早起的人才有好麵吃,這是行走於大稻埕的金科玉律。美食散文,傳統小吃&故事★30碗不能錯過的小吃故事★大稻埕糧商之子,My灶創辦人昌哥的私房筆記★擔任2023第一屆「500碗」全台小吃新指南評審迪化街食家的朝朝日日,無法復刻的人生況味。美饌推薦――謝仕淵(台南市文化局長、作家、《府城一味》作者)廖志峰(作家、《秋刀魚的滋味》作者,允晨文化發行人)李金蓮(作家)周奕成(大稻埕國際藝術節發起人)顧瑋(土生土長創辦人、COFE喫茶咖啡主理人)常聽到「民以食為天」這句話,相對於天,常民飲食所資,卻是自地而來,人由風土滋養化育。書市中琳瑯滿目的飲食書寫,或多或少透露出這種肌理,肌理刻劃得越深,這種來自土地記憶情感的書寫,就越能吸引人,這本說的正是這樣的故事。――廖志峰迪化街昌正浩先生是我的朋友。本書正是他吃過台北街巷早餐的故事,而且他每天早餐吃什麼都會拍照LINE給我。所以當讀者發出「哇」的驚嘆聲之前,我早就「哇」過了。太好吃了,怎麼可以不推薦這本書呢!—周奕成「好吃」其實是我的舌頭所保留的記憶。記憶不斷帶我回到生長的地方,因為這裡的味道才是那個「對」的滋味。大稻埕的繁華始於飲食,是我的美食起點,也是見山又是山的終點。昌正浩生長在迪化街糧商之家,天生就跟食物關係唇齒相依。這個城區是物資進出口集散地,食材、藥材、茶葉匯聚一堂,就連嗅聞到空氣,都能分辨出今天交易哪一項大宗物資,或者今天的干貝、香菇與往常有何差異。賣麵炎仔是厝邊,慈聖宮是後院也是廚房,太平市場是冰箱,而廟埕前四神湯第三代老闆跟他是留日同學。如今大家耳熟能詳的知名小吃,都是街坊鄰居,從小吃到大,一年三百多日幾乎天天吃,交情深厚享有特殊待遇不說,更對這些店家歷史了解至深,與慕名嚐鮮的饕客浮光掠影的造訪,截然不同。1996年昌正浩花一整年時間周遊北美、歐洲,深度瞭解葡萄酒,隔年開設沙龍式品酒館推廣紅酒文化,開啟了對美食的另一番領悟。數年後,因緣際會走入餐飲業,陸續在台北、廈門開設大型餐館,2013年創辦「My灶」,以乾淨、細工、道地的台菜饗客,吸引企業名流無數,被譽為「最昂貴的路邊攤」,並以精緻的作法,刷新坊間對滷肉飯的刻板印象,創下全台最貴滷肉飯紀錄,迄今不衰。「My灶」的創辦史是昌正浩自小品嚐台菜小吃的心得縮影。連續5年獲選米其林必比登(Bib Gourmand)推薦美食餐廳。從小很有口福,迪化街的洋樓建築空間都很大,家裡三天兩頭大宴小酌不斷、吃辦桌,到北投吃酒家菜、唱那卡西。我在小學時期就會點菜招待賓客。喜歡研究的媽媽吃了外面的酒席,回家領著傭人複製改良,興致一來隨時都能擺出一桌又一桌獨一無二的家宴。台菜早長在我的DNA裡……豐富的味道資料庫產生鏈接,互相激盪,不斷融合又展開。我進入了飲食新紀元。菜餚與配料、菜餚與醬料、菜餚與主食、菜餚與飲品,整席菜色的起承轉合……逐漸凝聚成形。不止吃宴席,吃路邊攤我也用同樣標準。街頭小吃用得著這麼講究的原則嗎?路邊攤上不了檯盤,不成大器?我覺得相反。街頭小吃單純、新鮮、非量產,更適用這麼講究的原則,也更容易辨識出其中濃淡配比的細微差異。有人問他,台菜的代表滋味是什麼?很難回答。台灣是多元族裔共同生活的空間,時間上也歷經多元文化長期激盪融合。台菜的代表滋味絕不止一個,台灣的名片城市大概每個老城鎮都有資格擔綱,各擅勝場。如果硬要說出一個滋味,我首推油蔥酥。油蔥酥不是台灣獨有的調味方式,卻是台灣小吃最常見的靈魂角色,許多小吃非它不可,譬如蚵仔麵線、雞肉飯、滷肉炕肉、肉羹、油飯、米粉炒、大麵炒。特別是只擺一撮豆菜,此外沒配料的米粉炒、大麵炒,油蔥酥就是香氣和滋味的來源。迪化街吃貨昌正浩打開封存的記憶寶庫,端出台北舊城區最老牌也最地道的台灣美食,講述店家與美食的故事,引領讀者品嚐每一道經典小吃。書中他描述了各種小吃精髓:「滷肉飯的身價被遠遠低估了大半世紀。受到美英姐的啟發,我意識到,它可講究的地方很多,但也可以被忽略就好,至於講究與不講究的差異,當然就是美味的程度。」「每個人吃油飯都會發展出獨有的客製化習慣。