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書深入探討上豐村的歷史脈絡、人文風貌與產業變遷,並聚焦於當地獨具代表性的文化資產——螺溪硯。全書由緒論出發,說明村史撰寫的重要性,再從原住民東螺社的起源談起,延伸至宗教信仰、教育武術、社區發展等層面。地理環境與產業發展則呈現村落與自然共生的特色。螺溪硯的興衰傳承,更展現地方技藝的生命力。書末透過人物訪談與小傳紀錄,具體還原上豐村昔日風華,是一部兼具歷史價值與地方情感的文化記錄。
本書完整記錄金陵村自清領時期至今的發展歷程,內容涵蓋聚落起源、地名演變、宗族分布、宗教信仰、教育發展、水利交通建設與現代產業轉型。透過田野調查與深度訪談,勾勒出村內傳統建築、人文藝術與地方風俗。特別聚焦社區營造歷程與村民共同參與的故事,展現濃厚人情與地方凝聚力。書中亦收錄許多在地耆老、小人物與知名人士的生命故事,呈現金陵村百年風華的真實樣貌,是一本集地方記憶、文化傳承與教育價值於一體的村史佳作。
本書全方位記錄東興里的歷史演變與多元文化特色,從地理環境與聚落發展談起,涵蓋水利設施、交通道路、村落地名沿革、宗教信仰、教育機構、產業經濟進程、飲食文化與傳統技藝。書中特別強調閩客族群的互動與生活融合,呈現出地方文化共榮的面貌。內容並延伸至社區發展協會、特色建築與未來展望,反映在地居民面對環境變遷與時代轉型時的努力與願景。全書結構豐富,圖文並茂,是深入理解東興里文化底蘊的重要地方誌著作。
張倍源老師為彰化員林人,自台中師專畢業後,開始習書。此次展覽「大塊無盡-張倍源書法創作展 彰化縣美術家接力展第115棒」展出張老師習書三十餘年的成長紀錄,以規矩的篆隸入門,到獲獎連連的大作聯屏。張倍源老師近期藝術能量爆棚,創作風格工整放逸兼具,賦予觀者新的視覺盛宴。
本專輯收錄柯錦中歷年代表作,完整呈現從傳統粧佛、現代雕刻、當代跨界創作的藝術成就。柯老師以精湛技藝與智慧奠基歲月,讓他的一甲子成為彰化工藝史上的重要篇章,展現以技藝致敬傳統、以創新開創未來的卓越精神。無論是傳統神像的精雕細琢,或是現代雕刻的創意突破,都展現了工藝家對技藝的尊重、熱愛與堅持,也為文化傳承增添新的光彩。
經由詩畫原創性與想像力合奏激躍而生的美麗火花,編輯如繪本般的詩畫集,取材遍及生活層面與地方特色,在各組優選的詩語形式和圖像構成上,亦展現出孩子們閃爍的想像與創意,同時在幽默與趣味的詩句背後,不乏對社會環境作深刻觀察與省思的作品,精彩映現互動,引燃文學與藝術創作的美好榮景。
陳穎派先生(1933-2024)是彰化縣無形文化資產傳統工藝類「傳統建築彩繪」保存者,業界多以「派司」稱呼。派司書畫風格經年累月累積,自成穎派風格,書法丹青信手拈來。除了家中晚輩,亦曾於國立臺灣藝術大學教授彩繪相關課程,無私奉獻自己的一身技藝。 本書分為五個章節,自派司兒時經歷、技藝摸索、到得以獨當一面完成彩繪工程,最終「自成穎派」,成為中部傳統建築彩繪規模最大的家族。
第25屆「磺溪美展」分為油畫、水彩、墨彩、膠彩、雕塑、工藝、版畫、書法、篆刻及攝影10大類, 今年參展作品呈現出多樣化的風貌,每件作品均具有其獨特的視角和技法,無論是人物形象的塑造,色彩線條的運用,在在展現藝術家們對於情感及想法的細膩表達,使得此次美展充滿了豐富的創意和藝術魅力。
以9章獨立短篇小說組串成,用第一人稱的敘述方式,描繪成長歲月的自我探索,以輕快文筆勾畫發生在生命中諸多日常生活中不尋常的情事。並藉由「生死」這個艱澀的議題,植入各類事件,把隱沒在每個人心中,不願正面思考,很難想像的生死話題,導引成值得深思的文學作品。
