醫學人文 書系 ,共計12
  • 排序
  • 圖片
  • 條列

這樣愛,給世界更多可能:北醫大體系國際醫療的熱血行動

天下文化  出版
2025/05/20 出版

從臺灣跨足到世界北醫大善用醫療專業用愛讓世界更美臺灣秉持身為世界公民一份子的初衷,善盡國際社會成員的責任。藉由在公衛醫療領域的優勢,政府部門積極整合資源,擘劃國際醫療衛生合作及緊急醫療援助計畫,而臺北醫學大學體系則在其中扮演重要角色。北醫大體系旗下有學校及醫院,擁有專業醫護人才,可以針對不同國家需求進行資源配置和人員協作,提供最適當的支援服務。而北醫大在醫學教育中,也十分重視培養學生們的國際視野,將國際醫療服務納入正式的課程設計,甚至專門設立國際醫療專業課程與實習機會,讓學生能夠親身參與。源於這樣的組織精神與理念,愛的行動於是展開。北醫附醫協助史瓦帝尼建立國考制度,奠定史國醫療系統的永續發展;雙和醫院則協助馬紹爾建立「人工智慧暨遠距醫療中心」,透過科技照顧更多偏遠地區民眾的健康;而萬芳醫院秉持著共好合作的心態,看見索馬利蘭在醫療上的深層需求,建立務實可行的援助方案。北醫大體系愛的行動向下扎根,校園社團即是強大驅動力,譬如飛洋國際服務團、楓杏醫學靑年服務團及北醫大海外醫療服務團的學生們,各自運用醫療專業,前進史瓦帝尼、尼泊爾及柬埔寨等不同國家,實踐USR的精神,也從中學習成長。這本書詳細爬梳北醫二十年來的國際醫療援助經驗,同時彙整切實可行的執行模式,透過實際案例分享,讓外界認識北醫在國際醫療上的能力及行動力,立下北醫執行國際醫療援助計畫的典範地位,並傳達一所醫學大學的教育理念。

