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神醫學領域革命性突破──腦能量理論揭示:所有精神疾病都是大腦的代謝疾病,粒線體是代謝的主要調控器,而代謝問題是可逆的!本書的科學見解不僅僅涉及嚴重的精神疾病,也適用於輕度憂鬱和焦慮。★鸚鵡螺圖書獎(Nautilus Book Awards)心理學、心理情緒健康類金獎/美國Foreword INDIES獨立出版年度大獎健康類決賽入圍作品/2023年新世代獨立書獎(Next Generation Indie Book Awards)決賽入圍作品 ★授權德、西、巴西、丹麥、波、土、俄、韓、中等多國語文 ★美國亞馬遜神經心理學排行榜第一名 ★美國精神病學家、神經科學家、醫學博士等十餘位專家認可推薦哈佛精神病學家克里斯多福.帕爾默博士基於數十年的研究,提出了一個革命性的新理解,首次將我們現有關於精神疾病的知識統一在一個框架內:精神疾病是大腦的代謝疾病。《腦能量》詳細解釋了這種對精神疾病的新理解,從症狀和風險因素到大腦細胞中發生的情況。帕爾默博士也闡明了這個理論開闢的新治療途徑,適用於所有精神疾病──包括憂鬱症、焦慮症、創傷後壓力症候群(PTSD)、強迫症(OCD)、ADHD、酗酒、鴉片類藥物成癮、飲食障礙症、自閉症、雙相障礙和思覺失調症等。這本開創性指南結合了前沿研究與實用建議和策略,幫助人們重新獲得精神健康。在書中,帕爾默博士揭示了:☑ 為什麼將精神疾病歸類為「獨立」疾病具有誤導性。☑ 精神疾病和一些身體疾病(如肥胖症、糖尿病、心臟病、中風、疼痛障礙、阿茲海默症和癲癇)之間有著令人驚訝的關聯性。☑ 精神疾病和代謝疾病的危險因子基本上是相同的,包括荷爾蒙、發炎、遺傳、表觀遺傳、腸道菌群、睡眠、壓力水準等。任何一個因子都會同時增加罹患代謝和精神疾病的風險。☑ 精神疾病的症狀可被理解為大腦功能的過度活躍、活躍不足或缺失,粒線體功能異常或失調可透過五種廣泛的作用機制導致前面三種情形。☑ 證據表明,目前精神健康領域的所有治療方法,包括生物的、心理的和社會的干預措施,都可能是透過影響代謝來發揮作用。基於這個新理解,讀者現在可以使用新的治療方法來促進長期康復,不再只是能指望減輕症狀。許多患者因精神健康治療方法無效而感到沮喪。即使每天服用藥物,症狀仍然會波動;心理治療、團體治療、冥想、正向思考、壓力管理等方法對大多數患者都不是完全或持久的解決方案,許多人仍然持續遭受多年的痛苦。腦能量理論表明,所有精神疾病背後都有粒線體這條共同路徑。當粒線體無法正常運作,大腦也無法正常運作。粒線體是代謝的主要調控器,一切精神症狀的強弱變化、個體差異、細胞發育異常或萎縮凋亡,都可歸因於這條共同路徑。例如,雙相障礙的憂鬱狀態可能與大腦中能量的匱乏有關,而躁狂狀態則可能涉及能量產生的增加。譫妄,一種急性的精神異常,其多樣化的精神症狀也與大腦的粒線體功能異常有關。帕爾默博士開拓了生酮飲食在精神病學中的應用。生酮飲食做為癲癇的循證治療方法,即使在藥物和手術都無法控制的難治病例中也能發揮作用。這種代謝干預已被證明對大腦代謝有深遠影響,可能糾正精神疾病患者的代謝異常。帕爾默博士不僅發表了相關案例研究和試點臨床試驗,更與世界各地的研究人員合作,持續推進這個領域的研究。帕爾默博士將精神疾病拼圖的各個片段連接起來,讓我們對精神疾病有更清晰的認識,提供答案並帶來希望。《腦能量》將改變精神健康領域,以及全世界無數人的生活。【名家讚譽推薦】(依姓氏筆畫排序)宋晏仁 初日診所院長李政家 脊骨神經醫學博士張家銘 精準預防醫學學會理事長陳俊旭 美國自然醫學博士◆哈佛精神科醫生克里斯多福.帕爾默以全新觀點從粒線體能量代謝切入,顛覆傳統精神疾病僅靠藥物壓制症狀的治療方式。他指出,許多慢性疾病與精神障礙,如憂鬱、焦慮、失眠、自閉、失智、中風等,其實都與粒線體功能退化密切相關。大腦與心臟是粒線體密度最高的器官,能量不足將直接影響情緒、認知與神經系統健康。帕爾默博士透過臨床研究證實,透過斷食、生酮、日照與接地等自然方式,無須依賴藥物,也能重啟粒線體功能,帶來深層改善。本書提供了一套嶄新的精神健康觀,從細胞能量出發,為身心問題帶來根本的理解與解方。誠摯推薦給所有關注健康的人。──李政家,脊骨神經醫學博士◆這是一本開啟精神醫學新篇章的重要著作。帕爾默博士融合二十五年臨床與神經科學研究經驗,提出劃時代的「腦能量理論」,指出精神疾病並非來自單一原因,而是細胞分子、粒線體功能、免疫發炎與細胞能量代謝等多重機制交織所致。他以一位思覺失調症病人透過生酮飲食改善症狀的故事為起點,引領讀者重新理解情緒與行為背後的生物能量根源。這本書不只是針對重度精神疾病,更適用於現代人常見的焦慮、憂鬱、失眠與腦霧等困擾。身為基因醫師,我深感共鳴,這是一本真正從細胞層級理解精神健康的作品,讓我們看見,療癒不再只是壓抑症狀,而是幫助大腦重新找回能量與節奏的關鍵起點。──張家銘,精準預防醫學學會理事長◆《腦能量》影響我和我的病人非常大,自發行以來,我一直不斷向人推薦。我把帕爾默博士的理論和技術應用在我的美國診所,竟然陸續成功治癒了頑固的、嚴重的精神病患……我從精神疾病和神經退化疾病開始見證更新或修復粒線體之後,症狀有立竿見影的改善,並且根據同樣的原理,延伸到三高、自體免疫疾病、癌症,得到很大的突破。我因此架構了一個「大一統理論」,可以從「粒線體失衡」和「葡萄糖代謝物大塞車」解釋大部分慢性病的來龍去脈。這一切必須歸功給帕爾默博士。──陳俊旭,美國自然醫學博士◆《腦能量》是哈佛大學一位頂尖精神科醫生在理解精神疾病方面的巨大突破,他為患有憂鬱症、焦慮症、雙相障礙(事實上是幾乎所有腦部疾病)的人提供了革命性的路線圖。腦科學的發現迫使我們重新構想精神健康,並為有許多人未能顯著緩解痛苦的領域帶來希望。如果你面臨任何精神健康挑戰(誰沒有過?),那麼這本書可能會改變你的生活。──馬克.海曼(Mark Hyman),醫學博士、克利夫蘭診所功能醫學高級顧問、十四次《紐約時報》暢銷書作家◆《腦能量》提供了一種被期盼已久的統一機制,可以把大量乍看大相逕庭的精神疾病串在一起。