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應多元社會需求,探索創新策略, 建構包容館藏,促進知識自由, 解析科技變革,期待圖書館未來。 ■在這本書,你將會了解: 公共圖書館如何在多元社會中,展現包容、創新與韌性。■在這本書中,你將會看到:•圖書館的使命與價值如何隨社會演變而延伸•公共圖書館如何與社區互動、回應多元族群資訊需求•如何建構多元文化館藏,並實現跨機構合作•有效的服務行銷策略,讓圖書館成為文化倡議的前線•虛擬實境、人工智慧、大數據等科技,如何推動服務創新•在疫情與快速變動環境中,圖書館展現韌性與轉型應變能力公共圖書館做得,遠比你想像得多。從資訊平權到社會包容,從文化保存到科技創新,它們正悄然塑造著未來社會的模樣。
首次系統性將「創新採納與擴散」理論引入圖書資訊學,以全新視角探索圖書資訊學創新發展歷程,幫助全方位掌握圖書資訊學創新發展特徵。本書引入傳播學理論,基於Rogers「創新採納與擴散」理論框架,嘗試探討1945至2022年間圖書資訊學的創新發展。透過資訊計量、數學統計、圖譜分析、文本探勘與比較分析等方法,從量化與質化的角度解析圖書資訊學中的創新採納與擴散現象,力求呈現學科的創新特徵、過程、效益與影響,並指出當前學科發展所面臨的挑戰。本書希望為學科發展研究提供全新的視角,為學術界與實務界帶來參考與啟示,進一步推動圖書資訊學研究的深化與進步。
本書是日本宗教學之父、東京帝大名教授?崎正治博士,在德國柏林大學取得博士學位的論文,而他也是日本第一位注意到從歷史佛陀到法身多佛長期演化史的權威佛教學者。但是,此一問題為何如此重要呢? 因為真正歷史的佛陀只有一位,可是歷史佛陀入滅後幾百年間,卻逐漸衍生出十方三世都有法身佛陀出現。而有關此一信仰演化史過程的大謎團,究竟要如何從現代佛學的研究視角去真正解明?就是本書聚焦與論述的核心所在。 特別是,?崎正治博士在本書中,除大量參考當時最新的國內外各類佛教典籍與研究成果,也綜合了其本身獨到又精湛的學術洞見,因而才誕生了此一廣大讀者千萬不能錯過的一本好書。
《圖書館永續發展與韌性策略》深入剖析圖書館在面對環境變遷與社會挑戰時的關鍵角色。本書透過跨學科研究視角,探討如何藉由韌性策略與永續發展目標的整合,促進圖書館服務的創新及社區參與。從社區韌性到數位韌性,從災害應對到綠色建築,作者提出圖書館如何成為社會與環境永續發展的核心力量。書中案例與理論的交織,不僅為圖書資訊科學領域的學者提供豐富的參考,也為圖書館管理與政策制定者指明前進的方向。 本書特色 跨越學科,共塑未來——圖書館與永續發展 圖書館如何成為邁向永續發展的關鍵? 韌性策略理論洞見與實踐指南 全球視野下的策略性行動藍圖
