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情感,是上帝賜給每個人應對世界的超能力~♡♥♡ 別讓未經檢視的感受、回憶和情緒, 破壞了你感知生活、愛人如己的情感力量! 當我們覺得與神距離遙遠,可能不是因為靈性低潮, 而是我們的情感需要清創治療,補充養分,健康發展。 建立美國紐約皇后區新生命團契教會的資深牧師史卡吉羅 從信仰、事奉的親身經歷中,發現情感與靈性密切相關, 但基督徒經常將神所賜的各種情緒,誤認為是信心軟弱的病徵, 導致對聖經真理的堅持,往往變成是逃避現實、拒絕成長的藉口。 他也從自己所牧養的來自數十個國家的逾千位弟兄姐妹身上 應證了讓情感健康發展、靈性甦醒的操練方法: ❝ 檢視10種信仰病徵 x 體會4種情感省思 x 建立3類安息節奏 + 規律閱讀《擁抱內在感情的40日練習》 ❞ 好讓雖然勉力讀經、靈修、聚會,卻仍感受沉重乏力的人, 捱過信心撞牆期後,能夠得著等候神的力量; 經歷人生不斷失落的過程,體會耶穌給的軛並不難擔; 且在面對「非得成功不可」的心理恫嚇時, 仍清楚知道自己為神所愛,以致能夠愛主我們的神,也愛人如己。 靈性是一種生命的體現,從來不會處於一種靜止狀態,而我們需要常常留意自己與主的關係。第五世紀沙漠教父阿爾尼奧(Abba Aresnios)在一次祈禱中領受到,靜默是指「靈魂不斷向內心的深處敞開,以及向著至高的高處上升」。而要讓靈魂向內心深處開展,辨識情緒就是個重要的過程。如同在航海時要辨識風向與潮水,善於辨識情緒,才能使心靈航向上帝和自己,成為跟隨耶穌的健康門徒。——摘自本書推薦序1《讓情緒指引心靈與主同行》
・˚⁺‧♡*。゚在破碎的友誼中,重新找到付出的勇氣・˚⁺‧♡*。゚ ✦6樣手作禮物教學提案 x 12封書信 ✦全彩印刷的精緻禮物書 ✦2025聖誕節送禮好選擇 這是一個關於交換禮物和友誼的故事, 美恩與小月姐姐不單交換禮物, 更在友誼關係裡分享真實的悲傷、脆弱與恐懼。 曾經,在美恩的心中,有過一座宛如樹屋的祕密基地, 在那祕密基地裡,她想望和朋友最真摯的交流、最真誠的來往, 沒有嫉妒比較,沒有欺騙利用,沒有誤會,沒有謊言, 更沒有那些讓人痛苦失望的不安、失落與破碎。 然而,事與願違的是, 美恩的樹屋凋零了, 因為一場與朋友的嚴重衝突,這座樹屋變得破敗不堪, 她不再開心,也對人群充滿恐懼, 那些過往沉寂心中的自我懷疑和孤單再度浮現,逐步要吞噬她, 直到某一天,她開始看見關係中自己的樣貌,發現了丟失的自己, 那座樹屋,竟然再次開出一朵又一朵的小花……。 ✦深情推薦✦ 呂冠緯 | 均一平台教育基金會董事長兼執行長 黃柏威 | 作家、諮商心理師 黃瑽寧 | 馬偕兒童醫院兒童感染科主治醫師 蘇絢慧 | 璞成心遇空間心理諮商所所長
以對話改變思考、態度、價值觀, 讓親子關係成為快樂成長的動力! 憂心小學生孩子不聽話,青少年孩子不說話? 無話不談的親子關係,要從小培養! 聽資深青少年輔導現身說法,如何將尷尬話題轉化為傳遞觀念的深度交流: ★*˚國三女兒和教會裡帥帥的大學生談戀愛了! ☆*˚除了要孩子去讀書,找不到其他話題? ★*˚主日學畢業後,孩子就再不肯去教會? ☆*˚一提到做家事,媽媽怒火難消,孩子滿腹委屈? ★*˚學系科群選擇多,如何找到開心發光的領域? 時代在變,孩子面對的環境和困難也不停在變化; 只有當孩子願意無話不談,父母才能發揮長遠的影響力, 並透過孩子的視角,看見年輕世代的希望與力量。 校園福音團契資深輔導雷靜如,揉合國中現場教學經驗、三十餘年專業輔導心法、守護兒女成家立業的為母心情,勾勒從呱呱落地到自主獨立的歷程中,感情、學習、信仰三大領域的成長曲線及變化關鍵,分享如何依靠上帝恩典,經營快樂家庭,培育合神心意的孩子。書中勾勒的青少年心情及所面對的環境挑戰,尤其值得青少年牧者、家長、教師參考。 「我開始學習調整自己的思維與模式, 看到一件事情時,先不要太快就相信自己的直覺反應, 而是先問問孩子怎麼了, 了解後,也許會發現是自己誤會了, 就可以寬心地和孩子一起面對,一起向前。」 ——摘自〈第六章〉 ⸝ꕤ快樂推薦⸝ꕤ .左心泰(校園福音團契總幹事) .王盈臻(南園長老教會師母) .包康寧(資深國中輔導教師)