79 特價395
加入購物車
下次再買

荒丘崛起的醫學中心:雙和醫院創新致勝

林進修  著
天下文化  出版
2024/06/28 出版

醫界與城市互惠共榮帶動台灣醫療走向下一個世代雙和醫院是台灣首家部立BOT醫院,也是新北市中永和地區不可或缺的重要醫院,更寫下以十六年時間從地區醫院成為醫學中心的歷史紀錄,更因此成為全台首創的「大學×醫院×產業」三位一體的雙和生醫園區。但,當年這片土地然是一片荒蕪的山丘。雙和醫院如何從無到有,華麗轉身,打造出如今的成果?★用最高規格做好準備當年,北醫體系剛走過諸多紛擾,外界難免對其有所疑慮,尤其是財務面,更是最可能在申請過程中受到質疑的一點。但是,北醫以投資銀行思維、高鐵BOT範例,撰寫財務計畫,並且附上幾大金融機構表達將積極參與計畫的意向書,用穩健卻有創意的內容,說服評審。而這,只是其中一項,北醫準備了七大本投標說明書展現完整規劃,堪稱經典。★抱持非贏不可的決心2003年12月11日上午,當時的衛生署邀請四個投標團隊到署內簡報。做足萬全準備的北醫體系,卻在簡報結束後,會場螢幕突然播放一張北醫財報——那是一份過期的資料,但當下已經沒有時間解釋。是放棄?還是積極爭取?顯然,北醫的選擇是後者。★設定值得努力的目標早年,整個雙和地區,官方設籍人口六十幾萬,加上地方人士估計的外來居住人口二十萬,多達八十幾萬居民,卻只有永和耕莘醫院這家規模不大的醫院,醫療量能嚴重不足,民眾經常被迫過橋到台北市就醫,相當不方便,醫療及健康權益嚴重失衡,亟需在當地興建一家大型醫院……★絕不輕言放棄面對一片荒煙蔓草,開始建設前必須先做一回「愚公移山」的工作。問題是,地面下埋藏的種種,地面上的土方、山坡地開墾的法規與水土保持要求……為了克服這許許多多的挑戰,這場從1988年開始規劃的BOT案,歷經三位台灣省主席及精省後的省長,以及五任衛生署署長,長達十五年時間,終於塵埃落定。★勇於當責的韌性一般來說,醫院急診室若看到相對複雜而難以處理的病人,通常會將他們轉走。然而,想到雙和醫院當初設立的宗旨,「再複雜棘手的病人,除非再不轉走就會死在你手上,否則都要收治!」當年,就是這般義無反顧,否則就失去雙和醫院在中永和地區存在的意義及價値。★強化醫療專業腦中風、神經醫學、器官移植、腦部治療、腎臟科……,雙和醫院持續精進醫療本業;甚至,每個人基因不同、生活環境不同,所適合的醫療保健模式或許也不盡相同,而當醫療結合AI等科技,或許便有機會找出每個人的個體差異,再建立最適合個人的飲食及生活習慣,從精準預防、精準診斷,走向精準健康的個人化精準醫療。★以病人為師,推動內部創新病人和疾病朝夕相處,非常淸楚疾病對身體的影響,也深知他們最需要哪些協助。因此,如果能以病人為師,多了解他們的需求,就有機會找出改善疾病的方法,不僅能夠幫到這些病人,也有機會因此推動醫療進步。★規劃創新方案配套,讓點子變種子北醫大雙和校區的教研大樓及生醫大樓落成啟用後,高達兩萬多坪的樓地板面積,不僅讓北醫大的室內空間擴大一倍,更形成了全國唯一,結合醫學大學、醫學中心、生醫產業「三位一體」的生醫園區,也讓北醫體系有機會躋身台灣生醫科技發展的重要基地。★建立聚落,驅動知識經濟雙和生醫園區落成啟用,讓雙和醫院的腹地增大;再加上,結合一校六院的資源,並協助鏈結國際創投資金,讓產、學合作更為緊密。尤其,北醫體系深切了解,醫學大學的老師除了傳授知識,更要創造知識,並讓這些知識產生價值,成為知識經濟,再把從中獲得的利潤回饋到基礎研究及臨床醫療,創造更多新的知識。凡此種種,本書聚焦書寫雙和醫院如何異軍突起、後發先至的關鍵成功心法,不僅可供做國內教育醫療體系、生醫產業未來發展參考,也可做為醫界與城市互惠共榮的經驗借鑑。

79 特價395
加入購物車
下次再買

追熱愛的夢走真實的路:創新創業10堂課

鼓勵教授創業,創造共好雙贏效益 臺北醫學大學陪同新創公司成長 一群臺北醫學大學的教授、畢業校友,原本已在各自的專業領域閃閃發光,他們心裡卻埋藏著一個共同的疑問:「我和上個世紀的醫生/學者,有什麼不同?」不滿足於現狀的他們,勇敢走出舒適圈,將各自的研究成果,從學術期刊轉化到臨床應用,力求造福全人類。 然而,生醫技術的產品化,並不是一件容易的事。隔行如隔山,醫學權威進到創新創業的修羅場,凡事都得從頭學起,舉凡尋找資金、招聘人才、了解相關法規、掌握經營管理技巧等等。 幸運的是,這群醫生和學者的背後,有最堅強的後盾――鼓勵創新創業的臺北醫學大學,引進史丹佛大學的Biodesign生醫創新技術,並成立了北醫大生醫加速器、商品化規劃中心等,不但提供創新創業相關教育訓練,還導入業師制度,協助募集資金及股權規劃,一步步帶領他們走出學術象牙塔,華麗轉身傑出創業家。 現在,他們開發的生物醫學技術,正陸續結出豐碩的成果,即將拯救全世界無數病患。 |北醫大學者變身傑出企業家.成功案例| 北醫大前口腔醫學院院長歐耿良,創立台灣首家生物3D列印公司「三鼎生技」,鎖定全球牙科市場需求最大的三大產品。2020年興櫃掛牌。 北醫大生藥學研究所教授莊國祥,成立「賽昂生醫」,開發更安全更有效的腫瘤解方――武裝 T 細胞技術。 北醫大生藥學研究所教授的林若凱,成立「愛立基生醫」,分析血漿中游離之異常甲基化DNA,精準揪出乳癌蹤跡。 雙和醫院婦產部醫師賴鴻政,成立「酷氏基因」,研發子宮內膜癌體外檢測試劑服務,是北醫大發展醫學創新的典範。 轉譯醫學博士學位學程教授楊維中,成立「維致生醫」,成功開發僅需要抽血檢查的「子宮內膜異位症體外檢測試劑」。 北醫大醫學資訊研究所教授李友專,打造「醫守科技」,用AI協助醫師把關用藥安全;成立「醫智科技」,結合AI皮膚檢測與遠距醫療應用。 北醫附醫骨科部脊椎骨科主任吳孟晃,成立「強骨生醫」,推出「椎穩強脊椎穩定系統」,解決手術後常見的併發症。  

