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全方位解讀 ★一本看懂當代藝術的「保證不迷路指南」! 100 個關鍵詞,快速掌握當代藝術流派與思想潮流 100 個關鍵詞,輕鬆踏上欣賞各種藝術表現形式的捷徑 100 個關鍵詞,簡單有趣一讀就懂,專有名詞不再生僻晦澀 100 個關鍵詞,家具.建築.攝影.表演,發掘當代藝術無所不在 100 個關鍵詞,看見杜象、畢卡索、安迪.沃荷等大師的創作背景與原點 王俊傑 國立臺北藝術大學新媒體藝術系教授胡永芬 獨立策展人姚瑞中 藝術家 袁廣鳴 媒體藝術家、國立臺北藝術大學新媒體藝術學系教授黃才郎 前國立台灣美術館館長、前台北當代藝術館館長──專業推薦◆當代藝術座標縱軸(藝術流派)+ 橫軸(思想概念)= 100個關鍵詞,全面解讀當代藝術!▍50個藝術流派:依年代順序,從十九世紀末、二十世紀初慕夏的新藝術與畢卡索的立體主義,到安迪.沃荷的普普藝術、森山大道的當代攝影─每個關鍵詞分成三部分─►概要:該流派名稱由來、發展時期、盛行地區、代表性藝術家與作品等►詳細說明:該項藝術運動之興起、鼎盛時期,以及衰微的歷史經過►進展:與其他藝術運動的關係▍50個思想概念:從時代背景或主要思潮切入,了解「意識形態」、「御宅族」、「白立方空間」等名詞的起源、定義,以及它們在當代藝術中扮演的角色─每個關鍵詞分成三部分─►概要:概念的基本定義►詳細說明:圍繞著概念的其他相關知識►進展:概念的其他用法 許多被稱為當代藝術的作品,總是讓人摸不著頭緒:杜象簽名在便器上,為什麼是藝術觀念上的革新?村上隆製作的人形公仔、赫斯特將鯊魚泡在福馬林中,為什麼是藝術作品?看了也未必懂在畫什麼的抽象畫、以文字或聲音作為創作概念的藝術形式,都被稱為當代藝術,但為何與我們所理解的「藝術」定義相去甚遠? 當代藝術近年來蔚為風潮,但總免不了被認為艱澀難懂,門檻甚高。理解當代藝術的難處,主要原因在於無法條理清楚地歸納出作品相關的遊戲規則,從「綜合主義」、「新印象派」、「野獸主義」到「達達主義」、「超現實主義」,隨著創作媒材多樣化,藝術有了更多與世界對話的方式。 本書專為這些不知如何入門的人所設計,簡潔整理出理解當代藝術能派上用場的一百個關鍵詞,讓各位在前往參觀展覽時,當作隨身說明手冊。或是在閱讀雜誌藝術報導時,做為延伸學習之用。對當代藝術有興趣的讀者,若能活用本書,美好的藝術就會成為每天生活的一部分!
你是不可能犯罪,還是還沒犯罪?社會新聞造成的人心惶惶,「你我都推了一把」嗎?犯罪的人和被害的人是什麼模樣?以上這些問題,答案可能跟你想得都不一樣! 「我參加一些鑑定工作了解犯罪人的想法以進行研究後發現:犯罪人在犯罪當下,絕大部分是理性的。他們是說:『我花錢買刀子做這件事,就能把我最痛恨的人幹掉,其實挺划算!』這稱之為「理性抉擇」、「風險抉擇模型」,這個模型建立在這些犯罪人的大腦裡,他會覺得——投入一點點的成本,獲得的成果如果收益夠大,那我就去從事犯罪行為。」——戴伸峰 原來,罪的定義除了法學,也跟心理有關;原來,每個人都可能變成罪犯;原來,犯罪背後的原因是這樣……跟著台灣第一位拆除犯罪心理學知識門檻、第一位被開槍的犯罪防治學系教授戴伸峰從心理學洞悉犯罪的根本,解密「罪」與「犯罪者」的產地 「隨機殺人」、「路怒症」、「故意殺人」、「情財仇」……每當社會新聞登上媒體版面,人們就試圖透過各種標籤,去追尋與定義這些罪惡的樣貌,但真的是我們想的那樣嗎? 罪的面相有哪些? 什麼是「罪」呢?你也許曾經在電線桿上看到這樣的字句——「人都有罪」,難道生而為人就有「原罪」嗎?隨著社會演進,人類在共同的價值觀或信仰觀之上建立出一套屬於「罪」或是「不應該做的事情」的標準。但,「標準」從何而來?我們都知道傳世經典「以牙還牙、以眼還眼」源於《漢摩拉比法典》,但這是基於何種原理因應而生的概念呢?「故意」和「過失」有什麼差別?心理學做為「研究人類行為的科學」,又該如何解釋犯罪? 