我喜歡吃半碗,剩半碗加半熟荷包蛋,不加肉臊滷汁,而是淋上兩滴醬油,攪開蛋黃略拌開,鴨蛋的蛋黃口感香氣比雞蛋濃郁,堪稱神級的台味丼飯。」「早起的人才有好麵吃,這是行走於迪化街的金科玉律。頭湯下麵才吃得到爽勁。等到太陽與地平線越來越趨於垂直,湯鍋混沌漸起,麵條入鍋一下子就糊化,容易坨,麵條表面不爽朗,吃進嘴黏糊糊。」「我是肉羹控,對肉羹相當挑剔,入口也才知道,每一塊肉羹都很物超所值。肉香鮮甜之外,完全吃不到礙口的筋,絕對是手切肉的細工,仔細剔除筋膜,老闆花的精神和時間無價。原來,肉羹的美味天花板是這樣:肉中有魚,魚中有肉。」「久發快燙的魷魚口感結實乾韌有咬勁,阿根廷魷魚的肥厚特色吃得出來,迥異於坊間一般汆燙生魷魚的脆彈,有些人吃不慣,而吃成習慣的人會上癮,越嚼越香,視為下酒的上品,風味無可取代。」美食評鑑或品味的養成,首先要懂得區別食材是否新鮮,其次了解烹調手法對食材的各種影響。口味當然很主觀,但新鮮與否有客觀標準,烹調手法對食材的影響也有極客觀的標準。最美味的食物不必上得了檯面,因為來不及端上檯面就吃光了。美人遲暮有其自成一格的風韻,青春年華的美妙隱約可循,在小吃碗裡凝聚成時光膠囊。
早起的人才有好麵吃,這是行走於大稻埕的金科玉律。美食散文,傳統小吃&故事★30碗不能錯過的小吃故事★大稻埕糧商之子,My灶創辦人昌哥的私房筆記★擔任2023第一屆「500碗」全台小吃新指南評審迪化街食家的朝朝日日,無法復刻的人生況味。美饌推薦――謝仕淵(台南市文化局長、作家、《府城一味》作者)廖志峰(作家、《秋刀魚的滋味》作者,允晨文化發行人)李金蓮(作家)周奕成(大稻埕國際藝術節發起人)顧瑋(土生土長創辦人、COFE喫茶咖啡主理人)常聽到「民以食為天」這句話,相對於天,常民飲食所資,卻是自地而來,人由風土滋養化育。書市中琳瑯滿目的飲食書寫,或多或少透露出這種肌理,肌理刻劃得越深,這種來自土地記憶情感的書寫,就越能吸引人,這本說的正是這樣的故事。――廖志峰迪化街昌正浩先生是我的朋友。本書正是他吃過台北街巷早餐的故事,而且他每天早餐吃什麼都會拍照LINE給我。所以當讀者發出「哇」的驚嘆聲之前,我早就「哇」過了。太好吃了,怎麼可以不推薦這本書呢!—周奕成「好吃」其實是我的舌頭所保留的記憶。記憶不斷帶我回到生長的地方,因為這裡的味道才是那個「對」的滋味。大稻埕的繁華始於飲食,是我的美食起點,也是見山又是山的終點。昌正浩生長在迪化街糧商之家,天生就跟食物關係唇齒相依。這個城區是物資進出口集散地,食材、藥材、茶葉匯聚一堂,就連嗅聞到空氣,都能分辨出今天交易哪一項大宗物資,或者今天的干貝、香菇與往常有何差異。賣麵炎仔是厝邊,慈聖宮是後院也是廚房,太平市場是冰箱,而廟埕前四神湯第三代老闆跟他是留日同學。如今大家耳熟能詳的知名小吃,都是街坊鄰居,從小吃到大,一年三百多日幾乎天天吃,交情深厚享有特殊待遇不說,更對這些店家歷史了解至深,與慕名嚐鮮的饕客浮光掠影的造訪,截然不同。1996年昌正浩花一整年時間周遊北美、歐洲,深度瞭解葡萄酒,隔年開設沙龍式品酒館推廣紅酒文化,開啟了對美食的另一番領悟。數年後,因緣際會走入餐飲業,陸續在台北、廈門開設大型餐館,2013年創辦「My灶」,以乾淨、細工、道地的台菜饗客,吸引企業名流無數,被譽為「最昂貴的路邊攤」,並以精緻的作法,刷新坊間對滷肉飯的刻板印象,創下全台最貴滷肉飯紀錄,迄今不衰。「My灶」的創辦史是昌正浩自小品嚐台菜小吃的心得縮影。連續5年獲選米其林必比登(Bib Gourmand)推薦美食餐廳。從小很有口福,迪化街的洋樓建築空間都很大,家裡三天兩頭大宴小酌不斷、吃辦桌,到北投吃酒家菜、唱那卡西。我在小學時期就會點菜招待賓客。喜歡研究的媽媽吃了外面的酒席,回家領著傭人複製改良,興致一來隨時都能擺出一桌又一桌獨一無二的家宴。台菜早長在我的DNA裡……豐富的味道資料庫產生鏈接,互相激盪,不斷融合又展開。我進入了飲食新紀元。菜餚與配料、菜餚與醬料、菜餚與主食、菜餚與飲品,整席菜色的起承轉合……逐漸凝聚成形。不止吃宴席,吃路邊攤我也用同樣標準。