20世紀最具影響力的兩位教會領袖 黑人民權運動鬥士 vs. 白人福音派奠基者 一部關於基督徒如何參與公共、改變社會的史詩之作! 教會近年在公共議題的參與和發聲上,頻繁遇到時代的挑戰與內部的提問: ▫︎ 信仰如何與公共世界對話? ▫︎ 基督徒要如何有智慧地參與公民社會? ▫︎ 教會該如何看待公民不服從? ▫︎ 教會裡適合談論政治嗎? ▫︎ 基督徒是否能與其他宗教攜手,組成「良知聯盟」為公義發聲? 種種問題反映了上帝子民在公共參與上無法迴避的張力,我們迫切需要有力的公共神學洞見與實踐準則,好在時代洪流中回應上帝的呼召。 華人重要的基督教倫理學者羅秉祥有感於此,決定不從抽象的公共神學理論談起,而從具體案例中汲取可資借鑑的準則。《誰是時代的先知?:馬丁路德金恩與葛理翰的公共神學實踐》帶我們走進歷史,從生動鮮活的人物敘事出發,聚焦於兩位美國教會最具代表性的領袖──馬丁路德金恩與葛理翰,透過對比他們的生命軌跡與截然不同的公共神學實踐徑路,呈現出美國教會在面對公共議題上的多元回應。同時,本書也介紹了赫舍爾的先知神學,作為公共神學和公共靈性的深厚基礎。我們很容易就能在書中人物的情境中,看見他們與我們在公共參與上的相似掙扎、類似的信仰盲點,以及他們最終如何做出抉擇、轉向突破。從精采的敘事和評論中,我們能更加具體、深刻地領略公共神學各議題的真實意義。 本書不僅是當代美國教會史的一段見證,也是一場公共神學的探索,充滿鋒利的思辨和澎湃的熱血,既回望歷史,也面向今日,盼望為華人教會提供智慧與啟發,在時代的風口浪尖上,勇敢回應「這一代的先知在哪裡?」的呼召。 澎湃推薦(按姓氏筆畫排列) 朱耀明 | 香港柴灣浸信會榮休牧師 江慕理 | BCC雙語社區教會牧師 邢福增 | 中研院近代史研究所國科會研究學者 李 泉 | 基督教倫理學者 吳國安 | 台灣神學研究學院教會歷史與系統神學助理教授 林鴻信 | 基督教研究智庫創辦人 周學信 | 中華福音神學研究學院基督教神學與宗教研究中心主任 許家馨 | 中研院法律所研究員 陳季讓 | 沙鹿聖教會主任牧師 莊信德 | 衛理神學研究院專任副教授 陳尚仁 | 台灣神學研究學院倫理學副教授 葉 浩 | 政大政治系教授 董家驊 | 世界華福中心總幹事
基督教究竟是怎麼開始的? 讓厚實的歷史描繪,體現「在世而不屬世」的基督教起源! 如果有人問:「基督教是怎麼開始的?」或許我們會說,是上帝的兒子耶穌基督道成肉身,來到世上傳道、行神蹟,最後被釘死在十字架上,三日後復活,門徒就此開始傳揚福音,教會也開始建立──這樣的回答固然正確,但如果更細緻地描繪早期基督徒的生活與發展,畫面可能會出乎我們意料。 新約時代的希臘羅馬世界,呈現的是階級嚴明的社會,其中的制度與觀念不僅是社會結構的牢固基礎,更深植人心。而這些社會結構看似「屬世」,卻是早期基督徒群體成長的重要土壤。 在《天國崛起:顛覆希羅世界的基督事件》當中,張楷弦以經文為窗口,透過社會科學方法的「厚實描繪」(thick description),揭開了第一世紀地中海周邊社會的遼闊背景,以及早期基督教背後的帝國真貌。藉由「榮耀與羞辱」、「恩主制度」、「潔淨與汙穢」、「帝國意識形態」、「哲學思想」這些主題,經文背後的希羅世界躍然紙上,為早期基督徒群體的行動提供了舞台:他們誕生於當時的種種組織架構、社會制度、文化觀念,在其中建立了基督徒群體。 然而,他們所建立的更是個「另類的群體」:不同階級的基督徒,竟能同桌共餐;他們不仰仗社會上流,而是信靠慷慨供應的上帝;而且,那些身居高位的基督徒,還能夠不求榮耀、像僕人般卑微地奉獻。上帝的國度就在這群人的活動中,以謙卑、低調的樣貌崛起,其中的一切邏輯,都指向耶穌基督,指向「基督事件」(耶穌的受難和復活)。 翻開本書、踏上這趟「基督教起源之旅」,將使我們親眼見證,受死而復活的基督如何席捲早期基督徒的生命,使他們有底氣、有能力活出另類的群體樣貌,進而轉化世界。而與初代基督徒一同經歷過「死裡復活」震撼的我們,也將發現──我們看待今日世界的眼光,早已不再一樣。 「本書最引人注目的地方,在於張博士如何從「社會修辭方法」的視角,去進行社會科學研究。在當前普遍以自然與世俗觀點去詮釋宗教起源的學界中,這樣的社會科學方法確實相當罕見。張博士對聖經的敬重,清楚體現在他優先以聖經文本作為歷史資料來分析。藉此路徑,他希望這樣一段歷史,能幫助讀者更深入理解新約聖經的文本。」 ──曾思瀚 | 馬來西亞神學院資深訪問教授 「基督信仰是植基於歷史事件,而歷史一向是詮釋的較量,並且詮釋的成果決定現時的創造,也形塑未來的想像。換句話說,教會委身於探究聖經經文,是天經地義、責無旁貸的,因為信仰群體對於聖經的理解,不但影響了身分的認同與展現,更會進一步定奪教會的樣貌、宣教的使命,以及社會的參與。」 ──胡維華 | 國際歐華神學院院長
