面對氣候變遷的挑戰,當世界各國做出升溫控制於1.5℃以內的承諾時,2050淨零轉型必當勢在必行。本書分析俄烏戰爭後的市場新局及國際永續淨零推動趨勢,並借鏡先進國家政策與經驗,提供從低碳橋接能源到無碳綠電市場之策略研析與布局觀點,最後探討台灣運輸、製造、能源及服務部門的零碳轉型策略,放眼國際、展望未來,面對氣候變遷的挑戰,當世界各國做出升溫控制於1.5℃以內的承諾時,2050淨零轉型必當勢在必行。本書分析俄烏戰爭後的市場新局及國際永續淨零推動趨勢,並借鏡先進國家政策與經驗,提供從低碳橋接能源到無碳綠電市場之策略研析與布局觀點,最後探討台灣運輸、製造、能源及服務部門的零碳轉型策略,放眼國際、展望未來,希望可從能源轉型加速的危機挑戰中,提供讀者一條邁向永續淨零的無悔之路。希望可從能源轉型加速的危機挑戰中,提供讀者一條邁向永續淨零的無悔之路。
面對氣候變遷的挑戰,當世界各國做出升溫控制於1.5℃以內的承諾時,2050淨零轉型必當勢在必行。本書分析俄烏戰爭後的市場新局及國際永續淨零推動趨勢,並借鏡先進國家政策與經驗,提供從低碳橋接能源到無碳綠電市場之策略研析與布局觀點,最後探討台灣運輸、製造、能源及服務部門的零碳轉型策略,放眼國際、展望未來,面對氣候變遷的挑戰,當世界各國做出升溫控制於1.5℃以內的承諾時,2050淨零轉型必當勢在必行。本書分析俄烏戰爭後的市場新局及國際永續淨零推動趨勢,並借鏡先進國家政策與經驗,提供從低碳橋接能源到無碳綠電市場之策略研析與布局觀點,最後探討台灣運輸、製造、能源及服務部門的零碳轉型策略,放眼國際、展望未來,希望可從能源轉型加速的危機挑戰中,提供讀者一條邁向永續淨零的無悔之路。希望可從能源轉型加速的危機挑戰中,提供讀者一條邁向永續淨零的無悔之路。
隨著全球暖化與淨零排放議題持續發酵,各國減碳意識持續升高,並於2021年舉行之「聯合國氣候變化綱要公約」第26屆締約方大會(COP26)中透過200個各國代表簽署格拉斯哥氣候協定,表達於2050年實現零碳排目標之決心;國際能源總署(IEA)亦提出「2050淨零碳排之技術路線圖」,從建築、運輸、工業與電力部門分別訂定減排路徑與各階段里程碑,同時分析各種減碳技術的發展對經濟、能源產業、全球自然資源開採、能源安全等不同面向之影響。為達淨零碳排目標,新及再生能源技術之研發與落實勢在必行,氫經濟亦成為國際顯學。 氫能因其潔淨、供電穩定、來源多元等特性,在能源、工業及運輸等部門被視為極具未來性與優勢之解決方案,先進國家如歐、美、英、日、韓、澳等皆積極投入,為國際間視為邁向淨零碳排的關鍵技術之一。不僅前述IEA「2050淨零碳排之技術路線圖」中認定氫能為重點減碳技術,亦有數十個先進國家提出國家氫能發展路徑圖與戰略、短中長期目標,並透過各種政策與補貼帶動氫經濟成長,吸引各界爭相投入,加速國際能源轉型之進程。 我國在推動淨零碳排方面亦不落人後,首於2021年提出淨零轉型政策目標,發布包含製造、運輸、住宅、農業等各部門減碳策略;2022年由國發會偕同各部會公布「台灣2050淨零排放路徑及策略總說明」,提出四大轉型、兩大治理基礎、12項關鍵戰略等方針,為能源、產業、民生等重要領域制定行動計畫,期我國能達成2050淨零轉型之目標;2023年將現行《溫管法》修正為《氣候變遷因應法》並經立法院三讀通過,強調溫室氣體減量與氣候變遷調適並重,提升氣候治理層級,展現我國推動淨零碳排之決心;2024年新政府提出「國家希望工程」的八大施政中,「綠色成長與2050淨零轉型」亦將氫能納為重點政策之一。 