街頭小吃用得著這麼講究的原則嗎?路邊攤上不了檯盤,不成大器?我覺得相反。街頭小吃單純、新鮮、非量產,更適用這麼講究的原則,也更容易辨識出其中濃淡配比的細微差異。有人問他,台菜的代表滋味是什麼?很難回答。台灣是多元族裔共同生活的空間,時間上也歷經多元文化長期激盪融合。台菜的代表滋味絕不止一個,台灣的名片城市大概每個老城鎮都有資格擔綱,各擅勝場。如果硬要說出一個滋味,我首推油蔥酥。油蔥酥不是台灣獨有的調味方式,卻是台灣小吃最常見的靈魂角色,許多小吃非它不可,譬如蚵仔麵線、雞肉飯、滷肉炕肉、肉羹、油飯、米粉炒、大麵炒。特別是只擺一撮豆菜,此外沒配料的米粉炒、大麵炒,油蔥酥就是香氣和滋味的來源。迪化街吃貨昌正浩打開封存的記憶寶庫,端出台北舊城區最老牌也最地道的台灣美食,講述店家與美食的故事,引領讀者品嚐每一道經典小吃。書中他描述了各種小吃精髓:「滷肉飯的身價被遠遠低估了大半世紀。受到美英姐的啟發,我意識到,它可講究的地方很多,但也可以被忽略就好,至於講究與不講究的差異,當然就是美味的程度。」「每個人吃油飯都會發展出獨有的客製化習慣。我喜歡吃半碗,剩半碗加半熟荷包蛋,不加肉臊滷汁,而是淋上兩滴醬油,攪開蛋黃略拌開,鴨蛋的蛋黃口感香氣比雞蛋濃郁,堪稱神級的台味丼飯。」「早起的人才有好麵吃,這是行走於迪化街的金科玉律。頭湯下麵才吃得到爽勁。等到太陽與地平線越來越趨於垂直,湯鍋混沌漸起,麵條入鍋一下子就糊化,容易坨,麵條表面不爽朗,吃進嘴黏糊糊。」「我是肉羹控,對肉羹相當挑剔,入口也才知道,每一塊肉羹都很物超所值。肉香鮮甜之外,完全吃不到礙口的筋,絕對是手切肉的細工,仔細剔除筋膜,老闆花的精神和時間無價。原來,肉羹的美味天花板是這樣:肉中有魚,魚中有肉。」「久發快燙的魷魚口感結實乾韌有咬勁,阿根廷魷魚的肥厚特色吃得出來,迥異於坊間一般汆燙生魷魚的脆彈,有些人吃不慣,而吃成習慣的人會上癮,越嚼越香,視為下酒的上品,風味無可取代。」美食評鑑或品味的養成,首先要懂得區別食材是否新鮮,其次了解烹調手法對食材的各種影響。口味當然很主觀,但新鮮與否有客觀標準,烹調手法對食材的影響也有極客觀的標準。最美味的食物不必上得了檯面,因為來不及端上檯面就吃光了。美人遲暮有其自成一格的風韻,青春年華的美妙隱約可循,在小吃碗裡凝聚成時光膠囊。
第一本以「台灣豬」為主題的美食書 也是最重要小吃文化的指南 ★從北到南,道地台式小吃 ★隱身巷弄的排隊美食 ★內行推爆好吃的隱藏部位 ★開啟五花八門的黑白切多元宇宙 台灣豬有多好,嚐嚐黑白切便知。明明出自同一口大湯鍋,何以每一種部位與臟器滋味變化如此美妙複雜!最簡單的烹調,最搞工的烹煮講究,成就最豐厚的美味,也是嚐遍各種繁複滋味後,口腹最嚮往的療癒之物。 好吃的東西不在於要加什麼,而往往取決於不應該加什麼。黑白切的減法美學,也正好映照出台灣人性情中的直白素樸與恬淡純真。 坊間很多關於台灣小吃的書籍,卻無台灣豬肉料理的專書,殊為可惜。黑白切的內容包羅萬象,但不同部位的肉或內臟各有不同處理與講究,怎麼吃最佳也各有竅門。本書以一日早、中、下午點心、晚餐能吃到的黑白切為主題,用店家的故事來講述餐桌上台灣豬的各種風味,既提供台灣本土讀者一份有深度、知識與美食資訊的專書,也能藉由日後翻譯授權,成為外籍人士了解台灣最重要小吃文化的指南。 擬以採訪方式收集故事,以散文體呈現北中南各具歷史性與消費口碑的黑白切,用老牌店家推薦肉食,講述豬肉的故事與烹飪、品嚐的講究之道,最終目的是推薦台灣豬的美味與高品質,並一同記錄台灣黑白切文化風貌。 ★黑白切看似粗獷,卻是細緻,講究當日鮮宰,是追求美味的最高境界 台灣小吃最繁複的配菜,就是黑白切,而黑白切正是以豬肉和豬雜為最大宗產品。 黑白切看似粗獷,其實汆燙燉煮方式費時耗工,而且講究當日鮮宰不經冷藏冷凍,以追求美味的最高境界。 豬雜處理不易,以前不受精緻餐桌青睞,因此在民國50-60年代經濟環境匱乏時,成了勞動群眾蛋白質的最佳來源,也因此,商業繁榮的萬華、大稻埕這些老城區裡,林立著許多以黑白切為配菜的麵攤、米粉攤,一大清早就熱騰騰供應實惠又飽足的早餐、午餐,演變至今,連下午市、夜市也可以日夜接力供應黑白切。 