再說,如果有罪就當罰,那麼…… 根據中華民國《槍砲彈藥刀械管制條例》明定「手槍、空氣槍、獵槍及其他槍砲、彈藥專供射擊運動使用者,非經中央主管機關許可,不得製造、販賣、運輸、轉讓、出租、出借、持有、寄藏或陳列。」但2013年台東的「孝子獵人案」為何可以免除其刑之執行? 犯罪人到底長啥樣? 為什麼人們對於犯罪人的長相、外型、個資等等,這麼有興趣?竟然與稀有性有關?義大利犯罪學家切薩雷·龍布羅梭(Cesare Lombroso)就建立了一套「天生犯罪人」說,羅列出犯罪人的18種代表長相,你我是否有中了哪幾項?或者,在更古老的時期,人們相信壞人的腦袋裡有一些壞東西在作怪,不如把他的腦袋打開,讓壞東西飛走吧?這種將頭蓋骨切開的「環鋸術」竟還真的是當時的主流療法?然而在醫學進步的現代,人們開始探討犯罪是否與基因有關,那麼犯罪基因是否真的存在? 但為什麼我們總對犯罪者感興趣? 根據內政部2023年公布的內政統計通報顯示:暴力犯罪的嫌疑人只占台灣總人口的3/100,000,如果跟大樂透中獎機率的3/100相比,走在台灣街上,親眼目睹暴力犯罪的機率真的是比中大樂透還難!所以我們才會對這些案件充滿好奇? 被害人原來長這樣? 「為什麼會被詐騙?誰叫他貪得無厭!為什麼會被性侵?誰叫他穿著暴露!」為什麼面對被害人時會出現責備被害人的現象?或者自己就是被害人時,為何會出現「如果我不要這麼貪心就不會被騙了吧?如果我不要多管閒事就不會遭殃了吧?」的想法呢?為什麼大家會認為犯罪被害人要負擔自己成為犯罪被害者的部分或是全部責任呢?甚至犯罪被害人自己也覺得自己有錯呢?犯罪學家用另外一個角度提出了反思。這個角度就是「理想被害人的形象」!什麼?被害人也有理想的形象? 如果被害人都有理想形象…… 2023年11月,K姓男子與W姓男子平時有口角糾紛,今凌晨K男找來兩名友人向W男尋仇,雙方持刀棍互毆釀成兩死一重傷,警方追查犯案動機,K男女友指出K男不滿W男「把我當小弟」。這起發生在台北市的案件,被害人具有哪一種理想形象? 如果犯了法才算有罪,那「罪」究竟是什麼?犯罪心理學又是如何研究犯罪與人和社會之間的關係?加害者掌握哪些人性心理,從而操控、迫害受害者?什麼樣的心理、情緒促動他們內在的怒意與惡意,選擇用激進殘忍的手段,打碎一切?受害者又是在什麼樣的社會失衡下,墜入無助的傷害中?本書從兩個部分出發,第一部分從「罪」的根源探討,第二部份則從犯罪者的養成切入,從「起源」開始探究,以法學、心理學與社會學的客觀角度,窺探人性黑暗的角落,重新認識罪惡與罪犯的真相。 本書特色 ★第一本以台灣視角切入犯罪心理學的書籍看膩了國際犯罪的解說嗎?翻譯書沒談的台灣案例,戴老師說給你聽!★貼近生活的舉例,原來罪離我們這麼近舉凡作弊、闖黃燈,當你下了這些決策執行這些事,那麼離犯罪其實也不遠了?!★研究數據理性分析,心理學也可以饒富趣味又專業「排擠」可以做實驗?「責怪被害人」的現象也可以?多種心理學研究理論,揭開犯罪的真相! 好評推薦(依姓氏筆畫排序) 林文蔚/台灣獄政工作權益促進會常務監事法律白話文運動馬躍中/國立中正大學犯罪防治學系暨研究所教授、系主任兼所長陳美儒/建中資深名師、暢銷書作家張瑜鳳/資深法官、《章魚法官來說法》系列書籍作者黃致豪/律師廖泊喬/精神科、成癮科醫師蔡宇哲/《哇賽心理學》創辦人兼總編輯鄧善庭/諮商心理師賴文崧/國立台灣大學心理學系教授暨台灣基礎神經科學學會理事長鍾道詮/東吳大學社工系副教授
「我們身在何方?我在黑暗之夜寫下此文。在戰爭中,黑暗不與任何人為伍;在愛裡,黑暗確認了我們緊緊相依。」——約翰.伯格 最具影響力的藝術批評家、美學理論大師當代評論短文集 「留住一切親愛的」 我們如何支撐自己生存下去?權力在誰手上?我們又如何正在改變自然? 約翰.伯格充滿啟發性的優雅散文,不僅對「人」投以深情的關注, 透過又輕又重的文字,也是這位作家最靠近卑微人性的思索, 引領我們通往每個濃烈卻清徹的心靈。 身為當代最具原創性及影響力的思想家之一,約翰.伯格也是一位傑出的藝評家、行動主義者與說故事的人。《留住一切親愛的》一書,是他對於全球經濟與軍事暴虐的重大回應。