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個家庭,三個成員有特殊教育需要(SEN)。究竟這家人是怎樣生活的? 家庭可以是我們的安舒區和避風港。一個家能夠建立起來,取決於各成員的努力和態度。一個家庭三個 SEN,一樣可以一起建立充滿愛的安樂窩。 身兼心理學家及老師身分的爸爸,與注意力不足/過度活躍症(AD/HD)、讀寫困難(SpLD)的家人相處,將學到的理論切切實實地實踐出來!他也在本書中與曾修讀特殊教育課程的媽媽,跟讀者分享如何培育 SEN 的孩子成長。書中亦記載了 AD/HD 及 SpLD 孩子的自白、父母的心聲、孩子的特徵、學習的障礙和人際關係的難點,可以成為家長、社工和老師的參考。
在新常態下,教會見到信徒流失,舊模式不再有效,都覺得是時候要更新轉化。其實很多教會經歷了這兩年疫情的洗禮,無形中已經由關心教會內部事務和自己的會友,變成關心社區,關注教會外面街坊的需要,由內向型的教會轉化到面向社區,重拾宣教使命,有人稱這現象為「使命轉移」。 所謂「使命空間」,就是從轉化教會室內空間開始的使命實踐,將教會的空間推到外面,進入社區、職場、家庭,甚至進到社交平台、虛擬空間等,將基督教文化和影響力,擴展到不同空間領域,實踐神的使命。 「香港寸金尺土,教會擁有的空間是寶貴資源。Ben這本書介紹教會如何改造空間,適合教會長執領袖閱讀和討論,從而帶動信徒實踐大使命。」——陳家華教授 香港浸會大學傳理學院副院長 「Ben的理念就是當教會重拾宣教使命,將教會和社區結連,閒置的空間便能夠轉化,被主大大使用。Ben的空間概念為小弟的機構幸福實驗室,在近年共享發展上,帶來不少啟發。這本書肯定值得推薦。」——柯廣輝律師 CITYLAB創辦人 「Ben是一個有使命感及充滿熱誠的設計師,2002年神呼召Ben和我成立了設計公司,開始時Ben已經推動教會善用空間。近年Ben在神裏面有新的領受,要轉化教會成為『使命空間』去回應當代社會的需要。這本書結合了神給他的恩賜及多年實踐的經驗寫成,包含學術研究及神學反思。我極力推薦給各位弟兄姊妹,細味研讀定能造福教會,在這世代為神所用。」——凌正年先生 THEO TEXTURE董事 「每個時代教會回應神的使命都有處境性的變化,保羅提醒教會要心意更新而變化,叫你們察驗何為神的旨意(羅12:2),實在有著重要的提醒。轉型並不是轉變方向目標,而是使教會回復『宣教』的重要使命,更創新而落地傳承使命。若你期望成為一間社區榮神益人的教會,突破限制,我推薦Ben這本書,可讀性高,在神學的觀點基礎上能實踐理論,落實使命。」——潘國賢牧師 宣道會利福堂主任牧師
在荒謬的年代,別讓生命變得虛無。 在患難中,看見需要被醫治的心靈。 「基督在十架上所受的苦,乃表明自己跟受苦者和受傷者同在,也跟他們的受苦經驗認同,並與受苦者於患難中休戚與共,以至跟受苦者成為一體。」——本書作者 當社會整體彌漫著抑鬱焦慮的氣氛,身處其中有時也難以獨善其身,我們個人者身邊的人,或多或少都可能經歷著看得見和看不見的心靈創痛。在乏力無助的艱難時刻,心靈創傷者最需要的是甚麼?我們選擇逃避現實,還是學習與哀傷共舞?我們又如何將逆境轉化為成長的動力及洞察世事的資源? 這本小書,旨在回到信仰及靈修學的原點,嘗試闡明受苦與同行者所需的靈性基礎,包括聆聽、忍耐、祈禱、默觀、辨識等各種屬靈操練,並指出「共患難」的十架經驗是受創者的重要出路,讓我們在一起受苦的休戚與共中,與基督結連,而這正是基督信仰對受苦者的最大安慰,幫助我們在幽暗的時刻,經歷上帝所賜的信望愛,與他者一起重建共患難的愛。
媒介敘事工作(Media-informed Narrative Practice:MNP)是一種協作式訪談方略,主要演化自敘事治療(Narrative Practice;NP又稱 Narrative Therapy:NT)及數碼媒體說故事(Digital Storytelling)。MNP協助敘事者探索核心價值,它與傳統NP的原理一致,同樣是協助當事人透過自己的敘述來了解及改進自己,從而更有力地應對挑戰。在教育、輔導、社會工作中,不少方法著重讓當事人「接收」正確見解,而敘事為本的方法則是讓當事人「表達」及反觀自己,從而拆解及建構價值觀。敘事為本的方法不是說教式地改變當事人,而是讓當事人透過自己的說話來改善及鞏固自己。在NP的基礎上,MNP加入了「媒介」(Media)這面向,強調敘事不單只是語意傳遞,而是有形體的「表述」(expression),而且敘事媒介是可以多元化的。某程度上,新媒體環境顛覆了一段訪談的前世、今生與來世:一段訪談被約定俗成的定位、實踐訪談的模式、延伸運用訪談內容的方法等等,均經歷著史無前例的變革。MNP糅合了新的技巧,有助訪問員: 1)善用處境脈絡 (context)營造訪談的規範、 2)辨識媒體文本的敘事輪廓(contour)以評估及推進訪談、 3)活用不同的通訊模態(communication-mo-dality)實踐訪談、 4)將媒體文本有目標地發佈流傳(circulation)。 MNP可以應用在不同領域,包括輔導治療、人物專訪、個人獨立分享、小組工作、社區教育等等。
