飲食料理 類別 ,共計7
  • 排序
  • 圖片
  • 條列

君幸食(吃好,喝好):最懂中國吃的英國美食作家,一場貫穿古今的中餐盛宴

麥田  出版
2024/08/03 出版

繼暢銷書《魚翅與花椒》、《尋味東西》之後,一場探究中餐奧祕的「美食人類學」★★2024弗南梅森餐飲獎(Fortnum & Mason Food & Drink Awards)最佳美食書★★「君幸食」即勸君進食,吃好、喝好。源於兩千多年前,漢朝用於宴請賓客的食器中所書寫的文字。◆請您吃得開心!◆中餐是什麼?如何理解中餐?如何體驗中餐之樂?扶霞就像一位跨越中西的美食人類學家,透過她的踏查筆記,我們不只看到中餐的美和味,也看到背後深蘊的文化背景、價值觀、生命觀與哲思。扶霞這位「最了解中菜的西方人」,自從一九九四年到四川成都學藝川菜,三十年來對中餐的熱情只增無減。她認為,中餐已經是世界上最受歡迎的美食,但也是世人最不了解的烹飪傳統。在她眼中,中餐是技法,也是哲學;是治癒身心的良藥,也是文明與蠻荒的分界。這次,扶霞站在歷史發展的長河裡,將中餐烹飪所蘊含的智慧、思想,找到一個具有世界觀的全新詮釋。她一如既往以幽默的筆觸、前所未有的精采視角,還有令所有讀者驚豔的「中華文化功底」,從三十道中餐名菜出發。從菜品的起源、食材、刀工、調味、烹飪技法乃至其中蘊藏的深刻思想,娓娓道來。仿若一場宴請,一段旅程,也是這位橫跨中西的美食名家三十年來熱愛中餐的深情告白。即使是成長於中餐環境的我們,也會驚訝扶霞探究中餐知識的博大精深。受惠於她多年遊遍中國品嘗各地美食,並與眾多名廚交流切磋,不只讓我們收穫許多從未深究的飲食典故與風味,還能換位讀到西方人看待中餐的全新視角。讓這趟探索美食的紙上之旅更增添了許多冒險搜奇的樂趣,無比酣暢過癮。▍一九九○年代末,託一位上海朋友的福,我第一次品嘗到醉蟹,作法是將活的河蟹先浸泡在高度白酒中,再用加了醬油、糖和各種香料的風味黃酒浸泡一兩天……那次與醉蟹的初遇在我的味蕾上打下了永久的烙印。蟹肉與蟹黃冰涼、黏滑而爽口,淡淡的酒香讓人唇齒生輝,美味得讓我渾身顫慄。它們柔滑奢腴堪比鵝肝醬,但又同時擁有生蠔的清爽誘人。我一生吃過不少美味佳餚,然而醉蟹絕對接近我飲食樂趣的金字塔尖……——摘自本書〈「麴」盡其妙:醉蟹〉※名家讚譽(依姓氏筆畫排序)毛奇 飲食文化作家朱振藩 專欄作家、食家洪愛珠 作家莊祖宜 作家詹宏志 作家蔡珠兒 作家──────鼓舌推薦!! 