從巴勒斯坦人的反抗、中東地區的重創流離、美國卡崔娜颶風、倫敦七月七日炸彈客事件與九一一事件等重大政治事件,伯格藉由詩意的文字,不僅探討貧困和失去自由的痛苦與深層絕望,也談論藝術與政治抵抗的連結,帶領我們探索無以數計的個人選擇、遭遇、啟明、犧牲、欲望、悲痛和記憶。專注而熱切地觀看這個世界,正是一種同情的形式。 政治抵抗在今日有何意義? 約翰.伯格以發自內心的熱情,提出深刻而激進的反思。 *「我在這黑暗之夜書寫,但我看見的不只是暴虐。倘若只有暴虐,我將沒有勇氣繼續執筆。我看到人們沉睡、忙碌、起床喝水、低訴他們的計畫或恐懼、做愛、祈禱、在家人的鼾聲中烹煮食物,在巴格達,在芝加哥。(是的,我也看到永不屈撓的庫德人,其中有四千人在美國的默許下,在海珊政權的煤氣室被毒死。)我看到糕點師父在德黑蘭工作;被當成盜匪的薩丁尼亞牧羊人在羊群旁小眠;我看到柏林腓特烈森林區一名男子穿著睡褲、拿著啤酒、讀著海德格,他有雙無產階級的手;我看到一艘非法移民的小船停在西班牙亞利岡特海岸附近;我看到馬利的一名母親正搖著嬰兒入睡,她叫阿雅,意思是「誕生於週五」;我看到喀布爾的廢墟,一名男子正在返家途中;而且我知道,儘管痛苦,但倖存者尋覓並聚集能量的聰明靈敏並未稍減,甚且不斷精進,這其中蘊藏著某種精神價值,某種類似聖靈的東西。儘管世局黑暗如夜,但我對此深信不疑,雖然我道不出其中緣由。」——〈我們身在何方?〉 「約翰‧伯格書寫重要之事,而不只是有趣之事。在當代英語文字圈內,對我而言,伯格擁有無與倫比的地位。自D. H. 勞倫斯之後,不曾有其他作家像他這般對感官世界投以如此關注,並對道德良心寄予如許同情。」——蘇珊.桑塔格 【約翰.伯格在麥田】 《觀看的方式》 《影像的閱讀》 《另一種影像敘事:一個可能的攝影理論》 《觀看的視界》 《婚禮之途(美學大師約翰.伯格在生命流動中見證永恆的小說)》 《另類的出口》 《我們在此相遇》 《攝影的異義》
朱迪斯•巴特勒(Judith Butler) 女性主義經典《性/別惑亂》、政哲《非暴力的力量》作者,當代西方公共領域重要異議之聲 後九一一時代的政哲思考/評論集萃 ※ 當重大社會事件襲來(例如國家軍隊發生虐囚事件、虐待照片廣為流傳),知識分子該如何思考與介入? ※ 社會因爭議性公共議題而爭論不休(例如以民主之名的「民主國家」、進步的性政治、與伊斯蘭宗教規範之間相互衝撞),哲學家能向我們提供什麼獨特細微的切入點與討論議程? ※ 而我們,在這個數位媒體的攝影時代,能如何重新構思「框架」,辯詰我們身處世界的生命政治與時間性? ※ 當代世界該如何在「肯認」、文化多元主義與身分政治的討論之上,不讓討論陷入僵局? 本書由五篇為回應當代戰爭的文章組成,聚焦於呈現我們的情感和倫理傾向是如何受到選擇性的差別框架所規範。延續作者在後九一一時代的思考主題,更進一步探問且主張:若某些生命沒有一開始就被認識為生命,其傷痛或消逝也就不會為人所認識;如果特定的生命不被稱之為生命,或更根本的、打從一開始就沒有在特定的認識論框架中被視作生命,這些生命便不曾完全地活過,遑論消逝。 在現實生活中,我們每天都在無數新聞中瞥見逝去的生命,而這些生命往往以數字表示。故事日復一日不斷上演,似乎永無止境且無可挽救。然而我們除了必須理解戰爭罹難者的危脆性(precarious),也希望將肯認(recognize)的概念與戰爭帶來的損失相連結,並進一步提出倫理和政治上的異議,那我們該如何思考、必須做些什麼?由此便引發諸多基本且斷難以迴避的問題:框架的結構是如何生產情感?情感與倫理、政治判斷與實踐之間的關係究竟為何? ▋▋▋ 眾聲推薦(依照姓氏筆畫排列) 林靜君|台灣高中哲學教育推廣學會理事長 洪世謙|國立中山大學哲學所教授 陳 瑄( 陳 穎 )|台師大、世新大學講師,影評人、譯者 陳宜倩|世新大學性別研究所教授、國家人權委員會諮詢顧問 黃涵榆|臺灣師範大學英語學系教授 《閱讀生命政治》作者 葉 浩|政治大學政治系副教授 鄭斐文|東海大學社會系副教授 蕭育和|臺灣大學政治學博士 戴遠雄|國立中山大學哲學研究所約聘助理教授 【看見無人弔唁的生命】 戰爭持續進行——這並非僅止於譬喻,而是此時此刻、日以繼夜正在發生的事實。 