召命,不只關乎神呼召我們做一些事情,又或者從事某些職業崗位,召命關乎我們整個生命…… 人稱「楊醫」的楊錫鏘牧師,由從醫轉而投身聖經研究及教學工作,多年來一直參與香港專業人才服務機構(下稱 HKPES)的服事,切實體會到職場信徒的掙扎和難處,這些年來他都默默地在這信仰羣體中耕耘生命,幫助信徒整合生活與信仰,明辨人生的召命,而楊醫的一生,也正好向我們示範了如何以整個生命回應上主的呼召。 參與 HKPES 服事期間,楊醫常以查經及默想經文的方式,與職場信徒交流對話,並將創造神學及召命觀引入討論,從而讓各人更透徹地認識乃至擁抱日光之下的今生,領略神在自己生命中的呼召。本書乃楊醫關於職場與信仰的整合之思想結晶,當中除了他主領研經小組、工作坊及退修營時的講話內容,更包括他與信徒之間的信仰答問,如今有系統地整理成書,希望把楊醫的精湛教導及其日積月累的信仰省思承傳下去,幫助讀者重尋上主在自己身上的召命美意,享受祂所賜的工作為禮物,藉以豐富生命。 「召命,不只關乎神呼召我們做一些事情,又或者從事某些職業崗位⋯⋯其實,召命關乎我們整個生命,涵蓋生活上所有層面,包括我們與神的關係、人生際遇、福與禍、家庭、職業工作、健康、壽命、財富、前途、疾病、苦難,我們整個人的生命都被神呼召,我們亦是以整個生命來回應神的召命。」——楊錫鏘牧師
我們的心靈深處,同樣渴求共融, 因為我們有同一創造主所賜的心。 共融的邀請, 需要預設條件或道德底線嗎? 「我們相信神,全能的創造主。祂按自己形像,創造多元眾生,視之為美好,使所有性別、種族、階級、年齡的人,可藉著愛和公義,得享豐盛生命。」—〈我們的信仰綱領〉(基恩之家) 「基恩之家」是香港首個由同性戀者創立的基督新教教會,也是亞洲第一個正式註冊的同志基督教團體。 不過,「基恩之家」雖孕育並發展於香港,卻不表示香港是一處同志友善的地方。事實上,就香港的社會文化和法律環境而言,一度對性小眾極之排斥,而教會內外更長期充斥著恐同文化,直到如今皆然。 故此,《破噤》所展示的,是被排斥的小眾之特殊生命旅程;所縷述的,是一個個從迂迴地踽踽前行,到力抗萬難而終獲賦權,建立自己家園的故事——如何從自我懷疑,瑟縮噤聲,到漸漸找到自己的身分,重拾尊嚴,燃點信心與盼望,並學習在社會中昂首挺胸,讓一直被邊緣化的一羣人嶄露出羣體的精神力量。 本書除了回顧基恩之家成長的故事,也檢視了其一路走來的不足,藉以反思羣體生命中的種種安樂與憂患,作者期望當中的記錄、觀察和反省,可以成為同路人努力前行的借鑑。
本書是鄒崇銘和韓江雪九年前的作品《香港的鬱悶:新生代 vs 嬰兒潮世代》的姊妹作。他們以香港過往十年的社會變遷和經濟現象為經緯,試圖指出經濟資本和文化資本之間的落差,宿命地構成新一代的矛盾階級位置。 作者進一步宣告,香港已進入「後物質主義」時代,階級利益立足的基礎已和三十年前迥然不同。青年人更加重視對文化身分、自我表達和生活質素等面向的訴求,此乃是追尋消失中的香港的訴求。對於新一代青年人來說,殘酷的現實不但迫使他們深切反思,如何從上一代的陰影中走出來,也催促他們要在前人夢境的迷宮中,探索現實的出路。 我們每個人都背負著從上一代而來的枷鎖,同樣地,我們的下一代,也活在我們的框架之內,我們這一代人,究竟可怎樣開創出屬於我們的新想像呢?
《僭建都市》是我近年讀過的一本很有意思的書,難得今天仍然有人借理論對這座充滿不平等的城市作深入反思,崇銘引用阿巴斯(Ackar Abbas)一書,令人明白今天批判城市發展已不再是西方學者之專利。本土學者起來加入批判行列,誠是可喜現象。 作為一個資本主義國際城市,香港已不再是一個「借來的地方」,躲在殖民管治下孤芳自賞。香港和所有國際大都會一樣,正在經歷一由新自由主義主導之空間大改造,目的是讓土地和空間結合,為資本創造更大租值和財富。新自由主義已無情地使本來平衡的城市發展演化成社會階級的兩極化。到底香港這個城市應該怎樣再發展下去?這應該不再是官員和規劃專家們的專利,而是廣大市民的責任。
「公平貿易並不反對市場或貿易本身,它只反對毫無節制的自由市場貪婪地吞噬一切社會領域和人際關係,並試圖展示出另類全球化的想像和可能性。」 本書作者市場的夾縫中看到願景,呼籲弱勢與優勢羣體走在一起,從消費開始,合力啟動不一樣的社會變革。
我們要塑造新世代公民,再造香港,就必須關注本土公義教育的發展與現況︰而公民教育要與社會發展緊扣,就必須包括政治教育、國民教育和人權教育,三者缺一不可!書中更述及八十後現象以及「德育及國民教育科」的論爭,讀者不容錯過。 名人推薦 余若微、張柄良、關信基、張超雄、沈旭輝、甘國臻、張銳輝、龔立人聯合推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