面對氣候變遷的挑戰,當世界各國做出升溫控制於1.5℃以內的承諾時,2050淨零轉型必當勢在必行。本書分析俄烏戰爭後的市場新局及國際永續淨零推動趨勢,並借鏡先進國家政策與經驗,提供從低碳橋接能源到無碳綠電市場之策略研析與布局觀點,最後探討台灣運輸、製造、能源及服務部門的零碳轉型策略,放眼國際、展望未來,面對氣候變遷的挑戰,當世界各國做出升溫控制於1.5℃以內的承諾時,2050淨零轉型必當勢在必行。本書分析俄烏戰爭後的市場新局及國際永續淨零推動趨勢,並借鏡先進國家政策與經驗,提供從低碳橋接能源到無碳綠電市場之策略研析與布局觀點,最後探討台灣運輸、製造、能源及服務部門的零碳轉型策略,放眼國際、展望未來,希望可從能源轉型加速的危機挑戰中,提供讀者一條邁向永續淨零的無悔之路。希望可從能源轉型加速的危機挑戰中,提供讀者一條邁向永續淨零的無悔之路。
隨著全球暖化與淨零排放議題持續發酵,各國減碳意識持續升高,並於2021年舉行之「聯合國氣候變化綱要公約」第26屆締約方大會(COP26)中透過200個各國代表簽署格拉斯哥氣候協定,表達於2050年實現零碳排目標之決心;國際能源總署(IEA)亦提出「2050淨零碳排之技術路線圖」,從建築、運輸、工業與電力部門分別訂定減排路徑與各階段里程碑,同時分析各種減碳技術的發展對經濟、能源產業、全球自然資源開採、能源安全等不同面向之影響。為達淨零碳排目標,新及再生能源技術之研發與落實勢在必行,氫經濟亦成為國際顯學。 氫能因其潔淨、供電穩定、來源多元等特性,在能源、工業及運輸等部門被視為極具未來性與優勢之解決方案,先進國家如歐、美、英、日、韓、澳等皆積極投入,為國際間視為邁向淨零碳排的關鍵技術之一。不僅前述IEA「2050淨零碳排之技術路線圖」中認定氫能為重點減碳技術,亦有數十個先進國家提出國家氫能發展路徑圖與戰略、短中長期目標,並透過各種政策與補貼帶動氫經濟成長,吸引各界爭相投入,加速國際能源轉型之進程。 我國在推動淨零碳排方面亦不落人後,首於2021年提出淨零轉型政策目標,發布包含製造、運輸、住宅、農業等各部門減碳策略;2022年由國發會偕同各部會公布「台灣2050淨零排放路徑及策略總說明」,提出四大轉型、兩大治理基礎、12項關鍵戰略等方針,為能源、產業、民生等重要領域制定行動計畫,期我國能達成2050淨零轉型之目標;2023年將現行《溫管法》修正為《氣候變遷因應法》並經立法院三讀通過,強調溫室氣體減量與氣候變遷調適並重,提升氣候治理層級,展現我國推動淨零碳排之決心;2024年新政府提出「國家希望工程」的八大施政中,「綠色成長與2050淨零轉型」亦將氫能納為重點政策之一。 與此同時,我國氫能與燃料電池產業發展已逾20年,從原材料,乃至關鍵零組件、系統應用、周邊產品等上中下游廠商皆備,過去更包含緊急備援電力、智慧社區、偏鄉、離島等小型示範驗證計畫累積經驗後,已初具產業及供應鏈;惟未來推動如大型氫能及能源整合應用、氫氣之製造、來源或供應、基礎設施之建置等,應挾全球推動淨零碳排之趨勢,盡速展開我國各 項能源技術配比研析、推動我國大型氫能示範落地計畫以進行技術之研發與驗證、法規調適,除完善我國氫能產業發展外,亦可利用其成果落實我國淨零轉型戰略。 鑒於我國目前氫能專題叢書鮮少,然各界正多方探詢氫能相關議題,而台灣經濟研究院研究一所及台灣氫能與燃料