以彰化鹿港魯班公宴為題創作繪本,故事藉由身為未來人的主角穿越回到現今的鹿港,在尋寶的過程中帶領讀者一同了解鹿港身為工藝重鎮的魅力,以及魯班公宴的特色;此外,亦透過導讀及小知識補充介紹魯班公的生平及魯班公宴的文化意義。
以彰化花壇白沙坑獨一無二的迎燈排遶境為題創作繪本,介紹迎燈排的由來及文德官土地公的特別之處,並以導讀及小知識補充說明迎燈排的專業知識及文化意義,如:燈排數量的差異等。故事內容藉由流行穿越時空設定,讓主角親臨現場了解燈排的美麗及由來。
以彰化芳苑潮間帶特有的「海牛文化」為題創作繪本,並搭配導讀及小知識講述芳苑為何會採用黃牛進行採蚵作業,且是如何形成特有的海牛文化,繪本故事中藉由各個角色的對話呈現海牛文化的示微,以及海牛文化的轉型及海牛文化節的辦理。
本專輯主題為「鹿港印象」,黃明山老師是彰化在地資深傑出的藝術家,作品筆墨傳神、擅於寫景造境,深刻體現東方藝術在意境中帶有禪意的美感。本紀念展專輯收錄作品表現文化之都鹿港的古樸風情及台灣山水印象,以純熟的筆觸、獨特的技巧盡情揮灑對家鄉的珍惜與愛戀,自然流動與筆墨痕跡不受框架所限,反映出藝術家的人文特質。
本專輯以「寂靜之境」為主題,國寶級畫家陳景容教授是臺灣藝壇跨足油畫、壁畫、馬賽克鑲嵌畫、版畫、陶瓷畫等多元創作的藝術家,被譽為是臺灣的超現實主義大師。專輯收錄陳教授近70年的創作生涯代表作品,集合不同主題、媒材以及近年創作,完整呈現其無窮的創作能量及至高的藝術影響力。
彰化縣有豐富的歷史和人文底蘊,產出眾多傑出的藝術家,欣逢彰化縣建縣300年,彙集收錄159位彰化縣當代優秀藝術家包含揚名國際的彰化藝術家、彰化縣歷屆接力展藝術家、文化資產保存技術及保存者及歷屆磺溪獎得主等精選作品,分為油畫、水彩、水墨膠彩、立體工藝、書法篆刻、攝影、複合媒材及其他等六類透過專業的採訪紀錄藝術家的創作心路歷程,更希望能推廣更多人深入了解彰化藝術
本專輯以「星海一線情」為主題,收錄黃步青老師自1960年代迄今的創作脈絡,從早期之素描、繪畫、報紙、木材、結合拾得物之複合媒材、近年來以廢棄物和鋼鐵為主的作品,許多隨手拾來的廢棄物,在他的巧思構成下,重新敘說各自生命的故事;那是一種對文明的珍重、對荒蕪的嘆息,也是藝術家對生命的持續關懷。
第24屆「磺溪美展」分為油畫、水彩、墨彩、膠彩、雕塑、工藝、版畫、書法、篆刻及攝影10大類,本次參賽作品競爭激烈,主題豐富、多元,傳統與創新兼具,寫實、寫意、幻想或抽象風格各異,創作者除在畫面構圖上費盡心思,同時在創作手法上不斷推陳出新,無論在藝術技法表現或內涵深度上,均深獲肯定。
彰化縣位於臺灣中部,開發甚早,清雍正元年(1723)開始設縣,是臺灣中部政治經濟與文化中心。清道光年間,原任彰化縣知縣周璽主修的《彰化縣志》,是為本縣第一部縣志,也是唯一的一部縣志。惟周璽主修《彰化縣志》時,彰化縣幅員極廣,其轄區包括今日的彰化縣與南投縣全境、部分臺中市、雲林縣地區。民國39年(1950)彰化縣行政區域調整以來,為完整呈現彰化縣自開闢以來的發展與變遷過程,特新修彰化縣縣志。《新修彰化縣志》〈卷首〉係由總纂黃秀政老師針對〈沿革志〉、〈地理志〉、〈政事志〉、〈經濟志〉、〈社會志〉、〈教育志〉、〈文化志〉、〈藝術志(一)、(二)〉、〈人物志〉等9志書籍內容提出綜論,全面性的說明本志書記載時間、地理範疇、體例、目錄等,作為志書的起始。
彰化縣位於臺灣中部,開發甚早,清雍正元年(1723)開始設縣,是臺灣中部政治經濟與文化中心。清道光年間,原任彰化縣知縣周璽主修的《彰化縣志》,是為本縣第一部縣志,也是唯一的一部縣志。惟周璽主修《彰化縣志》時,彰化縣幅員極廣,其轄區包括今日的彰化縣與南投縣全境、部分臺中市、雲林縣地區。民國39年(1950)彰化縣行政區域調整以來,為完整呈現彰化縣自開闢以來的發展與變遷過程,特新修彰化縣縣志。《新修彰化縣志》〈卷首〉係由總纂黃秀政老師針對〈沿革志〉、〈地理志〉、〈政事志〉、〈經濟志〉、〈社會志〉、〈教育志〉、〈文化志〉、〈藝術志(一)、(二)〉、〈人物志〉等9志書籍內容提出綜論,全面性的說明本志書撰寫歷程、審查紀錄、索引等,作為志書的結束。