本書以學界關注度不高的中古時期兩支山居族群為研究對象,著重探討了山居族群的形成過程、中央政權與山居族群的關係、漢化歷程及差異原因等課題,提出了一些新的觀點。作者充分利用一些尚未得到重視的金石、考古資料,試圖更加全面的分析、揭示入塞族群的「廬山真面目」。同時繪製了大量地圖,以求展現、釐訂諸多相關細節,討論前輩學者的可議之處。 傳唱〈敕勒歌〉的胞族竟然曾將燕趙大地作為活動舞臺?匈奴的混血後裔直到中晚唐仍然在山、陝山區生活?匈奴後裔如何尊崇佛法? …… 更多內容還請翻閱本書。 本書特色 深入探討未受關注的兩支中古華北入塞族群,利用多種材料呈現山居族群與統治者的相互關係,解析匈奴等族漢化歷程。
本書是東亞第一本佛教典籍歷史變革的現代名著。 作者是東京帝大名教授與日本宗教學研究之父。 全部佛經歷史發展歷程,首次清楚呈現與容易被理解。 全書論述無比雄辯與流暢,是精彩絕倫的第一流之作。 本書作者是明治維新時代,東京帝大畢業的第一流學者、名教授,專攻宗教學、宗教史與印度佛教聖典研究。本書是作者繼其開創性的出版《印度宗教史》、《印度宗教史考》等大學教科書之後,又首先出版的東亞第一本真正以非信仰詮釋的嶄新詮釋角度的《佛教聖典史論》一書。 本書作者是根據十九世紀後期西方各國學者大量的最新發現、研究相關的佛教文獻結晶,以及第一次展開比照當時西方黑格爾左派學者對於基督教聖書歷史批評的前例,來重新對大小乘的佛教聖典發展史,提出以現代嚴謹學術觀點最新現代詮釋。 本書作者同時又是第一流的明治時代文學家、宗教學研究的開創者,所以在本書中,你不用煩惱難懂的傳統佛教各宗派的判教思想體系,而是可以讀到全書內容呈現第一流論述的流暢文筆、最雄辯滔滔的現代佛教聖典思想歸納。
為慶祝中華圖書資訊學教育學會成立三十週年,特出版學會三十週年特刊。中華圖書資訊學教育學會是我國圖書資訊學教育平臺,學會本於「研究、發揚、促進圖書資訊學教育」宗旨,推動各項活動與學術研究,其發展歷程代表臺灣圖書資訊學教育的縮影。近三十年圖書資訊學教育的演變,從繁榮興盛,數位轉型,到跨學科擴疆與國際競爭。 特刊記錄學會三十年來點滴的發展,與各界同賀,並留下珍貴的記憶。學會收集圖書資訊學界賢達的賀詞,邀請歷任理事長、以及臺灣與大陸圖書資訊學者為特刊撰稿,表示祝賀之情。特刊分為五大章:賀詞篇、歷任理事長回顧與展望篇、大陸圖書資訊學者回顧篇、論著篇、資料篇,以及120張學會珍貴照片。藉此特刊慶祝學會三十週年,並與學界同道共同祝賀與前瞻未來。 本書特色 展示了臺灣圖書資訊學教育的縮影,顯示近三十年圖書資訊學教育的演變歷程, 從繁榮興盛,到數位轉型,到跨學科擴疆與國際競爭。 面對未來十年發展,提出《臺灣圖書資訊學教育白皮書2021-2030》(第五版), 涵蓋四項願景、八大目標、十六項關鍵策略。
專題探究是由學生針對特定主題深入分析,主動探尋問題,從「做中學」、「觀察中學」、「思考中學」。學生有了專題探究的興趣與能力,就具備了自主學習與創造知識的能力。 資訊素養是找到資訊、理解資訊的價值及產生方式,並在學習及創造新知社群中批判反思,且符合倫理地使用資訊之綜合性能力。具備資訊素養的學生可以在當地和全球的團隊中有效工作,拓寬視野並豐富學習。 本書特色 成功的教育在培養學生主動探究的能力, 而資訊素養是通往探究之道! Super 3、Big 6、Guided inquiry,翻轉學習!