與此同時,我國氫能與燃料電池產業發展已逾20年,從原材料,乃至關鍵零組件、系統應用、周邊產品等上中下游廠商皆備,過去更包含緊急備援電力、智慧社區、偏鄉、離島等小型示範驗證計畫累積經驗後,已初具產業及供應鏈;惟未來推動如大型氫能及能源整合應用、氫氣之製造、來源或供應、基礎設施之建置等,應挾全球推動淨零碳排之趨勢,盡速展開我國各 項能源技術配比研析、推動我國大型氫能示範落地計畫以進行技術之研發與驗證、法規調適,除完善我國氫能產業發展外,亦可利用其成果落實我國淨零轉型戰略。 鑒於我國目前氫能專題叢書鮮少,然各界正多方探詢氫能相關議題,而台灣經濟研究院研究一所及台灣氫能與燃料
隨著全球暖化與淨零排放議題持續發酵,各國減碳意識持續升高,並於2021年舉行之「聯合國氣候變化綱要公約」第26屆締約方大會(COP26)中透過200個各國代表簽署格拉斯哥氣候協定,表達於2050年實現零碳排目標之決心;國際能源總署(IEA)亦提出「2050淨零碳排之技術路線圖」,從建築、運輸、工業與電力部門分別訂定減排路徑與各階段里程碑,同時分析各種減碳技術的發展對經濟、能源產業、全球自然資源開採、能源安全等不同面向之影響。為達淨零碳排目標,新及再生能源技術之研發與落實勢在必行,氫經濟亦成為國際顯學。 氫能因其潔淨、供電穩定、來源多元等特性,在能源、工業及運輸等部門被視為極具未來性與優勢之解決方案,先進國家如歐、美、英、日、韓、澳等皆積極投入,為國際間視為邁向淨零碳排的關鍵技術之一。不僅前述IEA「2050淨零碳排之技術路線圖」中認定氫能為重點減碳技術,亦有數十個先進國家提出國家氫能發展路徑圖與戰略、短中長期目標,並透過各種政策與補貼帶動氫經濟成長,吸引各界爭相投入,加速國際能源轉型之進程。 我國在推動淨零碳排方面亦不落人後,首於2021年提出淨零轉型政策目標,發布包含製造、運輸、住宅、農業等各部門減碳策略;2022年由國發會偕同各部會公布「台灣2050淨零排放路徑及策略總說明」,提出四大轉型、兩大治理基礎、12項關鍵戰略等方針,為能源、產業、民生等重要領域制定行動計畫,期我國能達成2050淨零轉型之目標;2023年將現行《溫管法》修正為《氣候變遷因應法》並經立法院三讀通過,強調溫室氣體減量與氣候變遷調適並重,提升氣候治理層級,展現我國推動淨零碳排之決心;2024年新政府提出「國家希望工程」的八大施政中,「綠色成長與2050淨零轉型」亦將氫能納為重點政策之一。 與此同時,我國氫能與燃料電池產業發展已逾20年,從原材料,乃至關鍵零組件、系統應用、周邊產品等上中下游廠商皆備,過去更包含緊急備援電力、智慧社區、偏鄉、離島等小型示範驗證計畫累積經驗後,已初具產業及供應鏈;惟未來推動如大型氫能及能源整合應用、氫氣之製造、來源或供應、基礎設施之建置等,應挾全球推動淨零碳排之趨勢,盡速展開我國各 項能源技術配比研析、推動我國大型氫能示範落地計畫以進行技術之研發與驗證、法規調適,除完善我國氫能產業發展外,亦可利用其成果落實我國淨零轉型戰略。 鑒於我國目前氫能專題叢書鮮少,然各界正多方探詢氫能相關議題,而台灣經濟研究院研究一所及台灣氫能與燃料
不論公部門治理或私部門經營,績效管理議題至關重要。穩健的績效策略與機制,有助全體上下對準共同目標前進,也能夠從中察覺錯誤及時改善,更可掌握趨勢浪潮創造前所未有的成長。《有效對齊未來:績效衡量與管理》為台灣經濟研究院產業發展處與研究七所運用長年於績效管理領域累積的執行能量,分別從政策面、組織面及計畫面等不同管理需求出發,以及從基礎觀點、實務推動、新興應用等不同維度進行探索,是一本涵蓋績效評估理論、做法經驗,以及發掘未來方向的實用書籍。期許透過本書之引導,幫助讀者領略績效衡量與管理的價值及功用。