79 特價379
加入購物車
下次再買

全齡顧齒攻略:北醫大13位醫師聯手解答

天下文化  出版
2023/02/24 出版

牙齒,守護健康的第一關!最權威的臺北醫學大學口腔醫療照護體系+13位專業牙醫0到99歲的牙齒保健全書64個全方位顧齒關鍵讓你疾病不再從口入,找回美麗亮白的笑容!!口腔清潔 ╳ 敏感牙齒 ╳ 牙周病蛀牙 ╳ 植牙假牙 ╳ 齒顎矯正 ╳ 美白你有以下困擾嗎──►已經天天刷牙了,卻還是有蛀牙►只要一吃冰,牙齒就會刺痛酸軟►醫生說蛀牙需要抽神經,只有這個方法嗎►缺牙或牙齒不整齊,不敢開口大笑牙齒不只是我們的門面,更是守護我們健康的第一道關卡。根據統計,台灣有高達九成成年人有各類口腔疾病,但多數人常常能忍就忍,能拖就拖,痛到不行了才去看牙醫。多數的牙齒問題,其實都可以透過「提早發現」和「預防保健」獲得控制並改善。千萬不要輕忽牙齒的小問題,最後變成影響全身健康的大麻煩。本書集結從0到99歲最重要的64個顧齒關鍵,從預防保健、疾病治療、齒顎矯正、植牙與美白等,由最專業的臺北醫學大學牙醫群提供最新的牙齒保健觀念,確保疾病不從口入,而微笑則從整齊美白的牙齒出發。◆6大主題【為孩子預約一口好牙】牙齒會影響一個人一生的咀嚼、發音、臉型,所以從乳牙開就要好好照顧【自己做好口腔清潔】牙刷+牙線+牙間刷,每日做好口腔清潔,就能避免多數口腔疾病【牙周病和蛀牙不是小問題】當牙菌斑和牙結石開始攻城掠地時,及早治療才能避免惡化【當需要做假牙時】植牙、活動式假牙、固定式假牙,哪種比較適合自己呢?【想做牙齒矯正和美白】人人都想要擁有整齊潔白的牙齒,該怎麼做呢?12個嬰幼兒顧齒關鍵․寶寶長牙哭鬧時,如何減緩寶寶的不舒服呢?․嬰兒只喝奶或只長幾顆牙,需要特別清潔口腔嗎?․如何幫嬰幼兒清潔口腔,及挑選潔牙器具呢?․攝取什麼食物,能幫孩子的牙齒打好堅固的底子? ․孩子會蛀牙,是被大人傳染的?․要避免孩子蛀牙,除了刷牙,還可以做什麼?․恆齒已經長出來了,乳牙卻還沒掉,需要拔掉嗎?◆15個口腔清潔重點․一天該刷幾次牙、什麼時間點刷才適合?◆刷牙時刷用力點、久一點比較乾淨?․用牙線或牙間刷好麻煩,一定要用嗎?․市面上的牙膏五花八門,要怎麼挑選? 它們真的有號稱的療效嗎?․聽說漱口水可以殺菌,所以用了就可以不用刷牙?․醫師說定期洗牙很重要,但會不會把牙縫愈洗愈大、牙齒更敏感?◆18個牙周病+蛀牙治療需知․刷牙會流血就是牙周病?出現哪些症狀是警訊?․牙周病還會造成心肌梗塞,也和糖尿病有關?․治療牙周病的方法有哪些?需要動手術嗎?․蛀牙不覺得痛,為什麼需要根管治療,還要分好幾次做?․已經抽過神經了,牙齒為何還是會痛?․根管治療後又蛀牙,只能把牙齒拔掉嗎?◆10個假牙+植牙需知․我想植牙,但醫生說要先補骨?․微創植牙、數位植牙、雷射植牙、舒眠植牙……該怎麼選擇?․可以用自己的牙齒植牙嗎?․做假牙牙套為什麼要打釘子?․固定式、活動式的假牙,哪一種比較好?․全金屬、金屬燒瓷、全瓷等假牙,材質上有什麼不同?◆ 9個牙齒矯正+美白常識․想做齒顎矯正,是否有年齡上的限制?․有人一年就完成矯正,也有人動輒四、五年,為何差異如此大?․金屬頰側矯正器,自鎖式矯正器,和隱形牙套,各有什麼優缺點?․用檸檬汁或小蘇打粉刷牙可以美白牙齒?․去診所洗牙,洗不掉茶漬和菸垢嗎?․人人皆可做牙齒美白嗎? 有哪些條件限制?