透過巴特勒的詰問,我們也許會驚覺自己用以思考的框架——將某些生命視為「可活的」、「可弔唁的」;哪些是不值得活的、甚至從來沒有活過的「生命」,這些「戰爭的框架」究竟如何產生作用。 而恰恰是當我們清楚意識到這一點,也許事態就有可能出現縫隙,成為造成改變的起點。 《戰爭的框架》平裝版於二〇一〇年集結出版。面對以色列與巴勒斯坦的戰火,美軍在關塔那摩灣與伊拉克的虐囚照片曝光流出、「第一世界」公共知識分子為了該如何回應英美霸權與開啟戰火而辯論不休,種種「震驚」讓巴特勒寫下這幾篇文章。儘管世界局勢變化快速,但戰爭、性政治與宗教不寬容依舊是今日社會的重大分歧與嚴重課題,巴特勒的評論言猶在耳,需要我們細讀審思。
約翰.伯格最長銷藝術評論經典作品! 探究我們如何觀看藝術和世界的方式, 最精練又最具衝擊性的經典視覺藝術之作。 觀看先於言語。孩童先會觀看和辨識,接著才會說話。 ▌藉由觀看,我們確定自己置身於周遭世界當中;我們用言語解釋這個世界,但言語永遠無法還原這個事實:世界包圍著我們。我們看到的世界與我們知道的世界,兩者間的關係從未確定。 ▌我們的知識和信仰會影響我們觀看事物的方式。當我們能夠觀看之後,我們很快就察覺到我們也可以被觀看。 ▌當影像以藝術作品的方式呈現時,我們觀看它的方式,就會受到我們所學習的一整套藝術看法的影響。 約翰.伯格《觀看的方式》強調「形式」和「論點」兩者同樣重要,試圖引發讀者質疑與探究我們是如何觀看繪畫……這無疑將改變讀者觀看圖像的方式。 全書雖以章次為名,但讀者可以隨自己喜好以任何順序閱讀。其中四章由文字和圖像構成,另外三章則只有圖像。由圖像構成的章節,主題分別為觀看女體的方式,以及油畫傳統中的各種矛盾面向,雖然沒有文字,但它們企圖提出的問題並不下於有文字的篇章。在這些圖像篇章裡,作者有時不提供任何相關資料,因為擔心這類資訊可能會分散讀者的注意力,干擾圖像正在傳述的意旨。 本書初版於一九七二年,以BBC的同名電視影片為基礎加以延伸,是所有談論藝術的書籍中,最發人深省也最具影響力的經典作品,直到今日,其啟發讀者如何觀看藝術作品的入門地位依然不變
★★ 羅蘭 • 巴特一代經典 《神話學》 首度完整中譯 ★★ 當代最重要思想家,揭櫫消費社會意識形態背後的隱含意義 痛擊布爾喬亞符號宰制,書寫結構主義文化分析的傳奇篇章 【本書特色】 ★ 法國當代符號學泰斗羅蘭 • 巴特成名代表作,問世逾六十年,華文世界首度全譯 ★ 結構主義文化分析開山之作,文化研究、符號媒介、當代思潮、社會學、流行學必讀經典 ★ 書中開創之神話分析方法,影響二十世紀後半各大符號意義解讀、流行符碼運用相關領域 ★ 近代思想大師中,以日常生活事物為理論分析對象的罕見奇書,深入淺出,與庶民接軌 ★ 國立中央大學法文系教授許綺玲審訂/專文導讀 【本書簡介】 羅蘭 • 巴特每月發表的文章集結,旨在揭露資產階級社會如何透過某些特定的文化材料來維護自身價值觀念。本書由兩部分組成,第一部分是「神話分析」,第二部分則是「今日神話」的理論闡釋。 〔神話分析〕 集結了五十三篇時事評論,是巴特連續兩年不間斷、每月撰寫一篇的成果,靈感源於法國時事與日常生活,內容則是他的觀察心得與犀利解讀。 〔今日神話〕 巴特親自講述如何破解現代流行神話的系統來源。他以理論的方式講解相關概念:何為神話、神話如何運作,以及神話的必要性與限制等。 巴特寫作《神話學》的年代,是歐美大眾文化產品大量出現的時代。在這些作品裡,巴特表達出一種必須創新理論來談論它們的迫切感,他想要解讀包含在事物及其媒介中的訊息。推動他的是一股尋求意義的慾望。像是一位在沙灘上傾聽貝殼祕密的好奇小孩,巴特帶著他獨有的符號學嗅覺,詮釋了一個又一個流行符號,孕育一個成長之中的新興學科——符號科學。巴特以冰冷的剖刀,切理社會萬象,穿越萬象,回歸本質。五十多篇大眾文化人、事、物精妙分析,翻轉資產階級的人為操作手段,還原事物自然本貌,奠定結構主義作為大眾文化理論載體之不朽基礎。
