航空氣象學屬於應用氣象學之範疇,其主要任務在於保障飛航安全,提高飛航效率。在實務上著重於利用適當的天氣條件,避開惡劣的天氣,使飛機順利完成飛行任務。本書編修者蒲金標 博士為航空氣象學權威,在民航局實際從事航空氣象工作三十六年,參與民用航空局航空氣象現代化系統計畫,先後架設松山和台灣桃園國際機場低空風切警告系統,並建置航空氣象服務網站。2008年在民航局飛航服務總台副總台長退休後,繼續從事研究以氣壓跳動與機場低空亂流之相關性,並於2017年8月在松山機場架設一套松山機場低空亂流警告系統,對台灣飛航有許多重要貢獻。本書所有各種天氣報告及天氣預報之內容次序及傳播程序等,均依照世界氣象組織(WMO)國際航空氣象服務(Meteorological Service for International Air Navigation. WMO Technical Regulations Vol.Ⅱ)以及國際民航組織(ICAO)國際民航公約第三號附約(ANNEX 3 to the convention on international civil aviation)之各項共同準則,符合目前航空氣象服務之國際規定。本書計分三篇,各篇均自成系統,可獨立參考閱讀。第一篇論述飛航氣象基本要素,含物理學之理論研究以及各要素之應用於航空方面;第二篇討論影響飛航安全之天氣,詳細討論可能危害飛航之情況及應付迴避之方法。第三篇敘述航空氣象服務,略述航空氣象機構、業務及工作技術內容等。適用於「航空氣象學」課程,也可當作高考、民航、升職等考試、軍官轉任民航特考與學科項目入門用書。
長生不老、畫符、齋醮、大睡八百年、修仙、煉丹、出陽神、天師道、敦煌藏經洞、西王母……,說到道教,你還會想到什麼呢?道教的範疇極廣,在歷史上包括正一派住觀道士、正一派火居道士、全真教出家傳統、地方法師傳統、扶乩傳統為中心的道壇、養生居士團體、修練的隱士傳統等差異極大的不同範疇。其中道觀道士與火居道士是道教的教職人員與儀式專家,也是道教的核心人士,但是道教也存在於宮廷文化、士人傳統以及平民百姓的日用之中,貫穿社會各階層;凌越亙古千年。道教是建立在古代中國宗教、思想、文化傳統的基礎上所形成的宗教傳統,古代宗教與巫祝傳統、神仙信仰、道家學說、陰陽五行思想、讖緯學說等都是道教的泉源。中國士人一方面實踐儒家理想的經世之道,心靈卻寄託於超俗的道教生活。隱逸自然的生命情趣、道教的價值與理想,才是士人內心的嚮往,是一種內在的文化空間,讓心靈能夠自由徜徉。古代許多的士人或有道齋、道室的生活空間,也持齋奉戒、閱讀道經、習持科儀、修煉丹藥等,體現一種道教的生活情懷,著述常常與個人的道教志趣融合,結合道術、神仙,充滿著道教的超俗想像,從修仙、煉丹到禮懺、齋醮,蘊涵豐富的道教內容。這不但是私領域的追求,更是心靈與生命的最終關懷。本書由專家寫下10篇生動的道教故事,從包羅萬象的主題探索道教的神祕世界!