宋代是中國典籍出版史上茁壯的關鍵時代,積極徵集典籍文獻,更進一步結合當時發展成熟的印刷技術,刊行各類典籍,包括儒、釋、道、醫學、藝術、兵學、工藝、譜錄、政書等眾多典籍文獻。其中最能彰顯朝廷角色且影響深遠的,莫過於垂名後世的《太平御覽》、《太平廣記》、《文苑英華》及《冊府元龜》四大書。 這四部大類書不僅構成宋代的立國特色,對後世中國典籍文獻的保存、出版與流傳,更具有重要影響;明清二代編纂各類大典,正是這種傳統的延續。充分說明宋代四大書在中國典籍出版史上的關鍵地位。 本書特色 本書兼融歷史、圖書、文獻整理各專業領域,結合時代與制度等多個層面,揭示宋代重視文化,推動、發展的背景,過程及實績,是一部集大成而堅實的學術力作。
本書從褒讚、警戒、題詠三種語用類別或功能探索唐前山/水銘文,通過與當代空間與地方議題對話以及跨文類比較,為山水文學提供新穎的視角。褒讚性山/水銘文藉著銘刻冀望永恆,同時形塑空間意義,將記憶重編與安置於地方。警戒性與題詠性山/水銘文相對非依賴刊勒,前者的山水作為促進實踐行動的中介,後者以身體經驗或者以山或山名為中心的二種連類模式再現地方,令「形似」、「用事」、「想像」等概念,都值得重新深入辨析。 本書特色 開拓山水文學的研究觀點,與當代空間與地方議題展開對話。 重新探索銘文書寫特色,為研究山/水銘文文學的最佳書籍。
本書敘述了圖書館經營兩次的範式轉移(Paradigm Shift),共5章。 第一章〈善本特藏的蒐藏(一)史料整理和書厄〉敘述史學界史料學派興,重視史料的發掘和整理,認為近代歷史學就是史料學。流風所及,引起圖書館經營的範式轉移,圖書館購書要蒐集包括經史子集古籍及其他所有可供研究的材料。國圖以保存文化,弘揚學術為主要職責,成立之初,面臨自19世紀中葉以來,古籍文物屢遭戰爭而燬損、散失,甚至被搶劫,中華文物損失慘重,亟應留意歷代珍貴圖書文獻的蒐集典藏。 第二章〈善本特藏的蒐藏(二)搶購〉和第三章〈善本特藏的蒐藏(三)接收和代管〉〉,分別敘述全面抗戰期間國圖在淪陷區滬港兩地進行搶購江南藏書家散出的珍本古籍的經過及抗戰勝利後接收和代管善本的故事。 第四章〈館藏整理自動化〉和第五章〈館藏整理數位化〉,記圖書館營運第二次範式轉移,引用電腦網路科技為工具來整理館藏。國圖推動中文圖書自動化作業及典藏數位化,逐步由人工而自動化,進而傳播網路化,由國圖瞬間推向全國並使國際化,帶來我國圖書館完全嶄新的服務。 本書特色 目前最完善詳盡的臺灣國家圖書館發展歷史全紀錄。 掌握該館從中國大陸創建,遷徙到臺灣發展的過程,館藏及館舍建築的各面向細節, 為臺灣國家圖書館發展史的第一鉅著。
自由主義在近代中國的發展,從五四時代的胡適,經《自由中國》時期的殷海光,一直到林毓生等學者的積極提倡及實踐,歷經了漫長而艱鉅的過程。而對自由主義複雜的內涵,到林毓生的研究中,已使得華人世界能有更深刻的理解。 中央研究院院士林毓生繼承其師殷海光所揭櫫的自由主義精神,同時也將他所承繼西方海耶克所代表的蘇格蘭啟蒙運動的自由主義思想帶入華人思想世界,對於百年來積極追求民主、自由的華人地區起了正面的意義。 本書主要是探究林毓生學術精神的內涵,同時也探討這種學術精神形之於外的對現實政治、社會的公共關懷。 本書特色 林毓生延續其師殷海光在《自由中國》雜誌議政的精神, 為當代華人世界最重要的自由主義知識分子之一, 本書詳述他對五四反傳統思想、胡適、魯迅、殷海光、新儒家與西方自由主義的探討, 為研究自由主義者最佳之參考本。