牧者 X 教會領袖 X 小組長 X 平信徒 都不容錯過的靈命建造教材! 韓國「愛的教會」在門徒訓練、教會增長策略及社會參與方面的成功,使其成為全球許多教會,尤其是西方教會的重要參考典範。西方教會長期受世俗化、後基督教(Post-Christendom)文化影響,面臨信仰流失、門徒訓練薄弱、社會影響力下降等問題。愛的教會的模式為西方教會提供了可借鏡的經驗,並對部分西方教會產生了深遠影響,例如:門徒訓練的重要性(信仰不能僅止於主日崇拜)、小組模式的有效性(提升歸屬感與信仰裝備)、禱告文化與聖靈工作的復興(恢復屬靈操練的核心地位)、信仰與社會影響力的整合(活出信仰,回應現代社會的挑戰)。 本書為愛的教會吳正賢主任牧師集四十年牧會經驗所寫下的代表性著作,深入探討基督徒如何在信仰生活中追求完全與成熟,成為榮耀神、改變世界的基督門徒。書中強調,「完全」並非指無缺點的完美,而是指在基督裡不斷成長、成熟和實踐愛與真理的生命狀態。 作為韓國巨型教會的愛的教會,一切的成功並非偶然,而是因為它忠於耶穌的大使命,透過門徒訓練、小組模式、禱告文化與社會影響力,建立了一間真正活出信仰的教會。今天,華人教會也正站在一個關鍵的轉捩點,是繼續維持傳統模式,還是勇敢踏上門徒訓練的新旅程? 「在韓國乃至世界,吳正賢牧師是一位忠心且熱心致力於門徒訓練的領袖,《21世紀門徒成長學》是他四十多年事奉生涯和神學反思的結晶。」 ——麥葛福(Alister Edgar McGrath,牛津大學科學與宗教講座教授) 我所認識的吳牧師是一位活出自己所信、又寫出自己所活的人,因此在這本《21世紀門徒成長學》中,您將能發掘吳牧師對門徒訓練的智慧、經驗和熱情。 ——華理克(Rick Warren,馬鞍峰教會創會牧師) 透過吳正賢牧師在其事奉的巔峰時刻所出版的《21世紀門徒成長學》,我們將探索教會事奉的本質,以及這個時代門徒訓練所應承擔的使命。 ——李東元(韓國地球村教會榮譽牧師)
年輕的想望、喜樂、憐憫和責任感, 是照亮生命的火花,也是上帝療癒這個世界的方式𓂃˖。˚₊ ──◆◆以心中火花照亮未來,用神學家的故事擴寫人生◆◆── 每個青少年都曾經有過發揮自身恩賜、 感受與世界及他人深刻相連的火花時刻, 為何有些青少年由此確立了一生的志業, 有些人卻困在找不著目標的狀態中無法前進? 神學教育工作者大衛.懷特從許多成長故事中發現, 成人的傾聽與討論,是青少年確立方向感的關鍵助力。 為了讓青少年能夠以更深刻的信仰觀點面對世界、思考生活, 懷特在本書中展開了四場有趣的想像對話: 進出於城堡和修道院之間的中世紀神學天才阿奎那 提醒物質女孩要觀察、檢視自身的渴望; 經歷世界大戰、強調盼望的德國神學家莫特曼 對舞臺文青述說與聖靈同工的喜樂; 在中美洲服事窮人的耶穌會神父索布里諾 幫助志工少年確認「憐憫」是最人性也最神聖的情感; 致力和平研究的釋經學教授華特.溫克, 帶領環保小尖兵思考權力與體制的初衷、墮落與救贖; 希望青少年能從這樣的對話中, 領受要關注己身渴望、要喜樂、要憐憫、要負責的呼召。 您是青少年的父母、鄰舍、教師、輔導、親友或教會肢體嗎? 請參考本書作者的研究與發現,陪伴青少年追尋夢想與目標, 並合力建造合乎上帝心意的美善國度。
★《紐約時報》暢銷書★ 2023ECPA福音派基督教出版協會年度好書刷新人際認知,大膽實驗200小時找到悲歡與共、互相砥勵的夥伴!在這個資訊高度連結的網路時代,我們可以不斷向世界傳送訊息,更新心情,為何卻感覺如此孤單?暢銷書作者珍妮.艾倫發現,強調獨立、效率的主流價值觀,不但阻斷了我們與他人深度連結的情感需求,也忘記了「投注時間,刻意陪伴」是培養歸屬感的唯一管道。如何將眼前的點頭之交,變成彼此扶持、不離不棄的親密夥伴?本書依據研究結果及聖經經文,陳述夥伴情誼的發展階段及交流重點,邀讀者面對與人相處時必然會產生的衝突及窒礙,只要堅持200小時不放棄,就能共享上帝在關係中預備的幸福滋味!✓誰適合讀:#小組團契#想要建立深度關係的人#常常在關係中感到孤單的人#想重建關係交友圈的人₊˚⊹ 讚譽我們生來就不該獨自踏上人生旅程。我們需要被看見、被認識,感到歸屬以致能成長茁壯。珍妮.艾倫教導我們如何建立更深刻、更堅韌的關係,將我們帶向耶穌,並幫助我們活出神所賦予我們的使命。──克莉絲汀.凱恩(Christine Caine) | 演講家,作者,Propel Women創辦人眾所皆知,我們都需要與他人一起生活,活在支持群體中,而不是離群索居。然而,許多時候我們不禁納悶,究竟什麼時候把友誼搞砸了?我們覺得受傷,覺得忙到力不從心。在這本書中,我親愛的朋友珍妮.艾倫讓我們了解要如何與正確的人建立真實的情感連結,以至於我們真實的關係能夠為雙方都帶來助益。──麗莎.特克斯特(Lysa TerKeurst) | 《紐約時報》暢銷榜第一名作者、Proverbs 31事工負責人