不論公部門治理或私部門經營,績效管理議題至關重要。穩健的績效策略與機制,有助全體上下對準共同目標前進,也能夠從中察覺錯誤及時改善,更可掌握趨勢浪潮創造前所未有的成長。《有效對齊未來:績效衡量與管理》為台灣經濟研究院產業發展處與研究七所運用長年於績效管理領域累積的執行能量,分別從政策面、組織面及計畫面等不同管理需求出發,以及從基礎觀點、實務推動、新興應用等不同維度進行探索,是一本涵蓋績效評估理論、做法經驗,以及發掘未來方向的實用書籍。期許透過本書之引導,幫助讀者領略績效衡量與管理的價值及功用。
2050淨零碳排為全球共同目標,能源轉型及減碳則為各先進國家重要發展方向。氫能因其潔淨、供電穩定、來源多元等特性,在能源、工業及運輸等部門被視為極具未來性與優勢之解決方案,先進國家如歐、美、英、日、韓、澳等皆積極投入。本書於編撰上採分篇敘述,冀能逐步帶領讀者了解氫能與燃料電池之技術與應用、國際及台灣氫能產業與設置案例、政策發展布局與趨勢,並一同探討以台灣現有之能源發展規劃及氫能產業基礎下,其可能之發展方向及應用情境,並與國際接軌以掌握先機,創造未來共生共榮的永續發展氫願景。
國際上紛紛探討永續發展、數位經濟、糧食安全,以及包容性成長等議題,故本書以國際戰略格局、新興經濟議題、區域經濟合作等三個元素貫穿全冊,各篇文章從總體國際政經架構的發展趨勢與轉變關鍵要素切入,再進一步對各項議題的發展脈絡進行分析,並探討各國對於重要議題的相關政策與立場,希望透過總體與個體交錯的論述方式,讓讀者們清楚掌握國際環境現勢與新興經貿議題動態。
國際上紛紛探討永續發展、數位經濟、糧食安全,以及包容性成長等議題,故本書以國際戰略格局、新興經濟議題、區域經濟合作等三個元素貫穿全冊,各篇文章從總體國際政經架構的發展趨勢與轉變關鍵要素切入,再進一步對各項議題的發展脈絡進行分析,並探討各國對於重要議題的相關政策與立場,希望透過總體與個體交錯的論述方式,讓讀者們清楚掌握國際環境現勢與新興經貿議題動態。
台灣的中小企業過去透過點滴累積的創新和努力,在各行各業開放成功的花朵。在當前競爭激烈的市場中,中小企業要持續成長,國際化是重要的可行策略之一,而資訊的掌握與前人經驗的學習,為運籌帷幄決勝千里的第一步,因此,本書選定近年台灣中小企業在拓展海外市場上較具潛力的食品餐飲、健康美妝、生技醫材、機械零組件與電子商務等,透過資料分析與成功案例分享,期望帶給讀者新的啟發與中小企業拓展海外市場的新藍圖。
台灣的中小企業過去透過點滴累積的創新和努力,在各行各業開放成功的花朵。在當前競爭激烈的市場中,中小企業要持續成長,國際化是重要的可行策略之一,而資訊的掌握與前人經驗的學習,為運籌帷幄決勝千里的第一步,因此,本書選定近年台灣中小企業在拓展海外市場上較具潛力的食品餐飲、健康美妝、生技醫材、機械零組件與電子商務等,透過資料分析與成功案例分享,期望帶給讀者新的啟發與中小企業拓展海外市場的新藍圖。
本書由台經院執行品牌台灣計畫八年的團隊同仁負責編撰,八年計畫期間結識許多優秀的國內外專業品牌管理顧問公司,也訪問過將近2,500家國內有心經營品牌的企業主或專業經理人,累積非常豐富的品牌管理之寶貴知識與實戰經驗,因此想藉由此專書的出版,讓更多的產官學界得知品牌經營的奧妙所在。 本書站在產業制高點上將品牌議題探討分為四個篇章論述,第一篇策略篇主要論述品牌發展對於企業、產業及國家的重要性,第二篇價值篇探究全球百大及亞洲國家之國際品牌價值的消長與原因,第三篇翻轉篇推演我國品牌依其發展歷程而需創新轉型之關鍵做法,第四篇資源篇提供品牌企業所需之重要資源,品牌之路您不孤獨!