多數人知道豬肉料理,卻不知不同品種的豬肉有何區別,也不知豬身上各部位有什麼烹煮的講究。黑白切是全豬饗宴的自助餐,任君挑揀,可豐可儉,想療癒嘴饞還是心靈,都可以在一頓飯盡享多元肉質與膠質,用味覺大冒險,真的妙不可言。 說台灣人的傳統早餐,從豬開始,實不為過。 在黑白切的世界裡,沒有誰是配角,每一樣都是最佳主角。 但由於它是庶民生活小食,價格始終在所有飲食清單中成為墊底擔當,很多消費者在網路上的評論也多用CP值來衡量其價值。若消費者能從本書了解到整個豬肉從生產到拍賣乃至於屠宰分切到分送價值。然而,豬肉從生產到拍賣乃至於屠宰分切到分送、烹煮,整個過程實在非常複雜也有趣,卻少有消費者能窺其堂奧。 本書從餐桌上的美味黑白切追本溯源,還給黑白切與豬肉職人們應有的美食價值與地位。 內容分為三個部分,Part 1是〈一隻豬的獻禮――從頭到尾〉,講述的是豬的本體,以其身上不同的部位,出現在黑白切攤上呈現的樣貌;Part 2是〈幸福的內在美――心肝寶貝〉,泛指豬的臟器、豬雜等,小吃攤上賣的各類豬雜,完全回歸食材本色,「新鮮」就是店家最大的用心與誠意;Part 3是〈台灣小吃真義與職人精神――日以繼夜〉,因為他們貪黑起早的工作,才使得我們可以享用不輸米其林的美味指標。
閱讀琴酒最好的一本書!作者鉅細靡遺交代琴酒前世今生,讀完本書洋洋灑灑的二十萬字後,關於琴酒的祖宗八代、連遠房親戚你都認識了!意亂「琴」迷歡迎進入烈酒世界★隨書贈送台灣琴酒地圖海報★琴酒的文藝復興近年來琴酒風潮席捲全球,取而代之伏特加為調酒市場主流的情況,年輕人又開始喝起琴酒,這波琴酒的逆襲是許多酒類專家始料未及的。《琴酒天堂》由英國知名的調酒師、酒類暢銷作家崔斯坦.史蒂文森(Tristan Stephenson)系統性地介紹琴酒。從「歷史角度」切入,以琴酒製作原料「杜松」引入琴酒於歷史上之發展,並介紹世界各國的琴酒製作方式與蒸餾方法,在歐美市場上的琴酒品牌如雨後春筍般冒出搶奪市場,有許多精釀琴上市,各廠商無不在自家的植物香料上下足功夫,在包裝上花盡心思吸引琴迷的注意。史蒂文森本身就是一位百科控,對於喜歡的事物,有著刨根究柢的精神,參考大量的書籍資料外,也會實地考察,因此有媒體讚美他,「如同是一本吧檯百科全書」。為了撰寫本書他拜訪超過60間琴酒釀造廠、品嚐過將近500款琴酒,才精選出各家酒廠的經典之作,娓娓道來其歷史與發展,一一剖析每一支琴酒的風味。在最後一章節提供了13款經典琴調酒的酒譜與由來,讓不論是琴酒愛好者或門外漢都能深入淺出地全面性認識與品嚐琴酒。而書中也搭配圖鑑和故事功能,書中羅列的不少琴酒在台灣是可以買得到的,這讓讀者更容易親近琴酒的世界。看完全書會讓人想把他介紹的琴酒一支一支買回家,史蒂文森以生活感的文風打開琴酒的世界。史蒂文森第一本書《好奇的調酒師》(The Curious Bartender,s)甫從出版,即榮登亞馬遜的暢銷榜,之後出了一系列的書,包含威士忌、咖啡、萊姆酒、琴酒等專書,深受讀者喜愛。他曾經接受媒體採訪,「什麼是好的調酒師?」他的回答是,擁有搖晃高難度的調酒技藝,是人們對調酒師最大的誤解,我認為好的調酒師還需具備有很多的條件,包含良好的社交技巧、強烈的職業道德、身體健康、良好的記憶力、靈活度、乾淨衛生、以及對藝術、歷史、科學和研究的熱情。「我們正經歷琴酒的文藝復興,更是琴酒的黃金年代。琴酒從未這麼美好過,可能再也不會這麼美好了,因此盡可能去享受吧,也請確保你在讀這本書的時候,手上也握著一杯你心愛的琴酒調酒。」
