農業部林業及自然保育署嘉義分署經管阿里山國家森林遊樂區內之縣定古蹟阿里山貴賓館是全臺灣海拔最高之貴賓館,保存狀況也最完整。嘉義分署於2014年委託國立臺北藝術大學團隊進行調查研究,當時發現之兩幅油畫,其中一幅已被文化部指定為國家重要古物。建於1936年的阿里山貴賓館,歷經歲月及多次颱風地震,致有部份老舊缺損,於2020年11月開始整建,由專業團隊及資深藝師進行古蹟修復。克服高山地區寒冷多雨的惡劣環境挑戰,費盡巧思克服原始材料不易取得困難,多方請益失傳之傳統工法,歷經兩年多時間,阿里山貴賓館原貌終於2023年5月再現,本書臚列阿里山貴賓館建築工法的歷史內涵與彙整相關歷史文獻。
謝謝島嶼原生樹木送給這片土地獨特且珍貴的禮物 謝謝開啟本書閱讀的你,一起在心中埋下種子,成為守護生態的樹苗 ★ 林業及自然保育署第⼀本聚焦「 臺灣原⽣樹⽊ 」的植物科普繪本 ★ 送給每位自然愛好者的「 禮物書 」, 兼具生態及美感素養的知識讀本,重新爬梳島嶼原⽣樹⽊的⽣命軌跡 ★ 內容扣合十二年國民教育課程綱要自然科學領域,走入校園,成為⽣態素養的輔助讀本 身處在臺灣,我們擁抱著一座既古老又年輕的山林之島,這裡蘊藏著美麗又特殊的生態樣貌,由海岸到山脈,從平地到高山,植物的腳程遠遠超越了人類的步伐,有如島嶼的先行者,展開了一場探險式的島內旅行。 跟著臺灣原生樹木,開啟這趟尋根之旅!認識島嶼樹木的生命軌跡、探索植物的生態祕密,一起發覺樹與生活的美好故事。 本書特色 1. 適合師生共學:這是一本聚焦臺灣原⽣樹木的大樹百科入⾨,一個跨頁講述一個主題,每一個單元都有如引領的開端、故事的入口,邀請讀者帶著好奇心,進而細探更多蘊藏在島嶼山林的生態奧祕。 2. 適合親子共讀:透過圖文插畫呈現植物知識,可與孩子一同細細品味圖中的細節,認識臺灣自然生態的祕密與驚喜,感受大自然帶來的感染力與啟發性,蘊養我們心中的種子,成為有力量的小樹人。 3. 適合熱愛山林的自然人:這是⼀本推廣臺灣自然生態的「 禮物書 」,期望打破閱讀的年齡與族群限制 ,讓島嶼大樹的故事走入⽣活 , 觸發更多人對臺灣原生植物的共感與共鳴。
本書以嘉義縣阿里山鄉鄒族為例,透過「嘉義縣鄒族獵人協會」實地踏查嘉義縣阿里山鄉鄒族8個部落、13個傳統獵場領域及20位獵人口訪側寫,記錄獵人觀點及生活慣俗,以期呈現傳統狩獵文化以及豐富山林智慧的樣貌。原民狩獵文化以及山林環境生態並置,或對立衝突,或共生共榮,本於「紮根傳統文化,立足現代管理」,使鄒族狩獵傳統與當代狩獵議題、自然生態、獵人與動物之間,和諧共存。 【序】農業部林業及自然保育署 林華慶 署長 原住民傳統智識及文化,不僅是族人與自然長時間互動積累的智慧結晶,更是自然資源永續的重要關鍵。因此 2022 年聯合國生物多樣性公約第十五屆締約方大會決議《昆明-蒙特婁生物多樣性行動框架》第 22 個行動目標即揭示,應尊重原住民和在地社區的文化及其對土地、領地、資源和傳統知識的權利。倚賴山林而生的原住民及山村居民應該是自然資源治理所關注的核心,這也是當前國際森林保育的趨勢。林業保育署早在倡議之先,近年來將山林治理政策與原住民傳統文化揉合,除了記錄及學習原住民傳統智識及山林文化,更搭配當代科學管理,做為森林保育與林業管理的決策根基。這本由本署嘉義分署協同嘉義縣鄒族獵人協會編撰的《鄒族獵場、踏查與敘事》,是原住民傳統智識結合自然資源管理的彙聚精髓。書中涵括了鄒族 8 個部落獵場的實地踏查,有細膩的生態觀察,有生動的經驗語談,有精闢的文化解析,更有動人的回憶往事。