本書由台經院執行品牌台灣計畫八年的團隊同仁負責編撰,八年計畫期間結識許多優秀的國內外專業品牌管理顧問公司,也訪問過將近2,500家國內有心經營品牌的企業主或專業經理人,累積非常豐富的品牌管理之寶貴知識與實戰經驗,因此想藉由此專書的出版,讓更多的產官學界得知品牌經營的奧妙所在。 本書站在產業制高點上將品牌議題探討分為四個篇章論述,第一篇策略篇主要論述品牌發展對於企業、產業及國家的重要性,第二篇價值篇探究全球百大及亞洲國家之國際品牌價值的消長與原因,第三篇翻轉篇推演我國品牌依其發展歷程而需創新轉型之關鍵做法,第四篇資源篇提供品牌企業所需之重要資源,品牌之路您不孤獨!
近年來,創新創業風潮襲捲全球。世界各國無不傾盡全力,扶植新創事業發展。而伴隨著這股風潮,包括天使投資人、創投與科技巨頭等在內的早期資金供給者,也爭先恐後的投入這個市場,搶占商機(利潤)與先機(技術)。在這樣的浪潮下,早期投資市場的脈動與趨勢,遂逐漸成為大眾目光焦點,重要性日漸提高。 有鑑於此,為讓讀者能夠更清楚了解這個脈動與趨勢,本書將彙整一系列與早期投資有關的重要議題,如金融科技、人工智慧、自駕車及數位醫療等,深入剖析,以饗廣大讀者。
蔡英文總統執政後所提出的「新南向政策」,乃是促進我國與東南亞、南亞、大洋洲等18國雙邊合作的總體對外戰略。為了加強我國與「新南向政策」目標國間的全方位合作,政府整合各部會資源,希望藉此增進與新南向18個國家各領域的交流與互動。本書內容涵蓋經濟、金融、農業、科技、醫藥衛生、人力資源等各方面政策的分析,希望藉以讓讀者們更瞭解政府推動「新南向政策」的內涵與階段成果,同時也研提政策建議供政府進一步擬訂相關政策之參考。
蔡英文總統執政後所提出的「新南向政策」,乃是促進我國與東南亞、南亞、大洋洲等18國雙邊合作的總體對外戰略。為了加強我國與「新南向政策」目標國間的全方位合作,政府整合各部會資源,希望藉此增進與新南向18個國家各領域的交流與互動。本書內容涵蓋經濟、金融、農業、科技、醫藥衛生、人力資源等各方面政策的分析,希望藉以讓讀者們更瞭解政府推動「新南向政策」的內涵與階段成果,同時也研提政策建議供政府進一步擬訂相關政策之參考。
本書由台經院研究團隊匯集各國文化政策、產業新聞及趨勢動脈而成,從較少受人矚目,卻是近年來不斷在國際上竄起的主題,文化之於國家的重要,及如何藉「文化」為主軸,帶動國家產業永續發展,進行文化治理、文化經濟、文化科技與文化外交等四大方向、共13個議題探討,闡述文化發展/永續、統計、文化政策、文化貿易與產業、文化科技、文化經濟與藝術節、文化外交布局等,來建構文化對吾人生活日益重要之今日,探索國際間對於文化政策議題之走向與趨勢發展。由文化底蘊而起的美學、創意及設計,融入各產業便化身為不同凡響的競爭力,帶領國家經濟前進。
本書由台經院研究團隊匯集各國文化政策、產業新聞及趨勢動脈而成,從較少受人矚目,卻是近年來不斷在國際上竄起的主題,文化之於國家的重要,及如何藉「文化」為主軸,帶動國家產業永續發展,進行文化治理、文化經濟、文化科技與文化外交等四大方向、共13個議題探討,闡述文化發展/永續、統計、文化政策、文化貿易與產業、文化科技、文化經濟與藝術節、文化外交布局等,來建構文化對吾人生活日益重要之今日,探索國際間對於文化政策議題之走向與趨勢發展。由文化底蘊而起的美學、創意及設計,融入各產業便化身為不同凡響的競爭力,帶領國家經濟前進。