這種新範式無疑將為流行的精神疾病帶來有效的治療干預措施,而標準藥物方法已被證明對此效果甚微。克里斯多福·帕爾默的工作同時讓患者和他們的醫療保健提供者受益。──大衛.博瑪特(David Perlmutter),醫學博士、《紐約時報》暢銷書第一名《無麩質飲食,讓你不生病》(Grain Brain)作者◆帕爾默博士對精神疾病的起源進行了富有啟發性和洞察力的研究,這對我們如何治療這種疾病有深遠影響……也對我們的飲食有深遠影響。──傑森.馮(Jason Fung),醫學博士、腎臟病專家、三本暢銷健康書籍的作者◆精神醫學將會改頭換面。如果醫學界想要解決精神疾病——以及順帶解決代謝疾病——就需要應用基礎生命化學知識。克里斯多福·帕爾默提出了此一假設,以數據支持它,並且(伊愚見)精確點出了治療的關鍵:為大腦提供它所需的東西。──羅伯特.魯斯提(Robert H. Lustig),醫學博士、MSL、加州大學舊金山分校兒科榮譽教授、《代謝》(Metabolical)一書的作者◆二十多年來,帕爾默博士持續組織精神病學領域的國際領導者,向臨床醫生介紹該領域的新興發展。他用《腦能量》一書中的勇敢新觀念挑戰現狀,指導我們尋求解決人類問題的簡單方案,而不是尋求只能改變生物機制卻無法觸及親身經驗的化學解決方案。《腦能量》是一本所有精神科專業人士都應該一讀的書,它對我們領域的主要缺陷提出了有用的批評。這是一本所有人都應該一讀的書,以了解為了他們的精神健康,有多少事是他們可以做(和不可以做)。大家都知道健康很重要,但要能好好照顧好你的身體,進而照顧好你的大腦,就需要勇氣。──洛伊斯.崔-凱恩(Lois W. Choi-Kain),醫學博士、岡德森人格障礙研究所所長、哈佛醫學院精神病學助理教授◆我們的兒子十九歲時患上雙相障礙之後,看過四十多名精神科醫生,先後服用過二十九種藥物。但直到他在克里斯多福.帕爾默博士的指導下開始進行生酮代謝療法後,才恢復了理智,得回了人生。帕爾默博士的代謝方法有可能從根本上影響世界精神健康流行病。《腦能量》是一本必讀的書。──大衛.巴斯祖基(David Baszucki)和揚.巴斯祖基(Jan Ellison Baszucki),前者為機器磚塊公司(Roblox)創辦人兼執行長、巴斯祖基集團共同創辦人,後者為《一個小小的不檢點》(A Small Indiscretion)一書作者、巴斯祖基集團共同創辦人◆如果你曾經對很難站得住腳的精神疾病病因解釋感到不滿,那麼這本開創性的書就是為你而寫的。帕爾默是執業精神科醫生,他不受該領域的公認常識拘束,大膽地比大多數人走得更遠。他提出了一個強而有力的理由,要求我們拋棄我們所學到的關於精神疾病的原因、診斷和治療的知識。做為代替,他將曾經只是細菌的微小粒線體帶到了舞台中心,並帶你踏上令人興奮的智力之旅,見證精神病學的新開端。──佐爾坦.薩爾尼艾(Zoltán Sarnyai),醫學博士、澳洲詹姆斯庫克大學(James Cook University)精神神經科學實驗室教授兼主任◆克里斯多福.帕爾默博士為任何考慮理解和治療精神健康的人撰寫了一本必讀入門讀物。這本書將引導你了解為什麼代謝和粒線體對保持大腦健康至關重要……它呼籲採取行動轉化精神健康治療。請讀這本書,向佼佼者學習。──安娜.安德里亞扎(Ana C. Andreazza),多倫多大學藥理學和精神病學教授、「粒線體創新倡議」創始人兼科學主任◆帕爾默博士不可思議地綜合了現有文獻,並就神經精神疾病代謝的病理學作用和潛在治療作用提供了一篇有先見之明的論文。帕爾默博士提出的論文和框架為精神病學領域提供了許多預防和治療機會,使我們離扭轉疾病的可能性又近了一步。──羅傑.麥金泰爾(Roger S. McIntyre),醫學博士、加拿大皇家內科醫生學會會員、加拿大多倫多大學精神病學和藥理學教授◆克里斯多福.帕爾默博士的《腦能量》是我們急需的精神健康新視角,它可能會徹底改變我們思考、研究和治療精神健康狀況的方式。這絕對會是一本暢銷書,一本讓你愛不釋手的書,也是一本可以改變你或你所愛之人的生活的書。帕爾默博士在處理精神疾病的複雜問題時所表現出的細膩、清晰和敏感簡直令人難以置信。他在寫作中運用了哈佛大學訓練有素的臨床精神科醫生的技能,能預測讀者的下一個疑問,然後將其編織成一番將科學課和故事書完美結合在一起的敘事。這本書充滿了精彩的類比、令人瞠目結舌的統計數據、引人入勝的科學細節和感人的患者故事,絕對是一本必讀之書。而且,身為博士科學家和哈佛醫學院的學生,我希望這本書能成為下一代醫生的必讀讀物。如果是這樣,我猜想我們會看到代謝疾病(包括精神健康問題)的發生率在一代人之內開始下降。這本書將改變許多人的生活。──尼古拉斯.諾維茨(Nicholas Norwitz),牛津大學神經代謝博士、哈佛醫學院學生◆關於代謝、健康和疾病之間的關係,我們還有很多不了解的地方。值得慶幸的是,克里斯多福.帕爾默博士撥開了迷霧,從最根本的原則去處理精神疾病:代謝是大腦健康的基礎,而大腦健康是我們最好未來的基礎。《腦能量》是一本亟需儘速閱讀和納入政策的書:精神疾病正在加速之勢蔓延,在兒童中間尤甚。這並非艱深的火箭科學,而是基於神經科學的實證。──蘇珊.馬西諾(Susan A. Masino),三一學院應用科學教授和神經科學家◆謹此向克里斯多福.帕爾默博士致敬,感謝其撰寫了一部發人深省且卓越的著作,闡述了精神醫學領域的革命性突破,此一醫學分支長久以來飽受偏見與污名之苦。此書誠為吾輩之必讀之作,蓋因吾等無一例外地皆有親眷或摯友正與棘手的精神疾病奮戰。黑暗隧道的盡頭終現曙光與希望。──桑吉夫.喬普拉(Sanjiv Chopra),內外全科醫學士、皇家內科醫生學會會員、哈佛醫學院醫學教授、暢銷書作家◆我從臨床實踐中清楚地知道,飲食會影響我們的大腦功能和精神健康,但我一直不明白為什麼。帕爾默博士精彩地將這些點串聯在一起,解釋了為什麼這是事實。開創性的工作!──艾瑞克.