79 特價458
加入購物車
下次再買

尋味東西:最懂中國菜的英國美食作家,打破美味偏見的真心話與大冒險

麥田  出版
2022/11/03 出版

英國著名美食作家扶霞.鄧洛普,繼暢銷書《魚翅與花椒》後,再次跨越東西飲食版圖,打破舌尖上的偏見 「很多中文讀者覺得,在這個老外筆下,自己的飲食文化既令人驚奇又發人深省……」 ──扶霞 西方人對中菜有哪些誤解?吃慣中菜的人對西餐又有哪些成見?在一個西方人眼中,中菜有哪些嚇煞人的暗黑料理以及有趣的不傳之祕? 吃貫中西的英國美食作家扶霞,在劍橋及倫敦大學畢業後,曾到四川成都學藝川菜,遍訪中國各地以及臺灣。她的暢銷書《魚翅與花椒》,成功地穿越中西飲食文化差異,得到多項美食寫作大獎。她還以英文書寫過正宗道地的中式川菜、湘菜與家常菜食譜等,堪稱「最了解中菜的西方人」。 在這部美食文集中,扶霞要帶領我們穿越東西方的味覺藩籬,打破舌尖上的偏見。全書蒐羅了東西方美食的奇聞趣事,帶我們一起目擊她親自動手的料理大冒險,以及她對美食與文化差異的深刻領悟。扶霞的文字幽默機鋒、滿滿人間煙火氣,讀完如同帶領讀者的美食味蕾探索到從未開拓的領地。 挑戰嚇煞西方人的暗黑料理 ◆人生第一次嘗試料理「鞭」菜,用的竟是雄鹿的那話兒。 ◆想挑戰「一雞九吃」,在倫敦家中後院親手殺雞嚇壞鄰居。 ◆在雲南第一次嘗試吃生豬皮,憂心忡忡可能被寄生蟲侵腦。 打破東西方舌尖上的偏見 ◆中國人愛吃各種「下水」,真是因為生活「貧窮和絕望」? ◆能吃紹興臭霉菜,為什麼卻如此抗拒歐洲人愛吃的臭起司? ◆四川國寶級大廚到美國吃頂級米其林西餐,會是什麼體驗? 暢談美食的趣味歷史與軼事 ◆左宗棠真的吃過宮保雞丁、但左宗棠雞卻不是左宗棠發明的! ◆用不同金屬材質做成的勺子,竟能吃出菜餚不同的風味! ◆嘗一口在古墓中封存了兩千多年的番紅花粉末,是什麼味道? 「儘管我的重點一直是美食,但很多時候都在進行跨文化的飲食冒險……。這些經歷徹底改變了我的人生,不僅是對我味蕾的『再教育』,也是思想上的脫胎換骨,讓我不僅能對關於中餐的西方偏見說『不』,也能從他者的視角看待自己的文化。」 --扶霞 「如果你是一個熱愛美食、熱愛生活的人,那麼扶霞的文字肯定是你的菜。如果你一日三餐味同嚼蠟,我覺得這本書不讀也罷。」 ——陳曉卿(美食紀錄片《風味人間》總導演)

9 特價306
加入購物車
下次再買

家的永恆滋味:食物與愛的美味實踐,慢食教母給女兒的人生MENU

麥田  出版
2022/03/03 出版

《時尚》、《城市與鄉村》生活雜誌評選為年度最好看的書之一 在帕妮絲之家長大的女兒書寫與母親溫暖又療癒的生活 承襲家庭飲食文化,記錄每一口真實又美味的回憶 看完只想立刻起身,到廚房動手復刻一盤家的料理   【品味推薦】 Liz 高琹雯  Taster 美食加創辦人 比才  《家酒場》《小聚會》作者 何桂育  巴黎不打烊 徐仲  飲食文化研究者 葉怡蘭  飲食生活作家、《Yilan美食生活玩家》網站創辦人 【本書特色】 ★51幅知名攝影師掌鏡的照片,完整呈現慢食教母與女兒的生活場景。 ★56道作者從小到大烹飪的家庭料理,也是愛莉絲.華特斯最愛的食譜。 ★圖文並茂描繪美國當代知名慢食廚師與女兒的家庭飲食風格札記。  無論身在何方,只要與母親同在,就有家的感覺。 從小就接受慢食文化薰陶的作者,成長於世界知名的傳奇餐廳,外人眼中是社會運動者、非典型廚師的媽媽,為她點了哪些人生料理?在人生路途上,和她一起品嚐了哪些家的滋味?   ▍香味像前菜一樣營造屬於家的氛圍 回想母親有讓陌生場域也變得像家一樣的本事:點一根迷迭香,在每個房間揮動幾下,就像在拿淨化棒驅魔那樣。如果在家以外的地方聞到這種薰香的味道,都會一陣暈眩──彷彿母親才剛來過房間,利用獨特的儀式趕走了破壞空間氛圍的邪靈。   ▍從農場到餐桌,主菜就是家的主角 在我記憶中,母親一踏進某個地方就會開始燉煮雞湯,她的用意是讓人在任何地方都有家的感覺。這也是為什麼即使到了異地,母親會先找品質良好的肉舖。到我的住處時,從包包裡拿出一隻雞來(就像魔術師的高帽裡蹦出一隻白兔),在我不注意時她就已經把雞放到鍋子裡開始燉湯。   ▍美味任何人都做得到,只需一點調味料 我們「合寫」的書與其說是食譜,不如說是在口述一系列加了萊姆汁而變得更美味的食物。工作進度向來緩慢,因為我們只有塞在路上動彈不得與找不到更好的娛樂活動時才動「口」,不過書案持續進行中。但我得說,這本食譜要是出版了,肯定會是曠世鉅作,因為我們母女倆發現了一件事:幾乎所有食物加了萊姆都變得更好吃!    ▍親手切出讓日常生活多一點變化的甜點 如果要說母親的雙手在我心中留下最深刻的印象是什麼,那會是她握著水果俐落地削去果皮的樣子。我們家的餐桌中央總有一個碗,擺放幾樣當季盛產的水果。這些水果是家裡做甜點用的食材;在我們家,除了水果之外沒有其他甜食,只有在特殊場合與節慶會製作特別的甜點。將切好的水果放入盤內,無須刻意擺盤即可上桌供大家享用。如此料理的鮮果一向是滋味絕佳、最令人回味無窮的甜點。