本篇為《新修彰化縣志·藝術志(一)》2篇之其中一篇,又分上下篇,上篇針對公共藝術,又分公共造產藝術、戶外裝置藝術、公共建設、公家機關建築與一般建築等三章;下篇針對工藝,又分雕刻藝術、塑造藝術與版畫藝術、民間手工藝與傳統工藝等兩章。第一章「公共造產藝術」,指的是不論官方或私人、財團、基金會等出面開發、興設、建築、營造的場館或戶外空間,可以開放作為一般民眾遊樂、欣賞、參與活動、靜思冥想等活動,可以來去自由,充滿藝術氣息者。第二章「戶外裝置藝術」,主要內容為針對戶外環境所做的裝飾與造景。第三章「公共建設、公家機關建築與一般建築」,內容是針對幾種類型的公共建築,討論其公共性與藝術性。第四章為「雕刻藝術、塑造藝術與版畫藝術」。第五章「民間手工藝與傳統工藝」,內容主要在說明八種傳統手工藝的製作、專業匠師以及與地方的連結。
本篇為《新修彰化縣志·藝術志(一)》2篇之其中一篇,表演藝術篇從音樂、舞蹈、戲劇這三大領域來呈現彰化地區的表演藝術。第一章音樂方面,彰化是臺灣南北管音樂的重鎮,而南北管音樂是臺灣自清代中葉到光復期間最流行的樂種,隨著移民傳到臺灣,因特殊的空間場域,思鄉的能量轉換,積澱出具有臺灣風味的音樂文化。第二章舞蹈方面,舞蹈是以肢體語言搭配音樂、服裝、燈光等元素呈現的一門藝術。必須說明的是我們現在所謂的「舞蹈」概念,很大程度是受西方舞蹈的觀念影響,傳統漢族的「肢體律動」,多保留在陣頭當中。第三章戲劇方面,主要以戲曲為大宗,「曲」是其中最重要的藝術元素,因此清中葉後最早在臺灣流行的樂種「南管」,以其音樂為主的七子戲,便是最早傳入臺灣的劇種,少數南管館閣也會粉墨登場演出子弟戲。
新修彰化縣志‧藝術志(二)》〈美術與書法篇〉,分為上、下兩篇,分論美術與書法。上篇「美術篇」中,從鋪陳彰化歷史沿革與藝術推展為開端,內容含括了大歷史、時代風格、美術的教育與推廣等,並以「平面繪畫」(水墨畫、膠彩畫、油畫與壓克力畫、水彩畫、版畫)和「立體複媒與影像藝術」(立體雕塑、攝影、裝置藝術與複合媒體、錄像與數位科技藝術)作為美術基本型態上的章節劃分,分項羅列彰化各美術類科之藝術家。下篇為「書法與篆刻篇」,以彰化書法與篆刻為主要書寫對象,分屬第四、第五兩個章節,分別針對書法在彰化大時代下的歷史沿革與推展,和各個時代的個別書篆家,以及書法結社作羅列排序與淺釋。
以「觀象‧擬真」為主題,集結李憶含老師近年新作及歷年具代表性作品,意在彰明研學治藝與究竟真實,期望以此個人化創作美學觀,明確東方超現實的風格意涵,釐正當代精神性之圖式象徵。其創作風格極富思想性與文學性,在素材運用上開拓了更多元的嘗試,能貫穿古今中外的思想和技法,也表現出相當程度的成熟度,展現水墨創作的重要性與精采度。
本專輯主題為「破筆作舟横津渡」,「破筆」意指施老師來自基層,沒有背景、沒有資源只有毛筆,身為一個七年級的傳統藝術創作者,需要克服許多困難,施老師希望藉由本次創作讓大家看見書法的流行性。本專輯收錄施老師最新創作,有別於過去風格,都是施老師對創作的深切反思,實為不可多得之佳作。
由歷史文獻資料,整理出1949年青島大撤退的過程,描繪參與無數的抗日和剿匪戰役,的「嶗山之獅」高芳先將軍所率領之「山東青島保安旅」在中興莊落地生根進而開枝散葉的故事,與眷村居民之訪談等一手資料貫穿其中,使書籍更增學術研究資訊之厚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