「第二屆周夢蝶詩獎」獲獎作品!詩人王東東認為詩歌不只包含了對人性的希望,同時也是一種抵制荒謬和悖論的力量:「我相信,詩歌的困難就是生活的困難,詩歌的幸福就是生活的幸福,真正的詩人應該是真正在生活的人。」周夢蝶詩獎授獎詞形容其詩風:「舒緩的節奏、從容自在的口語,卻能建構出詩質濃密的作品;平實的文字、低調的修辭手法,卻能帶給讀者耳目一新的感受;可以說是一種高難度的書寫成就,而主要關鍵就在於:作者對於靈視或洞見(insight)的經營與表現。靈視是詩創作中特殊的思維方式,藉由詩人破格的弔詭語法所進行的觀察、思索與表達。它往往可以精確有效地呈現出作者的觀點與態度,也可以讓讀者在日常生活的慣性環境裡受到美感的衝擊與啟發。作者的心思細密、觀察敏銳、對於意識領域的邊陲地帶也有熟練的掌握能力,所以可以勝任這原創性相當高的書寫策略,此外,他也勤快地閱讀生活與歷史典籍,使得作品中的情感和思想顯得更有憑據與說服力。」
我們一無所有時幸好還有陽光照過來像親娘認領走失的孩子——〈陽光〉詩人以洗鍊的語言表達生活哲學,帶領讀者在簡短的閱讀中,體驗詩歌給予的豐富想像和深遠意境,也從中獲得美的享受及閱讀快感。本詩集分成【不願走失的時光】、【月光漫過木柵欄】兩個部分,分別以每首四行和三行的詩句為創作形式,題材內容廣泛,以四百餘首精簡詩句,表述詩人對時光的緬懷,對生活的感恩,更從凝鍊的語言中看見詩人的生活哲學:陽光在人間疾走,但歲月帶給我們智慧。
元末至明正統年間,大明王朝與高麗、李朝激烈競逐,高麗、李朝極力北拓疆土,大明步步退縮,變遷的國界,在這一百五十年內遂告定型!本書以十四世紀中葉至十五世紀末,這一百五十年間中朝疆界的變遷作為研究對象,將中朝疆界的變遷與居住在中朝疆界地區的民族結合起來進行研究,從而闡明鴨綠江、圖們江為當代中朝邊界形成的歷史過程。本書認為,這一百五十年間是中朝疆界發生重大變化時期,高麗、李朝乘元末國勢衰頹,政局混亂,以及元明交替,元朝勢力敗退,明朝勢力尚未到達中朝國境地帶之機,迅速向北拓展疆土。中朝東段邊界,由元中期以前的遼金舊疆,即兩國以龍興江(今朝鮮龍興江)以北的定州、長平至都連浦(今朝鮮連浦里一帶)一線為界,逐步地將其東北界向圖們江方向推進;中朝西段邊界,由鴨綠江下游入海口的保州(今朝鮮新義州)以西以鴨綠江為界,逐步地向鴨綠江中上游擴展。這期間中朝邊界是明朝一方步步退縮,高麗、李朝一方大力向北拓展,到宣德、正統年間,推進到鴨綠江至圖們江一線,從而基本形成了當代的中朝邊界。
《娜拉離開丈夫以後》是2004年諾貝爾文學獎得主奧地利作家埃爾弗里德.耶利內克創作於1979年的舞台劇作品;2009年5月經取得劇作家的授權,於國家劇院實驗劇場演出。本書是作者在導演本劇時的創作紀錄,除了以文字完整詳述一個劇場導演的工作內容與技巧展現外,並收錄上百張珍貴的劇照輔助說明。
本書精選了作者繼詩集《紫茉莉》之後,近十年來陸續發表於《葡萄園》、《秋水》、《海鷗》等詩刊的作品。有浪漫唯美的抒情詩,也有情真意切的生活感懷。除了五十首詩作,並收錄兩篇評論,深度剖析作者的詩藝,值得參考。第二本詩集對作者而言,是紀錄也是紀念,以玆紀念生活中有詩的那段歲月。
《鶯啼--第廿二屆文藻文學獎作品集》收錄了2010年文藻外語學院舉辦的文學獎得獎作品。每年春天當鶯啼燕囀,百花齊放的好時節來臨時,文藻一年一度的文學盛事也登場了,校園內許多年輕的創作者各奮其彩筆,聘其藻思,寫下一篇篇奇文佳作,而在文學世界中初試鶯啼,一鳴驚人,獲得專家評審的賞識與肯定。 本書共分新詩、散文、小說與劇本四類,均是經過層層關卡淘汰選出的優良作品,其中可以看見年輕人對生命的省思與謳歌,以文字為咒語,構築充滿想像力的魔法世界。每文類之前並附上評審的總評,以提供後學作為精進寫作的參考指南。