79 特價395
加入購物車
下次再買

訂製你的無病生活:30問掌握預防、診斷、治療、照護對策

天下文化  出版
2022/04/20 出版

30道與你有關的健康提問藉由更精準的個人化醫療服務邁向無病無痛的快樂生活每個人的基因、生活環境、飲食習慣、生活作息等不盡相同,造就獨一無二的個體,以往一體適用的治療方式,忽略個體化的差異,也就是「同病同治」,但未必有相同的治療結果。所謂「精準醫療」,是指依據個體基因差異、個體的生活型態、外在環境等不同,給予精準的個人化治療,也就是從以往的「同病同治」,走向「同病異治」。現在的精準醫療範疇已經全面開展,邁入精準健康層次,以精準預防、精準診斷、精準治療及精準照護四大面向為主軸,提供更精準的個人化服務,照顧社會大眾的健康。本書集結三十個關乎健康的提問,除了以淺顯易懂的方式帶讀者了解各病症的起因與現行療法,也將細數目前精準醫療的發展,在這些疾病的預防診治上有何創新與突破。

79 特價356
加入購物車
下次再買

與世界一起變好:北醫大實踐SDGs的故事

天下文化  出版
2021/10/08 出版

每個人都有改變世界的能力 你也能成為影響者 用永續向未來說嗨 社會責任也是大學教育重要的一環,學校除了以身作則,勇於承擔社會責任,也希望傳承給年輕學子,讓北醫大精神永續,與世界一起走得更遠。 ——張文昌,臺北醫學大學董事長 要辦好教育,必須從社會責任與永續發展的思維出發,身為大學教育機構也必須從利他的角度,思考如何做對社會有益的事,落實大學社會責任與聯合國永續發展目標。 ——李祖德,臺北醫學大學董事 教育是為未來而教,現今大學扮演的角色,已不局限於知識的傳遞與人才培育,更要積極思考如何為全球、國家與社會各角落提供資源及協助,與世界接軌,善盡大學的社會影響力。 ——林建煌,臺北醫學大學校長 聯合國永續發展目標是台灣與國際對話的共通語言,也是北醫大與國際接軌的契機。北醫長年關注全球永續發展,從醫學專業出發,與政府部門及社群組織等國內外機構合作,並鏈結聯合國十七項永續發展目標,不僅從校園出發、從社會出發,更從世界出發,以落實大學的社會責任。 本書闡述聯合國永續發展目標在北醫推廣的歷程,以及如何從偏鄉衛教、青銀共居、原住民文化保存、國際醫療等面向發揮影響力,為人類帶來正向改變的力量。

