麥芽、啤酒花、酵母、水,這四大元素構成我們至愛的飲品——啤酒。和千篇一律的商業啤酒不同,手工啤酒以獨特個性見稱。在深深淺淺的咖啡色泡沫中,釀酒師盡情發揮創意,變幻出百多種味道各異的啤酒風格,有些甚至期間限定、當地獨有。別具特色的手工啤酒令人深深着迷。 方啟聰是香港首位獲BJCP「認可」級別的啤酒評審師,近年更到歐洲、東南亞等地擔任手工啤酒比賽評審。本書記錄了他的評審之旅,介紹旅途中去過的啤酒廠、酒吧,以及嚐過的各式手工啤酒;同時介紹了不同啤酒風格,讓你對龐大而複雜的手工啤酒家族有基本了解。本書亦提及不少位於香港的釀酒廠和酒吧,你可以跟着書中指引出發,品嚐手工啤酒的百種滋味。
臨床心理學家梁國香博士與五位心理輔導專業人士,將他們多年在海外和香港的臨床個案經驗融入本書,從認知心理學的角度分析各類型人格障礙的成因、特性、行為及應對方式,透過個案演繹不同的治療方法,破除關於人格障礙的謬誤。 本書—— ‧ 為心理輔導從業員提供輔導和治療貼士 ‧ 讓人格障礙患者的親友懂得如何幫助他們 ‧ 令處於迷惘甚或痛苦中的患者明白:不被接納的是他們的行為,而不是他們個人!
中國歷史橫亙數千年,一直認為自漢武帝始獨尊儒術、罷黜百家,儒家思想獨大,無論是選賢與能,還是開科取士,無不以儒家思想為依歸。本書作者偏離主流看法,認為帝王之術,莫不以法家為楷模,並以法家代表人物韓非子為師。因此表面尊崇孔孟之道,實則韓非成為御用捉刀人。他舉中國三大名君漢武帝、唐太宗及康熙為例,力數如何利用種種手段牢牢掌握君權、削弱相權,以及大興刑罰,其名目之繁,令人震懾。 作者傷韓非子貴為韓國公子,博覽群書,矢志為國家圖強、為君主爭霸,以至傳承千秋萬代,一生專硏帝王之術,苦心孤詣,卻始終未為韓所用,後雖為秦王政賞識,卻不容於同門李斯而死於非命;然韓非子的主張卻為日後帝王所用,只是法家思想因秦國祚太短而招駡名,日後不得不隱於幕後。 本書洋洋灑灑二十餘萬言,從韓非子的生平、思想的來源及主張,到近代中國及西方漢學家對其重新評價,以至對近代日本政治及商界產生的巨大影響,寫來條理分明,言必有據,且下筆有情,誠不可多得之作。
本書記載了二十世紀六十年代一名香港高級警官的傳奇際遇,透過輕鬆幽默的手記和一百一十幀珍貴照片,您可飽覽鮮知而想知的警方人世百態,包括防暴隊是如何佈陣,以及「一哥」座駕內的保安設備等等;並從獨特的角度和典型的環境,去領略昔日香港警隊生活的方方面面。
生命歷程就是一個迷宮,只要認清方位,就會走出迷宮,找到自己要找的路。 也許,尋求生命的意義,重要的不在意義本身,卻在每一步的過程裡。 「當客觀失去存在價值,歷史也將成為永遠的過去式。沒有了時間的積累沒有了過程,沒有了過去,也就沒有未來,這將造成一種觀念的徹底改變:無須蛻變,曱甴就是蝴蝶。」──林奕華 曱甴(蟑螂)也可以變蝴蝶? 「存在」,其實是一個似易難明的課題,雖然我們每日都在努力經營著。「存在」的人在「存在」的過程中不停作出選擇,有人選擇努力成為自己;有人選擇不成為自己;亦有些人總是不願意接受當刻「存在」的自己,總是希望超越自己,走出自己,成為理想中的「存在」。「變」是無可避免。 瓊丹的生活猶如一般的普通人,重複單調,其實她一直想轉變,卻又縱容自己的惰性,但她卻會時常問自己:該如何走下去才可尋回生命的核心? 她喜愛蝴蝶,很想跟它們一樣的自由,一樣的飛。 