每位獵人在山中踏行,皆與山林動植物的變化消長氣息相通,獵場,即是獵者身與靈的延伸。而族人現地觀察野生動物累積的傳統知識,又可和當代的科學監測相互對照,透過不同面向闡述山林資源,恰能彰顯鄒族傳統狩獵智慧以永續 為前提的精神與文化內涵。獵場對鄒族獵人而言,是土地、河川、山林與獵物,也是人與靈的契合相繫。鄒族獵場的故事持續彙集中,本書十餘萬字的故事蒐集僅只是開端,期待未來有更多新一代的獵人持續傳承踏入獵場、留下紀錄,讓鄒族的獵場故事及珍貴的山林智識,成為我們邁向永續山林的圭臬指引。 【序】農業部林業及自然保育署嘉義分署 張岱 分署長 本書《鄒族獵場、踏查與敘事》從 2022 年度起由嘉義縣鄒族獵人協會開始踏查獵場蒐集資料,並由鄒族獵人夫妻檔浦忠勇及方紅櫻主筆,彙整了鄒族 8 個部落 12 條獵場路線訪談部落 20 位獵人,蒐羅族人深厚的山林記憶與狩獵經驗,是嘉義縣鄒族獵人協會近年執行狩獵自主管理計畫的精華之作。狩獵是原住民傳統文化實踐的重要面向,而獵場更是所有狩獵故事開展的核心,透過鄒族獵人協會親自走訪踏查,在獵寮與獵徑中探索狩獵的軌跡,由族人口中傳承獵場的記憶並代代傳承,有故事的獵場才是活的獵場。林業保育署嘉義分署近年透過狩獵自主管理計畫積極參與鄒族獵人協會復振狩獵文化,計畫除了進行獵場故事地圖踏查,也藉由狩獵文化論壇蒐集狩獵文化素材與提供對話平臺,此外更舉辦獵場文化生態體驗營,讓更多年輕族人參與體驗狩獵文化與 einu 的真諦。誠如書中開篇所言,嘉義分署是鄒族獵人的好伙伴,與鄒族獵人秉持著山林資源共管的精神互相合作。本書的出版可視為鄒族狩獵自主管理越趨成熟的重要里程碑,也可作為當代狩獵文化與山林管理共存共榮的明證。 【序】嘉義縣鄒族獵人協會 浦珍珠 理事長 嘉義縣鄒族獵人協會自 2018 年 5 月 4 日正式成立,在農業部林業及自然保署嘉義分署輔協助推動的試辦「狩獵自主管理」計畫下,協會成立以來在培力族人做了許多的努力,透過傳授傳統狩獵知識課程與實作體驗來傳授狩獵文化,期能找回鄒族狩獵文化相關知能,並實踐在現今進行狩獵的行為上。雖然已經有了初步的成果,但原住民族狩獵文化因著環境的變遷、族人生活型態的改變及種種法律的限制下,原住民狩獵文化相關的知能仍逐漸消失在歷史的洪流中。自 2022 年開始協會為因應狩獵區域環境變遷及傳統家族獵場式微,且想更進 一步了解現代獵人狩獵的區域範圍及探訪各獵場故事,協會幹部進行了當代獵場的踏查工作,用實際行動走進八個部落(特富野、里佳、達邦、山美、新美、茶山、來吉、樂野)的獵場,透過各部落獵人的引路及講述獵場事蹟,由協會工作人員記錄,彙整了許多的山林地名及獵場故事,更透過空拍機輔助,記錄獵場山林美麗的樣貌及軌跡圖記錄獵場路徑,資料蒐集可說是費盡千辛萬苦且難能可貴。 持續兩年的當代獵場踏查及狩獵故事的彙整,今年總算完成了出書工作目標,身為協會理事長的我除了感謝農業部林業及自然保育署與嘉義分署,在狩獵自主管理培力計畫經費上的支持與指導外,本書能夠出版,首先要感謝的是一路陪伴走完八個部落的工作伙伴。首先最要感謝的是浦忠勇、方紅櫻兩位,有了您們的提點才會有這本書的企劃與執行,再加上兩位不只是承擔聆聽獵人說故事、訪談獵人,還要做文字撰寫與編輯工作,這本書故事能有這麼豐富且引人入勝的內容,都歸功於兩位的斐然成章。另外也要感謝浦少年、浦晨松兩位協助空拍機及軌跡圖的記錄,讓我們走進各部落山林的足跡都能被看見,並且透過熟稔的空拍技術,將獵場山林樣貌呈現更清晰完美。