不論公部門治理或私部門經營,績效管理議題至關重要。穩健的績效策略與機制,有助全體上下對準共同目標前進,也能夠從中察覺錯誤及時改善,更可掌握趨勢浪潮創造前所未有的成長。《有效對齊未來:績效衡量與管理》為台灣經濟研究院產業發展處與研究七所運用長年於績效管理領域累積的執行能量,分別從政策面、組織面及計畫面等不同管理需求出發,以及從基礎觀點、實務推動、新興應用等不同維度進行探索,是一本涵蓋績效評估理論、做法經驗,以及發掘未來方向的實用書籍。期許透過本書之引導,幫助讀者領略績效衡量與管理的價值及功用。
國內外經濟預測及各產業未來的發展動向,對企業而言,是一項不可或缺的重要資訊,台灣經濟研究院為協助業界對於國內外暨大陸總體經濟的最新動態,及各產業未來的發展動向,除了每年定期對外舉辦景氣研討會外,亦出版景氣動向調查報告。為因應新的經濟情勢以及各界需求,「2024台灣各產業景氣趨勢調查報告」不僅對2023年國內外重要國家總體經濟現況有詳盡報導,亦提供台灣製造業、服務業、不動產業、營造業、銀行業與證券業等之未來總體發展願景分析;針對二十多項重要中分業於2024年產業景氣趨勢,提供各項統計數據、景氣調查與前瞻分析。此外,產業轉型發展篇以未來具有潛力之產業為主,提供產業趨勢,以及推動方向與發展策略。
國際上紛紛探討永續發展、數位經濟、糧食安全,以及包容性成長等議題,故本書以國際戰略格局、新興經濟議題、區域經濟合作等三個元素貫穿全冊,各篇文章從總體國際政經架構的發展趨勢與轉變關鍵要素切入,再進一步對各項議題的發展脈絡進行分析,並探討各國對於重要議題的相關政策與立場,希望透過總體與個體交錯的論述方式,讓讀者們清楚掌握國際環境現勢與新興經貿議題動態。
國內外經濟預測及各產業未來的發展動向,對企業而言,是一項不可或缺的重要資訊,台灣經濟研究院為協助業界對於國內外暨大陸總體經濟的最新動態,及各產業未來的發展動向,除了每年定期對外舉辦景氣研討會外,亦出版景氣動向調查報告。為因應新的經濟情勢以及各界需求,「2021台灣各產業景氣趨勢調查報告」不僅對2021年國內外重要國家總體經濟現況有詳盡報導,亦提供台灣製造業、服務業與營建業之未來總體發展願景分析;針對二十多項重要中分業於2022年產業景氣趨勢,提供各項統計數據、景氣調查與前瞻分析。此外,新興產業篇以未來具有潛力之新興產業為主,提供產業趨勢,以及推動方向與發展策略。
台灣的中小企業過去透過點滴累積的創新和努力,在各行各業開放成功的花朵。在當前競爭激烈的市場中,中小企業要持續成長,國際化是重要的可行策略之一,而資訊的掌握與前人經驗的學習,為運籌帷幄決勝千里的第一步,因此,本書選定近年台灣中小企業在拓展海外市場上較具潛力的食品餐飲、健康美妝、生技醫材、機械零組件與電子商務等,透過資料分析與成功案例分享,期望帶給讀者新的啟發與中小企業拓展海外市場的新藍圖。
國內外經濟預測及各產業未來的發展動向,對企業而言,是一項不可或缺的重要資訊,台灣經濟研究院為協助業界對於國內外暨大陸總體經濟的最新動態,及各產業未來的發展動向,除了每年定期對外舉辦景氣研討會外,亦出版景氣動向調查報告。為因應新的經濟情勢以及各界需求,「2021台灣各產業景氣趨勢調查報告」不僅對2020年國內外重要國家總體經濟現況有詳盡報導,亦提供台灣製造業、服務業與營建業之未來總體發展願景分析;針對二十多項重要中分業於2021年產業景氣趨勢,提供各項統計數據、景氣調查與前瞻分析。此外,新興產業篇以未來具有潛力之新興產業為主,提供產業趨勢,以及推動方向與發展策略。 「2021台灣各產業景氣趨勢調查報告」訂於2021年1月出版,該調查報告從國內外經濟到產業,由現況至未來經濟展望,所涵蓋範圍之廣泛,收錄內容之豐富,只要一書在手,對於國內外各產業經濟即可瞭若指掌。歡迎各界踴躍洽詢訂購!