面對未知,你需要的關鍵領導力▶︎ ▷ ▶︎如今,許多問題、現象的本質已經和過往全然不同。無論是氣候危機、環保與經濟發展的矛盾,人口結構轉變帶來的社會衝擊,或是貧富不均等挑戰,持續衝擊著我們過往的認知與解決問題的方式。當世界處處充滿不確定性與令人困惑的未知時,僅憑「以前都是這樣做的」或「從過往成功經驗中學習」的思維,已經無法應對未曾預料的處境與挑戰。這些挑戰,正呼喚我們培養調適力,並學會如何轉變。在這樣的背景下,教會也必須經歷調適與更新,學習運用新的領導工具,才能帶領會眾活出上帝所賦予的使命。富勒神學院副院長及領導力培育的負責人鮑辛格,回顧美國探險隊「路易斯與克拉克」的合作型領導模式,對傳統強人領導的思維做出挑戰,並提出一套不同於以往的變革領導模式:從了解未知領域開始,善用已知領域裡的工具包,進而在未知領域裡領導,明白各種關係與抵抗,最後帶來變革。這樣的領導模式,能夠培養調適力以應對不斷變化的現實困境,並回應上帝對這個世代的呼召。不論你是牧師、長老、小組長,是教會外的企業領袖、非營利組織負責人,甚或是一位在職場、家庭或社區中,渴望活出信仰價值的基督徒,這本書能指引你在多變的環境中學習調適,實現必要的變革!你是否準備好挖掘內在的領導力,擁抱冒險的心態,勇敢走入未知,回應上帝的呼召?讓我們一起轉變,以上帝的使命為核心,展開實際行動,成為引領變革時代的先行者——也成為我們蒙召的樣式:活出使命、作見證的群體。本書將幫助你:🆅 關注教會面臨的宣教挑戰🆅 培養調適力適應多變的處境🆅 應用合作型領導模式🆅 加深當代的信仰實踐🆅 實現自身與群體的變革誰適合閱讀:↪︎ 教會牧長和執事↪︎ 核心同工和小組長↪︎ 職場中的管理人、領袖↪︎ 可望提升行動力的每一個人✸讚譽市面上有好多書告訴我們需要改變,也有好多書也提出願景,讓我們看到新的教會可以有什麼樣貌,但卻很少有書提到如何幫助領袖駕馭領導的複雜性,這是一份艱難的任務,也是在變化世界裡不可或缺的。鮑辛格的《向未來學領導》結合了神學觀點、領導理論、相關實例,為大家提供能協助領袖面對陌生領域的必要原則。——達納·埃林(Dana S. Allin)福音派聖約長老會教團(ECO: A Covenant Order of Evangelical Presbyterians)地區議會執行長鮑辛格以迷人的手法,將當今最傑出的領導力研究(調適性改變、系統理論、組織變革)與一位牧師/實踐家的真實生活挑戰交織在一起,這位牧師/實踐家已經花了好幾年時間將這一切實踐在會眾身上,同時仍持續每週日講道、在週一主持追思禮⋯⋯這是一本您不可不讀的書!——吉姆·辛格頓(Jim Singleton)戈登康威爾神學院(Gordon-Conwell Theological Seminary)教牧領導與佈道學副教授這是一本二十一世紀教會調適性領導所需的佳作⋯⋯鮑辛格提供新穎實用的建議,融合了領導力最佳理論與教會領導現況,並以生動的隱喻與工作的實際例子來說明,這真是一本開創性的著作,告訴我們如何在這個新世界裡領航。對所有有興趣在教會擔任領袖的人,這是一本必讀之作。——齊烏力(Uli Chi)維真神學院(Regent College)校董會前董事主席
—✩ 來趟中東小旅行,認識以色列人的集體文化 ✩— 幽默有趣的中東文化故事 X 聖經經文解經跳脫個人主義的框架,重建聖經的文化視野,讓神的話語更貼近心靈!我們往往透過個人主義的眼鏡來看聖經而不自覺。在聖經當中,我們看到的是個別聖經人物的成功與失敗、得勝或墮落,或是僅僅將聖經視為記錄了「個人與上帝的關係」,而忽略了當中的「我們」與「他們」。這樣的誤讀,使我們錯過了聖經中深刻的社會背景與價值體系,因為聖經的誕生並非基於個人主義,而是根植於古代集體文化的土壤。由於缺乏對這些背景的認識,許多經文的重點與細節容易被忽視,使我們錯失了神藉聖經所傳達的寶貴信息。要突破這種局限,我們需要打破個人主義的迷思,開啟全新的視野。這不僅僅是從一個新的解讀角度出發,更是通過文化通識課來深入理解聖經背後的歷史脈絡與社會結構。聖經的訊息不僅是關於個人的成敗,更是集體、社會及群體中所表現的價值觀和行為模式的呈現。