編者序 到任台灣經濟研究院半年多時,某天,資訊服務中心主任張佳桂來找我,談及我經常在報章雜誌發表文章,應該集結出書。這是本書誕生的起點,讓我萌生了出版本書的意念。 過去我不是沒有過出書的念頭。我的老師,孫震、王作榮,台經院的前輩,吳榮義前院長、洪德生前院長,都有出書。之所以作罷的原因之一,是覺得時代逐漸不一樣了,當前,集結時論的出版品愈來愈少,檢討其原因,可能是這個時代大家的閱讀習慣都改了。 生活在智慧型手機的時代裡,人人滑手機看留言、新聞或八卦訊息,報章雜誌的專欄、社論則隨便看看,買書透過紙本仔細閱讀的人更是少數。2015年國內整體書籍出版銷售值年減15.69%,銷售值比重占整體出版業則下降至38.34%,首度跌破四成比重,在在顯示書本在我們的社會愈來愈不討好。 另外一個原因,則是我的文章都有時效性。我受的是計量經濟學的訓練,偏好用數據來佐證、陳述論點,因此想到出書,每篇文章都要「大動干戈」,一想到就頭痛。 經過佳桂幾次的遊說,也想到網路搜尋資訊、文章固然方便,但篇章分散、無系統性,且經過一段時間後,網路上的資料可能消失或發生被覆蓋的情形,而無法閱讀。故出版專書在網路資訊發達的年代仍有其必要性,而紙本出版與數位閱讀仍可以共存,基於此,我想了一個辦法,也可達效用的極大。我把跟我一同從國家政策研究基金會轉任過來的吳孟道、陳華昇、譚瑾瑜三位博士,一起拉進來做本書的作者,將我們四人近一年來於台經院累積之分析政經相關議題的滿意文章,編集出版成冊,提供讀者更多面向、系統性的政經議題之參考觀點。 吳孟道是貨幣金融的專家,對人民幣研究在台灣是無人能出其右;陳華昇的專長是政治經濟學,對兩岸關係亦有深入研究;譚瑾瑜擅長區域經濟,對產業經濟有獨到的見解;我在國政會時期就經常向他們三位請益。現在有出書的機會,加入他們三人來共襄盛舉,也藉由出書讓各界了解這三位年輕人的實力、潛力,這是再好不過。 本書就成了我們四人共同的集子。內容分為五大主題:壹、「透視國內外政經議題」,評析房市、人民幣及中國政經情勢等國內外政經重要議題;貳、「創造產業及出口新模式」,全球連兩年景氣衰退,在各國經濟情況都看壞下,以出口為主的台灣,拯救出口衰退的藥方為何;參、「兩岸經貿競爭與合作」,面對中國經濟巨輪的轉動與變革,特別是紅色供應鏈的衝擊下,台灣應運用既有的產業、金融發展經驗,在兩岸合作中突破缺口、搶占良機;肆、「構建平台推動區域經濟整合」,面對TPP、RCEP,或是APEC戮力推動的FTAAP,亞太區域經濟整合新型態之雛形已現;伍、「尋找台灣經濟新定位」,2016年5月我國新政府上任,將以新南向政策和推動加入TPP等政策結合,促進台灣參與亞太區域經濟整合。期能透過上述之論述及分析成果,帶給讀者收穫與啟發。 林建甫 台灣經濟研究院院長