本書由台經院執行品牌台灣計畫八年的團隊同仁負責編撰,八年計畫期間結識許多優秀的國內外專業品牌管理顧問公司,也訪問過將近2,500家國內有心經營品牌的企業主或專業經理人,累積非常豐富的品牌管理之寶貴知識與實戰經驗,因此想藉由此專書的出版,讓更多的產官學界得知品牌經營的奧妙所在。 本書站在產業制高點上將品牌議題探討分為四個篇章論述,第一篇策略篇主要論述品牌發展對於企業、產業及國家的重要性,第二篇價值篇探究全球百大及亞洲國家之國際品牌價值的消長與原因,第三篇翻轉篇推演我國品牌依其發展歷程而需創新轉型之關鍵做法,第四篇資源篇提供品牌企業所需之重要資源,品牌之路您不孤獨!
國內外經濟預測及各產業未來的發展動向,對企業而言,是一項不可或缺的重要資訊,台灣經濟研究院為協助業界對於國內外暨大陸總體經濟的最新動態,及各產業未來的發展動向,除了每年定期對外舉辦景氣研討會外,亦出版景氣動向調查報告。為因應新的經濟情勢以及各界需求,「2020台灣各產業景氣趨勢調查報告」不僅對2019年國內外重要國家總體經濟現況有詳盡報導,亦提供台灣製造業、服務業與營建業之未來總體發展願景分析;針對二十多項重要中分業於2020年產業景氣趨勢,提供各項統計數據、景氣調查與前瞻分析。此外,新興產業篇以未來具有潛力之新興產業為主,提供產業趨勢,以及推動方向與發展策略。 「 2020台灣各產業景氣趨勢調查報告」於2020年1月出版,該調查報告從國內外經濟到產業,由現況至未來經濟展望,所涵蓋範圍之廣泛,收錄內容之豐富,只要一書在手,對於國內外各產業經濟即可瞭若指掌。歡迎各界踴躍洽詢訂購!
本次景氣趨勢調查報告內容,「總體篇」針對國際經濟情勢、國內經濟情勢及整體產業發展進行完整回顧及展望,並提出未來之可能發展情勢。而「產業篇」則是進一步深入各個產業,回顧過去並展望未來,同時,「新興產業篇」亦將最新的技術、科技及商業模式等納入討論,提供最新、更精確的資訊及未來趨勢。
蔡英文總統執政後所提出的「新南向政策」,乃是促進我國與東南亞、南亞、大洋洲等18國雙邊合作的總體對外戰略。為了加強我國與「新南向政策」目標國間的全方位合作,政府整合各部會資源,希望藉此增進與新南向18個國家各領域的交流與互動。本書內容涵蓋經濟、金融、農業、科技、醫藥衛生、人力資源等各方面政策的分析,希望藉以讓讀者們更瞭解政府推動「新南向政策」的內涵與階段成果,同時也研提政策建議供政府進一步擬訂相關政策之參考。
本次景氣趨勢調查報告內容,除了於「總體篇」對國內外經濟情勢及整體產業發展進行完整回顧與展望之外,也特別針對國內主要產業的景氣動向進行深入淺出的評估分析,並對於新興產業的發展現況與未來願景提供詳細說明,對於希望能更精確掌握未來經濟趨勢與產業動態的讀者先進而言,將可提供最新且深入的參考價值。本報告能順利完成,除仰賴本院全體同仁的辛勞付出,也感謝接受本院問卷調查的企業先進,能不吝提供寶貴的意見與資料,本人謹在此致上最誠摯的謝意。同時更衷心的希望,彙集全院研究能量完成的《2018台灣各產業景氣趨勢調查報告》,能為政府及工商各界帶來最實質的幫助。
