長期照護專業人才為應社會需求必須有更完善的教育訓練,以青年為骨幹,藉由補助培訓、提高勞動薪資與升遷管道,落實「幼有所長,壯有所用,老有所安」的理想社會結構。臺灣從進入高齡化社會至邁入超高齡社會約三十二年左右,相對於歐美先進國家約為五十到一百年,臺灣因應人口老化預作準備的時間較短。由於社會家庭結構功能改變,由以往家庭為主的照顧,轉變為尋求外部專業照顧,對長期照顧資源及長期照顧專業人力的需求,與日俱增。 本書以「長期照顧為經,人力資源為緯」,探討經由人才培育以促成長期照顧的周延建置與作為。透過多方招募、補助培訓、提高勞動薪資與升遷管道,可有效納入專業人才。除培育長期照護相關技能外,亦可跨領域至職能治療、護理、老人服務、社工、輔具設計等長照產業所需之專業服務,讓民眾獲得多元、便捷的照顧。而人才培育的另一關鍵在於如何有效引導民眾的認知及重視,讓更多人尊重且樂於投入長照工作,使整體社會達成持續性、全人健康照顧的重要目標。
★以健康方式生活,是實現積極、健康老年生活的關鍵出生率和死亡率都下降的現代,全球人口結構趨向老化,各國都正在面臨不同程度的挑戰,除了照護資源分配,還有壯年人力逐年下降的問題。二十一世紀是個知識創新的年代,也是老化議題推陳出新的時代,「創意老化」的新思維深受重視,高齡者的創造力並不會衰減,相反的其潛能更是個受期待的領域。老人不只是社區裡的消費者、享受者,更可望成為生產者、貢獻者的能量。讓高齡者盡己所能,參與志願服務,是積極性的老人福利措施,讓達成老年人力資源的有效運用,長期施行下來,將達到退而不休、老有所用的境界。就高齡者而言,透過服務人群,將其智慧、經驗貢獻社會,有效促進其身心健康及生活品質,並實現民主社會「參與服務」的理念。
▲年長者規律地從事休閒活動,有助於提升自我肯定、舒解情緒、加強體能、減緩衰退、預防慢性疾病,並有增進生活品質、減少醫療支出等效益。▲透過參與休閒活動,突破衰老困境,一同打造老年樂活處方箋!我國內政部在2000年發表的「高齡者狀況調查報告」指出,高齡者福利需求以醫療保健、經濟補助、休閒活動占前三名。該如何改善高齡社會「衰弱老人」的增加?國健署曾以社區長者為對象,透過課程指導長者運動,結果發現加入同儕與社區力量,可讓運動成效提升二至三成。因此老年人應多重視身心健康的保養,多參與休閒運動,發展多元化的老年人休閒運動。在美國實行多年的「療癒式休閒」是一種「輔助性治療」,藉著從事休閒活動,可以發揮輔助與另類療法效應,獲得身心的休息與舒解。本書針對療癒休閒的定義以及如何推廣年長者規劃的療癒休閒項目,分為生理、心理與社會三大層面,深入淺出的說明其意義、實施方式和成效:生理層面:體適能、抗阻力、木球、方塊踏步等活動。心理層面:音樂、戲劇、芳香、園藝、藝術、寵物療癒。社會層面:社區參與、志工服務、樂齡學習。老年人積極參與休閒活動,不只能突破或減輕因老化而產生的種種不利或限制,也能在活動中自我覺察、接納自己,進而樂於分享生命經驗,達到身心靈整合的快樂人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