編者序 到任台灣經濟研究院半年多時,某天,資訊服務中心主任張佳桂來找我,談及我經常在報章雜誌發表文章,應該集結出書。這是本書誕生的起點,讓我萌生了出版本書的意念。 過去我不是沒有過出書的念頭。我的老師,孫震、王作榮,台經院的前輩,吳榮義前院長、洪德生前院長,都有出書。之所以作罷的原因之一,是覺得時代逐漸不一樣了,當前,集結時論的出版品愈來愈少,檢討其原因,可能是這個時代大家的閱讀習慣都改了。 生活在智慧型手機的時代裡,人人滑手機看留言、新聞或八卦訊息,報章雜誌的專欄、社論則隨便看看,買書透過紙本仔細閱讀的人更是少數。2015年國內整體書籍出版銷售值年減15.69%,銷售值比重占整體出版業則下降至38.34%,首度跌破四成比重,在在顯示書本在我們的社會愈來愈不討好。 另外一個原因,則是我的文章都有時效性。我受的是計量經濟學的訓練,偏好用數據來佐證、陳述論點,因此想到出書,每篇文章都要「大動干戈」,一想到就頭痛。 經過佳桂幾次的遊說,也想到網路搜尋資訊、文章固然方便,但篇章分散、無系統性,且經過一段時間後,網路上的資料可能消失或發生被覆蓋的情形,而無法閱讀。故出版專書在網路資訊發達的年代仍有其必要性,而紙本出版與數位閱讀仍可以共存,基於此,我想了一個辦法,也可達效用的極大。我把跟我一同從國家政策研究基金會轉任過來的吳孟道、陳華昇、譚瑾瑜三位博士,一起拉進來做本書的作者,將我們四人近一年來於台經院累積之分析政經相關議題的滿意文章,編集出版成冊,提供讀者更多面向、系統性的政經議題之參考觀點。 吳孟道是貨幣金融的專家,對人民幣研究在台灣是無人能出其右;陳華昇的專長是政治經濟學,對兩岸關係亦有深入研究;譚瑾瑜擅長區域經濟,對產業經濟有獨到的見解;我在國政會時期就經常向他們三位請益。現在有出書的機會,加入他們三人來共襄盛舉,也藉由出書讓各界了解這三位年輕人的實力、潛力,這是再好不過。 本書就成了我們四人共同的集子。內容分為五大主題:壹、「透視國內外政經議題」,評析房市、人民幣及中國政經情勢等國內外政經重要議題;貳、「創造產業及出口新模式」,全球連兩年景氣衰退,在各國經濟情況都看壞下,以出口為主的台灣,拯救出口衰退的藥方為何;參、「兩岸經貿競爭與合作」,面對中國經濟巨輪的轉動與變革,特別是紅色供應鏈的衝擊下,台灣應運用既有的產業、金融發展經驗,在兩岸合作中突破缺口、搶占良機;肆、「構建平台推動區域經濟整合」,面對TPP、RCEP,或是APEC戮力推動的FTAAP,亞太區域經濟整合新型態之雛形已現;伍、「尋找台灣經濟新定位」,2016年5月我國新政府上任,將以新南向政策和推動加入TPP等政策結合,促進台灣參與亞太區域經濟整合。期能透過上述之論述及分析成果,帶給讀者收穫與啟發。 林建甫 台灣經濟研究院院長
台灣是典型的小農國家,半世紀以來國家經濟由較封閉經濟體系轉型為開放經濟體系,農業部門為了適應國內外的經濟變局,經歷了各種改革與調適,建立具有台灣特色的小農經濟發展。人類的發展歷程,總是有扭曲與顛簸,台灣的農業發展也難免遭遇進程中的波折,而在順境與困境的交替過程中累積了許多寶貴的經驗,值得研究。本書之彙整,即在於為台灣小農發展問題解析。農業發展政策的研擬,理論與實務的配合很重要,缺乏理性的思考,政策的扭曲必然影響發展策略的精準,導致農業發展的衰退。台灣農業發展的研究,給了寶貴的見證,告訴我們背景條件與理論探討的研析,對於農業決策的重要性。