在集體文化的框架下,聖經文本中每一個細節都充滿了不同層次的社會意義。本書將帶你走進十五堂聖經文化通識課,由聖經學者蘭迪·里查茲和中東宣教士里奇·詹姆斯共同領航,探索聖經中親屬關係、恩主制度、榮譽與羞恥文化、界線觀念等社會元素。他們引領我們進入一個更加真實的聖經世界,讓隱藏在經文背後的社會結構和價值觀逐漸清晰,幫助我們拼湊出一幅更完整的聖經圖像。打破個人主義的框架後,我們不再僅僅停留在故事的表面,而是能夠深入理解其背後蘊藏的信仰深度。比如,約瑟的故事,從個人崛起的傳奇,轉變為一段關於愛、寬恕、修復與社群重建的群體歷程。在這樣的解讀中,我們不僅是在學術上探索聖經,而是與神的心意和聖經的真理更加緊密地連結。現在,就讓我們拿起這本書,打破當下以自我為中心的解讀模式,重新建構我們對聖經的理解。通過這十五堂課,讓我們拼接文化碎片,深入理解聖經的原貌,並在古代社會的脈絡中,與神的話語建立更深的連結。⋅˚₊.讚譽⋅˚₊. 「藉由解釋聖經故事背後隱含的文化背景,作者在黑白的經文頁面上繪出彩虹般的色彩。」——林恩.科希克(Lynn H. Cohick)丹佛神學院(Denver Seminary)教務長/院長「每個人都透過自己的文化框架來讀聖經。西方人恰巧是透過個人主義的框架來閱讀,但這與聖經作者的集體主義世界觀大相逕庭。蘭迪和里奇有說服力地論證了諸如恩主制度、榮譽和羞辱等社會價值觀。這將使我們成為更好的聖經讀者。他們的書應該被列入每個詮釋學的閱讀清單!」——米格爾.埃切瓦里亞(Miguel Echevarria)東南浸信會神學院(Southeastern Baptist Theological Seminary)新約和希臘文助理教授,西班牙裔領袖發展部主任「我們真的是用個人主義的眼光來誤讀聖經嗎?蘭迪和里奇幫助我們解決了這個問題⋯⋯答案是:是的,我們會!如果集體主義的思維曾經讓你覺得過於複雜,甚至不符合聖經,那麼這本書可以帶來清晰的理解。」——布拉德.沃恩(Brad Vaughn)(Mission One、Global Training Network 常駐神學家,《以東方的眼光閱讀羅馬書》(Reading Romans with Eastern Eyes)的作者
用英雄X反派X劇情讓你迷上讀聖經!讀聖經也能像追劇?你將發現,原來讀聖經也可以這麼有趣!#富有逗趣圖文 #快速入門認識聖經#全書輕薄短小 #解答6大聖經疑問上帝真的想讓我們認識祂、知道祂的心意。祂不是閉口不言的沉默上帝,祂會透過許多種不同的模式和媒介對我們說話。聖經透過許多故事、詩歌、歷史事件和異象,呈現上帝所說的話和上帝做過的事,奇特而多樣的內容,記錄上帝要啟示我們的事,為要教我們得以認識祂,知道祂創造世界的目的。本書也討論許多現代讀者會感興趣的問題:「在今天,聖經對人事物看法及價值觀還有理解的必要嗎?」「它是否只是充滿暴力的古近東神話或傳奇呢?」「我完全不相信任何的神蹟,這表示我完全不可能讀聖經了嗎?」「世上許多宗教都有經書,為什麼一定要讀這一本聖經,難道不能把我最喜歡的偶像人物或是目前靈性網紅的智慧言論當成聖經?」打開來看,你會有許多新視野。「推薦這位作者為聖經所寫的「推薦文」,其中的人物事件不只是歷史故事,更透露出血淚交織的心靈掙扎。作者讓我們看到,聖經未曾說教,卻回應了人類止於至善的渴望。本書對傳福音的人、牧師與聖經教師有非常中肯的提點。」諸蔡筱楓資深聖經教師
⋅˚₊.重燃認識神話語的熱情⋅˚₊.你對聖經的愛,夠讓你拿起聖經認真閱讀嗎?斯托得牧師要帶你找到「非讀不可」的理由,從心底知道「為什麼」要讀經,喚醒你的讀經熱情!作為基督徒,我們都知道聖經很重要,但或許你也曾心生疑問:這本寫於數千年前的經典,對今天的我們真的還有幫助嗎?在這個充滿科技與資訊的時代,聖經的意義又是什麼?我們真的需要花時間去讀它嗎?斯托得牧師在這本經典小書中,給出了答案。他提出了五個理由,幫助我們重新發現聖經的魅力,並讓它成為我們生活的指引。他相信,聖經不僅是上帝的話語,更是我們能依靠的生命之源。以下正是聖經令人愛不釋手的幾個關鍵之處:1. 聖經是上帝的啟示聖經是上帝透過我們能理解的文字,向人類展現祂深厚的愛,使人能夠認識祂是一位怎樣的上帝。這不僅是一本書,更是一座橋梁,讓我們得以親近那位創造宇宙的上帝。2. 耶穌基督與聖經互為見證耶穌認可聖經是真實的,聖經也見證耶穌是基督,聖經的每一段話,都會帶領讀者到耶穌基督那裡。3. 聖靈幫助我們讀懂聖經聖靈默示了聖經的寫成,也幫助我們在今天的處境中理解其中的真理。4. 聖經是教會的根基教會的一切都建立在聖經之上,同時教會也向世人展現聖經的價值。透過教會,我們能更深地理解聖經,並與他人分享這份愛。5. 聖經能改變我們的生命讀聖經讓我們能敬拜、相信與順服上帝。它能讓我們找到人生的方向,幫助我們在困難中依靠上帝,並以祂的愛去愛他人。斯托得牧師以自己的生命見證,告訴我們:聖經並非過去的遺跡,而是今日仍然活潑有力的話語。無論你對聖經是熟悉或陌生,今天都可以是一個重新出發的好時機!翻開聖經,你也能體會上帝那份深刻而真實的愛,並讓它成為你生命中的祝福與力量。