還有負責攝影工作的王富民,雖然起初您對狩獵場域陌生且不習慣露宿山林,但即便如此,您仍克服了種種,跟上大家的步伐,並捕捉許多獵人在獵場神龍活虎的精彩畫面及獵場美麗的景緻,增添了書本編排上的內涵。感謝負責本書插圖的浦晨軒,您用那熟稔的繪畫技巧及細緻的思維,繪製了許多神話傳說故事裡的人、事、物活靈活現,增添了書本質感且豐富色彩。 最後要感謝吳翊豪總幹事,在出版書籍前處理行政業務所付出的辛勞。這本書的出版實屬不易,除了感謝以上人員之外,八個部落中陪同引路的獵人們更是功不可沒,在這裡就不一一敘名。總之這次能夠跟著獵人腳步走入八個部落獵場踏查,雖然總是被催促的步伐而走到筋疲力盡,但這將是我人生中最美好的經驗及回憶,更是嘉義縣鄒族獵人協會亮麗的成果。
20年前臺灣發起一種政府與社區攜手保育生物多樣性與森林生態的行動,20年來已超過1000個社區參與其中,居民從盤點家鄉的自然與文化資源開始,透過不斷地學習與培力,漸漸的凝聚居民的共識與行動,喚醒更多人珍惜先人留下來的生態與文化資產,世代相傳。而這樣的社區保育行動,迎來一波新的發展契機。20年後,在臺灣各地逐漸長出一種新型態的經濟模式,那是以友善環境、社區培力、網絡鏈結、在地共好,永續為核心的「根經濟(Deep Economy ),正在各地風起雲湧的開展….社區林業是什麼?2002年林業及自然保育署開始推動「社區林業--居民參與保育共生計畫」,逐漸開啟新林業新趨勢。保育與經濟,並非得是對立面,但保育不流於打高空,保育自然生態也要關懷周邊社區的社會經濟,讓資源保育與社區經濟形成正向循環,里山才有永續發展的可能。本書詳實書寫了一位森林系教授在社區蹲點近二十年,以「社區林業」的知識與行動,產官學合作,為社區部落建立一套小而美的山村經濟模式,自給自足之外,也能創造青年留鄉或返鄉的基礎。這本書是深入了解林下經濟、生態旅遊、社區保育、地方創生、社區永續的本土實踐寶典。
這本書《路觀圖—太平山的公路與林道》,就本分署轄內運材卡車道闢建、運輸至鐵道、索道拆除作等,進行文史調查及書籍撰寫工作,讓過去相對著重於鐵道興築與索道運材的文史搜集與梳理,透過此次將卡車運材、鐵路拆除的零散紀錄,進行系統性匯整及推廣出版。除了釐清各種林道的路線,現有的、過往的、疑惑的、消失的,也確認許多時間點,過往雲煙與紛雜舊事。
都歷部落的山與海阿美•是都歷部落的血緣海岸阿美•為都歷加上了地緣倚著海岸山脈•靠著太平洋海很親、山很近•日復一日而歲月綿長讓都歷從阿美、海岸阿美再往深度下潛;也往高度堆疊山海生活厚積成文化我們先面對海洋採集屬於都歷部落人話語、經驗、記憶…集結成《都歷的海事》接著我們還要回眸山林合譜一曲里山里海實踐的自然旋律
本案以紀錄片方式,呈現森林護管員的工作經歷。影片開始為台灣美麗的山林畫面,攝影團隊隨著不同的主角、深山特遣隊,走訪台灣北、中、南、東四個區域的林區與工作站。由實際拍攝森林護管員的工作,讓觀眾認識這群「森林護衛隊」。而每個加入森林護管員的主角,都有不同的背景故事,藉由鏡頭的捕捉,由情感面出發,也帶領觀眾一窺森林護管員公領域與私領域的不同生活。
林務局自然教育中心自96年成立發展至今已滿10年,10年來各中心發展出優質且豐富的課程方案,本書係由10年間累積之眾多課程方案中,精選12套不同面向之森林環境教育課程,期望國內教育工作者能使用本書之森林環境教育課程,教育我們的下一代如何體現永續林業價值,實現環境教育目標,落實戶外學習精神,培養對環境永續的負責任公民,也培養更多「在地思考、全球行動」的地球公民!