台灣是典型的小農國家,半世紀以來國家經濟由較封閉經濟體系轉型為開放經濟體系,農業部門為了適應國內外的經濟變局,經歷了各種改革與調適,建立具有台灣 特色的小農經濟發展。人類的發展歷程,總是有扭曲與顛簸,台灣的農業發展也難免遭遇進程中的波折,而在順境與困境的交替過程中累積了許多寶貴的經驗,值得 研究。本書之彙整,即在於為台灣小農發展問題解析。 農業發展政策的研擬,理論與實務的配合很重要,缺乏理性的思考,政策的扭曲必然影響發展策略的精準,導致農業發展的衰退。台灣農業發展的研究,給了寶貴的見證,告訴我們背景條件與理論探討的研析,對於農業決策的重要性。
本書以「開放式創新」觀點,分析農業價值鏈整合發展之國際成功案例、以及代表高品質盆花象徵的荷蘭Decorum Plants品牌聯盟、世界第一大乳品出口商的紐西蘭Fonterra、以黃金奇異果成功行銷全球的紐西蘭Zespri、挪威鮭魚產業發展策略等國外案例,並探究其發展歷程、營運模式及關鍵成功因素;另在「六級產業化」的概念之下,分析日本與韓國之政策措施及案例,探究如何將農業經營納入二級、三級產業部分,提高初級產業的主體性、促進地方發展;最後以「社會企業」概念分析國內11家農企業案例之營運模式與組織內涵,提供我國農業發展企業化、產業化、國際化、以及建立品牌價值之策略參考。
我國過去的經濟發展成果是令世界許多國家稱羨的。但隨著無國界的競爭,揭櫫了全球性市場的來臨;關稅的下降及非關稅障礙之去除,致使全球經貿架構進行重整;加以知識經濟潮流風起雲湧,在全球市場激烈競賽下,我國身處無國界經濟地球村中,將面臨更多新市場的出現、投資機會的產生以及潛在的威脅,並將影響我國產業未來之發展。因此,我國應以更開闊的格局以及前瞻性的願景,進行全新的策略布局,才能面對更多嚴峻的挑戰及重整。目前我國主要應確立產業發展定位與強化環境非貿易財,以呼應全球化潮流—國際產業競合關係日益緊密、新興市場的崛起、知識驅動經濟,以及需求由量轉質的國際經濟潮流。而隨著新興產業潮流如:老年及新世代需求、科技與生活融合、文化融合與特色突顯、數位生活環境與環境保護以及能源競爭等產業發展趨勢驅動下,我國產業的發展自應考量跨產業及技術的融合。此外,現階段我國產業所面臨之內在挑戰,以製造業而言,主要包括跨領域技術融合運用孕育新興產業、人才量與質之滿足、投資動能由量轉質、產業均衡與回應環保要求,實應從提升產業附加價值著手;而服務業面臨之挑戰則包括:提升服務業投資誘因、強化商業模式的創新投入、強化製造與服務整合、調整法規思惟等,也應克服這些挑戰,以加速服務業的實質成長。我國製造業未來的整體發展需要在於鞏固就業基盤,藉由往產業價值鏈兩端活動的擴散,來提升整體產業的附加價值創造能力。而服務業則由於逐漸邁入已開發國家的過程中,必須加速提高我國國際競爭力與擴大產業基盤,以求達到支撐後工業時代的經濟成長與就業吸納責任。因此在開端的大方向上,所有的發展與轉型策略皆必須符合製造業與服務業個別的基本方針,也就是製造業須朝向提升附加價值,而服務業則朝向擴大產值的目標邁進。身為政府智庫的台灣經濟研究院,過去一直配合我國產業的發展趨勢與國際潮流,以規劃我國產業發展定位與發展策略。而在這段過程中,台灣經濟研究月刊也分別在不同時點以專題的方式探討我國產業加值的相關課題。為了讓各界人士對我國產業發展的定位與前景、國際趨勢與潮流、產業發展環境與產業調整策略有更清晰、更完整的瞭解,本院特以叢書的方式,將曾經刊登在台經月刊上的論述彙集成冊,以見證我國產業發展歷程,並勾勒出未來產業發展的趨勢與調整策略的藍圖。