古典又豐富的法國美食百科作者被企鵝出版社譽為「安東尼波登之前的美食冒險家」古典法國美食傳奇第一本用「油」解構法國美食比波登還要早的美食冒險家法國的「美食冒險」需要有人帶領、需要哲學家和才華橫溢的美食家嚮導,食客才能了解在旅途中等待他的高貴菜餚的珍稀之處。這正是作者韋弗利.魯特(Waverley Root)在這本緊湊又豐富的法國美食寶典中要彰顯的重點。魯特在撰稿期間跋涉千里奔波享用數不清的歡宴美食,自不在話下。要編纂如本書這樣完整又富有研究價值的一部著作,大約得消耗三十年光景,作者撫今追昔也恰好從回到1927年開始。他長年擔任必須出差頻頻的新聞通訊記者工作,或許就這樣催生了這本發人深省的副產品。他諳熟法國,徹底而全面且深情款款,不僅瞭解法國的烹飪之道,也熟悉其歷史與地理。因此,認真專注的本書讀者,將能領受到他的美食探險之旅背後蘊含的豐富資訊。本書無疑是閱讀法國美好事物及了解它們如何生成的入門書。本書以做菜用的「油」來區分法國各地美食特性。因為各地風土條件不同,莊稼、家禽野味家畜都會因此不同,山區有牧草處若平緩寬廣就養乳牛和肉牛,若窄小就只能養羊、豬、鵝等,靠地中海的地區才有橄欖樹,有橄欖油(這一點和義大利相仿,北義大利菜就使用奶油不用橄欖油)。所以了解烹飪用油就能對法國美食有基礎概念。窮鄉僻壤處(不論山區平地)只能養豬加鵝,這兩種動物生長快、肥油多。山區有乳牛、乳羊也不會使用鮮奶,因為古代不易保存也不利運輸,都做成乳酪。地中海海鮮不同於大西洋岸的,應該有不同的烹調方式。而且法國人認為甲殼類是大西洋岸的好,所以靠地中海沿岸的地區海龍王湯(類似馬賽魚湯作法)不放甲殼類。唯有巴黎因為是大都會,會打破這些規矩。作者深入法國各地,見多識廣(也愛吃),所以寫得非常詳細,每個地區有趣的歷史、人物等等也都回提到,菜餚的起源、演變、正宗做法更是很精采。光是海龍王湯就介紹了很多地方的版本,提及配料、調味,非常好看而且實用性高。堪稱很好看又豐富的法國美食百科。鄉野的每個迴廊裡各長著適得其所的菜。土地不斷生成食物,而食物始終與該地的地理、氣候、歷史、居民、文化緊密交織,簡單說,就是與整個環境難分難捨。同樣名稱的食物在不同地方,口味可能形形色色大不相同。風土條件對食物的這種影響,比產地與廚房之間的親屬關係更妙不可言──為地理與飲饌之間的「生態關係」。為什麼貧窮的國家都種馬鈴薯、蕪菁,養豬、山羊和鵝?為什麼英國人沉迷於豐盛的早餐?為什麼法國人比鄰國更擅長使用他們的兩款基本食用油──奶油和植物油?翻翻本書前幾頁就能找到答案。「這是一部傳世之作,可堪流芳數十載。這是首部以英文書寫這樣一個令人著迷又心動的主題,現在與未來的美食家與旅者都將因這部權威巨著大感歡欣鼓舞。」――張伯倫(Samuel Chamberlain,1896-1975美食專欄作家)【內容介紹】大自然不僅決定了任何地區的飲食內容,也往往決定了要從各式各樣的可能性當中做哪些選擇,以及食物如何烹調。本書為頌祝法國美食和文化的讚歌,作者韋弗利‧魯特 為一位美食冒險家,他在安東尼.波登出現的幾十年前就已經留下了自己的精微洞見,結合歷史、考證與親身經歷下,塑造當代美國人對法國、義大利烹飪的概念。作者在法國的各個省市和偏遠鄉村旅行時,不僅親炙了諾曼第的蘋果白蘭地和卡門貝爾乳酪,巴黎的高級美食,以及豐盛的海龍王湯(Bouillabaisse),還發現了塑造法國民族特徵的當地歷史、風俗和地理位置;敘述金雀花王朝的國王和作家拉伯雷最喜歡的松露香腸的起源,告訴讀者凡爾賽宮的廚房如何在一天內為一千名貴族和四千名僕人烹飪,也記錄了一年中收穫蝸牛的最佳時節,在肥鵝遍地的庇里牛斯山脈地區,摩爾人如何影響這裡的甜點;還有普羅旺斯最古老的橄欖樹的年齡。這本書寫給廚師、旅行家以及鑒賞精美飲食散文的行家。
稀有葡萄品種的新浪潮 《紐約時報》年度最佳葡萄酒書專書 被葡萄酒教父羅伯‧派克稱之為「天殺的葡萄」!(Godforsaken Grapes) 稀有的、原生的、即將滅絕、自然的、有機的葡萄品種 這是一本葡萄酒的酒徒冒險 世界上已知有近1,368種葡萄酒──從Altesse到Zierfandle──我們卻只用其中的20種葡萄來釀造80%的葡萄酒。譬如卡本內蘇維濃(Cabernet Sauvignon)是波爾多最知名的葡萄品種,但如今舉世掀起一股ABC情結──Anything but Cabernet,追求卡本內(Cabernet)以外的稀有葡萄酒。 