一天,她在山頂的長凳上不知不覺地朦朧的睡著,赫然夢見自己變成一隻曱甴。大家都清楚,做夢的時候,看到的是清醒時看不到的世界,而任何不合理的事情都會變得合理化。 已變成曱甴的瓊丹,終極目標就是轉化為蝴蝶。在夢境中,牠經歷過超人的洗禮,有過一個獨特而難忘的跨時空之旅! 瓊丹來到一間很古舊的圖書館,像是進入了哈利波特的世界,歌德式建築,又像拜占庭教堂的開放式圓天窗,拱木長型閱讀室,深不見盡頭,光線黝暗,這裡還有螺旋式樓梯,四處空蕩無人,時間彷彿停頓。瓊丹就在這個謎一樣的迷宮內,努力探索牠自己的身分及存在之謎,努力尋找出路。牠接觸了古希臘神話、歌德的《浮士德》、但丁的《神曲》、尼采的《查拉圖斯特拉如是說》、叔本華的《作為意志及表像的世界》;以至貝克特的《等待果陀》、卡夫卡的《變形記》、卡繆的《異鄉人》、以至《莊子》等不同的書籍章目;又看到很多的古今藝術名畫,如米切利諾、波提切利、梵谷、孟克、馬格利特、培根、基里訶、達利、安迪華荷等等,還有當代藝術家Damien Hirst、Cindy Sherman,Barbara Kruger的作品;以及賈克梅蒂的雕塑等。 在圖書館中,瓊丹與歷史上的哲人文豪交談,與古今重要的藝術家隔空對話,令瓊丹在他們的作品中更明白他們一種對自我存在的反思,對未來世界美好的冀盼;而作為曱甴的瓊丹,亦不斷從中豐富自己的知識,消化這個世界。在溝通接軌的過程,牠肯定自己並嘗試超越自己,努力尋找生命的意義;然而,牠最後發現,原來最大的轉化,不在乎外在的軀體,而是內在的力度與精神。一切都不需外求,其實所有答案都在每個人的內心裡面,就是:「認識你自己」。
香港電影從對張愛玲小說的直譯式改編,對李碧華小說的改寫,引用劉以鬯、金庸等小說的意念對都市寓言的重述,以及對中國古典小說的顛覆和解構等等,在在講述一座浮城百年滄桑的故事。 在「借來的時空」中,他們試圖從中國傳統的「前現代」中追尋現代香港的文化之根,在全球化語境中念茲在茲地「懷鄉」,而其中的苦悶、頹廢乃至陷入身分的迷失,以及對瞬息萬變時空的無力把握,恰也是都市人的現代性體驗。香港電影將商業性與藝術性,傳統與現代,去國與懷鄉,犬儒與哲學融於一身,最終確立了文化身分的主體性。
他們看上去很壞? 他們不喜歡讀書所以一事無成? 他們晚上不在家便是去蒲(遊蕩)? 你,覺得他們是「邊青」(邊緣青年)? 造成青年問題的,不一定只是青年自身,還有社會及家庭問題──有甚麼土壤,就會開出甚麼花朵。 三個青年問題工作者訪談: 剖析年輕人於社會中面對的困難,以多角度看香港年輕人。 十位「過來人」故事: 曾經入黑社會、吸毒、墮胎、偷竊、遭虐打或入獄的他們,現在是歷奇、滑板及街舞導師、社工等等。他們透過協青社找到感興趣的事,看到自己的價值、生命中的美好,再以生命影響生命。 他們,不是邊青。
「中國官員幾乎無人可信。對比之下,這個老外寫的報告比較可靠……如果我們有100個赫德,我們的事情就好辦了。」──恭親王奕訢 恭親王分別於1861至1884年及1894至他離世的1898年兩段期間,任總理衙門(後來的外務部,今天的外交部之前身)的最高負責人。 赫德爵士這位愛爾蘭人自1863年起,直至1911年他辭世止,擔任大清海關總稅務司一職接近半世紀。他在中國的事業歷程,堪稱前無古人,後無來者。 