我國過去的經濟發展成果是令世界許多國家稱羨的。但隨著無國界的競爭,揭櫫了全球性市場的來臨;關稅的下降及非關稅障礙之去除,致使全球經貿架構進行重整;加以知識經濟潮流風起雲湧,在全球市場激烈競賽下,我國身處無國界經濟地球村中,將面臨更多新市場的出現、投資機會的產生以及潛在的威脅,並將影響我國產業未來之發展。因此,我國應以更開闊的格局以及前瞻性的願景,進行全新的策略布局,才能面對更多嚴峻的挑戰及重整。目前我國主要應確立產業發展定位與強化環境非貿易財,以呼應全球化潮流—國際產業競合關係日益緊密、新興市場的崛起、知識驅動經濟,以及需求由量轉質的國際經濟潮流。而隨著新興產業潮流如:老年及新世代需求、科技與生活融合、文化融合與特色突顯、數位生活環境與環境保護以及能源競爭等產業發展趨勢驅動下,我國產業的發展自應考量跨產業及技術的融合。此外,現階段我國產業所面臨之內在挑戰,以製造業而言,主要包括跨領域技術融合運用孕育新興產業、人才量與質之滿足、投資動能由量轉質、產業均衡與回應環保要求,實應從提升產業附加價值著手;而服務業面臨之挑戰則包括:提升服務業投資誘因、強化商業模式的創新投入、強化製造與服務整合、調整法規思惟等,也應克服這些挑戰,以加速服務業的實質成長。我國製造業未來的整體發展需要在於鞏固就業基盤,藉由往產業價值鏈兩端活動的擴散,來提升整體產業的附加價值創造能力。而服務業則由於逐漸邁入已開發國家的過程中,必須加速提高我國國際競爭力與擴大產業基盤,以求達到支撐後工業時代的經濟成長與就業吸納責任。因此在開端的大方向上,所有的發展與轉型策略皆必須符合製造業與服務業個別的基本方針,也就是製造業須朝向提升附加價值,而服務業則朝向擴大產值的目標邁進。身為政府智庫的台灣經濟研究院,過去一直配合我國產業的發展趨勢與國際潮流,以規劃我國產業發展定位與發展策略。而在這段過程中,台灣經濟研究月刊也分別在不同時點以專題的方式探討我國產業加值的相關課題。為了讓各界人士對我國產業發展的定位與前景、國際趨勢與潮流、產業發展環境與產業調整策略有更清晰、更完整的瞭解,本院特以叢書的方式,將曾經刊登在台經月刊上的論述彙集成冊,以見證我國產業發展歷程,並勾勒出未來產業發展的趨勢與調整策略的藍圖。
本書透過中國總體經濟政策、產業發展及調整、區域經濟發展規劃、金融市場的開放,以及外人直接投資政策及趨勢的改變五大面向,對中國經濟進行深入剖析,並提出近年對於中國總體經濟政策走向觀察的心得,以提供我國政府施政、企業經營及學術研究之參考,盼能經由對中國經濟趨勢的全盤掌握,促使台灣經濟得以永續發展、茁壯。
本書透過中國總體經濟政策、產業發展及調整、區域經濟發展規劃、金融市場的開放,以及外人直接投資政策及趨勢的改變五大面向,對中國經濟進行深入剖析,並提出近年對於中國總體經濟政策走向觀察的心得,以提供我國政府施政、企業經營及學術研究之參考,盼能經由對中國經濟趨勢的全盤掌握,促使台灣經濟得以永續發展、茁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