宋金說唱伎藝是中國古代說唱藝術最?繁榮的時期,近現代說唱藝術的各個門類都濫觴於它,對於中國古代戲劇藝術的?生和發展也?生了深刻影響,是中國俗文學或市民文學的重要源頭。由於各種原因,鮮有專著對它進行集中而深入地研究。本書是于天池教授?研究生開設的專門課程,對於宋金說唱伎藝?生的文化環境,舞臺表演機制,說唱伎藝人的人格精神,各種說唱伎藝的內涵進行了探索,許多內容都是關於宋金說唱伎藝的首次描述和說明。
通識教育以教人通貫各學問領域而顯獨特見解為使命,而語文教育則是具體落實這一使命,從知識面、規範面和審美面等來培養受學者「通貫識見」或「宏觀洞見」的能耐,而希冀有所助益人類文化的向前推展。當中特見精萃的文學教育,則又是這種教育思維所可以深寄厚望而以見成效的。它的基進創新的規模,是本書最具優著別他的地方。
沒有歷經過那段白色恐怖歲月的人,永遠不能體會出受難者及其家屬內心所承受的苦難和傷悲。多少受難者,經不起精神與肉體的雙重折磨而含恨九泉;多少無辜的家屬,受到社會歧視的眼光而悲憤終生。當實施三十六年的戰地政務於一九九二年終止後,部分受難者本人或其家屬,始透過民意代表及各種管道四處陳情,冀望獲得平反後能得到一點精神上的慰藉或補償。但無論是執政當局或軍方,總會搬出一套難以服人的理由來搪塞或為己辯護,真正獲得平反或補償的案例並不多見。 尤其在那個「反共抗俄 消滅朱毛」與「蔣總統萬歲 萬歲 萬萬歲」的年代,憲法賦予島民的自由,完完全全被戒嚴時期、戰地政務體制下的單行法剝奪掉。一句無心話,兩個敏感的字,同樣會換來牢獄之災,可說是欲加之罪何患無詞。純樸的島民何辜?民房被駐軍佔住,婦女還要遭受騷擾和欺凌,甚至以槍械相向,金門婦女何辜?
宋代文人接受陶淵明的歷史意義在於扭轉了南北朝至唐代以來的陶學發展,使得陶淵明的典範地位成為文學史上的定評。因此,宋代陶學的發展,其意義就是建立一個新的文學「典範」,使「陶體」成為人格風格與文學語言風格合一的藝術極品。 宋代陶學於文學史上的價值,在於以讀者角度重讀陶淵明的文學史評價。特別是陶淵明作品價值的變動,正好適合援用接受美學理論做為探討這個問題的理論根據。此外,宋代陶學在文學批評史的價值,則在於宋代評陶所提出的理論建構最能相應於陶;其超越前代的批評觀點,使得陶淵明的地位得到充分發明。 因此,宋代陶學對於整個陶學史的意義在於,此時正是陶學史的巔峰期,開始出現有規模的史料整理及有系統的理論批評,進而奠定陶淵明的典範地位。
「顧客關係管理」(CRM) 在整合與利用顧客的知識資源,讓企業組織做適當的調整來創造競爭優勢。圖書館為了達成有效地管理讀者關係、做好讀者服務品質並加強讀者滿意度以及忠誠度,可藉助企業界CRM的概念和做法,但是在導入CRM之時無可避免會碰到一些問題,也會對圖書館造成相當之衝擊,因此本書在探討圖書館讀者服務可以如何應用CRM並介紹應用於圖書館的CRM系統軟體實例。
強烈颱風海棠來襲,預定拍照的日子,林佳龍風雨無阻地準時前去。他挽起袖子,走過驟雨後的公園,一陣風吹亂原本整齊的頭髮,還來不及理好,一束陽光突然穿過厚厚的雲層照射下來,他抬起頭…「喀嚓!」攝影師陳建仲趕緊按下快門,似乎想設法抓住這瞬間即逝的影像。「這才是林佳龍!」陳建仲很興奮的轉過頭說。 繼《總統開門》阿扁總統攝影專書後,擅長人物錄像的攝影師陳建仲,再次以率真的角度來記錄林佳龍的影像。 從台大學運世代、到新聞局局長、到台中市長參選人,裁縫師之子林佳龍用自己的影像敘說故事,他要重新回到熱情的起點,持續用最謙卑的心,努力向前行。他來自雲林麥寮,就是人家說的海口,俗稱「風頭水尾」,在惡劣的生存環境中,他在貧窮中樂觀向上。有人說雲林人是台灣人精神的表徵,說的就是雲林人這種「蕃薯不怕落土爛,只求枝葉代代傳」的堅韌生命力。海口人特有的熱情與忠義,也許就是林佳龍勇氣十足,敢冒險、敢犯難,敢勇於挑戰不合理體制的原始動力! 考上建中,他開始奮進之旅,繼以第一志願進入台大政治系,接受思想啟蒙,投入改革的學運。自一九八0年代前期,林佳龍即積極參與台大學運,推動代聯會主席普選運動、廢除審稿制度等改革議題,並成為全校性的學生領袖。