威斯特曼(Eric C. Westman),醫學博士、MHS、杜克生活醫學診所主任◆帕爾默博士的《腦能量》似乎牽著我的手,溫柔地引導我穿過最複雜的醫學旅程,抵達最令人著迷但合邏輯得難以置信的結論。我雖然不是科學家,但我還是看得懂,而且整個過程都看得津津有味。他有一種罕見的能力,能夠用通俗的話語解釋複雜深奧的科學和醫學概念,讓它可以被一群很廣大的受眾聽懂。他的論證縝密周詳,各個論點皆緊密相連。他經常運用軼事和例證亦頗有助益。將代謝比喻為汽車交通有視覺化的效果,實屬高明。要掉轉精神疾病解釋的巨輪、以代謝取代遺傳做為根本原因將是不容易的事,但《腦能量》似乎是朝著正確方向轉了一個大彎。──吉姆.亞伯拉罕斯(Jim Abrahams),查理生酮療法基金會主任◆自從心理動力學(西格蒙德.弗洛伊德)和行為主義(約翰.華生)的基礎理論出現以來,還沒有出現過這麼大膽、而且可能帶來重大改變的新說法,來解釋精神疾病在全世界和各個年齡層日益流行的現象。克里斯多福.帕爾默博士的開創性理論認為,腦能量代謝異常可能是精神疾病的根本原因,並且可以利用飲食和代謝方法來造福患者和甚至廣大人群。《腦能量》是每個對大腦和精神健康感興趣的人的必讀之作。──瓊.羅(Jong M. Rho),醫學博士、加州大學聖地牙哥分校神經科學和兒科教授
美學×醫學×歷史最會說故事的神經科偵探醫師——汪漢澄,將解剖刀深入中世紀、文藝復興,甚或日本浮世繪的東西方藝術珍品, 以銳利辦案目光,細膩洞穿藝術肌理,自人物的表情、肢體、肌肉與當代歷史,叩問千年以上關於人的各種神經病變!◎ 本書特色★ 自畫作、雕塑等藝術品的歷史背景、創作動機與人物細節,透過十五篇融合故事和病理知識的生動文章,深入淺出勾勒包含貝爾氏麻痺症、半面痙攣、癲癇、昏厥、偏頭痛、肌張力不全症、巴金森病⋯⋯等自古貫穿至今的大小神經病變。★ 提供「病因」、「症狀與徵兆」、「檢查」與「治療」等不同層次探討,讓現代人對這些疾病有更精確的認識,並掌握預防與治療先機。★ 各篇文章亦包含相關畫作供圖文對照,閱讀過程彷彿穿越千年橫貫東西方的藝術之旅,實證生理與文化密不可分的特性。◎ 本書內容◆ 浮世繪《相馬舊王城》裡巨大的骷髏妖怪,不只是驚悚想像,而是東洋畫作對骨骼結構的精準描繪!◆ 愛德華二世肖像中雙眼詭異「脫窗」,竟揭示罕見的「動眼神經麻痺」!◆ 導致顏面抽搐的「肌張力不全症」,如今居然能靠「肉毒桿菌」改善!◆ 歐洲十四至十七世紀,竟流行過「舞蹈狂熱」這種群體性怪病?!《唐.吉訶德》作者塞萬提斯的左手出了什麼事,為何呈現「垂腕」不舉的狀態?!原來縱酒狂歡後的沉睡可能迎來「週六夜麻痺」風險!當醜怪與瑰奇畫面並陳於眼前,鋪陳出華麗精緻、百看不厭的畫作,居然導因於「失智症的精神病症狀」⋯⋯許多人都有的「偏頭痛」,可能衍生出我們看見放射狀、同心圓、強烈閃光等不同「視覺異象」;自宮廷畫諸如侍女臉部與身上的「咖啡牛奶斑」,懷疑其為「第一型神經纖維瘤」患者⋯⋯本書十五篇文章,涵蓋「頭臉相貌」、「身形變化」、「異常動作」、「意識感官」等四大塊神經病變範疇,自畫作技法、歷史流變擴延至病理上的準確解剖。千年前可能讓人感到癲狂、被宗教視為邪魅,甚或被鬼附身干擾的症狀,很可能都是神經上產生病變的問題,而這也都與遺傳、飲食、生活方式息息相關。透過本書的生動敘事與理性解析,與作者一起為疾病除魅,將荒誕怪異的神祕面紗揭開,畫作中每一個栩栩如生的人物、甚或骷髏頭上每一個孔隙細節,皆可讓我們和神經傳導的病理問題更靠近一些,並於自在生活中做好準備、留心身體警訊,才能即時地做出預防和有效治療。◎ 好評推薦王正方(名導演/作家)吳妮民(家庭醫學科醫師/作家)吳逸如(林口長庚醫學中心神經內科部主任/長庚大學醫學系教授)吳瑞美(臺大醫院神經部主治醫師/臺大醫學院神經科教授)林靜嫻(臺大醫院臨床神經暨行為醫學中心主任/臺大醫院神經部教授)侯勝茂(新光吳火獅紀念醫院院長)洪惠風(新光醫院心臟科主治醫師/作家)栗光(聯合報繽紛版主編/作家)許維志(新光吳火獅紀念醫院神經科主任)張光斗(點燈文化基金會董事長)張尚文(新光醫院精神科主治醫師)張曉風(教授/作家)黃明燦(財團法人為恭紀念醫院神經外科主治醫師)廖泊喬(精神科醫師/《文豪酒癮診斷書》作者)蔣漢琳(台北榮總神經醫學中心一般神經科主治醫師)——誠摯推薦(依姓氏筆畫排序)「汪醫師的這本《神經科醫師的名畫探案》與他的幾本前作一樣,是一本兼顧各類閱讀需求的好書。醫界人士能從中得到欣賞藝術以及在藝術中尋找醫學的樂趣,藝術文史工作者會發現藝術當中尚有個有趣的醫學世界有待發掘,而一般讀者則能藉著閱讀這本書同時親近醫學與藝術這兩個重要的人生面向。」——侯勝茂(新光吳火獅紀念醫院院長)「無論是職場上的專業解惑,還是杯觥交錯、酒酣耳熱間的談古論今,汪老夫子的腦袋總是像取之不盡的寶藏,違反生物終將衰老的定律,持續擴張與輸出,永不止息。」——許維志(新光吳火獅紀念醫院神經科主任)「名畫不僅僅是藝術,神經科醫師從背後的暗號,帶我們發現畫作中的健康線索與祕密。跨藝術與醫學,揭開畫者與畫中人物的隱藏故事。」——廖泊喬(精神科醫師/《文豪酒癮診斷書》作者)◎ 精采摘要【那些古今東西的骷髏頭——十二對顱神經】自歌川國芳浮世繪作品《相馬舊王城》,那脅迫感十足的巨大骷髏怪,驚見東洋畫對骨骼的精確描繪!人的顱神經牽動著我們的頭、臉、頸部的動作與知覺,它們的走向與功能各是什麼?發生問題又會併發什麼症狀?【斜眼的國王——動眼神經麻痺】眾叛親離的昏君——愛德華二世肖像畫,兩眼竟呈現「脫窗」詭異狀態?!右眼向外偏移、眼皮下垂,極有可能是「動眼神經麻痺」的病徵!此病可肇因於血管性、壓迫性、發炎性、創傷性等等,需考慮多種可能性並做出診斷,才能更精準治療。【那些嘴歪臉斜的人像——顏面神經麻痺與半面痙攣】從羅馬時代嘴歪臉斜、頰凹萎縮的雕像,以及西班牙貴族明顯不對稱的臉容,得知其罹患顏面神經麻痺症狀。其中「貝爾氏麻痺」與「半面痙攣」分別為何?而「周邊性」與「中樞性」顏面神經麻痺又有什麼不同,遭遇這種生活常見的疾病,又該如何因應?