作者也認同這股風潮,不再迷信高階酒,出於個人嗜好,一一探查這類葡萄酒史,尋找滋味獨樹一格的酒,以及它們的根源。他超越所謂的「貴族葡萄」,嚐遍瑞士、奧地利、葡萄牙、法國、義大利、美國及其他國家,形形色色晦澀難懂的葡萄酒,而這些統統都是被我們忽略低估的葡萄品種。在這個過程中,他研究了為什麼這些葡萄酒失寵(或者從一開始就沒有想要取得它),進而調查出地緣政治、經濟和時尚如何改變我們的飲料。這是一部品酒家冒險旅行的紀實文學,也是作者寫給葡萄酒的一封有趣的情書。 本書基本上是造訪葡萄酒的旅行書,但沒有旅行書的按圖索驥形式,作者將基本的葡萄酒發展歷史與知識融在行文故事間,使得知識性的部分不艱澀,故事又有豐富的文化性,而且探討了多位知名品酒家與他們的方法學,對入門者相當具參考性。 作者說書寫的動機是為了解決自己的疑問和好奇,因此對需要閱讀葡萄酒入門書的讀者,是易懂易讀也有共鳴的,對稀有品種葡萄的故事有好奇的讀者即使已經擁有基礎的酒類知識,也不至於覺得本書太淺顯,可以說囊括了更多了目標讀者。其文筆是典型美國媒體專欄作家的風格,敘事清晰有條理,用字遣詞有個人風格,描寫生動有畫面。
稀有葡萄品種的新浪潮《紐約時報》年度最佳葡萄酒書專書被葡萄酒教父羅伯‧派克稱之為「天殺的葡萄」!(Godforsaken Grapes)稀有的、原生的、即將滅絕、自然的、有機的葡萄品種這是一本葡萄酒的酒徒冒險世界上已知有近1,368種葡萄酒──從Altesse到Zierfandle──我們卻只用其中的20種葡萄來釀造80%的葡萄酒。譬如卡本內蘇維濃(Cabernet Sauvignon)是波爾多最知名的葡萄品種,但如今舉世掀起一股ABC情結──Anything but Cabernet,追求卡本內(Cabernet)以外的稀有葡萄酒。作者也認同這股風潮,不再迷信高階酒,出於個人嗜好,一一探查這類葡萄酒史,尋找滋味獨樹一格的酒,以及它們的根源。他超越所謂的「貴族葡萄」,嚐遍瑞士、奧地利、葡萄牙、法國、義大利、美國及其他國家,形形色色晦澀難懂的葡萄酒,而這些統統都是被我們忽略低估的葡萄品種。在這個過程中,他研究了為什麼這些葡萄酒失寵(或者從一開始就沒有想要取得它),進而調查出地緣政治、經濟和時尚如何改變我們的飲料。這是一部品酒家冒險旅行的紀實文學,也是作者寫給葡萄酒的一封有趣的情書。本書基本上是造訪葡萄酒的旅行書,但沒有旅行書的按圖索驥形式,作者將基本的葡萄酒發展歷史與知識融在行文故事間,使得知識性的部分不艱澀,故事又有豐富的文化性,而且探討了多位知名品酒家與他們的方法學,對入門者相當具參考性。作者說書寫的動機是為了解決自己的疑問和好奇,因此對需要閱讀葡萄酒入門書的讀者,是易懂易讀也有共鳴的,對稀有品種葡萄的故事有好奇的讀者即使已經擁有基礎的酒類知識,也不至於覺得本書太淺顯,可以說囊括了更多了目標讀者。其文筆是典型美國媒體專欄作家的風格,敘事清晰有條理,用字遣詞有個人風格,描寫生動有畫面。
上海,吃得開!香港飯人歐陽應霽點火 X 上海地膽殳俏搧風應霽與七十位上海好友 嚴選一百二十個吃喝地標,與嘴饞為食的你起早摸黑走遍外灘 潛入老宅鑽進弄堂走出鄉鎮,吃出上海前世今生大未來!甚麼樣的文字可以將食物的色香味躍然紙上?甚麼樣的食物可以將你的心挑動興奮?歐陽應霽與上海的食物味道,就是這樣一個組合,看著歐陽應霽描述下的上海美食,光從第一章節早餐,就跟著開啟了生猛有勁的一天之始,不是中西合璧的美而美快餐、不是悠閒翹腳的油條豆漿,而是從燙呼呼的熱燙鹹漿豬油蔥花餅、擠密密排隊人龍的街巷小店裡開始。在閱讀過程中,仿若見到麵館裡、點心店裡踏雜的人龍;聽見老闆娘暴烈與溫柔並濟的吆喝店裡店外客人移動位置擠一擠的招攬聲;店裡師傅用竹片一挑抹手一捏的轉出一個個餛飩,然後看著文字你跟著張嘴咬下那小籠包燒賣酥鴨黃魚醉蟹鉗炒花甲,跟著恨不得也馬上來上一碗!用吃喝理解一個城巿,會不會是最簡單的一種方式?!如果能在異鄉,找到友人帶路,吃一餐簡單或華麗的美食,這個城巿豈不宛若天堂的留在記憶之中。