79 特價356
加入購物車
下次再買

第三波健保改革之路

天下文化  出版
2020/07/20 出版

落實醫療資源分配正義推動健保永續,促進全民健康2011年,立法院剛通過二代健保修法;兩星期後,「我國全民健康保險總體檢調查報告」出爐,台灣邁出第三波健保改革的腳步。如何合理使用資源、保障資源分配正義,是這波改革關注的重點。1995年,台灣開辦全民健保制度,至今已嘉惠無數台灣民眾。時隔二十五年,2020年蔓延全球的新冠肺炎,防疫工作也因有了全民健保,更快建置完善。透過多年來累積的全民健保資料庫,「口罩實名制」得以快速建立認證機制,旅遊史、病史等資訊的即時查詢與分享,也因「健保雲端系統」而得以實行,並且能夠即時掌握病患居住地區或工作場所是否有通報個案聚集,與健保資料勾稽,再回饋疫情指揮中心與醫療院所,協助醫療院所醫師與醫療人員及時判斷下一步該如何做,避免疫情進擴大或導致院內感染。再加上,健保推動「分級醫療」,建立上、下轉診制度,醫療院所各司其職,有助疫情流行期間民眾就近取得醫療照護服務,避免病患湧入醫院所可能引發的群聚感染。然而,民眾與醫護人員在健保體制下,卻是截然不同的情境。近年來,「醫護人員血汗」議題不時躍上媒體版面、給付制度引起多方討論……令世界稱羨的全民健保,開始出現永續危機。第三波健保改革,刻不容緩。改革的核心,從重振四大科與守護社區醫院切入,關注面向含括無效醫療的調整、安寧緩和醫療的推動,其後更擴及醫療支付制度、醫療財團法人的角色與經營等,在關鍵時刻緩減健保制度的崩壞危機,持續為落實醫療資源分配正義與健保的永續經營而努力。本書詳述這些年來分配正義的實踐經驗,邀集多位專家學者分別就醫療科技評估、支付制度改革、合宜的醫療品質、醫療財團法人的定位與改革、健保署的定位挑戰與展望、台灣醫療體系的永續經營等面向提出建言。因為,唯有健全的全民健保制度,才能在每個需要的時刻,守護全體國人健康。

79 特價395
加入購物車
下次再買

修練幸福力:陪伴與成長的故事

天下文化  出版
2019/11/29 出版

溫暖,觸手可及幸福,不在咫尺每個人都要為自己的未來努力這個世界,有一群人默默行善,深入不同角落,給予他人溫暖;然而,這個「善」的起點,從一個人到一群人,力量的凝聚不只兩三天、兩三年。這個世界,沒有不勞而獲的幸福,受助者也需要付出努力;然而,儘管凡人都有接近幸福的可能,通往幸福的路卻往往不會一帆風順。幸福,其實是一種主觀感受,它的定義與表現形態因人而異。實現理想人生、守護土生土長的家園、尊嚴自主地活著、快樂自在地老去……,這些個別差異,彼此並不衝突,端看你想要什麼樣的未來,也牽動了幫助者與受助者之間的微妙互動。幫助者是否真正瞭解受助者的需求?失之狂狷便可能成為一種以善為名的「霸凌」;受助者用什麼樣的態度與行為回應,決定他們能夠擁有什麼樣的未來,畢竟天下沒有白吃的午餐,人生沒有坐享其成的獲得。偏鄉孩童、原鄉居民、身障孩子、社區長輩,他們是許多人眼中的弱勢族群,但不等於他們命中注定只能站在幸福的門外。透過輔導,偏鄉孩童可以創造成功經驗,自信面對課業與生活。掌握方法,原鄉居民可以蓄積經濟實力,自主兼顧傳統與未來。經過練習,身障孩子可以超越身體局限,自由選擇工作與人生。連結資源,社區長者可以不怕歲月老去,自在走過最後一里路。更重要的是,自信、自主、自由、自在……,不同的境界卻有一個相同的關鍵詞:自立。本書四個陪伴與成長的故事,闡述的便是這樣的真實,一群尋常人眼中的弱勢族群,如何超越局限,從自立生活中找到自己,努力創造自己的未來。