9 特價405
加入購物車
下次再買

一起到綠色餐廳吃頓飯!——在地友善食材×溫暖節令料理,跟著番紅花走訪全台22家風土餐廳

番紅花  著
麥田  出版
2021/03/27 出版

台灣第一本綠色餐廳尋味之旅! 跟隨超人氣家庭料理家——番紅花踏查全台22間綠色餐廳, 穿行於豐盛滋味與在地食材之間, 一口一口,尋訪迷人、溫暖又貼近土地的味覺故事! ★ 首本深入介紹、引薦台灣在地「綠色餐廳」的飲食專書。 ★ 融合料理職人精神、台灣自然風土、店家經營故事、食材烹調與餐點特色。 ★ 綠色餐廳最簡單的定義就是——「趨近低環境成本的餐飲經營模式」。餐點葷、素皆有,選用對土壤與生態相對友善的有機食材。此外,綠色餐廳需遵守並承諾六項「綠食宣言」:優先採用當地當令食材、優先採用有機友善食材、遵循永續生態及海洋原則、減少添加物使用、提供蔬食餐點選項、減少資源耗損與浪費,且於網路平台揭露食材來源,並接受不定期訪談與稽核。 「食物不光是滿足口腹之慾,對人體也有營養均衡攝取等該注意的,但隨著人類文明的進程與環境共存永續的意識抬頭,人類不光只是擔心異常氣候下的反撲,更重要的是每位地球公民都該深埋內心的飲食素養,而綠色餐廳,恰恰就是飲食素養的絕佳體現。」——黃俊誠(《綠色餐飲指南》創辦人) // 跟著番紅花的飲食探訪地圖, 細細訴說繚繞城市山海、街衢巷弄間的在地滋味; 那是關於料理人的、關於台灣風土的, 更是關於我們每個人的味覺故事⋯⋯ 「為了將台灣各角落致力追求『美味』和『永續』的餐廳,把他們的遠見與精湛廚藝,報導出來呈現在海內外關心土地與環境友善的讀者面前,這幾年我和綠媒體團隊走得越遠,越認識到『綠色餐廳』在台灣餐飲職人的努力下,已然是一片溫柔朗朗的星空;這本書將指給你那一顆一顆的星星位於何方,等待您按圖索驥,去探索,去品嚐。」——番紅花 走進盈滿飯菜香的綠色餐廳, 你不可錯過大稻埕「孔雀餐酒館」無國界創新台菜、 基隆「八斗邀」肥美的螃蟹和小卷; 而南台灣更有高雄簡天才師傅讓人吮指回味的法式功夫櫻桃鴨腿, 以及屏東Eske Place Coffee House精品烘焙咖啡。 對了!飯後必得來塊「小小蔬房」的艋舺楊桃戚風蛋糕、 「坪感覺」甘雅清芳的包種茶瑪德蓮; 再配上一杯精釀啤酒, 隨番紅花進入世界冠軍陳耀訓的職人麵包魂、 台中「施雜貨」三代共同創作; 以美食燃亮一抹燭光,迷人的店頭故事即將展開⋯⋯ 這些綠色餐廳不僅守護自然,重點是也能好吃好看、有型有款!它們除了採用當令有機食材、減少資源耗損,更持續翻玩多重料理元素,注入在地繁盛的鮮蔬禽肉之中。原來「吃美味」、「吃健康」、「吃環保」可以同時並行;想要品嚐最天然、最流行的時尚台味,就一起到綠色餐廳吃頓飯吧! 【精選菜單摘錄】 ◎台北「Le coin de Sophie在她家:法式柑橘鴨胸」 法國傳統節慶性菜色,使用花蓮玉里的履歷鴨胸,以牛排手法在鐵鑄鍋煎出油脂,再取用這個鴨油與柑橘皮、有機蘋果醋製成酸香的橙汁,滋味極佳! ◎高雄「LA ONE Café:西班牙蒜香白蝦」 西班牙經典菜色Tapas,以蒜片橄欖油油燜式作法,釋放蒜味及海鮮香氣,滿載滋味的橄欖油更是最佳麵包沾醬,每一口都是直抵人心的鮮美。 ◎屏東「Eske Place Coffee House:鄉村鹹派」 以傳統紐西蘭「手桿厚派皮」為基底,結合屏東在地小農南瓜、菇類、番茄、馬鈴薯等食材烤製而成;鹹派的沾醬,是每週熬煮四小時、以傳統濃縮醬汁手法的獨門沾醬「Kiwi 嬤嬤」。   ◎新北坪林「坪感覺:蜜香紅茶滷肉燥」 滷肉燥以西螺柴燒手工醬油與蜜香紅茶入味,搭配文山包種茶香飯,再附上季節時蔬佐鳳蕉豆腐乳、泡菜、烤南瓜,以及絲瓜味噌豆腐湯。   ◎基隆「八斗邀友善餐廳:柚饗藥泥」 秋冬時節最宜煲湯益氣,煮鍋放入季節時蔬,搭配基隆得天獨厚的黃金蟹與鎖管等原船凍海鮮,再倒入橙柚風味的自釀啤酒,滿鍋生香。