重要野鳥棲地(IBA)之由來、歷程、劃設準則及台灣54處重要野鳥棲地之介紹。
為台灣水青岡物種及森林生態系的介紹。內容包括全世界水青岡屬植物的介紹、台灣水青岡的發現與命名,以及台灣水青岡森林的植群調查、物候觀察、種實發芽研究、脊椎動物及昆蟲調查結果,以及水青岡的遺傳變異實驗等,是一本台灣水青岡全方位研究的專書。
以生態為經,人文為緯,架構出一本內容豐富遣顯易懂,可做為在觀查鳥類時,隨身參考的工具書,並帶您走入自然人文資源豐美的大豐田地區。
鱗翅目是「昆蟲綱」中物種數第二豐富的目,最大的特色就是具有可脫落的鱗片以及曲管式口器,但有少數類群較為原始的種類仍舊保有大顎,也有一些類群,例如「天蠶蛾科」,它們的口器則已經退化消失。鱗翅目包含大家比較熟悉的蝶類與常被人們誤解與忽視的「蛾類」。在臺灣已知的蛾類中,絕大多數都由外國人命名發表,直到1968年才有了第一種由臺灣人自己命名並發表的蛾種─姬長尾水青蛾,由王生鏗醫師與余清金先生共同發表。牠是台灣特有種天蠶蛾,全世界目前僅發現於台灣中高海拔山區,其後翅的長尾帶、簡單的水青色、四枚粉紅色的斑紋,加上展翅僅有6-7公分,優雅的身影令人印象深刻。
林務局於全國各地推動各項造林政策,總計完成造林面積19,992公頃,相當於800個大安森林公園,為國人增加了平均每人8.69平方公尺的綠地面積。為有效運用平地造林成果及結合其週邊農業、城鄉文化、社區營造及環境教育等產業,帶動地方永續發展,本局規劃設置3處平地森林園區,經選定之3處平地森林園區,分別為花蓮大農大富園區、屏東林後四林園區,與嘉義東石鰲鼓濕地森林園區。位於嘉義縣北端的東石鄉鰲鼓濕地森林園區範圍並涵蓋了沙洲、漁塭、造林地、農業區等複合地理景觀,園區之鰲鼓濕地為台灣最重要的濕地之一。來到這裡,您除了可以進行生態觀察,亦能充分體驗特殊的人文風情,留下精彩深刻的旅遊記憶。
本書建議需要密集關注的52種臺灣淡水魚類,以嚴謹的態度呈現最新最正確的資料,提供研究者、保育工作人員、執法人員、學子等辨識臺灣珍稀淡水魚類,並增進其基礎生物學知識。
九九峰自然保留區以裸露的礫石山峰著名,尤其在921地震後,由於地震震落了峰頂的風化礫石,形成裸露的光頭山地貌而著名。 九九峰自然保留區位於烏溪北岸,行政區分屬南投縣草屯鎮、國姓鄉及台中縣霧峰鄉、太平市境內。從台14線公路雙冬路段上可清楚看見許多並列的山峰,據說總共有99個山峰,因而得名。從遠處眺望,這些分布密集而不規則的小山峰,很像跳躍的火焰,因此又稱為火炎山。 921地震後,行政院農業委員會遂依據文化資產保存法於2000年5月22日公告成立「九九峰自然保留區」,全區域的面積為1,198.4466公頃,屬於行政院農業委員會林務局南投林區管理處所管轄,其保育的對象屬於地震崩塌斷崖之特殊地景。 台灣有許多礫岩的分布,尤其在台灣西部。有類似大片裸露礫岩的地景,主要有三處。其中火炎山與九九峰被規劃為自然保留區。由於九九峰自然保留區的特殊地景,易受到地震及颱風影響而發生改變,如921地震造成中部山區多處崩塌,大量土石崩落在山區河谷,於2001年7月底桃芝颱風侵襲,挾帶豐沛雨量引發土石流,2004年7月初又受敏督利颱風暨強盛西南氣流帶來強風豪雨之影響,亦造成本區嚴重災情。 因此九九峰的地表沖蝕與堆積現象,變成了本區的特色。 藉由這本手冊的介紹,讓大眾瞭解九九峰地質、地形、地景、植生等環境解說與科學研究,期待能為大家開啟瞭解九九峰的一扇窗。
嘉義大學蘭潭校區因農、園、森林、景觀等農學院科系,而擁有豐富的植物種類及綠蔭,亦常是市民休憩、運動的場所。為使相關科系之專業人士或眾多校外民眾皆可善用此資源,故以相片並配合文字解說之形式建立資料庫,製成圖鑑,使大眾進入校園,即可輕易認識嘉義大學各處之觀賞植物,並享受這裡多采多姿的植物資源。
嘉義大學蘭潭校區因農、園、森林、景觀等農學院科系,而擁有豐富的植物種類及綠蔭,亦常是市民休憩、運動的場所。為使相關科系之專業人士或眾多校外民眾皆可善用此資源,故以相片並配合文字解說之形式建立資料庫,製成圖鑑,使大眾進入校園,即可輕易認識嘉義大學各處之觀賞植物,並享受這裡多采多姿的植物資源。
本書介紹二水台灣獼猴生態教育館園區內常見植物100種,除介紹植物中、英各學名型態特徵分布等資訊外,並與台灣獼猴生活習性相結合,以達保育宣傳及提供學術研究解說服務之參考。