● 本書分別將殖民地台灣小說中警民、通婚、抗爭、友情、混血等種族關係再現加以歷史脈絡化,分析在台日本人作家、殖民地出身的日本人作家與台灣人作家如何因應不同的時代需求,將台灣與日本不同種族之間的接觸、互動與交混,「翻譯」為具有種族、性別與階級意涵的帝國與國族主體。 ● 透過各章的討論可以看到,這些文學再現分別呈現了台日知識分子在日本帝國的種族論述、政策與關係,以及兩性關係、婚姻、混血等生命政治的交錯下,建構「現代主體」想像的過程:殖民地警民關係具有階級與性別意涵的「文明」規訓與教化、種族仇恨與親密關係交錯下的「現代」主體想像、普世性友情與「大東亞」區域主體建構、異種族婚姻中日本國內與海外的「他者」與自我建構、殖民地血統混雜性被轉化為性別化國族主體的過程。 ● 本書討論的小說奠基於日本帝國下殖民地台灣的歷史事件、政策與種族關係,同時又發揮文學的想像力與虛構性質,具體呈現文學等文化生產超越歷史主義的可能性與局限性。 本書以日治時期小說中的殖民地台灣種族關係書寫為探討對象,分析日本人與台灣漢人或台灣原住民之間,警民、抗爭、通婚、友情、混血等不同形態種族關係的文學再現,如何呈現日本帝國下多重的國族主體「翻譯」過程。在複雜的種族關係再現中,日本帝國如何透過「認同」與「差異」的政治操作建構種族論述,在維持民族差異與不平等權力關係的前提下,達到帝國統合與戰爭動員之目的?而不同的歷史階段的日本人作家及台灣人作家,如何建構其主體想像?在此建構過程中,文明化與現代性論述又發揮何種關鍵性的作用? 序章首先回顧英語圈學界對於歐洲帝國殖民地種族關係的討論,聚焦殖民地種族關係與相關論述,如何透過帝國本國與海外殖民地的權力關係與互動,成為跨越公私領域的現代主體建構。進而提示日本帝國與其殖民地統治之歷史脈絡,如何影響日本帝國下多重國族主體的「翻譯」機制。 第一章〈「文明」的規訓與教化:殖民地台灣小說中的警民關係〉,以賴和〈不如意的過年〉(一九二八)與陳虛谷〈放炮〉(一九三○)兩篇漢文小說、呂赫若〈牛車〉(一九三五)與新田淳〈池畔之家〉(一九四一)兩篇日文小說為例,探討警民關係的文學再現如何呈現殖民地「文明化」論述,將暴力壓制轉化為現代統治技術之過程。 第二章〈異種族「仇恨」與「親密」:日治時期日本人作家的台灣原住民抗日事件再現〉,討論佐藤春夫〈霧社〉(一九二五)、山部歌津子《蕃人來薩》(一九三一)、大鹿卓〈野蠻人〉(一九三五)、中村地平〈霧之蕃社〉(一九三九)等作品,如何討論原住民抗日與日本人討伐之種族對決「仇恨」,以及殖民地種族與文化同化手段的異種族通婚「親密」關係這兩個極端的種族關係,呈現何種複雜的交錯與辯證。 第三章〈左翼人道主義、南方想像與幻象顯影:「大東亞共榮圈」下的殖民地友情〉,以濱田隼雄〈扁食〉(一九四二)、龍瑛宗〈蓮霧的庭院〉(一九四三)與呂赫若〈玉蘭花〉(一九四三)三篇小說為對象,探討小說中的情感與政治心理學層面,如何呈現跨民族友情超越殖民地民族差異與權力關係之可能性與局限性。 第四章〈國族與性別的邊界協商:殖民地台灣小說中的台日通婚〉,以朱點人的漢文小說〈脫穎〉(一九三六)、真杉靜枝〈南方的語言〉(一九四一)、庄司總一(庄司総一)的《陳夫人》(一九四○/一九四二)、川崎傳二的〈十二月九日〉(一九四四)等日文小說為對象,探討小說中的台灣漢人與日本人異族通婚書寫如何呈現日本帝國下國族與性別的邊界協商。 第五章〈性別化的國族「血統」想像:殖民地台灣小說中的台日混血兒〉,以黃氏寶桃〈感情〉(一九三六)、庄司總一《陳夫人》(一九四○/一九四二)與〈月來香〉(一九四二)、小林井津志〈蓖麻的成長〉(一九四四)等小說中台灣漢人與日本人的混血兒,以及坂口䙥子的〈時計草〉(一九四二)中台灣原住民女性與日本人警察的混血兒,討論不同種族的台日混血兒書寫分別呈現何種國族與性別認同的相互建構。 終章〈未進行的去帝國與去殖民〉釐清本書對於日本人與台灣人知識分子現代主體建構的討論,如何將西方式「現代主體」的概念加以多重化、問題化。進而概述本書所釐清的日本帝國種族論述與現代主體形構過程及其遺產,如何持續在戰後至今日本與台灣的種族關係與現代主體想像中發揮作用。
