三段從「孔雀開屏」到「黃鶯落架」; 第四段從「猛虎聽風」到「收勢」。 全套動作編排合理,輕盈柔美,符合競賽規則要求,深受國內外木蘭拳愛好者的喜愛。
三十二式太極劍是國家體育委員會運動司於1957年創編的一個太極劍教學內容。它取材於楊氏太極劍,從中擇取了有代表性的三十二個動作,分做四組,重新編排,每組八個動作,往返兩個來回。三十二式太極劍既保持了傳統太極劍的風貌,又刪繁就簡,突破固有程序。 太極劍內容簡練,易學易記,路線清楚,劍法準確,動作規範,既可以集體練習,也可以單人練習,配有優美的民族樂曲,深受廣大愛好者的喜愛。 三十二式太極劍內容包括十三種劍法、七種步型、十餘種步法和身法的轉換。 十三種劍法是:點劍、刺劍、掃劍、帶劍、劈劍、抽劍、撩劍、攔劍、掛劍、截劍、托劍、擊劍、抹劍;七種步型是:弓步、虛步、仆步、獨立步、併步、丁步、側步;步法有:進步、退步、上步、撤步、跟步、跳步、插步、併步、擺步、扣步、碾腳等;身法有:轉、旋、縮、反等身法轉換。 在練習中,要求劍法舒緩、清晰、圓活自然、連貫、身劍協調、瀟灑飄逸、虛實分明。 特點 太極劍是屬於太極拳門派中的劍術,兼有太極拳和劍術二者的風格特點,隨著名流派太極拳的發展,派生出各式太極劍術的套路,如陳氏、楊氏、吳氏、孫氏等風格的太極劍。 目前開展得較好、推廣較快的太極劍是在楊氏太極劍的基礎上創編的三十二式太極劍套路。太極劍歷史悠久、流傳甚廣,有廣泛的群眾基礎,以它特有魅力和風采,深得廣大太極劍愛好者喜愛。 三十二式太極劍具有以下幾個特點。 1. 心靜體鬆 在練習太極劍的過程中,要求心靜體鬆、神態自然、精神集中,思想上排除一切雜念,使精神貫注到每個細節上,做到姿勢正確、周身協調、動作舒展、轉換圓活。 2. 連貫圓活 太極劍動作連綿柔緩、節奏平穩、動作優美飄逸,在練習太極劍的過程中要以腰為樞紐,動作與動作之間的銜接,要勢勢相連,節節貫串,如行雲流水,綿綿不斷,上下相隨。 3. 呼吸自然 練習太極劍要求呼吸深長細勻、通順自然,強調「以點運氣、以氣運身」,只要呼吸配合得當,劍法的運使就會更加協調、圓活、輕靈、沉穩。 4. 劍法清晰 太極劍動作要求劍法清楚、力點準確、動作規範,在練習太極劍的過程中靠五指的靈活運用、活握劍把,使各種劍法的變招換勢顯現出攻防含義。 5. 身械協調 太極劍要求步法的進退輕靈沉穩,身法的轉換吞吐要靈活多變,臂腕的運使要鬆活。在練習太極劍過程中要動作開闊舒展,姿勢要優美、大方、瀟灑、飄逸、虛實分明,劍勢要多變,這樣才能達到「身劍合一」融成一個協調的整體。
42式太極劍是中國武術研究院繼「42式太極拳競賽套路」之後,於1991年組織有關專家創編的太極劍競賽套路。這套太極劍作為競賽規範套路,其動作規格、數量、級別、演練時間完全符合武術競賽規則的要求,而且在編排、結構和佈局上也獨具匠心。42式太極劍內容充實,取材廣泛,吸取了楊、吳、陳各流派太極劍及武當太極劍的精華,表現了太極劍輕緩連綿,動中寓靜,剛柔相濟,重意不重力的風格特點。同時,在劍法和形神的表現上,又加以豐富和創造。全套42個動作包括22種劍法、10種步型、3種不同發力以及多種步法和平衡造型,不僅內容大為豐富,而且融不同技法為一體,大大提高了套路的觀賞性、技巧性、競賽性和健身作用,從而受到太極劍愛好者的廣泛歡迎。