【無精打采的賢者——肌肉失養症】畫家波提切利根據聖經故事繪製的《三賢士朝聖圖》中,一位無精打采的賢者,臉頰肌肉鬆垂無力、必須使勁抬額以免眼睛闔上,使人臆測是否罹患「肌肉失養症」?所有類型肌肉失養症共同症狀是逐漸惡化的肌肉無力和萎縮,隨著時間推移症狀加重,也可能併發眼睛、呼吸、認知、消化系統等各種問題。【塑造唐吉訶德的手——橈神經麻痺】《唐.吉訶德傳》小說作者塞萬提斯,因戰爭受傷而有了「勒班陀的獨臂人」稱號。透過神經科醫師就畫像推測,其「垂腕」現象可能出自「橈神經麻痺」!此症狀也出現在當代許多人身上,而「週六夜麻痺」、「蜜月麻痺」等你我都可能遭逢的病症又是從何而來?!【嫉妒的面貌——多發性神經病變】你是否曾疑似運動神經損傷,出現部分肌肉無力、抽搐,甚至萎縮症狀?從名畫《阿培勒斯的誣告》中,象徵「嫉妒」的男人手腳肌肉萎縮,即可明顯看出其罹患「多發性神經病變」。而此症狀有可能是「鉛中毒」所導致,在文藝復興時期,許多畫家與陶器工人也常為此所苦!【宮廷裡的小小侍女——神經纖維瘤病】在中世紀宮廷壁畫《婚禮房》,可見顯目的「侏儒侍女」位列其間,自她臉上浮凸的小瘤,以及散落各處的「咖啡牛奶斑」,專家懷疑她罹患了「神經纖維瘤病」;此病容易造成身體各處神經組織長瘤,由於變異基因位置不同,疾病的臨床表現也有相異的呈現,需要特別留意。【被鬼捉弄的男孩——癲癇】拉斐爾被譽為最神聖美麗的畫作《耶穌顯聖容》,畫中小男孩意識不清、雙眼上吊,像是被鬼捉弄一般,竟是「癲癇」症狀發作!神經科醫師指出,許多人對「癲癇」的因應措施很可能是錯誤的,包括強壓病人、用硬物或手去撬開患者牙關,反可能造成傷害⋯⋯【樂師有苦說不出——肌張力不全症】巴洛克畫作《樂師的鬥毆》中,其中一位樂師眼睛無法完全睜開、下顎歪斜,罹患「眼瞼痙攣—口下顎部肌張力不全症」!這種神經系統疾病的表現,最好透過具有動作障礙疾病專長的神經科醫師診治。針對不同肌張力不全症的病因,得藉由諸如肉毒桿菌素注射、口服藥物,或者深部腦刺激來治療。【不情願的舞者——舞蹈症】自中世紀畫作人物的異樣舞姿,可發現流行在十四至十七世紀歐洲,一種名叫「舞蹈狂熱」的怪異疾病?!這是屬於「不自主動作」中的一種症狀,是大腦內基底核功能異常的表現,病因非常多,可能包含「遺傳性疾病」、「內分泌與代謝疾病」、「藥物或毒物」、「腦血管疾病」、「腫瘤」等等,皆會造成腦內基底核的變化。【肖像畫的面具臉——巴金森病】自擁有「面具臉」、眼球不夠靈活,甚至局部肌張力不全症狀的男子畫像,窺探人人聞之色變的「巴金森病」。這是一種神經退化性疾病,此外還有「非典型」與「次發性」等不同的巴金森症候群,主要動作障礙包括遲緩、顫抖、肌肉僵硬、姿勢平衡受損等,另也可能導致精神症狀與睡眠障礙、感覺異常等等。【她為什麼倒下了——昏厥】從羅馬皇帝奧古斯都的姊姊——屋大薇在畫中不省人事的畫面,探究我們生活中極為常見的「昏厥」!這並不是單一疾病,而是一種症狀。導致昏厥的病因非常多,一言以蔽之,都是因大腦受到的血流供應量降得太低、不敷所需,使得腦部暫時缺氧所致!【他們看見的光——偏頭痛】自歷史上的知名修女——希爾德加德所看見的異象,探究世人常見的「偏頭痛」症狀與「視覺異象」的關聯。當偏頭痛發作時,部分大腦皮質的細胞活性被抑制,若發生在視覺皮質,就會因視神經細胞的異常活動,在患者眼前產生千奇百怪的幻象⋯⋯【布滿眼前的怪物——失智症的精神病症狀】在三聯畫《聖安東尼的誘惑》,生動鋪展了一個充滿醜怪之美的瑰奇幻想世界,而這可能來自於聖安東尼「失智症的精神病症狀」。此症狀包含了「幻覺」、「誤解與誤認」與「妄想」三部分,並隨病情惡化而更趨嚴重,成為患者與照護家屬最大的困擾。【失去半邊的畫家——半側忽略症】知名畫家科林特以擅畫寫實肖像聞名,然卻在中風之後右腦損傷,罹患「半側忽略症」!畫風自細膩寫實轉向模糊恣意的筆觸,並有忽視畫面左邊細節的傾向。此疾病的病變,多半發生在右大腦半球,造成對左側空間無法感知定向;病因很多,臨床上所觀察到的,多半是因中大腦動脈堵塞引起的腦中風。
二○二五年獲得美國臨床腫瘤學會(ASCO)授予的FASCO終身會士殊榮, 臺北醫學大學前校長、國際知名癌症研究專家閻雲,最新醫學人文專書! 一本統合心理健康&生理治療的療癒醫學筆記, 結合臨床故事、醫病關係互動、患者與家屬的各式提問與盲點, 兼及癌症預防、治療,甚至跨越生死界線,擁抱家庭與愛, 不只教你抗癌,而是提點如何與癌共存、正確面對疾病的心態與知識, 為深陷孤絕的人們,點亮一抹微光⋯⋯ 「這不完全是一本醫學書籍,也不僅僅討論診斷、治療或病人的心路歷程。我更想探討地,是醫病關係中的『人』與『人』之間的互動——不僅是醫者與病人,還包括醫者與病人家屬、病人與家屬,甚至是病人周遭的親人與朋友們。此些互動,有的源於心理上的關懷,有的基於個人對疾病的理解;有些意見可能過於主觀,甚至難以執行,或因為過度的愛而無法施行。我從經歷過的病患汲取例子,希望透過真實的情境,能更清楚地描繪這些人際間的關係與疾病挑戰,如何提供了值得省思的觀察。」 ——閻雲 ★ 來自醫療現場第一手故事與資訊彙整,一本獻給當代人正確看待癌症的健康之書。 ★ 在抗癌中重塑面對疾病的心態,再次掌握人生選擇權,讓生命reset,重新開機! ★ 涵納面對癌症的預防、治療、家族遺傳、心理建設,及疾病本身與醫藥的相關發展歷程。 / 「他是我所僅見重視人文素養高於專業的一位校長。他是我所僅見不只看重病體,還重視醫心的一位腫瘤專家。謝謝閻校長的書,我知道,這是一本每個人都需握讀在手的病之書、心之書,藉以得生的書。」 ——鄭穎(臺北醫學大學通識教育學院專任教授) 當丈夫得知罹癌妻子時日無多, 索性辭去美國教職伴妻抗癌, 日復一日悉心呵護,對妻子而言天天都是情人節; 陪伴母親走過病途的女兒, 兩人共同書寫一份日記, 母親與女兒、女兒與母親, 成為相互支持的夥伴, 最後母親成功戰勝乳腺癌, 女兒則考上醫學系,往成為一名醫生的途中邁進⋯⋯ 抗癌過程中,無論是對病患本身或對照顧者而言,那漫漫長路絕非「樂觀」、「積極」等三言兩語鼓勵的話得以撫慰,期間彷彿沒有盡頭的往復磨折,抑或追蹤期間對那「未爆彈」的擔憂恐懼,多半形成一個又一個鬱結,縈繞在人們心頭。 