本書由台經院研究團隊匯集各國文化政策、產業新聞及趨勢動脈而成,從較少受人矚目,卻是近年來不斷在國際上竄起的主題,文化之於國家的重要,及如何藉「文化」為主軸,帶動國家產業永續發展,進行文化治理、文化經濟、文化科技與文化外交等四大方向、共13個議題探討,闡述文化發展/永續、統計、文化政策、文化貿易與產業、文化科技、文化經濟與藝術節、文化外交布局等,來建構文化對吾人生活日益重要之今日,探索國際間對於文化政策議題之走向與趨勢發展。由文化底蘊而起的美學、創意及設計,融入各產業便化身為不同凡響的競爭力,帶領國家經濟前進。
序 2016年全球經濟情勢不佳,2015年年底以來,國際貨幣基金組織(IMF)連續五次下修全球經成長率的預測,估計2016年全球經濟成長率將會比2015年減少0.1個百分點至3.1%,並對經濟持續停滯提出警告。 表現較好的美國,經濟雖然已經回到成長正軌,聯準會(Fed)並於2015年年底啟動升息循環,但經濟復甦的力道始終未如預期強勁,也讓一直高喊要升息的Fed遲遲不敢動作。而中國正處於結構改革時期,成長力道明顯低於過往,自保有餘,但推動全球經濟成長力有未逮。歐盟及日本情況也不好,這兩大經濟體仍在加大寬鬆貨幣政策以提振成長。同時歐盟內部政治風險提升,「英國脫歐」之後,民粹主義(Populism)正在抬頭。日本通貨緊縮疑慮再起,迫使日本央行提出全球首創的「質化和量化寬鬆貨幣政策」(Quantitative and Qualitative Monetary Easing, QQE)貨幣政策。 影響所及,全球貿易市場交易走緩,台灣出口連續17黑,使得2016年年初以來,行政院主計總處及國內主要經濟預測機構紛紛下修經濟預測,加上蔡英文總統甫就任,新政策的推動與落實尚未成形發酵,也為經濟成長增添不確定性,2016年經濟成長率僅是勉強「保一」。 展望2017年,全球經濟情勢仍未明朗,仍存有許多的不確定性。首先,川普從美國總統大選勝出,並表態退出跨太平洋夥伴協定(TPP)、重建製造業、提高關稅等保護主義思維,美國政策走向將是左右全球經濟的關鍵。 其次,繼「英國脫歐」之後,義大利「修憲公投」執政黨慘敗,主張退出歐盟的在野黨恐將趁勢而起,加上2017年法、德兩國都將舉行總統大選,政治風險不容小覷。 此外,IMF估計2016年全球貿易成長率僅剩2.3%,是過去15年來首次低於全球經濟成長率,加上各國反全球化的情緒逐漸升溫,高度依賴出口成長的台灣經濟應戒慎恐懼。 所幸亞洲新興市場的成長動能依舊強勁,雖然這些開發中國家同樣也受到國際經濟情勢的波動衝擊,但結構性的改革政策落實,包括基礎建設的興建、區域內貿易准入障礙的減少、勞動市場制度的改善等都成為經濟持續成長的關鍵。IMF預測2017年亞洲經濟成長率將維持在5.3%的水準,不含日本及亞洲四小龍的亞洲開發中國家經濟成長率高達6.3%;而亞洲開發銀行(ADB)則認為排除日本之後,亞洲整體經濟成長率仍有5.7%。 整體而言,2017年國際經濟情勢尚未撥雲見日,台灣經濟風險仍存。根據本院2016年11月初公布之預測,2016年經濟成長率估計為1.17%,2017年GDP成長率預測為1.65%,較2016年成長0.48個