聞雞起舞是中國人晨練的寫照,直到今天,迎著初升的朝陽,沐浴著陣陣晨風翩翩起舞仍是中國人最常見的鍛鍊身體的方法。在晨練的人群中,習武者頗多,其中練太極拳和木蘭拳的人就不少,在許多地方早已是蔚然成風。武術是中國傳統文化的一部分。傳統文化既有民族性又有時代性。葉朗先生說:「傳統是一個發展的範疇,它具有由過去出發,穿過現在並指向未來的變動性,傳統並不是凝定在民族歷史之初的那些東西,傳統是一個正在發展的可塑的東西,它就在我們面前,就在作為過去延續的現在。」武術正是這樣不停地發展變化著。如二十四式簡化太極拳就是為了滿足人們練習的需要,在原來太極拳的基礎上刪繁就簡創編的,一經出現就受到了廣大練習者的歡迎,至今流傳已近半個世紀,早已成了較為「年輕的傳統武術套路」了。後來的四十二式太極拳更是由各式太極拳相互融合而成,開始僅作為運動員的比賽套路,現在也成了人們晨練的內容之一。而木蘭拳是以傳統的武術為母本生長出來的新枝,開出的新花,為人們所接受,已是各地晨練不可或缺的內容。作為中國傳統文化的武術就是這樣不斷地發展者,表出出了強大的生命力﹐即使它的某些新的東西一時為一些人所不理解、不接受,但它依然發展著。為滿足廣大練習者的需要,湖北科學技術出版社決定按照國家規定套路以太極拳和木蘭拳為內容出一套「輕鬆學武術」叢書。介紹太極拳和木蘭拳的書籍已經很多,如何創新呢?後來考慮一般武術書中的「圖中人」都是面向讀者。由於動作的方向經常變化,練習者的動作方向時而和「圖中人」動作方向相同,時而又和「圖中人」的動作方向相反。對於還不十分熟悉武術動作的初學者來說,往往感到看圖學動作較為困難,這實際上也是編寫武術圖解長期未能解決的一個難點。我們受到在教學實踐中教師常根據學生練習時身體方向的不同,不斷地變換領做位置的教法的啟發,想到用正反兩套圖來編寫這套書,也算是一個大膽的嘗試,即是本書特色所在,希望能為廣大讀者所接受和習慣。我國著名武術家蔡龍雲先生為這套叢書寫了「天人合一,與時俱進」的題詞,一方面點明了人們在晨練時人與大自然融為一體的情景和對中國傳統哲學「天人合一」觀念的追求,同時也反映了武術要常練常新,不斷發展的思想。在此謹向蔡先生表示深切的謝意。湖北科學技術出版社蔡榮春編審從選題到編寫方法,直到審定,付出了大量的心血,在此一併致謝。本叢書太極拳部分由王飛先生執筆,動作示範劉沛、吳雪琴同學;木蘭拳部分由秦子來女士執筆並動作示範。溫 力 於妙齋
為適應國內外武術競賽活動的開展,中國武術研究院組織國內武術專家、著名教練及優秀運動員,於1989年編創了42式太極拳競賽套路。42式太極拳的取材兼採各家太極拳,不限於某一種流派,所以人們又俗稱它為「綜合太極拳」。42式太極拳競賽套路的特點如下:1.內容包含了不同流派太極拳的代表性動作,表現了太極拳的不同風格和技術特點。2.內容取捨、動作設計和編排,既發揚了太極拳傳統風貌,又表現了時代特點,吸取了近年來太極拳的創新成果,較好地體現了對武術遺產的挖掘整理,繼承發展的方針。3.在保證競賽要求的前提下,兼顧了群眾普及和全民健身的需求。選材力求群眾熟悉,開展廣泛,造型優美,鍛鍊全面,難度適當,廣大愛好者喜聞樂從。使競賽套路起到促進競賽、推動普及的雙重作用。
二十四式太極拳又稱簡化太極拳,它是1956年國家體委運動司武術科編寫的一個太極拳普及教材。它取材於楊式太極拳,刪繁就簡,保留了楊式太極拳套路中的主要動作和技術結構。全套可分為四個分段,八個小組,共計二十四動作。八個八個小組分別為:動作一至動作三為第一組;動作四至動作六為第二組;動作七、動作八為第三組;動作九至動作十一為第四組;動作十二至動作十五為第五組;動作十六、動作十七為第六組;動作十八至動作二十為第七組;動作二十一至動作二十四為第八組。練習者在練習中,要求心靜體鬆、呼吸自然、動作柔緩、輕靈沉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