談到神所賜的救恩,你不可不知的23個超重要關鍵詞! 當神的拯救臨到我們的時候,生命彷彿被重新點燃一般,充滿了重生的喜悅。前所未有的求知慾望也湧上心頭,讓人迫不及待地想更深入地了解,到底這份豐富的救恩是怎麼一回事呢? 就讓我們跟著聖經的編排,一步一步地探索整個救恩的來龍去脈。從以色列歷史、先知的預言一直到耶穌的降臨,再到祂在世間的教導、醫治、趕鬼,還有最後的受死和復活。依時間順序不僅能夠清晰呈現神的恩典,還顯明祂持續的關顧。 如果進一步按照教義的邏輯來思考救恩的前因後果,那更可以俯瞰整個救恩的全景圖。從人類的墮落到神的揀選,再從人的重生到神使我們成為祂的兒女,以及從我們的堅忍到神使我們成為聖潔的器皿。耶穌所完成的每一件事情,不僅僅是為了讓我們得救,與神和好,更是為了讓我們明白,這一切是如何指向祂的榮耀! 這本書將帶你從23個超關鍵詞彙,串聯起整本聖經中救恩的教義。作者萊肯以「聖經信息主題系列」一貫的風格,從四個不同的層面勾勒出救恩的概念:從罪中得救、靠著恩典得救、藉著信心得救、為神的榮耀而蒙拯救。他挑選了19段新舊約經文,幫助讀者按照教義的邏輯順序,深入理解救恩的深刻含義。 本書不僅適合牧師寫講章的參考材料,還適合初信的信徒當入門讀物。不僅僅是個人進修,書末還有「研讀指引」,適合小組團契一起閱讀討論。
沒有復活的大逆轉⟲,就沒有福音 棒球場上九局下半的再見全壘打,籃球場上最後一秒的壓哨三分球,足球場上從落後到追平再在傷停補時中踢進致勝一球,這些逆轉獲勝的時刻,在運動歷史和球迷心中刻下深深的印記。 「大逆轉」是提摩太.凱勒牧師在本書的獨特用詞,指出復活顛覆了這個世界,造成翻轉式的全面影響。十架與復活就是基督徒的「大逆轉」。在聖經中,有馬利亞的無比喜悅、約翰的堅定、多馬的改變,以及彼得和保羅的使命與奉獻。在耶穌復活顯現之前,他們都曾內心猶疑,生命失去方向,但基督的復活更新了他們。現在的我們面對紛亂的世界,我們也經常懷疑和否認,想在虛假不安的陰影下找尋真實的光芒。提摩太.凱勒牧師引領讀者從復活出發,挑戰我們過往那模糊飄移的認知,引導我們尋找答案。 福音不是單有十架,只傳講「耶穌為我們而死,讓你的罪都得到赦免」;福音也不是僅僅遵循耶穌教導,作個有道德的好人就夠了;沒有復活,就沒有福音。復活,不僅是過去的史實,也是當下的現實。復活,教導我們如何面對困難,如何愛與寬恕,尋找永生的價值。 《復活的理由》是一個讓我們重新思考復活節意義的故事,誠摯邀請您一同踏上這段探索之旅,發現復活的奧祕和神聖,找到真實的生命希望與得勝意義。 誠心推薦 王文基 台灣宣道神學院院長 江慕理 BCC雙語社區教會牧師 黃國倫 台北101教會主任牧師
一本簡潔精煉、精闢詮釋、提供焦點信息的靈修小品 邀請你每日踏一步,一步抵一處 ▸ ▸ ▸ 90天,讓靈魂與《信息本聖經》的作者在舊約相遇 生活充滿了意想不到的時時刻刻,都是我們未曾關注時間之中的一小步,卻也是通往契機與改變的重要一大步。在這本小書裡,畢德生發出一份邀請,將帶著你我的靈魂散散步。他總是不按牌理出牌,讓人無以預期每一默想短篇,會帶領你我抵達哪一處風景。 然而,畢德生深信認識神必須透過第一手資料,他彷彿化身為古時的七十賢士,親自鑽研古近東語言和希臘文,把神的話語翻譯成當代的日常語言,誕生了《信息本聖經》。本書即是透過信息本聖經,讓舊約經文變得具體如畫:有著創世記光明對比黑暗的宇宙級劇場、以色列民在歷史中既倚賴神又背棄神的全紀錄、約伯記種種繪聲繪影的苦難現場,也有大衛經歷各種人性考驗並分享其情感豐沛的禱告範例,更有神在歷史長河中對其所愛子民的同行步履。 因此,可以確定的是,畢德生帶著慧眼獨具的好奇心、神聖的想像力、專注又寬廣的視野來閱讀舊約經文,沒有放過每處細節及弦外之音,這將引領我們漫遊於聖經舊約的壯闊世界,再從舊約世界步回每日生活;其中步步踏實,履履精采,鼓勵著我們跟隨著上帝的節奏來靈修,進入每一天的生活。