照顧者的心態,往往比被照顧者更需要重塑,拿掉「我來幫助你」的想法,每個照顧者都在新的問題、新的疾病中,學習到我們身而為「人」的生存態度。所謂照護,也是提前預習如何對待面臨疾病的自己,因為我們往往不知道何時也會深陷其中,甚至先一步離開人世⋯⋯因此當照顧者離開「施」、被照顧者離開「受」的本位,或許也才能真正與癌症直球對決,共同面對生命的磨難。 在這當中,所謂的「正向思考」仍需有實務支撐,包含我們對於身體警訊的理解、飲食與生活習慣的調整,若中西醫雙管齊下,該如何互相搭配,又或如何觀察癌症指數的起伏⋯⋯等,對知識的理解越多,自同樣罹病者的經驗故事中取得共鳴,或許都能成為抗癌途中「正向思考」的支撐。本書除了提供實際案例,亦希望藉由各個處方箋的解說,給予照顧者與病患更多支持與協助。 【當身體出現警訊,我們是否能敏銳察覺?】 有些癌是從嗅覺異樣開始,患者會失去嗅覺或者聞到怪味,經常問:「這裡有什麼燒焦了嗎?這裡是不是有橡皮味?」這可能是鼻咽癌,或是嗅覺神經癌的徵兆。也有些人突然間覺得唾液異常、無來由地多,則必須注意頭頸部分的相關問題,都有可能引起唾液腺的改變,類似唾液腺癌,本身是很少被注意到的。 身體軀幹的皮膚上,時常出現蜘蛛斑,可能與肝硬化有非常大的關係,甚至是肝癌。有的胰臟癌患者一開始根本毫無症狀,但是時常拉肚子,特別是只要喫一點點油膩的食物就拉肚子,可能是胰臟功能不全,或甚至是胰臟癌。 【告知患者實際病情時,家屬能有哪些準備或因應方式?】 在面對是否告知病患實情的抉擇時,可以採取「家庭會議」的方式,更深一層來說,這主要是希望讓醫生、病患與家屬三方共同參與,而非單方面的轉告。家庭會議不僅能減少家屬的心理壓力,也能避免因家族內部意見分歧而引發的爭執,讓整個家庭在理解與尊重中共同面對現實。 在會議中,醫生可根據病患的心理狀態與接受能力,選擇適當的語氣與方式傳達訊息。「這是醫生的專業訓練,而非家屬的責任。」讓醫生直接面對病患,既能確保訊息準確無誤,也能減輕家屬在「說或不說」之間的煎熬。 【如何讓喪失食慾的病患好好進食?】 面對飲食,就如同面對病患心理;如何使他們願意進食,維持好的體力,能有運動的餘力,就非常重要。例如:吃的食物不能太燙,因為此時的黏膜比較脆弱,有時,可以用一些冷水、冰水稍微刺激一下口腔。微量的冰淇淋、一點點醋,都會有幫助。太濃重的味道,如日常料理中的紅燒並不好,因為過重的味道,會使得他後面的進食受到影響。從食物結構的軟、爛、糊,到食物製備的溫度,都需要被注意。此時,通常還要考慮到食物的呈現,如擺盤。面對癌症的病人,最好不要將一大盤食物推至他的面前要他吃,病患通常會先退避三舍,因為他擔心失敗、做不到。然而,倘若我們可以拿一個小盤,像去吃日本料理那樣裝盛,一小塊一小塊慢慢吃,就有百分之五十的成就了。 【關於安寧緩和的核心意義】 安寧治療的重點是「舒適」。盡量減少病人的痛苦,提供足夠的營養和水分,患者可以不吃飯,但不能不喝水。很多人以為安寧治療是讓病人餓死,但其實安寧治療是舒適照護,「餓」並不舒適。點滴注射提供充足的水分,能吃多少就吃多少,營養可以推進就推進,但不要過度強迫。重點在於舒適,只要是舒適,就是正確的作法,並非強迫進食,也不是不讓進食。事實上,舒適照護是一門人文藝術,我不應該將我對舒適的定義強加於病人身上。我們有許多方法可以刺激病人的食欲,但強迫進食絕對無助於此,所以舒適照護是一切關鍵所在。
《斷食善終》作者畢柳鶯,深受啟發、鄭重推薦—— 這是一本探討「自主斷食,善終選擇」的聖經等級著作、實用級教科書。 當疾病已到不可復原,身心痛苦無法忍受時,病人可不可以自主選擇斷食往生? 自主斷食算不算「自殺」?醫護人員該不該參與其中,讓過程更平順、更安詳? 8個美國案例,4項關鍵議題(臨床、倫理、法律、機構),完整呈現美國有關「自主斷食」的完善評估程序、醫療準則,和臨終照顧。 新光醫院神經科主治醫師、臺灣大學醫學系副教授 汪漢澄——專業翻譯 特別推薦—— 吳育政/大林慈濟醫院麻醉醫師 李柏翰/臺灣大學全球衛生學程助理教授.法律白話文運動資深編輯 常佑康/台北慈濟醫院預立醫療照護諮商門診醫師 畢恆達/臺灣大學建築與城鄉研究所教授 賴其萬/和信醫院醫學教育講座教授 羅耀明/生死關懷教育推廣協會副理事長 (依姓氏筆劃排序) /// 什麼是「自主斷食」? 當病人沒有問到關於自主斷食的選項時,該主動告訴他嗎? 倫理上可以容許病人自主斷食、容許醫療提供者及家人支持它嗎? 如果機構照護者出於他們的道德反對病人自主斷食,那是出於專業、還是純屬個人意見? 所有認真考慮自主斷食的病人都必須經過精神科的評估? 違背病人的指示給予餵食是一種暴行? 到底什麼時候該啟動自主斷食? …… 當台灣還在抗拒為無法復原的失能臥床病人撤管的時候,西方國家已經跨過謹慎篩選插管適用對象、無復原跡象時主動撤管,或甚至拒絕醫療給付這樣的無效醫療,來避免這種不人道的現象。當台灣還在質疑自主斷食合不合法、該不該進行時,美國已經就自主斷食作了專業且細緻的評估,並且提供了縝密的實踐方法。 人類的平均壽命延長了,健康的時間雖然延長,但生病的時間也延長了。有兩類的人希望能有一個好的加速死亡方法:一、正面臨難以承受的痛苦者;二、未來可能要面對難以承受的痛苦者。 自主斷食(VSED)是一位當下已經病重或將會病重的患者,有意決定用完全停止吃喝來加速自身死亡的做法。它的過程乍看似乎有點殘忍,但大多數實際執行自主斷食的人,如果有著經驗豐富、技巧熟練的臨床夥伴合作的話,會發現它其實是可以忍受並且有意義的。 自主斷食提供了那些正面臨難以承受的痛苦的人,或未來可能要面對難以承受的痛苦的人,一個相對安詳且在自我控制下的死亡過程。若對「自主斷食」有充分的認識,這些人也將會因為知道有這個方法,而不必再活在恐懼之中。 本書以八個美國的病例為基礎,從臨床、倫理、法律、機構等面向,探討自主斷食的可行性與可接受性。 