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書系 ,共計8
  • 排序
  • 圖片
  • 條列

東亞儒學與經典詮釋:跨文化的考察

中研院文哲 出版
2022/10/11 出版

這本論文集包含六篇論文。其中,兩篇詮釋學論文,分別討論「詮釋學之跨文化及脈絡化」、「中國詮釋學是否可能」之二個重要論題。又四篇概念史論文,由觀念史觀念史研究範式的考察,進入中國的「主義」概念、漢字文化圈的「屬國、屬邦」論述、越南近代「忠」、「孝」、「義」等概念詮釋的具體討論。。藉由此書,可以看出日本、韓國與越南儒學與中國儒學雖密不可分,但卻有獨特的開展與特色,也能累積臺灣學界對日本儒學、韓國儒學、越南儒學研究的能量與實力!

95 特價190
加入購物車
下次再買

近代啟蒙脈絡中的思想論爭:詮釋與結構

中研院文哲 出版
2022/10/11 出版

本書所收錄的八篇論文,出自「近代啟蒙脈絡中的思想論爭」國際學術研討會。兩大主題是詮釋學與結構主義。其中有三篇都處理了循環這個課題,甚至將中國清代學術中「義理」與「考據」並重的詮釋策略也納入循環範疇,可見詮釋學在中國經典詮釋中的效用。另一個重要主題─結構主義思潮,則起自結構主義的重要推手李維史陀(Claude Lévi-Strauss, 1908-2009),他自一九五〇年代起,以人類學家的身分吸收了索緒爾(Ferdinand de Saussure, 1857-1913)的結構語言主義後,掀起了法國的結構主義風潮,影響所及包含文學批評、精神分析、文化與藝術符號學,以及現象學與結構、後結構與解構的交鋒,甚至把詮釋學也拉入結構與解構的爭論之中。此一風潮改變了人文學的時間視野(歷時至共時),也豐富了符號學與語言學的多元涵義。

95 特價266
加入購物車
下次再買

【電子書】明代程朱理學的演變

鍾彩鈞  著
中研院文哲 出版
2018/12/01 出版

明代哲學思想以心學的成就為最高,但程朱理學在明代仍然繼續發展,對當時與後世皆有重大影響。本書論述明代程朱理學薛敬軒至高景逸八人的哲學思想,諸儒上承宋儒的理、氣、心、性等概念,努力理解並重構彼此間的關係。其發展脈絡是理氣關係朝向一元發展,另外是心的地位得到提高,至晚明高景逸時竟有心本論的傾向。本書除了論述哲學思想外,為了理解哲學思想的背景與應用,對於諸儒的教育、社會、政治的思想與實踐亦略加觸及。最後一章則以明代程朱理學的發展驗證當代新儒學詮釋理論的得失。

7 特價406
電子書
下次再買

王艮及其學說

余蓓荷  著
中研院文哲 出版
2018/11/01 出版

此書之原作者余蓓荷(Monika Ubelhor)為德國馬堡大學之退休教授,宋明理學是其主要專長之一。此書為其大學授課資格論文。她曾師從日本知名漢學家島田虔次。故此書之撰寫深受日本學界之影響,並且使用保存於日本的一手資料,例如東京「內閣文庫」所藏明萬曆23年版《王心齋先生全集》。此外,她也廣泛引用西方學者的著作。這些特點是一般中文著作所欠缺的。此書原以德文撰寫,今由邱黃海與李明輝譯為中文,對中文讀者應有相當的參考價值。

95 特價266
加入購物車
下次再買

甘泉先生續編大全‧補編

中研院文哲 出版
2018/11/01 出版

湛若水,字元明,號甘泉,是明中期心學派重要思想家。其著作極多,文集部分曾刻印多種選集,而國家圖書館所藏孤本泉翁大全集、甘泉先生續編大全,鍾彩鈞曾加以點校並建置於中央研究院漢籍文獻資料庫,以供學者使用。近日已修訂出版。游騰達、王文娟在協助修訂過程中發現不少新資料,集成補編,若能出版,足使湛甘泉的研究更為完整便利。

95 特價551
加入購物車
下次再買

【電子書】新理想、舊體例與不可思議之社會:清末民初上海「傳統派」文人與閨秀作家的轉型現象

中研院文哲 出版
2015/06/01 出版

本書以清末明初時期文學人物個案,探索傳統文學與現代文壇接觸的脈絡。共分六章,討論傳統才女與文人在二十世紀初期中國文學轉型期的生命選擇以及在文壇的表現。

7 特價196
電子書
下次再買

跨文化哲學中的當代儒學:與京都學派哲學的對話

中研院文哲 出版
2015/04/01 出版

本書乃「跨文化哲學中的當代儒學」主題研究計畫下的國際會議論文上集,主要以「與京都哲學的對話」作為探討的主軸,京都學派與當代新儒學是現代東亞兩個極具分量與發展潛力的哲學派別。這次著眼點側重於東方思想與歐陸哲學、神學的比較與溝通,以及道德(當代新儒學所重者)與宗教(京都哲學所重者)的關聯、互動與整合等跨文化問題。

95 特價171
加入購物車
下次再買

詮釋《論語》「克己復禮為仁」 章方法的反思

杜維明  著
中研院文哲 出版
2015/01/01 出版

本書通過對《論語》中「克己復禮為仁」一章的討論,首先論述了仁與禮的關係,指出仁所代表的主體性賦予禮以內在價值,因此無仁之禮,一定變質為形式主義,從而糾正了一些學者偏重從社會性解釋仁與禮之關係的看法。其次指出「克己復禮為仁」章的主題是顏淵問仁,而孔子回答的也是關於仁,可見,一方面只有通過克己復禮才能夠歸仁,因此討論克己復禮絕不能離開仁;另一方面「克己復禮為仁」是修身的問題,所以要有歸仁的成果。正是在以上論證的基礎上,本文進一步回應了當年何炳棣對作者的批評,並反思了詮釋的方法問題。最後,本書闡發了孔門「克己復禮為仁」的學問所具有的精神性人文主義和修身哲學意義。

95 特價114
加入購物車
下次再買
頁數1/1
移至第
金石堂門市 全家便利商店 ok便利商店 萊爾富便利商店 7-11便利商店
World wide
活動in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