本書為作者近三十年來研究臺灣政黨史的論文集結,內容全面觀照從日治時期,迄於戰後初期,至六○年代,臺灣政黨與政治團體的歷史演變與發展過程,其中,尤以探討五○年代香港第三勢力運動的幾篇論文,更是本書的亮點。 這些篇章如遺珠串聯,共同建構臺灣早期六十年之政黨、政團史,藉由這些政黨、政團的緣起緣滅,讓我們清楚的勾勒出從日治時期,迄於國府遷臺,到六○年代的一部臺灣政治滄桑史。本書為探究這段時期的臺灣政治、政黨史必備之重要學術參考著作。 本書特色 這是一本探討臺灣政治滄桑史的學術論著。 了解臺灣人民主奮鬥的歷史,及臺灣人組黨結社的決心。 探究臺灣人衝撞黨禁的意志,感念臺灣先賢前輩風範遺澤。
中華書局是中國近現代出版史上的第二大民營出版社。學術界圍繞這個機構雖然產生了大批成果,但對其所出版的雜誌研究仍顯薄弱。本書通過挖掘史料,對中華書局從創立之初到抗戰爆發時段(1912-1937年)的雜誌出版活動進行了系統整理,以探求這些雜誌與中華書局本身的關聯,以及與當時中國政治、經濟、文化、社會的互動。 本書探討了中華書局前期雜誌出版與近代中國的關係,是觀察、理解中國近現代歷史進程的一個窗口。 本書特色 1912年1月1日成立的中華書局,中國歷史最悠久的出版社之一。本書探討中華書局前期的雜誌刊載內容、主題、作者等議題,這是一個觀察、理解中國近現代歷史進程的重要窗口。 本書研究中華書局前期的文化貢獻,透過該書局出版的多種近現代雜誌,可探究當時近代中國政治、經濟、文化、社會的互動。
組織變革是組織面對急遽變遷的內外環境所採取的應對策略,成功的組織變革不僅能提升組織績效與競爭力,更能確保組織的永續發展。本書有系統的論述組織變革的重要性,並就組織變革過程可能遭遇的阻力與策略進行詳細的介紹,而為使組織變革有可循之足跡,於文末闡述了數種組織變革之模式供組織進行變革之參考。國內對於組織變革論述較有系統之專書尚不多見,本書之完成或可拋磚引玉,再掀組織變革之風潮。 因應市場的訊息萬變,組織變革影響組織永續發展與成員職涯生命的延續, 本書系統的論述組織變革的重要性,並就組織變革過程可能遭遇的阻力與策略進行詳細的介紹。 組織和成員若能有效因應組織變革,不僅有助於提升組織競爭力, 更能精進個人工作成效以及提高工作滿意度。
《六祖壇經》是六祖與弟子門人之間的相關記錄,此是中土祖師論說法義,唯一被稱為「經」的佛教典籍,亦足見後人對六祖惠能大師的推崇。本書的著作方向,即以《六祖壇經》為依據,特將禪門的生活智慧、修行風格與論說心地法義等,儘量以近於現實生活為論述中心,以呈現禪的智慧與心行。 將禪門的生活智慧、修行風格與論說心地法義等, 以近於現實生活為論述中心,呈現禪的智慧與心行。 深入淺出的說明,禪的智慧盡在本書中。
本書是繼(卷一)(卷二)(卷三)等三書之後的出版。旨從民族主義觀點的論述兩岸關係發展,全書共分為三部分:第一部分臺灣特色資本主義發展,收錄〈近代臺灣特色資本主義發展史略〉;第二部分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發展,收錄〈現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發展之探討〉;第三部分兩岸關係發展與變遷,收錄〈近代兩岸關係發展史略〉和〈余英時自由主義思想與兩岸關係評論〉。 檢討過去政治經濟發展歷史的優劣缺失, 關心21世紀政治經濟學對於國家與社會關係發展, 針對未來臺灣政治經濟發展與攸關人民生活問題提出剴切建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