編者序 到任台灣經濟研究院半年多時,某天,資訊服務中心主任張佳桂來找我,談及我經常在報章雜誌發表文章,應該集結出書。這是本書誕生的起點,讓我萌生了出版本書的意念。 過去我不是沒有過出書的念頭。我的老師,孫震、王作榮,台經院的前輩,吳榮義前院長、洪德生前院長,都有出書。之所以作罷的原因之一,是覺得時代逐漸不一樣了,當前,集結時論的出版品愈來愈少,檢討其原因,可能是這個時代大家的閱讀習慣都改了。 生活在智慧型手機的時代裡,人人滑手機看留言、新聞或八卦訊息,報章雜誌的專欄、社論則隨便看看,買書透過紙本仔細閱讀的人更是少數。2015年國內整體書籍出版銷售值年減15.69%,銷售值比重占整體出版業則下降至38.34%,首度跌破四成比重,在在顯示書本在我們的社會愈來愈不討好。 另外一個原因,則是我的文章都有時效性。我受的是計量經濟學的訓練,偏好用數據來佐證、陳述論點,因此想到出書,每篇文章都要「大動干戈」,一想到就頭痛。 經過佳桂幾次的遊說,也想到網路搜尋資訊、文章固然方便,但篇章分散、無系統性,且經過一段時間後,網路上的資料可能消失或發生被覆蓋的情形,而無法閱讀。故出版專書在網路資訊發達的年代仍有其必要性,而紙本出版與數位閱讀仍可以共存,基於此,我想了一個辦法,也可達效用的極大。我把跟我一同從國家政策研究基金會轉任過來的吳孟道、陳華昇、譚瑾瑜三位博士,一起拉進來做本書的作者,將我們四人近一年來於台經院累積之分析政經相關議題的滿意文章,編集出版成冊,提供讀者更多面向、系統性的政經議題之參考觀點。 吳孟道是貨幣金融的專家,對人民幣研究在台灣是無人能出其右;陳華昇的專長是政治經濟學,對兩岸關係亦有深入研究;譚瑾瑜擅長區域經濟,對產業經濟有獨到的見解;我在國政會時期就經常向他們三位請益。現在有出書的機會,加入他們三人來共襄盛舉,也藉由出書讓各界了解這三位年輕人的實力、潛力,這是再好不過。 本書就成了我們四人共同的集子。內容分為五大主題:壹、「透視國內外政經議題」,評析房市、人民幣及中國政經情勢等國內外政經重要議題;貳、「創造產業及出口新模式」,全球連兩年景氣衰退,在各國經濟情況都看壞下,以出口為主的台灣,拯救出口衰退的藥方為何;參、「兩岸經貿競爭與合作」,面對中國經濟巨輪的轉動與變革,特別是紅色供應鏈的衝擊下,台灣應運用既有的產業、金融發展經驗,在兩岸合作中突破缺口、搶占良機;肆、「構建平台推動區域經濟整合」,面對TPP、RCEP,或是APEC戮力推動的FTAAP,亞太區域經濟整合新型態之雛形已現;伍、「尋找台灣經濟新定位」,2016年5月我國新政府上任,將以新南向政策和推動加入TPP等政策結合,促進台灣參與亞太區域經濟整合。期能透過上述之論述及分析成果,帶給讀者收穫與啟發。 林建甫 台灣經濟研究院院長
隨著氣候變遷下農業生產環境的不穩定,以及人口、經濟成長造成的糧食需求增加,全球水、土地等農業生產資源日益匱乏,經濟合作暨發展組織(OECD)提出以推動「生物經濟」(Bioeconomy)為主要解決方案。「生物經濟」是以生命科學和生物技術之研究發展與應用為基礎,建立在健康、農業、工業等相關領域之上,主要策略即在於促進各產業與技術應用的跨域整合,是一種與資訊經濟截然不同之新經濟型態,預計到2020年全球生物經濟規模將達到15兆美元。 鑒於全球「生物經濟」的快速崛起,歐巴馬政府期望藉由支持生物科技的研究創新與商業活動,帶動國內投資、提升就業率及經濟成長,並仰賴生物科技的發展增進國民福址。