79 特價356
加入購物車
下次再買

陌生的美麗:突破日常的人文力量

天下文化  出版
2019/04/30 出版

面對過於熟悉的事物,容易變得僵化而沒有感覺;面對多元且變動的世界,更需對未知保持包容與開放。張錯、劉克襄、林正盛、黃尹青、李清志、林強 、雷光夏、鍾文音、吳佳璇、鄭穎、黃麗群11位作者,來自藝術、歷史、電影、珠寶、美學、音樂、文學、醫學等領域的不同角度和生命故事,讓我們重新思索:如何在日常生活中以「人文精神」為原動力,放下對於陌生的恐懼,突破既有的視野與限制?●擁抱陌生,是一種探索,讓人學會獨處,甚至找到生活的勇氣。他們獨自旅行、壯遊,抽離原先的心理狀態及生活慣性,重新定位自我。●擁抱陌生,是一種同理,讓人學會接納他人,尊重不同的族群。他們走進泛自閉症兒童、精神病人等不同生命樣貌的世界,重新思索「正常」與「異常」的分界。●擁抱陌生,是一種眼光,讓人學會擴大視角,重新看見不同的意義和美好。生死如何書寫?古物和珠寶背後有何故事?無論面對內在的生命,或是外在的知識,有時只要多一點的「熟中求生、生中求熟」,就會有嶄新的感受或發現。從看見陌生的美麗開始,探索生活的多方可能。日常也能擺脫重複,處處都是獨特的驚喜與滋味。

79 特價300
加入購物車
下次再買

失控的指尖:愛上網是潮還是癮

天下文化  出版
2018/10/30 出版

在指尖失控、眼球失速的年代 找到全人發展的平衡點 恐懼錯失任何新訊息、收到訊息必須立即做出反應或回覆的焦慮,或是總有聽到鈴聲或感覺振動的錯覺而不斷檢查手機或其他可攜式裝置…… 回顧現實生活中的自己,是否也曾這樣的「驚慌失措」?這個現象,過去不曾發生,是各種可攜式連網裝置普及後的科技時代所獨有的「恐懼」。根據《遠見研究調查》2018年的報告,有超過六成的人,只要有一定時間沒上網,就會覺得好像錯過什麼;甚至,近五成的人在無法上網時會坐立不安。這樣,代表已經網路成癮了嗎?答案卻也不然。 對於網際網路相關議題的探討,國內外專家學者及機構的思考角度,由過去認為使用網際網路是知識涉獵工具的改變,到如今深入家庭關係、社群關係、人際網絡連結、認知行為改變、生理和心理影響等目的性研究。 跨越世代,人類追求生理需求、安全需求、社會需求、尊重需求和自我實現的需求始終不變,只是透過網路與數位科技裝置,改變了人們滿足需求的方式與生活的頻率。 迷戀網路、每天花許多時間上網,不一定就是成癮,但如果無法及時約束、控制,有朝一日發展成「網癮」也未可知,而這也是網路沉迷受到各方關注的重點。是否染上網癮,必須經由專家嚴謹評估,釐清是否失控進而造成日常生活中的問題。 手機、平板電腦、桌機……指尖輕點實體或虛擬鍵盤,眼球在螢幕之間來回穿梭。置身全網時代,人類如何與新世界和平共處?本書從三大觀點、五大構面、八大現象、兩大方向,與身為數位原住民或數位移民的你,共同思考這個關鍵問題。