暢銷半世紀的經典,幫助你認識教會歷史,鑑往知來! 在受洗加入教會一陣子後,好像有好多好多的問題會逐漸冒出來: 為什麼要學習、背誦信經?在學校背的東西不夠多嗎? 什麼是異端?諾斯底跟孟他努是誰? 什麼是大公會議?亞流跟亞他那修又是誰? 聖經正典是如何形成的?為何從改教運動開始, 許多教會領袖主張要讓一般信徒也可以讀聖經? 為什麼基督教還要分更正教、天主教跟東正教? 為什麼有些人會向聖母瑪利亞祈禱? 為什麼更正教中, 又有長老會、路德會、浸信會、聖公會、衛理公會……這些五花八門的宗派? 哥林多前書不是教導我們不該有分門結黨的事嗎? 從初代教會到當代教會,究竟經歷了哪些發展? 想問的問題實在是太多了,那就問問加爾文神學院的歷史教授祁伯爾吧! 祁伯爾寫的這本《給所有人的簡明教會史》,原書從初版至今跨越了半個世紀,是本歷久不衰的暢銷書。此書文字平易近人,讀者評價其為「連高中生也看得懂的教會歷史」。《給所有人的簡明教會史》講述的內容包括初代教會的建立、主教制度的形成、確立正典的經過、教會與世俗政權的政治鬥爭、宗教改革的潮流、宗教改革後的宗派發展與近代宗派的誕生。在認識近代宗派與宗派的神學源流上,此書可以給與不少的幫助。 此書中文第一版《歷史的軌跡》已銷售破萬本,如今重新出版,期盼讀者透過這本書,除了能一掃上述的各種疑惑,同時還能知道教會發展至今並非理所當然,是各代信徒們用生命見證所形塑的,是值得紀念的歷史軌跡。
寶貝班如同汪洋,讓鯨魚在其中翱翔。 究竟是誰為他們撐起這片大海? 讓我們跟著汪媽媽的文字走入寶貝班, 見證一條條小溪如何匯聚成這片海洋。 「一開始是一個人,然後是一個家庭,慢慢的,一個又一個的家庭進入了這「祝福與愛」的行列;讓人不能不讚嘆,這是怎樣的一種生命力在背後支持?」 一九九八年,汪媽媽創立寶貝班,一直與特殊兒和他們的家長同行。她見證上帝如何彰顯於「特殊」之中,也親身經歷信仰的力量能改變生命。 在這本書裡,汪媽媽與特殊兒的故事令人動容:從家長面對絕望,到重新找到希望;從輔導面對恐懼,到勇敢服事孩子;從特殊兒接受幫助,到能夠幫助人;從教會不知道如何關懷特殊兒,到號召弟兄姊妹一同來關心—— 每個人都在成長,每個人都在被愛改變。 你將看見一個個生命故事,在面對人生未如預期的現實挑戰時,如何織成一張有愛的網,接住每一個特殊兒與他們的家庭。哪怕路途艱辛,汪媽媽和特殊兒家庭仍然堅持走下去。他們對生命價值的確信、因心懷希望而有的勇氣,以及從神領受而甘心給予的愛,感染並鼓舞了許多人。 這是一本溫暖人心的好書,讓我們重拾對生命的盼望,在寶貝班中,再次看見基督的愛與光芒。
打破固有的情緒迴路,擁抱情感健康的靈性生活 ———慢下來,才能遇見神——— 心理學家指出,大腦會選擇最熟悉的情緒迴路。因此,經常憂慮的人,大腦會不斷受到刺激,強化固有的迴路,甚至陷入「慣性憂慮」。同樣地,焦慮、不安、絕望等情緒也會養成習慣,甚至進一步影響整體身心健康與人際關係。 好消息是,這樣的習慣並非牢不可破。只要建立一套新的習慣,就能打破不健康的情緒迴路。《擁抱內在情感的40日練習》正是一本幫助你擁抱內在情感、操練情感健康的小書。百萬暢銷作家彼得.史卡吉羅牧師,以他的《情感健康的門徒》作為理論基礎,結合情感與靈性,帶領讀者以嶄新的方式進行一個古老的操練──日課。日課就是在每天特定的幾個時段,規律地操練靜默、屬靈閱讀、反思,以及禱告。這個操練的目的與一般的晨更和QT不同,不只是為了從神得到力量,好應付一天的工作,更是為了擁抱自己的內在情緒,單單享受與神「在一起」的時光,並建立一種情感健康的生命節奏。 給自己40天的時間,一天兩次、一次五分鐘,擁抱自己的內在情感,打破固有的情緒習慣,你的情感生活會更健康,你的生命也將不再一樣。 誠摯推薦 胡瑞芝(台神靈性與諮商兼任教授) 莊信德(衛理神學研究院副教授) 歐雨虹(「耶穌的情感學」網課教師) 鍾興政(台北信友堂主任牧師) (依姓氏筆畫排列)