香港作者歐陽應霽,繼2012年八月推出《味道台北》之後,繼續其城巿飲食的第二站 ﹣《味道上海》。上海該怎麼吃喝?可不可以從一碗麵開始。一碗從兒時記憶裡就已存在的陽春麵,或是麻醬麵配豬肝湯,到我們所熟悉的榨菜肉絲麵雪菜絲麵,原來是從上海人的澆頭吃法。這一路奢華,可繼續進行:從最簡單的?開煨麵,到雪菜?魚麵,到刀魚汁麵;原來細麵是為了吸取這澆頭的滷汁而存在。連麵館名字都不得不教人覺得斯文甚多:夏麵館、味香齋、老地方、十面埋伏、香閣麗、蘭桂坊……(這真的是比咱們的老王老張老鄧麵館聽起來有學問)歐陽這回依舊請出在地美食達人帶路,上海食家殳俏帶著我們從早餐的餛飩生煎粢飯(沒錯,就是咱們吃的飯團,也是上海傳來的),到本幫菜;從老上海的老西餐,到秋冬裡的蟹宴;從兩星三星外灘邊上的頂級西餐,可再一路吃到深夜路邊的暗黑料理小攤。而這個東方魔都,當然也吸引了各地的饕客游子留駐此城。可以是台灣畫家鄭在東帶著去吃本幫菜;廚房人類學者莊祖宜引領去外灘品嚐法式料理;三少四壯余光照帶著散步梧桐樹下的上海街頭。可以是香港設計師鄧達智帶路的早餐,新加坡記者葉孝忠的麵食中餐,法國攝影師的法式早餐。更別說眾家的在地友人的熱情邀約:麵人管菜的巿場巡禮,音樂人李泉的本幫菜導引,美食作者沈宏非的的大江南北品嚐。歐陽彷彿匯聚了眾家美食友人的功力與記憶,上海成了另一款的分類記憶:從早到晚,可以是這麼一路吃下來:<早安上海><一麵之緣><本幫甚麼菜><忙裡偷甜><咖啡或茶><來往菜市場><一蟹更勝一蟹><大江南北><冒險家的餐桌><料理精神><深宵發帖><伴手有禮><出走上海><本幫經典家常演繹>等十四章美食樂曲。吃一碗麵,便吃進這城巿最庶民最有趣的?史記憶。
上海,吃得開!香港飯人歐陽應霽點火 X 上海地膽殳俏搧風應霽與七十位上海好友 嚴選一百二十個吃喝地標,與嘴饞為食的你起早摸黑走遍外灘 潛入老宅鑽進弄堂走出鄉鎮,吃出上海前世今生大未來!甚麼樣的文字可以將食物的色香味躍然紙上?甚麼樣的食物可以將你的心挑動興奮?歐陽應霽與上海的食物味道,就是這樣一個組合,看著歐陽應霽描述下的上海美食,光從第一章節早餐,就跟著開啟了生猛有勁的一天之始,不是中西合璧的美而美快餐、不是悠閒翹腳的油條豆漿,而是從燙呼呼的熱燙鹹漿豬油蔥花餅、擠密密排隊人龍的街巷小店裡開始。在閱讀過程中,仿若見到麵館裡、點心店裡踏雜的人龍;聽見老闆娘暴烈與溫柔並濟的吆喝店裡店外客人移動位置擠一擠的招攬聲;店裡師傅用竹片一挑抹手一捏的轉出一個個餛飩,然後看著文字你跟著張嘴咬下那小籠包燒賣酥鴨黃魚醉蟹鉗炒花甲,跟著恨不得也馬上來上一碗!用吃喝理解一個城巿,會不會是最簡單的一種方式?!如果能在異鄉,找到友人帶路,吃一餐簡單或華麗的美食,這個城巿豈不宛若天堂的留在記憶之中。香港作者歐陽應霽,繼2012年八月推出《味道台北》之後,繼續其城巿飲食的第二站 ﹣《味道上海》。上海該怎麼吃喝?可不可以從一碗麵開始。一碗從兒時記憶裡就已存在的陽春麵,或是麻醬麵配豬肝湯,到我們所熟悉的榨菜肉絲麵雪菜絲麵,原來是從上海人的澆頭吃法。這一路奢華,可繼續進行:從最簡單的?開煨麵,到雪菜?魚麵,到刀魚汁麵;原來細麵是為了吸取這澆頭的滷汁而存在。連麵館名字都不得不教人覺得斯文甚多:夏麵館、味香齋、老地方、十面埋伏、香閣麗、蘭桂坊……(這真的是比咱們的老王老張老鄧麵館聽起來有學問)歐陽這回依舊請出在地美食達人帶路,上海食家殳俏帶著我們從早餐的餛飩生煎粢飯(沒錯,就是咱們吃的飯團,也是上海傳來的),到本幫菜;從老上海的老西餐,到秋冬裡的蟹宴;從兩星三星外灘邊上的頂級西餐,可再一路吃到深夜路邊的暗黑料理小攤。而這個東方魔都,當然也吸引了各地的饕客游子留駐此城。可以是台灣畫家鄭在東帶著去吃本幫菜;廚房人類學者莊祖宜引領去外灘品嚐法式料理;三少四壯余光照帶著散步梧桐樹下的上海街頭。可以是香港設計師鄧達智帶路的早餐,新加坡記者葉孝忠的麵食中餐,法國攝影師的法式早餐。更別說眾家的在地友人的熱情邀約:麵人管菜的巿場巡禮,音樂人李泉的本幫菜導引,美食作者沈宏非的的大江南北品嚐。歐陽彷彿匯聚了眾家美食友人的功力與記憶,上海成了另一款的分類記憶:從早到晚,可以是這麼一路吃下來:<早安上海><一麵之緣><本幫甚麼菜><忙裡偷甜><咖啡或茶><來往菜市場><一蟹更勝一蟹><大江南北><冒險家的餐桌><料理精神><深宵發帖><伴手有禮><出走上海><本幫經典家常演繹>等十四章美食樂曲。吃一碗麵,便吃進這城巿最庶民最有趣的?史記憶。