書中提供了完整的正反論點以及議題思索,每項討論都與真實案例緊密結合,作者文筆生動,引領我們深入思考關於生活的品質、生命的價值、人的自主權與決定權、醫療角色在生命終末時的轉變……等課題。 本書的編者與作者,涵蓋了安寧緩和醫學、精神科、法學、倫理學、生命終末選擇倡導者等領域最具代表性的人物。主編之一提摩西.奎爾(Timothy E. Quill)是推動美國安樂死立法以及執行自主斷食(VSED)的先鋒,擔任過美國安寧緩和協會理事長,「並得到安寧緩和遠見者」的殊榮。 全書有真實的案例故事,有專業的評估說明;文字敍述生動,內容豐富易懂。 它可以幫助我們理解西方最先進的死亡自決觀念以及實踐方法,也可以透過同理書中案例主人翁的所思、所感,對自主斷食的歷程如何進行、有何挑戰、如何照護,有深入的了解;認知到生命終末的自主權,原來可以掌握在我們自己手上。 這本書所談的議題,在美國屬於先驅,藉由引進美國專業的先進做法,思考台灣可以如何借鑑參考。對醫療專業人員或一般讀者,都是極佳的參考。 ●專業推薦 在對死亡議題避而不談、對飲食有過度的執著、對於撤除無效的人工餵食管還天人交戰、躊躇不前的台灣,本書對於病人臨終自主選擇的討論,無疑是具有非常大的啟發與衝擊。值此時刻,本書的中譯本出版,具有相當的重要性,因為我們亟需突破固有迷思與框架的新觀念,引領台灣在善終的領域邁向一個新的未來。 ——畢柳鶯(衛福部台中醫院復健科資深教學醫師,《斷食善終》作者) 本書無疑是一本非常重要的著作。它讓我們此後在思索「生命終末」這個並不愉快但又避無可避的主題時,能夠擁有更寬廣的視野,或許也能抱著更寬容的態度。這本書表面上是向人們提出一個選擇,但它所真正要說的,其實是人對自己生命的「自主」,以及對他人生命的「尊重」。 ——汪漢澄(新光醫院神經科主治醫師,臺灣大學醫學系副教授) 這是一本注定會影響到與死亡相關的行動、方針,以及論述的重要書籍。它對於醫護人員、倫理學者、律師、管理者,以及政策制定者,還有那些權衡生命終末選項的個人以及家庭,都將是個重要的資源。 ——湯瑪斯.莫瑞博士(Thomas H. Murray PhD)/黑斯廷斯中心榮譽主席(President Emeritus, The Hastings Center)
最擅長說故事的醫療偵探‧腦科專家——汪漢澄醫師 揭開東西方醫療史,最不可思議、無法想像的醫學演化故事! 臨床醫學的起始點居然是一門「猜測的藝術」 演進過程還與民俗療法、巫術、占星學與天人感應等大有關係? ◆重度自戀型人格的大詩人屈原 按照種種跡象來看,楚國詩人屈原很可能符合了當今《精神疾病診斷與統計手冊》第五版當中「自戀型人格障礙(Narcissism)」的診斷標準。 ◆曹操的「頭風」到底是哪一種頭痛? 《三國志》:「太祖苦頭風,每發,心亂目眩。」從短短數字可看到,曹操頭痛是一陣陣發作,發作時還會眼花,據此推測,深深困擾曹操的很可能是偏頭痛。 ◆砒霜居然是東西方的王者之毒! 不只中國古人愛用砒霜下毒,古羅馬暴君尼祿和歐洲貴族太太都愛用,因為它無臭無味,犯案無痕跡! ◆十四世紀的黑死病究竟是不是從亞洲傳過去? 當時絲路已通,歐亞互通有無乃屬常態,又正處於元明之交,社會動盪,瘟疫頻傳,傳播途徑充足,這是很有可能發生的事情。 ◆東方煉丹西方煉金,大家都想長生不老! 無論東西方都希望透過宇宙天地的能量,提煉精華物質,並藉此服用或輸入人體,達到物質不滅,肉身恆存的效果。 是否曾想過現代醫學的前身, 可能是一連串的大膽猜測嗎? 而且常常猜錯? 現代人常把醫學視為一門科學,特別是診斷病人,但治療病人的臨床醫學並不算科學。為什麼呢?因為科學只講證據,任何說法都必須經過反覆的實驗驗證,沒有模糊的空間。而臨床醫學的猜測成分很大,經常要在沒有確切科學數據的狀況,由醫師個人診斷經驗主觀的判斷病人的身體出了什麼問題,該怎麼治療。 汪漢澄醫師以幽默風趣的文筆佐以詳實的歷史查證,從中西方古人如何看待疾病入手,暢談中西醫療的古今演變——可以讀到古人異想天開的疾病觀、醫療觀,也可讀到有趣的典故,又獲得了基本的醫療常識。第一輯探討古人的病是由何而起,以個別古代人物的病情,像是屈原、曹操、蘇東坡、王羲之等人,先推理他們可能是什麼病,再帶入該疾病的古今流變。第二輯則是針對某種醫學觀念或醫學行為的古今比較及變化,是概念的澄清。 本書透過大量中西文獻與案例,搭配作者的專業輔助切入釐清,介紹東西歷史人物、小說或傳說中的主角,透過疾病沙盤推演,以及各種醫學行為、公共衛生觀念的演化,搭配精彩圖片,為讀者展現東西方一段又一段,從幻想進展至科學的不思議的醫療史! =精彩摘錄= 巫術與醫術有著剪不斷,理還亂的關係…… 古代中國醫學從《黃帝內經》開始,就把「祝由」(巫術)列為正規的醫療方法,所以傳統中醫的科別當中,就堂而皇之的包括了「祝由科」。比方隋代巢元方等所著的「諸病源候論」說:「凡蠱毒有數種.....多取蟲蛇之類,以器皿盛貯,任其自相啖食,唯有一物獨在者,即謂之為蠱。..... 隨逐酒食,為人患禍。」是描述蠱的製法。又說:「著蠱毒,面色青黃者,是蛇蠱,其脈洪壯。病發之時,腹內熱悶..... 肝鬲爛而死。」是說病人中了某類的蠱會表現出某種特定的症候。在中國古代的「醫學家」眼中,巫術是合情合理的疾病成因,要對付這些超自然操作所引發的疾病,就必須以毒攻毒,採用同樣玄乎的治療才行。 中西的文化背景固有不同,人心卻顯然很相似。在西方的早期,比方古希臘,古羅馬時代,也都經常看見巫師在醫療上活躍的身影。傳承自古希臘的正統醫學體系,對這種「旁門左道」固然嗤之以鼻,但庶民百姓卻常對之深信不疑。原因很單純,因為當時所謂的「正統」醫學理論也純屬幻想,並沒有比巫術高明到哪裡去,效果當然也不可能比人家更有效。 李後主死得好痛,歐洲戰場的傷兵也好痛,為什麼那麽痛? 李煜到底是怎麼死的呢?正史並無明確記載,然而根據許多的筆記野史,他死得真的很慘,是被趙光義用「牽機藥」毒死的。這「牽機藥」不同一般,是由一種叫作「馬錢子」(又稱番木鱉)的植物所提煉,古籍上說人服用後會「頭足相就,如牽機狀也」,意思是全身劇烈痙攣,讓頭跟腳互相靠到一塊兒,想必痛不堪言。