一九九0年三月野百合學運爆發的時候,林佳龍正在部隊服役,趕緊請假趕赴中正紀念堂,積極協助靜坐學生擬定訴求。一九九一年他獲得美國富爾布萊特國會獎學金前往耶魯大學,以七年時間先後取得碩士、博士學位。一九九八年取得耶魯政治學博士學位後,林佳龍就申請去日本聯合國大學高等研究所擔任研究員。 政黨輪替後,當時整個國安的交接事務,林佳龍參與協助處理。兩岸關係詭譎多變的情勢底下,美中台三邊緊繃的微妙互動,讓他也經歷了這一段緊張且難忘的歷史過程。之後,外界咸認為林佳龍推動了新聞局有史以來幅度最深、影響最廣的改革,他的改革作為讓人看見他的能力與決心。現在,年輕的政務官要下鄉選舉,真實體會人民力量的可貴,從人民身上學習到謙卑,也從人民身上找到奮鬥的動力,從人民身上建立自信心!林佳龍認為治理市政就像經營公司一般,市長應該自許為專業經理人,謀定而後動,以執行力來貫徹縝密的計劃。他認為領導者是「經營」事業,而不是「表演」事業,所以必須「專心、專注、專業」。因為留學、工作與旅行的緣故,他曾經到訪並用心探索過許多國家的重要城市。他覺得一個偉大的城市,應該要有幾項特質:市民有榮譽感、文化有在地特色、注重環境永續問題、支持綠色環保科技。 攝影師陳建仲巧妙的運用各種角度,將林佳龍與市民互動握手的生動畫面補捉下來。鏡頭下的林佳龍看來似乎非常努力想用手來傳遞他真誠的情感,畢竟握手是一個開始,不是結束。「握手那一剎那,兩神交會那一瞬間,真是會有一股電流貫穿全身,我始終相信用手是可以傳遞真情感的……」林佳龍說。 攝影師陳建仲說,他想呈現私底下一般人較難見到的林佳龍──在溫文中有一點點憂鬱,但又不屈不撓的林佳龍。
中國現代長篇小說名著的版本變遷具有版本學、創作學、藝術學、語言學、修辭學、傳播學、觀念史學等的豐富內涵。本書《中國現代長篇小說名著版本校評(修訂本) 》在廣泛考察中國現代長篇小說版本問題的基礎上,側重對《倪煥之》、《家》、《子夜》、《駱駝祥子》、《圍城》、《桑乾河上》、《創業史》等七部名著重要版本,進行了對校和闡釋,梳理和總結了這些名著版本變遷的內容、源流、特點和規律,並試圖整合版本研究和文本批評。這不僅填補了中國現代文學研究的一項空白,也為中國現代文學史,小說史的寫作提供了新的向度。 版本一般是圖書版本學的研究對象,但在圖書版本學的體系中,文學作品版本的研究無法深入。比如古典文學名作版本的研究一般只停留在弄清版本源流、辨明版本真偽和優劣的層面。而在文學研究領域中,一般也只把版本問題當作文學研究的先決條件。關於上述這種學術背景,作者金宏宇分析說明:「中國新文學版本的研究也沒有很好地開展。目前,這種研究主要是一些『書話』或『劄記』,如唐弢《晦庵書話》等。也有少數研究版本異文的語言修辭學或寫作學著作,如朱泳燚的《葉聖陶的語言修改藝術》、鄭頤壽的《比較修辭》、龔明德的《〈太陽照在桑乾河上〉修改箋評》等。 還有湖南人民出版社和四川文藝出版社出的少量?校本,如《女神》、《圍城》的?校本等。這些著作或提供了許多版本史料,或做了非常細緻的異文?校工作,或為語言修辭學、寫作學提供了具體的個例。但這些研究或者如魯迅所說『蓋用胡適之法,往往恃孤本秘笈……』,有一種版本癖的趣味;或者固守一隅,執著於某種學科層面的研究。因而新文學版本的研究沒有拓展開來,很少與解釋學、文本批評或接受反應理論等結合起來。而很久以來,主流的新文學研究一直向社會學、哲學方向提升,又不屑於利用這些版本研究成果,有的批評文章或文學史甚至就沒有體現基本的版本意識。於此,我們看到了新文學研究中的某種疏離狀態。」 如上所言,作者認為中國現代長篇小說的研究將不可能真正深入,不可能具有科學性,因為「一方面,新文學版本研究不能對長篇小說版本變遷作系統的、深入的研究和整體的把握。一方面,主流的新文學研究又不能對長篇小說版(文)本作動態的、歷史的研究和細緻的分析。」所以此書試圖避免上述那種相互疏離現象,對中國現代長篇小說名作的版本進行一種綜合研究,將對它的版本研究與文本研究整合起來。既拓展一下版本學的研究空間,也為長篇小說的研究找一新的領域。既提高人們對中國現代長篇小說研究中最根本性問題的認識,也凸現中國現代長篇小說版本變遷的獨特性。既為文學批評和文學史寫作提供一種警示,又嘗試一種現代長篇小說名作研究應有的科學方法