本書是2007至2009年「交界與游移──跨文史視野中的文化傳譯與知識生產」整合研究團隊的研究成果結集。共收錄十三篇論文,依循「文化傳譯」與「知識生產」角度切入,就若干不同個案,從歷史、文學、文化史等角度來進行回應與闡述,剖析明清以降臺灣多元駁雜的歷史文化進程。 全書分為四輯。第一輯「知識生產與觀念轉型」中,陳熙遠〈新舊約與今古文──「聖經」在儒教中國的近代啟示〉,探討晚清今文學者在重構孔教核心理論時,對於今古文經傳統的吸納,及受到西教理解的影響。張哲嘉〈晚清時期日本旅人眼中的中國衛生與健康〉,分析晚清時期的中日文化交流,聚焦當時日本出訪中國者記錄下所折射出的中國衛生與健康概況。周春燕〈胸哺與瓶哺──近代中國哺乳觀念的變遷(1900-1949)〉,針對近代中國哺乳觀念的變遷,梳理西方以兒童為本位的觀念傳入中國後所產生的一系列對傳統哺乳方式的影響。三篇論文不約而同凸顯知識生產中,由不同個人或特定群體所形成的人際網路,以及過程中的觀念轉化與互滲。 第二輯「文學典律的建構與重組」的三篇論文,分別觸及清代以來的城市志書寫、現代中國文學史敘事、戰後臺灣文學典律的樹立。胡曉真〈記一座城的身世──劫餘心理與城市志書寫〉,以范祖述的《杭俗遺風》與丁丙編纂的《武林坊巷志》為本,將私人城市志與官方地方志進行對照詮釋。黃子平〈「新文學大系」與文學史〉,從1935年趙家璧等編選《中國新文學大系》談起,凸顯其及將中國現代文學「第一個十年」(1917-1927)經典化,從而奠定現代文學史敘事的基本架構之演變歷程。黃美娥〈戰後初期臺灣文學新秩序的生成與重構:「光復元年」──以本省人士在臺出版數種雜誌為觀察對象〉,探討戰後初期臺灣文學新秩序的生成與重構,與前兩篇論文同樣關注時局驟變下文人的肆應和自處,及文學場域中的政治角力。 第三輯「現代性的表述與再現」聚焦於二十世紀前半不同現代性的呈現。梅家玲〈現代的聲音:「聲音」與文學的現代轉型〉,關注近代中國在文學的現代性追求過程中,聲音與文字轉型之際所牽涉的美學與政治等層面的拉扯和張力。林姵吟〈「文明」的磋商:1930年代臺灣長篇通俗小說──以徐坤泉,林煇焜作品為例〉,聚焦三○年代臺灣婚戀小說中「文明」的再現。廖炳惠〈氣候變遷與殖民統治:溼熱與現代性〉,分析殖民地氣候如何折射出日本殖民者與臺灣的曖昧以及殖民論述的不穩定性。 第四輯「戰後台灣的族群,文化傳播與家國想像」,則探討臺灣社會因著國民黨遷臺而激化的不同族群的文化交匯。黃英哲〈跨界者的跨界與虛構──陶晶孫小說〈淡水河心中〉顯現的戰後臺灣社會像〉,以陶晶孫(1897-1952)唯一遺留的日文小說〈淡水河心中〉(淡水河殉情)為中心,探究這位作家的多重跨界書寫。張必瑜〈戰後初期(1945-1968)臺灣小學地理知識傳授中的家國想像〉,以戰後初期臺灣的小學地理課本為主,探討黨國教育如何透過課本及其他儀式和物件,展演其「意識型態國家機器」。沈冬的〈流行歌曲上電視──《群星會》的視聽形塑〉,以慎芝及群星會為例,由視、聽兩方面切入,探討《群星會》如何成為「極視聽之娛」的節目。洪淑苓〈泰雅族詩人瓦歷斯.諾幹的族群書寫與文化關懷〉則以泰雅族詩人瓦歷斯諾幹的作品入手,析論其族群書寫與文化關懷。 十三篇各自獨立又互為相關的研究。共同聚焦於不同政權、意識型態、族群、語言、文化、觀念、體系、媒介之交界後所產生的游移與衝擊,除了關注參與其中的能動者持續的磋商、磨合、折衷、應變的游移過程,也強調知識的建構性,及建構背後鑲嵌的角力軌跡和多重因素。
美學理論大師約翰.伯格與專業攝影名家尚.摩爾 合力探究攝影本質經典之作 與班雅明《迎向靈光消逝的年代》、巴特《明室》、桑塔格《論攝影》同列當代影像思考鉅著 * 文化批評大師薩依德:「非凡無比,引導性與原創力十足優異」 * 攝影家張照堂 推薦序 「在眾聲喧嘩的現今出版品中,這本書獨特、厚實而靜謐,但不用懷疑它蘊含的火花與光彩。」──攝影家 張照堂 「本書可以是一位攝影工作者對其工作實踐的反思紀錄;一位藝術史家對攝影理論的初步探勘;一場嘗試廢棄文字說明,僅用影像訴說故事的大膽實驗;以及一本向山區勞動者的堅毅果敢反覆致意的著作。」──譯者 張世倫 關於攝影,我們不停思索:何謂真實?攝影是紀錄,抑或是謊言?