9 特價405
加入購物車
下次再買

餐桌上的語言學家:從菜單看全球飲食文化史

任韶堂  著
麥田  出版
2020/08/01 出版

Bon Appétit 史丹佛大學最受歡迎的通識課! 從冰淇淋到番茄醬、從歐洲到亞洲,跨越地理的界線探討食物、語言、文化間的關係。 美食愛好者必讀的語言學家菜單全球史。 語言學教授、麥克阿瑟獎得主任韶堂, 帶領讀者探索隱藏在食物中的全球文化歷史。   每道餐說明多三個字母,你就得為烤雞或義大利麵多付五十四分錢! 作者研究了近六千五百份菜單,發現當餐廳以較長的字詞說明餐點時,該道菜的價位相對較高。平均來說,每增加一個字母,便增加十八分錢!另外,檢查餐廳是否強調「異國」或「辣味」,一旦出現「異國」或「香料」等單字,餐點價位亦隨之提高。 用餐時舉杯(toast)祝福他人健康,這個行為和早餐吃的「吐司」有何關聯? 「敬酒」一詞之所以出現,源於該女性的出現為宴會增添樂趣,如同調味的烤麵包和香料能使葡萄酒更加美味一樣。當時受大眾歡迎的女性「遂如烤麵包般」,成為「鎮上最受歡迎的人」。敬酒通常多是為了祝賀某位女性的健康 ,而那位受眾人喜愛的女性便成為出席賓客「祝福的對象」(toast)。 為什麼中式套餐沒有飯後「甜點」(dessert)的選項? 中式料理沒有甜點,由此可以解釋為何在中式烹飪中,烘焙以及烤箱不太重要。中式料理當然有所謂的甜食,例如美味的甜湯「糖水」(tong sui)就被視為甜點,但大多做為點心或宵夜輕食。中式套餐本來就沒有飯後甜點的概念,但仍有一套料理架構。 我們熟知的番茄醬(ketchup)和臺語的魚露語出同源? 「番茄醬」原本是福建方言中的「魚露」,福建位於中國南方沿岸地區,多山環繞,也是tea(茶)這個字的源起(福建話te)。近年來愈來愈多福建人移民美國 ,因此在東岸各大華埠經常吃得到福建料理,且多搭配手工釀製的紅麴米酒,是福建飲食的一大特色。紅麴米酒與番茄醬的來源略有關係,不過米酒歷經數個世紀後仍大致維持原味,反觀番茄醬,卻數度更迭。 番茄醬、糖漿、肉凍、火雞、馬卡龍、雪泥以及蒸餾酒,是波斯國王、巴格達哈里發、普羅旺斯皇室、紐約阿斯特家族的高級餐點,同時也是福建水手、埃及藥師、墨西哥修女、葡萄牙商人、西西里島上義大利麵製造者、艾摩斯特市詩人及紐約烘焙師所流傳下來的語言化石,每種餐點在傳承期間,無不調整借用食物的既定架構:杏仁餅和柑橘醬不再使用中世紀的玫瑰水和麝香,水果糖水也成為美味的冰淇淋,酸味的肉類料理糖醋燉牛肉變成基督教為了配合四旬齋創造而出的魚類料理。即使料理已產生變化,然語彙仍隱身其後,引發人們回想曾經共享過往的深厚情感,如火雞(turkey)一字讓我們得以回想,六百多年前葡萄牙人珍愛的海上祕寶,而土司(toast)和晚餐(supper)則讓我們想起中世紀時期的羊肉湯(pottage)以及充滿盛情的祝酒(wassail)。 討論美食的方式同時反映出人類對美食的期待:渴望過著健康、天然、真切的生活,並認同自身家族背景和文化,以及人類趨向樂觀和正向的天性。討論美食同時也反映出我們所認知的事實:母音的發音方式和人類微笑之間的關係、而格萊斯準則更足以回答凱蒂的問題,亦即「當我們說太多時,正意味著我們有所隱藏」:以「新鮮番茄」做為番茄醬的廣告,過度強調「新鮮」或「美味」的不切實際菜單,或過度強調健康的垃圾食物外包裝。 本書各章節的鋪陳比照正式套餐的順序,從菜單開始,接著是魚肉料理,再穿插水手和海盜的故事。休息一下,接著討論傳統晚餐烤肉上桌前的潘趣酒和烤麵包,再來是烤肉料理,並在進入飯後甜點前說說零食以及嘴饞這件事。內容包羅萬象,旁徵博引,筆調風趣,歡迎讀者盡情享用!   沙拉(salad)、鹽(salt)與義大利香腸(salami)的共同點何在?為什麼中價位的餐廳比高檔餐廳更常使用「真正」這個字眼?本書令人大開眼界,內容見解精闢,趣味橫生,每一頁都有驚喜。作者任韶堂告訴讀者,我們在提及食物時的選字隱藏了哪些祕密,以豐富學識與幽默筆調,說明食物語言其實反映出我們的慾望與渴求,無論那是出自高檔法國餐廳的菜單,或一包洋芋片。——碧.威爾森 (Bee Wilson),著有《叉子面面觀:飲食的歷史》、《美味詐欺:黑心食品三百年》