他主理的海關機器,每年為大清政府提供的收入平均佔政府庫房歲入超過20%;他創設大清郵政;他在中國沿海建立燈塔制度;他代表中國採購英國戰船,為現代中國海軍奠下基礎;他參與結束中法戰爭(1884至1885年)和約的談判,為消弭戰禍作出貢獻。赫德爵士是清政府高層信任、可以交心的智囊,他們常就如何應對得寸進尺甚至插手干政的外國人,諮詢赫德。 長達55天的義和團之亂中,赫德作了迎接死神的準備。那段經歷,對在華洋人而言是磨難,卻也讓赫德閃耀光芒。城圍既解,列強有關瓜分中國或扶植新朝之議,甚囂塵上,但赫德清醒地指出,拳亂的形成,洋人有不可推卸的責任。 赫德的私人生活同樣精彩。他在華的早年有一位女性密友──阿姚,她為赫德誕下3名子女。對這些非婚子女,赫德沒有置之不顧,倒是把他們送往倫敦一個家庭寄養。其後,他與一位來自愛爾蘭的同鄉女子成婚,妻子同樣為他誕下3名子女。他竭盡所能,防止兩邊的家庭成員有任何機會走在一起。 作者馬克.奧尼爾廣泛搜集中英史料,把赫德這位性格豐富的人物引人入勝的一生,娓娓道來。
由影評人執筆, 為香港女星繪出個人肖像, 呈現眾星繁花似錦的集體景象。   七十年代香港電影新舊交替,新浪潮之後更冒起了新一代的女星群。當中有實力派、女神、性感尤物、打女、樂壇天后、玉女、女笑匠、壞女孩、恐怖女王等,為八九十年代香港電影的黃金年代,添上豐富的色彩。   本書以不同角度評析四十三位有地位的當代香港電影女星,透視女星的身形外貌、性格特質、演技造詣,結合個人經歷、合作導演、時代精神等,投射為銀幕上教人心動神馳的聲色光影形象。
本書原著《壽山石誌》於八十年代首次出版,旋即引發熱潮;作者以此為基礎,增訂大量內容及加插圖片,編寫了這本更深入、更全面的壽山石專書,網羅全面,涉古通今,涵蓋了壽山石的專門知識,學術性與實用性兼備,是一部具藝術收藏價值的學術性工具書。
《築覺III:閱讀倫敦建築》除了是曾為倫敦建築人的作者對這個城市的回顧之外,還希望與讀者分享倫敦這個古都內不同年代的建築,由帝皇的文化以至音樂和奧運,甚至街道文化都有所包含,希望可以帶出如何善用舊建築的資源來發展都市,從另一個角度欣賞與我們有著千絲萬縷關係的倫敦。
四十套東西方文學改編電影評論 研探電影與文學的互轉關係與技巧 改編不只是增多刪減或是借用或是忠於原著的轉換手段,情況似乎更加複雜,尤其連結到風格、影像、鏡頭、場面調度、人物塑造、音樂運用、場景設定等範疇。
在職場中英姿颯爽的事業女性,回家後一定就是動作俐落的超級媽媽? 本書作者是一名病理科醫生,以手術刀解剖遺體,找出死亡的原因,巾幗不讓鬚眉;脫下白袍,她是一名母親,面對家裡的兩個寶貝女兒,卻覺她們比醫生專業更加深奧難解。誠然,育兒不是一門有常規可守的學問,每個孩子都是一門「新興學科」,父母只能在摸索中前進,而經驗的分享就變得尤其重要。 作者因為職業關係,對死亡有深刻的體會,令她在孕育新生命時別有一番見解,對在物質發達的社會中如何照料孩子的心靈更有感觸;加上醫科的知識,對產後保養和守護孩子的健康都有幫助。汲取當中的啟示化成自己的養分,總有一天會在你意想不到的時候派上用場。