什麼是照片?照片意謂什麼?影像如何生成,又如何使用、詮釋?影像與文字間有何關聯?圖說是理解之必要,抑或是想像力的扼殺?為何不含文字說明的照片,猶能令人感動莫名?我們能否捨棄文字,純然以影像思考、敘事? 當代美學評論大師約翰.伯格與瑞士攝影名家尚.摩爾聯手述說,取理論為架構、擷影像為觸媒,延續華特.班雅明、羅蘭.巴特、蘇珊.桑塔格的影像思考傳統,為讀者揭示攝影本質。 全書以文佐圖,為攝影提出另一種獨特的敘事法則:尚.摩爾以自身拍攝經驗,書寫其身為攝影家之反思。一張照片,便是一處「相遇之所」,身在其中的攝影者、被攝者、觀看者,環環牽繫。這般循環往復的連結迴圈,啟發了另一種遊走於紀實與想像間的獨特攝影敘事之道。約翰.伯格接著進一步提出一則關於攝影的理論,比較攝影與繪畫間差異,詳論相片的觀看之道。而後則是兩人想像力的合作成果,由一百五十張不帶任何文字說明的相片串接而成,透過連續影像呈現,訴說一位農婦的生命故事。最終則試圖歸結該連續生命影像卷軸的終極敘事意義。一連串照片,其意義不在紀實,不發隻字片語,只有純然影像:它們訴說生命的故事,誘發記憶與回想。 攝影敘事之道,由此而生。
第一部分:開宗明義闡述布洛斯基出現的歷史意義。從他的事蹟和影片重現影史的由來,這位自稱「中國電影王」對於華語電影的可能重大貢獻,到《經巡中國》與《美麗的日本》兩部「旅遊影片」,在世界影史的可能位;進而提議一個「重返中國/世界電影史」的討論取向。 第二部分:從一個國際電影初期發展的脈絡,討論中國早期電影的概況。希望藉由整理分析,嘗試勾勒出一個「布洛斯基和像他這樣的外國人」將一種新興的科技、表意媒介(動態影像)、視覺藝術和文化表徵,引進中國的相關議題,進而提議一個「電影初年國際擴散的模式」。 第三部分:《經巡中國》的深度記述。這一部分將以深入的影像文本分析,探討這部影片的美學特色和可能文化意涵。更重要的是,希望建立這部影片與同一時代著名「旅遊影片」的比較分析。 第四部分:藉由面對布洛斯基的軼人、軼事或軼聞,中國電影史或許可以嘗試另類的思考。「布洛斯基和像他這樣的外國人」對於中國早期電影發展的「異質性」,以至於殖民主義的秩序和資本主義的擴張歷史脈絡,成就中國早期電影發展可能性等分析。 1. 承續近年華語電影史研究在香港、大陸兩地的研究成果,提供台灣學者的研究觀點。 2. 對於研究方法上,密切掌握香港、日本、美國與瑞典學者的研究成果,嘗試不同脈絡的分析探討。 3. 嘗試勾勒中國早期電影(1897-1922),西方電影工作者在中國的活動狀態,以及可能對於日後中國電影發展的影響,目前尚未見比較有系統的歷史研究。 4. 提議一個中國早期電影史料編撰的論述取向,或可做為思考當代華語電影發展的狀況的觀察角度;雖然是一個歷史研究,希望研究成果具有時代性。
◎全新增訂版,增修2005年至今〈薩依德專書書目提要〉以及〈薩依德年表大事記〉。◎本書榮獲2006年金鼎獎一般圖書最佳翻譯人獎薩依德「在各個領域挑戰並刺激我們的思考方式」。本書集結近三十年來對薩依德深入淺出的訪談,透過訪者的精闢提問,讓我們能夠更全面地理解薩氏對知識分子、政治、文化與文學等議題尖銳批判態度背後的深刻思維。愛德華‧薩依德(Edward Said)是當今國際上舉足輕重的文學學者暨文化、政治批評家,也是當代西方知識界最受爭議的人物之一。1978年他以《東方主義》一書引起廣泛矚目,成為後殖民與後現代主義論辯先鋒。薩依德一生著述不輟,焦點擴及政治觀察、文化批評,甚至音樂述評等範疇。在本書具代表性的三十篇訪談中(遍及歐洲、印度、巴基斯坦、阿拉伯世界、以色列、美國以及附錄一篇譯者的訪談),薩依德討論了歐美學術與知識界的狀況,巴勒斯坦的處境、波灣戰爭、以色列、奧斯陸和平協定、伊斯蘭和檢查制度、海珊,以及國家認同的理念。同時也談及批評家在社會中的角色,他如何寫就《東方主義》一書,以及是什麼成就了音樂表演等問題。也談到了他對鋼琴家顧爾德、哲學家維科、文學家康拉德、文學理論家阿多諾等的熱情。在這繁浩的論述中,薩依德總是慨言知識分子的敏銳及正直。與他的學術論述相較,這本訪談集以更平易近人、深入淺出的方式展現了其理念的演進過程,也為他的人生成就提供了一個基本的註腳。本書編者薇思瓦納珊教授(Gauri Viswanathan)為美國哥倫比亞大學又一傑出教授,追隨薩依德多年,本身學問亦早成一家。中文翻譯及評論由中央研究院單德興教授執筆。單德興教授與薩依德相互問學多年,對其立論、治學均有專精了解,本書由其迻譯,堪稱相得益彰。