台北吃什麼?香港飯人歐陽應霽點火x台北地膽韓良憶煽風歐陽應霽與六十位台北好友嚴選一百二十個吃喝地標,與嘴饞為食的你一同從早到晚從粗到細從輕到重從新到舊由始至終,吃出台北歷史文化真材實料最最滋味!!台北,美食之都,匯集大江南北各式美食。老饕們曾有過這麼一種說法,要吃最精緻美味的各地中國菜,不在中國在台北。也正因特殊的政治背景,造就台北多元性的美食文化。這次,資深老饕歐陽應霽與他的台北在地好友韓良憶,將帶領著我們走遍街頭巷弄,品味道地台北美味。台北,該怎麼吃呢?從<早餐台北>的燒餅油條∕東門米粉湯∕萬華周記鹹粥∕大稻埕慈聖宮排骨湯到好樣Brunch...歐陽彷彿匯聚了眾家美食友人的功力與記憶,台北成了另一款的分類記憶:從早到晚,可以是這麼一路吃下來:<早餐台北><戀戀菜巿場><不只牛肉麵><餡露乾坤><coffee or tea><麵包新世界><甜美台北><吃出民國範兒><好呷台菜><東洋風不息><異國在地><夜巿夜宵><伴手禮><走出台北>等十四章美食樂曲。「這碗魯肉飯,就教人想移民台北」歐陽團隊裡的上海姑娘如是說。原來,台北可以吃出天堂。旅行,有各式動機有種種目的,各式主題各種玩法;但如何吃喝?總是避不開的課題。如果用吃喝,來理解一個城巿,那又會是何種感受?香港作者歐陽應霽,在漫畫創作∕設計書寫外,最為關心的其實是這麼件飲食小事。在每個城巿如何吃喝,是他在2007年出版了兩本《香港味道》後最關心的問題。「夫飲食,小術也,不專心致志,則不得也。」決定從他自己最關心的問題開始,進行一個個城巿的city food guide的吃喝玩樂飲食書寫。所謂:從私人味道體驗出發,帶領讀者進入每個城巿的味道質感。本系列名為〈吃到底〉味道城市系列,以《味道台北》為首發,預計出版香港∕上海∕北京等城市美食導覽。
台北奇怪的事不少,但這城市的年輕人,不知為何都曾有過開一家咖啡館的夢想。法國詩人巴爾札克說:「我不在家,就在咖啡館,我不在咖啡館,就在往咖啡館的路上。」台北人也愛咖啡,咖啡館的密度全台第一。而一家好的咖啡館,除了供應好喝的咖啡,撫慰你對咖啡因的渴求,它還可以是時尚與人文氣味兼具的閱讀空間、是你工作開會的臨時辦公室,是你暫時逃離城市喧囂的中繼站,亦可以是你聊八卦道是非的秘密基地……大辣城市漫畫「東塗鴉」系列繼《香港春卷》後,這次推出能夠代表台北城市文化特色的《台北咖啡》。對於咖啡館,我們有太多情感、太多回憶、太多故事想訴說,每一位圖文創作者,紛紛翻出記憶、透過觀察、發揮想像,將自己腦海中咖啡印象,以漫畫、文字或影像,共同譜出屬於我們的「台北咖啡」。‧八篇台北咖啡漫畫包括:圖文創作者阿尼默:〈四十七歲的天空〉、廣告人小莊:〈冷咖啡〉、圖文創作者平凡:〈安眠咖啡〉、動畫導演謝文明:〈女明星〉、創作人兼mo!relax咖啡館負責人dizzy:〈Daft Punk〉、圖文創作者崔永嬿:〈在城市的咖啡館裡遇見另一隻兔子〉、圖文創作者Jeffrey:〈颱風中的太妃糖香味〉、影像創作者許村旭:〈常想節食的女子〉‧七篇台北咖啡書寫包括:作家韓良露:〈咖啡時光〉、影評人老嘉華〈台北已消失的好咖啡店〉、GQ雜誌總編輯杜祖業:〈生活就是尋找Café Right〉、作家李季紋專訪侯孝賢導演:〈侯孝賢在Café 25℃〉、挪威森林咖啡館負責人余永寬:〈台北咖啡館主人的奮鬥史——在理想及賺錢之間〉、開過土豆咖啡館的簡銘甫:〈我曾經開過咖啡館〉、旅遊記者黃麗如:〈專訪四家特色咖啡館:克立瑪、4 am café、歐雷、布拉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