9 特價342
加入購物車
下次再買

臺灣咖啡誌

文可璽  著
麥田  出版
2019/01/27 出版

首張珍貴的臺灣咖啡地圖、第一本『臺灣咖啡歷史』尋豆書 臺灣咖啡的流浪史紀錄 首度曝光; 含括大量咖啡相關豐富史料,以及上百張咖啡歷史圖片。 特別推薦—— 胡川安(中央大學中文系助理教授,「故事:寫給所有人的歷史」網站主編) 蔣竹山(中央大學歷史所副教授) 韓懷宗(咖啡學系列、台灣咖啡萬歲作者;正瀚生技/咖啡研究中心顧問) (依姓氏筆劃排序) 《臺灣咖啡誌》除了考證嚴謹及內容扎實之外,作者還找到各種珍貴咖啡種植的山林地圖及歷史老照片,而隨頁下頭的附註更是詳盡,幾乎可達專業史學的水準。是第一本描寫日治時期臺灣咖啡種植產業發展史的佳作。 ——蔣竹山 本書的作者文可璽是臺灣咖啡歷史的偵探,《臺灣咖啡誌》蒐集了堅實的歷史資料,並且透過系統性的整理,讓一切的謎團都在證據的照亮下解開。除此之外,最為難得的是作者踏察過不少咖啡的植栽地,加入了空間與地理的向度,提供更為立體的歷史。 ——胡川安 =內容簡介= 「如鬼那樣黑,如戀愛那麼甘,如地獄那般熱的——珈琲」 在歐洲,巴哈的《咖啡清唱劇》女主角因咖啡成癮而無法自拔,咖啡勝過香吻、甜酒。 在日本,早年的文宣形容咖啡,如鬼黑、如戀愛甘、如地獄熱。 在臺灣,大稻埕豪商李春生,堪稱「玩咖啡」第一人。 一八九七年,盛進商行進口日本咖啡糖,它的廣告詞寫著:「正真便利珈琲糖……」; 一九○一年,縱貫線鐵道改道經西門,西門市場內的商人關口龍太郎賣起咖啡豆; 一九一二年,臺北第一家咖啡屋「公園獅」在臺北俱樂部旁開張; …… 當星巴克、85°C等連鎖咖啡店,如雨後春筍般盤據臺灣大街小巷之際;當全球有三分之二人口飲用咖啡、每天消費量高達十四億杯的驚人數字時;臺灣是何時開始擁有自己的咖啡樹,以及啜飲到自己收成的咖啡豆?臺灣產的咖啡何時參展過博覽會?從臺灣頭到臺灣尾,從西岸到東岸,曾經風華的咖啡樹,會是由德記洋行的商人像候鳥一樣、帶來咖啡種子落地臺灣的嗎?抑或是後來的日本人,讓臺灣土地收成的咖啡香飄向海外? 十九世紀,臺灣大稻埕收購茶葉的李春生,是第一個嗅到「黑金」(咖啡)氣味的商人,他的咖啡豆購自擺接堡冷水坑(今土城區清水)游氏兄弟的咖啡園,這可能是臺灣最早種植咖啡樹的歷史記載。 清朝末年,咖啡豆渡海來臺、落地生根於山巔水湄之後,於日治時期,臺灣咖啡樹栽植的普及率幾達顛峰。一九一一年至一九一七年間,日本殖產技師田代安定有詳實的關於臺灣咖啡樹種植記錄,為臺灣的咖啡樹種植打開歷史新頁。一九三八年,臺灣咖啡栽培面積與收成已臻高峰,北起臺北州,南至高雄州,甚至花東都有咖啡栽培,是臺灣咖啡豆全盛與風華的年代。 