曾獲1997年中國時報十大好書、聯合報讀書人獎如何介入社會政治與學術領域,一直是知識分子的重要課題透過本書,讀者將見證當代著名的公共知識分子薩依德如何展現其發人深省的批判立場愛德華‧薩依德年他以《東方主義》一書引起廣泛矚目,成為後殖民與後現代主義論辯的先鋒。其後著述不輟,而且焦點擴及政治觀察、文化批判,甚至音樂學述評等範疇。與此同時,他又積極介入巴勒斯坦獨立運動,毀譽交加,卻義無反顧。由坐而言到起而行,薩依德可謂實至名歸。本書為薩依德總結長期文學、文化、政治批評經驗,所作的系列反思。全書開宗明義,探問在媒體資訊繁衍、政治、學術利益團體游竄的現今社會,知識分子的自處之道。薩依德慨言今之所謂知識分子,已是一種特殊專業,集編輯、記者、政客及學術中間人於一身。他(她)們身不由己,往往成為各種權力結構中的一員。反而在去國離鄉的移民逐客中、在甘居異端的「業餘者」、「圈外人」中,我們仍能得見知識分子不屈不移、卓然特立的風骨典型。 本書原為1993年在英國廣播公司的講稿,旁徵博引,深入淺出,足見薩依德本人在專業以外之文采風貌。除精譯原文外,本書譯者單德興博士曾親赴美國哥倫比亞大學訪問薩依德,並另撰專文介紹其人的學問文章。書未所評註的薩依德著作書目,尤為中文學界難得一見的參考資料,極其值得推薦。
我所謂群體意指一小群反抗勢力。當兩個以上志同道合的人聯合起來,便組成一個群體。反抗的是世界經濟新秩序的缺乏人性。凝聚的這群人是讀者、我、以及這些文章的主題人物─林布蘭,舊石器時代的洞窟壁畫畫家,一個來自羅馬尼亞的鄉下人,古埃及人,對描繪孤寂的旅館客房很在行的一位專家,薄暮中的狗,廣播電台的一個男子。意外的是,我們的交流強化了我們每個人的信念,堅信今天在世界上發生的事情是不對的,所說的相關話題往往是謊言。我寫過的書,就屬本書最迫切。——約翰.柏格年過八十,依舊精力旺盛的約翰.伯格,向來被敬重為英國最具影響力的藝術評論家。他的《觀看的方式》,從社會關係談論藝術,翻轉傳統觀畫的方式,從側面切入,看到了傳統藝術史沒有看到的問題,是使許多人印象深刻,影響深遠的一本書。本書同時清楚標示了他的馬克思主義色彩,為文熱情、反向思考、大膽批評。收錄了二十四篇,他在蘇黎士、馬德里、瑞典、法蘭克福、赫爾辛基等地以不同語言發表的講演與文章, 初次翻成英文出版,基本觀點集中於對現下經濟全球化趨勢的批評,文字依舊有著濃烈的批評色彩,約翰.伯格曾在訪問中提及,這是近幾年少數幾本迫切著非出不可的一本書。書中以對法國史前藝術的觀察,古典藝術大師米開蘭基羅、林布蘭、竇加,以及個性強烈的墨西哥女畫家卡蘿,廿世紀雕塑大師布朗庫西(Brancusi)等人的作品,以及相關的歷史社會分析,批評全球經濟掛帥環境下,對藝術的欠缺理解與乏善可陳,是一本權威敢言且殷切提醒的書。
這是一本進入傅柯理論世界的入門導讀,由法國中生代研究傅柯的代表性學者格霍教授執筆。書中全面考察了傅柯思想的發展,扣緊「知識」、「權力」與「主體」這三大軸心,簡明而精確地傳達出傅柯思想從早期到晚期的轉折與演進。誠如格霍教授所言: 傅柯從沒有放棄講歷史:被排除的瘋狂的歷史、接待死亡的歷史、思想體系的歷史、監獄與戰爭的歷史、告白與主體的歷史,以及快感、肉體及欲望的歷史等。 他以講歷史的方式試圖完成現代哲學家的任務:舉發被隱藏的權力關係;挑動諸種抵抗;讓經常被壓制的聲音能夠表達自身;生產某些能夠對抗主流治理性的真知識;促進嶄新主體性的發明;懷疑我們的自由及我們行動的可能性;凸顯我們的知識、權力及主體化之體系的歷史性;展現我們從未陷入宿命,以及要改變我們的生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