79 特價316
加入購物車
下次再買

從日出到日落的守護:雙和醫院滾動醫療團在馬紹爾群島的故事

林進修  著
天下文化  出版
2017/05/31 出版

當台灣醫師走進馬紹爾群島 「天天有醫生」不再是遙遠的願望 而是最直接的守護 馬紹爾群島,由兩列平行的日出列島與日落列島所組成,在燦爛的赤道陽光下,這個國家卻隱藏著傷感的歷史與不確定的未來:二戰後美國的核子試爆、氣候變遷的威脅、超高的肥胖人口比例,與伴隨而來的糖尿病與結核病等健康問題。 2013年,衛生福利部雙和醫院在馬紹爾群島開辦臺灣衛生中心,除了不定期派主題醫療團,更推出別樹一幟的滾動醫療團,每隔一段時間派不同科別的醫師前往當地,每人至少停留一個月。 以2016年為例,在馬紹爾有半年時間可看到雙和醫院醫師的身影,接力提供多達六科的專業醫療服務,未來更將努力達到一年百分百、多科別、完整守護的目標。對馬紹爾居民來說,不只增加了就醫的選擇,讓自己的健康問題能得到最妥善的診療;這樣的醫療服務,更是全面守護的承諾。 除了派設各專科醫師義診,雙和醫院更在當地進一步推動社區飲食衛教及疾病防治,也和技術團合作復育在地蔬果。這不僅是醫療的善舉,也是台灣對友邦、對世界的友愛與貢獻。 本書是雙和醫院這段參與國際醫療的歷程的一手記錄,呈現動人而樸實的醫者初衷,與台灣和馬紹爾群島之間因醫療而搭建起的深刻友誼。

79 特價300
加入購物車
下次再買

走,不一樣的路:臺北醫學大學校友的精采人生故事

天下文化  出版
2015/05/21 出版

懷抱勇氣上路吧,在理想的路上,重新定義你自己! 每個不一樣的夢想都有被守護的理由,為了未來,再前進一步!   我要走一條大家都走的路嗎?每個人在面臨未來的選擇時,內心一定浮現過這樣的念頭:要依循自己的夢想,還是外界的期望而行?困惑的你,將在這本書裡找到答案。   臺北醫學大學有十二位校友,在年輕時就立志到需要他們的地方,也許是偏鄉的衛生所、缺乏醫療資源的小鎮、影響深遠的教育志業、感動無數人的音樂創作、甚或是與土地相依的農夫,他們在堅持理想的路途中,寫下了精采人生那一頁。   本書除了分享他們的故事,也希望勉勵年輕人,不要為身處環境與外界想法所侷限,自己的人生腳本自己寫。你選擇的道路或許不是那麼平坦,卻能看到不一樣的風景,正如美國詩人佛洛斯特的詩句:「我選擇人跡較少的一條路,自此面對截然不同的人生。」   [精彩的他們是……]   ‧蕭賀碩:用創作關心社會的歌手 ‧楊三:奉獻偏鄉三十年的醫生 ‧謝文儒:顯微版CSI病毒神探 ‧蘇長妹:灑下希望種子的醫生 ‧釋惠敏:科學與佛學的交會傳奇 ‧廣內世英:連日本人也敬佩的牙醫 ‧王志堅:獨創髖關節手術的奇才 ‧莫那.瓦旦:守護原助民健康的衛生所主任 ‧盧茂:用藥學種文旦的果農 ‧蔡宗冀:不一樣的Hello Kitty醫生 ‧蘇俊仁:不像醫生的醫生 ‧臺北醫學大學校友橄欖球隊:為人生出征的一群老男孩

79 特價300
加入購物車
下次再買
頁數1/1
移至第
金石堂門市 全家便利商店 ok便利商店 萊爾富便利商店 7-11便利商店
World wide
活動in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