二戰結束,臺灣咖啡的盛世漸衰。戰後山林管理所接管後,咖啡園變成林木地,或更改成其他作物的種植。直到二○○三年,雲林古坑舉辦首次臺灣咖啡節,成功營造咖啡原鄉的風華,從此拉開東山、阿里山、舞鶴台地等處的臺灣咖啡大放異彩的新序幕。臺灣咖啡的歷史,在作者筆下,有條不紊的畫出首張珍貴的臺灣咖啡地圖,譜寫出臺灣本土至今最嚴謹與豐饒的咖啡史詩。 本書追尋臺灣咖啡的蹤跡旅程,作者從零散的史料中抽絲剝繭,並多次實地訪查咖啡最初產地的遺址與試驗場;將臺灣咖啡從引進、種植到發展實況,一一拆解,猶如一堂引人入勝的在地咖啡歷史推理課。從來,我們都只倚賴進口的咖啡豆,閱讀過《臺灣咖啡誌》,這本書將引領我們在時代夾縫間、在翻山越嶺後,找到臺灣最初的那株咖啡樹,也深刻了解臺灣咖啡不只存在史料中,原來它一直生長在這塊沃腴的土地上。

9 特價432
加入購物車
下次再買

法式香甜˙常備點心:回溫、加工、裝飾、上桌,8種半成品,變化52道季節x裸感小點

陳孝怡  著
麥田  出版
2018/02/07 出版

=本書特色= ★《法式香甜.裸蛋糕》作者,再度為熱愛烘焙的你,設計最天然樸實、不須繁複技巧、健康美味又能常備家中的點心! ★只要學會8種準備簡單、保存方便、變化多樣的常備半成品,就能組合出50道精緻小點! =內容簡介= 甜點總是讓人覺得工序繁複,製作起來似乎要耗費不少時間, 其實只要掌握製作半成品的技巧,就可以隨時享受香甜小食光; 而且,一樣半成品可以變化出不只一種甜點,即使假日只有空閒準備一樣, 接下來的一整週還是能變換口味,不用擔心吃膩,想要一次享受多種口味也沒問題。 8種常備半成品╳10種常備甜點醬=50道精緻點心 《法式香甜.裸蛋糕》作者,甜點私廚La Vie Friande, 為你精心設計了準備簡單、保存方便、變化多樣的半成品! 打破「常備」的框架, 不僅僅是糖漬水果、果醬、餅乾或是冰棒, 蝴蝶酥、國王餅、法式泡芙、提拉米蘇、脆皮蛋糕捲、巧克力塔…… 即使是精緻點心也可以成為常備料理! 製作簡單卻變化多多的鬆餅麵糊; 不論是餅乾、塔派、千層酥都能做的杏仁塔皮和千層派皮; 比想像更容易製作與保存的法式泡芙; 只要一個平底鍋就能完成的法式可麗餅與嘉蕾特; 還有超級百搭的焦糖蘋果和蜜紅豆…… 只要學會製作「常備半成品」,就能讓家裡隨時飄起香甜氣息!

9 特價378
加入購物車
下次再買
頁數1/1
移至第
金石堂門市 全家便利商店 ok便利商店 萊爾富便利商店 7-11便利商店
World wide
活動in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