下毒者心裡一定對被毒者深惡痛絕,才會選用這麼殘忍的毒藥。 …… 1809年發生了科魯尼亞戰役(Battle of Corunna),英國與法國在西班牙交戰,產生了大量的英軍傷患,造成嚴重的軍醫人力不足。熱心的貝爾醫師以平民醫師的身份志願前往,為戰爭傷患開刀,在過程中同時發揮他的畫技,留下不少描繪傷患病狀的優秀畫作。其中有一幅「槍傷後的破傷風」,將一位因為子彈傷口而造成破傷風的患者發病的模樣畫得很清楚。這位痛苦的士兵全身肌肉強烈的痙攣,頭頸跟上背部的肌肉強力收縮,無法放鬆,將整個上半身往後拉,雙腿肌肉同樣的全部劇烈收縮,將足部向下壓,因而腰部無法放平,高高的向上拱起,頭跟腳在地面互相靠近,整個人被拉成一張弓,這叫作「角弓反張」。這張畫終於讓我們看懂了,當初發生在李煜身上的「頭足相就,如牽機狀」到底是個什麼模樣。
營養,是影響動物行為的關鍵, 而營養中最重要的,是蛋白質! 《新科學人》(New Scientist)年度好書 從蝗蟲、蟑螂、果蠅、小鼠到紅毛猩猩的攝食選擇, 揭露蛋白質對人類飲食歷史的巨大影響。 科學家三十年研究結果,絕對顛覆大眾對飲食科學的認知! 「所有研究營養領域的專業人士都該閱讀本書。」──亞馬遜讀者五星評論 怪奇事物所所長、阿簡老師(阿簡生物筆記部落格格主)、黃貞祥(國立清華大學分子與細胞生物研究所助理教授)、楊正澤(國立中興大學昆蟲學系教授)、鄭國威(泛科學知識長)、蕭旭峰(國立臺灣大學昆蟲學系教授兼主任)◎一致推薦(按姓氏筆畫序) 「營養」與「食慾」有關係嗎?關係大了! 動物的食慾演化成能夠對應特定的營養素,引導牠們去吃維生必需的食物。 但這究竟是如何辦到的?人類是否也有這種能力? 如果答案是肯定的,為何人類似乎更傾向於選擇垃圾食物? ◣蝗蟲為什麼要遵守「跟著旁邊的蝗蟲一起移動」這個原則? ◣大部分時候吃植物的摩門蟋蟀為什麼會貪婪大嚼同類屍體,甚至造成集體自殺? ◣把黏菌團塊放到含有不同蛋白質與碳水化合物比例的培養皿裡,它們竟然能自行「選擇」出適當食物? ◣只能在蛛網中被動等待獵物的蜘蛛如何讓自身攝取的營養維持平衡? ◣紅毛猩猩如何因應森林中果實產量不穩的飲食環境?這跟人類的肥胖模式有何異曲同工之妙? ◣吃太多蛋白質的代價為何是早死? ◣在人類兩百萬年的歷史中,我們累積脂肪到這種空前程度的原因究竟是什麼? 人們經常有個誤會,以為食慾是一種單一的強大力量,驅使我們進食到飽足為止。但事實上,如果要混吃各種食物達到均衡飲食,光靠一種食慾是不夠的,因此動物需要針對不同所需的營養成分而有「個別」食慾,而個別的食慾會彼此互動,藉此達到營養均衡。問題是:多種食慾的力量能夠滿足某種生物的營養需求,會不會其實是例外,而非普世的規則?是否有哪種食慾╱營養素最為優先?兩位作者花費三十多年研究這個主題,並在本書提出理論,說明大部分的動物都能透過食慾系統選擇特定比例的營養素,並以豐富多樣的物種研究為例,說明他們的「蛋白質槓桿理論」如何在生物飲食中建立規則。他們的科學之旅把讀者帶到世界各地,從南非開普敦山麓、亞利桑那州的沙漠,婆羅洲的沼澤森林,再到雪梨最先進的生物研究中心。這場史詩般的科學冒險最終形成了一個統一的營養理論,解釋了全球當今的代謝與肥胖相關疾病比例為何節節升高。本書是關於「食慾」機制的真相,兩位作者以科學家對生態系統運作的熱情探究為出發點,輔以大膽假說與多種實驗,帶給讀者嶄新視角──不僅揭露不同物種的共同飲食規則,也探討人類在遠離自身的生物特性之後,付出了什麼樣的巨大代價。
不可思議的大眾趣味醫學科普 最擅長說故事的醫療偵探——資深神經科醫師 汪漢澄 書寫我們不知道的身體祕密、病症來源、醫療掌故…… 《醫療不思議》全書含括「身體的故事,疾病的故事,醫療的故事」三部分。 專業醫療人員看了,驚覺原來醫學上的所學,有這樣的歷史緣由與典故; 一般大眾讀了,理解原來與我們習習相關的醫療方法與疾病,竟是這樣演變來的…… 這是一本說故事的書。 醫學看似一種比較嚴肅的學問,在學習以至於鑽研醫學時,我發現到處都是精彩的故事,等著有人來說。這些故事講給醫學的專家或學生來聽,想必別有會心,但就算是外行人聽著,應該也會覺得有益有趣。我寫這本書,就是希望擔當這麼一個說故事人的角色。 醫學相關的故事,不外牽涉到人的身心,人的疾病,以及醫學的本身這三個面向,因此它們就構成了這本書的主題。 ——汪漢澄 我們身體上的許多部位,原來都與傳奇典故有關 ‧今天歐美的長度單位「英尺」,英文是「foot」,腳的英文也是foot。為什麼?因為包括英國在內的古代歐洲,真的就是把人的一隻腳的長度,當作一個測量單位。一尺就是一隻腳的長度。 ‧我們的小腿後下方,有一條連接小腿肌肉與後腳跟的肌腱,稱作「阿奇里斯肌腱」(Achilles tendon),這個器官的命名,原來是源自古希臘神話中的大英雄阿奇里斯(Achilles)傳奇的一生。 ‧人體大腦中的蜘蛛網膜(arachnoid membrane)因為長得像蜘蛛網而得名,那麼其中的「arachnoid」這個字,是打哪兒來的呢?它又與古希臘女神雅典娜有什麼關係? 這些疾病的命名,原來是這樣來的 ‧酒精戒斷引起的癲癇叫「酒癲癇」,但為什麼它非要叫「蘭姆酒癲癇」,而不叫「威士忌癲癇」、「白蘭地癲癇」……其實它與「糖」有著很大的關係。 ‧春藥的英文是「aphrodisiac」。Aphrodisiac這個字的來源,竟然是希臘神話裡的愛神維納斯(Venus)! ‧為什麼人體病變、醫療器具,或是樂器,只要是個長長中空的構造,都以「Syrinx」這個字來命名?原來它與神話中漂亮的水精靈席琳克絲(Syrinx)的悲傷命運有關。 人類醫療史上,竟然有這麼千奇百怪的趣聞 ‧文藝復興時期,人們對人體解剖的熱衷與狂熱,遠超乎現代人的想像。在倫敦,巴黎,阿姆斯特丹等大城市的醫學院裡面,廣設有「解剖劇場」(anatomy theater),座位有點像大音樂廳或劇院的設計,一層層的好多座位。每次有屍體解剖時,都會引來動輒數百人入場圍觀。 ‧在古代,有哪些你無法想像的荒誕醫療行為? 歐洲古代的醫生不管碰到什麼病人,二話不說就是放血。華盛頓只因為一個感冒,就被當時的名醫放血而亡。其他還有吃「蛔蟲餐」保持曲條;相信病人吃掉或塗抹屍體的一部分,可以吸取其中的「靈力」的「屍療法」;以及用來治療口吃的「半舌切除術」…… ‧全系列的福爾摩斯探案故事中,到處都是醫學的影子,總共出現超過60種疾病,30個醫學專有名詞,30多位醫生,20多種藥物。 一百多年前,由柯南‧道爾(Arthur Conan Doyle)這位醫生,根據約瑟夫‧貝爾(Joseph Bell)那位醫生為藍本,所創造出的福爾摩斯的科學辦案法,即使到了今天,對醫生們還是有著很大的啟發。 …… 人文與醫學交互激盪的漫長過程中,累積了許多有意思的印記或標誌。古人命名醫學的事物,經常借用神話中的某一段傳說,歷史上的某一件事,或是文藝作品中的某一個角色,渾然天成,饒富趣味;這些散見於各種病名、症狀、徵象,或者解剖構造的語彙。它們吸收著人文與科學的雙重養分繼續生長,與時俱進,成為現代醫學很重要的部分。 醫療與疾病的蹤跡,並不只出現在醫院、教科書、或醫學史。在歷史、藝術與文學裡面,也經常可以窺見它們的一鱗半爪,許多繪畫、雕塑、小說、詩歌,或是劇作,曾經描繪過去某些疾病患者的外貌特徵,或是當時的治療方式,這些古代的醫療實況,就隨著經典作品跨越了時光的洪流,為現代人帶來珍貴的資料與無比的樂趣。 隨意選定一種疾病或一個醫療理論,逆著時間往上追尋,就可以看清我們所認識的醫學並非天經地義,而是歷經了先人的許多誤會、迷信,甚至笑話,而後憑藉著不斷的努力探求改變,才有了今天的模樣。 資深神經科專業醫師汪漢澄,閱讀豐富,喜歡講故事。除了醫學專業之外,喜愛各種人文雜學;他以別出心裁、平易近人的方式,從身體、疾病、與醫學的各種命名或病症典故,暢談古今中外與之相關的人物或疾病故事,爬梳出大家不知道的醫學八卦及趣事,信手拈來,既可以讓我們了解有趣的醫療觀念常識,又可以讀到有趣的醫療趣史,兼具知性與感性,讓我們體驗一場不可思議的醫療偵探趣味之旅。
精神醫學專家用科學思維教你如何有效修復大腦, 全方位護衛心理與精神健康! ★沒有人的大腦是完美無缺的。耶魯大學腦神經科學博士後專家, 教你自我檢測憂鬱症、躁鬱症、強迫症、拖延症、社交恐懼症……, 找出有效應對方式,搞定你的大腦。 ★增強大腦「免疫力」的科學指南,幫助你平衡生活壓力,提升工作表現, 讓你在學習、工作和生活中游刃有餘,輕鬆應對。 ★身體的免疫系統和大腦相互影響,情緒和身體也會相互作用, 大腦和身體的關係是什麼?大腦和行為的關係是什麼?本書給你詳盡解答。 如何走出憂鬱?如何優雅地老去?如何把拖延變成助力?如何克服注意力不足?戒癮為什麼那麼困難?能不能不再害怕社交?……現代社會中幾乎每個人都會受到各種各樣心理和精神問題的困擾。如何識別自己的心理和精神問題,如何應對快節奏生活帶來的壓力和成長中必經的心理困境,如何在適應社會的過程中保持心理健康,並擁有滿意的學習和工作表現,本書作者──耶魯大學精神醫學博士後姚乃琳提供了具有科學驗證的權威解答。 本書帶你從最新、最權威的腦科學知識,認識各種心理及精神疾病的成因與生理特徵,再據此幫助你導入正確的思維和生活習慣來提升學習和工作表現,學會在日常生活中如何有效地修復大腦,從而擁有更具「免疫力」的強壯大腦,游刃有餘地應對人生中層出不窮的挑戰。 你的大腦病了嗎?你最近是否有過以下症狀: ◆ 無法長時間集中注意力,總是想看手機 ◆ 感覺無緣由地坐立不安、靜不下心; ◆ 以前喜歡的事現在提不起興趣,活著好像沒有什麼意思; ◆ 記憶力越來越差; ◆ 明知道該出門社交,卻找各種藉口宅在家裡,怕見人,怕出錯 ◆ 長時間玩遊戲或刷手機,沒有手機就活不下去 ◆ 外出期間總擔心家門沒鎖、爐火未關;一遍又一遍地看水龍頭到底有沒有關 ◆ 凌晨兩點,卻輾轉反側,毫無睡意,負面情緒被放大
世界,有 如 一 座 巨 大 的 瘋 人 院 人類有多麼讚頌理智,就有多麼害怕瘋狂。 然而,瘋狂無所不在。 ▎本書特色 ▎ ◆ 全彩硬殼精裝,收錄逾六百幀關於十八世紀以來精神病院的珍貴插圖、照片、繪畫,以及當代病患藝術家的驚人創作。 ◆ 李尚仁(中研院史語所研究員)◎選書 ◆ 廖偉翔(波士頓大學公共衛生學院健康服務研究碩士,台大醫院精神醫學部住院醫師)◎審訂。 ◆ 王文基(國立陽明大學科技與社會研究所特聘教授兼人社院院長)、宋文里(國立清華大學榮退教授,輔大心理系兼任教授)、巫毓荃(中研院史語所助研究員)、張子午(《報導者》記者)、畢恆達(國立臺灣大學建築與城鄉研究所教授)、陳嘉新(國立陽明大學科技與社會研究所副教授兼所長)、聶永真(設計師)◎齊聲推薦(按姓氏筆劃排序) ▎內容簡介 ▎ 一部從對抗、治療到與瘋狂共存的醫學史 × 一段由精神疾患所串連的藝術史 ◆◇◆◇◆◇◆◇ 他們說我瘋了,我說他們才瘋, 可惜啊,他們人多勢眾! 18世紀│瘋人院的存在,是為了把精神異常者隔絕於社會之外 19世紀│收容所強調人道對待與宗教慰藉,期盼瘋人能重拾理性 20世紀│精神病院崛起,以生物醫學為基礎的療法蔚為主流 21世紀│後收容所時代來臨,諮商系統、身心靈療法結合處方藥物,帶來巨大的商機,卻也成為精神疾病大爆發的時代 ──接下來,等在前方的會是什麼? 我們愈想使用黑白分明的準則定義瘋狂, 瘋狂與正常之間的界線就愈難固定。 「精神疾病」實乃一段巨大光譜,廣納千萬種生命境遇,無一相同。 《瘋狂之所在》為英國倫敦衛爾康博物館「瘋人院:精神病患收容所與其外」的展覽成果,其宗旨在於叩問「瘋狂」與「收容所」的歷史與轉變,以及這兩個詞彙在當代所激盪出的迴響。本書以英國伯利恆皇家醫院之沿革為經,以精神醫學的實踐與修正為緯,細膩爬梳18世紀以來,以歐美為主要場域的精神治療機構如何演變至今,相較於過去,社會大眾面對瘋狂與精神疾病的態度又有何異同,及其未來展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