✦.ᐟ全書內有豐富活動附件✦.ᐟ 沉浸式宣教體驗大冒險 改變你對宣教的想法, 孕育對世界、對人群充滿好奇,也充滿愛的心 當想到宣教,我們的想法會是什麼? 當我們面對需要與別人分享自身信仰時,我們的感受又是如何呢? 斯托得牧師曾在《再思福音使命》一書中提過, 敬拜與見證是信仰的一體兩面, 分享、擁抱世人、宣教, 不只是那些歷世歷代,拋頭顱、灑熱血的宣教士們的事, 也不全然一定要離鄉背井、遠赴他鄉才能夠完成。 會不會,其實宣教與我們既有的想像大不相同! 也許,真正關鍵在於,我們可曾了解到宣教的使命和意義。 當實踐大使命不再只是聖經所寫的一段吩咐, 或是教會、團契小組的年度目標,甚或是牧者的呼籲而已, 而是透過遊戲、活動的方式,躍然紙上, 鮮活、生動地帶領每個人體驗其中的意義與目的時, 這樣的異象就能漸漸深植人心, 讓每個為此付諸行動的人, 更清楚、明白自己究竟是為著什麼緣故而行, 也才能真實委身其中。 這是一趟讓自己全然「浸透」, 以致了解宣教是怎麼一回事的過程。 本書透過9個單元的安排規畫, 每個單元都藉由1~2個體驗活動、主題信息與回應禱告, 逐步帶領每位弟兄姐妹從了解宣教的意義,到認識現今世界的需要, 以及我們可以如何預備自己,投入其中。 一致動員推薦 .王美鍾院長/馬來西亞浸信會神學院院長 .邱顯正博士/華神宣教中心主任 .彭書睿宣教士/大我使命協會理事長 .謝智謀老師/臺灣師範大學公民教育與活動領導學系退休教授
✩關於群體、倫理與政治,這個世代最需要的洞見✩ 群體是每個人生命中不可或缺的事物,不論那是民族、國家、政治組織或社團,我們似乎難以脫離群體或共同體的影響與形塑;如何歸屬其中,又不將群體的價值或信念加以絕對化或神聖化,我們都需要對於群體的本質有更深入的思考。 在《愛的共同體》這本精練而深刻的經典之作中,福音派影響深遠的倫理學大師歐唐納文,從奧古斯丁神學傳統出發,闡明人類「分享相通」的本性和活動,乃是人類結成群體的基礎。原來,所珍愛的共同事物,是將群體連結在一起的原因。而在喜愛和認知之間存在著深層的聯合,並且此兩者將眾人聯合成為一個群體,深刻地形塑著它的生命型態。而群體所愛的事物愈美善,群體就愈趨向美善,反過來說,所愛的事物愈差劣,群體就愈差劣。 作者在本書中反省到群體並非神聖絕對,不能將其偶像化,而應該看成是我們認識世界和鄰舍的窗戶。作者也敏銳地意識到,在現代社會中特有的分享相通模式,也就是由現代媒體透過新聞、廣告和娛樂的混雜傳播形式,已然讓我們被氾濫的圖像所淹沒,亟需重新調整人們的關注焦點,重新聚焦於所愛的共同對象。 面對現代社會的種種群體紛爭,《愛的共同體》,提供了清晰和深刻的文化批判,也再次重申,面對群體的差異與對立,福音信仰提倡的出路並不是將差異移除的虛假統合,卻是帶著自我克制的終末耐心,在盼望中等待全人類的真正代表來臨。如果你渴望學習一種克己的批判,從基督信仰的角度嚴肅地反思群體生活的意義,同時在群體生活與政治生活中,專注於那獨一、真實的神之形像,那麼,本書正是幫助你重塑愛的共同體的最佳引導。
耶穌不談政治……真的嗎? 聽到「政治」,你會想到什麼呢?在許多人的印象中,政治這個詞往往具有負面的含義,令人想起腐敗的權力、敏感且具爭議性的話題,以及「人在江湖,身不由己」的無奈。許多基督徒甚至會覺得,既然教會的使命就是傳福音,那麼教會最好不要談政治,以免製造紛爭、混淆視聽。畢竟,耶穌也不談政治,不是嗎? 然而,新約學者曾思瀚博士指出,若說「耶穌不談政治」,就是徹底誤解了政治,也誤讀了福音書。身處二十一世紀的我們,往往因為缺乏背景知識,而忽略了福音書及使徒行傳中豐富的政治含義。曾思瀚博士透過扎實的新約研究功夫,重建當時的經濟、文化與意識型態,為讀者做出詮釋的示範,幫助我們看見,從「政治」的角度解讀福音書與使徒行傳,會是什麼樣子── 原來,耶穌出身的加利利,不是一個平靜的鄉下漁港, 而是一個政治派系錯綜複雜、革命運動風起雲湧的地區! 原來,耶穌說出「寡婦奉獻的比喻」,不是要鼓勵人憑信心奉獻, 而是要指責宗教領袖欺壓百姓、導致社會貧富不均! 原來,耶穌呼召利未,不是呼召個人悔改而已, 更是用行動對抗腐敗的稅制,甚至撼動整個羅馬帝國! 更難能可貴的是,曾思瀚博士沒有停在解經的層次,而是更進一步將福音書的世界與我們的處境連結起來,對許多身處現代世界、思考如何參與公民社會的讀者,提出非常實際的建言。 當我們以政治的角度重新解讀福音書及使徒行傳,我們會發現,馬太、馬可、路加的世界比我們想的更寬闊,它所帶來的影響,也比我們想的更顛覆、更有力! 「曾思瀚博士作品其中的貢獻,是向華人讀者引介西方研究的豐富碩果。讀者只要細讀曾博士的作品,從正文到註腳,都可以得見新進和晚近的研究發展如何造福聖經研讀和解釋。對於較少接觸外語,又或者不知從何入手的讀者而言,曾博士的作品是極好的地圖,也是初入神學教育門檻的神學生必須參閱的作品和資訊。」 ──孫寶玲 台灣基督長老教會南神神學院客座教授 台南浸信會恩慈堂顧問牧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