作者鄭天佐現為中央研究院院士,為國際著名物理學家,主攻表面物理和奈米科學,曾任美國賓州州立大學助教授、副教授、教授和傑出教授。1990年回國擔任中研院物理所所長,1999年卸任,現任特聘研究員。 他也是物理所表面與奈米科學實驗室主持人,曾經發表學術論文約300篇,專書三冊由Elsevier及劍橋大學出版社出版。他曾經應邀到過蘇聯、日本、大陸、波蘭等十多國家演講和講學,榮獲不少獎項,在1992年被選為中研院院士。 本書描述他曲折而有趣的成長與求學過程、留學生涯、學術研究的甘與苦,以及豐富的學術研究經驗。書後附有其一些時事短評和散文。 作者以輕鬆幽默的筆調,寫出自己一生有趣的回憶。因為其父親只上過小學,在社會上吃虧不少,因此特別重視小孩的教育。他和鸞生兄弟天佑也因天資聰穎一路求學過程相當順利,他初中即考取台中一中,因為父親堅持工業興國,高中去讀台中高工。當時他已達反叛年齡,會批評老師滿口胡言,因而有一天被導師約談,最後鬧到校長室被校長訓誡了好多次,他說:「這和阿扁成績好被請到校長室褒獎一番剛好相反,也難怪他能當上總統,而同樣奮鬥了一生的我,只能當個滿腹牢騷,喜愛嘮叨的教授。」念高工的好處是功課輕鬆,讓他過了一段活潑而又愉快的高中生活。 之前一段插曲,作者在國小二年級時生了一場大病,發高燒後精神恍惚,類似智障,剛好是二次世界大戰末期,肉類缺乏,為了健康,鄰居千勸百勸要他多吃沒人要的豬腦。腦花湯是真正化學課堂上常提到的「無嗅無味」的化合物,吃久了,讓他一看到就想嘔吐。 但作者幽默的說:「幾年前動物行為科學家發現,豬其實是最聰明的動物,吃腦補腦,乃自我解嘲後來能當上大學教授並被選為院士,全都得自豬公們的智慧。」 高工畢業後考過就業考試,作者被分配到電信局工作,工作兩年後,他迷迷糊糊跟著再去大學聯考,沒有想到一試成功,考上第一志願的師大理化系。 他直言,當時的台灣可說處於科學的「真空態」,系裡沒有一位教授擁有碩士學位,博士更不用了,但師大卻提供了他良好的學習環境。他一直認為自我學習和同學間相互觀摩與競爭,才是大學教育的真諦,至少在找不到良師指導的情況下,也只好在真空裡自求成長。為了期畢業後赴美留學時不至於落後老美同學,他有空就到台大大門對街翻版書書店,找些美國大學物理教科書自己細讀。作者告訴我們他的學習方法是上完課,當天上先花點時間複習,清楚當天的功課,嚴格遵守「今天的功課今天做」的原則。 考試一到,都覺得輕鬆容易。 畢業後他被台大醫院挑選到放射線科服務,因此一開始就和中學教學絕緣。他在台大醫院服務三年,其間當了一年半兵,服完役他就申請到賓州州立大學物理系當研究生。到賓州後他不久便結婚生子,經濟壓力逼使他按部就班上課和研究,四年完成博士學位。 拿到博士,在論文指導教授極力推薦下,他繼續留在母校服務,從此進入艱苦的研究和教學生涯,一九九○年毅然回國服務於中研院物理所迄今。 日子漫長卻過得真快,轉眼間作者已屆退休年齡,但他仍然記得大學時在真空中自求成長的那段快樂日子。一生由於表面科學實驗需要,他幾乎天天為達到儀器的更高度真空傷腦筋,乃打趣自己是一生都在真空中成長與生活的人。 他有次被實驗室一位秘書的天真問題難倒,她問真空的意思是什麼都沒有,他們整天在沒有之中研究些什麼。 這一問道出了他寫這本書的動機,即使是生活在真空中的人,一生也有不少回憶的事,而且除了嚴肅面外,也會有有趣的輕鬆面,這些趣事或許還能讓讀者莞爾一笑。