美國白宮於2012年正式發布「國家生物經濟藍圖」(National Bioeconomy Blueprint),宣告未來美國將以生物技術為首的投資、研究與商業經濟活動列為優先支持的對象。國家生物經濟藍圖首先劃定生物經濟的五大趨勢,包括:健康、農業、環境、能源及知識技術的分享。 為因應生物經濟時代的來臨,本院科技產業研究中心成立12週年,精心將研究成果彙編出版「Bioeconomy 2020:因應生物經濟時代之科技前瞻與產業趨勢」,內容探討生物經濟之國際趨勢與科技政策、科技前瞻與決策支援體系、生技新藥產業發展趨勢前瞻、醫療科技產業發展趨勢前瞻、從生產力4.0案例前瞻未來農業、農業基因體科技發展策略規劃、我國稻米科技前瞻發展規劃、機能性農產品發展策略、農用生物製劑與有機農業、動物保健產品之法規分析、觀賞魚及周邊產業發展策略、全球水果消費及生產趨勢觀察、歐盟循環經濟之未來發展規劃、社會企業與農業產業化發展策略、生物科技研發成果之技術評價等。從全球生物經濟發展之趨勢中,提出未來我國具發展潛力與創新價值之科技研發策略與新營運模式,為台灣經濟找出新動能,應是本書最大的貢獻。
前言台灣人口密集且都會化程度高,運輸需求量龐大,而運輸系統過去皆以私人運具(如小汽車、機車)為主流,公共運輸發展近十年來方興未艾。隨著國民所得提高與全球化時代的來臨,不論是國內運輸或是國際運輸,整體運輸需求、通勤旅遊、貨物運輸物流等都會隨之增加,雖然透過資通訊技術發展,以及良好的都會規劃可減少運輸需求量,但未來不論政策如何引導國內運輸發展,私人運具仍會占一定比例,而此部分之能耗排碳則須透過車輛技術轉型,才能有效減緩,甚至部分公共運輸(如公車)也需要採用綠色運輸車輛技術,才能進一步達成減碳目標。在全球經濟成長面臨停滯的此刻,發展綠能產業被認為具備帶動下一波經濟成長之潛力,亦屬環境永續之經濟發展策略。以往的車輛工業中,核心技術(如內燃機)被掌握在美、歐、日各大車廠中,台灣僅能扮演非關鍵零組件生產,以及車輛組裝之角色。然而未來綠色載具技術之發展將導致關鍵技術改變,並進一步促進車輛工業市占率的變動,因此,若台灣能夠及早於低碳運輸上建立起基礎,就算無法發展整車品牌,在全球綠色載具技術供應鏈中,亦有機會扮演附加價值更高的角色,促進經濟成長。而綠色運輸亦有機會帶動台灣電子、化工及機車產業之技術轉型,倘若能順利使國內產業技術轉型與成長,並帶來獲利,將可藉助市場力量推動以加速綠色載具的普及。基於以上目的,本書首先將分析台灣運輸部門能源需求與二氧化碳排放現況,再針對各類綠色運輸之推廣、技術與應用作介紹,以提供相關背景知識。當中選定電動汽車、電動船舶、氫能燃料電池電動機車與液體生質燃料為例,並探討國內外重要的示範計畫;其後進行綠色運輸節能減碳效果及效益分析,評估不同節能減碳方案下之成本、可行性與效率;最後提出台灣智慧化低碳城市與未來運輸系統發展願景與藍圖。期盼透過本書,提供社會各界讀者瞭解當前綠色載具和綠色燃料的技術發展概況與潛力,並進一步透過節能減碳效果及成本效益分析來協助相關產業與單位作為未來發展策略參考,希冀有助於促進公共輿論之形成,讓綠色運輸的發展成為我國綠能產業革命的一環,使台灣順利走向低碳運輸的新前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