怎樣的城市,便有怎樣的建築。 建築反映當時當地的歷史文化和社會價值觀, 每幢建築物都訴說著不同年代的故事。 自上世紀五十年代起,隨著城市不斷發展,一幢幢的建築物例如住宅、學校、辦公樓、工廠、教堂、戲院、醫院和各類公共設施等拔地而起。這些建築,有功能性的,有地標性的;有實而不華的,也有舉世矚目的。經年累月,一點一滴地造成了今天的城市風貌。 本書取名《筆生建築》,具有兩重意義。第一重意義,在於它紀錄了為香港建築付出畢生努力的建築師。第二重意義,是闡明建築設計工作乃以筆創作、以筆傳意的專業。書中訪問了二十九位資深建築師的四十多個具代表性的作品,詳細分析它們對當代香港建築史的影響,從而讓讀者可以立體地了解每一件作品的特點和含意,並感受創作者的個性和氣質。 此外,本書之出版,亦是為慶祝香港建築師學會的六十周年而作。除了藉此向每一代為建設香港貢獻所長的建築師致敬外,將建築設計背後的心路歷程紀錄下來,亦有薪火相傳之意。
一個跨國商貿企業的創新與超越 創辦於1906年的利豐,從千年商港廣州出發,開啟了自己的「海上絲綢之路」,以香港為中轉站,源源不斷地將中國的產品輸往美國、歐洲及世界各地。 直至1950年代,香港經濟轉型,中間商的生存空間日益縮小,利豐於是調整經營策略,將業務從單純的採購代理向供應鏈管理的上、下游延伸。 1980年代至21世紀初,隨著香港廠商將其生產工序和產業向全球各地擴散,集團也將其採購網絡擴展至全球各地,演變成為全球供應鏈管理者的角色。 2008年全球金融海嘯以來,歐洲經濟低迷,世界經濟的發展重心逐步向亞太地區轉移;加上全球電子商務的急劇發展,以及中國政府提出的「一帶一路」倡議等,令國際經貿環境出現大幅轉變。面對新時代和新挑戰,2012年更名為「馮氏集團」的利豐集團如何進行全球佈局,未雨綢繆、把握機遇,本書將娓娓道來。
透過時裝觀察世界,細敘時裝的故事與慾望。 三宅一生的皺褶裡蘊藏了日本的歷史與社會變化; 十七與二十世紀都是女設計師大爆發的時代,兩個時代互有對話; 當上世紀初消費文化與城市空間結合一起,造就了第一個拍攝巴黎時尚櫥窗的阿特熱(Eugène Atget); 皺褶決定衣物的結構,也解放了女性身體; Yves Saint Laurent最喜歡男人與女人身上的毛髮,別忽略毛髮是現代身體規訓史其中一要項; Fashion week是節慶與儀式,而在Snapchat上直播Fashion show,真實與即時竟同時可得? 時尚不止於時裝,更是時代的印記, 關於生活、風習與格調的城市記憶。 「每次望著母輩的舊照片,扭花紋白毛衣、千鳥格紋長褲、暗紅色圓頭平底鞋,當時時興的髮型與耳環,現在看來不合時宜,但卻有種永恆在其中。 是有些甚麼定格在照片裡,那不是單單描述服裝的式樣、照片中人的髮型、動靜,就可觸及的,而是一切相加而呈現的一種時代的氛圍。 如果人們想擁有一件流行的物品單純因為出於慾望,那麼留下不再流行的物品又是因為甚麼?」 在時尚裡,瞬間即永恆。 掀開時尚層層疊疊的花邊與襯裙、舒展時尚的皺摺,內裡是謊言與夢,還是另一種真相? 方太初透過時裝與時裝相關的故事觀察世界變化,以時尚符號、靈魂、風格與慾望講述時尚與時代的關係。
全面、系統、權威的香港史中文著作 涵蓋史前至1997年的香港政治、經濟、社會、文化、教育等領域 - 將香港歷史的真實面貌告訴讀者 - 適合學界及普羅大眾閱讀 - 入選香港立法會圖書館香港歷史精選書目 - 可作為新高中通識教育科課程和獨立專題探究的參考用書 本書由著名香港史專家劉蜀永教授主編,在2009年的版本基礎上重新審定了文獻引用出處,進行了多處補充和修訂,令全書條理清晰、考證詳實、簡明易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