作者以《材料也神奇》為題材寫自傳,載述著台灣材料科學一路走來的發展辛酸史! 這是一本既是文學、也是科學的傳記!記述作者一生與材料科學結緣的傳奇。他是台灣第一位材料科學(美國西北大學)碩士、國內第一位材料科學研究所(美國史丹福大學)博士、台大第一位材料科學專業出身的專任教授、台灣成立世界上第一個「材料科學」學會的參與執行人、發明「材料科學」一詞的美國西北大學Morris Fine教授的第一個中國研究生。 在作者一生的回憶中,告訴您海軍機械學校的崛起與消失、國防科技中山獎學金創設的緣起與意義、中山科學研究院的籌設與發展史,及親身參與我國發展飛彈、核能和航太工業的辛酸見證,還有他主持發展飛彈和主持印鈔票的奇異經歷。 看他如何把自己一個人當做三個人用,一方面努力於國防材料科技研究,一方面從事材料科學教育,另一方面發揮於國家重點科技建設,把材料科學的理念和理想發揮到極致。 本書嚴肅中帶有風趣,詼諧中含有哲理闡!闡述作者一面求生一面求知的奮鬥人生!述說他在戰亂中於已成歷史名詞的北平市立九中、私立匯文中學、國立北平高工、海軍機械學校等校,一路求生亦求學的早年歲月,對日抗戰後,加入了海軍機械學校隨校來台。 由投身軍旅而意外地與材料科學結緣,他是使材料科學、材料科技、材料過程三者同時在國內生根的先驅,並進軍國際學術社團,為國內的最新尖端科技學術爭取一席之地。更告訴您,如何讓您自己和子女在求知和就學的路途上,可以了無遺憾,如何完全以本土的資源,在學術研究上進軍國際。 他以材料科學的專業知識探索材料與物理、材料與人生、材料與自傳之間的哲理與神奇。 材料不只是身外之「物」,其實人也是活的材料,是以稱為萬「物」之靈。人之往生稱「物化」,是從活材料轉化為死材料。寫自傳就是在物化前,將一生值得記載的事,在軀體以外的材料上留下記號,所謂給歷史留點記錄。 作者簡介 許樹恩,1928年生,河北玉田人。海軍上校退役。 海軍機械學校42年班造械系畢業、美國西北大學材料科學碩士、美國史丹福大學材料科學博士。 · 曾任: 曾參與中山科學院籌備,歷任中山科學院副研究員、研究員、組長,並創設材料研究發展中心任中心主任。其間一度調任國營事業中央印製廠總經理。 國立台灣大學專任副教授、教授暨兼任教授凡26年,暨澳洲新南威爾斯大學榮譽客座教授、香港科技大學客座教授。 慶豐集團科技顧問兼旭陽科技公司總經理。 · 榮譽: 1998年,膺選澳大利亞國家科技暨工程學院外籍院士 · 著作: 編著有《X光繞射原理與材料結構分析》(與吳伯泰合著,國科會精儀中心)、《Advanced Composite Materials and Structures》(與G. C. Sih合編,荷蘭 VNU Science Press 1987年出版)等科技專書三本和《In Studies Of High Temperature Super-conductors (Volume-21) 》(紐約NOVA科學出版公司)等科技參考書貢獻專章四本及國際學術論文約一百五十篇。 · 科學專利發明: 「釔系超導粉末及其超導體之快速製作方法」(共同發明人:陳崇一、王坤龍、李志明,陳新仁,中華民國專利1992)、「Process and Apparatus for Preparation of Hydrogen Storage Alloys」 (共同發明人:M.T. Yeh、J.Y. Wang and H.P. Kao,美國專利1994)、「Process of Manufacturing of Hydrogen Storage Alloys by Spontaneous Reaction Synthesis」(共同發明人:M.T. Yeh and H.P. Kao,中華民國專利1997)等科學發明專利十二項。
本書舉了很多古今中外的小說為例,淺顯易懂,對於鑑賞小說寫作方法與技巧之優劣有詳盡說明,且於賞析小說時能深層地探究並貼近作家創作的本意,進而提昇小說創作能力,非常適合正在摸索創作小說的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